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相对论的思想起源
广义相对论 (einstein)

广义相对论 (einstein),马克斯·普朗克、萨缪尔·爱因斯坦和其他著名的物理学家都参与17世纪的改革,他们的努力使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当时得以确立。
马克斯·普朗克发展出经典力学,萨缪尔·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宇宙的结构。
萨缪尔·爱因斯坦创造了广义相对论,它是经典相对论的扩展,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时空、引力和物质的探索。
1905年,他完成了他的相对论文,发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关系,即著名的“E=mc2”,表示物质的总数(m)乘以光速的平方(c2)等于能量(E)。
他用贴近事实的方式完成了物理学的重新构想。
广义相对论还打破了传统的物理学,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它表明,时间和空间是一体的,它们可以同时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不同的观测者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观察结果。
广义相对论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引力观,指物质空间曲线可影响空间的流动,是引力现象的原因之一。
广义相对论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宇宙的概念。
广义相对论的发现,不仅改变了宇宙的概念,而且改变了人类对宇宙规律的理解,开始了一场进步。
如今,广义相对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几乎每一个领域,如航天、计算机科学和量子物理学等。
物理学、天文学、航空航天、计算机科学和其他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萨缪尔·爱因斯坦的贡献。
因此,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萨缪尔·爱因斯坦及其发明的广义相对论所带给我们的智慧,继续用它来丰富人们的学识,促进宇宙的进步。
物理学的发展也将影响后世人类文化的发展,因此大学与高等教育机构应利用这种智慧,努力培养出专业及创新能力强的人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多的助力。
广义相对论发展历程回顾

广义相对论发展历程回顾广义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描述引力的理论。
它对物质和能量如何影响时空的几何结构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著名的爱因斯坦场方程。
广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现代物理学的一大里程碑,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的本质和大尺度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回顾广义相对论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理论与实验的验证以及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广义相对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爱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的原始版本,该版本被称为一般相对论方程。
该方程是爱因斯坦根据引力的等效原理和时空的几何性质推导出来的。
这个方程让重力不再被看作是由牛顿力学中的引力作用,而是由时空的弯曲引起的。
广义相对论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曲率张量,用来描述时空的弯曲度。
此外,爱因斯坦的方程还包含一个能量-动量-应力张量,用来描述物质和能量如何影响时空的几何结构。
在广义相对论提出后不久,就出现了对其理论的验证实验。
1919年的日食观测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测,即太阳的引力能够使光线发生弯曲。
这个实验结果使广义相对论更受到关注和认可。
此外,关于星体引力塌缩和黑洞的研究也为广义相对论的验证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通过观测星系中的天体运动和引力透镜效应,科学家们不断地验证和精确地检验着广义相对论的预测。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义相对论的发展逐渐与宇宙学协同起来。
宇宙学研究了整个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
广义相对论为宇宙学提供了一个解释宇宙演化的框架。
宇宙学的研究揭示了宇宙膨胀的事实,并提出了膨胀宇宙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宇宙在早期曾经经历一个热大爆炸,从而解释了宇宙背景辐射的存在和分布。
广义相对论对宇宙学的重要意义被进一步加深。
广义相对论的发展也激发了科学家对于量子物理和引力相统一的研究。
量子力学的出现使得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如何将引力纳入量子理论框架之内。
研究引力量子化的尝试包括弦理论和引力量子化的其他尝试。
这些研究意味着广义相对论并不是最终的理论,还需要更深入的探索和发展。
总结一下,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提出的一种描述引力的理论,它从几何角度描述了物质和能量如何影响时空结构。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解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解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一种描述引力的理论,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
