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T2DM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20版)要点

成人T2DM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20版)要点
成人T2DM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20版)要点

成人T2DM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20版)要点

更新版指南就基础胰岛素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人群时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如“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胰岛素与口服、GLP-1RA等药物联合时的起始剂量、剂量调整方案、用药注意”、“预混胰岛素方案向基础胰岛素方案的转换”等给出了详细的药物使用建议。

基础胰岛素种类及其特点

表1 基础胰岛素种类及特点

注:*目前在中国使用较少

应用基础胰岛素时的血糖控制目标

应用基础胰岛素时的血糖控制目标应根据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病程、预期寿命、伴发疾病、降糖治疗方案及患者意愿等情况后制定。

?HbA1c<7%、FPG 4.4-6.1mmol/L:对于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患者;

?HbA1c<6.5%、FPG 4.4-5.6mmol/L:对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严重并发症或低血糖风险低的患者;

?近期国内研究显示,对于应用≥1种口服降糖药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成年T2DM患者,加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时,将FPG目标设定为≤6.1mmol,能进一步提高HbA1c达标率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HbA1c<8.0%,FPG≤7.0mmol/I或更高:对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合并严重疾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较为宽松。

口服降糖药联合基础胰岛素方案

相较于联合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联合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对血糖控制的改善程度相似,但低血糖风险更小,体重增加更少。不同口服降糖药降糖作用机制不同,与基础胰岛素联用时,需根据药物特点,注意监测血糖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见表2)。

表2 基础胰岛素与不同降糖药联合方案的特点与注意事项

1.适用人群

?高血糖(FPG>11.1mmol/l或HbA1c>9%)或伴明显高血糖症状的新诊断T2DM患者;

?≥1种口服降糖药规范治疗3个月以上,HbA1c仍未达标的患者。2.胰岛素起始方法

?通常0.1-0.3U/(kg·d)起始基础胰岛素;

?HbA1c>8%者,0.2-0.3U/(kg·d)起始;

?BMI≥25kg/m^2者,0.3U/(kg·d)起始。

3.胰岛素调整方法(详见表3)

?在医生指导下,根据FPG每周调整2-6U基础胰岛素直至FPG达标;?患者进行自我调整,推荐每3天调整2U基础胰岛素直至FPG达标;?使用甘精胰岛素的患者,可每天调整1U直至FPG达标

表3 医生与患者自我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方案(以FPG目标≤6.1mmol/L 为例)

GLP-1受体激动剂联合基础胰岛素方案

1.适用人群

推荐或最大耐受剂量的GLP-1受体激动剂(±口服降糖药)规范治疗3个月以上HbA1c仍未达标,尤其是FPG控制不达标的患者。

2.胰岛素起始方法

?通常0.1-0.3U/(kg·d)起始基础胰岛素;

?HbA1c>8%者,0.2-0.3U/(kg·d)起始;

?BMI≥25kg/m^2者,0.3U/(kg·d)起始。

3.胰岛素调整方法

?在医生指导下,根据FPG每周调整2-6U基础胰岛素直至FPG达标;?患者进行自我调整,推荐每3天调整2U基础胰岛素直至FPG达标;?使用甘精胰岛素的患者,可每天调整1U直至FPG达标

基础胰岛素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方案

国内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包括长效(每日或每周1次)和短效(每日1~3次)2种类型。其中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控制FPG作用较强,而短效Gl.P-1受体激动剂控制餐后血糖(PPG)作用较强。Gl.P-1受体

激动剂均需从较小剂量起始,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2~4周后增至推荐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具体可参见各产品说明书。

1.适用人群

基础胰岛素(±口服降糖药)规范治疗3个月以上HbA1c仍未达标患者。

2.胰岛素起始方法

?通常0.1-0.3U/(kg·d)起始基础胰岛素;

?HbA1c>8%者,0.2-0.3U/(kg·d)起始;

?BMI≥25kg/m^2者,0.3U/(kg·d)起始。

3.胰岛素调整方法

?在医生指导下,根据FPG每周调整2-6U基础胰岛素直至FPG达标;?患者进行自我调整,推荐每3天调整2U基础胰岛素直至FPG达标;

?使用甘精胰岛素的患者,可每天调整1U直至FPG达标。

基础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方案

如果出现胰岛素使用相关的低血糖(≤3.9mmol/L)或低血糖症状,可减少基础和/或餐时胰岛素剂量10%~20%;如果出现需他人协助的严重低

血糖或随机血糖<2.2mmol/L,应减少20%-40%总胰岛素剂量。

1.适用人群(一)

?HbA1c>9.0%或FPG>11.0mmol/L伴或不伴明显高血糖症状的新诊断T2DM患者;

?需短时间纠正高血糖的患者。

胰岛素起始方法:

?推荐住院接受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根据0.3-0.5U/kg估算总量,50%为基础胰岛素,50%为餐时胰岛素,三餐平均分配。

胰岛素调整方法:

?优先调整基础胰岛素至FPG达标,再调整餐时胰岛素;

?根据FPG值,增加基础剂量1-4U或10%-20%;

?根据下一餐前血糖值,增加餐时剂量1-2U或10%

2.适用人群(二)

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和/或GLP-1受体激动剂规范治疗3个月后,FPG达标,但HbA1c仍未达标患者

