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乌拉满族秧歌发展现状

乌拉满族秧歌发展现状乌拉满族秧歌是乌拉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民间舞蹈艺术的代表之一。
乌拉满族秧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在乌拉满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乌拉满族秧歌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乌拉满族秧歌起源于乌拉满族民间丰收仪式,通过舞蹈的方式来向上天祈福,感谢大自然赐予的丰收。
秧歌舞者们身着传统的乌拉满族服饰,跳跃、旋转、扭动身体,配合鼓点和歌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舞蹈形式。
乌拉满族秧歌以其独特的动作和节奏,给人以热情奔放、欢快活泼的感觉,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乌拉满族秧歌的传统形式逐渐被淡忘。
很多年轻一代对乌拉满族秧歌的认识和了解有所不足,更不用说会跳乌拉满族秧歌了。
同时,乌拉满族秧歌的传承者也难以找到合适的继承人。
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现代音乐和舞蹈形式,乌拉满族秧歌的传统魅力在一些人看来已经落伍。
为了保护和传承乌拉满族秧歌,乌拉满族秧歌的相关部门和乌拉满族文化爱好者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乌拉满族秧歌的相关培训班在一些地方得以建立,有兴趣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参加这些培训班来学习乌拉满族秧歌舞蹈。
同时,乌拉满族秧歌的表演也得到了一定的宣传和推广,通过举办展览、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乌拉满族秧歌。
乌拉满族秧歌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政府支持。
政府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乌拉满族秧歌的发展和传承。
同时,乌拉满族秧歌也得到了一些专业文化机构的关注和研究,通过对乌拉满族秧歌的深入研究和挖掘,为其传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虽然乌拉满族秧歌在现代社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但是通过相关部门和乌拉满族文化爱好者们的努力,乌拉满族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正在取得一定的成果。
乌拉满族秧歌作为乌拉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仍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
相信随着更多人对乌拉满族秧歌的了解和喜爱,乌拉满族秧歌将能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多元化,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
北方少数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多重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包含了深厚的历史和传统。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文化面临许多困境。
本文将分析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探讨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随着历史的演变,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境。
在城市化、现代化以及新型文明的影响下,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消逝。
在此背景下,一些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边缘化,缺乏更大范围的推广和传承。
由于现代化文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长期挤压,许多少数民族文化已经失落或已经被忽视。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少数民族青年无法获得他们的文化教育和传承,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仅仅是因为外来文化流行,少数民族文化就失去了大量的忠实用户。
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虽然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也有一些好的趋势和迹象,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地传播。
例如:蒙古族的呼麦、彝族的“三通”、藏族的藏南歌舞、满族的老鹰舞等,这些民族舞蹈、歌曲、传统音乐等文化作品的展示,更为广大的群众参加,接收和欣赏。
并且,一些传统的少数民族村落,在政府支持下开始搞文化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认识和传播。
三、解决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问题的方案1. 增强文化传承的意识文化传承固然依赖于影响力和政策引导,但更应该重视的是文化自发的力量。
政府应该积极引导,鼓励并支持少数民族自主进行文化创建和传承。
2.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的推广和普及广泛推广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课程,包括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文化代表作品的基础知识。
对于少数民族青年尤其是城市少数民族青年,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通过普及文化作品和无形文化遗产,使城市年轻人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浅析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

浅析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摘要:由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的冲击下,一些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绝迹和失传的重大危机。
本文通过分析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和失传的原因,臆在唤醒众人,保护和挽救正在面临灭亡和失传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亡;传承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宽广,幅员辽阔,物藏丰富,民族非物质文化缤纷多彩,满族亦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能够对满族文化有深刻了解和研究的人越来越少,不免使人担忧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社会的发展状况。