这一理论基于一系列方程,被认为是引力的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描述,取代了牛顿引力定律。
广义相对论的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力是时空弯曲:根据广义相对论,质量和能量使时空发生弯
曲,其他物体沿着这个被弯曲的时空路径运动,就像在一个弯曲的表面上滚动一样。
这种弯曲被称为时空弯度。
2.物体沿最短路径运动:在广义相对论中,物体沿着时空的最短
路径(称为测地线)运动,而不是像牛顿力学中那样沿直线运动。
3.能量和质量的等效性:根据著名的E=mc²公式,能量和质量是
等效的。
因此,能量也能够影响时空的弯曲,而不仅仅是质量。
4.弯曲的时空影响物体的运动:弯曲的时空影响物体的路径,使
得物体看起来好像受到引力的作用。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引力的来源。
广义相对论的方程系统是一组复杂的偏微分方程,其中包括爱因斯坦场方程。
这些方程描述了时空如何受到质量和能量的影响,以及物体在受到引力作用时如何运动。
由于这些方程的复杂性,通常需要数值模拟或近似解法来理解引力场的性质。
广义相对论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验证和应用,例如引力波的发现以及对星系、黑洞等天体的研究。
它已经成为现代理论物理的基石,但在
极端条件下(如宇宙的起源、黑洞内部等),我们对引力的理解仍然有待深入。
大白话解释广义相对论

大白话解释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是物理学上的一个理论,用来描述宇宙的结构和运动。
这个理论是由爱因斯坦提出的,他认为物体并不是在一个固定的时空背景中运动,而是与时空背景相互作用。
所以,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不仅取决于物体自身的性质,还取决于周围的时空结构。
广义相对论的核心思想是引力是物体在时空弯曲下的运动效果,而不是简单的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
这个理论中的时空被看作是一个弯曲的四维结构,物体在其中运动时会受到引力的影响。
广义相对论还预测了一些重要的现象,比如黑洞和引力波。
黑洞是物体密度极高、引力极强的区域,它会吸引周围的物体并阻止它们逃离。
引力波是宇宙中的一种扰动,类似于声音波,它是由两个巨大物体相互运动而产生的。
这些现象的发现与研究使得广义相对论成为物理学中的重要理论。
总之,广义相对论是一种描述物体运动和引力的理论,它告诉我们物体在时空背景下的运动取决于物体自身的性质和周围的时空结构。
它的研究不仅增加了我们对宇宙的了解,还为我们开拓了新的物理学领域。
广义相对论的产生与发展

广义相对论的产生与发展
广义相对论的产生和发展
广义相对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理论之一,它是以爱因斯坦为主要领导者的一系列研究的结果。
在历史上,它改变了科学界对宇宙和物理学自然法则的看法。
广义相对论的起源要追溯到17世纪以前,起源于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两面运动定律。
由此,一些科学家,如牛顿,提出了其他的假设,即宇宙的空间和时间是相对的,但这种看法很快就被证明是错误的。
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开始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他意识到两个宇宙存在的相性,这一理论最终修正了新牛顿力学,出现了“散射物理学”。
不久,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依据这一理论,宇宙是十分广阔的时空结构,物理现象受到“弯曲”,他宣称它是“相对论”。
之后,爱因斯坦不断改进他的理论,它最终在1920年被写入论文并用于引力的解释,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由此,这项天才的理论改变了宇宙,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方向,使得更多的科学家介入这一新的领域,并形成了新的模型。
今天,广义相对论仍然是物理学的重要基础,在天文学方面,它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给人们提供了关于宇宙结构和未来展望的非常重要的科学框架。
玻尔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得出

玻尔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得出
玻尔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得出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又称相对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由经典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05年开创性地提出的。
该理论将宇宙的时间和空间合并到一起,形成了时空的总称。
相对论表明,在不同的相对运动条件下,特定事件的重要性会发生变化。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只有一种客观的宇宙时间,而其另一个方面的“主观的” 是一个概念,它注明我们观察宇宙的方式。
该理论由爱因斯坦在1907年提出,包括:相对论地平、相对论统一、速度光限制、时空平行变换、广义相对论等。
玻尔大胆地推翻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得出“仿射变换”这一概念,指出“相对性”的概念对物理学的认识有着巨大的影响。
他还发现,客观宇宙时间可以转换为不同的主观观察时间,而主观观察是通过相对运动来实现的。
爱因斯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广义相对论,它拓展了经典物理学的观点,为现代物理学研究提供了完整的数学证明。
它还揭示了宇宙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以及施加改变的内在原理,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去探讨宇宙的运行机制。
相对论的发现,使现代物理学家们能够从前所未有的角度去观察并研究宇宙的运行机制,这仅仅是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历史贡献中的一小部分。
广义相对论内容

广义相对论内容
!