胰岛素起始方法:

基础胰岛素维持原剂量,主餐/早餐前予餐时胰岛素4-6U。

胰岛素调整方法:

根据下一餐前血糖值,每周调整1-2次餐时胰岛素。每次调整1-2U或10%-15%,直至下一餐的餐前血糖达标,根据每3-6个月HbA1c结果,可逐渐增至2-3次餐时胰岛素治疗。

预混胰岛素方案向基础胰岛素方案的转换及临床建议

1.适用人群(一)

应用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虽经剂量调整但血糖控制不满意,或频繁发作低血糖,或对每日2次注射依从性差,且病程<10年患者中,将预混胰岛素方案转换为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方案后,能显著改善血糖控制,降低低血糖风险。

胰岛素起始方法:

可依据血糖水平设定为总胰岛素剂量的60%-80%作为基础胰岛素起始剂量。

胰岛素调整方法:

?在医生指导下,根据FPG每周调整2-6U基础胰岛素直至FPG达标;?患者进行自我调整,推荐每3天调整2U基础胰岛素直至FPG达标;

?使用甘精胰岛素的患者,可每天调整1U直至FPG达标。

2.适用人群(二)

每日2-3次预混胰岛素方案治疗,仍无法满意控制血糖或频发低血糖的患者,可考虑改用基础联合餐时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起始方法:

按照目前总剂量的40%-50%作为基础胰岛素起始,余量作为餐时胰岛素,三餐平均分配。

胰岛素调整方法:

?优先调整基础胰岛素至FPG达标,再调整餐时胰岛素;?根据FPG的,增加基础剂量1-4U或10%-20%;

?根据下一餐前血糖值,增加餐时剂量1-2U或10%。

胰岛素泵治疗指南

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09)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 起草专家 母义明尹士男 专家委员会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列) 陈璐璐高政南巩纯秀高鑫洪天配纪立农姬秋和刘超李光伟李红李强母义明宁光冉兴无田浩明王卫庆薛耀明严励闫胜利于德民尹士男赵家军赵志刚邹大进

目录 第一章胰岛素泵的概述 (4) 1.胰岛素泵治疗的定义 (4) 2.胰岛素泵简介 (4) 2.1胰岛素泵工作原理 (4) 2.2发展历史 (4) 2.3胰岛素泵的应用现状 (5) 3.胰岛素泵治疗的特点 (5) 第二章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症 (3) 1.短期胰岛素泵应用的适应症 (6) 2.长期胰岛素泵应用适应症 (6) 第三章胰岛素泵治疗规范 (7) 1.胰岛素泵治疗的目的和目标 (7) 1.1胰岛素泵治疗的目的 (7) 1.2血糖控制目标 (7) 2.胰岛素泵使用的胰岛素类型 (8) 3.胰岛素泵的剂量设定 (8) 3.1每日胰岛素剂量的计算............................................8 3.1.1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胰岛素剂量的计算. (8) 3.1.2已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胰岛素剂量的计算 (8) 3.2剂量分配 (9)

3.2.1基础输注量和基础输注率的设定 (9) 3.2.2餐前大剂量的设定 (9) 3.2.3剂量分配的注意事项 (9) 3.3补充大剂量 (6) 3.4校正大剂量 (9) 4.胰岛素泵输入胰岛素剂量的调整 (10) 5. 血糖监测 (7)

6. 低血糖的处理 (8) 7. 降糖药物的洗脱期 (8) 8. 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后向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案的转换.................9 9. 胰岛素泵剂量和程序设定的一些方式 (9) 第四章胰岛素泵操作、维护及管理规范 (9) 1.胰岛素泵操作规范 (9) 1. 1输注部位 (9) 1. 2胰岛素泵的安装 (9) 2. 胰岛素泵报警的处理 (10) 3. 意外高血糖的处理 (10) 4.胰岛素泵耗材使用及护理规范 (11) 5.医院胰岛素泵管理规范的制订 (11) 6.个人胰岛素泵管理规范 (11) 7.胰岛素泵的基本技术指标 (12) 8.胰岛素泵售后服务规范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 (19) 1:补充大剂量计算 (19) 2:校正大剂量计算 (19) 3: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后向多次皮下注射的转换 (20)

