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生物学科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生物学科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生物学科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生物组李显军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很多人把物质财富当作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孜孜以求,而“生命”在人对财富的追寻过程中渐渐地被忽视了。不尊重生命、轻视生命的现象似乎变得日益严重,而这种现象已经波及到校园。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校园根深蒂固,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生活情感的困惑,一些学生自暴自弃,离家出走,甚至自我舍弃生命或残害他人,这些悲剧的出现,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上海市中小学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便应运而生,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纲要》指出,《生命科学》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我们要在生物教学中注重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和珍惜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和指导思想

1、生命教育的概念: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其含义有以下两点:其一,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生命教育的目标。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生命教育就应落实在以健康为基础,即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以情感为纽带,即珍惜、热爱、尊重生命;以价值为导向,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可贵,走好人生每一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其二,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生命历程中进行的,而一个健全的生命是在社会、自然和内心自我中获得成长和发展的。因此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确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这三者的和谐关系。

2、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宗旨,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为落脚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

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内涵

生命教育就是使学生认识生命,引导他们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1、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孕育、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理解生命。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艰难,而生命对于一个生物个体而言只有一次,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其次,让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现象,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再次,让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生命的内涵,生命既具有共同性,又充满独特性和差异性,也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每个生命的存在价值,进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引导学生欣赏自我的独特,发现自己的潜质,将生命蓄积发挥出来。

2、引导学生欣赏生命: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在传授生物形态与结构等知识时,让学生感受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美、结构美:通过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生物及生物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最终使学生感受或体验生命之美,从而欣赏生命。

3、期望学生尊重生命:当学生认识了生命,领悟了生命的奥妙,感受到生命之美,就会欣赏和赞美生命,进而逐渐形成一种尊重生命的信念。通过生物与环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关注所有生命所依存的环境,尊重生命,保持其安全性和自然性。作为教师要言传身教,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从而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也会尊重和关怀他人的生命。

4、鼓励学生爱惜生命: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爱惜生命”,真正地付诸行动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从爱护生命做起,教育学生不攀折花木,不践踏小草,不掏鸟窝,不欺负小动物,不食稀有的动植物,不浪费作为实验材料的动植物,不浪费资源,不过度消费,使他们养成爱惜生命的习惯,在生活中真正体现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三、在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种自然现象,认识人与其它生命必须和谐相处,认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1、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生命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出现的,这个过程是艰难的,生命出现以后,以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生命形式,最后拥有了高智慧和高级情感的人的出现——更体现了人类的伟大。在教授“生物的多样性”内容时,给学生介绍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动物的语言”等生命现象,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奇妙;从而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本世纪以前人们还沉浸在改天换地掘取越来越多财富的激动心情中,但一夜醒来,忽然发现地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去不返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永远是养育人类的母体,也是人类发展的最后界限。在教授“生物与环境”和“人与生物圈”内容时,可指导学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使他们确立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每个生命对于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值得每一个人去热爱。在教授“生殖和发育”与“遗传和变异”的内容时,让学生体会生命来到世界上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每个生命总是包含出生、成长、死亡的过程;这一生命过程是短暂的和宝贵的。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人生短暂,一个人怎样发挥生命潜能,使自己生活得有意义,实现人生价值?通过热烈讨论,大家认识到,要关爱他人,珍惜时间,学业有成,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使学生确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四、课内外结合,多途径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教学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更好地培养尊重、热爱生命的能力。

1、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在生物教学中,既依托教材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内容,又不被教材内容所局限,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周围的生态环境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加深对生物与环境的认识。二是教学形式的开放。在教授《生态系统》一节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室,采取一人一机分组学习的形式,通过观看生动的课件以及查阅丰富的网络资源,小组内讨论、组间交流的方式,既使学生领悟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统一性,又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与和谐。通过实地学习、欣赏,让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与人类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

