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之象数理之河图洛书

易学之象数理之河图洛书
易学之象数理之河图洛书

易学之象数理之河图洛书

[中国战略论坛] 2008-06-23 00:45

分类:古圣先贤

一、河图洛书

中国易学关于八卦来源的传说,最初指天赐的祥瑞河洛之辞,最早见于《尚书?顾命》,又见于《论语?子罕》《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认为八卦乃据河洛推演出来。汉人多宗此说,以河洛解释八卦来源。

(1)河洛所指,后世理解不一。

西汉刘歆以河图为八卦,以《尚书?洪范》为洛书。汉代《纬书》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以九六附会河洛之数。宋初陈抟创《龙图易》,吸收汉唐九宫说与五行生成数,提出一个图式,名龙图,即河图。西蜀隐者则以陈抟之先天太极图为河图。刘牧将陈抟龙图发展为河图、洛书两种图式,将九宫图称为河图,五行生成图称为洛书。南宋朱震于《周易卦图》中载其图。南宋蔡元定认为,刘牧将河图与洛书颠倒了,将九宫图称为洛书,五行生成图称为河图。朱熹《周易本义》卷首载其图。后世所称一般以蔡说为准。南宋薛季宣以九数河图、十数洛书为周王朝的地图地理志图籍。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胡渭《易图明辨》,亦认为河图洛书为四方所上图经一类。今人高亨认为河图

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另有人认为河图为上古气候图,洛书为上古方位图,或以为河图为天河之图。众说不一,尚在继续探求中。

(2)河图、洛书的关系。

一般认为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重合,洛书重分;方圆相藏,阴阳相抱,相互为用,不可分割。汉代刘歆认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汉书?五行志注),南宋朱熹、蔡元定:河图主全,故极于十;洛书主变,故极于九。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于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并认为河图象天圆,其数为三,为奇;洛书象地方,其数为二,为偶(易学启蒙)。蔡沉: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之而叙畴。并认为河图主象、洛书主数;河图主偶、洛书主奇;河图主静、洛书主动(洪范皇极?内篇)。清万年淳以图之方圆论河洛关系,认为:河图外方而内圆,中十点作圆布,外四圈分布四方,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然圆中藏方,方中藏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书纵横皆十五之数,是又河图包裹洛书之象河图点皆平铺,无两折,洛书亦然;洛书外圆而内方,圆者黑白共四十数,圆布精其外,包裹河图之象。河图已具洛书之体,洛书实有运用河图之妙,因将图书奇偶方圆交互表之以图(易拇)。近代杭辛斋认为:河图为体而中有用,洛书为用而中有体。有以图书配八卦者,多拘执而不能悉当,其实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即先天,洛书即后天,故图与书,相互表里,不能分割(易楔)。还有人认为河图重合,

具有奇偶相配、阴阳互抱、生成相依的特点;洛书重分,具有奇偶分离、生成异位的特点,两者一分一合,体现对立统一盛衰动静的辩证关系。

二、图书之争亦称河洛之争

宋以来围绕河图洛书真伪八卦是否据河洛而画等问题的论争,《周易?系辞下》提出,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先秦两汉至唐代文献基本持此观点。然河洛图式早已失传,至少唐末已不可见。宋初陈抟以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世,于是引起肯定派(图书派)与否定派(疑古派)的论争。图书派内部针对何谓河图、何谓洛书,有图九书十与图十书九的分歧。前者以刘牧为代表,王湜、朱震、

郑樵、朱元升、李简、薛季宣、张理,袭其说;后者以朱熹、蔡元定为代表。前者在宋元影响很大,后者则为后世通行说法。两者均坚信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画卦。疑古派则视河洛为怪妄,并大肆攻击。其先驱为北宋欧阳修,其《易童子问》否定伏羲授河图画八卦,认为河图不在易之前。元钱义方《周易图说》认为图书之书,是因周易而造易数,绝不是因图书而出周易。元陈应润《周易爻变义蕴》指出,先天之图为道家假借易理以为修炼之术,不是《周易》本旨。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黄宗炎《图书辨惑》亦认为图书之说,实由道家而来,与作《易》无关。胡渭《易图明辨》认为洛书来源于乾凿度郑玄注及其九宫图,而河图亦为发挥《周易?系辞》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出。另明刘濂《易象解》、清毛奇龄《河图洛书原篇》、张惠言《易图条辨》等均以为《易》未遭秦火,图书亦不当失,其中或认

为河洛为道家炼丹养生之图,或认为只是画卦中一事,并非则之而画卦,众难纷然。与此同时,肯定派则极力崇尚河洛,不仅反驳疑古派言论,而且在河洛研究破释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宋图书派坚持自己立场,并为此宏扬另王安石苏轼亦不赞成欧阳修观点元胡一桂吴澄等力驳疑古之论,并作有益分析清代解析河洛著作甚多李光地周易折中胡煦周易函书江永河洛精蕴均为上乘之作民国至解放后,两派斗争依然持续不断杭辛斋黄元炳阐述河洛之意,多前人所未发近代疑古派则顾颉刚为代表,其三皇考?河图洛书的倒坠彻底否定河洛一九七七年春,在安徽阜阳县双古堆发掘的西汉汝阴侯墓出土文物中,发现太乙九宫占盘,其图式与洛书完全相符,说明宋人图书,绝非臆造一般认为洛书至迟于西汉初年已经存在,然对河图的来源及图书与周易谁先谁后等问题仍有争议。

三、河洛源说

关于河图洛书起源的学说,古今认识不一。传统一般认为河出图,洛出书,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礼记?礼运:河出马图先秦也有持否定观点:

(1)伏羲受河图,画八卦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

(2)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竹书纪年: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

轩辕路史?黄帝纪: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故曰归藏氏。

(3)帝尧得龙马图宋书?符瑞志:帝在位七十年,修坛于河洛,新闻社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乃省龙马衔甲赤文,绿龟临坛而止,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字,泥以黄金,约以专绳。

(4)帝舜得黄龙负河图宋书?符瑞志:舜设坛于河,黄龙负图,图长三十三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

(5)大禹受洛书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陈注:当尧之时,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事??????洛书龟书是为洪范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九畴是也。

(6)成汤至洛得赤文宋书?符瑞志:汤东至洛,观尧坛,有黑龟,并赤文成字。

(7)文王受洛书应河图。

(8)成王观河洛,得龙图龟书然河图洛书究为何物,宋以前古籍文献一直未载,至宋陈抟始将失佚两千多年的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于后世对此历代均有争议围绕其来源,后世还有以下观点:来源于道家炼丹养生术来源于对天河即银河星象的观测来源于对古气候方位的观测来源于北斗斗柄指向及由此而产生的古代历法洛书起源慧星的气体尾巴轨迹河图数导源于周易?系辞天地之数,洛书亦导源于周易,以上诸说尚属一家之言,均未得到公认。

四、河出图、洛出书

古代对河图洛书起源的传说认为伏羲时黄河中有龙马背负河图;夏禹时水中有神龟背负洛书。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西汉扬雄:河序龙马,洛负龟书汉书?五行志尚书?顾命孔安国传皆主此说,汉代纬书亦持此说后人大多持否定观点。

五、古河图

伏羲时代河出之龙马所背负的图式元吴澄易纂言认为:河图者,羲皇时,河出龙马,背之后毛,后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以象旋毛星点而谓之图羲皇则其阳奇阴偶之数,以画卦生蓍,今人多不取。

六、古洛书

大禹时代洛出之神龟所背负的图式元吴澄易纂言认为:洛书者,禹治水时,洛出神龟,背之拆文,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之右二,前之左四,后之右六,后之左八以其拆文如字画,画谓之书禹则自其一至九之数,以叙洪洪九畴今人多不取。

七、龙图即龙马负图

龙马负图指河洛一类图式,宋人一般认为是陈抟所作宋文鉴有陈抟龙图序一文,宋史?艺文志著录陈抟龙图易一卷王偁和朱震皆认为河洛之学为源于陈抟,王偁东部事略?儒学传称陈抟以象学授种放,其象学包括河洛之学,明初宋濂亦执此说然朱熹以龙图易为假书,其后,亦有人认为河洛非出于陈抟今人一般认为其思想与陈抟有关龙图易吸收汉唐九宫说五行生成说而制龙图,以解释周易?系辞中的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其后刘牧将龙图发展为河图和洛书两种图式,解释系辞天地之数大衍之数,用以说明八卦象数。

