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2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2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二课时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装在套子里的人
1.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幽默讽2.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讽刺。
刺艺术3.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2.能力提高
3.课堂体验
课后练习
根据本文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别里科夫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也曾恋爱,而且差点结了婚。他也有自尊心,遭到柯瓦连科的训斥,他心慌意乱;被华连卡大笑,他无地自容,以致一命呜呼。他有他的思想感情,他有他的个性气质,他有他的生活逻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学做思三:分析文章语言的特色
〔先由学生概括归纳,然后教师明确。〕
〔明确〕
例如别里科夫正儿八经地对何瓦连科说的一段话,判断是荒诞的判断,推理是荒唐的推理,但在别里科夫看来却是理所当然,而且出于善意,声称“忠告”。荒谬的言论与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反差,加强了讽刺力量,令人捧腹大笑。
3.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
柯瓦连科与华连卡很新潮,把套中人跟他们联系起来,幽默讽刺就掀起高潮。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两个根本不般配的人却凑到了一块儿,是奇事一桩;这边骑自行车兴高采烈,那边脸色却从发青变成发白;这边诚恳忠告却是满嘴荒唐,那边毫不领教,严词斥责,把别里科夫推下楼梯,这边一脸尴尬,
4.别里科夫是一个完全漫画化了的象征性形象,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作家把别里科夫写成一个怪物,“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连睡觉也藏在套子里。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怪人。作家把别里科夫完全漫画化了,显示他的套子何等荒诞,他唯沙皇意志是从,没有丝毫主见。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下册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2、作品中幽默讽刺艺术手法的运用。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作品用幽默讽刺艺术手法呈现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研讨、归纳,对比分析,合作探究,多媒体演示法教具:PPT课件学情分析:高中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若不努力激发学生听课情趣,课堂效果肯定差强人意。
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预留了别里科夫恋爱事件,学生兴趣很浓。
在对文本的解读分析过程中,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能努力寻找突破点,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切入,对学生进行激疑、调动探究的欲望。
如别里科夫结婚狂想曲。
教学策略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循序渐进,注意点面的问题总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渴望化蛹成蝶,摆脱束缚,去拥抱蓝天,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一个人却偏爱将自己装在套子中,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回顾上节课所学主要内容,转入新课学习)二、合作探究:学习方法:1、小组内交流自学结果,就练习题的答案交换意见,针对组员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合作解决。
2、记录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由组长收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使用。
3、师生交流解最难的问题。
(一)讲析第二部分——恋爱事件1、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2、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讨论归纳: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
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
2023年《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5篇

2023年《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5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第一课时:人物形象分析一、导入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
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1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
(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明确(学生回答):(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
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
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3(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2)他是校长吗?不是;他是市长吗?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新自由主义”概念及其影响2. 学生能够分析新自由主义对社会的影响3. 学生能够阐述自由与安全的关系二、教学重点1. 新自由主义的概念2. 新自由主义对社会的影响三、教学难点1. 自由与安全的关系2. 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让学生再次认识到自由与安全的关系。
2. 学习新知(1) 引入通过观看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新自由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
对于这段视频,学生们需要写下自己的听后感,这些感受将会在课后分享给同学们。
(2) 练习通过讨论,让学生彻底理解新自由主义对社会的影响,分析新自由主义政策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学生需要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者生活中出现的案例,从中进一步了解新自由主义的本质。
3. 活动(1) 分组讨论学生将会被分到不同的小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从中找到与新自由主义相关的内容。
讨论结束后,学生需要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分享给同学们。
(2) 剧场表演英雄凯文通过思想改变和职业转型,从商界巨头变成了环保主义者。
学生们将会在小组内进行剧场表演,为凯文这个角色设计一条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
四、作业布置1. 完成本次课在班级中的分享2.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并写出自己的听后感3. 通过写作或者角色扮演,把凯文的职业历程进行描述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让学生在关注“大事”的同时,也能够关注个体经验,理解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同时激发学生们的创意意识和创业精神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活动,我们让学生学习了新自由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理解了新自由主义对社会的影响,并分析了新自由主义政策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剧场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并激发了他们的创意意识和创业精神。
人教版必修五:第1单元 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2课时教案

4.朗诵小说精彩片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入领会作品内涵,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பைடு நூலகம்作家作品及背景;
2、结合社会环境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教师布置小组学习任务,巡视小组合作学习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形成成果。
展示
交流
交流小组学习成果。
教师组织各小组展示成果,予以点评、补充。
各小组派代表积极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课堂
检测
完成《新新学案》P10第1—2题。
课后
作业
A:完成《课时分层作业》P113第1—3题;
B: 同上;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科目:语文 主备 教师 授课时间:第二周 星期四
单元(章节)课题
必修五 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
本节课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正确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C: 同上; 同上; 通过人物描写,分析《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形象。
预习
内容
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 ,通过情节分析别里科夫形象。
教材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高中阶段必修教材中的第二个小说单元。和必修三中的小说单元侧重学习体裁特点、鉴赏人物形象不同,本单元侧重理解小说的主旨,以及品读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本文是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的小说的总特点是: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和各种细节描写,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露那个社会的各种病态,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热烈地向往新生活的到来。本篇也不例外,契诃夫用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揭露了沙皇专制的反动腐朽。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便成为那些害怕新生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这一类人的代名词。
人教版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 教案

必修五第一单元 小说
本节课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小说中细节描写的运用 。
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提炼的课题
人物 主题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小说中细节描写的运用。
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教学手段运用
5、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6、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故事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
交流展示
总结
别里科夫的性格
1、孤僻胆怯、因循守旧、敌视新生、维护专制的卑劣、虚伪的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2、他既代表了一股黑暗、腐资源选择
PPT
教 学 过 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导入
检查预习
回顾旧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自学
回顾
目标解读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
分析第一部分
1、这些套子对他有什么影响?这使他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2、这么一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全城的人是不是都不怕他呢?为什么?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3、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又是那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呢?
