九年级科学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科学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科学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知识点整理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能量转化的普遍性

(1)雪山上疾驰的汽车被快速滑落下来的积雪推翻并吞没,积雪的势能转化为动能。

(2)人造卫星在太空中的电能靠太阳能转化而来。

(3)火山地带的热泉水向外喷出的能量多由地热能转化而来。

(4)青蛙从地上跃起,捕捉害虫的能量是由生物质能转化的。

大量事实表明,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都不是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会在不同的物体间相互转移。所谓“消耗能量”“应用能量”或者“获得能量”,实质上就是能量相互转化或转移过程。能量转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总伴随着能量的相互转化。

2.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各种能量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同种能量在不同的物体上可以发生转移。

(1)胶片感光成像——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2)激光切割金属——光能转化为内能;

(3)特技跳伞——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水电站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5)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质能(生物化学能)

(6)森林火灾——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7)后面的球将前面的球装走——后面球的动能转移到前面的球上;

(8)热传递——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3.识别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法

(1)从能的形式变化上辨别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如果某物体有能量增减,并且在增减过程中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如果某物体的能量有增减,且在增减过程中能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这个过程是能量转移的过程。

(2)识别物体的能量转化成了什么能量时,首先要确定物体原来具有什么能量,后来哪些能量有增减,再依据现象分析减少的能量到哪儿去了,增加的能量从哪儿来。

4.能量广泛地联系着各种自然现象

(1)摩擦生热:摩擦属于机械运动,生热与热现象有关,这是机械运动和热现象之间的练习。

(2)电灯发光:电灯与点现象有关,发光与光、热现象有关,这是电现象与光、热现象之间的联系。

(3)电池供电:电池供电是电池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化学现象与电现象之间的联系。电动机是利用电来使物体运动,这充分体现了电现象与机械运动之间的联系。

各种自然现象都存在着相互联系,这些联系都依存着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5.功:能量转化多少的量度

(2) 公式、物理量符号及单位:

??

?

??=)—焦耳(—(力对物体做的功))—米(—距离)(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

—牛顿(—(作用在物体上的力)J W m s N F Fs W

6. 功率:能量转化快慢的量度(或对物体做功快慢的量度)

(1)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2) 公式、符号及单位:

—秒(—(时间))—焦耳(—(功))

—瓦特(—(功率)s t J W W P t

W P =

7.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

依据做功的必要因素可知,下列三种情况对物体都没有做功:

(1) 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但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例如物体在光滑水平面由于惯性而做匀速运动。没有

力对物体做功。

(2)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沿力的方向通过距离。例如,用力推车,车没有推动。推车的力没有对

物体做功。

(3) 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也通过了距离,但物体移动的距离跟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垂直。例如,手用竖

直向上的拉力提水桶,沿水平方向移动一段距离,这个拉力也没有对水桶做功。

8.

辨析做功“快”与做功“多”

做功快慢和做功多少是两个不同概念。例如,甲在1s 内做了50J 的功,而乙在5s 内做了100J 的功时,乙做的功虽然比甲多,但它比甲用的时间长,平均1s 内只做了20J 的功,所以乙比甲做功要慢。可见,做功快慢是跟做功的多少和做功所用时间的多少有关的,在物理学中用功率t

W P =来描述,而做功“多少”

在物理学中用功Fs W =来描述。 9.

功率大小的比较方法

(1) 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越多的物体,功率越大,这是物理学中常采用的方法。 (2) 在完成相同功的条件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3) 在做功的多少和所用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计算后进行比较。 10. 计算功率的另一个公式

物体在拉力F 的作用下,以速度v 沿拉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拉力做功的功率等于力与物体速度的乘积。(P=Fv )。

推导:

Fv

P Fv t

Fs

t W P t

s

v Fs W ====∴=

=则,,,

由该公式可知:在功率P 一定时,力F 与速度v 成反比。

1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1) 杠杆有五个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 1;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 2;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 1;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 2。

(2) 杠杆的五要素可以用杠杆示意图表示出来。 (3) 力臂的画法: ① 首先确定支点O 。

② 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画的时候可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 ③ 再从支点O 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画出垂足,则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

④ 最后用大括号勾出力臂(或在线段两端标上箭头表示力臂的端点),在旁边分别用字母l 1和l 2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 12. 杠杆平衡条件

(1) 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若用F 1表示动力,F 2表示阻力,l 1表示动力臂,l 2表示阻力臂。则有:

2

1212211或

l l

F F l F l F == (2) 探究

2

121l l

F F =时注意的问题: ① 实验前要先调节杠杆两端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 在实验时不能移动平衡螺母。

③ 在加减或移动钩码时,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④ 实验不能只凭一组数据得到结论,必须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13. 杠杆的应用

(1) 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即l 1﹥ l 2,杠杆平衡时,动力小于阻力,F 1﹤F 2,即用较小的动力就

可以克服较大的阻力。使用省力杠杆的好处是省力,但是动力移动的距离却比阻力移动的距离大。省了力,却费了距离。

(2) 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即l 1﹤l 2,杠杆平衡时,动力大于阻力,F 1﹥F 2,即使用费力杠杆费

力。但是动力移动的距离比阻力移动距离小。费了力,却省了距离。

(3) 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杠杆平衡时,动力等于阻力,使用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

14. 滑轮

周边有小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叫做滑轮。滑轮分定滑轮、动滑轮两种。用定滑轮、动滑轮又可以组装成不同的滑轮组。

(1) 定滑轮——使用时,轴固定不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相当于等臂杠杆。

(2) 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轴随物体一起运动。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相当于动力

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3) 滑轮组——由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而成的简单机械。使用时,动滑轮和物体的总重由几股绳子承担,

那么拉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15. 机械效率

(1) 有用功:对我们游泳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功。

(2) 额外功:虽然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也叫无用功。 (3) 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如:买酱油时,把酱油从地面上提起来,对酱油做的功叫做有用功,对油瓶做的功是额外功,对酱油和酱油瓶做的功是总功。

(4) 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叫做机械效率,用希腊字母η表示。则有公式:总

W W =

η。 机械效率通常是一个百分数。由于使用机械时,机械受到重力作用,机件之间、物体和机械之间的摩擦总是存在的,所以总要做一些额外功,因此,机械效率绝对不会达到100%,或者说机械效率总

