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绝经后骨质疏松

合集下载

骨质疏松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哪些

骨质疏松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哪些

骨质疏松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哪些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骨质疏松的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在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一、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1、遗传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经发现了多个与骨质疏松相关的基因位点,如 LRP5、ESR1、VDR 等。

这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影响骨代谢的过程,如骨形成、骨吸收和骨重塑等,从而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

2、激素调节激素在维持骨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

雌激素、甲状旁腺激素(PTH)、维生素 D 等激素的异常变化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从而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此外,PTH 和维生素 D 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明,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3、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参与了骨质疏松的发病过程。

例如,RANKL/RANK/OPG 信号通路在骨吸收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RANKL 与破骨细胞前体细胞表面的 RANK 受体结合,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活化,而骨保护素(OPG)则可以与 RANKL 结合,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

此外,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在骨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异常调节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4、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反应也与骨质疏松的发病有关。

氧化应激产生的活性氧物质可以损伤骨细胞,影响骨代谢。

慢性炎症状态下,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的释放增加,促进骨吸收,抑制骨形成,从而导致骨量减少。

二、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1、骨密度测量技术双能 X 线吸收测定法(DXA)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骨质疏松的护理评估

骨质疏松的护理评估

骨质疏松的护理评估一、疾病概述(一)疾病概述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bone mass)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

骨质疏松分为三类:①原发性,分为两种类型: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常见于绝经后不久的女性;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以后发生。

②继发性,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病、血液病等。

③特发性,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多数有家族遗传史,女性多于男性。

随着年龄的增加,20%的男性、60~70岁的妇女中1/3患骨质疏松,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是男性的6~8倍,骨质疏松病人并发骨折者高达10%以上。

(二)相关病理生理正常成人期骨代谢的主要形式是骨重建,在破骨细胞(OC)作用下不断吸收旧骨,而在新骨细胞作用下,又再合成新骨,这种骨吸收或形成不足引起平衡失调形成了体内骨转换的稳定状态,骨质净量无改变。

成骨细胞(OB)与破骨细胞组成骨重建单位在健康成人破骨与成骨过程保持平衡,这有赖于OB与OC彼此之间有良好的互相调节。

骨转换的趋势为:骨矿含量的丢失伴有骨微结构的紊乱和破坏,当骨量丢失到一定程度时,骨的微结构发生变化,有的结构(如骨小梁)无法维持正常形态,发生骨小梁的变窄、变细、弯曲,错位甚至断裂;有的被全部吸收形成空洞和空隙;骨皮质变薄、小梁骨数目减少,脆性增加,直至发生骨折。

(三)病因与诱因1. 骨吸收因素骨吸收主要由破骨细胞介导,破骨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骨吸收由三个连续变化的阶段组成:①破骨细胞在骨内的形成和动员,即先有前破骨细胞分化、融合,然后形成成熟的破骨细胞。

②破骨细胞接触骨质时被激活。

③破骨细胞激活后分泌化学物质以溶解骨质中的矿物质和有机成分。

骨吸收增强是破骨细胞数量和活性增加的结果,多种激素和局部介质参与了其调节过程。

包括雌激素、1,25-羟维生素D3、降钙素、甲状旁腺素、白介素-6等均参与了骨吸收的过程。

骨质疏松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

骨质疏松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

骨质疏松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药物是治疗的关键之一。

但面对市场上众多的治疗药物,患者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本文将为骨质疏松患者介绍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骨质疏松药物的分类。

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抗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

抗骨吸收药物的作用是减少骨量的丢失。

常见的抗骨吸收药物包括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

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抗骨吸收药物。

它能有效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降低骨转换,增加骨密度。

常见的双膦酸盐类药物有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

这类药物一般需要空腹服用,用大量水送服,服药后至少半小时保持直立位,以避免药物对食管的刺激。

降钙素类药物不仅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还能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骨痛。

鲑鱼降钙素和鳗鱼降钙素是常见的降钙素类药物。

使用降钙素类药物可能会出现面部潮红、恶心等不良反应,但一般较轻微。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主要用于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治疗。

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受体,发挥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减少骨量丢失。

但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注意可能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

促骨形成药物的作用是促进新骨的形成。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是目前常用的促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

它能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增加骨密度,但价格相对较高,且治疗疗程有限。

在选择骨质疏松药物时,患者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对于绝经后不久的女性患者,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而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双膦酸盐类药物可能更为适用。