2、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学校的研究课学习中,我组织了一些对生物内容非常感兴趣的同学,根据周围生态环境和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一是研究的项目可以自主选择。学生自选的课题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如《探究细菌的生长条件》、《植物提取液对微生物的作用效果》、《酸奶中的有益菌群的探究》、《苏州河河水污染情况的调查与治理对策》、《水培花卉的培养条件的探究》等等。二是研究活动自主设计,研究过程自主安排:三是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调查,写出论文,将生物学知识与周边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较为深刻地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了热爱生命的情感,体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是获取信息迅速化,途径多样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获取的信息量是惊人的。教师要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一些社会热点,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首先,可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讨论,如结合“遗传和变异”,可组织学生进行“基因与克隆”的专题讨论。讨论前,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何意义?中国参与这一计划的意义何在?基因与健康有什么关系?基因技术应用的前景如何?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人类为什么要克隆哺乳动物?克隆技术的意义何在?对欧美一些国家克隆人类自身这一做法,你持什么观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学生将查阅的资料结合自己的思考整理成文,并制作成PowerPoint或F1ash动画或网页在讨论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

时,学生之间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必须有理有据,以理服人。最后,通过讨论欧美一些国家克隆人类自身这一做法,引导学生展开道德与伦理方面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行为不仅要合法,而且要符合人类道德和伦理的规范。其次,可抓住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进行讨论。如报纸上刊登“清华大学某学生伤熊事件”、“南京大学某学生把狗放在微波炉内观察事件”、“虐猫女事件”、“虐狗男事件”等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可抓住这类伤害动物的事件,先组织学生读有关报纸,然后就这类事件展开讨论。通过读报和讨论,唤醒学生的生命良知,激起他们对生命的关怀和热爱。

4、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在我国获得许多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理念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现象,如吸毒和爱滋病等。如何看待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所出现的这些不和谐的音符?教师可结合每年的世界禁毒日和世界爱滋病日,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会。通过展览会上触目惊心的图片和数据,使学生认识到吸毒与爱滋病的关系,吸毒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危害。同时,可组织部分学生走访主治医生或吸毒者和爱滋病患者的家属,了解医生和患者家属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旷世界环境日以及“爱鸟周”等节日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的大好时机,也可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节日活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热爱生命的习惯。

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未来公民的需要。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对中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要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从我做起,把学生视为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体,关注学生,关爱学生,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将生命教育融入于教学中,与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情感和体会,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生

课题论文: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学科教育论文 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体育;生命教育;关注健康 学者叶澜在1997年发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召唤,他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进行的活动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我们可以通过构建丰富多彩的体育生命课堂,来展现生命的魅力,提高生命的质量。李曙刚等人认为民主型课堂注重对学生的理解、尊重与信任,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学生的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行为自然,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目标定向与课堂秩序容易达到高度。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在一种民主的课堂环境中,才能更加放得开,才会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更加有益。本文从体育课堂组织和师生关系两方面进行阐述研究。 一、体育课堂组织 高效的体育课堂需要合理的课堂组织,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更需要课堂管理的一些方式的创新转变。本文从课

堂组织的队形变化、小组合作学习、团队管理、竞赛与游戏四方面进行分析、实践。 1.队形变化 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在选择队形时,不约而同采用“横排站立(即四列横队)”。无论是上课队形、技术讲解、动作示范、下课队形等,“横排站立”似乎成了万能的队形。其实这种站队方式有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只考虑省时省力,却忽视了教学效果。当班级人数较多时,老师讲解示范,后排的同学根本听不清,看不准,很难领会动作要领。这样导致后排同学往前挤,难免出现推、拥等现象;另外这种队形太单调、死板,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合理的教学队形选择与应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合理,对于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体验成功,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发展综合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等。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做到了相信生命,同时在合作中做到了尊重生命。在兴趣得到提高的同时,生命也变得丰富