小于1。

16. 滑轮组承重绳子的股数的确定方法及组装方法 (1) 承重绳子的股数的确定方法:

① 首先要分清哪些是定滑轮,哪些是动滑轮;

② 在动滑轮与定滑轮之间画一条虚线,看跟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有几股,那么承重绳子的股数n 就是几。在图1中我们用虚线把重物和动滑轮从滑轮组隔离,以重物和动滑轮为研究对象,有四根绳子承担动滑轮及重物,所以用力4

总G F =。

同理,分析上图2可知,提起重物及动滑轮的力5

总G F =

(2) 滑轮组的简单组装方法:

① 当承重绳子的股数n 为奇数时,绳子的起始端应固定在动滑轮的框架钩上,然后依次绕过滑轮; ② 当承重绳子的股数n 为偶数时,绳子的起始端应固定在定滑轮的框架钩上,然后依次绕过滑轮。 17. 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有用功可理解为一种“目的”功。

例如:用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时,使用机械的目的是提高重物,那么克服物体的重力做的功是有用功,即

又如用滑轮组拉动重物在水平面上匀速移动时,使用机械的目的是水平移动重物,那么克服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做的功是有用功,即fs W =有用

额外功是指对人们无用但又不得不额外做的功,即克服机械自重和自身部件的摩擦而坐的功。由于机械自重和摩擦总是存在的,因而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对任何实际的机械总有额外W ﹥0。

总功是人们使用机械时动力总功做的功。总功等于动力与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的乘积,即Fs W =总,这其中既有通过机械克服物体阻力做的有用功,又有克服机械自身重力和摩擦做的额外功,所以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是额外有总W W W +=。 18. 机械功率的比较

当总功一定时,机械做的有用功越多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就越高; 当有用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少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就越高;

当额外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多或有用功越多,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机械效率就越高。 注意:

(1) 机械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有用功和总功两个因素,不能理解成:“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 (2) 机械效率的高低与是否省力及功率的大小无关。

(3) 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机械效率反映的是机械在一次做功的过程中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同一

机械在不同次做功的过程中,提起物重不同,机械效率往往会不同。

19. 作杠杆最小动力的方法

使用杠杆的目的之一是省力,我们要学会在杠杆中寻找最小动力,或在杠杆示意图中作出最小动力。作图思路如下:

(1) 确定支点,找出最长的动力臂。因为在组里和阻力臂一定时,动力臂越长就越省力。

(2) 按“顺反原理”选好动力方向。也就是按动力使杠杆转动的效果与阻力使杠杆转动的效果相反确定

动力方向。

(3) 依据确定的动力方向画出动力示意图。

注意:作最小动力的关键是寻找最长动力臂。最长动力臂的找法如下:

① 如果动力作用点已经给出,那么,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连线作力臂,其力臂最长。

② 如果动力作用点没有确定,那么就要依据杠杆的几何特征找出最长动力臂,确定动力作用点。如圆形用直径做动力臂,立方体和长方体用对角线做动力臂。 20. 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可能与匀速提升的速度大小有关; 猜想2:可能与被提升的钩码的重力有关;

猜想4:可能与钩码被提升的高度有关。 设计实验:

(1) 实验目的: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 实验原理:由机械效率的定义可知:%100总

有?=W W η,在用滑轮组提升钩码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绳

的拉力F ,用刻度尺测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 和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s ,分别算出有用功Gh W =有用以及总功Fs W =总代入公式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即%100?=Fs

Gh η。

(3) 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测力计,滑轮组两个,铁架台,长约2m 的细绳。 进行实验

① 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将要验证猜想中的条件,先后两次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绳端拉力F 和钩码的重力G ,用刻度尺测出钩码被提升的高度h 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 ,记录在设计的表内。

② 分别计算出先、后两次匀速提升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值1η和2η。将结果填入表内。 分析和验证:

通过分析上述实验数据,总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猜想的因素是否有关的结论。 注意:

(1) 弹簧测力计向上或向下拉动提升重物前,应该沿使用方向先将弹簧测力计调零。 (2) 测量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在读数时,应保持弹簧测力计做匀速直线运动。

(3) 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已经组装好的滑轮组,如果没有刻度尺,只要设物体提升的高度为h ,依据绳子

股数找出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 与高度h 的关系,只用弹簧测力计也可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1.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斜面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可以省力,但要费距离。 探究: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1) 提供器材:长方体木块、小车、砝码、长木板、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2) 需测量的物理量有G 、h 、F 和s 。

(G 为物体重力,h 为斜面高度,s 为斜面长度,F 为沿斜面的拉力)

(3) 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与斜面有关的有两个:斜面的斜角(也叫斜率)和斜

面的粗糙程度(摩擦因素)。

22. 动能和势能

动能和势能总称为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2)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3)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1)在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它具有的动能越大,物体的速度越小,它具有的动能越小。

(2)在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它具有的动能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小,它具有的动能也越小。24.势能的决定因素

(1)在质量相同时,物体所处的高度越高,它的重力势能越大,物体所处的高度越低,它的重力势能越小。

(2)在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重力势能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小,它的重力势能越小。

(3)同一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则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25.认清“标志”,确定机械能

(1)确定物体具有哪一种能量,先要认清“标志”。

①动能的标志:是否运动。

②重力势能的标志:是否被举高。

③弹性势能的标志:是否发生弹性形变。

(2)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6.确定机械能转化的方法

(1)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标志:速度增加时,高度降低;

(2)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的标志:速度减小时,高度增加;

(3)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标志:速度增加时,弹性形变减小;

(4)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的标志:速度减小时,弹性形变增大。

27.机械能守恒

(1)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或者说机械能守恒。

(2)如果物体与其他物体间有摩擦,机械能就会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机械能不会守恒。

(3)运动的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或不受力时,由于速度不变,则动能不变;高度可能不变,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小,所以重力势能是否变化由运动方向决定。

28.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机械能的影响因素

(1)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①动能大小的确定:如下图所示让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撞击纸盒,根据纸盒的远近确定动能的大小。纸盒

