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_课件

合集下载

灯下漫笔优秀ppt课件

灯下漫笔优秀ppt课件
行文化创新和传承。
02
灯下漫笔作品概述
作者及创作背景
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以杂文、小说 等文学形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 思考。
创作背景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民族 危机深重。鲁迅用文学作为武器,抒 发对时代的不满与期望。
作品主题与风格
主题
揭示社会黑暗面,批判封建礼教,呼唤民族觉醒。
风格
04
灯下漫笔作品鉴赏与解读
文本鉴赏与解读方法
文本细读
通过仔细阅读文本,理解作者的 写作意图,分析文本中的语言、 结构、人物形象等元素,深入挖
掘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文学批评方法
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如新批评、 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 等,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 的解读和分析,揭示文本的深层
含义和价值。
对文学发展的贡献
《灯下漫笔》在文学形式、文学语言和写作技巧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举例阐述
01
02
03
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受《灯下漫笔》的影响, 后世许多作家采用了现实 主义创作风格,关注社会 现实,反映人民疾苦。
讽刺艺术的运用
《灯下漫笔》中的讽刺艺 术被后世作家广泛借鉴和 运用,成为文学创作中一 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改编作品质量评价及原因剖析
改编作品质量评价
优秀的改编作品能够忠实于原著,同时 融入新的创意和元素,呈现出新的艺术 价值;而质量较差的改编作品则存在剧 情拖沓、角色形象单薄等问题,难以得 到观众认可。
VS
原因剖析
改编作者对原著的理解程度、改编技巧和 创作水平,以及市场需求和资本干预等因 素都会影响改编作品的质量。
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灯下漫笔》课件 刘家宁 共51页PPT资料

《灯下漫笔》课件 刘家宁 共51页PPT资料
—安永兴《走向鲁迅的初级阶段》
认真阅读原著,你会感受到鲁迅深深的 爱国情怀。鲁迅的爱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主要表现在对我们民族自身“劣根性”的彻 底否定上。举凡奴性、惰性、愚昧、麻木、 怯懦、巧滑、中庸、投机、残忍、虚伪、吹 牛、撒谎、健忘、盲从、敷衍、偷生、自欺 欺人、粉饰太平、怯于外斗而勇于内争、用 瞒和骗造出许多奇妙的逃路、“见胜兆则纷 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有权时无 所不为,失势时奴性十足”,以及求神拜佛、 扶乩打拳等等,都在他那锋利无比的解剖下 无处藏身。
“漫叙 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 “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 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 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我们在阅读时, 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 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 —一作者独具“夜眼”.对我们所生 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针对当时的复古主义逆流,也针对当
时的社会,鲁迅这一时期先后写下了 《再论雷锋塔的倒掉》《春末闲谈》、 《杂感》《导师》等数十篇战斗性极强 的杂文,而其中具有深刻意义的杰出代 表作品是《灯下漫笔》。
“灯下”,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 他写过《夜颂》, 说自己是“爱
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 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 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 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 “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制作:刘家宁
ljn8300099163
鲁迅,原名周树 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最著名的 思想家、革命家、 文学家,新文化运 动的杰出代表。 1881年生,1936年 10月逝世。
鲁迅21岁时,写过一首诗 歌《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可见他从青年时代起,就

灯-下-漫-笔(节选)中职课件

灯-下-漫-笔(节选)中职课件

写作特色
3、语言富有力度
鲁迅的文章处处可见幽默、反语、暗示和讽刺等手法,增强了批判效 果,有时另有一种方式更有力量.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如文中的 “古人的良法美意”.“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就叫做‘天下太 平’”。“人们便要心悦诚服”等都是反语。既具有讽刺意味,又比正话 直说更有力量。 其次是语言高度浓缩概括,例如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20个字就概括了千百万中国人所经历的历史, 语言力量分量之重,实属罕见。
背景/题解
《灯下漫笔》最初分两次发表于1925年5月8日,22日《莽 原》周刊上,后收入论文集《坟》中,是鲁迅二十年代杂文中的 名篇。 鲁迅写作本文时,北京正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环境险 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9年发生的“五四”新 文化运动,沉重得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为了对抗新的资 产阶级革命潮流。维护中外反动派的统治,一批封建买办文人, 竭力鼓吹“尊孔读经”,向“五四”崛起的新文化,新思潮反扑。 同时,在新文化阵营内部也出现了分化。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 级文人提倡“好政府”主义和“整理故国”运动。要求青年“少 说点空话,多读点好书”。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对抗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针对这种情况,鲁迅写 了一些文章进行反击,《灯下漫笔》即为其中的一篇。
写作特色
1、直写事实,以小见大
这一特点表现在本文中,是写在北洋政府时代生活中
一件大家都曾遇到的小事,并没有半点虚构和夸张。鲁迅 却能从这样平凡的事件中,翻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 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样一个如此沉重的话题, 提炼出如此深刻的思想,不由得我们拍案叫绝,非大手笔 不能为。
写作特色
2、情理交融 本文是“论文”与“杂感”之间的长篇议论性随笔, 纵意而谈,直抒胸臆。 文章采用叙议结合,文笔自由灵动而贯连紧密的表达 方式:在论述上采用先从自身感受起笔,然后以大量日常 生活事件、历史事实和文献典籍为论据,多方进行论证, 对中国历史作出深刻的剖析,最后推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这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论文”与“杂感”的笔法,将严密 的论说与任意而谈的相结合,联想丰富,引据广博。环环 相扣,逻辑严密.论述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文章既蕴 涵了深厚饱满的思想力量.又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灯下漫笔课件课件人教版共39页