满族在历史上曾是北方一个弱小的民族,它能够迅速的崛起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给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留下了一笔丰富且宝贵的历史文化。
满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它的发展与壮大有其必然的原因,艰苦创业、不断开拓进取,这种精神是满族不断发展与强大的重要精神动力。
满族也是一个能够包容和吸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民族,它的包容和创新发展了满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这种民族特有的文化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岁月如歌,早已没有了当初那么辉煌灿烂,苟延残喘到现在,已经所剩无几还要面临灭亡和失传的困境。
一、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亡的原因(1)生存环境的重大变化。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基础。
首先,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频繁往来,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欲望远远大于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爱程度,更不用说是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的,追求时尚的喜好随之也在改变。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传统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格不能迎合现代人的欣赏标准,自然就不能被人们欣赏水准所接受。
第三,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学习的环境差强人意。
现而今能够潜心研究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屈指可数,再加上时代流行色彩的冲击,这更使得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环境如履薄冰。
第四,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国际化,许多传承或者了解、学习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远离故乡而谋求发展,造成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量流失。
满族医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满族医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摘要】满族医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满族医学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本文从历史渊源和特点、现状分析、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政府支持与社会参与、教育培训与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合作努力,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满族医学文化,确保其传统价值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加强教育培训和学术研究可以为满族医学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展望未来,希望通过各方努力,满族医学文化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关键词】满族医学文化、保护与传承、历史渊源、特点、现状、保护、传承、现实意义、政府支持、社会参与、教育培训、学术研究、未来发展、展望1. 引言1.1 满族医学文化的重要性满族医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治疗特点。
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满族医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满族医学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医学传统,维护我国的文化多样性。
满族医学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经验,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借鉴和吸收满族医学文化中的传统医疗方法和药物,有助于丰富现代医学理论体系,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满族医学文化也是满族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
保护和传承满族医学文化,不仅可以增强满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还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鉴,推动多元文化共存的进程。
保护和传承满族医学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意义。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满族医学文化的保护工作,加大对相关机构和人才的支持力度,共同努力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世世代代都能从中受益,共同分享。
2. 正文2.1 历史渊源和特点满族医学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和特点。
满族风俗调研报告

满族风俗调研报告满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其独特的风俗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特征。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探讨满族的风俗文化,并分析其对满族社会发展的影响。
满族的婚姻制度是满族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满族中,通常是父母之间商议,然后由媒人来牵线搭桥。
婚礼中,有着许多独特的仪式,如迎亲、彩礼、饯别等。
这些仪式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象征,旨在加深男女双方的情感联系,并对婚姻生活表示祝福。
满族的婚姻制度注重宗族的传承和家庭的稳定,也体现了满族尊重长辈、重视家庭的价值观。
满族的居住习俗也是其独特风俗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上,满族人民建筑的住宅多为土木结构,以山水为背景,建筑形式独特而美丽。
同时,满族人民对居住环境的布局和装饰也非常讲究,如精心布置的石墩、木头纹样等,都展现了满族人民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
