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
风险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

风险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风险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是企业为了有效管理风险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和流程。
它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可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下面将对风险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制度目的风险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及时识别各种可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并对这些风险做出相应的评估和处理,以减少对企业目标实现的潜在影响。
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帮助企业发现隐藏的风险,提前做好准备,降低可能的损失,保护企业的利益和声誉。
二、制度内容1.风险辨识:企业需要通过明确的流程和方法,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辨识,将可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分类和梳理。
这包括对经济、市场、技术、环境、法律等各方面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辨识,形成全面的风险清单。
2.风险评估:对辨识出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模型,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的优先级和紧迫性。
评估的结果将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基础,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应对措施。
3.风险处理:在评估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和预案,明确责任人和处理时限。
同时,制度还需要规定风险处理的监控和跟踪机制,确保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效果的跟踪评估。
4.风险沟通与报告:制度需要规定风险信息的沟通和报告机制,确保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和干预风险管理工作。
同时,还要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让全体员工能够参与到风险管理中,形成全员风险管理的局面。
三、制度实施与监控1.制度实施:制度的实施需要通过培训和宣传等方式,确保员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需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岗位,负责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措施,协调风险管理工作。
2.制度监控:制度的监控是保证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持续有效进行的重要环节。
企业可以采用定期检查、内部审计等方式,对制度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控。
风险辨识、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

风险辨识、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
是组织机构为了应对风险而建立的一套管理程序和方法。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潜在风险进行辨识、评估和控制,以减轻风险对组织造成的影响。
以下是风险辨识、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1. 风险辨识:通过对组织内外环境的分析,以及对组织活动的细节进行审查,辨识出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这包括对组织内部的人员、制度、设备等进行风险识别。
2. 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可能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这可以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来进行,例如使用风险矩阵或概率统计分析。
3. 风险控制: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以减轻和控制风险对组织造成的影响。
这包括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制度和流程,以及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
4. 监测和审查: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进行监测和审查,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及时性。
这可以通过定期的风险评估和内部审计等方式来实现。
5. 持续改进:根据监测和审查的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风险管理制度,以适应组织环境和需求的变化。
这包括修订风险管理策略、制度和流程,以及加强相关的培训和沟通。
通过建立风险辨识、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组织能够更加全面和系统地识别和管理风险,避免或减轻由于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组织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制度范文(三篇)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制度范文一、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安全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障个人和企业的安全,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完整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安全风险辨识的流程、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以及安全风险的分级管控措施。
二、安全风险辨识流程1. 建立安全风险辨识团队为了保证安全风险辨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应成立专业的安全风险辨识团队。
这个团队应包含来自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如生产、安全、环保、法务等部门。
2. 确定辨识范围和目标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辨识的范围和目标。
范围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某个特定的业务流程。
目标可以是辨识出企业存在的安全风险,并为风险的评估和管控提供依据。
3. 收集信息和数据收集与辨识范围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包括企业的运营情况、设施设备状况、人员配备信息等。
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文件、记录、报告,以及外部的法规、标准等途径获取信息和数据。
4. 识别潜在的风险源利用专业知识和经验,识别出潜在的风险源。
可以通过现场观察、设备检查、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识别出的风险源可以包括物理风险、化学风险、生物风险、人为因素等。
5. 评估风险概率和影响度对识别出的风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发生的概率和对企业的影响度。
可以使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估。
定性评估可以使用概率矩阵和影响矩阵的方法,定量评估可以使用风险值计算公式。
6. 制定风险辨识报告根据辨识的结果,编制一份完整的风险辨识报告。
报告应包括风险源的识别、风险概率和影响度的评估,以及风险等级的划分。
报告应明确提出管控建议和改进措施,以减少或消除风险。
三、安全风险评估方法1. 预评估对辨识出的风险源进行初步的预评估。
预评估的目的是初步确定哪些风险源具有较高的风险,需要进行深入的评估。
预评估可以根据风险源的概率和影响度进行评估,也可以使用专家判断的方法。
2. 定性评估对预评估中确定的较高风险的风险源进行定性评估。
风险辨识与评价管理制度

风险辨识与评价管理制度1.总则1.1为规范公司风险辨识与评价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有效辨识公司在生产、管理、服务、活动过程中存在/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对它们进行分析评价,评定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合理划分风险等级,确定优先控制顺序,为安全生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根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合成氨生产公司安全标准化考核评分补充条款》等制定本制度。
1.2本制度主要从风险管理的范围与评价方法、风险辨识与评价、风险控制、隐患治理和风险信息更新等环节进行规定。
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风险辨识与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及实施的具体操作指南,执行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环境/危险因素的识别评价程序》。