骨密度检测结果也对药物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果骨密度严重降低,可能需要选择作用较强的药物,如双膦酸盐类或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

如果骨密度轻度降低,可以先从相对温和的药物开始,如钙剂和维生素 D。

ERT:ERT-简介,ERT-应急反应小组(ERT)ert

ERT:ERT-简介,ERT-应急反应小组(ERT)ert

ERT:ERT-简介,ERT-应急反应小组(ERT) ert话题:ert 子宫内膜增生层析雌激素替代疗法(ERT)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首选治疗方案,但是长期应用后带来的子宫内膜增生、乳腺癌发生率上升等副作用也一直困扰着人们。

ert_ERT -简单介绍雌激素替代疗法(ERT)雌激素替代疗法(ERT)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首选治疗方案,但是长期应用后带来的子宫内膜增生、乳腺癌发生率上升等副作用也一直困扰着人们。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通过雌激素受体调节因子,DNA反应元件等机制实现其组织选择性,保留对骨骼、心血管有益作用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对乳腺及生殖系统的副作用,目前在医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英文全名及说明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ERT) is the medical administration of estrogen; it may sometimes also include the use of progestins. ERT replaces hormones which the ovaries no longer produce, either through natural or surgical menopause, and provides relief from theunpleasant symptoms of menopause such as hot flashes and night sweats.电阻层析成像技术(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电阻层析成像技术(ER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1种基于电阻传感机理的过程层析成像技术,适用于两相流中以导电性介质为连续相的工业过程,可提供封闭的管道或过程容器设备内部多相组分物质参数的二维/三维可视化信息,具有非侵入、响应速度快、成本低、安全性能好、适应范围广等优点。

ert_ERT -应急反应小组(ERT)Emergency Response Team(ERT),应急反应小组,或紧急情况响应小组。

《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防治专家共识》解读相关试题及答案

《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防治专家共识》解读相关试题及答案

《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防治专家共识》解读相关试题及答案
1、国际绝经学会建议每天饮酒量不超过()g
A、10
B、15
C、20
D、30
E、40
2、不推荐>()岁患者启动HT
A、50
B、55
C、60
D、65
E、70
3、下列关于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说法有误的是()
A、雷洛昔芬能使椎体骨折风险降低40%,对降低髋部或非椎体骨折的风险有显著影响
B、雷洛昔芬可以降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浸润性乳腺癌,特别适用于乳腺癌风险增加的妇女
C、雷洛昔芬总体安全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潮热和抽筋,唯一严重的不良事件是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增加,但比较罕见
D、有静脉栓塞病史及有血栓倾向者,如长期卧床和久坐者禁用
E、更年期潮热症状严重者慎用
4、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激素治疗禁忌症不包括()
A、已知或怀疑妊娠
B、原因不明的阴道出血或子宫内膜增生
C、已知或怀疑患有乳腺癌
D、已知或怀疑患有性激素相关的恶性肿瘤
E、泌尿生殖道萎缩
5、若血钙超过正常范围1mg/100ml(250μmol/L),或血肌酐大于()μmol/L,则必须减少剂量或完全中止治疗直至血钙正常
A、60
B、90
C、120
D、150
E、180
6、科学补充维生素D需皮肤接触日光,其注意事项说法有误的是()
A、日照时间以上午11:00到下午3:00之间为宜
B、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15~30 min/每次
C、2次/周
D、涂抹防晒霜,防止晒伤
E、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防灼伤皮肤
答案:CEAECD。

替勃龙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最低有效剂量的探讨

替勃龙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最低有效剂量的探讨

替勃龙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最低有效剂量的探讨
在临床实践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成为了女性健康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替勃龙(Raloxifene)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
松症,具有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形成的作用。

目前仍缺乏对替勃龙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最低有效剂量进行深入探讨的研究。

一般来说,替勃龙的剂量为60mg/天,用于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一些研究表明,
低剂量的替勃龙同样具有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一项对低剂量替勃龙
(30mg/天)的研究显示,在绝经后的10年内,该剂量能够降低骨折风险,并且不会增加
乳腺癌的发生率。

当前有关替勃龙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最低有效剂量的研究仍较少,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项对不同剂量替勃龙的Meta分析发现,相比于高剂量替勃龙组,低剂量替勃龙组节约了更多的医疗费用,并且两组在预防骨折和改善骨密度方面效果相似。

