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基本设计方法
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yòu)”、“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
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
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
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
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
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
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
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由此可见,在中国园林中.皇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在园林建造手法上,可以说是专横跋扈的,于是,在园林中表现为淋漓尽致的施展和无限的追求.皇家园林在中国传统园艺艺术上极具代表性。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
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构架山水。
2、模拟仙境。
3、移天缩地。
4、诗情画意。
5、形式独特。
6、造园手法高超。
造园手法高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
接下来就是运用惜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
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而且也是中国古代造园手法的杰出代表之一。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回答:
1. 总体设计原则:中国古典园林总体设计的原则是“以景为主、以园为辅、以水为魂”,即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辅之以人工园林,使水景成为园林的灵魂。
在园林的布局上,注重景色的互补和照应,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力求自然与人工的融合。
2. 地形处理:中国古典园林在地形处理方面也有独特的手法,主要包括“借景”和“游山玩水”。
借景是指利用周边自然山水、建筑或背景来丰富景观,游山玩水则是通过运用水池、小溪、流水等水景,以及石头、山石等自然岩石,来再现自然风景。
3. 建筑风格: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主要包括假山、亭、台、楼、阁、桥等。
其中,假山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建筑形式,假山在形态上与自然山石相似,但是它们是人工制作的,通常是用石头、人造石、灰泥、水泥等材料塑造而成。
4. 植物选择: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选择非常严格,一般只选用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树木和花卉,同时要求植物的姿态、形态、色彩和文化内涵与园林的整体风
格相协调。
5. 具体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具体手法包括“三才”、“四品”和“五峰”等。
三才是指天、地、人的相互关系,四品是指松、竹、梅、兰四种植物,五峰则是指山、石、树、水、亭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融合了自然、文化、艺术和科技等多方面的元素,它不仅是一种园林设计和建筑的高峰,也是中华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简答题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简答题摘要:一、中国古典园林概述二、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2.轴线对称法3.百鸟朝凤或托云拱月法4.借景手法三、中国古典园林特点四、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正文: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造景手法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本文将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及特点,并探讨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主要包括: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通过升高或降低主峰的高度,使主景在景观中更加突出。
客山则需奔趋,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如苏州拙政园中的主峰,以及四周环绕的客山。
2.轴线对称法:包括绝对与相对的对称手法。
在园林布局中,通过轴线的设置,使景物在空间上形成对称的关系。
如颐和园昆明湖与玉泉山的关系。
3.百鸟朝凤或托云拱月法:也称为动势向心法,即将主景置于周围景观的动势集中部位。
例如,通过设置屏障、曲径通幽等方式,把美好的风景营造出一种神秘感,使人产生继续探索的兴趣。
4.借景手法:借助园外景象,将不属于本园的景观借用成为本园的景观一部分。
如颐和园借西山、玉泉山之景,拙政园借北寺塔之景等。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包括: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强调山水构图、讲究诗情画意等。
在古典园林中,自然景观与建筑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富有诗意、情景交融的景观效果。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和特点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现代设计师可以借鉴古典园林的布局、手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景观相结合,打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如上海世博园区的江南园林、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山水园林等,都是将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设计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和特点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古典园林设计说明

古典园林设计说明古典园林设计说明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理念和手法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概念、特点、设计方法和实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概念古典园林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采用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塑造,营造出一种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氛围和艺术美感的园林景观。
二、特点1. 依山傍水:古典园林常常建在自然山水之间,以自然山水为背景,在设计中注重利用地形地貌,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景观。
2. 建筑与园林相结合: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不仅是功能性的空间,更是与周边环境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艺术构成。
3. 色彩丰富:古典园林中常运用红、黄、绿等多种颜色,通过不同颜色的搭配和运用,营造出多样化的景观效果。
4. 强调意境:古典园林设计强调意境,注重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和哲理性的情感氛围。
三、设计方法1. 融合自然山水:古典园林设计中,要根据现有自然山水特点进行规划和设计,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环境,使建筑与园林相得益彰。
2. 体现历史文化:古典园林设计中要体现历史文化价值,如在建筑物的风格、材料、工艺等方面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营造出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氛围的景观。
3. 注重空间布局:在古典园林设计中,空间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应根据功能需求、景观要求等因素进行合理布局,并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转换效果。
4. 运用艺术手法:在古典园林设计中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是必不可少的。
如运用雕塑、壁画、石刻等手法来丰富景观,使其更具艺术价值。
四、实例1. 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之一,其建筑与园林相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设计中注重利用自然山水,营造出多样化的景观效果。
2. 拙政园: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代表作之一,其空间布局合理、景观丰富、意境深远,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价值。
3. 圆明园: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花园,其建筑与山水相融合,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景观效果,在设计中注重意境和艺术手法的运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造景类型可归纳为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等。
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
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
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
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
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
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
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
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
在相对较大的园林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造园手法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自然为模板,遵循自然的和谐美景,融合了山水、花草、石灰、木料等形态和色彩的构成,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美景。
古典园林的建造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主要的造园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细部设计手法。
这种手法主要是通过调整地形进行细部设计,使空间的宽阔感和紧凑感得以调节,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例如沟溝穿梭、石头堆积、植物组合等,从而营造出独特的气氛。
二是营造景观特色的手法。
其主要是以“四合院”“池塘”以及“山石花草”等为基础,结合植物、石头、木料、砖瓦等材料,营造出造景的特色。
三是水泥制作手法。
这类手法主要是利用水泥,将池水、湖水、池塘等打造成错落有致的美境。
水泥的形态结构有楼梯形、两层坡形、三层坡形等,其设计可以形成大型的小型水景,营造出壮观的景致。
四是结构组织手法。
这类手法是将古典园林中各种构成元素进行组织,以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例如,布局乱调、木栅格格、四仙桩、亭台楼阁等,都是古典园林中著名的结构组织手法。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的造园手法也多种多样,但主要包括细部设计手法、营造景观特色手法、水泥制作手法以及结构组织手法。
整个园林由这些手法有机结合而成,是一种独特的自然美景。
- 1 -。
中国古典园林构景方法(九种全)