八、龙图三变

龙图序关于龙图形成的观点用于说明八卦卦象的起源,又是对系辞天地之数章的解释本于周易?系辞三陈九卦之义龙图序认为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位,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且夫龙马

始负图,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于夫子三陈九卦之义,控其旨,所以知之矣且若龙图便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是龙衅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龙图序)第一变: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上二十五,天数也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矣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第二变: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第三变: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地之本,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元张理易象图说载龙图三变图以白圈为天数,以黑点为地数第一变天数在上,地数在下,象天地之象,天数总合为二十五,地数总合为三十,

天地之数各自分开天数排列五个数为一组,共分五级,即天五;每组纵横线之数为三,即天三;其纵横线之数相加分别为九,即天九;横纵点数分别为十五天数一与地数六皆不配位,故天数起作用者为二十四地数每六个数为一组,共分五组天数以五为单位,地数以六为单位第二变上图为天数所变图,天数上五组,其上一之数不动,去四个数;其左五组,去一为四;右五组去二为三;下五组,去三为二;中五组不动其上中右为一五三,共三个奇数;下左为二四,共两个偶数,乃参天两地之象所去掉的十个数,则隐藏在下图中十之中下图为地数所变图地数中六组,去一加于上六组为七;去二加于左六组为八;去三加于右六组为九;下六组不加任何数其偶数组为六八,奇数组为七九,

各居四方;中十亦为偶数组,来于天数去掉十上图中的五个组,即一二三四五之数,表示五行之生数;下图中的五个组,即六七八九十之数,表示五行之成数一说上图天象中的五个数,各加以五数,则成下图地象之数两图之数之点合为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天象和地象中各有奇偶之组,为天地已合之序位第三变为龙马负图,即河图洛书由第二变上下两图相合而得,张理说,相合有二法:一是两图相重,即天一与地六相重,地二与天七相重,天三与地八相重,地四与天九相重,天五与地十相重汉易所谓五行生成数相合,为五行生成图,即后通称之河图一是两图相交,上图中五不变动,下图中十隐藏起来,奇数分别居四正位,偶数分别居四隅之位,成为九宫图,即后人通称之洛书此二图式除去中宫五或

十五,余为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居于八位,皆可分别生成八卦之象然后世有人认为龙图易未言及洛书及九宫数的配合,张理解释与陈抟不符对此争议甚多。

九、太乙九宫占盘

中国古代占盘一九七七年,安徽阜阳县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至迟为西汉时期文物其正面按八卦位置和五行属性(水火木金土)排列,九宫的名称和各宫节气的

日数与灵枢?九宫八风首图完全一致小圆盘过圆心划四条分线,在每条等分线两端刻一君对九百姓,二对八,三相对七将,四对六,与洛书布局完全符合九上一下,三左七右,以二射八,以四射六,也与易纬?乾凿度相合今有人认为太乙占盘的出现,说明洛书至迟于西汉时期已经形成,从而结束了持续九百年的河洛真伪之争

十、九宫八风

洛书九宫与八风八卦节气方位等相配合的学说黄帝内经载其图式认为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

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灵枢?九宫八风)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太乙(北极星)之位恒居北方,并以此作为定位的标准,以北极星围绕其旋转的位置为指针,按季节依次移行从冬至日开始指向正北方叶蛰宫,主冬至小寒大寒三个节气,计四十六天;期满之后下一天交立春,移居东北方天留宫,主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计四十六天,余类推太一游九宫共计三六十六日,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有奇的概数古时据太一徒于中宫,朝八风,以占吉凶太乙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旱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南方来名大弱风,从西南方来名谋风,从西方来名刚风,从西北方来名折风,从北方来名大刚风,从东北方来名凶风,从东方来名婴儿风,从东南方来名弱风认为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乃能病人并具体介绍了八风伤人的各种情况。

十一、扬子玄图

西汉扬雄太玄篇名后人据太玄所定之图图见清胡渭易图明辨太玄?玄图:一与六共宗,

二与七为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晋范望注:一与六共宗,在北方也;二与七共朋,在南方也;三与八成友,在东方也;四与九同道,在西方也;五与五相守,在中央也太玄?玄数: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五五为土,为中央其奇偶相配与东汉刘歆郑玄五行生成数相符,惟五不配十北魏关子明以此为龙马所授伏羲之数,北宋范谔昌以此为伏羲重定生成之位,刘牧以此为洛书,南宋蔡元定以此为河图清胡渭认为此为数家所言:皆用太玄而加以地十,然玄虽拟易,实老子之学,本名玄图,非河图也安得附会大传旨为圣人之所则哉,(易图明辨) 十二、易纬九宫说

易纬?乾凿度及郑玄象数学说阳动而进,阴动而退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也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焉(乾凿度)认为太一取阴阳之数即从一到九的次序,运行于九宫之中,九宫有四正和四维,其数相

加,皆为十五。郑玄注: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而终于离宫按此说太一(太乙)在九宫中运行,始于坎宫一,其次入坤宫二,其次入震宫三,其次入巽宫四,然后入中宫五休息;而后又入乾宫六,其次入兑宫七,其次入艮宫八,到离宫九结束宋朱震解释取七九六八之数:一与八为九,一与六为七,三与四为七,七与二为九阳变七为九,阴变八之六,七与八为十五(汉上易卦图)乾凿度九宫说在于阐明阴阳二气的运行及同八卦的关系一般认为乾凿度九宫说是京房八卦卦气说和明堂九室说明结合的产物管子?幼宫(玄宫)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均以为天子在一年四季,轮流居于九室,反映古代明堂九室制度大戴礼记?明堂始终将九室配以九个数目: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郑玄将九宫同卦气相联系,以太一行九宫说明一年四季变化。

十三、太乙行九宫

亦称太乙游宫、太乙行九宫。太乙亦作太一,为北辰之神,一说指北极。前人认为北极为体,北斗为用,以北斗为北极帝星所乘之车,北斗绕北极而旋转,就是北极星帝乘车临御八方之象。根据太一游宫斗柄旋指的八宫方位,便能推知四时八节及二十四节气的节令转移和气象变化。若根据灵枢?九宫八风篇说:是故太乙入徒,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易纬?乾凿度: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郑玄注:太一者,北辰之神名??????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亦言无适也。自此而从于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从巽宫,巽,长女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乾,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入于艮宫,艮,少男也又自从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上游息于天一太一之宫,而返于紫宫自北而南,自东而西,阳数按一三五七九递增;阴按八六四二递减,阳动而

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易纬?乾凿度)。

以八卦名加之中宫为九宫名灵枢?九宫八风: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

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即言以北极星围绕太一旋转的位置作为指针,按季节依次移行太一游宫计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有奇的概略日数,此九宫之名,代表不同时序倪仲玉说:坎宫名叶蛰宫者,冬令主蛰封藏,至一阳初动之时,蛰虫始振,故名曰叶蛰艮宫名天留者,艮为山,正而不动,因以为名震宫为仓门者,仓,藏也,天地万物之气收藏,至东方春令而始震动开辟,故名仓门巽宫名阴洛者,洛书以二四为肩,巽宫位居东南;而主四月因以为名坤宫为玄委者,坤为地,玄,幽远也;委,随顺也,地道幽远柔顺,是以名之,兑宫为仓果者,果实也,万物至秋而收藏成实,是以名之乾宫名新洛者,新,始也,洛书戴九履一,一乃乾至始也此九宫之位,应于八方四时,各随时而命名也九宫名称有另说如南齐书?高帝纪认为九宫者,一为天蓬,以制冀州之野;二为天芮,以制荆州之野;三为天冲,其应在青;四为天辅,其应在徐;五为天禽,其应在豫;六为天心;七为天柱;八为天任;九为天英,其应在雍在梁在扬在兖太一游宫依据天文观测而来;洛书九宫由观测太一之车,即北斗斗柄从中央临御四正四隅而形成,与八卦阴阳变化有密切关系。

十四、图九书十

亦称九图十书九河十洛河九洛十北宋刘牧对河图洛书的认识刘牧将宋初陈抟龙图易第三变所得两个图式,即五行生成图和九宫图加以区别,称五行生成图为洛书,九宫图为河图因五行生成图天奇和地

