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

为森林培育提供基础理论和知识的主要源泉的学科有:气象学、地质学、水文学、土壤学。

森林培育过程大致分为: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

森林培育前期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种子苗木的准备。

森林培育抚育管理阶段是时间延续最长的阶段。

森林培育的全过程所有技术措施:林木的遗传调控、林分的结构调控、林地的环境调控。

森林立地因子

森林立地因子: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人为活动因子三大类。

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型、小地形)、土壤、水文。

大气候主要决定着大范围或区域性森林植被分布,而小气候明显地影响树种或群落的局部分布。

地形主要影响到与林木生长直接有关的水热因子和土壤条件。

土壤是森林生长的基质,是森林立地的基本因子。

森林立地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对林木生长发育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

确定方法: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逐个分析各环境因子与植物必需的生活因子(光、温、水、气、养)之间的关系,从分析中找出对生活因子影响面最广、程度最大的那些环境因子。

另一方面则是找出处于极端状态,有可能成为限制植物生长的那些环境因子,按照一

般规律,成为限制因子的多是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补充说明:⑴探索主导因子不能只凭主观分析,而要依靠客观调查

⑵主导因子的地位离不开它所处的具体场合,场合变了,主导因子也会发生变化。

森林立地分类

森林立地分类的途径:植被因子途径、环境因子途径、综合多因子途径。

分类的原则:地域分异原则;以光、热、水分、土壤与植物的地域分异为主要依据;

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简明实用原则。

森林立地类型是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的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在造林工作中,立地类型是制定科学造林技术措施的基础。

造林地

造林地种类:根据造林地环境状况的差异性,划分出不同的造林地类型。

①荒山荒地:可划分为草坡、灌木坡、竹丛林、荒地。

②农耕地:四旁地——路旁、水旁、村旁、宅旁;撂荒地。

③采伐迹地:森林采伐后腾出的林地。火烧迹地:森林被火烧后留下的林地。

④已局部更新的陆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林种规划和树种选择

林种规划: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可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类。

按起源可以分为:天然林(又分为原始天然林、次生天然林)、人工林。

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木材是森林的主产品。

用材林培育要求:速生、优质、丰产、定向、高效、稳定。

薪炭林是以生产木材燃料(薪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利用森林生物量作为能源而专门营造的人工林称为能源林,比薪炭林高一个层次。

林业区划的依据:一是自然条件;二是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

生物多样性表现为:遗传多样性、物质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已经成为现代生态学的重要领域,其又称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性。

树种选择的恰当与否是造林成败的最关键因子之一。

第五次资源清查(1994--1998)我国是世界上的造林大国,人工林数量占世界首位。

树种选择基础: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树种的形态学特性,解剖学特性和遗传特性。

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林学特性——主要是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与光照、水分、温度和土壤条件的关系。

树种与光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耐阴性,光合作用特性和光周期。

耐阴性是指树种在浓密的林冠下生存和更新的能力,据此能力可把树种分为喜光树种和耐阴树种。

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对于白天和黑夜长短的反映,光周期主要影响植物的成花。

⑴自然分布:树种自然分布的区域,能反映出树种的生态结构。

⑵外来树种:从分布区以外引入的植物。

树种选择的原则: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经济学原则、林学原则、生态学原则。

⑴经济学原则:指满足造林目的的(包括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生产、生态防护、美化等)的要求,即满足国

民经济建设对林业的要求。

⑵林学原则:包括繁殖材料来源,繁殖的难易程度,组成森林的格局与经营技术等。

⑶生态学原则:指树种的特性能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

森林培育的全过程必须坚持生态学原则。

各林种对造林树种的要求

⑴用材林:速生、优质、丰产、稳定、可持续性。

⑵经济林:也可概括为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

速生性主要内涵是生长速度快,能很快进入结果期,即具有“早实性”。

指示植物:利用植物对环境的敏感性来指示环境的变化。

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衡量适地适树的标准:⑴是某个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立地指数⑵是平均林积生长量⑶是立地期望值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第一条是选择——选地适树;选树适地第二条是改造——改地适树;改树适地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

林分结构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主要决定于树种组成、林分密度、林木配置和树木年龄等因素。

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它是形成一定林分水平机构的基础。

我们将森林起源时形成的密度称为初始密度,将其余各个时期的密度称为经营密度。

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立地条件好而宜于培育大径阶材的宜稀植;立地条件差而只能培育中小径阶材的宜稍密植。

确定林分密度的方法:经验的方法;试验的方法;调查的方法;编制密度管理图(表)查阅图表的方法。种植点的配置

人工林中种植点的配置,是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其排列方式,一般种植点配置方式分为行状和群状(簇式)两大类。

⑴行状配置:单株(穴)分散有序地排列,分为正方形、长方形、品字形、正三角形。

正方形是营造用材林、经济林较为常用的配置方式。

⑵群状配置:也称簇式配置、植生组配置。可分为大穴密播、多穴簇播、块状密植等。

森林树种组成

森林树种组成是指构成森林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通常把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纯林;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

混交林的优点和作用:⑴可较充分地利用光能和地力⑵可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

⑶可较好地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产量,增加林产品种类,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

⑷可较好的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⑸可增强林木的抗逆性

树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指植物间通过直接接触实现相互影响的方式。

间接作用:指树种间通过对生活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间接作用因为在混交林种间关系中的普遍存在及重要性,常被认为是种间起主要作用的方式。

间接作用分为:⑴机械的作用方式⑵生物的作用方式:是不同树种通过杂交授粉,根系连生以及寄生等方式发生的一种直接种间作用。⑶生物物理的作用方式

⑷生物化学的作用方式(化感作用)⑸生理生态的作用方式

混交类型

混交林中的树种分类:依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

伴生树种是为主要树种创造有利条件的乔木树种,主要有辅佐、护土和改良土壤等作用。

树种的混交类型

混交类型是指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人为搭配而成的不同组合。

可分为:主要树种和主要树种混交;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主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

主要、伴生、灌木树种混交。

混交林结构模式:垂直结构分为单层、双层及多层;水平结构分为离散均匀的及群团状的;年龄结构分为同龄的及异龄的。

混交方法:星状混交、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不规则混交、植生组混交。

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林木个体的生活史经过两个过程:营养过程和繁殖过程。

林木生长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细胞分裂、细胞延长、细胞分化。

林木生长的周期性:林木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生长的昼夜周期性:林木生长速率按昼夜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生长的季节周期性:林木在一年中的生长速率按季节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由此,根据一年中林木高生长期的长短,把树种分为前期生长类型和全期生长类型。

前期生长类型又称春季生长类型,这类树种的高生长期多数为1---3个月(北方1---2个月,南方1---3个月)每年只有1个生长期,一般5、6月份高生长即结束。

全期生长类型是苗木高生长期持续在全生长季节的树种。北方树种的生长期为3—6个月。南方树种的生长期可达6—8个月,有的达9个月以上(热带地区除外)

森林的营养生长:树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前期的根、茎、叶的生长。

花芽分化后,森林进入生殖生长阶段。

森林从种子萌发到开始花芽分化之前的时期为营养生长期,以后便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林木结实周期性:由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不协调,经常导致林木结实发生丰歉年交替出现的现象。

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限称为间隔期。

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它是林木分化的基础。

再生: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这是以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全信息性为基础。

林木个体发育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林木发育的壮年期又称结实盛期。

林木的生长受内部因素(营养物质、代谢机能、激素水平和遗传物质)和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水分和养分等)的调控和影响。

林分都要经过幼苗、幼树、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等几个生长发育阶段。

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选用适当的培育方式、遗传改良、林分结构的调控、立地的选择和调控。

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

林木种子是指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

种源:指取得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我国于1988年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中国林木种子区划》的国家标准。红松、华山松、樟子松、油松、马尾松、云南松、华北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云杉、杉木、侧柏、白榆13个主要造林树种。

