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功能区水质

合集下载

2014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2014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安徽省水利厅发布单位: 安徽省水利厅编制单位: 安徽省水文局审定: 张效武复审: 王家先王德胜初审: 汪俊飞朱岳松丁峰张广萍编写:祝丽萍吴春艳张延孟云侠章莹孙璞储挺韩志国姚梅目录一、综述二、水资源量三、蓄水动态四、水资源开发利用五、水质状况六、重要水事附:主要指标解释安徽省水资源计算分区图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一、综述安徽省地处中纬度,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特征。

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

全省辖16个地级市,国土面积139476平方公里,按水系分属淮河、长江及新安江三个流域。

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GDP)20848.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

全年工业增加值958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30.9亿元。

常住人口6082.9万人,城镇化率49.2%。

全省有效灌溉面积6497.5万亩,实灌面积5206.5万亩。

1.降水量2014年全省年降水量1278.5毫米,比2013年多24.9%,较常年值多9.0%,属降水偏丰水年。

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1~4月、5~9月、10~12月份全省降水量分别为340.5毫米、847.2毫米、156.9毫米,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25.3%、63.0%、11.7%。

三个流域降水情况是:淮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1013.8毫米,较常年值多7.5%;长江流域1468.3毫米,较常年值多9.2%;新安江流域2060.9毫米,较常年值多15.2%。

2.水资源量2014年全省水资源总量778.48亿立方米,比2013年多32.9%,较常年值多8.7%。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12.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78.9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量65.62亿立方米。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79.78立方米。

安徽水利调查报告

安徽水利调查报告

安徽水利调查报告安徽水利调查报告一、引言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省份。

水利是安徽省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安徽省的水利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以促进安徽省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安徽省水资源状况安徽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境内有众多河流和湖泊,其中包括淮河、长江、皖江等重要水系。

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200毫米之间,水资源总量居全国前列。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安徽省也面临着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南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部地区则相对匮乏。

三、安徽省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为了更好地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安徽省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水库、堤防、灌溉、排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特别是在河道治理和防洪工作方面,安徽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水利工程建设不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

四、安徽省农业水利发展现状农业是安徽省的支柱产业,水利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提高了灌溉效率,改善了农田排水条件。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灌溉设施老化、水资源浪费等。

同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安徽省农业水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水利建设和管理。

五、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利水利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如湿地保护、水生态修复等。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水污染、水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徽省需要加强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六、安徽省水利管理与发展问题水利管理是水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水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利管理体系,加强了水利规划和政策制定。

长江安徽铜陵段水污染评价及其整治对策

长江安徽铜陵段水污染评价及其整治对策
同期相 比, 长江铜 陵Biblioteka 水 质 乎稳 , 明显 变化 。 无
收稿 日期 :2 1 0 2—0 3—1 9 作者简介 :琚诒忠 , , 男 安徽桐城人 ,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级讲师。
第 2期
琚诒 忠 : 长江安徽铜陵段水污染评价及其整治对 策 表 1 20 2 1 06— 0 0年长江铜 陵段水质状况
非汛期




9 6・
安庆 师范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资料来源 :铜陵市水务局 ]0 1年铜陵市水 资源质量 状况 公报) [ 21
2 长江铜 陵段 水质 状况分 析与 评价
2 1 长 江铜 陵段 大环境水 质状 况 良好 .
施, 为保护好长江水资源和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1 长江 铜陵段 水质 状况
长江铜陵段位于铜陵市区西部 , 自起羊山矶 , 上 下至迄荻港镇 , 全长 6 . m 4 6k 。铜陵市地处长江东 岸( 长江 由南到北) 地势东高西低 , , J长江既是城市集中水源地 , 又是城市污水的排放去处。
重要河段 , 受我国的铜都铜陵市的影响, 出现 了严重的水质污染情况, 尤其是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开始 , 这 种现象表现得异常明显 , 其突出问题就在于 : 重金属污染水源地 , 污染源沿 长江岸边分布 。虽然铜 陵 市 采取 了一定 整治措 施 , 长江安 徽铜 陵段水 质也 有所 好转 , 局部 区域 污 染 亦 实际 存 在 , 但 污染 瞬 时值 超
1 1 河流水 质状 况 .
就长江铜陵段水质总体状况而言 , 虽然 20 年所测 l 06 2项指标及 20 2 1 07— 00年所测 2 6项指标平 均值均 达 到地表水 环境 质量标 准 G 33-20 类水 质标 准 , 具体 情况却 不容 乐观 ( 表 1 。各 年 B 88 0 2U I 但 见 )