1.3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申报登记、监测、评估、监控管理,执行公司《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2.范围与评价方法2.1风险辨识与评价的范围包括:A、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B、常规和异常活动;C、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D、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E、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F、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G、人为因素,包括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H、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I、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2.2根据实际情况,公司选择适用的辨识与评价方法:A、工作危害分析(JHA);B、安全检查表分析(SCL);C、预先危险性分析(PHA);D、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方法。
2.3风险辨识与评价准则:采用风险度(D)=可能性(L)×暴露频率(E)×后果严重性(C)具体如下:2.3.1危险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注: 危险性检修作业按“累计暴露时间t”标准选取对应的分数值,其它按“频率”标准选取对应的分数值。
2.3.3事件后果(C)判别准则3.风险辨识与评价3.1公司成立风险辨识与评价组织,风险辨识与评价组织的成员和职责以及评价时机要求,具体见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环境/危险因素的识别评价程序》。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管控制度范文(通用3篇)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管控制度范文(通用3篇)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管控制度范文(通用3篇)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管控制度1时值全国第21个、全省第29个“安全生产月”,为扎实开展“遵守安全生产法,当好第一责任人”主题活动,开发区应急管理局对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安全风险分区分级辨识与管控专项培训。
截至目前,全区8家重点企业生产、设备、安全等方面管理人员400余人接受了培训。
培训结合推进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总要求,以提升安全风险分区分级辨识与管控能力为切入点,采用事故案例、互动研讨、政策解读等多种方式,以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为抓手,详细讲解如何选用多种评估方法对同一评估对象进行评估,按照“一作业一风险点”“一设备一风险点”要求,严格做到层层“肢解”。
培训强调风险辨识方面要在强化叠加性、延伸性和针对性上下功夫,风险管控方面要在标准化、数字化、常态化不断探索,切实助力企业解决“想不到、查不出、控不住”等突出问题。
通过本轮培训,参训人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风险的概念、风险的辨识和管控有了更清晰地认识,理清了如何做好安全管理的思路,从源头上杜绝“三违”行为的发生,实现了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确保全区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管控制度211月29日,在德清县雷甸镇综合指挥中心内,只见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张“风险辨识图”。
图上显示:雷甸镇内21家企业共识别较大风险点(橙色)44处,一般风险点(黄色)117处,低风险点(蓝色)209处。
“监测出的风险点会通过后台交办给所属辖区安全监管员,并在规定期限整改后进行复测,直到消除隐患。
”雷甸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有了这套系统,可以实现安全监管从“人工跑”到“数据跑”,从而大大提高发现安全隐患的效率和精准度。
今年以来,雷甸镇积极推进安全生产监管数字化转型,依托数字治理指挥平台、数字治理雷甸模式、数字治理智能设备3个支点,在“平安304”的基础上进行纵向延伸,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为基准,隐患排查治理为手段,通过机关干部、网格员、村(社)干部和志愿者4股力量,运用“风险辨识一张图”助力企业安全生产,实现零死角管控。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制度(4篇)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制度一、安全风险辨识安全风险辨识是指通过系统性的方法,识别和确定可能给组织的资产、业务活动、员工和社会造成损害或不利影响的各种威胁和风险。
辨识安全风险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地预测和预防潜在的安全风险事件,以减小或避免其对组织造成的影响。
在进行安全风险辨识时,应采用系统性、综合性和全面性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与资产、业务活动相关的信息:收集资产、业务活动的相关信息是进行安全风险辨识的基础。
主要包括组织的定位、组织的目标与策略、组织的结构与职责、组织的技术与设备、组织的人员与组织的安全风险。
2. 辨识与资产、业务活动相关的威胁:根据资产、业务活动的相关信息,辨识与之相关的内部和外部威胁。
内部威胁主要包括人为因素,如员工的疏忽、故意破坏等;外部威胁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网络攻击等。
3. 辨识与威胁相关的风险:根据辨识到的威胁,进一步辨识与之相关的风险。
风险是指有可能造成损害或不利影响的未来事件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通过辨识与威胁相关的风险,可以为组织确定优先级和重点防范的方向。
4. 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对辨识到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可能性是指某一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影响程度是指某一风险事件发生时,对组织造成的损害或不利影响的程度。
5. 优先级和重点风险的确定:根据评估的结果,确定优先级和重点风险。
优先级高的风险是指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较大的风险,对组织的影响较为重要,需要优先考虑和处理的风险。
二、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组织面临的安全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价,了解其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为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提供依据。
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时,应综合考虑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并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确定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1. 风险评估方法常用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法、定量评估法和半定量评估法。
(1)定性评估法:采用主观判断和专家经验的方法,将风险按照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类和描述,如高、中、低等。
安全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一、引言安全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企业的安全运营,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确保员工和资产的安全而制定的。
本制度旨在规范安全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流程和要求,确保全面、科学、合理地进行安全风险管理。
二、范围本制度适合于公司内部所有部门和员工,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车间、办公场所、仓库以及其他与公司运营相关的场所。
三、定义1. 安全风险辨识:通过对潜在的危(wei)险源、风险因素和可能导致事故的环境进行识别和分析,确定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
2. 风险评价:对已识别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严重程度和可能性,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四、安全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流程1. 信息采集:采集与企业运营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生产流程、设备情况、工作环境、员工行为等。
2. 风险辨识:根据信息采集的结果,识别潜在的危(wei)险源和风险因素,并进行分类和分级。
3. 风险评估:对已辨识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严重程度和可能性。
