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语言学期末论文

合集下载

心理语言学论文范文

心理语言学论文范文

心理语言学论文范文心理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等内容。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心理语言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心理语言学论文篇一《心理语言学与英语教学》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语言的基本特性,指出了目前英语语言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所存在的片面性。

并结合心理语言学在言语产生、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目前英语语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期能在英语教学方法上的研究有所突破。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英语教学语言习得一、心理语言学简介心理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

言语产生、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大课题。

言语产生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言语产生模型的数据来源、言语产生中的语言单位、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言语失误、言语产生模型;语言习得的研究主要包括:语言发展的研究方法、言语感知的发展、儿童语言词汇、句子的学习及理解、语言的交际用途、儿童语言习得理论;语言理解方面就是研究人们如何理解语言。

二、语言的特性Carroll(1955)将语言定义为:“a structured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ounds and sequences of sounds which is used,or can be used,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y an aggregation of human beings,and which rather exhaustitively catalogs the things,events,and processes in the humanenvironment.”从中我们可归结出语言的三个特性:结构化(structured)、工具性(used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社会现象(catalogs the things,events and processes)。

心理课期末论文(补交 最新)

心理课期末论文(补交   最新)

心理学的认识----------营销0942王刚学号:29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既然说是一门科学,那么必定有他的科学道理存在。

万事万物的发生都是有因有果的,我想,心理学大概就是研究人么做事的因果以及一个正常人的正常心理吧。

在心里上,没有人是完全健康的,因为没有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会是十全十美的,也许这样也许那样的不足,让我们的心里有了一定的缺憾,而正是这样的缺憾使得我们心中有了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我想这大概就是学习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人不能只靠着粮食,空气与水活着,更重要的是要靠内心的充沛,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宽度,不是嘛。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

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对前途以及社会的看法,是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的与社会接轨的重要问题。

因此,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反之,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而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与社会接轨的关键时期,在心理知识的认识方面还不是很完善,而我们所开的心理学这门课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认识自我以及别人的平台!大学生对心理方面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才会与人更好地沟通,更好地去调整自己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和谐!通过对人心理上的剖析,能让我们认识到了生活中许许多多常见的问题,在心理课中的很多知识都能帮助我们去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解决问题上不可能都是一样的,但通过心理课上老师讲的东西,我们会更好地去选择,选择那个最适合的解决方式!另外,通过上心理课,我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也都学到了不少!根据不同人的特点去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这样就能使交往变得很灵活!并且,在对社会认识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帮助!通过上了这一学期的心理课,我了解到了不同的人的不同的特性,有的人也许是文静的,有的人也许是好动的,有的人也许是开朗的,有的人也许是抑郁的,但是每一种性格都有着好的或坏的一面,我们不能偏激的朝着一个方面去生活。

心理语言学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究-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心理语言学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究-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心理语言学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究-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心理语言学是一门只有五十多年历史的边缘学科,它与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既有重叠和交叉,又是一门具有其独特研究领域的新学科,它结合心理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理论与成果探讨人类运用语言知识、世界知识、语境知识等进行交际的心理过程,即:语言理解、语言产生及语言习得。

心理语言学以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心理过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心理语言学感兴趣的是人们在使用和习得语言时必须具有的潜在的知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是在内心里进行的一个过程,摸不着,看不见。

它们只能通过仔细研究一些表面的行为来进行推断,言语的听和说就是这些表面的行为。

语言知识指的是一个人使用自己语言的能力。

语言知识和能力同言语行为有所区别。

我们通常用语言(language)和言语(speech)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来说明其区别。

言语是一种行为。

语言是语言系统,语言系统是一套使用语言的规则,并非一种行为。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极为密切。

不懂得语言就无从研究言语;相反,要研究语言又离不开言语。

Chomsky 进一步提出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的区别;语言能力指的是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一种能够按照本族语的规则把声音和意义联系起来的能力,也可称为语言知识,而语言运用则是这种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

语言运用牵涉到许多因素,特别是一些心理因素。

所以语言运用是一种活动,一个过程。

心理语言学要研究的正是语言运用的过程。

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使用以认知为基础,因为它牵涉到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人们需要什么知识才能使用一种语言。

第二,他们在交际过程中内心是怎样使用这些知识的。

Miller(1973)指出语言涉及到五方面的知识,即语音、句法、词汇、概念知识、信念系统。

大学心理课期末论文

大学心理课期末论文

大学心理课期末论文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澄清诸多认识上的误区,积极创设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大学心理课期末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心理课期末论文篇一《新时期提高大学生宿舍心理健康工作思考》摘要:当今,在学生宿舍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障碍尤为突出,甚至严重影响了该群体的心理健康。