这一研究结果说明低
剂量替勃龙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选择。

随着个体化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个体差异及其对替
勃龙剂量的响应。

一项对1054名绝经后妇女的研究发现,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对替勃龙的反应十分显著,而另一部分则表现出较低的治疗效果。

这提示个体差异可能是影响剂
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替勃龙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最低有效剂量的探讨

替勃龙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最低有效剂量的探讨

替勃龙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最低有效剂量的探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替勃龙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防治的一种有效药物,但是有效剂量的问题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

本文将探讨替勃龙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最低有效剂量的问题。

替勃龙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通过模拟天然雌激素的作用,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从而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替勃龙片每片含有60mg的活性成分,一般推荐每日口服1片。

研究表明,替勃龙60mg/d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有效剂量,并能在2~3年内显著降低脊椎和髋部骨折的风险。

但是,对于一些高龄、体重轻、伴有肾功能不全等个体患者,替勃龙60mg/d可能过于强力,会增加不必要的药物负担和副作用风险。

关于替勃龙最低有效剂量的问题,一项针对日本女性的研究表明,使用替勃龙30mg/d 可以明显改善骨密度和减少骨折发生的风险。

该研究持续了24个月,共纳入226名女性,结果显示替勃龙30mg/d组的患者脊椎骨密度显著增加,患者的髋部和非脊椎骨折发生率也较低。

此外,替勃龙30mg/d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更易于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然而,对于长时间使用替勃龙的患者而言,剂量过低也可能影响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另外,不同的个体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剂量。

因此,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体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替勃龙的用药剂量。

综上所述,替勃龙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最低有效剂量仍需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替勃龙60mg/d是较为普遍的推荐剂量,但对于一些需要剂量个性化调整的患者,也可以尝试降低剂量至30mg/d,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无论是何种剂量,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以确保替勃龙的安全和有效性。

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药物的临床疗效综述

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药物的临床疗效综述

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药物的临床疗效综述【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摘要:综述了最近几年来中西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临床研究概况。

现代医学用于防治PMOP的药物有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剂剂、钙剂、维生素D、双磷酸盐、降钙素及氟化物、甲状旁腺激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

以上药物对减少骨丢失和骨折有效,但长期应用其平安性尚需进一步验证。

最近几年来中医以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等法医治本病,已有较好的疗效报导。

但目前尚缺乏设计严谨和以骨折为观测终点的中医临床研究。

按循证医学的要求和方式开展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如实验,验证中药医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并说明其机制,最终开发出平安有效的中药新药是尔后的尽力方向。

关键词:骨质疏松,绝经后/医治;骨质疏松,绝经后/中药疗法;综述,指导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及骨微结构退化,致使骨脆性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点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妇女绝经后因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不足、骨丢失增加而引发的骨质疏松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

由于妇女的骨峰值较男性低;同时妇女在绝经后骨丢失明显加速,停经15~20年的妇女有可能丢失其全身骨骼总量的30%;因此绝经妇女很容易患PMOP。

骨质疏松症最严峻的后果是发生骨折。

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额外死亡率明显增加。

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近10年来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现代医学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药物要紧有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增进剂两类。

骨吸收抑制剂包括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剂剂、钙剂、维生素D、双磷酸盐、降钙素、维生素K及植物雌激素等。

骨形成增进剂包括氟化物、甲状旁腺激素、生长激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

其中有些药物可能同时具有抑制骨吸收和增进骨形成的作用。

一些初步的临床观看提示,中药医治该病的疗效较好。

现综述如下。

1 现代医学防治PMOP的概况11 雌激素(estrogen)绝经后妇女继发于卵巢功能丧失的骨丢失加速是引发骨质疏松性骨折公认的要紧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绝经后骨质疏松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补充雌激素可有效地预防绝经后雌激素降低所致的骨质疏松并骨折的危险性。

然而,在补充雌激素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不规则阴道流血,以及长期应用可能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等。

因此,人们力图寻找一种” 既保留雌激素对骨的保护作用,又可避免长期应用可能对某些器官和组织产生副作用的药物,用于绝经后妇女防治骨质疏松。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 serm)因具有上述特征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现对serm作一综述。