所有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用胰岛素治疗

所有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用胰岛素治疗。根据病情的需要,不同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剂型、剂量、次数也各不相同。现谨向您介绍胰岛素的十种用法: 1.一天用一次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其药效持续的时间约为12小时,故一般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注射两次。但若患者的胰岛功能损害较轻,仅仅是白天三餐后的血糖较高,而夜间不进食情况下的空腹血糖控制得较好,可于早餐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相反,若患者白天的血糖控制的较好,仅空腹血糖高,如肥胖、晚餐进食过多或清晨时血糖明显升高的糖尿病患者,可在睡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注射的剂量按每公斤体重0.2单位计算。患者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可使胰岛素作用的高峰期正好出现在早餐前。这有利于患者控制清晨高血糖。 2.睡前用一次中效胰岛素,白天口服降糖药:身体超重的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后容易发胖。此类患者若血糖不太高,白天可口服3次双胍类降糖药,以降糖、降脂、降体重,然后睡前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以对抗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清晨高血糖。 3.一天用两次中效胰岛素:此用法适用于空腹和餐后血糖轻度升高的患者。这样使用胰岛素后,若患者的空腹血糖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而餐后血糖仍然高,可改用诺和灵30R,一日注射两次。 4.一天用两次诺和灵30R或50R:此用法适用于大部分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要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该制剂为人胰岛素,其优点是:吸收性能好,作用强。患者可根据餐后血糖的高低,适当增减胰岛素R的比例,一般该制剂一天只需注射两次。但它也有不足之处,即对午餐后的高血糖控制不佳,故午餐后血糖高的患者在使用诺和灵的同时,还需加用一次口服降糖药。 5.一天用3次短效胰岛素:此用法适用于血糖很高且初次使用胰岛素、或出现严重感染及刚做过手术的糖尿病患者。其优点是:患者可根据餐前血糖和进食量来调节胰岛素的用量,且用药后患者较少出现低血糖;其缺点是:对夜间和清晨高血糖控制不佳。 6.早餐前和午餐前用短效胰岛素,晚餐前用诺和灵30R:此用法适用于一天使用两次诺和灵30R的血糖控制不佳者。此用法的优点是: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提高疗效,避免患者发生低血糖。早餐、中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可控制两餐后的血糖,用诺和灵30R来控制晚餐后和夜间的血糖比较符合人体分泌胰岛素的生理状况。 7.三餐前用短效胰岛素,睡前用中效胰岛素:此用法适用于老年或劳动强度大、饮食不规律的糖尿病患者、或早餐前和午餐前用短效胰岛素、晚餐前用诺和灵30R的清晨血糖控制不佳者。三餐前用短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睡前用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因重组胰岛素(甘

2020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20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约占儿童期各型糖尿病总数的90%,是危害儿童健康的重大儿科内分泌疾病,我国近年发病率为2/10万~5/10万,<5岁儿童发病率年平均增速5%~34%[1,2],提示发病呈现低龄化趋势。我国儿童期T1DM长期血糖控制、预后的流行病学现况资料缺乏,仅有的2006年多中心研究提示患儿平均糖化血红蛋白(glycohemoglobin A1c,HbA1c)为9.5%,中国单中心HbA1c达标率仅为15%,远低于美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44%~59%[3,4]。儿童期T1DM发病越早,慢性并发症导致的死亡风险就越大,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T1DM患儿的平均预期寿命减少12年[5,6]。近2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单基因糖尿病、T1DM营养管理共识相继发布,但儿童胰岛素使用指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治疗共识发布已10余年,尚缺乏涉及儿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认识、筛查管理的规范,糖尿病分型、胰岛素治疗方法、血糖监测、DKA处理等涉及T1DM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的技术已有较多新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T1DM临床诊疗的规范化水平,减少或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联合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特制定本共识。

一、儿童糖尿病的分型诊断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 rganization,WHO)发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国内外该病诊断的依据,2019年WHO颁布了新分型标准[7],符合下述4条中之一可诊断糖尿病:(1)空腹血糖≥7.0 mmol/L;(2)口服糖耐量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葡萄糖1.75 g/kg(体重),葡萄糖最大量75 g];(3)HbA1c≥6.5%(HbA1c测定方法需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认证);(4)随机血糖≥11.1 mmol/L且伴糖尿病症状体征;符合上述标准但对于无症状者建议在随后的1 d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此外,血糖5.6~6.9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口服糖耐量试验2 h血糖7.8~11.0 mmol/L为糖耐量受损。 WHO新共识将糖尿病分为6个亚型(表1),与儿童关系密切的主要为T1DM、T2DM、混合型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共4个亚型。相较1999版有较大改动的主要有,(1)T1DM:既往分为自身免疫型(1A 型)和非自身免疫型(1B型),新分型认为该分类缺乏临床意义予以取消;新增暴发性T1DM,该型糖尿病主要见于亚洲东部,虽常见于成人但儿童也有报道,其临床特征包括突然发病、高血糖持续时间很短(通常少于1周)、几乎没有C肽分泌、DKA、胰岛相关自身抗体多阴性、血清胰酶升高、发病前经常出现流感样症状和胃肠道症状[8]。(2)混合型糖尿病:分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和酮症倾向性T2DM,儿童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少见[9],酮症倾向性T2DM,非洲裔相对高发。(3)未分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一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一: 晚餐前用速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的混合液,早餐前用全天总量的2/3,晚餐前用全天总量的1/3。若经胰岛素调整后上午血糖仍较高或夜间出现低血糖症(多在凌晨3—4点钟)。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二: 病人在三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若经调整胰岛素用量,在糖尿病的下采用胰岛素泵等等这些方法经临床验证对于降低血糖有着很好的疗效。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三: 早餐前仍注射速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的混合,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注射中效胰岛素后宜进少量餐,最好为蛋白质类食物。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四: 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给患者胰岛素皮下注射:先于早、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2次,也可用速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的混合胰岛素于早餐前1次皮下注射,每隔3天测空腹及三餐后2血搪,若经胰岛素调整后血糖仍不,可增加用药,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五: 对1型糖尿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给制定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使其合理而有规律的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而采取相应的手段积极配合治疗,这是1型糖尿病诊疗中最关键的一步。 上述就是全军重点糖尿病治疗中心专家对1型糖尿病如何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相关介绍。专家提醒:1型糖尿病患者除了接受胰岛素治疗以外还可以选择科学有效的疗法。在此推荐:细胞渗透修复疗法. 细胞渗透修复疗法是临床上运用干细胞进行微创操作,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干细胞可用于治疗各种细胞损伤性疾病如糖尿病。由于胰岛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受损,所以胰岛素量分泌不足或不能分泌导致血糖升高,继而全身性器官受损和代谢功能紊乱,随之产生各种并发症。干细胞可以修复受损的胰岛β细胞,恢复胰岛功能,使之正常分泌胰岛素,从而达到糖尿病临床康复。