中国古典园林构景方法1、抑景俗称“先藏后漏”,“欲扬先抑”。
如进门见假山,则为山抑;见树丛,则为树抑。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决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漏”,“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得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
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2、透景美好的景物被高于游人视线的地物所遮挡,须开辟透景线,这种处理手法叫透景。
要把园内外主要风景点透视线在平面规划设计图上表现出来,并保证在透视线范围内,景物的立面空间上不再受遮挡。
在安排透景时,常常与轴线或放射型直线道路和河流统一考虑,这样做可以减少因开辟透景线而移植或砍伐大量树木。
透景线除透景外,还具有加强“对景”地位的作用。
因此沿透景线两侧的景物,只能做透景的配置布景,以提高透景的艺术效果。
3、添景当远方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如果中间或近处没有过渡景观,眺望时就缺乏空间层次。
如果在中间或近处有乔木或花卉作中间或近处的过渡景,这乔木或花卉便是添景。
添景可以建筑小品、树木绿化等来形成。
体型高大姿态优美的树木,无论一株或几株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添景作用。
远景在水平方向视界很宽,但其中又并非都很动人,因此,为了突出理想景色,常将左右两侧以树丛,树干,土山或建筑等加以屏障,于是形成左右遮挡的狭长空间,这种手法叫夹景,夹景是运用轴线,透视线突出对景的手法之一,可增加园景的深远感。
夹景是一种带有控制性的构景方式,它不但能表现特定的情趣和感染力(如肃穆、深远、向前、探求等),以强化设计构思意境、突出端景地位,而且能够诱导、组织、汇聚视线,使景视空间定向延伸,直到端景的高潮。
4、夹景当风景点的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他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者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得风景点的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就是夹景。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PPT64页)

4、秦汉时期
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在建立了前所未 有的民族统一的大国后,连续不断的营建宫、苑, 大小不下三百处,其中最为有名的应推上林苑中的 阿房宫,周围三百里,内有离宫七十所,“离宫别 馆,弥山跨谷”。
秦代的理水技法已有相当的水平,不仅以水造景, 更把水景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巧妙的结合起来。 苑中还有涌泉、瀑布,以及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规 模相当壮观。如:秦代把樊川的水引来作池,成为 风景秀丽的兰池。兰池使整个景区因水而活,同时 也是一项蓄水拦洪的水利工程。
7、明清时期(园林艺术顶峰期)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顶峰时期,无论是在理 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超出前代的辉煌创造。保存至今 的园林尤以清代最多,设计成就也最高,代表了古典园 林设计的高峰期水平。明清皇家园林大都在成了西苑(今北京北海、中海),并 扩大西苑水面,增南海。 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曾掀起了皇家园林设计建设的高潮,在北京 筑有“三山五园”,即畅春园、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 (后改名为 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在河北承德建有避暑山庄。 现仅避暑山庄和重修后的清漪园较为完整,其余大部分毁于英法 联军和八国联军之手。 明清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江南的苏州、南京扬州和杭州一带,尤以 苏州为盛,广州地区则有独具岭南风格的园林。著名的明清私家园 林主要有苏州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怡园,无锡寄畅园和上海 豫园等。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专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其中,明末清初 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了《园冶》一书。 这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设计论著在设计史和美学史上都有极 其宝贵的价值。
即便是到了旧、新石器时代的繁荣时期,有了 典型的村落,如西安半坡村,锄耕农业和家畜饲养 已出现,用手制的形态和花纹都很精致的彩陶,有 些陶器上还刻有类似文字的符号。但该时期的劳动 生产率还是十分低下,也只能提供极其微小的多余 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