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中的孝悌
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的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的读后感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的读后感1《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
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
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孝。
从治学的方面看,从一开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究的方法及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沿用至今对我的启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每日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础。
做人诚实诚信,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础。
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操行。
有一个故事,在日本餐饮界有一个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记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了提高效率,少洗两遍,在老板的检查中发现了少洗两遍,立即被辞退了,使得他在整个日本找不到工作。
可见诚信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关系到国家的风气。
一、孝悌篇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b^),名商。 易:交换,改变,也有轻视、简慢的意思。 致:奉献。
大意
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服侍君 上能奉献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学习过, 我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一章的进 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以及他的学 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 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 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 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大意 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下,臣子事奉君主,各自应该怎样做呢?” 孔子说:“君主使用臣下应该以礼相待,臣子事奉君主应该以忠心相待。”
评析
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 但是,这个思想后来被统治者故意曲解为: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 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子游:孔子的学生,姓言名偃(y2n),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大意
子游问孔子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总说能养活爹 娘就行了。至于狗马都还能得到人的饲养呢。如果对父母不是诚心诚意 敬重、孝顺的话,那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 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 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因为此说比较妥贴。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高兴, 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年纪大了而为之担忧。”
评析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 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 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 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 父母,但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论语名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论语名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所以,很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准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准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解释翻译】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有若。
在这里称呼有子,想必是有子的学生把这句话写下来的,所以称呼老师叫有子。
论语论孝

• 慎终追远 • (右图:四序堂祖 先牌位) • 由于现代社会中, 人的大面积流动, 四序堂为出外工作 的族人提供了他们 的祖先牌位,时年 八节有偿代为祭拜。 这巧妙地既满足出 外族人的需要,又 为祠堂正常运转筹 得必要的资金。 (下图:偏厅牌位)
2,重新构建族人的历史意识
• 四序堂不是在聚族而居的村庄,而是在城 市之中,因此,祠堂的构建,特别重视对 族人共同历史的回忆。
• 子罕第九 • 9.16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 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 此章記孔子言忠順孝悌哀喪慎酒之事也。困,亂 也。言出仕朝廷,則盡其忠順以事公卿也;入居 私門,則盡其孝悌以事父兄也;若有喪事,則不 敢不勉力以從禮也,未嘗為酒亂其性也。他人無 是行,於我,我獨有之,故曰:何有於我哉。 • 先進第十一 • 11.5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 之言。” • 言子騫上事父母,下順兄弟,動靜盡善,故人不 得有非間之言。
• 2.7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 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 乎?” • 1,“孝”包含了“敬”。 • 2,提問:何者為敬? • 此章主旨:孝不止包括養親,更重要的是 敬親。