满族的居住习俗反映了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美的追求。
满族的服饰文化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上,满族人民的日常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富有民族特色和装饰性。
在特殊的场合,满族人民会身着传统的满族礼服,如满服、乌拉犀(玉希達)等,展示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满族的服饰文化不仅彰显了满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个性,也体现了满族社会的等级和地位制度。
满族的节日习俗也是满族风俗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满族还有一些独立的节日,如清华节、撒尔哈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满族人民会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赛马等。
这些活动既是满族人民健康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传承满族民族文化和加强社会凝聚力的方式。
满族的节日习俗反映了满族人民的传统信仰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满族的风俗文化是满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满族的风俗文化不仅展示了其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也对满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满族的风俗文化将继续演变和发展,为满族人民带来更多的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满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讲授暑期观察陈诉——以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城和清永陵两景区为例学院:化学与质料科学学院专业:高分子质料与工程学号:10083056姓名:关畅摘要:作为在清朝政权的起源地之一,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不但记载了历史,更担负起了传承文明的重要历史使命。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种种文化的融合历程中,满族文化在这个地方,不光面临机会,也遇到了许多挑战。
要害词:永陵镇满族传统民俗文化生长现状掩护步伐一.根本情况1.满族表面满族是中国最陈腐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创建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6000-7000年前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
满族旧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满族旧称女真,后更名满洲族。
目前满族人口凌驾一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人口为1,068万),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都会,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创建伊通、岫岩、新宾、青龙、丰宁、宽城、清原等满族自治县及滦平、隆化等民族县,和若干个满族乡。
2.新宾县表面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东与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搭界,南与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为邻,西与抚顺市相连,北与清原满族自治县毗壤。
新宾是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阵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介于北纬41°14′10″至41°58′50″,东经124°15′56″至125°27′46″之间,属于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阵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全境工具长100公里,南北宽84公里,最狭处35公里,总面积4432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
共辖15个乡镇、14个国营林场、180个行政村,73个农、林、畜场,800多小我私家参场。
县人民政府驻新宾镇,距抚顺110公里,距沈阳170公里。
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而满族特色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其独特的饮食方式和传统的烹饪技艺也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满族特色饮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和被边缘化的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对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研究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研究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满族特色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主要特点、传承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饮食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研究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地方文化的振兴和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传承的环境和条件,因此保护和传承满族特色饮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可以为地方文化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研究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利于推动地方文化的振兴与传承。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独特饮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和总结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揭示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探讨其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历史意义。
满族历史及现状

满清