1型糖尿病的特点及常见并发症

1型糖尿病在中国糖尿病人中占9%左右,在青少年多见。它病情急、症状较重,有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可以出现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胰岛素疗效较好。 一、糖尿病概述 1.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造成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所有的糖尿病都符合此条件。 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目前用静脉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不能用手指血糖作为诊断依据。具体是:(1)空腹血糖≥7.0mmol/L;(2)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3)随机血糖≥11.1mmol/L。这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适用。可能以后中国会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但现在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还不统一,测定结果也不太一致,目前主要还是用血糖的办法进行糖尿病诊断。 3.糖尿病的分型 按照1997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诊断标准,糖尿病一共分成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人数大概9%左右,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是指由其他原因,如胰腺的原因、内分泌的原因、遗传的原因导致的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种类非常多,但是病人并不很多,大概占1%。由此可推出1型、2型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已经到百分之百,妊娠糖尿病不占比例,因为妊娠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只是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妊娠结束以后还要重新分类。从分型的比例可以看出,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体,但1型糖尿病比例也相当高,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儿童比例很大,1型糖尿病的总人数很高。 4.儿童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是指儿童,包括幼儿、青少年期间所得的糖尿病。儿童糖尿病者以1型糖尿病较多。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儿童的比例增加,儿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也在增加。 分型1型2型 起病急,症状明显慢 胖,家族史,种族性,黑棘皮病临床特点多饮多尿,体重下降,酮症酸 中毒 C肽低正常或高 抗体可阳性阴性自身免疫病有无 上表是儿童青少年两型糖尿病的对比。从起病看,1型糖尿病病情急、症状比较重,2型糖尿病相对比较缓,症状也不太明显。 从临床特点看,1型糖尿病有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发病时会出现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诊断1型糖尿病的重要依据。而2型糖尿病一般孩子比较胖,家族、种族倾向更加明显,另外由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非常明显,可以出现黑棘皮病,表现为肥胖,全身皮肤较黑,尤其是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皮肤皱褶处皮肤又黑又粗糙,这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标志,也是

1型糖尿病胰岛素用量

1型糖尿病胰岛素用量 文章目录*一、1型糖尿病胰岛素用量*二、六种情况需调整胰岛素*三、调整胰岛素剂量的4个注意事项 1型糖尿病胰岛素用量1、健康人胰岛素需求量一般每天不 超过每公斤体重1单位,大多数病友为每日40~50单位胰岛素。 2、初诊1型糖尿病病友每日胰岛素剂量可考虑从0.5~0.8单位/体重(公斤)起始。以体重60公斤为例,每天胰岛素治疗剂 量约为30~48单位。 3、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达标者联合胰岛素(尤其是基础胰岛素),可考虑从0.1~0.2单位/体重(公斤)开始,以体重60公斤为例,每天胰岛素治疗剂量约为6~12单位。一般可根据病友起 始胰岛素治疗时的血糖水平确定。糖化血红蛋白8 0=“” 0=“”1=“”8.0%者从0.2单位/体重(公斤)起始;也可根据空腹血糖水平确定,如空腹血糖为10.0mmol/L者,起始基础胰岛素为10单位。 4、血糖很高或重症糖尿病患者,如每日2次诺和灵30R血糖不降,可增加次数,改为:①早餐、中餐前用诺和灵日,晚餐前用诺和灵30R,用同样剂量,血糖达标。②睡前用长效来得时胰岛素, 三餐前用速效胰岛素诺和锐。③三餐前和睡前4次短效胰岛素: 适用于初次用胰岛素或发生酮症而又暂时不能住院的患者。④- 日6次短效胰岛素:适合于1型糖尿病或有特殊需要的患者。

六种情况需调整胰岛素1、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达标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最近两三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首先要控制在7%以下,进一步达到6.5%以下。如果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说明治疗方案需要进行调整。 2、空腹血糖异常 建议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0毫摩尔/升左右。若空腹血糖异常往往需要调整睡前的胰岛素剂量。 3、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 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应控制在8.0毫摩/升左右。餐后血糖升高大多与进食过多或餐前胰岛素剂量不足有关。 4、发生低血糖 若发生低血糖反应(如出冷汗、心悸等),有条件的话,应及时检测血糖并进食,在饮食与运动规律的情况下,应减少胰岛素的 剂量。 5、饮食和运动变化 糖尿病患者规律饮食和运动是很重要的,饮食和运动发生变化,就需要相应调整胰岛素的用量,特别是在减少进食或运动量 增加时应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 6、合并其他疾病 当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时,血糖常会有波动,需通过血糖检 测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特别是在合并感染的情况下,血糖会难