种子区是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也是造林用地的地域单位。

林木良种生产基地

良种: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优良的遗传品质主要表现在用此种子造林形成的林分具有速生、丰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

优良的播种品质主要体现在种子物理特性和发芽能力等较强。

遗传品质是基础,播种品质是保证。

我国良种基地建设工作起步于母树林,母树林是我国当前良种生产的主要形式之一。

根据母树的繁殖方法,将种子园分为无性系种子园和实生苗种子园。

采种与种子调制

林木结实预测方法:有目测法、标准地法、平均标准木法、标准枝法、可见半面树冠球果估测法。

种子成熟过程是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具有胚根、胚芽、子夜等的全过程。

生理成熟:当种子内部贮藏的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具有发芽能力时。

形态成熟:当种子具有发芽能力,且果实、种子显示出成熟特征时。

采种方法:地面收集——种子直接脱落或需打落的大粒种子。如:核桃、板栗、油桶、油茶等。

树上采种——小粒种子或散落后易被风吹散的种子。如:杨、柳、榆、桦等。

机械采种

种子调制:采种后对果实和种子进行的干燥、脱粒、净种和种粒分级等技术措施的总称。目的是为了获得纯净而适宜贮藏运输和播种的优质种子。

通常将种子分为:闭果、裂果、肉质果三类;肉质果包括浆果、核果、聚花果。

净种方法:风选、水选、筛选或粒选。

我国将115个主要造林树种种子质量划分为3个等级。

种子贮藏与品质检验

保存种子生命力的关键在于控制种子呼吸作用的强度和性质。

种子生命力所能维持的年限称为种子的寿命,取决于种子本身性状和贮藏的环境条件。种子本身的性状是影响种子生命力的内在因素,其中种皮结构、内含物构成和种子含水量以及种子成熟度等最为关键。种子含水量是主导因子。

决定种子贮藏时含水量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种子安全含水量,它是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含水量,根据安全含水量高低,可将种子分为耐干燥林木种子(3%---10%)、不耐干燥种子(30%---50%)根据种子生命力的长短,可将种子寿命分成:

⑴短寿命种子——一般只能保存几天至几个月,栎类、板栗内含物主要是淀粉。

⑵中寿命种子——保存3---15年,松柏类内含物以脂肪和蛋白质为主。

⑶长寿命树种——15年以上,大多数木本豆科树种。

种子贮藏最适温度为0---5℃,在0---50℃,温度每降5℃,种子生命力增加1倍。

种子贮藏方法:⑴干藏:普通干藏、密封干藏

⑵湿藏:坑藏法、堆藏法、流水贮藏法

种子品质检验

检验项目包括种子净度、千粒重、含水量、发芽能力、生命力、优良度等。

⑴抽样:种批是抽样的基本单位

种批是指种源相同,采种年份相同,播种品质一致,种子质量不超过一定限额的同一树种的一批种子。

随机抽取若干处随机同步

抽样过程:总送检样品混合样品(重量不小于送检样品重量的10倍)抽取3份送检样品充分混合缩减

三份送检样品的用处:一份测含水量,一份供常规检验,一份留作复检和仲裁

⑵种子品质指标测定

①净度:纯净种子重量占测定样品各成分总重量的百分率,是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

②千粒重:指1000粒纯净种子在气干状态下的重量,以克表示

纯净种子指完整的、发育正常的种子,发育不完全的种子和不能识别的空粒,以及虽已破裂或发芽,但仍具发芽能力的种子。

③含水量:种子含水量是种子中所含水分重量占种子重量的百分比

④发芽能力是种子播种品质中最重要的指标,表示成熟种子在适宜的室内发芽条件下的发芽能力

发芽能力的指标有:发芽率、绝对发芽率、发芽势、平均发芽时间等。

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绝对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间内,正常发芽种子总数占供测定的饱满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发芽势:在发芽过程中日发芽种子数达到高峰时,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检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平均发芽时间:种子发芽所需的平均时间,一般用日表示

⑤种子生活力:用化学方法快速测定的种子潜在发芽能力,常用的为染色法。

靛蓝有生命力——不着色无生命力——蓝色

四唑有生命力——红色无生命力——不着色

碘—碘化钾有生命力——蓝色无生命力——不着色

硒盐有生命力——红色

种子休眠及催芽

种子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胚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种子休眠可分为生理休眠和强迫休眠

生理休眠:种子成熟后,即使有了适宜发芽的条件,也不能很快萌发或发芽很少。

强迫休眠:种子得不到发芽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若满足条件就能萌发。

种子催芽:通过机械擦伤、酸蚀、水浸、层积或其他物理、化学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

常规的催芽方法有浸种催芽、层积催芽、药剂催芽。

层积催芽根据温度不同可分为:低温层积(0---7℃)、变温层积(25℃;2---5℃)、高温层积(15---30℃)种子萌发过程可分为:吸水、萌动、发芽3个阶段。种子在20----25℃为最适发芽温度。

苗木培育

肥料分为:有机肥、无机肥、生物肥3类。

有机肥:由植物残体或人畜的粪尿等有机物质经过微生物分解腐熟而成的肥料。

特点:肥效长,能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就地取材。

常用的有机肥包括堆肥、厩肥、绿肥、泥炭、人粪尿、饼肥、腐殖酸肥

无机肥:又称化学肥料,主要由矿物质构成,包括N、P、K

特点:有效成分高,肥效慢,易于吸收;缺点:肥分单一,肥效短

生物肥:用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对苗木生长有益的微生物制成的肥料。

施肥方法:基肥、种肥、追肥

土壤追肥:方法有沟施、浇施、撒施。以沟施效果最好

根外追肥:将营养元素的溶液喷洒在苗木茎叶上

播种苗培育为有性繁殖方法

播种苗可分为:出苗期、幼苗期、速生期、生长期4个时期

播种前的准备:种子消毒、整地、土壤消毒

育苗作用方式分为苗床育苗和大田育苗两种

苗床育苗又分为高床育苗、底床育苗;大田育苗又分为垄作和平作

播种方法:撒播、条播、穴播(点播)

切根:是在苗木培育期间,切断主根促进侧、须根生长的一种措施

移植苗培育:通过移植措施培育出的苗木为移植苗

根据移植时间所用苗木情况分为:芽苗截根移植、幼苗移植、成苗移植、野生苗移植

营养繁殖苗培育:营养繁殖育苗又称为无性繁殖育苗,利用树种的营养器官(根、茎、干、叶、芽等)培育苗木的一种方法

方法:插条、埋条、根蘖、压条、嫁接、组培等

常见的起苗季节有:春季、秋季和雨季

常见的苗木贮藏有:假植、窖藏、坑藏、垛藏、低温库贮藏

假植又分为临时假植和越冬假植(长期假植)

苗木质量评价

苗木质量是指苗木在其类型、年龄、形态、生理活力等方面满足特定立地条件下实现造林目标的程度

评价苗木质量的3个方面为苗木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和苗木活力的表现指标

⑴形态指标:苗高、地径(又称地际直径,指苗木土痕处的粗度)、高径比(苗高与地径之比)、

苗木质量(苗木干重或鲜重)、根系指标(根系长度、根幅、侧根数)、

茎根比(苗木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之比,质量或体积比)、顶芽、质量指数

⑵生理指标

⑶活力指标:苗木活力是指苗木被栽植在特定(最适宜生长)环境条件下使其成活和生长的能力。

根生长潜力:是将苗木置于最适生长环境中的发根能力

植树造林

造林整地

植被对幼苗和树木的影响:遮荫的影响、机械阻隔影响、种间的化学作用

剩余物和植被清理方式与方法:

清理方式:全面清理(方法有割除、火烧及化学方法)、带状清理(割除和化学药剂处理)、地状清理(以种植穴为中心,主要使用割除和化学药剂)

带状清理带的方向——山地通常与等高线平行,平原一般为南北走向,带宽一般为1---3米

清理方法:割除清理、烧除清理、堆积清理、化学清理提高综合利用率

整地方式:可划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

全面整地:全部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整理方式。适用于平坦地区,限定条件是坡度,土壤的机构和母岩,全面整地不宜集中连片,面积过大。在坡面较大又需全面整地时,必须与修筑水平阶相结合。

局部整地: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⑴带状整地——在造林地上呈现长条状翻垦土壤,并在翻垦部分之间保留一定宽度原有植被的整地方法。

适用于无风蚀或风蚀较轻微的地区,坡度平缓或坡度虽大但坡面比较平整的山地和黄土高坡。

①山地带状整地:按断面形态分为水平带、水平阶(带宽度较大时称为水平梯田)、反坡梯田水沟、

撩壕(又称抽槽整地、侧壕整地)

②平原带状整地:带状、高垄、犁沟

⑵块状整地:适用于各种立地条件。

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有穴状、块状和鱼鳞状。平原应用的块状整地有块状、坑状、高台等

造林地的作用:⑴改善立地条件①改善小气候②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③减少杂草和病虫害

⑵增加水土保持效能

⑶提高造林质量

造林方法

造林使用的材料有种子、苗木或部分营养器官,相应的造林方法有直播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

确定造林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树种的繁殖特性、造林的立地条件、经营条件和经济条件。

⒈直播造林:又叫播种造林,简称直播

应用条件:立地条件比较好的造林地,性状良好的种子

种子播前处理:消毒、浸种、催芽、拌种以及包衣、黏胶化等技术措施

人工播种造林——播种方法:撒播、条播、穴播、块播

飞机播种造林——简称飞播造林或飞播。

特点:①速度快,效率高②投入少,成本低③不受地形限制,能深入人力难及的地区造林

④掌握好播种季节和播种时机⑤社会参与性强

⒉植苗造林: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是使用最为普遍而且比较可靠的造林方法

特点:适用于多种立地条件,幼林初期生长迅速,节约种子;根系受损、造林成本偏高

栽植方法:穴植、缝植和沟植

植苗造林季节和时间:春季造林、雨季造林——云南、秋季造林、冬季造林

⒊分植造林:又叫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竹——地下茎竹林是竹类的造林方法之一,根据地下茎的生长状况可分为合轴型、单轴型和复轴型。

合轴型——地下茎由秆柄和秆基两部分组成,秆基的芽直接萌笋成竹

单轴型——地下茎包括细长的竹鞭,较短的秆柄和秆基三部分,秆基的芽不直接出土成竹,而是先形成具有顶芽和侧芽,节上长不定根,并能在地下不断延伸的竹鞭

复轴型——兼有合轴型和单轴型地下茎的特点

竹类造林方法:分殖造林法和种苗法。

分殖造林包括:地下茎造林法(移母竹法、移鞭法、诱鞭法)、埋节法、扦插法

农林复合经营

基本特征:复合性、系统性、集约性、等级性

分类:林—农复合型、林—牧(渔)复合型、林—农—牧(渔)复合型、特种农—林复合型

苗圃总体规划设计与造林规划设计

苗圃规划设计一般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查、内业设计

造林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包括造林规划和造林设计

造林设计又分为造林调查设计和造林施工(施工)设计

林地及林木抚育管理

林地抚育管理主要包括:松土除草、施肥、灌溉与排水、栽植绿肥作物及改良土壤树种、保护林地凋落物。松土除草是幼龄林抚育播种中最主要的一项技术措施

松土总原则:(与树体距离)里浅外深;树小浅松,树大深松;沙土浅松,黏土深松;湿土浅松,干土深松一般松土除草的深度为5---15cm,松土深度40cm的经济效益最佳

除草方法:人工除草、机械除草、生物除草、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方法:茎叶处理法、土壤处理法、树干处理法

灌溉方法:漫灌、畦灌、沟灌、节水灌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集雨水技术、抗旱保水技术微灌包括滴灌、雾灌、渗灌、小管出流灌溉、微喷灌

排水分明沟排水和暗沟排水N、P、K并称为肥料三要素

有机肥料:含多种元素故称为完全肥料。肥效慢又称迟效肥料,肥效长2---3年

矿物质肥料又叫无机肥料、微生物肥料

林木抚育包括林木修枝、摘芽和除糵等技术内容,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林木生长与提高林木质量

自然整枝:在自然状况下,林木的下部枝条随年龄的增长逐渐的枯死脱落

林木修枝:认为的除去树冠下部的枯枝及部分活枝的抚育措施

分为干修——去掉枝干下部枯枝;绿修——去掉部分活枝

绿修切口:平切、留桩、斜切庇荫对伤口的愈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林木修枝的意义:提高木材的材质、增加树干的圆满度、提高林木生长量、改善林内通风透光状况及林木生长条件,提供燃料、饲料、肥料,增加收益

自然整枝、林木分枝习性及其生理是林木修枝的理论基础

林木自然整枝分3个阶段:枝条枯死、枝条脱落、死枝残桩(枝痕)为树干所包被

森林抚育采伐

抚育采伐又称抚育间伐,指在未成熟的林分中,为了给保留木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而采伐部分林木的森林培育措施。由于抚育采伐可获得一部分木材,又称“中间利用采伐”简称间伐。

抚育采伐的目的:按经营目的调整林分组成,降低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长条件,促进林木生长,缩短林木培育期,清除劣质林木,提高林分质量,实现早期利用,提高木材总利用量,改善林

卫生状况,增强林分抗性,建立适宜的林分结构,发挥森林多种效能

抚育采伐的种类与方法:抚育采伐分为透光伐、除伐、疏伐、生长伐和卫生伐。

透光伐——在天然混交幼林中的第Ⅰ龄级的前半期,即林分刚开始郁闭时,砍去部分次要树种,割除杂草,藤蔓,密度过大的纯林,也应伐去生长不良的个体。

除伐——在天然混交林第Ⅰ龄级后半期,即林分完全郁闭后,砍去主要树种中的劣质木,生长落后木,通常在郁闭度0.9以上的林分中进行。

疏伐——从干材林时期开始,主要是伐去树干弯曲、多枝、偏冠以及受害的、生长衰弱的树木,在密度大的林分中,也要伐去一些干形虽好但生长不良的个体。

生长伐——在疏伐结束后至主伐前一个龄级进行

卫生伐——将枯立木、风倒木、风折木、受机械损伤的濒死木,以及受害虫害的已无培育前途的立木伐去。透光抚育(透光伐):一般在幼林内进行,混交林是砍去非目的树种和压制幼树生长的灌木,以调整林分组成为主要目标,又称为组成抚育,纯林主要是间密留稀、留优去劣

抚育方法:全面抚育、团状抚育和带状抚育

化学药剂处理灌木和非目的树种的方法可分为:叶面喷洒(7月中旬到8月初)、

树木质部及韧皮部注射、涂刷

生长抚育(疏伐):

林木分级(克拉夫特分级法):Ⅰ级—优势木;Ⅱ级—亚优势木;Ⅲ级—中等木;