广义相对论——物理学核心理论
广义相对论(General Relativity)是物理学的一个核心理论,由爱因斯坦于1916年提出。
它是对克拉克物理学理论的概括,以最深刻的方式改变了我们对物理宇宙的看法。
它是当今最受关注的物理学理论之一,并不断改变我们对宇宙的认识。
爱因斯坦发明的广义相对论就像一个浩渺的帷幕,它完全地改变了我们先前就宇宙已有的认识,特别是在解释宇宙中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及原因时。
它主要强调对势能与引力的解释,以及其于物质及能量之间的关系。
它强调由于空间及时间而产生的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也为进一步发展当今的物理学模型奠定了基础。
广义相对论延伸了克拉克物理学理论的想法,它发展成两个重要的概念:弯曲的空间-时间,即“流形”,以及引力等自然现象(意料之中的现象)的四维斯普拉特非欧几里得性质。
它重写了原先的克拉克物理学的相对论,更加准确地解释了物理学,例如克拉克物理学办法里的诸多模糊定义,如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及物质与宇宙之间的关系等。
简而言之,广义相对论是一门关于宇宙物理物理学的深入研究,它是物理学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对宇宙和物质的看法,还提高了人们对发展新科学理论的信心,为我们了解物理宇宙提供了更丰富的想象力。
未来的科学家可能完全不同的根据现有的理论进一步完善物理学理论,从而更加清晰、完善地了解物质及其在宇宙中的运作。
《广义相对论》课件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 ,描述了引力是由物质引起的时空弯 曲所产生。
爱因斯坦的灵感来源
爱因斯坦受到马赫原理、麦克斯韦电 磁理论和黎曼几何的启发,开始思考 引力与几何之间的关系。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
1 2
等效原理
在小区域内,不能通过任何实验区分均匀引力场 和加速参照系。
广义协变原理
物理定律在任何参照系中都保持形式不变,即具 有广义协变性。
研究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性质有助于深入理 解宇宙的演化历史和终极命运。
05
广义相对论的未来发展
超弦理论与量子引力
超弦理论
超弦理论是一种尝试将引力与量子力学统一的理论框架,它认为基本粒子是一 维的弦,而不是传统的点粒子。超弦理论在数学上非常优美,但目前还没有被 实验证实。
量子引力
量子引力理论试图用量子力学的方法描述引力,解决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 间的不兼容问题。目前,量子引力理论仍在发展阶段,尚未有成熟的理论框架 。
广义相对论为宇宙学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基础,用于描述宇宙
的起源、演化和终极命运。
大爆炸理论
广义相对论解释了大爆炸理论 ,即宇宙从一个极度高温和高 密度的状态开始膨胀和冷却的 过程。
黑洞理论
广义相对论预测了黑洞的存在 ,这是一种极度引力集中的天 体,能够吞噬一切周围的物质 和光线。
宇宙常数
广义相对论引入了宇宙常数来 描述空间中均匀分布的真空能
宇宙加速膨胀与暗能量研究
宇宙加速膨胀
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星系分布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宇 宙正在加速膨胀。这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理解其中的原因,以 及暗能量的性质和作用。
暗能量