被撞得越远,说明小球的动能越大。

②变量的控制:

用控制小球在斜面上的高度来控制在水平面上的速度;

用体积相同的木球和铁球来控制小球的质量。

(2) 探究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让高处的物体自由下落,撞击同一水平面的物体,根据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来确定重力势能的大小。 29. 内能

(1)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表

明,温度越高,粒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大量粒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2) 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具有的能叫做内能。热能是内能的俗称。 (3) 对内能的理解:

① 每个粒子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②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因为一切粒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总有分子动能;因为粒子间总是存在着引力和斥力,所以物体总有分子势能。

③ 温度越高,粒子的热运动就越剧烈,粒子动能就越大,因此内能也就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内部分子的个数就越多,物体内能也就越大。 30. 改变内能的方法

(1) 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存在着温度差。热传递的方向:能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热传递的结果: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持续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此时我们说达到了热平衡。 (2)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②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少。

(3) 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热传递是内能

的转移。

(4) 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31. 热量的计算

(1)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的单位:J/(kg ·℃)

(2) 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3)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的变化量都有关系。

物体吸热升温时)(0吸t t cm Q -=, 放热降温时)(0放t t cm Q -=, 通式为:t cm Q ?=。

(1)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燃料在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3)燃料的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热学属性,与燃料的质量或燃烧是否完全无关,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确定的燃料有确定的热值,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不同。

(4)燃料燃烧时释放热量的计算。

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m

Q 。其中,Q为热量,单位:J;m为质量,单位:kg;q为热值,单位:J/kg,气体:J/m3。

33.确定物体的内能变化的方法

物体内能是否发生变化,主要看以下两个标志:

(1)“温度变化”是物体内能变化的标志之一。对同一物体来说,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

(2)“状态变化”也是内能变化的标志。如晶体熔化、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

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不变,但内能减少。

综上所述,判断物体的内能是否发生变化,不能仅从温度上思考,还要考虑状态是否发生变化。3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1)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粒子热运动的动能和粒子势能的总和。机械能是指整个物体发生机械运动时具有的能量。

(2)由于一切物体的粒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而且物体的粒子间有相互作用力,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永不为零。机械能可以为零。

(3)物体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粒子间作用及相互作用的情况有关;机械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快慢、物体的形变大小以及物体的高度有关。因此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又一

种形式的能量。

35.比热容的应用

(1)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利用“不同的物质在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时,比热容小的物质升温高,比热容大的物质升温低”解释自然现象。如水的比热容较大,砂石的比热

容较小,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比内陆小,用水作冷却剂和制冷等。

(2)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即跟物质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无关,跟质量和温度无关。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不同,同种物质的状态不同,比热容也不同。利用比热容特性,选择合

适的应用材料,鉴别物质。

36.热量的综合计算

(1)热平衡方程

把温度较高的物体与温度较低的物体混合,温度较高的物体就要放出热量,温度较低的物体就要吸收热量。

(2) 热量与热值:Q=qm ,Q =V ρ (3) 热效率

燃料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只有一部分被有效利用。我们把被加热的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之比用热效率表示,其表达式为:Q

Q 有用

=

η 注意:在不计热损失时,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与物体吸收的热量相等。

(4) 单位的选择:在综合计算时,各个物理量的单位都用主单位:如热量用J ,比热容用J/(kg ·℃),

温度用℃,热值用J/kg ,质量用kg 。如果质量用密度和体积计算,则体积单位用m 3,密度单位用kg/m 3

37. 电器的电功率

(1) 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用电器上标明的电压值)就是额定电压。用电器

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工作时的功率(用电器上标明的功率)就是额定功率。额额额I U P =

(2) 各种不同的用电器的功率不同:空调、微波炉的功率大约为1000W ,电视机、电子计算机的功率大约

为200W ,电冰箱、电风扇的功率为100W 。

(3) 用电器工作电压的选择:我们使用各种用电器一定要注意他的额定电压,只有在额定电压下用电器

才能正常工作。实际电压偏低,用电器消耗的功率低,不能正常工作;实际电压偏高,长期使用会影响用电器的寿命,还可能烧坏用电器。

38. 电功率和电功的计算

(1) 电功率:我们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因此:t

W P =。

电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符号为“W ”,即用电器在1s 内消耗1J 的电能,其功率就是1W ,即1W=1J/s 。还有较大的单位“kW ”。 (2) 基本电功率公式: 对于任何电路: 电功率可应用公式t

W

P =和UI P =。 对于纯电阻来说:

还可选用R I P 2

=和R

U P 2=来计算。

(3) 电功公式(电能计算式) 可用电功率公式乘以t 得到

t R

U W Rt I W UIt W Pt W 22

,,,====。

39. 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1) 原理:UI P =。

(2) 实验器材:小灯泡、电源、开关、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

(4) 实验步骤:

① 画出电路图,按电路图连接好实物电路。使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发光,测出小灯泡的功率。 ② 使小灯泡上的电压约为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并测出小灯泡的功率。 ③ 使小灯泡上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并测出小灯泡的功率。 (5) 结论:

① 选择的器材规格要合适。

电流表的量程要大于小灯泡的额定电流,电压表的量程要大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要大于灯泡的额定电流。

② 连接电路时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调到阻值最大处。

③ 在使小灯泡的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时,要注意观察电压表示数的变化,以免电压过高,烧坏小灯泡。 40. 电能表

电能表俗称电度表,把电能表接在电路中,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电能表的铭牌上通常标有的内容有: 220V :表示电能表的额定电压是220V 。 5A :表示电能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5A 。

kW ·h :表示电能的单位,平时常称为度。1kW ·h=3.6×106J 。 3000r/(kW ·h ):表示每消耗1度电,电能表的转盘转过3000转。

“2.5(5)A ”:说明2.5A 的电能表可以承受5A 的工作电流,但不能长期运行。 41. 用电器铭牌在计算中的作用

用电器的铭牌上提供的数据有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这两个量在计算中非常重要。

(1) 在计算时,我们认为用电器在不同电压下工作时的电阻不变,因此电阻是计算中的“桥梁”量。而

电阻就能通过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计算出来: 由R

U P 2

额=

得额

P U R 2=

(2) 求正常工作时的电流额

额U P I =

(3) 如果知道实际电压,可求出实际功率:

额实实P U P 2)(

=。

(1) 若灯泡都正常发光,则额定功率大的亮,因为灯泡在各自的额定电压下工作时,实际功率等于额定

功率。额定功率大的灯泡,实际功率就大,灯泡就亮。

(2) 若灯泡串联且不正常发光,电阻大的灯泡较亮。因为灯泡越亮,它的实际功率就越大,在串联电路

中,由于各处电流都相等,根据R I P 2=,知灯泡电阻越大,灯泡的实际功率就越大,而灯泡的电阻可由P 额进行比较傲,根据额

P U R 2=

知,当U 相同时,P 额越小,R 越大;当P 额相同时,U 越大,R 越大。

(3) 若灯泡是并联的且不正常发光,电阻小的灯泡较亮。在并联电路中,由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根据R

U P 2

=

,灯泡的电阻越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就越大。灯泡就越亮,灯泡电阻的比较方法同上。

两灯的额定功率和电阻的大小,还可以根据灯丝的粗细长短来比较。细而长的电阻大,额定功率小;粗而短的电阻小,额定功率大。

43. 巧用电能表

电能表上标有千瓦时的转数。如:

“600r/(kW ·h )”表示每消耗1度电,电能表上的转盘转过600转。根据这个数据可作如下计算: (1) 计算某个时间内消耗的电能:电能表上的转盘每转一转消耗的电能为

h kW ?600

1

,若家庭电路中某一用电器单独工作时,3min 内电能表上转盘转过15r ,那么,用电器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为

h kW h kW ?=??025.015600

1

。 (2) 测算用电器的功率:当某用电器的功率未知时,可以关掉其他用电器,单独使用这一用电器,记录

通电时间t 和电能表上的转盘转过的转数n ,然后求出电功率。测量步骤如下: ① 将其他用电器管壁,只让待测用电器工作。

② 用秒表或手表记下电能表转盘转过一定转数n 时所用的时间t 。(转盘边缘有个红点) ③ 根据电能表上标出的“千瓦时的转数”,计算出用电器在时间t 内消耗的电能W 。 ④ 根据公式t

W P =计算出电功率。

[注意]计算时单位一定要统一。

(1) 当用电器消耗的电能W 用kW ·h 作单位时,时间必用h 作单位,得到电功率的单位就是千瓦(kW )。 (2) 当用电器消耗的电能W 用J 作单位时,时间单位用s ,功率的单位就是瓦(W )。

44. 常见的电热器

(1) 应用原理: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各种导体时,会使导体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

效应。

(2) 电流的热效应的影响因素: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 (3) 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① 电流的热效应的应用,如电烤箱、电热毯、电炉、电灯等。

② 电视机等长时间工作,会使后壳积聚较多的热量从而影响其寿命,需要散热。 45. 电热的计算

比。即:Rt I Q 2=。 (2) 电热计算:

① Rt I Q 2=(适合任何情况下的电热计算)

② UIt Q =,t R

U Q 2

=(当电能全部转化成内能时,电热等于电功,电热计算式与电功计算式相同,即在纯电

阻电路中的电热计算也可以用这两个公式)

③ Pt Q =(式中P 为电热功率,如果P 为电气功率,这个公式只在纯电阻电路中适用。) 46. 焦耳定律的探究 (1) “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① 控制电流和电阻相同,改变通电时间,研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 ② 控制通电时间和电阻不变,改变电流,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 ③ 控制通电时间和电流不变,改变电阻,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 (2) 实验过程与分析依据

① 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装满煤油,瓶中各放一根电阻丝,甲瓶中电阻丝的电阻比乙瓶中的大,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煤油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煤油在玻璃管内上升,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上升得越高,观察煤油在玻璃管内上升的情况,就可以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大小。 ② 接通电路一段时间,比较两瓶中的煤油哪个上升得高。

③ 在两玻璃管中的液柱降回原来高度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加大电流重做上述实验,通电时间与前次相同,在两次实验中,比较甲瓶(或乙瓶)中的煤油哪次上升得高。 47. 电热器具的“双档”问题

(1) 电热器具通常涉及有“高温挡”和“低温挡”

根据P=UI 可知,当U 一定时,电阻越大时,电功率越小;电阻越小时,电功率越大。所以高温挡总电阻最小,低温挡总电阻最大。 (2) 两挡的控制开关

① 短路式:两个电阻串联,把开关与其中一个电阻并联,如下图所示。当闭合开关时,有一个电阻短路,只有一个电阻工作,此时为高温挡;当断开开关时,两电阻串联,电阻大一些,电热器的功率小一些,此时为低温挡。

② 单刀双掷式:主要工作电阻放在干路上,一条支路用导线,一条支路连接附加电阻,如下图所示。 当开关掷向附加电阻的支路时,两电阻串联,为低温挡;当开关掷向导线支路时,只有主要工作电阻工作,此时为高温挡。

③ 多挡问题:两个电阻串联时为低温1挡;单独使用一个电阻时为低温2挡;并联时为高温挡。

(1)核能:原子核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有些在改变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称为核能。

核能包括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

(2)裂变:用中子轰击质量较大的原子核,使其分裂成两个新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现象叫做裂变。裂变时释放出核能,同时还会产生几个新的中子,这些中子如果继续轰击其他原子核,就会导致一系列原子核持续裂变,释放出大量核能,这就是链式反应。

(3)聚变:使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聚变,也叫热核反应。

49.核能的利用

(1)原子弹:原子弹就是对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核能。

(2)核电站: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它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是根据控制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的速度,使核能缓慢平稳地释放出来的原理制成的。

(3)氢弹:氢弹是利用原子核聚变的原理制造的。

50.比较裂变和聚变

51.认识核电站

(1)核电站的定义:利用核能发电的发电站叫做核电站。

(2)核电站的发电原理:已建成的核电站都是利用重核裂变的能量发电的。核电站的核心是反应堆,它以铀为核燃料,反应堆中放出的核能转化为高温蒸汽的内能,通过汽轮发电机转化为电能。

(3)核电站的特点:

①消耗的燃料少、废渣也少、污染也少、污染小;

②成本低,一些发达国家核电已占相当比例,我国的核电事业也发展得很快;

③适合缺少煤、石油和水力资源的地方;

④需放置放射性物质的泄露,避免放射性污染,确保安全。

52.核能与内能的综合计算

(1)根据单位质量的核原料释放的能量和其他燃料的热值,计算燃料或核原料的质量。

(2)以核电站为载体,把核能与水的吸热结合起来进行计算。在这类计算中,往往要利用水的比热容和放热公式,主要计算水的质量,水升高的温度、消耗的核能或核原料的质量等。

53.能量的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

(1)能量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例如: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就反映了这种联系。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2)能量的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

①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不能相反。如冷水不可能自发地从同温度或比它温度低的物体中吸热,

而使自己沸腾。

②由于某些摩擦而使动能转化成的内能,虽然没有消失,但不能利用。如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时,使人体和

滑梯的温度升高,但滑梯不可能自发地降低问题,而使小孩的位置升高。

54.重视能源与环境

(1)能量失控会造成危害。火灾是一种典型的失控能量释放。大部分火灾是由于不遵守安全规则引起的。

引起火灾的直接原因是乱丢火种、输电线破损和超负荷运行等。

(2)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大量燃烧化石能源势必造成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的加剧。

(3)人类在大规模使用能源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如燃料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粉尘和一氧化碳等都是环境污染物。前者是酸雨的形成原因。55.节能与能源开发

(1)大量的能源被消耗,使一些能源越用越少,我们要采取各种节能措施。如规定设备的能耗标准,尽可能减少待机时间,日常生活中做到随手关灯,随手关机等。

(2)由于人类的耗能量迅速增长,化石能源不能长期满足人类的需要,将会出现能源危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势在必行。

未来理想能源的四个条件。

第一,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第二,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第三,相关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第四,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

环境。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观评课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观评课 董剑2018-06-22 10:52 本人听了冯培娟老师执教的《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受益匪浅。本节课是初中科学功和能章节的重难点,涉及能量在转化和转移中的守恒以及方向性这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性、抽象性和推理性的特征。冯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在课上,老师、学生、听课教师都能快乐的学习和参与,尤其是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冯老师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和探究知识,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和能举出生活中能量转化和转移守恒的例子;2、初步形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自然现象的意识,了解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由此展开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合理,环环相扣 冯老师依据新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教学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整个课堂设计层次分明、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三、教学过程,跌宕起伏

(一)创设情境,巧妙激趣 情境是连接学生与书本知识的桥梁,它可以缩短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时空距离,可以帮助教师把学生带入其境,探寻其理。冯老师抓住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境:能否使用永动车解决雾霾的天气?学生由此展开讨论,但大部分的学生不明白永动车的工作原理。并以此设置悬念,引入课题,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二)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本节课的设计是在合理考虑学生对能量转化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开展,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回顾压缩气体、气体对外做功、电视机、采用冷敷降体温的生活现象,说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普遍意义。通过学生比较分析这些生活实例在内容上的共同点,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这样的事实: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即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这不仅加深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拓展思维的深广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实践能力,而且发展综合疏理与归纳能力等的目标,促进学生学能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探究,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冯老师能针对学生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知识结合点、思维汇聚点等作为设问设计的主要依据;通过设问,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一走向综合、由显见走向灵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让学生进行猜测“矿泉水瓶的速度为什么会越来越快?”。有交流合作学习和互相补充,如“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内能,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依据又是什么?”。有学生参与体验,如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 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 3.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 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厚度:地核>地幔>地壳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纬线和纬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不同纬度 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 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3)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 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4)北纬、南纬各有90°。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4.经线和经度 (1)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 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 址的那条经线。 (3)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4)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 5.东西半球的划分 (1)习惯上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 半球。 (2)西经20°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 是东半球。 (3)西半球(向西走):20°W—160°W,180°—160°E 东半球(向东走):20°W—0°,20°E—160°E 特殊区域:0°—2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东半球 160°—18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西半球注意:东半球不全 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6.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7.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地轴是假 象的轴。在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北,在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南。 注意:遇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东经度还是西经度,南纬度还是北纬度的题目时,一定要自己添上0°经线或者0°纬线。另外需要了解在地球上方(下方)俯视(仰视)时,经纬线各呈什么形状。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二.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标记 2.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没有给出比例尺时,可以根据比较表示范围的大小来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归纳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 做复分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 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正价)一氢钾钠银,二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负价)负一价:氟、氯、溴、碘; 负二价:氧和硫。 (可变正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二四碳,四六硫。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碳酸根(CO3),亚硫酸根(SO3),锰酸根(MnO4); 负三价:磷酸根(PO4); 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碱=盐+水。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5)酸+盐=新盐+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 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3、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溶液变成浅绿色。 5、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 失, 6、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 7、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8、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成蓝色。(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1、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H2O 3、氢氧化钠跟三氧化硫反应:2NaOH + SO3 = Na2SO4 +H2O 4、氢氧化钙跟二氧化碳反应:Ca(OH)2 + CO2 = CaCO3↓ + H2O 使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5、氢氧化钠跟稀硫酸反应: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6、氢氧化钠跟稀盐酸反应:NaOH + HCl = NaCl + H2O 7、生石灰跟水反应:CaO + H2O =Ca(OH)2 (三)盐的性质:(1)盐+某些金属=另一种盐+另一种金属。 (2)盐+某些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 (3)盐+某些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4)盐+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盐 1、硫酸铜溶液跟铁反应:CuSO4 + Fe = ZnSO4 +Fe 铁表面覆盖红色物质,溶液由 蓝色变浅绿色 2、碳酸钠跟盐酸反应:Na2CO3 + 2HCl = 2NaCl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 少 3、碳酸氢钠跟盐酸反应:NaHCO3 + HCl = NaCl +H2O +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 减少 4、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 减少 5、硝酸银跟稀盐酸反应:AgNO3 + HCl = AgCl↓ +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6、氯化钡跟稀硫酸反应: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 有白色沉淀产生 7、氢氧化钙根碳酸钠溶液反应:Ca(OH)2 + Na2CO3 = 2N a OH + CaCO3↓有白色沉淀

