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古诗包括《鹿柴》、《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嫦娥》、《出塞》和《凉州词》。

具体内容如下:
1.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是唐代的王维。

2.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是唐代的白居易。

3.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是宋代的苏轼。

4. 《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作者是宋代的卢梅坡。

5.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作者是唐代的李商隐。

6.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是唐代的王昌龄。

7. 《凉州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是唐代的王翰。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描绘了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和丰富情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件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件

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 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 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 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 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 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 《蝶恋花· 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 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 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 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第一、二句赞美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 地三、四句寓理:要想对某事物有全 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 各管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
返回

看——成岭 看——成峰 变幻莫测
写景

远近高低——不同
题西 林壁
不 识——真面目
寄意深远
明理
只 缘——此山中
赞 美 庐 山 奇 景
对偶的巧妙运用
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使用字相等、 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成的一对短语后句 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语言方式。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题 西 林 壁
认识生字
莫 腊 浑 疑 豚
学习生字
莫 腊 浑 疑 豚
学习词语
闲人莫入
腊梅
浑浊
怀疑
豚鼠
学习词语
山岭
侧面
缘故
重叠
重量
理解字词
岭:高大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头。 识:认识,知道。
缘:因为。
诗句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 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 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 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 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 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 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 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 老学庵笔记》等。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们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教案1师:岭和峰有什么区别?生:岭就是山岭,峰就是山峰。

师:那山岭和山峰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谁能用一些词语来表达一下?生:山岭是无边无际的。

师:无边无际?生:一望无际。

师:一望无际?谁能表达得更确切一些呢?它其实是……生:山岭是长的,一排的。

师:一排的,高高低低的,因此可以形容它“连绵不断”;那山峰呢?生:高耸入云。

生:直插云天。

师:好的,山峰是高耸的,这两个词形容了山峰的特点。

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横着看,庐山的山岭——生:连绵不断(引导学生缓缓张开双臂,又做波浪状,表示山岭起伏);师:侧过身来观赏,庐山的山峰——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学生双手搭成一个尖角,迅速上举)。

师:呵,可以选择你认可的词汇。

那“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其他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又分别会是什么印象呢?闭上眼睛,一遍一遍吟诵这两句诗,你想象自身就在庐山道上跋涉游览,远远地望……凑近了看……抬起头……俯下身……你的眼前仿佛看到……生:无边无际的山。

师:唉,这个词用在这里比较合适了。

你远远看到了什么?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是啊,庐山水汽丰富,庐山云海可是天下一绝啊。

远望庐山,云雾缭绕;走在山道上,近看又如何?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

一抬头——俯下身——生:我看到鸟在天上飞过,一转眼就飞到山林里了。

生:我看到山崖很陡峭,一直往上就看不见了,不知道有多高。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你肯定想起了李白,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再了解不过了。

飞瀑之下又会有什么呢?生:大水潭。

生:很深的峡谷,有水汽不断冒上来,我看到过的。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庐山时的所见所感。

诗中通过壁上题诗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庐山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本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古诗词。

但对于这首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深刻的哲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人题诗的行为和心态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使其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掌握生僻字词的意思,理解诗中的哲理。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3.诗中哲理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

2.准备诗歌的解释和注释。

3.准备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美丽景色。

然后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然后教师逐句解释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歌,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气。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中的哲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要背诵诗歌,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思。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精心的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这是一首哲理诗,编排在“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中。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1、了解作者苏轼及写这首诗的背景。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基于自己对古诗教学的理解,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源头,采用激趣——晓意——明理——提升的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品读诗句,在读中知情,在读中悟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知识拓展、内化、深化、最终到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升华情感的目的。

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

为表达新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悟情悟理,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过程分为六大局部,我先来说第一大局部。

(一)欣赏中激趣新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都游览过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地方。

我把话题一转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你们仔细观察,看这是那个地方的风景。

(出示课件)看完前三张图片,学生可能还不太清楚这到底是哪个地方,但当他们看到第四张图片的时候,就会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庐山的风景。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共26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共26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识庐山 真 面 目, 自己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28
诗的大意是: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 伏,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高 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 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
29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22


各 不 同


23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认识 远近高 低 各 不 同。 面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庐山所呈现的景象
24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隐( 稳(
峰( 锋(
) )
) )
36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缘分 绿( 绿色 侧( 测( ) )
) 隐( 隐藏 ) 稳( 安稳 峰( 锋( ) )
37
) )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缘分 绿( 绿色 侧( 侧面 测( 测量
) 隐( 隐藏 ) 稳( 安稳 )峰( ) 锋( ) )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10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11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12
山 岭
13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14
山 峰
15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题西林壁知识点《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题西林壁》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识/庐山/真面目,
:强调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连绵起伏的山岭
横看成岭侧成峰,
巍然耸立的高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 看
侧看
远 看
近看
测 一 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 说了什么?


学了这首诗,你 懂得了什么?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说说你从这首诗悟出了 什么?

陆游南宋诗 人、词人,字 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 浙江绍兴)级:四一班 时间:2017年9月18日
较光喜 理以马 想及拉西 的悠雅藏 旅久山是 游的、国 胜历奇内 地史特最 。文的美 化地的 和貌地 少景方 数观之 民、一 族绚, 风丽它 情的有 ,自雄 是然壮 比风的
二山
一城 一湖 一江 一文化
一风情
布 达 拉 宫
题:书写 不识:看 不清认不 清 只缘:只 因为 身:自己 此:这
默写一遍在田字格上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抄写两首诗,注音
《咏柳》 唐·贺知章

《桃花溪》 唐·张旭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谢 谢
聆 听
一生负气至今日, 四海无人对夕阳。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不要 腊酒:腊月 酿的酒
不要取笑农民家里 腊月酿的酒浑浊
丰收的年景里用鸡 和猪等佳肴款待客 人
山道重重,水道弯 弯。正怀疑无路可 走
突然发现柳荫深深, 鲜花明艳,眼前又 是一村

请 思 考
山从水复疑无路,柳暗花 明又一村,蕴含了什么道 理?
贰 叁
还有哪些成语或俗语与 之意思相近?
中心思想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 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 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 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 后发展顺序进行 叙述。
壹 贰
背 诵 这 两 首 诗
《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字子瞻,又字 和仲,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 父子三人称为三苏)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