偶各五数,共十数,故称书十;因九宫图共九数,故称图九此说为南宋蔡元定

所反对,南宋以后争论不休,一般不取此说,而以蔡氏图十书九说为通行。

十五、图十书九

亦称十图九书河十洛九十河九洛南宋蔡元定对河图洛书的认识,与刘牧图九书十说相反蔡元定认为刘氏把河图和洛书颠倒了,主张以河图之数为十,洛书之数为九,即以五行生成之十数图为河图,称为图十;以九宫九数图为洛书,称为书九认为:古今传记,自孔安国刘向父子班固皆以河图授牺,洛书锡禹关子明邵康节皆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盖大传达室既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洪范又明言天乃锡禹洪范九畴,而九宫之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正龟背之象也,惟刘牧臆见,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托言出于希夷,既与诸儒旧说不合,又引大传以为二者皆出于伏羲之世,其易置图书,并无明验(易学启蒙)此本于邵雍关朗说北宋邵雍认为: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故牺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也尚未明言图十书九北魏关朗关氏易传:河图之文,七前六后,八左九右,圣人观之以画卦是故全七之三以为离,奇以为巽;全八之三以为震,奇以为艮;全六之三以为坎,奇以为乾;全九之三以为兑,奇以为坤正者全其位,偶者尽其画洛书之文,九前一后,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后左,六后右以十为河图,以九为洛书朱熹认为关氏易传是伪书,可能是北宋阮逸所作以九宫为洛书文,唐代已有之;以河图为五十五数,陈抟龙图亦有此意,均非阮氏创见以邵雍河洛说为十河九洛,则是蔡元定的解释朱熹赞同蔡说,并录其河洛图式,其周易本义又将之载于卷首,遂成为南宋以来流行说法。

十六、刘氏河图

北宋刘牧称九数为河图图见其易数钩隐图,南宋朱震易卦图说同此刘氏将陈抟龙图发展为河图和洛书的

两种图式,而以河图为龙马所负之图,即龙图认为:昔宓羲氏之有天下,感龙马之瑞,负天地之数,出于河,是为龙图者也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与四为肩,六与八为足,五为腹心,纵横数之,皆十五盖易系所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也太皞乃则而象之,遂因四正,定五行之数以阳气肇于建子,为发生之源;阴气萌于建午,为肃杀之基二气交通然后变化,所以生万物焉,杀万物焉(易数钩隐图)图中白点为奇数,黑点为偶数,奇数之和25,偶数之和20,纵横斜相加皆15,共45刘氏认为此数合于大衍之数和天地之数五十,减去五为隐而不显宗刘歆和孔安国说,进一步说明八卦源于河图且天一起坎,地二生离,天三处震,地四居兑,天五由中,此五行之生数也且孤阴不生,独阳不发,故子配地六,午配天七,卯配地八,酉配天九,中配地十既极五行之成数,遂定八卦之象,因而重之,以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此圣人设卦观象之奥旨也(易数钩隐图)其说来源于汉卦气说五行说和汉唐九宫说刘氏将五行生成说同九宫说加调和,以说明河图为八卦之源。

十七、刘氏洛书

北宋刘牧称十数图即五行生成图为洛书本于刘歆以尚书?洪范?九畴为洛书的观点刘牧认为洪范第一畴,即论五行的文字,为洛书神龟所负之文,其它八畴乃大禹所增洪范五行文字包括周易?系辞所言天地自然之数,即五十五数,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数即五行生数,且包括五行成数夫洛书九畴惟出于五行之数,故陈其已交之生数,然后以土数足之,乃可见其成数也以此解释龙图易中第二变的图式和周易?系辞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认为天象和地象二图式相合即为洛书南宋朱震汉上易传?卦图说载相合图(即洛书图式),并解释右洛书,刘牧传之一与五合而为六,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十即五也认

为洛书体现了天地之数中阳奇和阴偶相配合的法则:此乃五行生成之数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数也如此,则阳无匹,阴无偶,故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于是阴阳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矣,故谓之成数也刘物洛书说是对天地之数郑玄注和孔颖达疏的发展。

十八、蔡氏河图

南宋蔡元定称十数图为河图,与刘牧相反,其与朱熹合著之易学启蒙对此作了详尽解释认为周易?系辞天地之数一节,夫子所以发明河图之数也天地之间一气而已分而为二,则为阴阳,而五行造化,万物始终,无不管于是焉故河图之位,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盖其所以为数者,不过一阴一阳,以两其五行而已??????积五奇而为二十五,积五偶而为三十,合是二者而为五十有五此即河图之全数推崇五行生成图,认为此图体现了五行相生的顺序,始东次南次中次西北北,左旋一周而又始于东也由东始左旋,东到南为木生火,由南到中为火生土,由中到西为土生金,由西到北为金生水认为河图之数以生数为主,即以一二三四五,统率六七八九十,生数居于内,成数成于外,中者为主,外者为客其方位:一六为水居北方,二七为火居南方,三八为木居东方,四九为金居西方,五十为土居中央,反映了一年之中阴阳五行之气相为终始的过程以卦气说解释五行生成图,企图从此图中直接引出八卦之象,进而说明卦象来源于天地之数河洛之数认为河图与洛书具体与用全与变的关系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其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河图主全,故极于十,而奇偶之位均,论其积实,然后见其偶赢而奇乏也洛书主变,故极于九,而其位与实皆奇赢而奇偶乏也必皆虚其中也,然后阴阳之数均于二

十而偏耳(引自易学启蒙)蔡氏所定五行生成图(十数图)为河图,成为后世流行之说法。

十九、蔡氏洛书

南宋蔡元定称九数图为洛书,与刘牧说相反其与朱熹合著之易学启蒙认为:古今传记,自孔安国刘向父子班固皆以河图授牺洛书锡(通赐)禹洪范又明言天乃锡禹洪范九畴而九宫之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

为肩,六八为足,正龟背之象也认为洛书之数以奇数为主,居四正之位;而偶数则居四维之位,受制于奇数正者为君,偶者为臣,体现了阳主阴辅之理及五行相胜的顺序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右旋一周,而土复克水也北面一六为水,西面二七为火,南面四九为金,东面三八为木,中央五为土,从北始右旋为相克关系洛书与河图为用为体变与常的关系以天地数河洛数解释八卦之象的来源蔡氏所定九宫图(九数图)为洛书,成为后世流行说法

二十、万氏河图

清万年淳所定外方内圆之河图图式其易拇说:盖河图外方而内圆,一三七九为一方,其数二十也;二四六八为一方,其数亦二十也;中十五,共五十五数,中十点作十方圆布,包五数在内,此外方内圆,而五数方布在中者中一圈即太极圆形,外四圈分布四方,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在圆中藏方方中藏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书纵横皆十五之数,是又河图包裹洛书之象河图点皆平铺,无两折,洛书亦然旧洛书二四六八皆两折,不知河洛本二四六八平亦宜平铺河图已具洛书之体洛书实有运用河图之妙此图六合一为七,二合七为九,三合八为十一,四合九为十三,五合十为十五,总数为五十五,皆为阳数与洛书对位相合,皆阴数相对,御之以中五,则皆为阳数,说明阴阳相抱阳生于阴阴统于阳之理,是对周易扶阳抑阴思想的发挥近人杭辛斋认为万氏之图,较仅改形式而无意义者,自高一筹

然两数之体用分合,固极明晰,不必改作,意自可见并论述万氏河洛的关系:其实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即先天洛书为后天,河图为

体而体中有用,洛书为用而用中有体,此即万氏图中分圆分方方含圆而圆又含方之意也(易楔)

二十一、万氏洛书

清万年淳所定外圆内方洛书图式其易拇说:洛书外圆而内方圆者黑白共四十数,圆布其外,一三七九为一方二四六八为一方,仍然河图之体,比又圆中藏方,洛书包裹河图之象,而中五又方中有藏圆之妙洛书实有运用河图之妙此图对位相合皆为十,一九合十,三七合十,二八合十,四六合十,总数四十,皆为阴数而御之以中五,则纵横上下交错皆为十五,总数四十五,皆为阳数表明阳生于阴阴统于阳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之理近人杭辛斋认为万氏河图和洛书为体与用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河图为体而体中有用,洛书为用而用中有体此即万氏图中,分圆分方,方含圆,而圆又含方之意也(易楔)