安徽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安徽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安徽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第一条为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水利部《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在本省境内江河、湖泊(含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域,下同)新建、改建或扩大排污口,以及对排污口使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细则。

农村家庭生活、种植业和零星畜禽养殖等单独分散排污,不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的入河排污口是指直接或者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排放废污水的排污口,以下统称入河排污口。

本细则所称新建,是指入河排污口的首次建造或者使用,以及对原来不具有排污功能或者已废弃的排污口的使用;改建,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的排放位置、排放方式等事项的重大改变;扩大,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排污能力的提高。

入河排污口的新建、改建和扩大,以下统称入河排污口设置。

第四条入河排污口的设置与使用应当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符合水功能区划、水资源保护规划、防洪规划的要求。

第五条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境内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组织及指导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细则规定的权限负责入河排污口设置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下级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管理单位对其管理权限内的入河排污口实施日常监督管理。

第六条入河排污口设置实行分类分级审批。

(一)依法应当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按照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权限审批。

(二)依法不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但需要办理取水许可手续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按照取水许可管理权限审批。

(三)依法不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和取水许可手续的,但是按规定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与负责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部门同级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安徽水功能区划(最新)汇编

安徽水功能区划(最新)汇编

目录1总则 (1)1.1目的和意义 (1)1.2水功能区划的原则 (1)1.3水功能区划的依据和标准 (1)1.4水功能区划分的范围和水平年 (2)1.5水功能区划水质管理目标 (6)1.6水功能区划的分级与分类 (6)1.6.1一级区划各功能区定义 (7)1.6.2二级区划各功能区定义 (7)2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9)2.1自然环境 (9)2.1.1地形地貌 (9)2.1.2气象水文 (9)2.1.3土壤植被 (9)2.1.4矿产旅游资源 (11)2.1.5河流湖泊与水土流失情况 (11)2.2社会经济和发展 (11)3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3)3.1水资源量 (13)3.1.1全省水资源总量 (13)3.1.21999年全省水资源总量 (14)3.2水资源供需现状 (14)3.2.1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14)3.2.2供水量 (14)3.2.3用水量 (14)3.2.4水资源利用概况 (14)3.3全省水资源供需预测 (15)3.3.1需水量预测 (15)3.3.2供需平衡分析 (15)4 水资源质量现状分析 (17)4.1 水质评价标准和方法 (17)4.2 水质现状评价 (17)4.3 入河废污水排放量 (18)4.4 水污染损害 (19)4.4.1 淮河流域 (19)5水功能区划总体方案 (20)5.1水功能区划程序和方法 (20)5.2水功能区划总体方案概况 (22)6淮河流域水功能一级区划 (28)6.1淮河干流 (28)6.1.1缓冲区 (28)6.1.2开发利用区 (28)6.2淮河支流 (29)6.2.1洪河 (29)6.2.2谷河 (29)6.2.3颍河水系 (30)6.2.4西淝河 (30)6.2.5茨淮新河 (31)6.2.6黑茨河 (31)6.2.7芡河 (31)6.2.8涡河水系 (31)6.2.9史河 (32)6.2.10史河灌区总干渠 (32)6.2.11沣河 (32)6.2.12汲河 (33)6.2.13淠河 (33)6.2.14淠河灌区总干渠 (33)6.2.15濠河 (34)6.2.16池河 (34)6.3洪泽湖水系 (34)6.3.1怀洪新河 (34)6.3.2浍河 (34)6.3.3新沱河 (35)6.3.4新汴河 (35)6.3.5沱河 (35)6.3.6萧濉新河 (36)6.3.7新濉河 (36)6.3.8奎河 (36)6.4入江水道 (36)6.4.1白塔河 (36)6.5湖泊 (37)6.5.1八里湖 (37)6.5.3四方湖 (37)6.5.4沱湖 (37)6.5.5天井湖 (38)6.5.6城西湖 (38)6.5.7城东湖 (38)6.5.8东淝河瓦埠湖 (38)6.5.9高塘湖 (38)6.5.10天河湖 (39)6.5.11女山湖 (39)6.5.12七里湖 (39)6.6大型水库 (39)6.6.1佛子岭磨子潭水库 (40)6.6.2响洪甸水库 (40)6.6.3梅山水库 (40)7淮河流域二级功能区划 (41)7.1淮河干流 (41)7.1.1淮河干流阜阳六安滁州开发利用区 (41)7.2淮河支流 (42)7.2.1谷河阜南开发利用区 (42)7.2.2颍河阜阳开发利用区 (43)7.2.3泉河临泉阜阳开发利用区 (43)7.2.4西淝河(上段)利辛开发利用区 (43)7.2.5西淝河(下段)凤台开发利用区 (44)7.2.6茨淮新河阜阳怀远开发利用区 (44)7.2.7黑茨河阜阳开发利用区 (44)7.2.8涡河亳州怀远开发利用区 (45)7.2.9小洪河亳州开发利用区 (45)7.2.10史河金寨开发利用区 (45)7.2.11史河总干渠金寨开发利用区 (46)7.2.12沣河霍邱开发利用区 (46)7.2.13汲河霍邱开发利用区 (46)7.2.14淠河东源霍山裕安开发利用区 (46)7.2.15淠河六安霍邱寿县开发利用区 (47)7.2.16淠河总干渠六安合肥开发利用区 (47)7.2.17濠河凤阳开发利用区 (47)7.2.18池河定远明光开发利用区 (48)7.3洪泽湖水系 (48)7.3.1浍河濉溪固镇开发利用区 (48)7.3.2新沱河濉溪埇桥开发利用区 (48)7.3.3新汴河宿州开发利用区 (49)7.3.4沱河埇桥固镇开发利用区 (49)7.3.5萧濉新河淮北宿州开发利用区 (49)7.3.6新濉河宿州开发利用区 (50)7.4入江水道 (50)7.4.1白塔河天长开发利用区 (50)7.5湖泊 (50)7.5.1八里湖颍上开发利用区 (50)7.5.2焦岗湖凤台颍上开发利用区 (51)7.5.3四方湖怀远开发利用区 (51)7.5.4天井湖五河开发利用区 (51)7.5.5高塘湖淮南滁州合肥开发利用区 (51)7.5.6天河湖蚌埠开发利用区 (52)7.5.7女山湖明光开发利用区 (52)7.5.8七里湖明光开发利用区 (52)8长江流域水功能一级区划 (53)8.1长江下游干流 (53)8.1.1保护区 (53)8.1.2缓冲区 (54)8.1.3保留区 (54)8.1.4开发利用区 (55)8.2长江支流 (56)8.2.1皖河 (56)8.2.2裕溪河 (56)8.2.3西河 (57)8.2.4得胜河 (57)8.2.5滁河 (57)8.2.6前河 (58)8.2.7秋浦河 (58)8.2.8九华河 (58)8.2.9青通河 (58)8.2.10青弋江水阳江水系 (58)8.3环巢湖支流 (60)8.3.1杭埠河 (60)8.3.2丰乐水 (60)8.3.3杭埠河灌区干渠 (61)8.3.4派河 (61)8.3.5十五里河 (61)8.3.7柘皋河 (62)8.3.8双桥河 (62)8.3.9兆河 (62)8.3.10白石天河 (62)8.4鄱阳湖水系 (62)8.4.1阊江 (62)8.5湖泊 (63)8.5.1华阳河湖群 (63)8.5.2武昌湖 (63)8.5.3菜子湖 (63)8.5.4巢湖 (64)8.5.5升金湖 (64)8.5.6南漪湖 (65)8.6大型水库 (65)8.6.1花凉亭水库 (65)8.6.2龙河口水库 (65)8.6.3董铺水库 (65)8.6.4大房郢水库 (66)8.6.5黄栗树水库 (66)8.6.6沙河集水库 (66)8.6.7陈村水库 (66)8.6.8港口湾水库 (66)9长江流域水功能二级区划 (67)9.1长江下游干流 (67)9.1.1长江左岸安庆开发利用区 (67)9.1.2长江左岸无为二坝裕溪口开发利用区 (67)9.1.3长江右岸池州开发利用区 (68)9.1.4长江右岸铜陵开发利用区 (68)9.1.5长江右岸芜湖开发利用区 (68)9.1.6长江右岸马鞍山开发利用区 (69)9.2长江支流 (70)9.2.1裕溪河居巢和县开发利用区 (70)9.2.2西河无为开发利用区 (70)9.2.3得胜河含山和县开发利用区 (70)9.2.4滁河滁州开发利用区 (70)9.2.5襄河全椒开发利用区 (71)9.2.6清流河滁州开发利用区 (71)9.2.7来安河来安开发利用区 (71)9.2.9漳河南陵开发利用区 (72)9.2.10青弋江泾县芜湖开发利用区 (72)9.2.11西津河东津河宁国开发利用区 (72)9.2.12水阳江宣城开发利用区 (73)9.2.13水阳江当涂开发利用区 (73)9.3环巢湖支流 (74)9.3.1杭埠河舒城庐江开发利用区 (74)9.3.2丰乐河肥西舒城开发利用区 (74)9.3.3舒庐干渠舒城庐江开发利用区 (74)9.3.4杭北干渠舒城金安开发利用区 (74)9.3.5十五里河合肥开发利用区 (75)9.3.6南淝河合肥开发利用区 (75)9.3.7店埠河肥东开发利用区 (75)9.3.8柘皋河居巢开发利用区 (76)9.3.9双桥河居巢开发利用区 (76)9.3.10兆河庐江开发利用区 (76)9.3.11白石天河庐江开发利用区 (76)9.4湖泊 (77)9.4.1华阳河湖群宿松开发利用区 (77)9.4.2武昌湖望江开发利用区 (77)9.4.3巢湖合肥开发利用区 (77)9.4.4巢湖中庙开发利用区 (77)9.4.5巢湖巢湖市开发利用区 (78)9.4.6南漪湖宣州郎溪开发利用区 (78)10新安江流域水功能一级区划 (79)10.1新安江干流 (79)10.1.1保留区 (79)10.1.2缓冲区 (79)10.1.3开发利用区 (79)10.2新安江支流 (80)10.2.1率水 (80)10.2.2横江 (80)10.3练江 (81)10.3.1练江歙县开发利用区 (81)10.3.2扬之水 (81)10.3.3丰乐水 (81)10.3.4富资水 (82)10.3.5布射水 (82)11新安江流域水功能二级区划 (83)11.1新安江干流 (83)11.1.1新安江屯溪开发利用区 (83)11.1.2新安江歙县深渡开发利用区 (83)11.2率水 (84)11.2.1率水屯溪开发利用区 (84)11.3横江 (84)11.3.1横江休宁屯溪开发利用区 (84)11.4练江 (84)11.4.1练江歙县开发利用区 (84)11.5扬之水 (85)11.5.1扬之水绩溪开发利用区 (85)11.5.2扬之水歙县开发利用区 (85)11.6丰乐水 (85)11.6.1丰乐水徽州开发利用区 (85)11.7富资水 (86)11.7.1富资水歙县开发利用区 (86)12管理与建议 (87)12.1管理措施 (87)12.2建议 (87)附件 (88)1总则1.1目的和意义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水环境功能区划