Ⅳ级—被压木Ⅳa Ⅳb ;Ⅴ级—濒死木Ⅴa Ⅴb

日本的牛山:优势木、中庸木、劣质木

抚育方法:⑴下层抚育:砍除属于林冠下层生长落后、径级较小的濒死木和枯立木

抚育强度:弱度——伐除Ⅴ级木;中度——伐除Ⅴ级、Ⅳb级;强度——伐除Ⅴ级、Ⅳ级

⑵上层抚育:砍伐那些属于上层林冠的树木林木分类——优良木、有益木、有害木

⑶综合抚育法:可分林冠上层选伐,亦可从林冠下层选伐林木

择疏伐——在林分郁闭以后至中龄林以前,首先砍去形状不整的优势木(Ⅰ级木),并同时进行下层抚育,伐去Ⅴ级木,然后每隔一定年限(1/2龄级)进行1次上层抚育

⑷机械抚育法:又称隔行隔株抚育法,几何抚育法,间隔一定距离,机械的确定砍伐木的抚育

方法

优点:工艺简单,作业方便;安全可靠,作业质量高;便于清理迹地与伐后松土。株、行间便于处理及利用

机械抚育运用了林缘效应,所谓林缘效应(又称边行效应),在高度郁闭的、由喜光树种组成的幼林中,无论在林木的高度和粗度的方向,边行均比在林分中行生长的林木生长量大,形成边行优势

抚育采伐的开始期

抚育采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林分的生长量和林木质量

抚育采伐强度:指砍伐多少林木,保留多少林木,也就是通过采伐将林分稀疏到何种适宜程度。

采伐强度用伐木的材积占前林分蓄积量的百分率表示,一般分为弱度、中度、强度、极强度

确定强度方法:定性的方法;定量的方法

抚育采伐的间隔期:间隔期又称重复期,指相邻两次抚育采伐所间隔的年数

抚育采伐对林分生长的影响:对树高生长的影响;对直径与材积生长的影响;对叶量变化和根系的影响。林分总产量:指单位面积上林分培育过程中,主伐量和抚育采伐所得木材产量之和;或是在未曾抚育采伐的林分内主伐量与林木枯损量之和

抚育采伐对环境的影响: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土壤肥力

森林最常遭受的自然灾害是雪害、风害和病虫害。雪对森林的危害表现为雪折和雪倒

林分改造

林分改造就是在组成、林相、郁闭度与起源等方面不符合经营要求的那些产量低,质量次的林分进行改造的综合林措施,使其转变为能生产大量优质木材和其他多种产品,并能发挥更好的生态效能的优良林分

低价值人工林的改造:造林树种选择不当——适地适树,更换树种,重新造林

整地粗放,栽植技术不当——精心整地

造林密度偏大或保存率太低——进行抚育采伐

缺少抚育或管理不当——深翻土壤;开沟理青、施肥;平茬复壮;封禁林地

次生林是原始林经过采伐、开垦、火灾或其他自然灾害破坏后,经过天然更新,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群落次生林的发生、发展包括两种过程:一种是群落退化(逆行演替);另一种是群落发展(进展或恢复演替)群落退化指原始群落或原始森林在外因(采伐、开垦、火烧、放牧、病虫害、干旱、水涝等)的作用下,尤其是各种人为活动的作用,原来的群落由此较高级的阶段往低阶段退化

外力是形成退化的直接原因,当外界因素的作用停止后,次生林即转向进展演替,向原始群落发展

次生林的特点:⑴种类成分单纯,多为喜光与中性树种⑵中、幼龄林与同龄林较多

⑶无性繁殖起源的林分多⑷林木早期生长迅速,但衰退也早(多数为速生树种)

⑸群落层次结构简单,水平结构多样①单株散生②群团分布③簇状分布④均匀分布

⑹林分的稳定性差⑺林分呈镶嵌性分布①不同群落相互间隔镶嵌,有人称之为群落的

复合性,次生林区很突出②次生林与各种地类的镶嵌,称为交错镶嵌

⑻次生林多病虫害

分类:自然类型——按优势树种分类、以立地条件分类、以环境主导因子分类

经营类型——抚育间伐型、改造型、抚育采伐结合改造型、利用型、封育型

对低价值次生林的改造方法:全部伐除,全面造林;清理活地被物,林冠下造林(采用植苗或播种造林法)

抚育采伐,伐孔造林;带状采伐,引入珍贵树种;局部造林,提高密度;

封山育林,育改结合(封育的基本方法:死封又叫全封;活封又叫半封;轮封)永续性经营林必要条件:高蓄积;高生长量;高收益;具有多项功能,并可多目标利用;维持生物多样性森林更新是森林持续发展与持续利用的基础,更新方法有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根据森林更新发生于采伐前后的不同,可区分为伐前更新和伐后更新

择伐作业与更新

择伐作业用于形成或保持复层异龄龄的育林过程

择伐是每次在林中有选择的伐去一部分成熟林,林地上始终保持着多龄级树木

择伐后更新的林分仍是异龄复层林

择伐通常是与天然更新相配合进行的,人工植苗或播种加以辅助

择伐作业的种类:就其经营个集约程度——集约择伐法(又可分为单株择伐、群状择伐)、粗放择伐法

采伐木的选择应本着“采大留小、采劣留优”的原则,粗放择伐着重于木材的利用,取材为主

同龄林:林木的年龄相同或相近,未超过一个龄级的林分

异龄林:林分中的林木年龄相差一个龄级以上的

择伐要尽可能保持更新林分构成一个平衡异龄林分,所以择伐要以主伐为主,并应辅以抚育采伐

择伐林中可按林木高度分成上、中、下三层

单层林:林木的高度大体相同,由整齐一致的树冠层所形成的林分

复层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冠层形成的林分

用材林建立复层结构,表现出以下优点:

⑴提高林木生长量,林木蓄积与生物量(复层林的林木生长量大于单层林)

⑵提高林木质量,增加林木产量

⑶节约劳动与更新成本,全年劳动力分配合理

⑷复层林的森林环境可更好地发展珍贵用材树种

防护林建立复层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⑴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地生产⑵增强调节水量的作用

⑶提高抵抗气象灾害的能力⑷提高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典型的近天然林经营模式——择伐林,1898年德国著名林学家嘎耶尔第一个提出了“接近自然的林业”

林隙分为:冠林隙(直接处于林冠层空隙下的土地面积,有人称之为实际林隙)、

扩展林隙(由冠层空隙周围林木树干围成的土地面积)

创建林隙的树木叫林形成木,又可分为:单形成木林隙、双形成木林隙、多形成木林隙

林隙的成因:一是由树木自身生死过程所决定的;二是外部干扰作用,如风倒、风折、火烧、雷击、动物啃食、病虫危害等使树木致死

形成林隙到更新起新树木可划分为:林隙阶段、建立阶段、成熟阶段

皆伐作业与更新

皆伐是将伐区上的林木在短期内一次全部伐光或者几乎全部伐光,并于伐后采用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恢复森林的一种作业方式。皆伐迹地上形成的森林一般为同龄林

皆伐迹地天然更新的种源:来自邻近林分、来自采伐木、来自地被物

伐区的排列方式:带状间隔皆伐、袋状连续皆伐、块状皆伐

天然更新的三要素:应有足够的种源;有适于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林地条件和气候条件

保证措施:保留母树;采伐迹地清理和整地;保留前更幼树(保幼皆伐法)

促进更新用整地的方法有:人为或机械整地;火烧整地

皆伐迹地的人工更新通常采用植苗或直接更新

渐伐作业与更新

渐伐是在较长期限分多次伐掉伐区上全部成熟的林木,又称遮荫木法或伞伐法

典型的渐伐可以区分为预备伐、下种伐、受光伐、后伐四个步骤

预备伐:在成熟林分中为更新准备条件而进行的采伐

下种伐:在预备伐若干年后,为了疏开林木促进结实和创造幼苗生长的条件而进行的的采伐

受光伐:下种伐后为林地上逐渐长起许多幼苗、幼树增加光照而进行的采伐

后伐:将待幼树接近或达到郁闭状态,将老树全部伐去

渐伐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森林更新和加速保留林木的生长

渐伐的种类:一般分为均匀渐伐、带状渐伐和群状渐伐

其他采伐作业法与更新

更新采伐:不以取得木材为目的,只采伐已经衰老、行将死亡的过熟林木以及各种径级的病腐木、虫害木、多机械损伤的树木,使林分获得良好的更新与保证林分健康地发展

更新采伐与择伐的主要区别:

⑴采伐目的与对象不同⑵更新伐主要是依靠天然更新,而择伐则除天然更新外,还得进行适当的补植⑶更新采伐主要用于各种防护林、风景林等公益林,而择伐则即考虑了保持林分的生态防护作用,又得生产木材

拯救伐:指在采伐那些由致害媒介,而不是由立木竞争所造成的已经死亡,或者严重受害招致损伤、濒临死亡的树木

矮林作业法:以无性更新方法(即营养繁殖)形成的森林;以种子或植苗方法形成的森林称为乔木

矮林作业的目的:⑴能较快地获得产量高的薪材⑵矮林的枝叶是很好的饲料

⑶可生产一部分农业林、编织用材⑷矮林繁殖快,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更新方法:萌芽、萌蘖、压条、人工插条、埋干等

大多数阔叶树种均有萌芽力,林木或林分生长愈慢,则其萌芽力愈强,萌芽力延续愈久,也容易发生萌芽条。注:萌芽条是易遭霜害的

采伐方式:矮林的采伐一般应用皆伐,有时也用择伐,称为“矮林择伐”

采伐季节:通常应在树木休眠期进行

中国萌芽力较强的树种:柳、杨、桦木、刺槐、栎、杉木、蓝接等适宜皆伐

截枝作业和头木作业,以及中国南方的鹿角桩作业,都是矮林作业中的特殊形式

中国常见经营头木和截枝的树种有:柳、杨、榆、桑、悬铃木、铁刀木、菩提树、钝叶黄檀、云南樟等

中国的矮林经营:编织材料林、柞蚕林、薪炭林、蚕桑林

中林作业法:在同一块林地上即以无性繁殖方法在下层培育小径材或薪炭材,又在上层培育大径乔木材的经营方式

根据上木和矮林层的数量及分配状态,可将中林分为:乔林状中林、矮林状中林、块状中林、截枝中林

森林采伐包括主伐和抚育采伐

森林抚育采伐规划设计通常划分为规划与作业设计

2020年整理森林培育课程复习提纲(答案)-.pdf

《森林培育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包括气候、土壤、生物等环境。 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种源:指取得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种子安全含水量: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的最低含水率。 林分密度:是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森林主伐:是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木进行采伐的过程。 适地适树:使培育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或达到培育目标。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数。 纯林:把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纯林。 混交林: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 生理成熟(physiological maturity):当种子内部贮藏的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具有发芽能力时称为生理成熟。 形态成熟(morphological maturity):当种子具有发芽能力,且果实、种子显示出成熟特征时,称为形态成熟。生产上多以形态成熟做为确定采种期的标志。 生理后熟:还有少数树种,如银杏的种实,虽然在形态上已呈现出成熟的特征,但种胚还未发育完全,只有采收后经过层积处理,种胚才逐渐伸长至正常的大小而具有发芽能力,这种现象称为生理后熟。 防护林(protective forest):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用材林(timber forest):以生产木材为目的的森林。 经济林(economic forest):以生产除木材之外的其他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薪炭林(fuel forest):以生产木材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特种用途林(special utilization forest):以国防、科学实验、生产繁殖材料、风景游憩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工程造林:就是把植树造林纳入国家的基本建设计划,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的造林技术,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进行。 母树林:母树林是在优良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按照母树林营建标准,经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种子园:种子园是指用优良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采穗圃:采穗圃是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枝条、接穗和根段的良种基地。有初级采穗圃和高级采穗圃之分。 千粒重:指1000粒纯净种子在气干状态下的重量,以克表示。 发芽势:在发芽过程中发芽种子数达到高峰时,正常发芽种子粒数占供检种子总数的百分率。它表示种子发芽的迅速和整齐程度。 营养繁殖育苗:是利用乔灌木树种的营养器官(根、茎、干、叶、芽等)培育苗木的一种方

森林培育学整理复习1

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活动。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生境: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场所。 立地质量: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能力。 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所有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能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来表示。 立地分类: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 林型:反映林分的立地条件和生产能力指标,具有相同的立地条件、相同的起源、相似的林木组成,具有共同的森林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林分总体。 立地质量直接评价法:指直接利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 立地质量间接评价法: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征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如测树学方法、指示植物法。 森林立地类型: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能力而不相邻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地理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人工林:凡由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林种:依据造林的目的及人工林的效益不同划分成不同种类。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森林树种组成:是指构成森林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同龄林:林分中全部林木的年龄处于一个龄级范围内 异龄林:林分中不同树种的年龄大于一个龄级范围 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林分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通常指某一树种株数占全林分株数百分比表示。 林木个体生长:是指树木个体体积和重量的增长变化,林木由种子萌发,经过幼苗时期,长成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的林木。 林木个体发育:林木个体构造和技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极性:林木体或其离体部分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 再生: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 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林木各个器官分工不同,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但他们的关系密切,不能独立存在,任何一个器官的生长都会受到其他器官生长的影响。 森林的潜在生产能力:在一定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气候—立地生产力。 造林规划:是对造林工作的宏观安排,包括它的发展方向、林种比例、局部、规模、进度、

经济林学科硕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经济林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907Z3)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相关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经济林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 3、掌握本学科领域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最新科技成就,具有本学科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1、经济林生物技术与良种选育 主要研究内容为:经济林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经济林育种群体的构建,建立系统和健全的育种基地;经济树种的常规育种,含无性系育种和有性杂交育种等技术;重要经济树种cDNA 文库和EST文库的构建及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和功能检测,经济树种再生体系的建立,重要经济树种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2、经济林资源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为:主要经济树种的生殖过程、生长发育规律、目标产物合成等主要有机产物的生物代谢过程和调控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经济树种良种壮苗新技术,重点是建立经济树种无性系育苗新技术体系;优良品种的科学配置技术,主要解决自交不亲和经济树种的不同S基因型的品种配置和花期相遇品种配置问题;经济林栽培的树体管理技术、土壤耕作和水肥管理技术;经济林栽培的花果调控技术;经济林无公害栽培技术。 3、经济林资源产品加工利用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为:经济林资源食品工程技术及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食用经济林资源加工与利用;经济林资源采后生理及贮藏技术等。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