二十二、河图主常,洛书主变又称河图为体

洛书为用南宋朱熹蔡元定关于河洛的观点以五行生成图(十数图)为河图,以九宫图(九数图)为洛书认为河图之数为十,数至十而全,为数之常数之体;洛书之数为九,数之变始于一而终于九,为数之变数之用其易学启蒙认为: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其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而肇其变,数之用也河图主全,故极于十,而奇偶之位均,论其积实,然后见其偶赢而奇乏也洛书主变,故极于九,即其位与实,皆奇赢而偶乏也,必皆虚其中也,然后阴阳之数均于二十而无偏耳认为河图体现五行相生次序洛书体现五行相胜次序河洛二

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

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 关于[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的字幕: 从先秦到唐代,各种典籍记载有关河图洛书问题时,对于河图洛书的内容和价值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是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和祥瑞意义。 先讲第一个问题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所谓典则,典则,已被认定的常道、准则,或者已经实行的权威性的制度、法则。指已被认定的常道、准则,或者已经实行的权威性的制度、法则。《尚书·五子之歌》一篇中说: “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这里的典与则就是典章、法度的意思。《易经·系辞上》记,直接记述河图洛书的那段话是: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经·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其意思是:上天生成了神物,圣人就取法于它。天地的自然变化, 圣人就仿效于它。天空显示天象,能预兆吉凶祸福,圣人就以此为警诫。黄河出现河图,洛水中出现龟书,圣人就以此为取法的依据。 对“圣人则之”的具体解释,就是伏羲据河图而创立了八卦,

大禹据洛书而创立了《九畴》。这种说法在汉代已经很流行。《汉书·五行志》引用刘歆的话说:“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西汉·刘歆《汉书·五行志》 “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洪范》就是《九畴》。孔安国注释《周易》,又进一步明确地说: “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东汉末年郑玄的《周 易郑氏注》引用汉代的纬书《春秋纬》说:“河以通乾出天苞,地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东汉·郑玄《周易郑氏注》“河以通乾出天苞,地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 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这里九篇、六篇的说法,似乎是说河图和洛书都是用文字写成的著作,而不是符号或者图形。郑玄的这种说法,后代的学者基本上是不认同的,而后世共同认同的是, 伏羲画卦依据了河图。汉代人的说法流传久远,影响很大,历代论述河图洛书的各种著作,大都是对这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考辨和论析。一伏羲据河图而创立八卦第一个问题是 伏羲据河图而创立八卦。 伏羲创立八卦究竟是怎样依据河图呢?各种书籍没有做出 令人满意的解释。后代学者的工作,多是在八卦的方位和河

九数为《河图》,十数是《洛书》——河图洛书研究之三

九数为《河图》,十数是《洛书》——河图洛书研究之三 袁立 一、谁是《河图》,谁是《洛书》 《河图》与《洛书》其实并不很难辨别。根据宋代以前的文献,我们至少可以有不下十项理由确定九数图为《河图》,十数图为《洛书》。 首先,我们看《周易》怎么说的:《易系辞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这个数据包括地数十,显然它记述的是十数图。《易经?系辞上》实际已经告诉了我们十数图的排列方式,即“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把这句话更清晰的表达就是《青囊经》的“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用白点表示天数,用黑点表示地数,十数图就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都知道文王画出的是后天八卦,《周易》就是文王根据后天八卦撰写的经文,那么《周易系辞》记载的必是后天八卦来源的《洛书》数据。即十数图为《洛书》。 其次,我们再从传承上核实一下。宋代明确坚持《河图》为九数图者和坚持十数图为《河图》者各有一部分人,我们为叙述方便把他们分别称为九数派和十数派,在辩明谁是《河图》谁是《洛书》之前,我们暂称其一为九数图,另一为十数图。从宋代九数《河图》派和十数《河图》派的传承审查,有传承者当为正确的,没有传承者自然就是比附无知的乱说。 宋代朱震的《汉上易解》记载:“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北宋邵雍之子邵伯温在《易学辨惑》记述:“陈抟好读《易》,以数学授穆修,修授李之才,之才授邵雍(尧夫);以象学授种放,放授庐江许坚,坚授范谔昌;此一枝传于南方也。” 两者经整理就是:陈抟(-种放)-穆修-李之才-邵雍;穆修-周敦颐-程颢、程颐;陈抟-种放(-李溉)-许坚-范谔昌(-刘牧)。 无论邵伯温的《易学辨惑》或朱震的《汉上易解》中都没有阮逸或蔡元定以及朱熹什么事,没有传承的说法当然也不排除有可能是正确的,但多数都是错误的。那么阮逸以及蔡元定、朱熹的《河图》十数论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知道易学自古就有象数和义理两大派别,阮逸以及蔡元定、朱熹既然不在象数派传承之内,当然最多就是儒家的义理派传承。义理派正是被传出《河图》与《洛书》的麻衣陈抟师徒在《正义心法》和《正义心法注》里批评的“周孔孤行”的继承者。所谓“周孔孤行”就是只知读诵《易》的周孔经文而不通过卦爻推演探求易理真髓的儒家门徒,这些人关于象数问题的解释是根本不可取信的。因此,九数图为《河图》,十数图为《洛书》。 其三,看看谁更容易推出五行,五行就是洪范九畴的主要内容。谁更明显的含有五行,则它必然是《洛书》。秦代黄石公的《青囊经》对十数图的记述是:“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阖辟奇耦,五兆生成,流行终始,八体洪布,子母分施。”所谓子母者,这里是作生数和成数来讲的。《青囊经》对九数图的记述是:“中五立极,临制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纵横纪纲”。《青囊经》有关九数图根本没有提到五和十,而对十数图明确提到“五兆生成”“子母分施”。五兆生成就是五行生成,子母分施就是生数成数。十数图再次被确认为《洛书》。 其四,天圆地方,天数图为《河图》,地数图为《洛书》,我们再看看谁由天数组成,谁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是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追源至此。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几乎没有差别,河图四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后人会发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5000多年。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了。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这说明邵庸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 1、河图由来 相传在上古伏羲氏时,伏羲氏教民“结绳为网以渔”,养蓄家畜,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条件。因此,祥瑞迭兴,天授神物。七八千年前的某一天,伏羲沿黄河查看民情,在今天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边,他忽然发现在湍流的河水中,有一种龙背马身的神兽,生有双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龙鳞,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负图点,由黄河进入图河(今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送庄乡境内),游弋于图河之中的马头龙身的神兽——龙马凌波而驰。龙马奇异,头似龙,身若马,有龙鳞,赤纹绿色,踏水而行。伏羲心惊,再仔细观之,更见龙马背负图点,神光迭现。伏羲大喜,以为龙马降临,必有天书神授。于是,他紧随龙马,由黄河进入图河。待伏羲追上时,龙马倒显得非常温顺。伏羲用草绳系之,拴龙马于树桩之上,而后观察其体态,摩其皮毛,竟发现其背上卷毛形成多个较为规则的旋涡。是龙马把身上的旋毛变成一块玉版献给了伏羲,伏羲心中奇怪,认为其中必有奥妙。于是他依龙马旋涡排列方位的图点绘制了图形。这个图形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龙马背负河图”。“河图”,或曰“八卦”。 2、河图内容 《系辞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