一、serm的特征、分类及作用机理(一)serm的特征及分类serm是人工合成的非甾体类化合物,能选择性地结合于体内不同部位和组织的雌激素受体,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效应。

与骨成骨与破骨细胞和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细胞)的雌激素受体结合,表现出雌激素作用,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而与乳腺(乳腺细胞)和子宫内膜部位(上皮及肌层细胞等)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则表现出抗雌激素作用,抑制乳腺细胞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增生[1,2]。

serm依其结构可分为” 3大类型[3,4]:(1)三苯乙烯的衍生物:代表为三苯氧胺(tamoxifen,tam);(2)二氢萘的衍生物:代表为萘氧啶(nafoxidine,naf);(3)苯并噻吩的衍生物:代表为雷诺昔酚(raloxifene,ral)。

是最早人工合成的serm,能选择性的与骨细胞上雌激素受体结合而抑制骨丢失,同时对乳腺细胞则表现出抗雌激素的作用,因而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但tam对子宫内膜却有雌激素样作用,长期应用有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增生[5,6]。

因此,tam的临床应用,特别是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防治方面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近来发现了一类在乳腺和子宫具有拮抗雌激素作用、在骨和心血管系统具有雌激素作用的新型serm,即ral 及其类似物[7]。

这” 类药物满足了绝经后妇女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对雌激素的需要,同时又避免了应用雌激素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对naf,目前” 尚未见临床研究报道。

(二)serm的作用机理一般认为,serm的组织选择性与其结构有密切关系[7,8]。

它可能通过自身结构变化,或在不同的组织中与不同的雌激素受体亚型结合后而产生的结构改变,以及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通过各细胞间的相互影响,在不同的组织和部位发挥不同的生理效应。

分子水平的研究表明,雌激素受体与雌激素或具有雌激素特性的物质(如serm)结合后,可激活多个” 位于dna 上的应答素(dna response element),如雌激素应答素及ral应答素,通过应答素来调节基因的转录,影响蛋白质的合成[9]。

已知有多种基因含有类似ral应答素的序列,如osteonectin基因、尿激酶胞质素原激活基因、特异性神经轴突生长蛋白gap-43基因以及癌胚蛋白c-myc基因等,这些基因通过雌激素的调节编码在骨、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

因此,一种雌激素或具有雌激素特性的物质是通过调节多种dna应答素来发挥作用的,在不同的组织中,调节的应答素不同,因而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如雌激素或抗雌激素的作用。

二、serm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一)动物实验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serm特别是ral对雌性去势大鼠具有多种作用,表现为对骨及血脂具有雌激素保护作用,对乳腺及子宫具有抗雌激素作用[7,10-12]。

1.对骨代谢的影响:给去势2周后的大鼠分别给予tam(3 mg/kg*d)、ral(3 mg/kg*d)或乙炔雌二醇( mg/kg*d)连续3周,发现在治疗14 d后,乙炔雌二醇组血清骨钙素比对照组低34%,tam和ral组则分别比对照组低20%和28%。

尿胶原吡啶交联水平在治疗14 d后,上述3组均低于对照组(p<),达到了假手术组水平;而且ral与尿胶原吡啶水平呈依赖关系,其半数有效剂量为mg/kg。

说明,tam、ral和乙炔雌二醇均可降低由于去势而造成的高骨转换率,从而防止急剧骨丢失的发生[13,14]。

对去势大鼠分别给予ral或乙炔雌二醇后,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变化不一。

black等[2]认为,给去势大鼠无论ral还是乙炔雌二醇后,其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无显著改变;而curiel 等[14]则认为,给去势大鼠乙炔雌二醇后,并不导致血清碱性磷酸酶的显著改变,而给予ral则可显著增加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并认为这种差异与治疗时间有关。

由于血清碱性磷酸酶受体内许多因素的影响,不如骨性碱性磷酸酶特异,因此有关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2.对骨微结构的影响:对7月龄的去势大鼠予单独或联合用(一种ral类似物)、甲状旁腺素(pth)、结合马雌激素(倍美力)的研究显示,在实验范围内的浓度(~1 mg/kg)可以显著预防去势大鼠胫骨、股骨及腰椎部松质骨小梁的重吸收及骨量的丢失。

与pth(10 mg/kg*d)的联合应用,可使骨量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倍美力(1 mg/kg*d) 与pth的联合应用。