浅谈创新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创新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9-07-31T16:48:48.5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3期作者:刘旭[导读] 刘旭湖北省十堰市广东路小学 442000 中图分类号:G6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096-01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学科教学中倡导创新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作为“五育”之一的体育教学,也必须高擎教育改革的大旗,在创新教育的层面上建构体育教学的理念,探究体育教学的全新方法。 一、体育课应该注意分层教学 1、合理分层,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增强归属感。在体育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积极向学生宣传开展分层教学的意义,以此消除部分学生产生的“分层即为分等级”的片面观点,让学生明白,各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能力方面事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开展分层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准利于自身体发展水平的目标,更好地开展锻练。教师可以将学生体育能力分为四个等级:A等为具有较强身体素质并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大约占3%。B等为体质较好,能够轻松完成训练目标的,约占33%。C等为体质与运动技巧一般,经过努力也可以完成训练目标的学生,约占46%。D等为体质较弱或存在缺陷,以及运动技巧较差的学生,约占18%。在等次确定过程中,要采取学生自报与教师综合审核确定相结合,做到尽量客观公正。 2、分层要求,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做好学生分类的基础上,还应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相应的训练目标。让学生在自身能力和体质范围内开展学习与训练活动。 3、分层竞赛,让学生开展同位赶超。营造浓氛围针对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开展有效的人员分层与要求分类,如果还是让学生在一起进行训练,则无法营造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教师要采取分组进行训练或是分组竞赛等方式,开展体育项目的训练活动。对于人数较少的层次组,直接开展训练竞赛活动,根据我校班级人数多的特点可以按照男女分为几个小组开展训练,一般4-6人左右为适宜的标准。让学生在互相能力接近的环境中开展训练活动,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氛围。同时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开展心得交流,以达到提高运动技巧和实现运动能力提高的目标。 4、分层管理,让学生增强成功体验,激发上进心。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核目标进行考核学生的成绩,开展分层教学一方面是为了使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兼顾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同时也是为了能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分发展,感受到成功,激发对体育的兴趣与信心。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分层管理。我们开展分层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要鼓励学生向着上一层次目标迈进,对于已经达到或超过上一层次考核要求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的进行调整,以此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倡育人愉乐体育教学 1、精选教学内容,这是实施快乐体育的基础。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现实需要。比如篮球,技战术内容很多,在短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每样都教,所以教材的选择就很重要。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选择实用的内容进行教学。如运球技术。对女生来说重点学习运球急起,急停和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等。至于跨下运球、运球后转身、背后运球等相关运球技术,因其动作难度较大,可以只作为介绍内容。而对于一些重点内容,必须反复练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在比赛中能较好发挥。 2、利用多变战术吸引学生。这类教学方法需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比如篮球课,篮球之所以风靡世界,与它多变的战术直接的关系。在比赛中队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位置的变化、相互之间的配合等等都使比赛瞬息万变。因此体育课中举行篮球比赛,同样可以使学生们在课堂中得到锻炼,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快乐。争取篮球比赛的胜利,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为了获胜,学生会不停地往返奔跑、争夺,既要和同队的其他四名队员相互配合,又要和另外的五名队员进行竞争。要从生理上、心理上融入比赛中,有了运动参与的愉悦感。教师要教育学生获胜了固然有胜利的喜悦,失利了也没什么遗憾,毕竟尽力了,要争取下次的胜利。 3、有一定强度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高水平高层次的锻炼。快乐体育本身就是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它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常规,这样学生既获得一定的锻炼方法,也会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比如篮球比赛中的强强对抗,,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体能,掌握良好的技战术,才能真正地享受到高层次的运动乐趣。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一些课堂比赛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采取相应的形式。 三、创设展现自身的“舞台”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吸引到积极的练习活动中去,并鼓励学生在练习当中去大胆探索,进行尝试性练习,努力让学生去找到自己所相应的练习动作,同时教师还应提供一个练习“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并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技巧组合动作练习中,要求学生不仅单纯地对规定动作进行反复练习,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已学过的动作和自编的动作来大胆尝试并进行创编组合,逐步设计成一套新颖、优美,融舞蹈、造型为一体的新的组合动作。此时教师还要给学生们提供一个练习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美组合动作,最终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实践,这种练习方法不仅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可以转化为主动学习,而且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总之“教无定法”,现代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结构多元化,可以根据所授课的类型、内容、自由的组织形式,合理安排课堂结构。传统教学模式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生事物所取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敢于创新,因人而异不断探索,努力保障我校体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和学生快乐的学习,健康的发展。