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

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常见使用的一个概念,它的本意是指黄河、洛河流域的文化形态。以河洛并称古已有之,如《史记·封禅书》说“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又《史记·郑世家》说“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洛之间,人便思之”,这两段话指出在夏商周三代河洛之间就是中华民族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地区,其他地区的民众对河洛一带也都十分向往。这里的文化开发较早,最早进入民众定居的农耕社会;这里建立起第一个王朝夏朝,最早出现国家的形态;这里的文化创造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源头。 河洛文化之所以形成一个含义固定的文化概念,最主要的标志是河图和洛书。《易经·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意思是说,黄河里出现龙图,洛水里出现龟书,圣人行事便以它为准则。据传说,中华始祖伏羲时代黄河中跃出一匹龙马,背负“河图”,伏羲接受了它,依据此图创立了八卦;大禹时,洛水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大禹依据它创立了“洪范九畴”。至于河图和洛书什么样子,《易经》没有绘图,也没有具体的文字解释。先秦时期的其他著作如《管子》、《墨子》中也提到河图洛书,都没有绘出图形。汉代的儒士认为河图就是八卦,而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九畴》。今天人们看到的以黑白圈点表示的河图洛书出自宋代,据说是北宋初年著名道士陈抟绘制,以一至九的排列为河图,一至十的排列为洛书。北宋刘牧著《易解》,改变陈抟的说法,以一至十的排列为河图,一至九的排列为洛书。南宋朱熹《周易本义》肯定刘牧的说法,于是世人皆信从十为河图,九为洛书。但是,明清时期的学者又对河图洛书的图样提出种种疑问。如清代乾隆年间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说: 世传河图洛书,出于北宋,唐以前所未见也。河图作黑白圈五十五,洛书作黑白圈四十五。考孔安国《论语注》,称河图即八卦。是孔氏之门本无此五十五点之图矣,陈抟何自而得之?至洛书既谓之书,当有文字,乃亦四十五圈,与河图相同,是宜称洛图不得称书,系词又何以别之曰书乎? 诸如此类的疑问,在今天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尽管难以得到圆满的解决,但是应该肯定,河图洛书的图式在北宋出现,也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今天看来,它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河洛文化的基础。从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方面进行考察,可以看出河图洛书的图式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图中的黑白两种圈点和八卦中的太极图的道理相同,代表着阴阳,五居中央表示五行居于核心地位,而阴阳五行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哲学基础。四方加中央的格局形成八卦的基本方位,合成一幅完整的图,表示阴阳五行所生成的物质物象居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相克相生,和谐发展。这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存在、物质运动的基本认识。河图中一至十的排列,洛书中一至九的排列,无重复数字,也未缺少某一基本数字,秩序井然。这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人类社会的有序性的基本认识。河图洛书中数字排列的位置上下左右交叉安排,大数小数调配适当,隐含着一种内在的规律;尤其是洛书中横行、竖行、对角线的每一组数字相加之和都等于十五,这种特异现象十分典型地表现了古代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均衡思想。 河图洛书的数字概念,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数学成就。洛书中的数字排列,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幻方,或称纵横图。近代世界范围内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幻方理论是数论的组成部分,即在边为n的正方形方格中填充适当的数字,使横行、竖行、对角线各组数字相加之和都相等(如边为5的幻方)。中国古代对幻方的认识比西方国家早一千多年,东汉时就出现每边为3的幻方,称为九宫,这是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来的,此八卦的八宫加上中央,合为九宫。《后汉书·张衡传》中记载张衡上疏请禁绝图谶等迷信活动,疏中有“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语,说明当时已有术士利用九宫进行占卜。而从数学的观点来看,九宫就是幻

仿佛谈“河图洛书体用论”

陆锦川先生(仿佛居士)(养生修真证道弘典十一、启迷正道门)P195 【河图洛书体用论】 河洛之图,承传千古,妙喻万端,稽古来之释说,见仁见智,言焉不详。今且试以新释,抑或于好河洛奥义之学者,有所俾益。 疱羲之世,民智未开,何能创此河洛之象数,故历来以河洛于三皇时得泄于天,史传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河,其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后别称先天八卦,此即河图。洛书传亦同时,然汉儒以洛书为五帝时出。史传:大禹治水,神龟负图出洛,文列于背,其数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禹因第之,以成九畴。后经文王演之,以成后天八卦。成此说者,其意盖谓“天一生水”,故河洛皆自水出,得之天也,孔子以河洛皆出羲皇之世,启智发慧,纵横成哲,是河洛相因成理也。 河洛之象,盖以数因理,以理成象,以象格物。穷幽达显,见微知著,大之际极天地,小之曲尽纤细,一以通万,万以归一,天地人物莫不由之,姑名曰道也。 河图洛书图说 孔子但言“河出图,洛出书”,未言及有文字,后世河图九篇,洛书六篇等文,当皆后人附会之作。河洛玄奥古幽,先圣皆以其象数而临境发微,然得其旨要者鲜,昔余沉究河洛,了得对待之蕴,臆说如次,质诸明哲。 《易·系辞上传》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惊鬼神也。”天地之交,五行生会,其数五,故五为数理之根,而五又为阴阳奇偶之会。(盖天一地二,阳奇阴偶。偶者偶之,其倍得四;奇则独之,其数仍一。四一相加则为五,故五为阴阳奇偶之会也。)天道数奇,五而倍奇,故五五而二十有五,地道数偶,五而倍偶.故五六而三十。天地数交,五十有五,合而成河图之象数,由是而奇偶阴阳成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至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行生成之数定焉。阴阳一气流转,五行生克制化,大道由是而生焉。当年伏羲则河图而画先天八卦;后孔子复以河图法阴阳五行,故知象数则理之规,贯其道,明其理,亦一而已,余故为推衍如次。 一、成两仪之对待:河图白圈象阳,黑圆象阴;白圈数奇,一三五七九;黑圆数偶,二四六八十,由是而阴阳奇偶之道显,对待成焉。

河图洛书体用论

河图洛书体用论 河图洛书,象中有哲,哲中有数,数中寓哲,哲中存象,象理、哲理、数理三者一体,相辅相成,为研究道学、《易经》及中医所不可不通者也。此篇选自仿佛先生《启迷证道门》,大论象、哲、数之玄妙奥义。 河图洛书体用 论 河洛之图,承传千古,妙喻万端,稽古来之释说,见仁见智,言焉不详。今且试以新释,抑或于好河洛奥义之学者,有所裨益。 庖羲之世,民智未开,何能创此河洛之象数。故历来以河洛于三皇时得泄于天。 史传: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河,其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后别称先天八卦,此即河图。洛书传亦同时,然汉儒以洛书为五帝时出。史传:大禹治水,神龟负图出洛,文列于背,

其数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禹因第之,以成九畴。后经文王演之,以成后天八卦。成此说者,其意盖谓“天一生水”,故河洛皆自水出,得之天也,孔子以河洛皆出羲皇之世,启智发慧,纵横成哲,是河洛相因成理也。河洛之象,盖以数因理,以理成象,以象格物。穷幽达显,见微知著,大之际极天地,小之曲尽纤细,一以通万,万以归一,天地人物莫不由之,故名曰道也。 河图洛书图说 孔子但言“河出图,洛出书”,未言及有文字,后世河图九篇,洛书六篇等文,当皆后人附会之作。河洛玄奥古幽,先圣皆以其象数而临境发微,然得其旨要者鲜,昔余沉究河洛,了得对待之蕴,臆说如次,质诸明哲。 《易/系辞上传》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惊鬼神也。”天地之交,五行生会,其数五,故五为数理之根,而五又为阴阳奇偶之会。(盖天一地二,阳奇阴偶。偶者偶之,其倍得四;奇则独之,其数仍一。四一相加则为五,故五为阴阳奇偶之会也。)天道数奇,五而倍奇,故五五而二十有五;地道数偶,五而倍偶,故五六而三十。天地数交,五十有五,合而成河图之象数,由是而奇偶阴阳

九宫格起源于河图洛书

九宫格起源于河图洛书,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的图案正好对应着从1到9九个数字,并且无论是纵向、横向、斜向、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就是现代数学中的三阶幻方,他们把这个神秘的数字排列称为九宫图。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河图洛书是数学里的三阶幻方,中国古代叫“纵横图”。九宫格游戏正是在纵横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纵横图最初用古代数学家们的日常教学。后来发展为人人喜欢的数学文字游戏。在九宫格之后又衍生出便于携带的滑板类游戏——重排九宫。 「重排九宫」,就是「重新排列九宫图」的意思。这是根据当时盛行研究的数学游戏—「纵横图」(也叫「幻方」或「魔方阵」)发展来的,九宫游戏的起源,更可追溯到我国远古神话历史时代的「河图、洛书」。洛书就是最基本的3×3阶魔方阵,是数学里的三阶幻方。唐宋时代的数学书中记载有许多纵横图的排法,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重排九宫游戏。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最早形式还是出现于文字记载。 中国唐宋时代风行重排九宫游戏,在3×3方格盘上,放有1-8八个数,剩下一格为空,每一空格其周围的数字可移至空格。先设定初始排列数字,然后开始思考如何以最少的移动次数来达。 「重排九宫」有两种玩法,第一种是在在3×3方格盘上,是把1至8八个小木块随意摆放,每一空格其周围的数字可移至空格。玩者要将小木块按12345678的顺序重新排好,以最少的移动次数拼出结果者为胜。 第二种玩法如九宫格算术游戏玩法,推动木格中8个数字排列,横竖都有3个格,使每行、每列两个对角线上的三数之和都等于15。在计算的同时,还必须思考怎么把数字方块推动到相对应的位置上,这个游戏不仅仅考验人的数字推理能力,也同时考验了人的思维逻辑能力。 九宫格游戏规则,1至9九个数字,横竖都有3个格,思考怎么使每行、每列两个对角线上的三数之和都等于15。这个游戏不仅仅考验人的数字推理能力,也同时考验了人的思维逻辑能力。 九宫格游戏对人们的思维锻炼有着极大的作用,从古时起人们便意识到九宫的教育意义。千百年来影响巨大,在文学、影视中都曾出现过。九宫格最早叫“洛书”,现在也叫“幻