灯下漫笔课件课件人教版共39页
灯下漫笔课件课件人教版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灯下漫笔-课件

灯下漫笔-课件

板书设计
灯下漫笔(鲁迅)
现实:钞票贬值 “人”的贬值(容易变奴隶)
历史:社会历史本质:两个时代的循环(一治一乱)
现实:走哪一条路?创造第三样时代(青年的使命)
鲁迅笔迹欣赏
上海鲁迅纪念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C )
A.赝(yàn)品 奴婢(bì ) 要挟(xiá) 难(nàn) 兄难弟 B.蓄(xù)牧 忤(chàn)悔 讣fù)告 鞭辟(pì ) 入里 C.庇(bì )护 翰(wò)旋 媲(pì )美 万乘 (chéng)之君 D.聒(guā)噪 婆娑(suō)骈(pián)体文莘莘(s hēn)学子
蒸蒸日上:
蒸蒸,上升和兴盛的样子。比喻 事情蓬勃发展,日日都有进步。 朝三暮四: 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 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万姓胪欢:万众欢呼。万姓,老百姓。胪欢, 个个欢喜。
从百姓的这些祈求中我们看出他们 什么样的一种心态?造成这种心态的社 会原因是什么? 明确:容易满足,麻木不仁,缺少反抗。 原因:专制暴力。
鲁迅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 鲁迅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 国民的奴性人格。
二、课文分析
分析第三部分 ( 1 )鲁迅从历史回到眼前的现实,对 现实是不满的,于是他发出了怎样的号 召?(原文回答)
二、课文分析
分析第一部分
(1)本文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引出了怎 样的思想?请同学们概述。
钞票兑换现银(引子)
(大以小见,由事入理)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 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中国百姓的特点
奴性
(2)这件小事与“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 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联? 两者心理变化类似:自身受到了损 害,不痛苦反而快乐。人们为避免更大 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 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鲁迅从中 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反抗,自我 满足,自我陶醉。

灯下漫笔 PPT课件 31 人教版

灯下漫笔 PPT课件 31 人教版

始 终
兵任意屠杀百姓,百姓是牛马甚至不及牛马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隶 (
治世。天下太平,有一定主子和规则,百姓意志
牛 马
被主子宰割,百姓是奴隶约等于牛马