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也叫抗挫折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对受挫折的恢复力的教育。作为体育教学,它的实践性、集群性和互动性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且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人为地设置困难,使参与者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环境)困难的过程中,培养顽强的意志,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感悟挫折,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体验战胜挫折的愉悦,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活动以及个性持点,都表现得极直观、具体、生动、鲜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一、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在挫折的情境下,最容易失去理智,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做出极端的事来。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1、培养学生竞争能力 体育具有竞争性,体育游戏、体育竞赛以竞争的魅力吸引学生参加。当学生置身于那种紧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将会受到巨大的感染和激励,从而去奋发拼搏,争取不断地超越他人、超越自己。因此,体育教学中,多利用竞赛性的集体项目,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他们敢于取胜的竞争精神,体育以它的独特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2 、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是高级而复杂的心理现象。意志力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和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小学是培养青少年意志力的重要时期。体育是磨练意志的有效手段,体育教学环境艰苦特殊,“冬日寒风吹,夏日酷阳晒”,这就要学生吃苦耐劳。体育活动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严守纪律与规则。体育锻炼中有困难,竞赛中有失败,这就要求学生不惧怕困难和失败。体育锻炼要有持久性。因此,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刚毅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更能有效的面对挫折。 3、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下转第127页) 摘要在当前飞速发展的世界面前,环境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环保教育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针对当前中学生教育中尚未开展环保这一课程的现状,生物学教育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机地结合环保教育,要勇于承担起环保教育的重任。作为执教多年的中学生物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引入环保教育的教学经验,给出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环保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教育有机结合 A Brief Discussion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Zhou Yi Abstract In the fast developing world,environmental problems is more and more severe,s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thod.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as not been opened in middle school,so biology teaching should attac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n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s a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er for many years,the writer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introduc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biology teaching,and proposes several suggestions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Key words biology teaching;environmental education;organic combination Author 's address Shihu Middle School of Guzhen County,233700,Bengbu,Anhui,China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人口急剧膨胀及经济的飞速发展,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给人类社会带来种种危机与灾害: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加剧,自然灾害的频繁爆发等等时刻给人类敲响警钟。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成为新世纪的热点问题,环境教育作为提高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手段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中学针对环境教育还未开设专门的教学课程,使得环境教育融合在各个科目的教学活动中,这样并不能有效树立学生的环境资源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与环境联系紧密的自然科学,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他们能科学地认识环境的本质、科学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伦理观的树立,而且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作者把环境教育融合到生物教 学活动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将环境教育渗入教材并走出教材 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贯彻始 终,将环境教育渗入教材并走出教材,让学生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加深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基本知识与生态、 环境之间的联系,架设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桥梁。 如我们在讲述有关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分化、癌变与衰 老章节时,在教授概念、机理等基础知识上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探究自然界生物存在与环境的关系。例如,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衰老、癌变的因 素这些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环境污染,生化、理化因素等对细胞的影响,从而了解癌症这一疾病的作用机理。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人,而且引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再如,我们在讲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一知识要点时,同样可以采用逐步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入环境教育。先设置两个问题进行提问:动物和人类呼吸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光合作用释放)?动物和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到哪里去(植物光合作用吸收)?进行总结进一步设置问题:氧气的释放与二氧化碳吸收看似一个有效循环平衡过程,可如今自然系统中,是一个平衡的过程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时候让学生再做课堂上的主人,自主讨论学习当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后进行总结。我们只要提及在日前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二氧化碳等废气的大量排放、森林资源大面积的砍伐,逐渐导致了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形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虽然只是在教学中稍微点到了环境问题,但在学生的印象中就能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意识,环境的破坏对生物界有重要影响的印象。在没有专门环境教育课程设立的中学,亦能达到环境教育的基本要求。 2联系实际认识环境公害,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与加强学生认识和了解环境公害引发的自然灾害问题,开展相关专题的探讨和学习。可以把以下主要环境公害引发原因、后果及防治引入到生物教学当中: (1)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今,人类不断向空气中排入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加强,引起全 (安徽省固镇县石湖中学 安徽·蚌埠 233700)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12-0125-02 125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