初中物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案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知道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3、列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4、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 教学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 二、资料准备:教材分析: 教材从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中,列举出生活中的能量守恒实例来加强教学。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物体的动能和热能,是由物体的机械能运动情况决定的能量,内能跟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物体的机械运动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由于运动形式不同,与之相联系的能量也不相同。 环节二:进行新课 的事例,说明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和转移)。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运动的甲钢球碰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有关能量转化的事例同学们一定能举出许多,课本图2-17中画出了一些农常用的生活、生产设备。请同学分析在使用图中设备时能量的转化。 (3)在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大量事实证明,在普遍存在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多少热量(减少多少内能),低温物体就吸收多少热量(增加多少内能);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能量,但能量的总量不变。就是说某物体损失的能量等于几个物体得到几个物体得到的能量的总和。例如,把烧热的金属块,投到冷水中,冷水,盛水的容器以及周围的空气等,都要吸收热量,它们所吸收的热量总和跟金属块放出的热量相等。再如水电站里,水从高处流下,损失了机械能,一方面由于推动发电机转动而转化为电能,一方面水跟水轮机、管道摩擦而转化为内能。那么水的机械能的损失等于产生的电能和内能的总和。 以上规律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直到19世纪,才确立了这个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棗能量的转化守恒定律。通常把它表述为: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化学部分知识点

九上第一章基础知识归纳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 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 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正价)一氢钾钠银,二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负价)负一价:氟、氯、溴、碘; 负二价:氧和硫。 (可变正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二四碳,四六硫。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碳酸根(CO3),亚硫酸根(SO3),锰酸根(MnO4); 负三价:磷酸根(PO4); 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碱=盐+水。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5)酸+盐=新盐+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3、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溶液变成浅绿色。 5、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失, 6、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 7、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成蓝色。 (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1、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H2O

初中物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 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建立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法打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以能量为线索,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能量的转移和转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最后突出能量守恒定律及应用的重要性。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更深层次上反映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习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本节内容由两部分内容组成,“能量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本节重点,能量的转化和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是本节难点。 三、教学策略 先从学生熟悉的能量入手,比如内能、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在扩展到光能、电能、化学能等,同时结合图片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能量转化过程示意图需要在学生们充分讨论后再填写,答案不要求统一,合理就行。在学生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做好探究实验,讲解能量守恒定律时,要突出定律的物理意义,即“转化”和“守恒”。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黑塑料袋、水、温度计、太阳能电池、小电扇、钢笔杆、碎纸屑、乒乓球、小球撞击演示器。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七年级上册科学_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复习提纲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这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0.33%)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 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 3. 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 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实例)。(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从上往下出现)。这说明海面是曲面。(4)登高望远,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围越大,说明大地也是曲面。(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6)天涯海角走不到边(7)探究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对照实验(方法) 5.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 ② ① ④ ③ ①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②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③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④地球是个球体 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 过了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 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7.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 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厚 度:地核>地幔>地壳 第二节 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 纬线和纬度: (1) 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不同纬度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 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 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 (3)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 ”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 度叫(南纬),用“S ”作代号。 (4) 北纬、南纬各有90°。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2. 经线和经度 (1) 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 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 (3)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 ”作代号;以西的 180°属于(西经),用“W ”作代号。 (4) 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 3. 东西半球的划分 (1) 习惯上以(20 °w )和(160 °E )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2) 西经20 °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3) 西半球(向西走):20°W —160°W ,180°—160°E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0°—30° 30°—60° 60°—90°

九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基础知识复习 第1节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变化指的是生成了新物质,性质指的是可以生成新物质. 3.CuSO 4·5H 2 O=== CuSO 4 +5H 2 O CuSO 4 +5H 2 O=== CuSO 4 ·5H 2 O CuSO 4+2NaOH===Cu(OH) 2 ↓+Na 2 SO 4 CuSO 4 溶液为蓝色 用途(1)可以用CuSO 4 来检验水的存在,如果有水,则会变蓝色; (2)可以用硫酸铜检验蛋白质的存在,如果加入硫酸铜溶液有沉淀产生,则有. 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 1.酸的性质: (1)酸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酸+碱==盐+水3HCl+Al(OH) 3=AlCl 3 +3H 2 O 2HCl+Mg(OH) 2 =MgCl 2 +2H 2 O HCl+NaOH=NaCl+H 2 O (3)酸+盐==新酸+新盐 实验:鸡蛋壳(主要万分是CaCO 3 )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鸡蛋壳表面有气泡产生,伸入试管的燃着的火柴熄灭 化学方程式:2HCl+CaCO 3=CaCl 2 +H 2 O+CO 2 ↑ 用途:可以用来检验CO 2 2的存在,也可以用于实验室制CO 2 气体 (4)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实验一: 除铁锈(主要成分是Fe 2O 3 )实验 现象: 溶液变成黄色,时间稍长有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Fe 2O 3 +6HCl=2FeCl 3 +3H 2 O Fe+2HCl=FeCl 2 +H 2 ↑ 实验二: 氧化铜(黑色)与盐酸的反应 现象: 黑色氧化铜溶解,溶液变成蓝色 化学方程式CuO+2HCl=CuCl 2+H 2 O 5.酸的个性: (1)盐酸(HCl) A.浓盐酸是无色液体,具有挥发性,打开瓶盖会有白零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 B.工业盐酸因含有杂质而显黄色 C.实验:稀盐酸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现象: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产生 化学方程式: HCl+AgNO 3=AgCl↓+HNO 3 用途:可以用来检验氯离子的存在 △ 蓝色白色白色蓝色