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按“人”的价格的贬值程度来划分。
作者思路从历史回到现实,当时是怎样的时代?
想做奴隶而不 得
人们态度?
复古、避难,神往“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丝毫没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愿望
1、“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 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 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 把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 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 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 然就“万分喜欢”了。
练习点评
2、“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 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 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强盗 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 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 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 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4)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5)乱离人:放战乱时代流离失所的人。 (6)皇恩浩荡:皇帝恩德广大无边。
(7)时日曷(hé)丧:时日,指残暴统治者夏桀 (时在这里作“是”“这个”解);曷,何不; 丧,灭亡。
(8)厘定:整理制定。
(9)发祥:最初发生。 (10)先儒:这里指孟子。
(11)国粹:原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有 讽刺之意。
奴性心态
沉垫垫的觉得 心悦诚服,恭颂
安心,喜欢
太平盛世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1、“我们”是否也包括鲁迅本人?
包括。这正体现了鲁迅严于解 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灯下漫笔(节选)》教学PPT课件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灯下漫笔(节选)》教学PPT课件
• 钞票兑现银(以小见大,由事入理) •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
欢。”
第一部分
⒉在叙述“钞票贬值”事件过程中,作者着意突 出了“人”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有哪些变 化?
开始兑换--乐意 ↓
停止兑现--不甘心 ↓
折换现银--非常高兴
第一部分
3.作者由“钞票贬值”联想到了什么?两者之间 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部分
1.“第一、二样时代” 有什么特征?相同的是什么? 不同的是什么? •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即乱世):兵荒马乱 ,
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 •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即治世):天下太平,
有一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意志却被 主子宰割 。
• 共同的是本质:百姓始终是奴隶(或牛马) • 不同的是程度:“人”的价格的贬值程度。
第二部分
2.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饱受重压和杀戮,从来 没有享受到做“人”的尊严和权利,对此作者是怀 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哀其不幸”--同情、怜悯百姓的不幸遭遇 。 • “怒其不争”--讽刺、批判百姓的国民劣根
性。 3.鲁迅先生把中国历史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 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样两个时代,其依据是什 么? • “人”的价格的贬值程度
882年春天,有人在尚书省大门上题了一首诗嘲笑这 个政权。尚让(黄巢的大臣)大发雷霆,杀死了该省任职的 官员们,并挖出眼睛,倒挂尸体;还将大门的卫兵处死, 杀死京师每一个能做诗的人;将其他识字的人罚作仆役, 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三千余人被杀。
——《剑桥中国隋唐史》
相关材料
关于张献忠
(1) 壬子,献忠复陷六安(属安徽),将州民尽断一臂,男左 女右。
第二部分

《灯下漫笔》课件ppt

《灯下漫笔》课件ppt
B .现在是 21 世纪了,鲁迅先生所说的“第三 样时代”是不是来到了呢?
明确:按“人”的价格的贬值 程度来划分。 明确:不做奴隶的时代,不做 牛马的时代,将人当人看的时 代,“人”的价格不会贬值的 时代,人人平等的时代,等等。
主题思想