河图洛书绝技医疗法

河图洛书绝技医疗法 河图洛书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是周易数术的根基。其最有名的出处来自于《易传-系辞》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古人据此认为八卦就是根据这两幅图推演而来的,从而成为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历代皆认为它们是“龙马负之于身,神龟列之于背”,所以多少世纪以来,河图洛书一直披上神秘的外衣,公认为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千古之谜,是难以参透的天书文化。 洛书在中华文化史上,仅留下了“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其中”的歌诀,从未闻有具体疗法产生。 洛书还有疗法?天书文化还能产生出技术?许多文化、中医、易学及道林修行的老前辈看了我在《武魂》等媒体的论文“神奇玄妙的洛书疗法”,开始不解,后经实践后确实行之有效,纷纷惊喜地来函询问,并感慨这一炎黄圣学终于保存了下来。此术乃乙亥年我偶遇数术门一前辈相授这一上古奇技,深觉言简意深、妙趣无穷,具有疗效好、见效快、无痛苦、不需花费钱财、不用辅助器械,绿色健康、人人可行、随手可施等诸多优点,假如持之以治病救人,深积功德;用之以学术研究,重振国医。符合我中华文化人天相应的大统一健康观。在倡导“全民健康”的今天,公开此法,让祖宗圣学后继有人,也不为罪过。 “天地之至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灵枢》),洛书之象,则是天地至数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中医圣典《灵枢-九针》中,曾专门有文字阐述洛书九宫与人体肢体、身形相应的人天全息之数理。 我们认为:在洛书这九个天地至数在人体的分布管辖范围中,“9”为头,其实,头、喉、颈、脊椎、心脏、小肠都属于“9”的区域;“2”、“4”为肩,还应该包括左右手(从耳至手指的这一线)。“6”、“8”为左右足,还应该包括从腹股沟到脚趾的这一线;左3右7,中医认为是“左肝右肺”,“3”:为肝、胆、带脉,属于整个躯体的左侧;“7”:为肺、乳腺、带脉,为整个躯体的右侧;“5”居其中,为丹田、黄庭区域,还应该包括肝、肾及六腑;“1”为人体任脉下端(肚脐至生殖器)的这一线,包含生殖系统。 知道了这九个天地至数在人体的“行政区域”,我们再来了解它们的敏感点(相当于首府),运用敏感点治病,立竿见影。“2”、“4”的敏感点在耳垂,还有手掌月骨之中的粒骨点上,这在数术家医派中叫做“气门”。“3”、“7”的敏感点在带脉上,胁下左右双侧,这是一个区域,在本派中,素有“带脉通、全身松”之语;“6”、“8”的敏感点在腹股沟中央、血海穴、委中穴及经外奇穴“畅通点”;“9”的敏感点在人中穴与鼻根交界处的鼻根点,施术时多用一手覆头,另一手拇指内侧横向上推至百会穴方向,一紧一松,有醒脑、急救之妙用。还有就是双耳尖直上约二横指处的头上敏感点和脊椎临时压痛点。“1”的敏感点在会阴穴;“5”的敏感点在神阙穴。 研究洛书时,我们都会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即洛书这样排列的九个数字,其纵、横、斜向相加,其结果都是“15”。这正与《易纬》中“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的平衡适中思想不谋而合。祖国哲学认为:人,本秉天地之中和之气而生,万物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是由于阴阳二气交感所致,“保合太和,以利贞”的作用。天地人三才,人与万物在其中,天地阴阳适中,人与万物才能有生,故伏羲观象画卦,以中和为机要。《素问》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人处于健康状况时,阴阳曰平;若阴阳绝离,则失去健康、甚至生命。所以,疾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人体阴阳错乱;而层出不穷的奇病怪病流行,则是大环境的阴阳失调。所以,平衡阴阳达到适中的状态,是我们修身、齐家、德行天下的重要指导思想。 古人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又曰“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我们将洛书稍加变化,就可以推演为世界史和人类学及宗教中的千古之谜万字符,万字符其实跟河图洛书、九宫八卦图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它有四正、四隅九个交界处,与其说是佛陀胸前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还不如说是洛书的转化形态。根据本门易君师尊的研究,万字符其实就是北斗星一年四季围绕北极星

河图洛书1

河图、洛书 令狐采学 河图洛书是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追源至此。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几乎没有不同,河图四象、28宿俱全。其安插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后人会开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5000多年。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了。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这说明邵庸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 1、河图由来 相传在上古宓羲氏时,宓羲氏教民“结绳为网以渔”,养蓄家畜,增进了生产的成长,改良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条件。因此,祥瑞迭兴,天授神物。七八千年前的某一天,宓羲沿黄河检查民情,在今天洛阳西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边,他忽然发明在湍流的河水中,有一种龙背马身的神兽,生有双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龙鳞,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负图点,由黄河进入图河(今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送庄乡境内),游弋于图河之中的马头龙身的神兽——龙马凌波而驰。龙马奇异,头似龙,身若马,有龙鳞,赤纹绿色,踏水

而行。宓羲心惊,再仔细观之,更见龙马背负图点,神光迭现。宓羲年夜喜,以为龙马降临,必有天书神授。于是,他紧随龙马,由黄河进入图河。待宓羲追上时,龙马倒显得很是温顺。宓羲用草绳系之,拴龙马于树桩之上,此后观察其体态,摩其皮毛,竟发明其背上卷毛形成多个较为规则的旋涡。是龙马把身上的旋毛酿成一块玉版献给了宓羲,宓羲心中奇怪,认为其中必有奇妙。于是他依龙马旋涡排列方位的图点绘制了图形。这个图形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龙马背负河图”。“河图”,或曰“八卦”。 2、河图内容 《系辞传》曰:河出图,洛出版,圣人则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更而行鬼神也。此河图之数也。 河图也称为马图。河图中的十个数即为天地之数,故这十个数为先天之数。其中双数为阳,为天数;偶数为阴,为地数。 这十个数与方位对应,既为: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这十个数再与五行对应,即为万物生成之数。口诀: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所以,一为水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二为火之生数,七为火

河图洛书及其蕴涵的数学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93863612.html, 河图洛书及其蕴涵的数学意义 作者:马英典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11期 摘要:神秘的河图洛书表达的应该是一种数学思想。从数理上分析,河图与洛书都蕴含着基本的等和关系和等差关系。虽然他们只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两幅神秘图案,但被认为是中华远古文明的源头,作为华夏文化重要纽带的汉字也产生在这里面。 关键词:河图;洛书;数理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31-0002-01 1.河图洛书之由来 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尚书》之中,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亦多有记述。根据古书所述,上古伏羲时,河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当中浮出龙马,背负着“河图”,将它献给了伏羲,伏羲就是依照这幅图而演成八卦,成为后来周易的渊源。又载,大禹的时候,洛阳西边一个叫洛宁县的地方,有人看见洛河中浮出一只神龟,背负“洛书”,献给了禹。大禹正是按照这幅图的指示才治水成功,并划天下为九州。然后,大禹又按照洛书制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的这两件事。 对于河图和洛书,历代皆认为它们是“龙马负之于身,神龟列之于背”,所以千百年来,它一直披着神秘的外衣。对于河图和洛书的内容,自古以来就有诸多传说和揣测。西汉刘歆认为河图就是八卦图,《尚书·洪范》就是洛书。宋初陈抟吸收汉唐九宫说与五行生成数,提出了一个图式,名“龙图”,后人将龙图发展为河图、洛书两种图式,将九宫图称为“河图”,五行生成图称为“洛书”。南宋蔡元定则认为九宫图为洛书,五行生成图为河图。朱熹在《周易本义》卷首载有该图。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对于河图洛书的研究实在意义非凡。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年)中发现了用貝壳摆绘的河图四象。同年,又在安徽含山出土了距今5000多年前用龟腹玉片摆成的洛书图像。那么,这神秘的河图洛书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河图与洛书都是由几串黑色和白色的圆点组成。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相加之和都等于15,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清黄宗羲认为河图洛书为四方所上图经一类。现代学者有认为河图洛书是古代地理书,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河图为上古气候图,洛书为上古方位图,众说不一。 2.河图洛书的数理解读