水环境功能区划

第一章总则第一节目的和意义水环境功能区划不同于水资源保护规划,也不同于国土整治中的水域功能划分,而是根据水域环境污染状况、水环境承受能力(环境容量)、环境保护目标而确定重点保护区域,通过对实现各种环境目标的排污削减量的优化分配,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其目的在于有效控制污染源排放,落实水环境保护政策,为实现水环境保护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我省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意义十分重大,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在水上,落实在陆上,将环境管理目标落实到具体水域和污染源,为陆上的污染源管理、产业布局的优化提供了决策基础。

它是水环境分级管理工作和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基石,是科学确定和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

第二节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原则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水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应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当代和后代人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及动植物正常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的原则应以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为优先保护对象。

禁止向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排放污水,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从事旅游、游泳和其它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在生活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排放量,禁止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它有毒有害物品的码头。

三、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预防为主的原则当地表水作为地下饮用水源地的补给水,或地质结构造成明显渗漏时,应考虑对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影响,防止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污染,将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陆上污染源进行统筹考虑,保护地下水水质。

四、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的原则划分水环境功能区时不得降低现状水质对应的使用功能。

对于水资源丰富且水质尚好但尚未开发的地区,确因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降低水体现状功能时,应论证降低水质要求是否影响该区未来水环境质量提高要求,并做降低现状使用功能必要性说明。

水功能区水质标准

水功能区水质标准

水功能区水质标准
水功能区水质标准是根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划分的五类水体,分别是I类水、II类水、III类水、IV类水和V类水。

I类水主要位于国家自然保护区,水质良好,只需经过简易的净化消毒处理,就可以供生活饮用。

II类水主要位于地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经常规净化处理后可以供生活饮用。

III类水主要位于水源二级保护区,可以肆意地撒欢游泳,可以进行水产养殖。

IV类水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用水区,虽然看起来还不错,但是最好不要在里面游泳。

V类水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类用水区。

对于劣V类水,需要采取措施治理,争取回归到V类或更高的水质等级。

制定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时,需要考虑水体的用途、水生态系统的特点、水体的污染源和治理等因素。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二〇〇七年安徽省水利厅二○○八年五月发布单位: 安徽省水利厅编制单位: 安徽省水文局审定: 蔡建平复审:金问荣朱雪冰朱庆敏王德胜初审:徐建平王保旺周良伟丁峰夏守先编写:费广华孟云霞祝丽萍杨迪虎张延韩志国目录综述一、水资源量1.降水量2.地表水资源量3.地下水资源量4.水资源总量二、蓄水动态1.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淮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3.淮北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三、供用水量1.供水量2.用水量3.耗水量4.水资源利用概况及用水指标四、水质状况1.江河水质2.湖泊和大型水库水质3.水功能区水质4.入河污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五、重要水事附:指标解释2007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综述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是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受季风气候影响,南北冷暖气流交会较频繁,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

全省按水系分属淮河、长江及新安江三流域,辖17个地级市,国土面积139476平方公里。

2007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174.3毫米,较多年均值多0.1%,属平水年份。

但各地丰枯差异较大,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年降水量分别属偏丰、偏枯、枯水年份。

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体仍为南部大于北部,但南北地区差异较常年小,且淮北平原年降水量略大于江淮丘陵区。

全省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先后出现8次降水过程。

淮河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沿淮淮北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内涝,皖南山区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

沿淮淮北和沿江圩区、宣城市部分地区分别在6月、9月发生阶段性旱情。

2007年全省水资源总量712.46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少0.5%,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66.1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81.8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的不重复量46.36亿立方米)。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164.5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1149.1立方米。

全省水资源可利用量263.89亿立方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通报
(2017年3月,第3期总第39期)
安徽省水利厅
发布单位:安徽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安徽省水文局
监测单位:安徽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目录
概述 (1)
一、全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总体情况 (2)
二、各省辖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 (5)
附表1 2017年3月全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结果(河流型) (7)
附表2 2017年3月全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结果(湖库型) .. 18附录 (22)
概述
水功能区是指根据水资源条件和水环境状况,结合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经济发展对水量水质的需求以及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划定具有相应的使用功能,并且明确其主导功能和水质管理目标的水域。

为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皖政〔2013〕15号)文件精神,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根据《安徽省水功能区监测与评价暂行办法》(皖水资源〔2013〕899号),安徽省水利厅组织省水文局编制了《安徽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通报》。

2003年10月和2011年1月省政府先后批复了《安徽省水功能区划》和《长江干流水功能区划调整方案》,结合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目前全省共划分一二级水功能区248个。

水功能区水质监测与评价方法主要依据的技术文件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2013)、《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安徽省水功能区监测与评价办法》(皖水资源函〔2013〕899号)等。