文章的主题可以从两方 面来理解:一是作者思考中 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 和蒙昧主义;二是作者思考 国民性问题,批判国民的奴 性人格和奴才传统。两者融 为一体,互相补充。
解析文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 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 么呢?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 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 “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 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我们在阅 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 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作者独具“夜眼”,对 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鲁迅简介
鲁迅(1881—— 1936),本名周树 人,字豫才。我国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 “鲁迅”为笔名发 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随 后又发表《孔一 己》、《药》等小 说“四-一二”后, 定居上海。
1936 年 10 月,鲁迅逝世。就 在鲁迅安葬后的第三天,郁达夫 先生含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一段 堪称警世格言的文字。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 《灯下漫笔》这篇文章,就会明 白,为什么说“中国还是奴隶性 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第三部分
返 回
A.作者的思路又从历史回到眼前的社会 现实,给我们提出一个关系到前途和命运 的问题:“我们究竟要走哪一条路?”是 去复古呢,还是去避难?其实,复古也好, 避难也好,都是想去做奴隶。显然,鲁迅 先生是反对我们去做奴隶的,他要求我们 去创造“第三样时代”。什么是“第三样 时代”?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文及其特点
1.含义 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
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 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 论等文体的总称。
2.杂文的历史演变
先 秦:诸子百家的杂文。宋玉《答楚王问》、 枚乘的《七发》
汉 魏:扬雄的《连珠》
南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杂文” 一章中第一次提出“杂文”这个概念,并把它当 作一种独立的文体 。
主要作品
小说集: 《呐喊》(1922)、《彷徨》
(1926)、《故事新编》(1936)。 散文集:
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散文诗 集《野草》;1928年北京未名社初版 《朝花夕拾》(《旧事重提》)。
杂文集: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 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 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 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 文二 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
3.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感谢“能疾首蹙额中憎 恶中国”的人?
提示:因为他们看清了中国当下的 现场,并当前中国社会的各种弊端表达 了不满,起码并不是所谓的征服者和外 来侵略者。
小结
作者借白人到中国后不愿回去 的故事,总结了中国当下的文明现 状,阐述了这种奴性文明产生的原 因,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及青年一 代的期望。在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剖 析中,对国民命运的高度概括中, 对未来时代的深切期盼中,充满了 鲁迅先生一种沉痛而炽热的情感, 充满了昂扬的战斗的激情。
唐 代:韩愈的《杂说》、柳宗元的《桐叶封弟 辨》
明 代:刘基的《卖柑者言》
3.杂文的特点 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总之,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 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 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第二部分(5~9段)说明中国的文明,只不过 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席,而当下的国民正 是整个筵席的制造者。
第三部分(10~12段)分析说明当下这种文明 产生的原因及对青年的期望。
2.《北京的魅力》中的白人来到中国后为什 么不想再回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提示:因为他们被中国六千年建立起来的所 谓的生活的美征服了。在中国,他们出则汽车, 行则保护:虽遇清道,然而通行自由的;虽或被 劫,然而必得赔偿的;孙美瑶⒄掳去他们站在军 前,还使官兵不敢开火。
1927—1936年杂文集: 《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 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 文学》、《且界亭杂文》、《集外集》等。 主要集中于政治批评、社会批评和思想文化 战线上理论斗争性建设。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春,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末期。但 是鲁迅把当时的现实看作是以往历史的一个发展,把视 线移向深远的中国历史。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封建制 度,近百年帝国主义的侵入,变中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社会。中国人民始终处于牛马一般的奴隶地位。辛亥革 命后,北洋军阀很快篡夺了革命的政权,对外依靠帝国 主义,出卖民族利益,对内实行专制暴政,压迫人民, 摧残革命。鲁迅当时曾愤慨地说:“现在的中华民国也 还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
(3)议论而不作结论,只是用特定的艺术境界去唤起读 者对结论的相像、思考,给人以意在言外的无尽回味。含蓄而 不晦涩,概括而不抽象。它们作用于读者的,不光是理性,还 饱和着作者的感情,让人们不仅从理性分析中而且从具体的感 受中引出结论来。
课外作业
分析《灯下漫笔》的艺术手法。
提示:披情入理 情理交融
不仅如此,北洋军阀还在思想文化领域加强
了统治,叫嚣“保存国粹”,帝国主义也极力鼓 吹“中国必须尊孔”,实现“古道之复兴”,掀 起了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鲁迅说:“反革命的 空气浓厚透顶了,满车的‘祖传’‘老例’‘国 粹’等等,都想来堆在道路上,将所有的人家完 全活埋下去。”
针对当时的复古主义逆流,也针对当时的社
提示:“格言”指腐朽社会的金科玉律 和条条框框;“大宴”指征服者及上层阶级 享有的特权及被征服者送与的财富、子女。
2.作者最憎恶的有哪几种人?为什么?
提示:作者最憎恶的有两种人,一是以 中国人为劣种,称赞中国现有文明的人,一 种是只为自己兴趣爱好,反对中国现有文明 改变的人。
因为这两种人一是只想征服奴役国民的 人,一种是阻碍中国现有文明进步的人。
鲁迅杂文议论感情化的特点
(1)在无懈可击、无可辩驳的逻辑的论证中,鲜明地保留 着感性的美感特点,将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把 人们心灵的特点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点上,加以考查、议论 、揭破,不仅见其真,而且见其深。
(2)议论以作者的感情为内在的逻辑和动力,不仅给人 以理性的说服,而且给人以感情的感染。
鲁迅的杂文创作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
记录,是20、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鲁迅的杂
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成两个时期。
1918-1926年杂文:《坟》、《热风》、《华 盖集》、《华盖集续编》,其主要内容是广泛而深 刻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他从进化论出发,以个 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武器,对带有落后封建意识的 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剖析和批判。
再见
3.文中第1段提到的 “中国固有的文明”是 指一种什么样的文明?这种文明产生的原 因有哪些?
提示:一种奴性文明。产生的原因一是古 圣先贤留下的戒律格言的影响,二是国人的那 种自己被人虐,但也可以虐别人的奴性思想。
文本探究
1.文章第4段“我们的古圣先贤既给与我们 保古守旧的格言,但同时也安排好了用子 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中的 “格言”“大宴”分别有什么含义?
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毛泽东在《新
民主主义论》中称其为:“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 烈的人之一。对国民性批判:劣根性,包括奴 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麻木、 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
目的是要启蒙立人,打破“瞒和骗”,逼 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 连同作家自己,正视 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 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 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灯下漫笔 (节选)
鲁迅
学习目标
1.理解鲁迅对民族心理的反思与剖析。 2.理解鲁迅对民族文化的揭露与批判。 3.分析鲁迅杂文艺术特色。 4.联系鲁迅其他有关言论,理解其独特的
批判国民性思想。
关于作者

鲁迅(188Βιβλιοθήκη -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和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原名周樟
会,鲁迅这一时期先后写下了《再论雷锋塔的倒 掉》《春末闲谈》、《杂感》《导师》等数十篇 战斗性极强的杂文,而其中具有深刻意义的杰出 代表作品是《灯下漫笔》。
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5分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分为 三个部分,把握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段)书写了当下外国人对中国 文明现状的态度,及表达对憎恶中国文明现状的 外来者的赞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