1635年11月22日,后金国汗 皇太极颁布了一项极为重要的 命令。自此以后,“满洲”作 为正式的民族称谓被固定下来 并统一使用。直到今天,满族 将这一天视为自己民族的诞生 日,称为“颁金节”。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 思宗自缢身亡。旋即,满蒙八 旗铁骑入关,席卷大江南北, 彻底推翻了统治疆域比元代大 为缩小的明朝,建立起辽阔的 大清帝国。清王朝成为中国历 史上最后一个,也是统治时间 最长久的少数民族中央统一政 权。直至1911辛亥革命,持续 了260多年。
清朝定都北京以后,满洲八旗的主力则按 旗驻扎在北京城内外,人们称之为“禁旅 八旗”。除正阳门外,北京的八个城门都 有八旗兵驻防。
满族与北京
满语语法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北京 方言的影响,如表达过去进行时时态的 “……来着”,表示“不过……而已”之意 的“罢了”(来自满语助词dabala)等。
满族面临的问题
黑水靺鞨
靺鞨部落中的另一部分黑水部 分布很广,其生活地域在今黑 龙江省爱辉县以东、依兰县以 北、直临大海的黑龙江下游地 区。唐玄宗时,又设黑水军、 黑水府。渤海国被灭以后,黑 水靺鞨向南迁移,《辽史》中 契丹人称其为“女直(女真) ”(《辽史》称“女真”为“ 女直”是为避辽兴宗耶律宗真 之讳)。此后靺鞨这一称谓便 被“女真”所取代。
目录
靺鞨(mò hé)人
满族历史悠久。其族源可追溯到公 元前中国史籍中所记载的肃慎人。 肃慎人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 松花江流域,东临大海。到了北朝 和隋唐时期,肃慎的后人被称为“ 勿吉”和“靺鞨”。他们与中原王 朝不仅有密切的经济联系,而且也 有了密切的政治联系。 公元7世纪末,因为战乱一部分靺 鞨人东迁,后定居于松花江上游、 长白山之北,建立了“震国”,唐 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自此以后便以“渤海”为号。 唐中期,渤海统一了拂涅、号室等 部,统辖地域北至松花江下游、南 至朝鲜半岛北部、东临大海、西南 达今辽宁省北部及东部。渤海建国 200多年,后被辽政权所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暑期调查报告——以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城和清永陵两景区为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姓名:关畅摘要:作为在清朝政权的发源地之一,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担负起了传承文明的重要历史使命。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各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满族文化在这个地方,不但面临机遇,也遇到了很多挑战。
关键词:永陵镇满族传统民俗文化发展现状保护措施一.基本情况1.满族概况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6000-7000年前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
满族旧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满族旧称女真,后改名满洲族。
目前满族人口超过一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人口为1,068万),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伊通、岫岩、新宾、青龙、丰宁、宽城、清原等满族自治县及滦平、隆化等民族县,和若干个满族乡。
2.新宾县概况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东与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搭界,南与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为邻,西与抚顺市相连,北与清原满族自治县毗壤。
新宾是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介于北纬41°14′10″至41°58′50″,东经124°15′56″至125°27′46″之间,属于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全境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84公里,最狭处35公里,总面积4432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
共辖15个乡镇、14个国营林场、180个行政村,73个农、林、畜场,800多个人参场。
县人民政府驻新宾镇,距抚顺110公里,距沈阳170公里。
为全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目前满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0%以上。
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新宾赫图阿拉城登极称汗,建立后金政权,奠定了清王朝268年的基业。
由于新宾在满族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所以这里的满族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以永陵镇的赫图阿拉城和清永陵两景区的满族文化最有研究价值。
3.永陵镇概况永陵镇隶属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位于东经128度18分,北纬41度43分。
辽宁省东北部新宾满族自治县中部,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满族的故乡,因其境内的清永陵而得名。
拥有以世界文化遗产关外三陵之首——清永陵和全国AAAA级景区清朝第一都城——赫图阿拉城为代表的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
全镇万人口中,满族人口占75%,被誉为“中华满族第一镇”。
4.赫图阿拉城概况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西距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永陵5公里。
“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小山岗,是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努尔哈赤始建城堡于此。
2年后,又增修外城。
内城周2千米,努尔哈赤及其亲族居住。
外城周千米,居住精悍部卒。
外城北门外,铁匠、弓匠分区居住。
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即汗位,建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定都于此。
今仅内、外城城墙有部分残存,城门遗迹尚清晰可辨,其余建筑已荡然无存。
5.清永陵概况清永陵是清王朝的祖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起连山脚下,始建于1598年。
清天聪8年(1634年)称兴京陵,顺治16年(1659年)尊为永陵。
在陵内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曾祖、祖父、父亲及他的伯父和叔父,辈分位居关外三陵之首,也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体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寝建筑群。