胰岛素泵操作的指南和规范标准

胰岛素泵操作指南和规范 一、目的: 1.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以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使胰岛素的吸收稳定;使胰岛素剂量的精确调整。 3.减少严重低血糖的发生。 4.可促进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便更适合进餐时间,运动,工作的安排。 二、适应症: 1.T1DM患者和需要长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T2DM患者,在住院期间可通过 胰岛素泵治疗稳定控制血糖,缩短住院天数,并为优化多次胰岛素注射的方案提供参考数据。 2.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及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控制。 3.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者。 4.血糖波动大,虽采用多次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方案,血糖仍无法得到平衡控制 的糖尿病患者。 5.无感知低血糖者。 6.频发低血糖者。 7.黎明现象严重导致血糖总体控制不佳者。 8.作息时间不规律,不能按时就餐者。 9.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者。 10.胃轻瘫或进食时间长的患者。 三、操作流程: 1、评估 1.病人的年龄、病情、意识状态、配合情况。 2.病人腹部皮肤的洁净情况及完整性(有无疤痕、炎症、硬结等)。 3.病人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

4.病人对CSII泵治疗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的了解程度。 5.病人对此操作的心里反应,是否存在紧张、恐惧心理。 2、准备 1.护士: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物品:弯盘,皮肤消毒液,胰岛素泵,助针器,储药器,输注管路,棉 签,治疗巾。 3.环境:清洁、舒适,光线充足。 4.病人:取舒适体位,能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与治疗,并进行适当的饮食控制 及活动,能学会微量血糖测定方法,具备操作胰岛素泵的能力以及对各种警 报的理解和处理能力。签署知情同意书. 3、操作程序 表1

《中国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要点

《中国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要点 一、中国1型糖尿病(T1DM)患者生存状况 (一)中国T1DM患者血糖达标率低 (二)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 (三)中国T1DM患者寿命短 二、中国T1DM胰岛素治疗方案与国外差异 中国3C研究发现,国际倡导的“基础+餐时”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在我国应用率低,接受调查的 764例T1DM患者,仅34.7%使用每日注射4次的基础加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而有45.0%采用每日2 针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且使用每日2次注射方案者以儿童、青少年居多。广东省T1DM转化医学研究对1 270例入组患者的分析显示,仅有12.5%的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34.3%的患者使用每日注射4次的基础加餐时胰素治疗方案。西太平洋地区T1DM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胰岛素治疗以每日2次方案者居多(占67.9%),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使用率较低(4.7%),与西方国家相比有显著差距。

三、规范中国T1DM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 规范我国T1DM胰岛素治疗,有利于患者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减少血糖波动,降低低血糖和糖尿 病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胰岛素类型 一、按制剂来源分类 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人胰岛素类似物。 二、按作用时间分类 1. 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也称常规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如中性鱼精蛋白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如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2. 胰岛素类似物: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包括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和谷赖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目前国内有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 常规胰岛素是目前广泛使用的静脉输注胰岛素剂型,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静脉输注,但评估和注意事项较多,未被广泛推荐。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只能用于皮下注射,不能用于静脉输注(表1)。 T1DM胰岛素治疗 一、T1DM胰岛素治疗原则 1. T1DM患者因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完全或部分需要外源性胰

25中国工业行业数据库(ChinaIndustryDatabase)