生物教学案例 龚宗茂 一、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 《减数分裂》是苏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第1节内容。本节课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有丝分裂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遗传变异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由于图像多,曲线多,变化抽象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比较经典的一个内容,也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节课。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这节课采用多媒体动画、绘图和列表等方法来模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在整个减数分裂的学习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用建好的彩纸到讲台上演示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另外,由于我们普通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要做到形象化、整体化和直观化,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减数分裂的概念;? 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变化教学方法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型模拟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来学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ppt打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人类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教师提问: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这个假设成立吗?通过学生的假设,从而进入新课《减数分裂》。 (2)减数分裂的概念活动一??小组自主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对象”、“时期”、“特点”、“结果”几个字,让学生从这几方面来更深刻的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始减数分裂模拟探究活动。 (3)?精子的形成过程在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四分体”这三个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小学生运动猝死现象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小学生运动猝死事件频发,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在网上通过百度搜索,仅在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的5年时间里,全国有关小学生运动猝死的报道就达35例。例如,2009年6月22日,浙江省宁波市某小学四年级11岁的小女孩小琪(化名),在学校参加体育集训,跑完800米后猝死;2010年6月29日,广东省深圳市某小学一名二年级名叫小王(化名)的男生在上体育课时猝死,后经查实该男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这些小学生运动猝死的事例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小学生运动猝死的原因很复杂,有来自学生先天性疾病的原因(而家长在关注孩子健康方面的意识不足),也有来自学校管理不善、体育教师教学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而其中以体育课疏忽造成猝死居事故之首,共有21例;课间活动5例,体育竞赛3例,其他原因6例。在这35例运动猝死事件中,已知学生有病史的8例,未知病史的27例。可见,对学生已有病史不了解的占到了77%。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针对小学生运动猝死频发现象,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加以深入的思考。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体育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让他们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促进身心健康,而且还要在教学中渗透以人为本、珍惜生命意识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健身的安全意识和部分生存技能与方法。同时,教师还应采取措施,加强学生病情档案管理和体育教学管理,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学会科学健身,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1.建立班级学生伤病情档案 在上述案例中,导致小王猝死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他的病状是突发性的,教师毫不知情。如果该学生家长已知孩子的病情并预先告知体育教师,任课的体育教师就会在体育课中尽量让其少参加或不参加比较剧烈的活动,可能就不会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作,也完全可以避免这一悲剧的上演。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每年必须请正规医院的医务人员到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体检,或者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组织体检,体检结果学校不仅要存档,而且要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对生命具有潜在威胁的病症的学生进行专门建档,并告知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有了这些学生的健康档案,就能建立相应的预防方案,就能在上课中做到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谈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谈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连江五中杨秀婷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一旦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保护环境,恢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环境,使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得以延息、生存和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非常重视的问题。而这都要靠人类自身的努力,所以增强人的环境意识才是环境保护的根本。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时期,中学生物课又与环境知识紧密相连,因此生物课教学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中学生环境意识的重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立足教材,挖掘环保内容 生物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教师应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实际,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是在学生中进行环保教育较有效的途径。 比如教材中举了酸雨的例子来说明环境污染的危害。此时可以补充更详备的内容,介绍酸雨是由于工业和日常生活中有机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造成的。酸雨可以使土壤、地表水酸化,危害农作物、森林。我国酸雨区占国土面积的30%。东部七省受酸雨影响的面积中,小麦的减产面积达6856万亩,占减产总面积的46%;蔬菜减产3493万亩,占减产总面积的24%。这是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损失。重庆南山原有马尾松2.7万公顷,1982年开始成片死亡,至今马尾松林已死亡过半,树木死亡还在继续。 这些详实的、触目惊心的事实能够唤起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他们对周围环境问题的关心和重视,而且能培养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的思维习惯。 2.补充课外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了解现今的环境状况,以及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这样有利于他们将环境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①向学生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 如向学生介绍北美红杉的情况:在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洲有一个专门保护北美红杉的国家公园。北美红杉又名“长青世界爷”,它可高达110米,胸径8米,树皮厚达12-25cm,最大的分枝就有2.1米。红杉的树龄很高,一棵叫谢曼将军的红杉树是目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新课标生物基础知识大全 第一单元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蛋白质主要由C、H、O、N 4 种元素组成,很多蛋白质还含有P、S 元素,有的也含有微 量的Fe、Cu、Mn、I、Zn 等元素。 (2)氨基酸结构通式的表示方法(右图): 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 羧基连接再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3)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化学式表示为—NH—CO— 拓展: ①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对于环肽来说,肽键数=氨基酸数) ②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量-失去水分子数×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一个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在肽链内部的R 基中可能也有氨基和羧基。 (4)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不同,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蛋白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5)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如结构蛋白;有些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如胃蛋白酶;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如血红蛋白;有些蛋白质起信息传递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有些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6)核酸的元素组成有C、H、O、N 和P。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7)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 (8)DNA 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 中的五碳糖是核糖;DNA 中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而RNA 中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DNA 中含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而RNA 中只含有一条核糖核苷酸链。 (9)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拓展: ①因为绝大多数生物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只有RNA 病毒以RNA 作为遗传物质,所以说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③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④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的RNA 不是遗传物质,DNA 是遗传物质。 ⑤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DNA。 2.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10)组成糖类的化学元素有C、H、O。 (11)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核糖是核糖核苷酸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是脱氧核苷酸的组成成分。 (12)糖类的主要作用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13)植物细胞特有的单糖是果糖,特有的二糖是麦芽糖、蔗糖,特有的多糖是淀粉和纤维;动物细胞所特有的二糖是乳糖,特有的多糖是糖元。 (14)组成脂质的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 和N。 (15)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此外还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磷脂作用是构成细胞膜和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16)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17)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 (18)因为等量的脂肪氧化分解比糖类释放的能量多,所以说脂肪是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 3.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模板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是家里的“小皇帝”,就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从小受到家人的呵护与宠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娇生惯养,不能吃苦耐劳,畏惧困难等,这样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学校体育就是人为地设置困难,使参与者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环境)困难的过程中,培养顽强的意志,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学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耐挫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 首先,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注重挫折教育的价值。 挫折教育,也叫抗挫折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对受挫的恢复力的教育。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体育教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的观念。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强化、深入,人们的观念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体育教师的观念也必须随着转变,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即教书又育人,把培养健康的、有用的人才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从童年和青少年开始培养。乐观的学生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即他们受挫的恢复能力极强,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培养学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挫折教育”,说白了就是使学生不仅能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快乐,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不甘人后,永不言败,自找快乐的本能。这样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才能心态平和,处之泰然,克服困难,永远乐观。挫折未必总是产生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同样的挫折可以使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心理障碍,也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奋发向上。在他们亲身经历挫折的同时,教师还应适时的对他们的良好行为进行肯定性评价,扑捉学生的闪光点,赞扬他们每次成功。珍惜并鼓励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通过肯定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战胜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 其次,承认个体差异,适时疏导,根据不同的性格培养抗挫折能力。 体育课是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最好的时机和场所,但应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首先要弄清学生的性格类型。体育课上,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聆听他们的谈吐,判断学生性格,根据学生的性格分组,进行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实际情况,总结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经验:首先通过对生物圈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其次调查当地环境状况;再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落实到行动上;最后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成立环保实验小组,督促环保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物圈;环保意识;环保行动 保护环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生物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因而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真正使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环保为己任,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通过对“生物圈”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却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生物圈是人