清永陵不仅以神奇的风水,丰富的内涵,重要的价值闻名于世,而且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艺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色。
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发展现状1.赫图阿拉城情况赫图阿拉城从内城开始走起,第一站到达的是一个传统满族农家小院。
门外有石碾,门内有石磨,据说这二者有转运神碾和神磨之称,有转运和镇宅之意。
院子用矮篱笆隔开,菜园子里有酱缸,种有紫苏,这些都是满族传统的小吃及小吃的原料。
房子的烟囱在屋外,高门槛,门楣上贴有挂笺,门两侧挂有满语书写的对联。
墙上供有灶王爷。
进屋之后首先是厨房,墙上挂有摆放未熟面食的帘子,筛选五谷杂粮的簸箕,还有一些小农具等。
四角有四口大锅,进门左手侧,也就是西侧第一口锅上也挂有灶王爷的画像。
厨房两侧是东西屋,屋内又分南北炕。
房梁上挂着摇篮,摇篮内放有虎头枕。
炕边放有泥火盆,在当时的年代,泥火盆冬季用来取暖,其他季节用来保存火种。
炕沿边放一陶盆,内有做靰鞡鞋的模具,嘎拉哈,和口袋。
窗台上放有缠线板、洗衣锤等。
炕梢有炕柜,炕柜上有黑腰被和满绣枕头。
西墙侧供有先祖牌位,牌位旁写有家谱。
再来说说这枕顶刺绣。
满族民间刺绣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它吸收、借鉴了我国中原苏绣、蜀绣、汀绣、广绣这四大名绣之长,几百年来一直植根于满族人民生活之中。
?岫岩满族民间刺绣针法行云流水,套针、抢针、乱针、长针各显其能,锁针、花针、扎针、纳针综合并举,其中蕴含着我国民间工艺美术概、凝练的艺术语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水准,展现了满族先民古朴的民风习俗和八旗女人们的智慧。
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影响了传统的生活习惯。
这院子本是努尔哈赤舅舅的国舅府,现在由国舅府的后人掌管,大家都尊称老人为“冷姨”。
冷姨和所有传统的满族人一样热情、淳朴,不过也已经不懂满语。
在她向我介绍满族传统习俗时,也纠正了一个被很多人错误理解的习俗。
她说,东北三大怪中的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其实应该把大姑娘说成是小媳妇。
这并不是部分人理解的农忙时抽袋烟解乏,而是小媳妇为了孝敬婆婆,替婆婆点烟。
又因为当时女子出嫁年龄较小,所以外人便把小媳妇误会成了大姑娘。
离开农家小院,就到了文庙。
这是努尔哈赤为加速后金政权封建化进程,广泛吸收融合汉文化的产物。
正方挂有“万世师表”的匾额,内供孔子。
东侧两厢房一次是观音殿和关公殿。
其他房子已禁止参观。
但据导游说,文庙院内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三种文化。
接下来比较大的景点就是汗王寝宫和汗宫大衙门。
汗宫大衙门为八角亭,是后金政权的金銮殿。
汗王寝宫系有高台建筑,石滴皿楹,进深二间,前有长廊,为硬山式青瓦建筑,木体结构。
金銮殿后有以萨满神堂。
金銮殿、汗王寝宫以及萨满神堂的前台皆为13个台阶。
作者虽不知何故,但却注意到这与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
出了内城,到达外城后,直奔满族博物馆。
路上还经过了靰鞡鞋和嘎啦哈的模型。
满族博物馆分为八个展厅,分别从农业、渔猎、手工、建筑、生活、经济、政治等方面,介绍满族。
2.清永陵情况第二天前往清永陵。
关外三陵之首的永陵,占地面积不是很大。
大门采用了少有的栅栏门。
栅栏门和四碑亭之间的两厢房,现在分别做文物展和陵主人介绍只用。
四碑亭墙横雕有飞龙,竖雕有坐龙。
坐龙为龙头狗身,以狗的姿势坐立。
这据说缘于智犬在大火中救了努尔哈赤的性命,陵园内不能雕有狗,所以便雕为坐龙。
这在清朝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
再向后走,前往启运门。
两侧厢房分别为做贡品的膳房和果房。
启运门两侧的墙上雕有龙的图案。
双侧双面,共四条龙。
启运门下的青砖已被玻璃保护起来。
启运门是进入方城的唯一门户,门阔三楹,中为神门,皇帝和皇后分别走东西便门,官员出入为东便门,司事人走西便门。
现在中门已关闭,游客进出都走东西两便门。
过了启运门,就是启运殿,建于明末,内供有四皇四后的神牌神位。
清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来此拜谒。
3.永陵镇旅游设施情况永陵镇镇内没有旅游景点,但是饮食很有满族特色,很多家沿街小吃打着满族八碟八碗的牌子,口味也很正宗。
三.发展窘境及原因赫图阿拉城和清永陵不仅传承了满族文化,更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宣扬的满族文化。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永陵镇正在发展的旅游事业背后,却也面临着窘境。
经过田野调查,笔者发现了两景区在文化事业发展方面的不足首先,景区的的开发情况。
景区交通并不十分方便。
抚顺市和新宾县前往永陵镇的公路正在新建,永陵镇没有铁路,公路客运站简陋而且车次路线都较少,公共交通并不方便。
永陵镇内到达各景区的交通也并不便利,这体现在两点。
其一,指示牌数量不够,对于徒步从镇内前往景区的游客,没有恰当的方向指示;其二而对于乘车前往的游客,来往打车也并不方便。
景区内的卫生情况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公共卫生设施的简陋和少人打理。
景区的部分建筑保护的不够妥善。
例如,不少房屋已经长出很高的青草;永陵外的下马碑更是直接在公路旁的荒草丛中出现裂痕;赫图阿拉城外城的满族街建筑残破,已几乎荒废。
景区内满族博物馆中展品较少,甚至存在解释牌摆错位置的情况。
景区工作人员虽然态度很好,但是难免出现有散漫的情况,很多景点少有、没有工作人员;永陵内的建筑周围,随处可见工作人员的生活用品。
景区周围住宿并不方便。
一是住宿地点几乎全部都在镇上,离景区较远;二是住宿条件欠佳,成规模的宾馆酒店太少。
还有一个有待推敲的问题是,永陵镇内很多以狗肉为主的饭店。
这与满族人不吃狗肉的习俗背道而驰。
这种情况出现在满族文化旅游为主的地方,多少还是有些不协调的。
在满族自治地区,尤其是满族文化游景点周围,经济发展是不是也应参考、尊重民族习俗?其次,赫图阿拉城虽然大体上保存了满族的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但是不少细节仍被现代化,比如在农家小院的厨房里出现了白色陶瓷的水槽,与建筑整体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
第三,在文庙、关公庙、萨满神堂以及永陵中,全部由和尚看管。
这不仅是对文化的混淆,也亵渎了不同的文化。
这些和尚对游客的态度分为两种,进香者可简略参观院内建筑,对不进香者态度恶劣粗鲁,并禁止其在院内建筑间走动。
这些不仅对景区发展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也会对文化的传承造成不应有的误解。
第四,导游的措辞并不严谨。
虽然相比较其他清朝遗迹景点而言这两处景点游客不多,但是导游也应做到严谨认真,在很多概念和名词的阐述解释上,不应出现纰漏和错误。
作者认为,新宾的满族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是以上四点,会给原本就并不十分景气的景区增加没有必要的负面影响。
2.产生窘境的原因对于以上几点不足,作者试概括出了这样几点原因:(1)主观原因:观念落后,意识淡薄保护意识的缺乏。
(2)客观原因:民俗文化资源流失。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加快,社会发展的加速,人口流动的加剧,民间艺人急剧消失,民间文化资源迅速消亡,民间艺术日渐衰落。
①民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如枕顶刺绣、剪纸等,在景区内未见到相关艺人。
说部、秧歌等传统民俗活动也未见踪影。
②民间习俗流失严重。
在永陵镇随机问询的一些居民中,对传统习俗大都一知半解,大范围看,这不利于满族习俗的传承,小范围看,也会让游客对满族习俗产生朦胧的印象,甚至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