文章从宿舍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引发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建立和谐宿舍关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大学宿舍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大学生活的多半时间都是在宿舍中度过的。

良好的的宿舍人际关系可以带给宿舍成员一种强烈的归宿感,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

但寝室成员来自五湖四海,避免不了会出现“不和谐音符”,导致宿舍成员感到压抑、焦虑、烦恼,甚至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困扰。

经调查显示,学业压力、情绪压力、人际交往这三大问题是目前困扰大学生心理的最主要问题,而人际交往中宿舍人际交往问题尤为突出,所以,研究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分析目前高校里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不容乐观,人际关系障碍正逐渐成为大学生所要面临的首要压力。

大学里对学生影响最深、改变最大的应该就是朝夕相处的室友了,正因为此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也是最难处理的。

室友相互之间接触频繁,天长地久很多私密袒露其间,室友之间难免会产生摩擦甚至冲突,如果这些生活琐事不能得到及时化解,久而久之,累积起来的矛盾就会让室友间产生误会,有严重者甚至会诱发心理问题。

二、引发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主要原因(一)家庭教育在学生人际交往引导方面的缺失学校和家庭相对社会来说属于相对单纯的圈子,而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精力几乎都用在学业上,根本没有时间和意识去顾及人际交往。

还有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大多数家庭从小对孩子娇生惯养,促使学生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会替他人着想,甚至对别人造成的伤害自己浑然不知,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是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心理语言学论文模板

心理语言学论文模板

Semantic framing in children language production: differentiating the“abstract structures” in syntactic priming(因变量属于我们课堂讲过的话题性认知过程的表征数据且自变量为认知心理和语言模块因素以及context的各种语言成分因素的研究均属心理语言学研究,否则如果缺乏关联能力就可能偏离课程性质和范围。