森林培育学重点

绪论 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是一种生产过程: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 的植物性有机物、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是一项建设事业: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项建设性事业。 ●森林培育学是研讨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英语silviculture源于拉丁语,silva意为森林,culture为栽培和培育的意思。 ●造林简史:新中国成立后(4个发展阶段) ①恢复及发展阶段(1949~1957)→开展森林资源清查,实行封山育林,只在重点地区开展人工造林,以群众造林为主。技术措施机械地采用前苏联的办法(如大密度造林,机械的林带走向等),强调造林质量少,造林成效低。 ②打基础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群众造林和国营造林同时发展,开展沙漠绿化、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造林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同时森林的破坏十分严重(以粮为纲,大炼钢铁),造林成效虚报、浮夸严重。造林技术上,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许多措施更切合国情,同时着手于造林基础工件的研究,如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树种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等。 ③停滞阶段(1966~1978)→文化大革命,全国形势不稳,造林工作进展缓慢,毁林现象日益严重,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学校停止招生,科研单位停止研究工作,所有技术工作基本停顿。 ④稳步提高阶段(1978年以后)→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体系) →1979年2月23日第五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决议,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 →1981年12月13日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84年9月20日第六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植树节3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提出,1998修正) 6、1998年长江洪灾后提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①天然林保护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③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⑤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⑥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 7、中国林业发展战略:三生态 生态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安全——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森林培育学概论教学大纲有思考题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森林培育学》是为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有关林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林木种子生产、壮苗培育、人工造林、森林经营和主伐更新等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提高森林经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从业能力,为森林资源的恢复、环境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服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课,需要必备的林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本课程前,应系统学习“树木学”、“土壤学”、“气象学”、“森林生态学”、“测树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长发育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的理论和技术。培养科学思维,掌握森林培育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 三、教材选编及依据 本课程选用由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教授等编著的《森林培育学》作为主讲教材。该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内容的编排程序、深度等方面都适合于林业专业的教学。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章节与教材内容有所变动,充实我国北方森林培育的内容。 四、《森林培育学》教学内容 绪论 1.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 2.森林培育事业的成就与问题 3.我国新世纪林业建设的战略性转变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对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发展、现状计存在问题具备初步的了解。 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森林培育的重要性、国内外育林的现状、成就与问题,新世纪我国林业战略性转变的深远意义。着重介绍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第一章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结实规律及影响因素,掌握林木良种基地建立技术。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影响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子;林木产生结实周期性的原因及控制途径,提高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技术;良种基地营建技术;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主要讲授: (1)林木生长发育和结实规律 (2)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因素 (3)影响林木结实的因素 (4)林木良种基地类型及营建技术 (5)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 (6)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第二章苗木培育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 一、森林培育学概念及发展历史 (一)森林培育学的相关概念 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活动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 森林培育学/造林学(Silviculture)是关于森林营造和培育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其对象是人工林和天然林。森林培育学原名造林学,是中国引用的日本从德文翻译出的词语,后改为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研究的主要范畴在两个方面:一是涉及培育全过程的理论问题,如森林立地和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等基本理论问题;二是全培育过程各个工序的技术问题,如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及改造、森林主伐更新等。由于不同林种的培育目标不同,技术体系也应与培育目标相适应。而关于一些特定林种的培育科技问题,由于事业发展需要和培育特点明显,已陆续独立为单独的课程,如经济林学、防护林学等,它们统属于森林培育学科群,成为其三级学科。 (二)我国森林培育学/造林学的发展历史 以林木培育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林业科学技术有着光辉的历史,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从秦汉时期南方的古越人创造的“萌条杉”、插条杉等繁殖技术到西汉的《汜胜之书》和东汉的《四民月令》中提出一套完整的植树技术再到北魏的《齐民要术》,首次提出农林间作和林木轮伐法。我国古代有关林木培育的知识和经验尽管对推动林业生产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处于零散无系统的状态,没能形成一门学科。 近代森林经营思想和理论,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发源地始终在德国。我国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社会生产事业发展的滞后,包括森林培育学在内的整个林学的形成发展都比较晚,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陆续由一批从欧、美、日归国的留学生对林学各个学科做了系统介绍。最后,在引进国外先进知识的基础上,许多先辈努力探索与国内实际结合,逐步形成了我国的森林培育理论和技术体系。 二、森林立地 (一)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 森林立地的立地环境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其高低与具体树种相关联。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是可以通用的。 (二)森林立地的分类 森林立地可以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狭义上讲,将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称为立地分类,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或称植物条件类型)。广义上说,立地类型划分包括对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单位进行的区划和划分。一般意义上的立地类型划分多指狭义分类。 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主要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张万儒、蒋有绪等人建立。该系统把全国共划分成3个立地区域、16个立地带、65个立地区、162个立地亚区,由包括0级在内的5个级别和若干辅助级别组成。其中,1、2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区域分类单元,3、4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基层分类单元。

整理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根据老师所给题目整理讲解学习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名词解释21分判断题10分选择题15分问答题39分论述题15分xxx 名词解释 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适地适树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改地适树就是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树种混交、土壤管理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生长环境。使之适合于原来不大适应的树种生长。 生态公益林生态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农林复合经营又称混农林业、农用林业、农林业、林农间作等。林农复合经营是将林业和农业或牧业或渔业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 复合经营的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 森林立地主导因子主要包括三大类,即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精品文档. 联系网站删除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子和人为活动因子。即林木是

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林木发育 也就是新增加的部分在形态结构以器官、组织或细胞的质上的变化,至生理机能上与原来部分均有明显区别。同一树种邻近的相同年龄的植株林木分化在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形态上和生活能力方面的差异,称为林木分化。是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木进行采伐,森林收获作业法通常称作主伐,之后采取适宜的更新方式,使采伐迹地得以更新,森林生态环境能够维持与改善的一整套技术措施。森林潜在生产力 所谓良种是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良种与良种基地良种基地,是指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树根生出来幼树组天然次生林是指天然森林被砍伐后,天然次生林 成森林,针对原生林,称之为次生林;也就是最初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再次自然生长繁衍所形成的天然植物群落。 顶端优势林木主茎顶芽生长快,抑制侧芽或侧枝生长的现象,叫做精品文档.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顶端优势。树种生态学特性与生物学特性 是指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种子园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工程造林

《森林培育学》试题解析

《森林培育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1、良种:是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3、实生苗:以种子作为材料培育出来的苗木。 4、苗木:具有根系和苗干的树苗。 5、种源:是指取得种子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6、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7、千粒重:是指1000粒纯净种子在气干状态下的重量。 8、营养繁殖苗:是利用乔灌木树种的营养器官(根、茎、干、叶、芽等)培育的苗木。 9、种子的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皮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10、低温:是指温度在0-5℃。 11、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12、外来树种:从分布区以外引入的植物。 13、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14、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5、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所组成的林分。

16、林木生长:指林木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的不可逆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17、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和器官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 18、森林潜在生产力: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长力。 19、种子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胚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20、种子催芽:通过机械、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称~。 21、直播造林:把种子直接播种到造林地而培育的造林方法。 22、直苗造林: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方法。 23、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二、填空题 1、在一般情况下,种子的含水量是决定贮藏方法,影响贮藏效果的主导因素。 2、播种的方法有条播、点播、撒播。 3、种子的催芽方法有浸种催芽、层积催芽、药剂催芽。 4、扦插方法有硬枝扦插、嫩枝扦插。 5、森林培育阶段划分为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收获利用阶段阶段。 6、种实可分为闭果类、裂果类、肉质果类。 7、苗木的种类主要有播种苗(实生苗)、营养繁殖苗、移植苗、容器苗。 8、苗圃按其经营年限可分为固定苗圃、临时苗圃