暗能量是一种假设的物质,被认为是宇宙加速膨胀的原因。 需要进一步研究暗能量的性质和作用机制,以更好地理解宇 宙的演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义相对论的思想起源在狭义相对论中,自然定律在所有的惯性系中都保持着不变的形式。
然而,这种理论却依然留下了两个疑难:l)引力定律不能被纳人狭义相对论的体系之中;2)惯性系不是宇宙中的真实存在。
这两大疑难被爱因斯坦描述为狭义相对论“固有的认识论上的缺陷”。
毫无疑问,这些缺陷构成了广义相对论的“科学问题”。
第一节马赫和马赫原理尽管狭义相对论完全废除了以太概念,即电磁运动的绝对空间,但却仍然没有对经典力学把绝对空间当作世界的绝对惯性结构的理由做出解释,也没有为具有绝对惯性结构的力学提供新的替换。
也就是说,惯性系的存在,对于力学和电磁学都是必不可少的。
狭义相对论紧紧地依赖于惯性参考系。
它们在自然界中确立了“特权阶级”。
它们是一切非加速度的标准;它们使一切物理定律的形式表达实现了最简化。
惯性系的这种特权在很长时间里保持着一种神秘性。
广义相对论阐明了这种“特权”的局限性。
经常有人说,为了满足狭义相对论而修改牛顿引力(平方反比)理论的失败,导致了广义相对论的兴起。
的确,广义相对论是现代引力理论。
如果不是日常计算实践的需要的话,在原理上它已经取代了牛顿的引力理论。
不过,有一点很清楚,爱因斯坦是出于一种哲学欲望才把绝对空间彻底地从物理学中清除出去的。
自一开始,狭义相对论就把惯性系当作一种当然的存在。
可能,爱因斯坦本来也不反对(但也不怎么满意)在狭义相对论基础上建立的引力论。
由此,爱因斯坦不得不超越狭义相对论。
在这一工作中,他十分诚恳地反复强调,他得益于物理学家兼哲学家马赫(Ernst Mach,1836~1916)的思想。
爱因斯坦说:“事实是,马赫曾经以其历史的批判的著作①对我们这一代自然科学家起过巨大的影响,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深切的感情注意各门科学的成长,追踪这些领域中起开创作用的研究工作者,一直到他们的内心深处。
我甚至相信,那些自命为马赫的反对派的人,可以说几乎不知道他们曾经如同吸取他们母亲的乳汁那样吮吸了多少马赫的思维方式。
”“没有人能够否认,那些认识论的理论家们曾为这一发展铺平了道路;从我自己来说,我至少知道:我曾经直接地或间接地特别从体馍和马赫那里受到莫大的启发。
”也许可以公正地反过来说,马赫应该感谢爱因斯坦,正是爱因斯坦对惯性的思索、研究并赋之以相对性观念,才使得马赫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维方法大放异彩。
马赫(Ernst Mach,1838~1916)是斯洛伐克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②他14岁才上学,也许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人学年龄最大的一个。
他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父亲。
1860年,马赫获得维也纳大学的博士学位,然后又在这所大学执教4年。
他的第一篇论文是以实验支持多普勒定律。
这篇文章反映了马赫坚持传统的物理学观点的倾向。
他完全接受了物质的原子性分子理论和气体运动论。
1864年,他移居到格拉兹(Graz)。
从此,他的研究兴趣转向关于感觉的心理学和生理学。
在格拉兹,他发现了现在称之为“马赫带”的光学现象。
1867年,他在布拉格的查尔斯大学担任实验物理学教授,在超声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马赫数”就是他的发现。
马赫成为世界级的著名科学家兼哲学家,源自他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
其中一项是关于知识理论的“思维经济原则”;另一项便是由爱因斯坦命名的“马赫原理”。