《EPS数据库介绍》 北京福卡斯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15年1月

1.世界贸易数据库(Worl d Trade Database) (2) 2. 世界能源数据库(Worl d Energy Database) (2) 3. 世界宏观经济数据库(World Macro Economy Database) (2) 4. 世界经济发展数据库(World Economy Development Database) (2) 5. 非洲经济发展数据库(Africa Economy Development Database) (3) 6. 欧亚经济发展数据库(Euro-Asia Economy Development Database) (3) 7. 世界教育数据库(World Education Database) (3) 8. 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China Macro Economy Database) (3) 9中国对外经济数据库(China Foreign Economic Database) (4) 10中国劳动经济数据库(China Labour Economic Database) (4) 11. 中国财政税收数据库(China Finance and Taxation Database) (4) 12. 中国金融数据库(China Finance Database) (5) 13.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库(China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Database) (5) 14. 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China Listed Company Database) (5) 15. 中国商品贸易数据库(China Commodity Trade Database) (6) 16. 中国地区贸易数据库(China Regional Trad e Database) (6) 17. 中国行业贸易数据库(China Industry Trad e Database) (6) 18. 中国贸易指数数据库(China Trad e Index Database) (6) 19. 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数据库(China Commodity Exchange Market Database) (7) 20. 中国农林数据库(China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Database) (7) 21. 中国三农数据库(China Rural Areas、Agriculture, and Peasantry Database) (7) 22. 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库(China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st-benefit Database) 8 23. 中国工业经济数据库(China Industry Economy Database) (8) 24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China Industry Business Performance Database) (8) 25 中国工业行业数据库(China Industry Database) (8) 26. 中国工业产品产量数据库(China Industry Product Output Database) (9) 27. 中国第三产业数据库(China Tertiary Industry Database) (9) 28. 中国科技数据库(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Database) (9) 29. 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库(China High Technol ogy Industry Database) (9) 30. 中国卫生数据库(China Health Database ) (10) 31. 中国交通数据库(China Transportation Database) (10) 32. 中国环境数据库(China Environment Database) (10) 33. 中国海洋数据库(China Marine Database) (11) 34. 中国教育数据库(China Education Database) (11) 35. 中国旅游数据库(China Tourism Database) (11) 36. 中国能源数据库(China Energy Database) (11) 37. 中国国土资源数据库(China Land and Resources Database) (12) 38. 中国建筑业数据库(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Database) (12) 39. 中国房地产数据库(China Real Estate Database) (12) 40. 中国城乡建设数据库(China Urban-Rural Construction Database) (13) 41. 中国区域经济数据库(China Regional Economy Database) (13) 42. 中国城市数据库(China City Database) (13) 43. 北京社会发展数据库(Beijing Social Development Database) (14) 44. 重庆社会发展数据库(Chongqing Social Devel opment Database ) (14) 45. 内蒙古社会发展数据库(Inner Mongolia Social Development Database ) (14)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导读】1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发病年龄主要在35岁以前。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1型糖尿病患者如能坚持合理使用胰岛素,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1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呢?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4、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1型糖尿病的症状 1、多尿 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2、多饮 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3、多食 多食的机制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倾向是葡萄糖利用率(进出组织细胞前后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降低所致。正常人空腹时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缩小,刺激摄食中枢,产生饥饿感;摄食后血糖升高,动静脉血中浓度差加大(大于0.829mmoL/L),摄食中枢受抑制,饱腹中枢兴奋,摄食要求消失。然而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或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虽然血糖处于高水平,但动静脉血中葡萄糖的浓度差很小,组织细胞实际上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刺激摄食中枢,引起饥饿、多食;另外,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泄,因此机体实际上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亦引起食欲亢进。 4、体重下降糖尿病患者尽管食欲和食量正常,甚至增加,但体重下降,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呈负氮平衡,体重逐渐下降,乃至出现消瘦。一旦糖尿病经合理的治疗,

胰岛素注射技术最新指南

胰岛素注射技术最新指南 该指南适用于绝大多数胰岛素注射病人,但是由于存在个体差异,这些规则仍然需要调整。在下面的各段里,基本信息和操作建议有部分重复。 卫生保健人员的任务 1.目前有三大类注射药物可供糖尿病的治疗:胰岛素,GLP-1因子和胰泌素。 2.糖尿病宣教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导病人如何正确地注射这些药物。 3.在对患者进行理想的注射技术教育之前,首先得对注射部位的解剖有一定的了解。 4.有必要认识到不同组织和部位对不同因子的吸收存在差异。 5.教育正确的注射技术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肌肉注射。 6.卫生保健工作者的另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帮助病人克服注射时可能出现的诸多心里障碍,特别是在实施胰岛素注射治疗的初期。 胰岛素注射治疗的心理挑战 儿童 1.在开始实施注射治疗时,大多数儿童所产生的恐惧通常来源于早期免疫接种注射经历和关于注射的有关负面社会信息。 2.卫生保健工作者和父母害怕伤害到儿童,通常容易将这种恐惧传递给儿童。 3.父母如果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可以减少相应的焦虑,他们平静而肯定的表现对恐惧的孩子来说是最有效的支持。 4.患儿预期中的恐惧往往比实际注射时的恐惧更严重。 5.一个在给儿童注射时面带微笑的卫生保健工作者可能会被误解为喜欢伤害儿童。这个时候最适合的是不带有任何表情。 6.注射时可对幼儿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只要不是使用欺骗的手段),而对于年长儿则更适合使用认知行为疗法。 7.认知行为疗法包括放松训练,引导性思维,等级性接触,积极的动作示范和强化性训练。 青少年 1.卫生保健人员需要意识到许多青少年不愿意在同龄人面前注射胰岛素。 2.在青少年里存在一个更大的趋势是忽略注射,大多数是由于单纯的遗忘,尽管有些时候可能是来自于同龄人的压力或自身的情绪抵触等等。 3.如果存在将减少胰岛素剂量视为一种控制体重方法的危险性行为,忽略注射将可能成为一种习惯。