评估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例如使用风险矩阵进行评估。
4.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明确责任人和执行时间。
5. 风险监控:对已采取的控制措施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并进行记录和汇报。
6. 风险沟通: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员工沟通风险信息和控制措施,提高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
五、风险评价报告1. 报告内容:风险评价报告应包括风险辨识和评估的结果、控制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情况、风险监控的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等内容。
2. 报告周期:风险评价报告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员工进行通报。
3. 报告责任人:风险评价报告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编制和汇总,相关部门负责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
六、风险评价的监督和改进1. 监督: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风险评价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包括风险辨识和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等。
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价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价管理制度是一套用于识别和评估安全生产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制度体系。
以下是该制度主要内容:
1. 风险辨识: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对企业内部的工作环境、设备设施、工作流程等进行全面、系统的风险辨识,识别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危险源。
2. 风险评价:根据风险辨识结果,对辨识出来的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确定风险程度和优先级。
3. 风险管理措施: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预防控制措施、应急救援措施等,明确责任人、任务、时间节点和控制措施。
4. 风险监测与控制:建立风险监测和控制机制,进行定期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效果的检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5. 培训与教育:加强对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确保员工熟悉并遵守相关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
6.责任追究: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对安全生产事故进行调查和追责,以保证责任的落实。
该制度旨在通过全面、系统的风险辨识和评估,科学制定管理和控制措施,加强培训教育和责任追究,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的风险,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企业的正常运转。
第 1 页共 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
第一条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以及企业不同的内部环境、业务层面和工作环节,可能面临不同的风险,企业应当按照立足实际、突出重点、体现差异、适应变化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
第二条风险是指对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
第三条风险识别是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第四条风险评估,是指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
第五条风险评估一般应当按照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程序进行。
第六条目标设定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的前提。
企业应当按照战略目标,设定相关的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与资产安全完整目标,并根据设定的目标合理确定企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的风险水平。
第七条企业应当在充分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准确识别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内部风险因素和外部风险因素。
第八条应当关注的内部风险因素一般包括:高级管理人员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团队精神等人员素质因素;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设计、财务报告编制与信息披露等管理因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基础实力因素;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技术因素;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污染等安全环保因素。
第九条应当关注的外部风险因素一般包括: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资源供给、利率调整、汇率变动、融资环境、市场竞争等经济因素;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基础、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电子商务等科技因素;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
第十条企业在进行风险识别时,可以采取座谈讨论、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咨询专业机构意见等方法识别相关的风险因素,特别应注意总结、吸取企业过去的经验教训和同行业的经验教训,加强对高危性、多发性风险因素的关注。
第十一条企业针对已识别的风险因素,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确定科学合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标准。
第十二条企业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依据风险的重要性水平,运用专业判断,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对企业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风险排序,确定应当重点关注的重要风险。
第十三条企业根据风险分析情况,结合风险成因、企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第十四条风险应对策略一般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承担、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等。
第十五条企业对超出整体风险承受能力或者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的风险,应当实行风险回避。
第十六条企业对在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无意采取进一步控制措施的,可以实行风险承担。
第十七条企业对在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愿意单独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或者减轻损失的,可以实行风险降低。
第十八条企业对在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愿意借助他人力量,采取包括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进一步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或者减轻损失的,可以实行风险分担。
第十九条风险应对策略与企业的具体业务或者事项相联系,不同的业务或事项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同一业务或事项在不同的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同一业务或事项在同一时期也可以综合运用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应对策略。
第二十条企业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开展风险评估后,可以结合业务流程、风险因素、重要性水平和风险应对策略,在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立风险清单,建立企业风险数据库,为持续开展和不断改进风险评估提
供充分、有效的数据支持。
第二十一条企业应当重视风险评估的持续性,及时收集风险及与风险变化相关的各种信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风险评估,适时更新、维护风险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