学生思考讨论
交流展示
合作探究
分析第二部分
1、论别里科夫结婚的原因?
2、这件婚事成了吗?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3、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神态、语言、心理)?体现出他的什么性格?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文本分析】本篇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旨在通过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19世纪末高压的沙皇专制统治对人民精神和行为的异化。
通过这一小人物展现当时社会新旧两种力量不断交锋的场面。
因此,我们在学习本篇文章时,不仅要体会这一形象的社会批判意义,更要品味契诃夫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教学目标】1、走进作者,了解本篇写作背景。
2、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并剖析到底是谁杀死了别里科夫。
3、鉴赏文章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分析别里科夫形象及其讽刺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前情提要)19世纪夏季的一天,俄国一个小镇上的男教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经调查,死者为本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
据目击者回忆:死者躺在床上,表情惊恐。
但邻居们并没有听到打斗的声音,屋内也没有发现其他踪迹,初步确定这是一起密室死亡案件。
为侦破此案,本地政府特邀高一十三班的侦探们成立“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立案侦查。
二、侦查任务(一)、跑现场——现场勘查,寻找遗留在现场的蛛丝马迹1、案发社会背景调查2、走访周围邻居3、追踪死者身前的活动轨迹(三)、写档案——根据调查完成死者档案资料(四)、找凶手——审讯嫌疑人(五)、结案——出具结案陈词三、小组活动第1小组:现场勘查,寻找遗留在案发现场的蛛丝马迹。
第2小组:案发背景调查。
第3小组:走访周围邻居,追踪死者生前的活动轨迹。
第4小组:根据周围人的描述形成死者档案。
第5、6小组:审讯嫌疑人柯瓦连科第7、8小组:审讯嫌疑人华连卡第9小组:审讯嫌疑人“我”四、现场勘查(一)、卧室环境1.卧室非常的小,四四方方像一个箱子;炉子里烧着柴火,发出嗡嗡的叫;门窗紧闭十分的闷热;床上挂着帐子。
《装在套子里的人》获奖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获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小说背景介绍:作者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2 小说情节梳理:详细介绍小说的情节发展,重点分析重要情节和转折点。
1.2.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1.2.4 主题思想探讨:探讨小说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对个体命运和社会环境的思考。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说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2.2 电子书:提供《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电子书,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深入阅读。
2.2.3 在线讨论平台:搭建在线讨论平台,便于学生分享观点、交流心得。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进程本章节共计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2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情节梳理: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关注重要情节和转折点。
3. 人物形象分析:初步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第二课时:1.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对个体命运和社会环境的思考。
2. 案例分析: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案例,如别里科夫的套子、婚事等,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意义。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交流心得。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文学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4.2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在线讨论参与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1.分析课文写作特点。
2.结合描写的语句,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
推进新课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1.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
作者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别里科夫活动的那个小城镇实际上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缩影。
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生活在知识界,起到了沙皇的警察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是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
作者能抓住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简练、鲜明、夸张而又合理地进行描述,因此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穿上雨鞋、带着雨伞”是别里科夫的外表特征。
在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面前,一方面恐惧、憎恶,用各种防身的套子把自己包起来,逃避现实;一方面千方百计地进行挣扎,不时地从“套子”里钻出来,去干预现实,辖制别人,以维护“体统”,防“乱子”,是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典型的套子式论调。
别里科夫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就在于他是窒息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因此,使人们感到惧怕和憎恶;他的可悲下场,又是反动腐朽势力灭亡的预兆,因此能激起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推动社会前进。
2.含蓄幽默的讽刺笔调。
作者自始至终用含蓄幽默的讽刺手法来塑造别里科夫的形象,展示人物性格。
别里科夫出场时,文章对其装束和生活习惯的描述,就使人感到他滑稽可笑而又令人憎恶。
对别里科夫“婚姻事件”的整个过程的描写,充满了轻松的戏谑和幽默的讽刺。
作者有时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描写,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写别里科夫白天辖制这个,辖制那个,“压得”“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而到晚上,他却“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夜,深刻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吓人实则虚弱的本质。
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分析:因为别里科夫老是憎恶现实,歌颂过去,所以他教古代语言,也是“借此躲避现实生活”,同时又保护了他自己。
因此,他所教的古代语言,也就跟他晴天穿雨鞋、撑雨伞一样,也是一个套子,好使他与世隔绝。
2.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有什么现实意义?分析:别里科夫是一个为自己制造套子隔绝人世的可怜而又可笑的人物形象。
他反对和害怕现实的一切变革,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
作者通过别里科夫的习性、言行及其遭遇,有力地说明了一切维护旧制度、旧秩序,阻碍历史发展、社会前进的反动人物,是注定要灭亡的。
(这也就是本文的主题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就是在今天,也依然有其生命力。