1型是胰岛素分泌明显不足

1型是胰岛素分泌明显不足,需要补充胰岛素治疗。 2型是相对不足或胰岛素分泌正常,但机体存在胰岛素抵抗。 回答医生:李江红 - - 向我咨询2394 | 2008-08-12 14:32 投诉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区别最主要的就是酮症和胰岛功能,其次是有无胰岛自身免疫的证据。 1. 1型糖尿病分为2大类,3型: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1A型)和非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特发性1型糖尿病,1B型)。1A型又分为速发型(经典1型糖尿病)和缓发型(LADA)。 2. 因此1型糖尿病除了LADA以外,特点都是酮症起病,病程在3个月以内,以后必须要用胰岛素维持治疗,胰岛功能很差。如果不是酮症起病,即可排除经典1型糖尿病和特发性1型糖尿病。 3. 但是2型糖尿病有时也可以以酮症起病,但是一般有诱因或者病程较长或者有并发症,酮症好转后不需用胰岛素治疗。 4. 但是在临床特征类似2型糖尿病的患者如果BMI较低,胰岛功能较差,要考虑有LADA的可能,可以行GAD-Ab和ICA检测,如果阳性则诊为1型糖尿病中的缓发型,即LADA。 5. 在酮症起病的患者确诊为1型糖尿病后,还需要行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如果阳性为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如果阴性则为特发性1型糖尿病。 回答医生: Dr deng - - 向我咨询0 | 2008-12-16 18:54 投诉 1型糖尿病发病年轻,体重较轻,需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较大,体重较大,也可以通过除胰岛素以外的方法控制血糖。 回答医生: lh505 - 胜利油田机关医院 - 向我咨询40 | 2008-12-16 19:31 投诉 疾病的区别在于是不是对胰岛素有没有依赖有是1型 回答医生:周宪涛 - 山东省冠县城镇医院 - 向我咨询49 | 2009-01-02 22:55 投诉 1型,胰岛B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分自身免疫性,特发性。大多在青少年发病,有三多一少症状,有酮症酸中毒倾向。 2型,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常见于体型肥胖者,发病常随年龄,肥胖和运动减少而增加。 回答医生:江湖游医- 松原市中心医院 - 向我咨询0 | 2009-02-22 10:13 投诉

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打胰岛素吗

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打胰岛素吗 1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在1921年胰岛素发现以前,人们没有较好的方法来降低糖尿病病友的血糖,病友大多在发病后不久死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随着胰岛素的发现和应用于临床,1型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享受正常人一样的健康和寿命。 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被破坏达80%以上,病人出现糖尿病症状。导致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的原因可能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发特异性自身免疫反应选择性破坏胰岛b细胞。因为胰岛β细胞绝大部分被破坏,任何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因素都不能促使b细胞合成与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绝对缺乏,易发生酮症,必需使用胰岛素治疗。 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目标是保证患者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即尽可能避免严重的低血糖事件)和满意控制代谢水平(即积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最恰当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是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以控制餐后高血糖及注射一次(有时需要两次)长效胰岛素以维持餐间及夜间的血糖水平。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 1型糖尿病自身绝对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一直被描述成一种自身免疫疾病——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并最终破坏它们制造胰岛素的能力,没有胰岛素身体就不能将葡萄糖转化成能量,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注射胰岛素才能存活。 2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是相对不足,因此起先可用药物促进人体胰岛素的产生和作用,但其中半数以上终因长期药物刺激使人体胰岛功能衰竭而需用外来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后仍能再次撤掉胰岛素。(本文由:济南糖尿病医院供稿)

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共10页word资料

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 杨国庆,母义明 根据2019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hinese Diabetes Society,CDS)组织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1]。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威胁极大,给家庭以及患者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也为家庭、国家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糖尿病复杂的发病过程使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但有效的血糖控制可以显著减少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2]。为达到尽早、有效、持久的血糖达标,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血糖管理能力、生活方式指导以及合理的药物治疗等均至关重要。由于近年来大量有关糖尿病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CDS根据最近研究成果特别是大量基于中国大陆人群的循证医学数据,针对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做了大量修改和补充,于2019年正式发布了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对于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最终可能均需要胰岛素治疗以达到目标血糖水平[4]。现就新版指南中,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做一解读。 1 基础胰岛素起始治疗 201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糖尿病治疗指南确立了基础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指南推荐,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当生活方式干预加1种口服降糖药(OHA)血糖控制不佳时,加用基础胰岛素是最有效的血糖控制策略。在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也指出,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2种或2种以上OHA治疗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仍未达标即可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胰岛素抵抗相对较轻,及时启动基础胰岛素治疗是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自身特点的治疗策略。基础胰岛素不仅有效控制空腹血糖,进而实现血糖全面达标;更重要的是,可最大限度保留更多β细胞功能,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目前临床应用的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人胰岛素(neutral protamine hagedorn,NPH)和长效胰岛素

1型糖尿病儿童如何使用胰岛素

1型糖尿病儿童如何使用胰岛素 *导读:1型糖尿病儿童如何使用胰岛素?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离不开胰岛素,胰岛素的选择与注射都因人而异,特别注重个体化。那么,1型糖尿病儿童怎样使用胰岛素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一、选择适合儿童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儿童在诊断1型糖尿病后胰岛素治疗即刻开始。儿童期因年龄、生理阶段和生活规律的不同,要制定针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正常人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较为平缓的基础胰岛素分泌和进餐刺激的高胰岛素分泌。由于餐后胰岛素分泌量、频度与进餐相关,因此不同生活规律者应使用不同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常用的有: 1、每日两次方案: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或短效胰岛素与中效

胰岛素混合,在早晚餐前使用。 2、每日三次或多次方案:在每日两次注射方案的基础上,选择短效或速效胰岛素在高血糖的时间段加一次注射;或者早餐前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或短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混合,午餐前或晚餐前使用速效或常规胰岛素,睡前使用中效胰岛素进行治疗。 3、基础-餐时方案:每日总体胰岛素需要量中的40%~60%应当由基础胰岛素提供,余量由餐前胰岛素提供。除以上之外,尚有各类变通的胰岛素注射方案。儿童每天至少需使用两次胰岛素治疗,仅部分缓解期儿童在短期内通过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即可获得满意的代谢控制。 *二、注意胰岛素的剂量及其调节: *1、胰岛素的剂量