另外推荐在重要部位如下使用颜色字体)Abstract【自己写的同学把摘要和关键词拷贝在此。

摘要大致可以由正文的引入句、综述结果、方法描述主旨句、发现和结论组成】Key words[自己写的同学的关键词列于此处,关键词大致可以是主要变量,含因变量和(一个或者几个)自变量因素]1. Introduction【切入句,连同其他语句清楚表明认识现状和拟达成的新的认识状态】A critical question concerning verb processing is whether abstract structures would typically exert a repetitive influence in an otherwise lexical-frequency-dominated functional context. As during syntactic priming (Schenkein, 1980; Bock, 1986; Branigan, Pickering, Liversedge, Stewart, & Urbach, 1995; see Branigan, 2007; Pickering & Ferreira, 2008, for reviews), adults and children above a certain age more readily use the word order “gave sth to sb” rather than “gave sb sth” after they have heard, read or produced the former once or twice. Prior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such effects can, to varied extents of generality and magnitude, emerge across specific word combinations (Branigan et al., 1995; Pickering & Branigan, 1998; Francka, Lassib, Frauenfeldera & Rizzia, 2005), modalities (Branigan, Pickering, & Cleland, 2000; Branigan, Pickering, & McLean, 2005), languages (Bernolet, Hartsuiker, & Pickering, 2007; 2013; Desmet & Declercq, 2006; Kantola & Van Gompel, 2011; Loebell & Bock, 2003; Salamoura & Williams, 2006; Salamoura & Williams, 2007; Schoonbaert, Hartsuiker, & Pickering, 2007), and time periods (Bock & Griffin, 2000; Kaschak, 2007; Kaschak, Kutta, & Coyle, 2012; Kaschak, Kutta, & Schatschneider, 2011; Kutta & Kaschak, 2012). However, prior research has not been conclusive about the presence (e.g. Fernandes, Marcus, DiNubila, & Vouloumanos, 2006; Fisher, Hall, Rakowitz, & Gleitman, 1994; Naigles, 1990) or absence (Goldberg, 2006; Ninio, 1999; Tomasello, 1992, 2000; Shimpi, Gámez, Huttenlocher, & Vasilyeva, 2007) of abstraction for early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simultaneity (Maratsos & Abramovitch, 1975) or delay (Tomasello, 2000) for the acquisition of full passives in relation with short passives, and even simultaneity or delay for the acquisition of passives in relation with actives (Messenger, Branigan, & Sorace, 2012). ). Thus, whether and how children aged differently would use abstract structures for the processing of verbs with respect to those mounting effects is still open to further demonst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What follows describes a whole series of experiments for identifying a typical set of conditions that would help differentiate the relevan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or associating them in func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文献综述的主旨句,连同其后的扼要综述并清晰表明自己打算如何进一步拓展文献综述,引用每一块文献综述的主要研究】We see in the large body of literature age-specificity or –generality, verb-specificity or –generality, syntactic-pattern-specificity or –generality as important issues underlying the current uncertain complexity. Verbs seriously complicate the case of sentence processing due to their lexical properties, syntactic properties and the semantic-syntactic mapping through argument structures. Tomasello’s (1992) noted that a n ew structure produced by a child with a verb showed a close relation to the structure previously produced with that verb. This and other studies (e.g. Childers & Tomasello, 2001;Lieven, Pine, & Baldwin, 1997; Olguin & Tomasello, 1993; Tomasello, 2000a, 2000b) supported the view that children’s early sentence representations are concrete and organized around specific lexical items. However, still other studies have exerted a strong view of abstract syntactic knowledge detached from specific lexical items from an early age. One study found that 25- and 21-month-olds used the word order to process new verbs (Gertner, Fisher, & Eisengart, 2006). To build on a series of findings about children’s repetition of agent-patient passive structure across sentences (e.g., Bencini & Valian, 2008; Huttenlocher, Vasilyeva, & Shimpi,2004; Shimpi, Gámez, Huttenlocher, & Vasilyeva, 2007), Messenger, Branigan, McLean, and Sorace, (2012) used thematically and lexically unrelated active and short passive prime descriptions, and found that three- and four-year-old were, just like adults, more likely to produce full passive descriptions following short passive primes than active primes. 【文献综述分析结果】Such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bstract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may be working under all the alternative structures. Although Fisher (2002) insightfully proposed (给出文献综合的结果时也可以采用别人或者权威人士的话)that the interactions of lexical and more abstract syntactic knowledge may account much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we would like to extend the debate to a competence-versus-abstracted-syntax scope so as to incorporate the specific and general contributions of ages, verb properti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to the above discrepancy in findings and interpretations aroused by syntactic priming. Thus, whether and how children aged differently would use abstract structures for the processing of verbs with respect to those mounting effects is still open to further demonst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s. 【清楚并且逐条表明需要检验什么假设,回答什么问题,判断什么具有理论意义的关系】Particularly, we will examine semantic framing from conceptualization as a super-control factor in addition to those explored by previous studies. We will discuss previous results and ours in a cognitive-functional framework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al nature of syntactic priming and the plausibility of the observed variables as developmentally-structured and functionally-coordinated predictor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some difficult verbs. Specifically,[逐条表述上文说的功能条件 a typical set of conditions 变量关系,包括在新条件下确认别人检验过的假设是否成立,需要检验的新假设,新认识条件下预期会存在的变量或者数据变化关系等】2. Experiment 1(后文个实验还可以分Experiment 1a、Experiment 1b等,比如按照这个模板中的说法,在确立典型条件的同时需要给出其他条件缺乏典型性的依据。

心理学学科论文(5篇)

心理学学科论文(5篇)

心理学学科论文(5篇)心理学学科论文(5篇)心理学学科论文范文第1篇心育的方法和技术可以为学科教学服务。

例如,心育中了解不同年段同学心理进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调查法、倾听质询技术、沟通方法、沙盘嬉戏治疗方法、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等都可以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如一位学校英语老师运用学习心理学理论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课堂上首先利用放松训练和自我示意法关心同学建立乐观性条件心情反射,在同学乐观的心情和良好的状态中导入新课。

在讲授新知时,利用题型中心图示理论,抓住学问间的上下位联系,并遵循同学形象思维占优势的认知进展规律,综合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进行多感官的刺激和调动,使同学的学习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英语课程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进。

在学校语文口语交际课《我会好好说》上,老师通过创设日常口语交际情境,采纳校内心理剧表演这种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让同学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他人的境况和感受,实现换位思索,并学会有效沟通的方法。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心理辅导方法和技术的运用,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心育课程内容的渗透依据《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育的课程内容包括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情情感及环境适应等几个方面。

这些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科教学内容中,教学可依据各个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支配,思索和查找恰当的渗透点。