在现实生活中,别里科夫式的人物还没有绝迹,我们要跟抱着旧思想不放的人作斗争。
方法引导小说阅读法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反面入手:(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服务的。
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多次描写祝福的情景,并在写景时总是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来着笔,把写景和叙事糅合在一起,以揭示悲剧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对主题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知识拓展写作手法——夸张对比和细节描写1.夸张对比作者用夸张、对比的手法塑造别里科夫的形象。
作品开头对别里科夫的外貌和行为习惯的描写,就很夸张。
生活中很少见到像他一样把自己装在裹得如此之严的服装套子里的人,甚至“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于是作品中的别里科夫就令人发笑。
别里科夫辖制整个中学甚至全城用的不是武力,而是“唉声叹气”“垂头丧气”,用的是“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这又是作者有意夸张,令人可笑的别里科夫在这里变得可恶了。
最后别里科夫摔了一跤,“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一摔而至于死,夸张的手法直逼人物虚弱、不堪一击的内心。
对比也俯拾皆是。
如胆小的别里科夫所去的偏偏是个“挤满了人的学校”,“跟我并排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辛酸的别里科夫恋爱的对象偏是满心喜悦、青春洋溢的姑娘,他要去阻止柯瓦连科,偏偏人家是个毫无畏惧的小伙子,别里科夫的个性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形成鲜明的反差,造成极强的讽刺效果。
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有助于主题的表达,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讽刺和幽默的色彩。
2.细节描写如用“穿上雨鞋,带着雨伞……”来写个性,用“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等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他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有助于具体、深入地塑造人物形象。
例题剖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家孙犁(一)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
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
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
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
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二)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三)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
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
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四)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
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
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
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五)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六)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
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
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
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七)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八)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九)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
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十)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
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
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
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十一)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
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
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十二)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
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十三)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
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
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十四)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1.(1)文章开头描写了梦境中回家的哪些“困扰”?试分条概述。
(2)文章描写这些“困扰”有什么意义?答:(1)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在(三)段中说老家“也不想再回去了”,(五)段中却说“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这是否矛盾?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整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文章多次写到老屋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结尾所说“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家》参考答案:1.(1)①请假不准。
②迷失路途。
③旅途艰难。
(2)表现了作者因回家不得而产生的焦急心情。
2.并不矛盾。
说“不想再回去了”,是因为老家已没有亲人,极少熟人;说“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是因为无论有无亲人熟人,人对故乡的感情也难以割断,且越到晚年越强烈。
3.①老屋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②对老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园荒废的感伤;③写老屋与写故乡新房相对照,与末段的意思相切合。
4.意思是:故乡面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作者的老屋终将消失。
表达了作者对老屋的消失虽伤感而又理解的矛盾复杂心理。
板书设计装在套子里的人活动与探究请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共同探讨“谁会给别里科夫画那张漫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以小组讨论汇总形成研究报告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以下文章仅供参考)谁会给别里科夫画那张漫画——兼谈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描写“套中人”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经历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漫画事件”:现在,你听一听后来发生的事吧。
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希腊语“人”——笔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