部分缓解期儿童的胰岛素总剂量需0.5 U/kg/d,青春期前儿童(除部分缓解期外)通常需要0.7~1.0 U/kg/d,青春期儿童通常需要1 U/kg/d,甚至达到2 U/kg/d。常规胰岛素应在每餐前20~30分钟注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在餐前即刻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作为基础胰岛素多在睡前使用。 剂量与以下多种因素有关:年龄、体重、发育阶段、糖尿病病程及注射部位的状态、运动、每日工作情况、血糖控制,有无合并其他疾病情况等。正确的剂量为使用后可达到最佳血糖控制而不引起严重低血糖,同时不影响生长发育。 *2、胰岛素剂量的分配 ①、接受每日两次胰岛素治疗的儿童,早餐前通常给予胰岛素总量的2/3,晚餐前给予总量的1/3。其中大约1/3为短效胰岛素,2/3为中效胰岛素,其后的比例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节。 ②、接受基础-餐时方案治疗的儿童,夜间胰岛素剂量往往

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题库

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 《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正式发布 胰岛素泵疗法是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通过皮下持续输注胰岛素的方式,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从而控制高血糖症状的一种胰岛素治疗方法。在美国,胰岛素泵的使用已有20年的历史。2005年,美国胰岛素泵使用者已达到278000人,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占绝大多数。胰岛素泵进入我国约有10年时间,目前使用人数已近两万。在我国使用胰岛素泵患者中的调查显示,1型糖尿病患者占54%,2型糖尿病患者占44%,其余2%为其他原因引起的糖尿病患者。 日前召开的第八届中国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学术年会上,《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正式发布。指南中明确指出,中、短期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证包括1型糖尿病患者和需要长期强化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间他们可通过胰岛素泵治疗控制血糖稳定,缩短住院天数,并为优化胰岛素多次注射方案提供参考数据;需要短期胰岛素治疗控制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控制;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者。另外,短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禁忌证包括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伴有严重循环障碍的高血糖症。 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者均可采取胰岛素泵治疗,研究显示,以下人群使用胰岛素泵获益更多:1型糖尿病患者和需要长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血糖波动大,虽采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方案,血糖仍无法得到平稳控制的糖尿病患者;伴有无感知低血糖者;频发低血糖者;黎明现象严重导致血糖总体控制不佳者;作息时间不规律,不能按时就餐者;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者;胃轻瘫或进食时间长的患者。而不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者;对皮下输液管过敏者;不愿长期皮下埋置输液管或不愿长期佩戴胰岛素泵者;患者及其家属缺乏胰岛素泵使用相关知识,接受培训后仍无法正确掌握如何使用胰岛素泵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异常者;无监护人的年幼患者、年长患者以及生活无法自理者,则不宜长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 指南中还明确,胰岛素泵使用的胰岛素类型为短效人胰岛素或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常规浓度为U-100(100单位/毫升),特殊情况可使用浓度为U-40(40单位/毫升)的低浓度胰岛素,但要注意换算和核实胰岛素泵有无与低浓度胰岛素相关的功能。选用胰岛素时,应遵循胰岛素说明书。中效、长效及预混胰岛素不能用于胰岛素泵治疗。 每日胰岛素剂量的计算应根据患者糖尿病分型、血糖水平以及体重情况确定,初始推荐剂量如下:对于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剂量设定为一日总量(单位)=体重(公斤)×(0.4~0.5);对于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日总量(单位)=体重(公斤)×(0.5~0.8),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血糖监测水平进行个性化剂量调整。 已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根据胰岛素泵治疗前的胰岛素用量计算,一日总量(单位)=用泵前胰岛素用量(单位)×(70%~100%)。具体可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而定,并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血糖监测水平进行个性化剂量调整。 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 第一章胰岛素泵概述 1.胰岛素泵治疗的定义 胰岛素泵治疗是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通过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方式,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

近2年糖尿病药物治疗指南、共识汇总【最新版】

近2年糖尿病药物治疗指南、共识汇总 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近两年,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为此,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形成《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该共识共包括7大方面内容,分别为: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作用机制,剂量与临床疗效,特殊人群用药,安全性,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和降糖外作用。 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磺脲类药物是发现最早和使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在国内外2型糖尿病管理指南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磺脲类药物可以与多种其他降糖药物联合应用,且可作为治疗方案的基础用药之一长期使用。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磺脲类药物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内分泌专家基于循证证据的进展,对2004年版《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形成《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格列喹酮作为二代磺脲类促泌剂,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及安全性,同时兼具肾脏保护作用,获得全球多个权威指南推荐。为进一步指导规范格列喹酮的临床应用,中国50余位知名内分泌代谢领域专家起草、讨论、制订了《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降糖药(OAD)联合治疗T2DM 在临床应用中已十分广泛,其中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美国糖尿病协会等国内外指南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案之一。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作为二者的固定复方制剂,具有经济方便的优点,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单独使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或与其他多种OADs联合用药。 为提高或加深临床医生对此类单片复方制剂的认识,促进基层治疗的合理用药,内部分内分泌专家和学者依据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提出了《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最新专家建议教你正确应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