笔者认为,文科类课程可侧重人文素养的培育,可渗透共性品质培育、社会认知力量、建立自信念、珍惜生命与喜爱生活、亲子关系与感恩情怀、集体精神与团队协作、社会环境适应、人生规划与生涯指导等内容;理科类课程可以侧重认知力量培育,可渗透学习动机与学习品质、学习行为习惯、规律思维和发散思维、制造力和潜力开发、崇尚科学与严谨态度等内容;艺术与体育类课程一般注意审美和情操培育,可渗透心情调整、陶冶情怀、意志力与耐挫力、合作与帮助精神、团队分散力、人际沟通交往等内容。

心理语言学相关论述论文 论文的论述方式有哪些

心理语言学相关论述论文 论文的论述方式有哪些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心理语言学相关论述论文论文的论述方式有哪些心理语言学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通过对人类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行为和心理进行研究,从而探索人类语言习得过程和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心理语言学相关论述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心理语言学相关论述论文篇一《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摘要:在外语的教学和学习中,阅读起着关键作用,对学生听、说、写、译几项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学生英语阅读中的主要障碍,并试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影响学生阅读的心理因素,同时探索提高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英语阅读;心理因素;有效途径和方法一、引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及其作者交流的过程,阅读理解的过程则可以看作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阅读能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听、说、写、译几项基本技能的培养。

获取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成功学习外语的关键因素;获取的量越大,学习效果会更好,反之,缺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则会导致学习效果欠佳。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来指导英语阅读教学的角度对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新的做法进行探讨,以改进传统阅读课的教学模式。

二、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因素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英语能力参差不齐。

由于英语大多是从初中开始要求的必修课程,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加之应试的压力,很多学生从初中到大学的这个较长的学习时限中,没有从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真正乐趣,更多的是将它看作是任务来完成,从而忽略了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精读、轻泛读”,将阅读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处理词汇、句法等方面,而没有注重背景知识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生本身对阅读不够重视,加之不适当的教学方法导致他们在阅读上存在障碍。

心理学期末论文(2)

心理学期末论文(2)

心理学期末论文(2)心理学期末论文篇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之“主动性”研究》【摘要】笔者以北京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动实施参与体验式教学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为研究背景,论述了高校心理中心应该转变“等进来”的被动工作理念,实施“走出去”的主动工作方式,切实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主动性走出去参与体验式教学困境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之“主动性”研究的背景及必要性(一)研究背景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既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还需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来开展。

长期以来,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对心理咨询及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采取“不看不听不接触”的回避态度。

通过大规模的主动性参与式教学活动,新生心理健康课程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学生对于心理素质教育的态度明显转变,增加了对中心的了解、认识和认同;二是极大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咨询意识。

与上一学年相比,个体咨询总人次、团体咨询与活动总人次以及咨询约谈周接待时数等指标参数均出现大幅提高。

(二)研究必要性1.发挥心理素质教育机构的功能性纵观中国高校当前承担心理素质教育机构的主要部门是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

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有以下几项重要功能:①心理素质教育教学②个体/团体心理咨询③危机干预④科研工作⑤行政事务,但各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称谓不同,其功能侧重点也不同,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心理咨询中心,工作重点是咨询,如北京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第二类是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工作重点是教育,如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第三类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育与咨询并重,如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目前,大学生中的心理亚健康问题日趋明显和严重起来,所有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都十分迫切,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感情问题是学生普遍面对的问题。

各高校心理中心改变被动的以0.5%-1%咨询学生为重点服务对象的工作模式,变为主动的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工作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景记忆是工作记忆与语义记忆的平台
当一个人长大后他就会突然发现自己对于小时候的事记住只有那么几件而已,而且在那少得可怜的记忆中往往都是以情景记忆出现的。

这也说明了情景是进行长久记忆的一重要部分。

在心理语言学的长久记忆中就包括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保存的是与特定时间无关的所有信息。

情景记忆是指记住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的特定事件。

对情景记忆的知觉又称自主意识。

情景记忆属于远事记忆范畴,它是人类最高级、成熟最晚的记忆系统,也是受老化影响最大的记忆系统,存在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

而语义记忆就不一样了,如果我们丢失了一件事件的情节性记忆,剩下来的就是对该事件的语义信息。

可能不懂的人就会说,既然语义记忆这么牛逼,还要情景记忆干嘛?
杜诗春在《什么是心理语言学》中提到:情景记忆可以作为提取语义信息的轨迹,例如,我们往往记得在教科书的哪一页里讨论过一个概念,而这个记忆可以帮我再现那个概念。

相信大多数人经常经历这样的事:让你背一篇文章,就这么死记硬背是要花很长时间去记住它的,但是你把该课文以情景方式串联起来,记住情景,以你所记住的情景就会提示你背到哪里了,该如何组织语言,你就很快能背诵该文章。