监测参数包括水温、pH值、总磷、总氮、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氟化物、挥发酚、氰化物、砷、汞、硒、六价铬、铜、铅、锌、镉共20项;湖库类水功能区增加了叶绿素a、透明度;饮用水源区另增加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氮、铁、锰5项指标。

针对目前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类别仅考核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两项,故水功能区达标评价仅对此两项参数进行评价。

湖库水功能区符合水质管理目标包括水质类别和营养化两类指标,须同时满足要求。

一、全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总体情况
全省共有水功能区248个,其中排污控制区3个,入境缓冲区18个。

2020年水功能区达标目标为80%。

扣除入境缓冲区和排污控制区,全省共有水功能区227个,2017年3月共监测225个,199个水功能区达标,达标比例为88%,较上月下降1%(见图1)。

图1 全省及各流域水功能区达标情况
全省共有全国重要水功能区192个,扣除入境缓冲区和排污控制区,共有全国重要水功能区172个。

2017年3月共监测172个,155个水功能区达标,达标比例为90%,较上月下降1%(见图2)。

图2 全省及各流域全国重要水功能区达标情况
列入“十三五”达标评价名录的全省水功能区共有172个。

2017年3月共监测172个。

按照水功能区个数的测次达标评价,155个水功能区达标,达标比例为92%,与上月持平(见图3)。

图3 全省及各流域列入“十三五”达标评价名录的水功能区达标情况
2017年3月,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和全省水功能区各类达标统计见下表。

表1 2017年3月全省及各流域水功能区达标情况统计表
备注:考核及达标水功能区中不含入境缓冲区和排污控制区。

二、各省辖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
各市境内和出境水功能区纳入评价统计,入境水功能区和排污控制区不纳入评价,全省16个市级行政区,水功能区达标率如下:
1合肥市:共有水功能区31个,纳入评价的水功能区共有30个,其中实测30个,达标18个,达标率为60%,较上月上升5%。

2淮北市:共有水功能区5个,纳入评价的水功能区共有3个,达标2个,达标率为67%,较上月下降33%。

3亳州市:共有水功能区15个,纳入评价的水功能区共有9个,达标8个,达标率为89%,与上月持平。

4宿州市:共有水功能区11个,纳入评价的水功能区共有10个,达标7个,达标率为70%,较上月下降10%。

5蚌埠市:共有水功能区21个,纳入评价的水功能区共有19个,达标17个,达标率为89%,较上月下降6%。

6阜阳市:共有水功能区18个,纳入评价的水功能区共有11个,达标8个,达标率为73%,与上月持平。

7淮南市:共有水功能区12个,纳入评价的水功能区共有11个,达标11个,达标率为100%,与上月持平。

8滁州市:共有水功能区22个,纳入评价的水功能区共有22个,达标17个,达标率为77%,与上月持平。

9六安市:共有水功能区29个,纳入评价的水功能区共有28个,其中实测26个,达标26个,达标率为100%,较上月上升4%。

10马鞍山市:共有水功能区18个,纳入评价的水功能区共有18个,
达标17个,达标率为94%,与上月持平。

11芜湖市:共有水功能区19个,纳入评价的水功能区共有19个,达标19个,达标率为100%,与上月持平。

12宣城市:共有水功能区14个,纳入评价的水功能区共有14个,达标14个,达标率为100%,与上月持平。

13铜陵市:共有水功能区8个,纳入评价的水功能区共有8个,达标8个,达标率为100%,与上月持平。

14池州市:共有水功能区14个,纳入评价的水功能区共有13个,达标13个,达标率为100%,与上月持平。

15安庆市:共有水功能区16个,纳入评价的水功能区共有15个,达标15个,达标率为100%,与上月持平。

16黄山市:共有水功能区28个,纳入评价的水功能区共有28个,达标28个,达标率为100%,与上月持平。

各市水功能区达标情况详见图4。

图4 各市级行政区水功能区达标情况
附表1 2017年3月全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结果(河流型)
附表2 2017年3月全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结果(湖库型)
附录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项目标准限值单位:mg/L
3、《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中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标准及分级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