华山松苗木培育指标分析

森林培育学实习报告 指导教师:李莲芳、朱存福 基质类型与KMnO4和GA3浸种对华山松发芽及苗木生长的影响1 ——株存活率、根干重 1.试验目的和意义 华山松(Pinus armandii)松科(Pinaceae)松属,针叶乔木。幼树树皮灰绿色或淡绿色,平滑,老则灰色,裂成方形或长方形厚块固着于树干上。球果圆锥状长卵形,翌年9~10月成熟,种子无翅或两侧及顶端具棱脊。 华山松产于华北、西北、西南及湖北西部,生于海拔1000~3300m,形成纯林或混交林。喜光、喜温凉湿润气候,分布区年均温5~15o C,年降水量600~1500mm,宜深厚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森林棕壤,在钙质土上也能生长,不耐水涝和盐碱;浅根性,侧根发达,可作为产区低山至中山地带的造林树种。边材淡黄色,心材淡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略粗,质轻软,易加工,供建筑、板料、家具、木模、胶合板等用:木材纤维含量高,为优良造纸和纤维加工原料,种子可实用。 本试验采用播种育苗法培育华山松苗木,学习掌握林木苗木培育的基本方法,了解多因素对华山松种子发芽率及种苗生长的影响。 2.试验设计 2.1试验的因素水平 试验因素包括基质类型、高锰酸钾(KMnO4)和赤霉素(GA3)浸种共3因素,因素包括3个水平(表1)。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浓度高锰酸钾浸种对发芽的影响,增加一个不同浓度高锰酸钾浸种的单因素试验,共含6个水平(表2)。 表1 试验的因素水平表 因素水平设施A-基质类型(V:V) B-KMnO4浸种浓 度(%) C-GA3浸种浓度(g/L) 1 全光照苗圃土0.050 2 温棚内苗圃土∶炭渣=70%:30% 0.250.015 3 ---苗圃土∶炭渣=50%:50% 0.50.030 注:KMnO 4和GA 3 浸种时间分别0.5h,首先用KMnO 4 浸种后清水洗净晾干后再用GA 3 浸种。 1森林培育学实习报告.第一小班林学12级.陈月圩20120455003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一、、概念 1、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二、简述题 1、森林培育学的内容 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 2.、森林培育的对象 人工林和天然林 3、森林的三大效益 经济效益:既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效益 社会效益:森林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对人类精神产生的效益 三、论述未来森林培育工作发展的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普及,林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注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 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 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2)森林培育将更加集约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在发达的国家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基本建立,如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新的培育体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内可收获大量木材。我国目前也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3)森林培育出现定向化趋势 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林和公益林。对于商品林又分成纸浆林、建筑用材林、单板用材林等。 第一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空 一、概念 1、林木个体生长(growth):是指林木个体在重量和体积上的不可逆增加。通常描述林木生长的指标有:生长过程曲线,生长速率和生长量。 2、林木个体发育(development):是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发生质变的过程。 3、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个体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4、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林木的极性在受精卵中形成,但一直保留下来。扦插不能把形态学下端向上。 5、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这是以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全息性为基础的。扦插、组织培养等就是利用林木的全息性。 二、填空题 1、林木个体发育要经过(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2、林木群体生长发育要经过(幼龄林时期)、(壮龄林时期)、(中龄林时期)、近熟林时期、(成熟林时期)、(过熟林时期)六个阶段。 3、属于前期生长类型的树种主要有(油松)、(樟子松)、(红松)、(马尾松)。

2016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分殖造林:又叫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 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2、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3、改树适地: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 4、混交比例: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例. 5、相对生长速率(RGR):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6、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种植点配置: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8、造林整地: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9、人工林:人工起源的林分,相对于天然林而言。 10、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称为混交林。 11、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1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13、立地条件: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14、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15、初植密度:即造林密度,造林时单位林地面积上的种植株数或丛数。 16、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根据我国颁布的《森林法》的规定,森林按用其功能(经营目的和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5大类。 17、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8、丰年:通常指结实多的年份。

森林培育学自己整理

森林培育学 一、名词解释 1、种源:是指某一批种子的产地及其立地条件。 2、种子的休眠:是指有生活力的种子,由于某些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使种子暂时不能发芽或发芽困难的自然现象。 3、花芽分化:林木生长到一定阶段,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水平以后,成花诱导激素和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顶端分生组织就朝成花的方向发展,开始形成花原基,再逐渐形成花,这一过程称为花芽分化。 4、轮作:是用生物的方法来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肥力状况措施。 5、假植:是将苗木根系用湿润土壤进行暂时埋植,以防根系干燥,保护苗木活力。 6、立地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7、适地适树:就是指将树木栽植在最适宜它生长的地方。即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选择林学特性与该立地条件相适应的造林树种。 8、种子的成熟:就是指受精后的合子发育成具有种胚和胚乳的过程(胚根、胚芽、胚茎和子叶)。 9、人工林:是指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造林地及其在其上生长的林木。 10、森林潜在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也可称为气候生产力。 11、种子园:由人工选择的优良无性系(从一共同的细胞或植株繁殖得到的一群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细胞或植株)或子代家系(经过子代测定后所选择出的优良子代)为材料,按合理方式配置而建立起来的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林木种子的场地。 12、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来表示。 13、半活期:指种子群体中50%种子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14、现实生产力:是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潜在生产力。 15、安全含水量:在贮藏期间,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最低限度)的含水量称为安全含水量。 16、千粒重:在气干状态下,1000粒纯净种子的重量。 17、催芽:通过机械擦伤、酸蚀、水浸、层积或其它物理、化学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 18、抚育采伐:又叫抚育间伐。是指在未成熟的林分中,为了给保留木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而采伐部分林木的森林培育措施。通过抚育采伐可以获得一部分木材,同时可以促进森林的发展。 19、无性繁殖:又叫营养繁殖。是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芽)繁殖新植株 的方法 20、林种:是指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通常按照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来划分。 二、填空(见反面) 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在9号文件中已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 2、民国时期

(35份X20页)《森林培育学》实习指导书

森林培育学 实 习 指 导 书 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森林培育重点学科 二O一四年三月

造林规划设计指导书 《森林培育学课程实习设计指导书》是根据森林培育学的课程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及设计大纲而编写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适地适树的意义,同时使学生掌握适地适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开展造林规划设计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本次造林规划设计教学实习的具体任务 第一步:调查林场造林地的属性和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先弄清该林场在各级林业区划中所属的地位,其基本情况。每人(绘制或准备万分之一平面图三份),按平面图上一定的路线,进行实地踏查,通过挖掘土壤剖面和植被样方调查,记载土壤、植被(表一)等情况,绘制林相图(每人一份)。 同时初步选择有代表性的杉木林分(代表该场的立地条件好、中、差三种类型的林分) 设置标准地,进行典型调查。 为了节省外业工作的时间,一个班分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调查三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500m2;先进行表一标准地基本状况的调查记载;同时调查标准地内的土壤(表二、三)和植被状况(表四),进行每木检尺(表五),测定胸径、树高、枝下高、树冠幅(上、下、左、右四个数据),并按克拉夫特林木分级法对每木进行等级评价;选五株优势木和亚优势木,取得林分上层高平均值。 每个小组的资料与其它各小组交换,以便取得全林场的所有标准地资料。 与此同时,收集有关资料:林场的气象资料(年平均值);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该场的适应程度,本场的历史沿革,各种造林,营林措施的用工水平和劳动工资定额、造林材料和间伐价格、栽培林木的经验和教训等等。 第二步:分析立地性能和主要造林树种的适应程度 (1)本次实习由于时间有限,只能以单个树种进行分析研究,以熟悉基本方法。现以杉木(山核桃)为典型树种,根据第一步调查中的诸立地因子对山核桃生长的影响程度,找出起主导作用的立地因子,把相类似的主导因子作为划分立地类型的主要依据,对立地性能作出直接鉴定; (2)分析植被的分布和生长情况,以及小地形、水文条件等特殊因子对山核桃生长的影响,作为划分立地类型的参考依据,对立地性能作出间接鉴定; (3)在上述基础上,确定出林场立地条件类型,编制立地类型表(表六)和立地类型图。