人类的大脑很难记住日常琐碎的、司空见惯的小事,但对于有意义的次序事件的记忆却会十分清晰。

举例来说,如果你在听到尖锐的汽车刹车声后,目睹了一场车毁人亡的惨剧,此后在你的人生中,一旦再次听到类似的声音,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恐惧。

这说明,你的大脑已经将刹车声与车祸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时间关联事件记忆对人类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大脑判断如何趋利避害。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是指在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用于信息的暂时储存与加工的资源有限的系统[1]。

WM被形容为人类的认知中枢,是当前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由于WM在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的突出重要性,Goldman-Rakic把它评价为“也许是人类心理进化中最重要的成就”[2]。

目前针对WM的机制,国际上已经提出十几个有影响的理论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Baddeley的多成分模型[3]。

该模型认为WM由语音回路、视觉空间模板和中央执行系统组成。

语音回路负责以声音为基础的信息储存与控制,视觉空间模板主要负责储存和加工视觉信息,中央执行系统是WM的核心,负责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它们与长时记忆的联系、注意资源的协调和策略的选择与计划等。

围绕该模型的验证和完善的研究一直是WM研究的核心领域。

情景缓冲器是一个容量有限的暂时贮存多种编码信息的装置,它受中央执行系统的控制,而中央执行系统能够通过意识觉察从存贮中提取信息,反映信息,在必要的时候能够修正信息。

情景缓冲器,包含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以此对多重形式编码的信息进行暂时的存储:整合来自各个隶属系统的信息:并把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整合成单一的情景表征。

新模型就三成组成,第一层是中央执行器,具有分配注意的功能,完成最高级的控制过程;第二层包括视空画板,情景缓冲器和语音回路三个辅助的子系统.完成对三类信息的暂时加工;第三层是长时记忆系统,包括视觉语义,情景长时记忆和语言。

该模型强调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联
系.以及各个子系统信息整合的过程。

情景缓冲器和视空画板、语音回路作为中枢执行系统的次级系统,受到中央执行器的控制。

情景缓冲器的作用是在中央执行器的控制之下保持加工后的信息,支持后续的加工操作。

该模型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这个模型不同于Tulving的“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嵋],也不同于Ericsson和Kintsch 长时工作记忆C9]。

因为情景记忆实际上一种长时记忆,长时工作记忆指的是一个独立的短时记忆系统,可以激活长时记忆并且和早期的三成分工作记忆模型相连接起来.而现在的四成分模型是一种暂时的存储结构。

其次,这个模型的主要变化是增加了情景缓冲器.联结米自长时记忆和两个子系统的信息。

最后.通过情景长时记忆和情景缓冲器把视空画板、语音回路与语言、视觉语义明确地联系起来,关于这方面的证据主要来自语言方面
f101。

但也有来自视空间的证据同样存在。

在人的记忆里,我们可以提取部分信息,而且记忆的容量和检索都依赖于环境。

如果环境是熟悉的,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加。

Neisser(1984)[2]提出长时记忆中保持的知识是图式,而不是具体细节知识,他支持知识重构的观点,并提出一些课程比其它课程更容易图式化。

《中学生知识获得过程是从情景记忆向语义记忆转化的过程》
1997年Conway等人首次从意识状态转变的角度研究了心理系大学生的知识掌握过程,他主张在知识获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知识表征影响甚至决定意识类型,随着学习的进行,知识
逐渐图式化,知识的表征由情景记忆逐渐转变为语义记忆。

本研究表明,中学生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知识的表征由R向K转变,但并不是全部转化为
K,而是优势意识类型的转变。

这与Conway提出的在某些知识领域,长时记忆中保持的是图式与一些特殊细节的看法一致。

另外,不同学科由R向K转变的速度不同,如物理,知识图式化进程快,这表明我们可以通过把课程设计得更易于图式化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同时图式化为知识的进一步获得提供了有效的组织,知识的图式化进程越快,知识积累越快。

从教育角度考虑,我们关心的是K这种意识状态,在语义记忆的角度上看,处于K状态表明学生已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如果学生仅能回忆那些带具体学习情景的知识,那么他们并
没有真正掌握知识我们可以通过把课程设计得更易于图式化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同时图式化为知识的进一步获得提供了有效的组织,知识的图式化进程越快,知识积累越快。

从教育角度考虑,我们关心的是K这种意识状态,在语义记忆的角度上看,处于K状态表明学生已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如果学生仅能回忆那些带具体学习情景的知识,那么他们并没有
真正掌握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