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 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 1,“色”的意思。第一,自己的 “顏色”。朱熹注:“蓋孝子之有深 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 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親之 際,惟色為難耳,服勞奉養未足為孝 也。”第二,承順父母的“顏色”。 • 2,有酒食,先生饌,舉例:潁考叔。
•
正厅祖先封号
3,慈善功能
• 四序堂依靠固有的华侨捐款,购买商用土 地,出租并收取租金,以这些租金维持祠 堂的日常运行,并且有盈余从事慈善事业。 “四序堂”既是一个传统的萧氏宗祠,又 是有现代慈善机构的功能。其慈善事业主 要表现在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为灾区捐 款等几个方面。
浅谈《论语》中的“孝”

第34卷 第5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34 No.5 2020年10月 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ct. 2020浅谈《论语》中的“孝”莫丽丽(延边大学师范分院,吉林 延吉 133000)摘 要:在《论语》中,“孝”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孔子的弟子多次问“孝”,孔子也多次对“孝”进行解释。
在父母和子女关系紧张的当今社会,重新回顾经典中对“孝”的定义和阐述具有指导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孝;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2020)05-0042-03《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孝”的解释有三种含义:一是孝顺,如孝子,尽孝;二是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如守孝;三是丧服,如穿孝,带孝。
《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收录了九个和“孝”有关的词汇,分别是孝道、孝服、孝敬、孝幔、孝顺、孝心、孝衣、孝子、孝子贤孙,它们都是依据上述三种意思衍生出来的。
“孝”这个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因为家庭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想体系不同,对“孝”的认知和对如何行孝都有自己的概念和认识。
在《论语》中,“孝”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孔子的弟子多次问“孝”,孔子也多次对“孝”进行解释。
在父母和子女关系紧张的当今社会,重新回顾经典中对“孝”的定义和阐述,具有指导性的现实意义。
一、《论语》中“孝”的行为“孝”是一种行为,《论语》中对“孝”这种行为有多次的描述,主要是通过孔子的几位弟子问“孝”来进行阐述的。
1.父母在世时如何尽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篇第六章)这句话是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然而这句话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 好几种解释,一种认为应该翻译成: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
第二种认为应该翻译为: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
《论语》中的孝悌观之解读

《论语》中的孝悌观之解读摘要:《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语行事汇编,内容比较分散,但把所有谈孝悌的内容归纳到一起的话,我们发现它还是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学说体系。
《论语》中所说的孝悌观存在许多独特之处,其中有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论语》;孝悌观;儒家;基督教伦理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孔子身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对周公推崇备至,故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
《论语》中孔子从理论和实践的双向维度对传统的孝悌之道作了新的阐释和发展,强调子女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论语》中的“孝”被定义为衡量一个人品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孝”的核心在于无违和从礼孝,包括孝顺、孝养和孝敬,首先是孝顺。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孝悌之道的关键还在于有无孝敬之心。
孝敬之心又具体落到“无违”这一点上。
若无孝敬之心,则物质上的赡养便会同动物之间的“能养”一样,根本无法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这就要求子女对父母持恭敬之心,要做到尽可能地顺从父母的意志,满足他们的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遵从已有的“礼”制。
如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这就是强调“孝道”的施行不能违背“礼”。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做到:“事之以礼,谓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之属也。
死,葬之以礼,谓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祭之以礼,谓春秋祭祀以时思之、陈其簋而哀戚之。
不违此礼,是无违之理也。
”只有依礼而行,才能真正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
由此可知,“孝道”施行的本质还在于无违。
孝心始终是孝行的发端。
《论语》强调施行“孝道”一方面要做到“无违于礼”,另一方面也要做到“无违于志”。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指出对于父母的孝顺体现在继承父母的遗志。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及翻译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及翻译《论语》原文及翻译如下:一、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入则孝 出则悌

入则孝出则悌作者:李志刚来源:《中华家教》2008年第11期孔子在《论语》中说:“入则孝,出则悌”。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习惯是对孩子道德培养最初始的奠基。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重兄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言行一致,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从《论语》的这段话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的德育思想深刻地影响到了他的弟子。