森林培育学习题及答案

绪论 一、概念1、森林培育学(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二、简述题1、森林培育学的内容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 2.、森林培育的对象人工林和天然林 3、森林的三大效益经济效益:既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效益 社会效益:森林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对人类精神产生的效益三、论述题1. 论述未来森林培育工作发展的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普及,林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注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 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 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2)森林培育将更加集约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在发达的国家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基本建立,如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新的培育体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内可收获大量木材。我国目前也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3)森林培育出现定向化趋势 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林和公益林。对于商品林又分成纸浆林、建筑用材林、单板用材林等。 第一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空 一、概念 1、林木个体生长,林木个体生长(growth):是指林木个体在重量和体积上的不可逆增加。通常描述林木生长的指标有:生长过程曲线,生长速率和生长量。 2、林木个体发育,林木个体发育(development):是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发生质变的过程。 3、林木生长的周期性,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个体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4、极性,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林木的极性在受精卵中形成,但一直保留下来。扦插不能把形态学下端向上。 5、再生,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这是以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全息性为基础的。扦插、组织培养等就是利用林木的全息性。 二、填空题 1、林木个体发育要经过(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2、林木群体生长发育要经过(幼龄林时期、壮龄林时期、中龄林时期、近熟林时期、成熟林时期、过熟林时期)六个阶段。 3、属于前期生长类型的树种主要有(油松、)、(樟子松)、(红松、)、(马尾松)。 4、属于全期生长类型的树种主要有(落叶松)、(杉木)、(侧柏)、(柳杉)。 5、大量研究表明任何单株和器官的生长都表现出基本相同的模式,即(“S”形)曲线。 三、单项选择 1、树木直径生长规律符合(S型)型曲线。 (1)S型;(2)J型;(3)反J型;(4)L型 2、树木开花过程属于(发育)过程。 (1)发育;(2)生长;(3)生长和发育;(4)再生 3、树木在花芽分化前的生长为(营养生长)。 (1)营养生长;(2)生殖生长;(3)发育;(4)个体生长 4、通常根据一年中林木(高)生长期的长短,把林木分成前期生长类型和全期生长类型。 (1)高;(2)直径;(3)材积;(4)叶 5、在一定范围内,林分的光合产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则产量(不再增加甚

森林培育学复习材料1

第一章绪论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活动。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森林培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前期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 森林培育工作的展望: 1.多目标定向培育与多功能培育的结合 2.森林培育要以提高森林质量和生产力为重点 3.集约化培育和自然化培育的统一 4.森林培育必须因地制宜,适当多样化 5.处理好森林培育与其他森林经营措施及其他相邻行业的关系 第二章森林立地 生境: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场所。 立地质量: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能力。 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所有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能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立地分类: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 森林立地的基本构成: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物理活动因子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文。 林型:反映林分的立地条件和生产能力指标,具有相同的立地条件、相同的起源、相似的林木组成,具有共同的森林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林分总体。 森林立地分类的依据 (1)系统区划单位的划分依据 主要依据地貌、水热状况、岩性等的分异。 (2)系统分类单位的划分依据 主要是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立地因子的差异。 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直接评价法和间接评价法 直接评价法:指直接利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 间接评价法: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征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如测树学方法、指示植物法。 森林立地类型: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能力而不相邻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

(整理)森林培育考试题

姓名 班 级 学 号 ……………………………装……………………………订……………………………线………………………… 《 森林培育学 》 1、种批是指在( )。 A 、同一树种 B 、相似的立地条件 C 、相同时间内采集且种实的处理和贮藏方法也相同 D 、以上A 、B 、C 2、种子贮藏适宜条件的组合应是( )。 A 、温度0-5℃,湿度25-65% B 、温度-5-0℃,湿度0-10% C 、温度-10-5℃,湿度10-25% D 、温度5-10℃,湿度0-10% 3、影响种子贮藏寿命的主要因素是( )。 A 、种子成熟度 B 、种皮结构 C 、含水量 D 、内含物成分 4、嫁接育苗,砧木一般用( )苗。 A 、实生 B 、营养繁殖苗 5、出圃期间苗木失水速度最快的部位是( )。 A 、根系 B 、茎干 C 、枝 D 、叶 6、对深休眠种子催芽效果最好的是( )。 A 、温汤浸种 B 、层积催芽 C 、低温层积催芽 D 、变温层积催芽 7、下列林中属于特种用途林的是( )。 A 、护路林 B 、护提林 C 、母树林 D 、水源涵养林 8、适宜插干造林的树种是( )。 A 、易生不定根的树种 B 、易萌芽的树种 C 、阔叶树种 D 、灌木树种 9、荒山荒地的林地清理是指( )。 A 、清除杂草 B 、清除灌木 C 、清除枝丫 D 、清除杂、灌木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1分) 1、在一般情况下,种子的 是决定贮藏方法,影响贮藏效果的主导因素。 2、种子的催芽方法有 、 、 。 3、扦插方法有 、 。 4、苗木的种类按繁殖材料不同主要分为 、 。 5、我国林种可分为 、 、 、 、 。 6、按树种的组成,把森林分为 、 。 7、森林立地因子主要包括 、 、 。 8、混交的方法主要包括 、 、 、 、 、 等。 9、林木群体生长发育的阶段主要有 、 、 、 、 等。 10、苗木施肥的方法包括 、 、 、 等。 11、苗木繁殖的方式主要有 、 、 、 等。 12、抚育采伐可分为 、 、 、 四类。 13、采伐的一般方式有 、 、 等。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森林培育学复习

1、立地指数: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 2、立地条件:在造林地上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总和。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是可以通用的。 3、生物学特性:指树种本身所具有的各种生理生化特性。主要包括树种的形态学特性、解剖学特性和遗传特性等 4、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由于历史的长期适应性形成各个树种特有的生态学特性 5、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6、林分密度: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7、顶端优势:在林木生长过程中,主茎生长很快,抑制侧芽或侧枝生长的现象。 8、先端优势:指主茎顶芽不抑制侧枝生长,而是所有枝条的顶芽抑制本枝条下部芽生长的现象。 9、树种组成:指构成森林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10、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纯林。 11、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 12、次生林:指在原始林经过采伐、开垦、火灾及其他自然灾害破坏后,经过天然更新,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群落。由于次生林是天然林,因而又称为天然次生林。 13、人工林:是采用人工播种、栽植或扦插等方法和技术措施营造培育而成的森林。 14、自然稀疏现象:随林木密度加大,部分林木因营养空间过小而枯竭死亡,林分株数减少的现象。 15、乔林:以种子或植苗方法形成的森林称乔林。 16、矮林:以无性更新方法(即营养繁殖)形成的森林称矮林。 17、林班:是调查统计和施工管理的单位,其面积一般控制在100~400hm2,林班界一般 以山脊、沟谷、河流等明显的地形地物进行区划调绘,必要时也可以用等距直 线网格区划的办法。 18、小班:是造林设计和施工的基本单位,宜林地按立地类型,有林地按林分类型,结合 自然界线在现场区划界线的调绘,要求同一小班的地类、立地条件(类型)一致, 因而可以使用同一个造林设计,组织一次施工来完成造林任务。 19、下层抚育法:首先砍除居于林冠下层生长落后、径级较小的濒死木和枯立木,也就是 砍伐在自然稀疏过程中,将被淘汰的林木。此外也砍伐极个别的、粗大 的、干形不良的林木。因而,下层抚育并不改变自然选择进程的总方向, 基本上是以人工稀疏代替林分的自然稀疏。 20、上层抚育法:与下层抚育法相反,主要砍伐那些居于上层林冠的林木。伐去干形不良、 无培育前途的上层林木,为经济价值较高、有培育前途的林木创造良好的 生长条件,保证它们的树冠能够获得充分的光照。 21、林隙理论:森林群落林冠层(主林层)中一株或一株以上的树木死亡后所形成的林中空 隙,是未来的树木得以活跃更新的场所。林隙在群落结构、演替和多样性 维持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2、择伐:每次在林中有选择性的伐去一部分成熟木,林地上始终保持着多龄级林木的渐 伐的方法。 23、皆伐:是将伐区上的林木在短期内一次全部伐光或者几乎全部伐光,并于伐后采用人 工更新或天然更新恢复森林的一种作业方式。 24、中林作业:在同一块林地上既以无性繁殖方法在下层培育小径材或薪炭材,又在上层 培育大径桥木材的经营方式称中林作业法。 25、单层林:林木的高度大体相同,由整齐一致的树冠层所形成的林分。 26、复层林:具有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树冠层形成的林分。 一、基本常识 1、山地造林,栽的越大活越小都不利于成活,要有一定的规格。 2、立地条件越好,造林密度要偏低。 3、林分密度稀或密,对树高生长没有影响,而是受立地条件影响。 密度越大的林分,直径生长越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