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 在初一学生入学之初,我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观点。在学习“生物和生物圈”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我是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首先,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给他们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问学生:“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由什么构成?”待学生讨论完后,我说道:“正如大家所说,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种颜色的美丽星球。哪位同学知道是什么使我们的地球变得与众不同?”反应快的学生脱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我随即引入正题,“在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正是这些生物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的这个家园。”如此导入自然顺畅,同时让学生有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在结束本单元的学习时我又结合报纸及电视节目里关于环境的污染的例子的资料告诉学生:“我们的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容易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二、联系当地环境状况,增强环保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

浅谈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修订版

浅谈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浅谈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 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引导作用就主要 体现在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情境。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观念,引入新的教 学思想和方法,借助体育教学的自身优势,在传授知识与技能中,充分发展体育 的育体、促智、竞心等多种能力的教育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体育课 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体育课堂教学 的民主自由氛围,保证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 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要构建以需要为核心,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为基本 内容的动力系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 关键词:能力自身优势系统创新 前言:? 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潜伏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之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教师在教学中能始终保持高昂的教学热情,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在教师良好情感的强烈感染下,充分发挥潜力,发挥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新激情。只有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创新能力才能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一、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新,开发学生活动空间。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需要以创新意识为基础,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和毅力,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创新。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专业代码:******* 准考证号:***** 贵州师范大学(独立本科段) 毕业论文 题目: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教育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1年**月 联系电话:XXXXXX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 摘要:环保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新课题,开展环保教育的目的是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和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有关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并在人与环境的问题上采取正确的态度,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认识环境、热爱环境、自觉地保护环境的重要阶段,是对青少年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生物教改中,生物教师应重视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生物教学;环保教育;生态学;生物资源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支配力大大增强,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大大增强,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经济获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发展,但是环境问题也十分严重,突出表现在城市环境污染使大气质量严重下降、水环境质量恶化、自然生态破坏等方面。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随着环境破坏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1]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应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就成为生物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教育环节,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1 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学习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我们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有“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告诉学生:“我们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作为生活在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生物更应该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教育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教育 发表时间:2013-06-20T08:39:56.84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3年6月供稿作者:张金玲 [导读] 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对一章或几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知识成块,寻找知识块的规律 河北省肥乡县第一中学张金玲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43-01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社会更需要大批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知识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很好地拍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这是我们目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首先考虑的核心问题。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在自己的学科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我做了如下的总结,希望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改变教学方式,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因此说,学生的积极学习过程也是创新,学生的创新多数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这种创新又为其成人后的创新作了准备。同样,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据此,只要是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现代创造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所以说创新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情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1、钻研教材,引导学生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学会了质疑,才会去思考,去创新。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教材,然后质疑,提出问题,这是创新教育重要的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第一步,能提出质疑才能去思考。 2、积极加以引导,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只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创薪意识才会嫁接到学生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当然学生提出的想法或做法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对于其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此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这样定会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思维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时,重视思维过程是进行教学的关键,其教学方法就在于让学生显示其思维过程。例如:“一对夫妇色觉正常,但他们的父母双方都是色盲患者,问他们所生儿子中患色盲的机率是多少?”教师提问时,不是问这道题怎样做,而是问你是怎样想的。问“怎样想”,人人都可以讲,而且讲出来都有一定的道理,这样的提问,所有的学生都会显示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讲解的思维过程加以比较,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重视思维过程的成功之处,就是让所有学生搞清楚结果的来龙去脉。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提问的设计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比如追问“这个问题你怎样想”、“你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思考步骤”等。思路往往比结论更重要,因为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教师还应注意学生智力活动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思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对于那些简捷巧妙、概括力强、有独到见解的方法,应予以肯定和表扬,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目的。 三、强化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早有断言:“创造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在课堂创造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广阔性之目的。 1、统摄思维训练。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对一章或几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知识成块,寻找知识块的规律。 2、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唱反调”。在一定程度上讲,逆向思维更需要勇气,需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在这方面达尔文和孟德尔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达尔文是天主教徒,信奉“上帝造物,万世不变”,但他还是相信物种是可变的,在收集研究了大量的资料后,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论。孟德尔也同样以叛逆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由一位天主教牧师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 3、发散性思维训练。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能克服常规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后,再来重新认识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几大优点,以及分析实现F2分离比的条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以培养发散性思维。 只要我们敢于突破框框的限制,时该牢记创新教育是生物教育的主旋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能够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如何学高中生物 ——丁杨 1.构建知识网络。 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这根主线,理清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此外,还要密切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 (1)把握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生物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第二章生命的基础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笔;又如遗传和变异这一章,不知道分离规律的实质根本无法继续学习自由组合规律。 (2)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生物学科中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 2.完善理论体系。 生物学的理论是大量的,它们贯穿在各个章节之中,如细胞学说、自然选择学说、基因理论等,因此,在学习生物学时,除了专用名词概念以外,一些基本理论也是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内容。

(1)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为什么人会有“白化病”、“白痴病”?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为什么说人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从古类人猿进化来的?为什么人类要保护鸟类?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应当运用正确的理论去合理解释,从而使人们能够自觉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注意理论与生物基本概念的联系。理论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对诸多概念的正确理解上。例如了解生态平衡理论的,离不开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食物链、营养级等概念的掌握。 (3)把握各理论间的联系。生物学各种理论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在广大生物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理论又不断更新、不断充实,使人们认识的生物世界越来越接近真实。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把某个理论放在整个生物理论体系中加以考虑,并通过实例来深化、拓展,使自己对生物理论的掌握更加完善,运用起来更加精确。 (4)提高解题技巧。近几年生物学高考题目主要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其中,非选择题有填充题、分析说明题、学科内及学科间的综合题。题型不同,要求也不同。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审题,搞清每一道题命题教师的考核意图;其次,要学会区分对立概念和相似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还是包含关系;接着,要知道生物符号的特殊含义和正确写法;最后,要具有分析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增长知识、熟悉理论,还应当培养实践能力、加强科技意识、训练创造思维能力。首先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明确实验的主要目的,规范实验的操作要求,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其次要学会知识和理论如何与实际相结合、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