马赫的知识理论认为,我们所接受的是感觉,经验客体(事物、物体,物质,等等)都是感觉的符号。
科学的产生,源于把相当复杂的感觉世界用最经济的方式来满足自我接受的需要。
根据这些观点,马赫反对把“实体”(如原子)作为一种存在来建构理论。
按照“马赫准则”,理论只能由那些可观察的现象归纳出来的命题构成;“证据”必然与经验相联系。
马赫的这些认识论观点,曾经受到过科学上无知的哲学家们粗俗的谩骂,正是这些谩骂使马赫的哲学蜚声世界。
马赫原理早在17世纪贝克莱主教的著作中就已经有了萌芽。
大略地讲,马赫的惯性思想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空间本身并不是一种“事物”,它纯粹是物质间距离关系总体的抽象。
2)粒子的惯性是由这个粒子与宇宙中所有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造成的。
3)局部的非加速度标准决定于宇宙中所有物质的平均运动。
4)力学中的所有物质都与所有物质存在相对运动。
由此,马赫写道:“……如果我们认为地球在绕轴自转或处于静止状态,同时恒星在围绕着它公转,这都没有关系……·惯性定律必定能证明,第二个假设和第一个假设得出的结果是精确地一致的。
”这大概是早在爱因斯坦之前马赫就把自己及其同伙称作“相对论者”的原因所在。
我们说地球在“自旋”,自旋的弹性球在赤道上会凸起来。
但是,弹性球是怎么“知道”自旋必然导致凸起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牛顿的回答是,它“感受”到了绝对空间的运动;马赫的回答则是,变凸的弹性球“感受”到了宇宙物质在围绕它转。
如下图所示:对于牛顿来说,相对于绝对空间的旋转产生离心力。
这种离心力完全不同于万有引力。
对于马赫来说,离心力也是引力。
它是由物质与物质之间的作用引起的。
爱因斯坦在走向广义相对论的进程中,曾经推测牛顿的平方反比理论可能与完全的引力理论存在许多差异,正像单纯建立在库仑定律基础之上的电学不同于麦克斯韦最后建立起来的电学理论一样。
1953年,D。
W。
夏马(Sciama)复活并推广了19世纪天体力学家、勒维烈的学生提泽兰(F。
Tisserand,1845~1896)的一种麦克斯韦式的引力理论。
并且发现,它大大地包括了马赫原理:惯性力对应于宇宙的弓怕“辐射场”,并与距离的一次方成反比。
然而,不幸的是,这种理论在其他方面严重违背相对论。
比如,在狭义相对论中,质量是随速度变化的;在麦克斯韦理论中,电荷却是不变的。
还有,因为E—me’的关系式,物体的引力束缚能具有(负的)质量;这样,系统的总质量不可能等于部分的质量之和;而麦克斯韦理论中电荷(类比于质量)却是严格增加的。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惯性问题的解决,比麦克斯韦理论要复杂得多。
然而,在“一级近似”上,它可化为牛顿理论;在“二级近似”上它则具有麦克斯韦特征。
但是,说广义相对论是纯粹马赫主义的,学术界也还是有不同看法。
不管怎样,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i)马赫原理根植于经典运动学;n)它忽略了“场”作为空间的内容物。
因之,马赫原理在现代物理学中的表达仍然是有问题的。
对此,1973年曾有美国物理学家C。
W。
Misner,K。
S。
Thorne和J。
A·Wheeler进行过讨论。
第二节对“离心力”起源的两种解释在一根绳子的一端拴上一只质量为m的小球,拽住绳的另一端圆圈式地甩动绳子,小球就会围绕着另一个端点做圆周运动。
这时,我们会说,小球得到一种离心力。
毫无疑问,此时小球所得到的离心力来自甩动。
在宇宙中,类似的离心力似乎是永恒存在的,譬如行星的自转和公转。
可是,它的“甩动力”源泉在哪里呢?惠更斯和牛顿都研究过这种“离心力”。
从数学的角度看,这些研究是完美的;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离心力”的起源又具有某种神秘性。