子路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他的家里又没有稻米。
于是,年幼的子路就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山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为父母做米饭吃。
而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孔融——孔圣人的二十世孙孔融也为“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做出了注脚。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非常懂得礼节,父母亲十分喜爱他。
有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挑了一个最大的给孔融吃。
孔融摇摇头,却另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梨就给哥哥吃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这两则故事一直流传了千百年,不但成为美德的标本,而且也为“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做出了最好的阐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论语》中的孝悌孝悌是人性中的本初内容,孝悌是仁道之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学而篇》)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能够起来反对上层统治者,这种情况很少见。
不反对上层统治者,而喜欢制作混乱的人,到目前还没有遇见过。
君子做事要抓住根本的东西,根本的东西确定了,其他方面的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
对于解决为仁的问题而言,孝悌就是根本的东西。
从这段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家关于孝悌的基本观点。
儒家把孝悌作为倡导仁道的根本,而仁道又是儒家道德体系中的最重要范畴,可见,儒家把孝悌问题看的至关重要。
孝悌是善待父母和兄长的品质。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吿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篇》)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的含义,孔子说:孝就是不能违背对待父母那些礼的要求。
后来,樊迟在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孝的含义是什么,我告诉他孝就是无违。
樊迟接着问道:无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无违就是对待父母要做到:父母在世的时候要以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以后,要以礼为他们送终。
在相关的日子里要祭祀他们。
在这里,孔子对孝做了阐述,他认为孝就是对父母要以礼相待,不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是如此。
孔子强大孝就是“无违”,意思是说不能与礼相违背。
“礼”,这个概念很抽象,所以我也只能概括地说,正确地认识这个“礼”,需要把握两个心:一个是善心,一个是诚心。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要求我们要以礼对待父母,这就必须以一颗善心来善待父母。
做到了这一点,才是掌握了礼的基本要求。
“百善孝为先”,以自己的言行让父母开心,这就是本初的善,在一个人的品质中,这部分元素也是最重要的,甚至对今后的人生轨迹起着决定作用。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为政篇》)子游问关于孝的问题,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都说是老有所养。
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只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人的言行是外在的,人的诚心是内在的,两者结合才是完美的。
对于孝悌来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也就是说,孝悌要循礼而行,但它强调的是要在其中贯穿一种诚意,包含着一颗诚心。
外在的礼仅仅是一种媒介,它是对内在诚心的体现。
对于父母来说,这种诚心非常重要,他们对此很在意。
因为心的沟通才是真正的沟通。
在《论语》中,有关孝心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的,综合这些内容以后我们会发现,孝心分为不同的层次:孝心是从爱惜自己的身体开始的。
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最关心的,爱惜自己的身体,就能够消除父母的忧虑。
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悉心照顾父母,让父母尽享天伦之乐。
这是尽孝心的主体;第三个层次是适时祭奠父母,抒发思念情怀。
这是与父母在生前真情的延续;第四个层次是继承父母遗志,实现父母生前的遗愿。
这是尽孝心的最高要求。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爱惜自己的身体,消除父母忧虑。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篇》)曾参病了,他把学生召集来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是否完好。
《诗经》上说:非常谨慎小心,好像面临深渊,站在薄冰之上。
弟子们,这下可好了,今后我就不必为自己的身体担心了。
”这一段是说曾子在临终前,让自己的弟子来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看一看是否完好无损。
因为他一生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就好像《诗经》中形容的那样谨慎小心。
他认为身体是父母所给,而不是自己所拥有的,自己必须认真加以保护,不可有任何损伤,这是对父母孝心的体现。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身体看成是父母所给与我们的第一个礼物,这样,我们就必须认真地对待它。
因为这个礼物是父母最在意的,它联结着父母的心。
可以说,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直接涉及到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
因此,我们只有义务去爱惜它、保护它,而没有权力去忽视它、损害它。
其次,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最牵挂的一件事。
换一个角度说,看一看父母对待我们身体的态度。
我们刚一出生,父母所关注的就是我们的身体健康;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最无法面对的,就是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和疾苦;当我们远离父母,他们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我们的身体状况。