河图洛书治病绝技(珍品藏)日志1

河图洛书治病绝技(珍品藏) 河图洛书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是周易数术的根基。其最有名的出处来自于《易传-系辞》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古人据此认为八卦就是根据这两幅图推演而来的,从而成为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历代皆认为它们是“龙马负之于身,神龟列之于背”,所以多少世纪以来,河图洛书一直披上神秘的外衣,公认为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千古之谜,是难以参透的天书文化。 洛书在中华文化史上,仅留下了“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其中”的歌诀,从未闻有具体疗法产生。 洛书还有疗法?天书文化还能产生出技术?许多文化、中医、易学及道林修行的老前辈看了我在《武魂》等媒体的论文“神奇玄妙的洛书疗法”,开始不解,后经实践后确实行之有效,纷纷惊喜地来函询问,并感慨这一炎黄圣学终于保存了下来。此术乃乙亥年我偶遇数术门一前辈相授这一上古奇技,深觉言简意深、妙趣无穷,具有疗效好、见效快、无痛苦、不需花费钱财、不用辅助器械,绿色健康、人人可行、随手可施等诸多优点,假如持之以治病救人,深积功德;用之以学术研究,重振国医。符合我中华文化人天相应的大统一健康观。在倡导“全民健康”的今天,公开此法,让祖宗圣学后继有人,也不为罪过。 “天地之至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灵枢》),洛书之象,则是天地至数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中医圣典《灵枢-九针》中,曾专门有

文字阐述洛书九宫与人体肢体、身形相应的人天全息之数理。 我们认为:在洛书这九个天地至数在人体的分布管辖范围中,“9”为头,其实,头、喉、颈、脊椎、心脏、小肠都属于“9”的区域;“2”、“4”为肩,还应该包括左右手(从耳至手指的这一线)。“6”、“8”为左右足,还应该包括从腹股沟到脚趾的这一线;左3右7,中医认为是“左肝右肺”,“3”:为肝、胆、带脉,属于整个躯体的左侧;“7”:为肺、乳腺、带脉,为整个躯体的右侧;“5”居其中,为丹田、黄庭区域,还应该包括肝、肾及六腑;“1”为人体任脉下端(肚脐至生殖器)的这一线,包含生殖系统。 知道了这九个天地至数在人体的“行政区域”,我们再来了解它们的敏感点(相当于首府),运用敏感点治病,立竿见影。“2”、“4”的敏感点在耳垂,还有手掌月骨之中的粒骨点上,这在数术家医派中叫做“气门”。“3”、“7”的敏感点在带脉上,胁下左右双侧,这是一个区域,在本派中,素有“带脉通、全身松”之语;“6”、“8”的敏感点在腹股沟中央、血海穴、委中穴及经外奇穴“畅通点”;“9”的敏感点在人中穴与鼻根交界处的鼻根点,施术时多用一手覆头,另一手拇指内侧横向上推至百会穴方向,一紧一松,有醒脑、急救之妙用。还有就是双耳尖直上约二横指处的头上敏感点和脊椎临时压痛点。“1”的敏感点在会阴穴;“5”的敏感点在神阙穴。 研究洛书时,我们都会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即洛书这样排列的九个数字,其纵、横、斜向相加,其结果都是“15”。这正与《易纬》中“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的平衡适中思想不谋而合。祖国哲学认为:

《河图洛书》在历史上的别称——河图洛书研究之二

《河图洛书》在历史上的别称——河图洛书研究之二 袁立 一、汉代以前有关《河图》与《洛书》的记载 《周易?系辞传》:“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与《洛书》是自然界的天文星象,圣人则之最初就是把星象记录下来,后来演变为按照《河图》与《洛书》蕴含的自然规律制订历法,并依据《河图》与《洛书》显示的原则治理国家。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就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可见《河图》与《洛书》绝非时代伪造。 《今文尚书?顾命》:“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这里没有提到《洛书》,只提到《河图》,这种情况在宋代以前很普遍,它说明《河图》最初可能是《河图》与《洛书》的总称。 《礼记?礼运》:“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 这段文字说明,马背《河图》与《洛书》和龟背《河图》与《洛书》都曾经出现过。另外,“山出器车,河出马图”还说明,中华文明的天文历法学和制造技术发端十分久远。 《管子?小匡》:“夫凤凰之文,前德义,后日昌,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雒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有见者。”这里提到了被后世称为“龙图”“龟书”“凤图”的事物可能就是《河图》与《洛书》的原因。《山海经?南山经?丹穴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后世的儒家五常仅仅是把“德”改为“智”,即由《山海经》的“德义礼仁信”改为“仁义礼智信”,只改了一个字,顺序也略有变化而已。其余五岁,五色,五味,五残,五谷,五彩等均见于《山海经》。《山海经?峚山》:“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山海经?玉山》“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山海经?五采鸟三名》:“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山海经?弇州之山》:“有弇州之山,五采之鸟仰天,名曰鸣鸟。”文字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但洪范并未提及被后世尊为伦理规范的儒家五常,近似于五常的最早文字应该是《山海经》。 《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也提及《河图》和凤鸟而没有提及《洛书》或《雒书》,再次说明《河图》可能是宋代以前《河图》与《洛书》的共同称谓。 《墨子?非攻》:“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泰颠来宾,河出绿图,地出乘黄。”《河图》与《洛书》是新的帝王朝代即将兴起时必然出现的吉祥事物;“乘黄”很可能就是《礼记。礼运》提到的“器车”。 战国时代墨翟弟子《随巢子》(《汉书?艺文志》,《隋书》,《新唐书》,《北堂书钞》等转引):“姬氏之兴,河出绿图”。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个史实: 一《河图》与《洛书》是自然界的天文星象,上古正是根据天文星象识别一年四时(四季)和一天的四时(子午卯酉),并根据年日的四时进行农业耕作。二圣人则之最初就是把星象记录下来,作为作息法则即人类最初的历法遵照执行它。君权神授或“奉天承运”的本义就是帝王依据天文星象即历法统治国家和人民。后来演变为按照《河图》与《洛书》蕴含

河图洛书到八卦的演变

河图洛书到八卦的演变(1) 河图、洛书与八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远古先民对天地关系的总的认识。后代人对河图与洛书的出现,总是归结于神话。其实,那是远古先民的“文字”。远古时代,先民们首先发明了用黑白圆点“ ·o”来表达思想的文字,其后不知过了多少年代,又用长线“—”和短线“- -”来取代了圆点,这就是为什么八卦用长短线来表示了。远古先民对天地之间总的关系的认识,就应反映在“河图”、“洛书”和其后的八卦图案中,只是那种用圆点及以后的长短线来表达思想的文字,历经很久以后被象形文字所取代,后代无人懂得那两种文字的含义,因此,后人不知那是古代先民们历经许多年代的智慧的结晶,而将它们的出现归之于“河出图、洛出书”了。至于图、书到八卦,因没能谈及其演变过程,至今人们仍感到图书与八卦之间缺少了联系,缺少了某些环节。更有人推测这个演变过程,在《周易》之前的《连山》和《归藏》二书可能已有说明,只是两书已失,后人无从得知。其实,这个演变过程就在天地生成关系中,只是后人不易理解而已。只要细加揣摩,这个演变过程是不难发现的。 关于天地生成关系的提法,目前已知最早见于《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其实是后代人对河图的文字说明。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鬼神”,指的是阴气和阳气。而后演绎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个天地生成关系,也就是夏商时代的人们从河图推出八卦的文字说明。历代的中国神秘文化的研究者,之所以对八卦的出现迷惑不解,其原因就是没有注意到河图、洛书是八卦的缘起,八卦是河图洛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而也就没能从这个天地生成关系中认识到八卦是远古先民在象形文字产生之前对图、书的说明。 一、河图 河图图示:

河图洛书治病绝技

河图洛书治病绝技 河图洛书治病绝技(珍品藏) 河图洛书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是周易数术的根基。其最有名的出处来自于《易传-系辞》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古人据此认为八卦就是根据这两幅图推演而来的,从而成为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历代皆认为它们是“龙马负之于身,神龟列之于背”,所以多少世纪以来,河图洛书一直披上神秘的外衣,公认为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千古之谜,是难以参透的天书文化。 洛书在中华文化史上,仅留下了“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其中”的歌诀,从未闻有具体疗法产生。 洛书还有疗法?天书文化还能产生出技术?许多文化、中医、易学及道林修行的老前辈看了我在《武魂》等媒体的论文“神奇玄妙的洛书疗法”,开始不解,后经实践后确实行之有效,纷纷惊喜地来函询问,并感慨这一炎黄圣学终于保存了下来。此术乃乙亥年我偶遇数术门一前辈相授这一上古奇技,深觉言简意深、妙趣无穷,具有疗效好、见效快、无痛苦、不需花费钱财、不用辅助器械,绿色健康、人人可行、随手可施等诸多优点,假如持之以治病救人,深积功德;用之以学术研究,重振国医。符合我中华文化人天相应的大统一健康观。在倡导“全民健康”的今天,公开此法,让祖宗圣学后继有人,也不为罪过。 “天地之至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灵枢》),洛书之象,则是天地至数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中医圣典《灵枢-九针》中,曾专门有文字阐述洛书九宫与人体肢体、身形相应的人天全息之数理。我们认为:在洛书这九个天地至数在人体的分布管辖范围中,“9”为头,其实,头、喉、颈、脊椎、心脏、小肠都属于“9”的区域;“2”、“4”为肩,还应该包括左右手(从耳至手指的这一线)。“6”、“8”为左右足,还应该包括从腹股沟到脚趾的这一线;左3右7,中医认为是“左肝右肺”,“3”:为肝、胆、带脉,属于整个躯体的左侧;“7”:为肺、乳腺、带脉,为整个躯体的右侧;“5”居其中,为丹田、黄庭区域,还应该包括肝、肾及六腑;“1”为人体任脉下端(肚脐至生殖器)的这一线,包含生殖系统。 知道了这九个天地至数在人体的“行政区域”,我们再来了解它们的敏感点(相当于首府),运用敏感点治病,立竿见影。“2”、“4”的敏感点在耳垂,还有手掌月骨之中的粒骨点上,这在数术家医派中叫做“气门”。“3”、“7”的敏感点在带脉上,胁下左右双侧,这是一个区域,在本派中,素有“带脉通、全身松”之语;“6”、“8”的敏感点在腹股沟中央、血海穴、委中穴及经外奇穴“畅通点”;“9”的敏感点在人中穴与鼻根交界处的鼻根点,施术时多用一手覆头,另一手拇指内侧横向上推至百会穴方向,一紧一松,有醒脑、急救之妙用。还有就是双耳尖直上约二横指处的头上敏感点和脊椎临时压痛点。“1”的敏感点在会阴穴;“5”的敏感点在神阙穴。 研究洛书时,我们都会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即洛书这样排列的九个数字,其纵、横、斜向相加,其结果都是“15”。这正与《易纬》中“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的平衡适中思想不谋而合。祖国哲学认为: 人,本秉天地之中和之气而生,万物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是由于阴阳二气交感所致,“保合太和,以利贞”的作用。天地人三才,人与万物在其中,天地阴阳适中,人与万物才能有生,故伏羲观象画卦,以中和为机要。《素问》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人处于健康状况时,阴阳曰平;若阴阳绝离,则失去健康、甚至生命。所以,疾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人体阴阳错乱;而层出不穷的奇病怪病流行,则是大环境的阴阳失调。所以,平衡阴阳达到适中的状态,是我们修身、齐家、德行天下的重要指导思想。 古人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又曰“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我们将洛书稍加变化,就可以推演为世界史和人类学及宗教中的千古之谜万字符,万字符其实跟河图洛书、九宫八卦图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它有四正、四隅九个交界处,与其说是佛陀胸前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还不如说是洛书的转化形态。根据本门易君师尊的研究,万字符其实就是北斗星一年四季围绕北极星旋转,直接投影在大地上的代表天体运行规律的“象形”。

河图洛书之理及其运用

河圖洛書之理及其運用 世人祗知解河圖,洛書,而不知用河圖,洛書者,以未識十天干藏於河圖,十二地支藏於洛書也。 按:天干藏於河圖者,天一生壬水,地六癸成之。天三生甲木,地八乙成之,地二生丁火,天七丙成之。天九生庚金,地四辛成之。天五生戊土,地十己成之。河圖以五生數,xxxx,xxxx,故之禮也。考其數,始於一,中於五,終於十。陽數奇,陰數偶,而數之加減,由是生焉。 自一而二,自二而三,自三而四,自四而五,皆遞加一以相生。自五復加一而成六,六加一而成七,七加一而成八,八加一而成九,九加一而成十,十則仍歸於一,故至十而天地之數全矣。 天數陽也,地數陰也,言天地,即所以言陰陽也。天之陽在南而陰在北,地之陰在南而陽在北,故河圖之數,一陽位於北,二陰位於南。以陰陽相生之數論之,一為陽,天一生水位於北,一加一得二為陰,地二生火位於南。二加一得三為陽,天三生木位於東。三加一得四為陰,地四生金位於西。四加一得五為陽,天五生土位於中。至五而五行之數已周,此生數之極也。 自一至五,則五又為一體矣,於是以五為中數,而復加一得六,六陰數也,因五中數與一相加,故一與六同位而水。六加一得七,以中數計之,實加二,故二與七同位而屬火。七加一得八,以中數計之,實加三,故三與八同位而木。八加一得九,以中數計之,實加四,故四與九同位而金。九加一得十,以中數計之,實加五,故五與十同位而屬土。至十而五行之數再周,天地之數已備,此成數之極也。河圖之數,以順生為主,一六水生三八木,三八木生二七火,二七火生五十土,五十土生四九金,循環相生,所謂生生不息,萬物孳生之理也。 地支藏於洛書者,子午卯酉得天陽之數而居四正之位,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得地陰之數而居四隅之位。陽數奇,故各主其一,陰數偶,故各主其二,辰戌丑未無定位,故寄居四隅。洛書之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數之用也。 邵康節曰,數學雖多,乘除盡矣。洛書者,數之源也,乘除之所以生也,易說卦傳曰,參天兩地而倚數。三,天數也,二,地數也,天地相合而萬物育焉。一者太極之體,其數不行,放數行於二、三,起於三以參之,則三、九、七、一之數生焉。起於二以兩之,則二、四、八、六之數生焉。其序列之位,則天居四正,取以陽統陰之義。地居四維,所以陰從陽之義。 其三、九、七、一,乘數則旋而左,除數則返而右。 其二、四、八、六,乘數則旋而右,除數則返而左。 二,三相合而為五,五則無對,居中者,立其體也。二,五相合而為十,十仍歸一,洛書不用者,藏其用也。 是故三始於東方發生之地,而位於左,自東而南,三乘三是為九,故戴九。自南而西,九乘三為二十七,去成數餘七,故右七。自西而北,七乘三為二十一,去成數餘一,故履一。 奇數左旋,以三參之,即天道左行之說也。如轉而右行,以三除之,仍復其原數。二立於西南二陰始生之地,而位於右肩。自西南而東南,二乘二為四,位於左肩。自東南而東北,四乘二為八,位於左足。自東北而西北,八乘二為十六,去十餘六,位於右足。 偶數右旋,以二兩之,即地道右行之說也。如轉而左行,以二除之,仍復其原數。此乘除之數,見於運行者如。若以對待者觀之, 一與九對:一為數之始,九為數之終,互乘互除,其數不變也。 二與八對:二,八互乘俱得十六,十六除二得八,十六除八仍得二,此二與八之相倚也。 三與七對:三,七互乘俱二十一,二十一除三得七,二十一除七仍得三,此三與七之相倚也。 四與六對:四,六互乘俱二十四,二十四除四得六,二十四除六仍得四,此四與六之相倚也。 至五為二,三之合,天地之交,陰陽之會,位於洛書之中,以建人極,配上下而三才,故斜直四圍,皆得十五,合之四十有五,為九五之數,要之運行者,其序也,對待者,其位也。進退循環,縱橫交錯,總不外乘除,故曰乘除之本原,自洛書生也。 洛書之數,以逆剋為主,自北而西,一六水剋二七火,二七火剋四九金,四九金剋三八木,三八木剋中五土,中五土又剋一六水,是循環相剋,因為萬物之理,有生必有剋,有順必有逆,有進必有退,有益必有損。所謂生入剋出為進神,生出剋入為退神者,河洛之數是也。 五運出於河圖,六氣出於洛書。 五運者,甲己為土運,一六共宗也; 乙庚為金運,二七同道也; 丙辛為水運,三八為朋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