比如,在地球与太阳的关系中,太阳是静止的,在地一日质量中心的连线上存在着引力。
但是,地球的绕行表明,在其轨道的切线方向还存在一个“离心力”。
这种“离心力”来自何方?它真的来自上帝的第一次推动吗?牛顿把“离心力”的起源归结为绝对运动。
在牛顿看来,凡是存在绝对运动的地方,必然存在着“离心力”;反之,凡是存在“离心力”的地方,必然存在绝对运动。
牛顿用一个“水桶实验”证明了这种关系:“试将一容器挂在一根很长的绳上,使容器频繁旋转,直到这根绳紧紧扭起。
然后把客器装满水,并使其与水同处于静止状态。
再后,利用另一力的突然作用,使容器作相反方向的旋转运动。
当绳自行松扭时,容器会有一些时间继续进行这样的运动,水的表面开始是平静的,和容器开始运动之前一样。
由于容器逐渐把它的运动传入水中,使水开始作明显的转动,一点一点地脱离其中心并上升到容器的边上,自己形成四形(如同我实验过的那样)。
运动越快,水的上升越高。
直到它的旋转和容器的旋转同步,它才终于相对地在容器中静止下来。
水的这种上升表明它有力日脱“离其运动轴的倾向,而水的真正的、绝对的圆周运动(在这里是与其相对的圆周运动直接相反的)便自行展现出来了,并且可以用这种力囹脱离其运动轴的倾向作测量。
开头,当水在容器中的相对运动达到最大时,它没有出现力图脱离运动轴的倾向:容忍中的水既没有趋向周边,也没有向缘壁上爬,而是在平面上体留着,所以它的真正的圆周运动尚未开始。
但是,随后,当水的相对运动减退时,它的缘壁上升就证明了它有力图脱离轴的倾向,该倾向又表明了水的真正的圆周运动不断地在增加着,直到水在容器中相对静止时,该运动才达到了最大值。
由此可知,这种力四脱离运动轴的倾向不是水对其周围物体的任何平移所决定的,而真正的圆周运动同样不能用这种平移作出说明。
任何一个转动着的物体,只有一种真正的团周运动起到独特的作用,它与力图脱离圆周运动轴的唯一动力相对应。
”①马赫对待牛顿的水桶实验是非常具有批判性的。
爱因斯坦在摘录马赫的批判之后评价说:“马赫已清楚地看出了古典力学的薄弱方面,而且离开提出广义相对论已经不远,而这一切是在几乎半个世纪之前的事情!”为了叙述得准确明白,以便于读者在马赫与爱因斯坦之间建立某种联想,在这里我OJ原原本本地抄录爱因斯坦的“摘录”如下:“如果我们说,一个物体K只能由于另一物体K’的作用而改变它的方向和速度,那末,当我们用以判断物体K的运动的其它物体A,B,C,……都不存在的时候,我们就根本得不到这样的认识。
因此,我们实际上只认识到物体K同A,B,C,……,而要谈论物体K在绝对空间中的行为,那末我们就要犯双重错误。
首先,在A,B,C,……不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就不能知道物体K将怎样行动;其次,我们也就因此而没有任何方法,可用以判断物体K的行为,并用以验证我们的论断。
这样的论断固而也就没有任何自然科学的意义。
”“一个物体K的运动总是只有在相对于别的物体A,B,C,……时,才能加以判断。
由于我们总是有一些数目上足够多而彼此相对静止的、或者其位置变化得很慢的物体可供使用,所以我们在这里不一定要去指定一个特定的物体,而是能够有时忽略这一物体,有时忽略那一物体。
由此也就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想法:这些物体根本都是一样的。
”“牛顿用转动的水桶所作的实验,只是告诉我们:水对桶@@相对转动并不引起显著的离。
力,而这离。
力是由水对地球的质量和其他天体的相对转动所产生的。
如果桶壁愈来愈厚,念来台重,最后达到好几里厚时,那就没有人能说这实验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马赫原理对离心力的解释,我们考虑以下表示地球一月球一宇宙关系的两个图,为方便起见,其中的宇宙只用一个质量壳层表示。
a图代表一种传统观点;b图代表一种相对性等效的观点。
根据马赫原理:“第二种假设导出的惯性定律精确地与第一种假设导出的惯性定律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