能量的守恒与转化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 2.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3. 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二、教学重点 1. 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 2. 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区别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 2.能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应用 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电能、机械能、光能、内能、化学能等常规能源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常见能量转化与转移进行粗略的分析与总结,学生很容易把转化的方向弄反;容易把能量守恒理解为局部的 四、教学过程 (一)能量的转化 (1)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 (2)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 演示1:划火柴 演示2:用铁锤敲打铁丝 方法点拨:在判断能量是如何转化时,可先找出是哪一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了,哪一种形式的能量增加了,增加的那一种形式的能量就是由减少的那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的。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子分析: 1. 小朋友滑滑梯; 2. 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 3. 在水力发电中; 4. 在火力发电厂; 5. 电流通过电热器时; 6. 电流通过电动机。有关能量转化的事例同学们一定能举出许多,请同学分析课件中的图片的能量转化… (二)能量的转移 演示3:把铁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运动的甲钢球撞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三)能量守恒定律 演示3:滚摆实验 问:滚摆越滚越低的过程中,机械能发生了什么变化?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呢? 大量事实证明,在普遍存在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 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直到19世纪,才确立了这个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讲解:尽管有的时候,物体某种形式的能量,可能转移到几个物体或转化成

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科学知识点汇总-七年级上 第三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动物的生命周期 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2、青蛙一生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4、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 完全变态发育。(青蛙) 5、昆虫的发育类型: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如:蚕、蝶、蛾、蚊、蝇等) 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臭虫) 6、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7、动物的生命周期:由生长时期构成。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 第二节: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⑸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 ⑷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知识点梳理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详解 §2.1 空气 1.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78% ) (21%)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共占1% 2.空气成分的检验: ①水:通常用 来检验,现象为 变 色。 原理:CuSO 4(白色粉末) + 5H 2O = CuSO 4·5H 2O (蓝色晶体) ②CO 2:通常用 来检验,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 。 原理: (化学方程式表示) 3.空气的利用 ①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化工原料;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②氧气化学性质 ,可支持 ;支持 。 用途:急救病人、登山、潜水、气焊、气割、炼钢等 ③稀有气体:化学性质 , 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用途:保护气;各种电光源;激光技术。 ④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 ,不支持 ,也不支持 。 用途: 作为制冷剂;工业原料;灭火;气肥。 4. 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原理: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氮气及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红磷、汞) ,利用氧气与该物 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减小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气体压强减小,引起瓶内水位变化,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分析: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 ①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 ②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 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导致实验结果偏大的原因:点燃红磷,塞紧胶塞后,未关闭弹簧夹,使瓶内部分空气逸出,致使瓶内气压偏 小,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增大。 注:①CO 2、SO 2易被NaOH 溶液吸收,因此如用NaOH 溶液代替水时,可用硫粉、木炭代替红磷做该实验。 ②因镁能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故不可用镁来做该实验。 3)反应结束后充分振荡水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 5. 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 色、 味 体;标准状况(0℃、1标准大气压)下密度为 1.429×103Kg/m 3 比空气略大; 溶于水(或难溶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 ℃时液化成 色液氧、 ℃时凝固成 色 状固态氧。 氢氧化钠溶液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常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 第1节、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有没产生新的物质。有新物质产生的属于化学变化。注意: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气球或轮胎爆炸是物理变化。 2、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加热变成白色的硫酸铜、以及白色硫酸铜遇水变成蓝色都属于化学变化。 3、鸡蛋清(蛋白质)遇到硫酸铜会凝固,利用这性质可以用硫酸铜检验蛋白质的存在。(考点:重金属铜、铬或铅中毒可以喝牛奶、豆浆或鸡蛋清缓解) 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 1、酸的定义: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H+) 2、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注意:紫色石蕊遇中性溶液是紫色而不是无色。酚酞遇中性溶液是无色,因此不能用酚酞区分酸溶液和中性溶液) 3、酸+ 碱--- 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胃舒平(氢氧化铝)中和过多胃酸 3HCl + Al(OH)3==== AlCl3+ 3H2O 。 ②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Cu(OH)2+ H2SO4 === CuSO4+ 2H2O。 4、金属氧化物+酸---- 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盐酸除铁锈Fe2O3+ 6HCl === 2FeCl3+ 3H2O ②变黑的铜丝和稀硫酸反应 CuO + H2SO4==== CuSO4+ H2O 5、金属单质+ 酸---- 盐+ 氢气(置换反应) ①铁钉在足量盐酸中产生气泡Fe + H2SO4= FeSO4+ H2↑(注意:铁不管是与盐酸还是硫酸或者硫酸铜反应生成的都是+2价的亚铁,不是+3价的铁!) ②实验室制氢气 Zn + H2SO4= ZnSO4+ H2↑ 6、酸+ 盐----- 另一种酸+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 ①检验氢氧化钠已变质(加盐酸)Na2CO3+ 2HCl === 2NaCl + H2O + CO2↑,(氢氧化钠变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变成了碳酸钠和水,质量会增加,检验是否变质的实质就是检验氢氧化钠中有无CO32+离子,可以使用酸、BaCl2、或者CaCl2等) ②检验盐酸中的氯离子HCl + AgNO3=== AgCl↓+ HNO3(AgCl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③检验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H2SO4+ BaCl2==== BaSO4↓+ 2HCl(BaSO4也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但是碳酸钙和碳酸钡都会溶解在稀硝酸里) (注意:某溶液加入BaCl2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不能证明该溶液一定含有SO42-,因为也可能溶液中有银离子产生的沉淀是AgCl,只能说该溶液可能含有SO42-离子或Ag+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导学案 课前预习 读课本,解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中有哪些能量?它们分别对应于哪些运动形式? 2、各种能量之间都可以直接转化吗? 3、能量既不会,它只会从一种形式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而在和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课堂导学 教学目标 ☆与技能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建立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法打基础。 3.通过学生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学习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 学习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器材:黑色的塑料袋,温度计,小电机,太阳能电池,碎纸屑,乒乓球等 新课导学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刀具在砂轮上磨削时,刀具发热是因为通过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暖气片上放有一瓶冷水,过一段时间后水变热,这是通过热量传递使这瓶水内能增加。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内能为什么增加了?是凭空产生的还是由其他形式能转化来的?在学生讨论 的基础上,引出本课的课题 二、能的转化 1、想想做做:按照书中的操作,观察发生的现象,说一说发生了那些能量的转化。