我认为,父母对我们的这种态度,是世界是最独特的情感。
第二,悉心照顾父母,尽享天伦之乐。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篇第十一》)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
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这段话所说的内容含义深刻,它表达了孔子重人事,轻鬼神,重现实,轻来世的基本思想。
对于每个人来说,做好现实中的各种事情是首要的,这些事情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一是对国家的忠诚,而是对父母的孝敬。
孝敬父母是人生的一个大课题,孔子告诉我们,对待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就很清楚地阐述了,孝敬父母包括生前和生后两个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中前一个阶段更重要。
这是孝敬父母的现实阶段,也是最具有本来意义的孝敬父母阶段。
第二个阶段充其量也只是生前阶段的补充。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远离他们,如果有事情必须要离开,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定的地方。
这句话是我们熟知的传统孝道的重要内容,具有两个基本含义:其一,不远离父母是为了避免父母的牵挂;其二,不远离父母也是为了尽孝。
发对儿女的牵挂源于血缘关系,是人的一种自然属性,只要儿女不在身边,父母就无法放心。
这样,父母就要生活在日夜为儿女担忧之中,怎么能够开心快乐呢?这样的的生活对父母的身心都是一种摧残,这就是不孝。
另外,儿女总是远离父母,也就失去了尽孝的机会,根本无法孝敬父母。
这又是不孝。
第三,适时祭奠父母,抒发思念情怀。
父母在世时,儿女应该悉心照顾,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
父母去世后,儿女还要以礼相待,在重要的日子里要祭奠他们。
这样做有两个作用:意思抒发儿女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二是在孝心方面对他人进行警示,以传递孝的信息。
《论语》中对这方面的阐述并不多,但也足以说明古人对祭奠父母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
’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
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宪问篇》)子张说:“《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
'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是高宗,古人都是这样。
国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听命于冢宰三年。
”父母去世后,子女安葬完父母,还要为父母守丧三年。
从国君到庶民都是如此,没有例外。
这是在孔子以前很早就订下的规矩。
孔子很赞同这一做法,认为这是对父母应取的基本态度,否则就是不孝。
国君为父母守丧,连朝政都放在一旁,委托他人去代管,文武百官在这个时期均不可打扰国君。
从这种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把孝顺父母看成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其他任何事情都要退而次之,包括朝政。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乡党篇》)虽然只有粗茶淡饭,但也不能忘记祭祀祖先和前辈,礼节不能少,表情也要庄重恭敬。
这是说在平日里,我们对祖先和已经过世的长辈不能忘记,在我们吃东西的时候,首先要想到他们。
虽然没有什么好吃的,但每次必须先拿出一部分送给他们,并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们沟通,反省自己有什么不敬的地方请他们原谅。
我们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肯定是过分了,把为父母守丧凌驾于一切事情之上,并要持续三年,很多人一定不会赞成。
每次吃饭前要先想到他们并反省自己,现在我们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
这主要是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孝”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包括“孝”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
第四,继承父母遗志,实现生前遗愿。
孝顺就是按照父母的意志去行为,让父母能够无忧无虑地生活,让父母开心。
至于能让父母开心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孝”的层次差别。
百般爱惜阿妈的身体,父母会开心;为父母守丧、祭奠他们,父母在天之灵也会开心;子女能够继承父母的遗志,并努力去实现它们,这是父母最开心的事情。
“子曰:夫在,观其志;夫没,馆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篇》)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子女的志向;父亲去世以后,要看子女的行为。
如果他能够长期按照父亲生前所希望的那样去做,可以说是尽孝道了。
因为有父亲的存在,所以子女不用直接承担很多事情,人们只能通过他们的基本想法来认识他们。
主要是看他们与父母是否能够和谐相处,是否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主动承担家庭中的一些义务等。
在父亲去世以后,家庭的舞台是就只能由子女来表现了。
在这里,孔子为子女的行为确立了一个是否孝悌的标准:这就是要看其子女是否能够保持父亲之道不变。
能够保持者为孝,不能保持者为不孝。
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各方面的条件变化了,这就决定了当时的一些具体内容可能不适合现代的要求。
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言行中学习他对待“孝”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但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他认为,不管自己想要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先完成父亲的遗志,这种做法在当今社会虽然有但也不多见。
一方面,现在的父亲不会给子女过多的压力,不会压迫他们去做什么事情;另一方面,现代人都是很有个性的,大多数人对自己事业的选择是根据自己的兴趣。
孔子对“孝”的阐述博大精深,《论语》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尊敬父母、终身孝敬、对父母生前身后事之以礼的问题上都做了精深的阐释。
对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问题作了一个概括,涉及了如何孝敬父母的方方面面,值得我们深究,在这里我只是对此浅尝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