因此认为,单独或与pth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10]。

3.对骨密度的影响:sato等[3]研究发现,ral、tam及naf具有阻止去势大鼠骨密度降低的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

当分别给予ral(1 mg/kg)和tam (10 mg/kg)时,用药组骨密度显著高于未用药组,但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出ral的半数有效剂量为mg/kg*d[相关系数(r)=],tam为mg/kg*d(r=)。

当naf的浓度为1 mg/kg时,可以显著增加去势大鼠骨密度;而当浓度为mg/kg或10 mg/kg 时,则不增加去势大鼠骨密度。

但也有研究并未发现雌激素和ral有增加去势大鼠腰椎和股骨骨密度的作用[14]。

4.对体重及子宫的影响:ral不增加去势大鼠的体重及子宫重量,而雌激素及tam则可使去势大鼠的体重及子宫重量显著增加[10,14]。

雌激素和tam显著增加子宫内膜厚度,而ral对子宫内膜的影响作用较小[3]。

此外,雌激素和tam也显著增加子宫肌层厚度,而ral在实验所用的3个剂量(、1、10 mg/kg)均不增加子宫肌层厚度。

说明ral对去势大鼠的体重及子宫是较为安全的。

5.对血脂的影响:应用tam、ral及乙炔雌二醇对去势大鼠治疗 4 d后,其血清胆固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21 d 后,乙炔雌二醇组的胆固醇水平虽仍低于对照组,但比治疗初期上升了倍,而tam、ral组仅分别上升了倍和倍(仍显著低于乙炔雌二醇组)。

提示,serm对血清胆固醇水平具有较长期的抑制作用[13,14]。

(二)临床研究balfour等[11,16]报道,将143例绝经后至少有一处明显脊椎骨折和骨密度降低的妇女,随机予ral 60 mg/d(ral 60组)、ral 120 mg/d(ral 120组)及钙750 mg/d 加vitd 400iu/d (对照组)治疗,进行为期1年的前瞻性双盲对照研究。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al 60 和ral 120组的骨转换指标均有显著下降,其中血清骨性碱性磷酸酶分别下降%和%,血清骨钙素分别下降%和%,尿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片段/肌酐的比值分别下降%和%。

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在ral 60组分别下降%和%。

髋部的骨密度在ral 60组显著增加达%,而在ral120组则无显著增加趋势[11,13]。

如以骨密度增加>15%为分界点,则ral对骨折的发生率并无影响;但若以骨密度增加>30%作为分界点,则ral可显著影响骨折的发生率,且两者呈剂量依赖关系。

此外还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间,子宫流血、血栓性静脉炎、乳腺异常及子宫内膜的厚度也无显著差异。

提示,ral对预防骨折的发生及降低血脂均有良好的作用[11,15]。

在另一项” 对601例绝经后妇女(年龄45~60岁,绝经时间2~8年) 连续24个月每天分别给予ral 30 mg、60 mg、150 mg或安慰剂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发现,与接受安慰剂组比较,接受ral的各剂量组骨转换指标(血清骨钙素、骨性碱性磷酸酶及尿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片段/肌酐的比值)均有显著下降,血清骨钙素和尿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片段/肌酐的比值在治疗后6~9个月开始下降并维持至结束,血清骨性碱性磷酸酶在治疗后12个月开始下降并保持不变直至结束;在治疗结束时,ral 60 mg/d组的上述3个指标分别降低%、%和%。

骨密度(如腰椎、髋部等)在ral各剂量组均较安慰剂组有显著增加。

在ral 150 mg组,各部位骨密度增加最明显,而在ral 60 mg组髋部增加最多。

ral各剂量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在治疗后3个月就显著低于安慰剂组并维持不变,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脂在治疗期间则无明显改变[16]。

此外,治疗期间各组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栓性静脉炎无明显差异[15,16];ral 60 mg组与安慰剂组比较,乳腺疼痛(%与%)、潮热(%与%)以及阴道流血(%与%) 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16],因而认为,ral对预防骨折及降低血脂均有良好作用,并推荐ral 60 mg/d为最佳剂量[15,16]。

雌激素仍然是绝经后妇女激素补充治疗的首选药物。

虽然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已经证明,ral及其类似物有可能在防治骨质疏松及心血管疾病方面代替雌激素,但目前的临床研究还不充分和完善,在药物剂量、用药方案及人群选择方面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