新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人类家园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 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万千米。 4.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例: (1)远去的帆船总是 先消失; (2)站的高看得远; (3)地球在月球表面的影子的轮廓是弧线(月食); (4)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5)麦哲伦航海; 5. 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地壳:0-17千米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顶 部。 上地幔 -----→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 地幔:17-2900千米 下地幔 内地核 地核:2900-6371千米 外地核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 经线和经度 (1) 经线:也叫 。经线是 ,所有经线长度 。经线指示 方向。 (2) 经度:零度经线也叫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 作 ,以东的180°属于 ,用“ ”作代号;以西 的180°属于 ,用“ ”作代号。 (3) 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2. 纬线和纬度: (1) 纬线:纬线都是 ,也称为纬线圈,长度 。 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 方向。 (2) 纬度: 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 , 用“ ”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 ,用“ ” 作代号。 (3) 北纬、南纬各有 。 3. 东西半球的划分 (1) 习惯上以(20 °w)和(160 °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 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2) 注意: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

九上第一章熟记知识点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 分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 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钾钠银氢正一价负三、正五氮 氟氯溴碘负一价负二正四正六硫 钙镁钡锌正二价碳正二四磷正五 铜正一二铝正三锰有正四六七价 铁正二三硅正四通常氧为负二价 单质元素为零价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 负二价:硫酸根(SO42--),碳酸根(CO32--),亚硫酸根(SO32--); 负三价:磷酸根(PO43--); 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碱=盐+水。 (5)酸+盐=新盐+新酸。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做干燥剂。溶于水放热。△浓盐酸、浓硝酸:具有挥发性酸与活泼金属反应: 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金属溶解,有气泡放出] 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金属溶解,有气泡放出] 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金属溶解,有气泡放出,溶液变浅绿色]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 FeSO4 + H2↑[金属溶解,有气泡放出,溶液变浅绿色] 镁跟稀盐酸反应:Mg + 2HCl = MgCl2 + H2↑[金属溶解,有气泡放出] 镁跟稀硫酸反应:Mg + H2SO4 = MgSO4 + H2↑[金属溶解,有气泡放出] 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溶液变成蓝色。 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H2SO4 = CuSO4 + H2O 酸与四种碱反应---------[中和反应]: HCl + NaOH ==NaCl + H2O [没有明显现象,要加酸碱指示剂才可判是否反应] 2HCl + Ca(OH)2 ===CaCl2 + 2H2O [没有明显现象,要加酸碱指示剂才可判是否反应]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没有明显现象,要加酸碱指示剂才可判是否反应] H2SO4 + Ca(OH)2 ==CaSO4 + 2H2O[没有明显现象,要加酸碱指示剂才可判是否反应] 2HCl + Cu(OH)2 ==CuCl2 + 2H2O [蓝色絮状沉淀溶解,变成蓝色溶液] 3HCl + Fe(OH)3 ===FeCl3 + 3H2O [红褐色絮状沉淀溶解,变成黄色溶液] H2SO4 + Cu(OH)2==CuSO4 + 2H2O[蓝色絮状沉淀溶解,变成蓝色溶液] 3H2SO4 +2 Fe(OH)3== Fe2(SO4 )3+ 6H2O[红褐色絮状沉淀溶解,变成黄色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练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五、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从能量的角度分析如图16-5-1所示的滚摆和单摆上下的运动情况,它们共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6-5-1 解析:滚摆和单摆向下运动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向上运动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它们可以反复上下运动,共同表明: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让学生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自然界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答案: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把一个薄壁金属管固定在桌上,里面放一些酒精,用塞子塞紧,拿一根绳子在管外绕几圈,并迅速地来回拉动绳子,过一会儿,你会看到塞子跳了起来,如图16-5-2所示。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这个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6-5-2 解析:绳子与金属管摩擦,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高温筒壁对酒精加热,这是能量的转移;高温酒精推动塞子做功,使塞子跳起,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存在着能量的转移。能答出“内能和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即可。 答案:内能和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 3.能量既不会凭空___________,也不会凭空___________,它只会从一种形式___________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___________到另一个物体,而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___________。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解析:能量守恒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预习,让学生找到能量守恒定律中的关键词语,为学习新课作好准备。 答案:消灭产生转化转移转化转移不变 4.你知道自然界中哪些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举例说明: 如:发光的电灯,电能转化为光能。 解析:让学生自己列举能量转化的例子,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在学习中通过归纳法分析问题积累材料。学生列举的例子可多可少,教师只要应用归纳法略加指点,即可水到渠成地得出能量守恒定律。 答案: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植物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煤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动机车运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等等。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习题含答案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高山上滚下的石块越来越快,说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B. 酒精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C. 发电机发电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D. 人们对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说明能量可以凭空产生 2、一个人用同样大小的水平方向的力拉木箱,分别在光滑和粗糙两种水平地面 前进相同的距离.关于拉力所做的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粗糙地面上做功较多 B.在光滑地面上做功较多 C.物体运动快的,做功较多 D.两次做功一样多 3、关于功和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器做功少,功率一定小 B、功率小的机器做功不一定慢。 C、功率大的机器做功一定快 D、功率大的机器一定比功率小的机器做功多 4、甲物体的比热大于乙物体的比热,若() A.甲、乙质量相等,则甲吸收的热量一定多 B.甲、乙吸收的热量相等,则乙升高的温度一定多 C.甲、乙质量相等,它们升高的温度相同,则甲吸收的热量一定多 D.甲、乙质量相等,它们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则甲降低的温度一定多 5.能量转化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下列关于能量转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洗衣机甩干衣服时,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电池放电的过程,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炉灶中烘焙燃烧时,将内能转化为化学能 D.用电热水器烧水时,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6、质量较小的鸽子与质量较大的大雁在空中飞行,如果它们的动能相等,那么 () A.大雁比鸽子飞得快 B.鸽子比大雁飞得快 C.大雁比鸽子飞得高 D.鸽子比大雁飞得高 7.“神六”升空和飞行员安全返回,意味着我国航天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火 箭发射时能量的转化情况主要是() A.太阳能转化为机械能 B.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C.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D.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B.在相同的时间内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C.机械效率高的机械一定省力 D.做有用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9.下列各项中,其中没有做功的是() A.叉车举起货物 B.直升机吊起架电线的铁塔 C.马拉动原木 D.李刚用力推但没有推动大石块 10.下列情况中能量转化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木柴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