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炉况判断总结剖析

合集下载

炼铁高炉总结反思

炼铁高炉总结反思

炼铁高炉总结反思引言炼铁高炉作为铁矿石冶炼的重要设备,其稳定的运行对于钢铁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炼铁高炉的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炼铁高炉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1. 运行情况总结在过去一段时间的运行中,炼铁高炉的整体运行状况较为稳定,生产量较为稳定,达到了预期的产量标准。

然而,在运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1 原料质量不稳定由于原料的供应链管理存在不稳定因素,高炉投入的铁矿石成分不断变化,导致高炉操作参数难以稳定控制,从而影响了高炉的冶炼效果。

1.2 炉渣脱硫不彻底炉渣脱硫是炼铁高炉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艺操作,但在当前的生产中,脱硫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一定的脱硫不彻底现象,这使得炼铁高炉中硫含量较高。

1.3 冷却系统不稳定炉壳水冷却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炼铁高炉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冷却系统存在渗漏和堵塞等问题,导致冷却系统的效果下降,影响了高炉的正常冷却。

1.4 炉内温度控制精度不高高炉的温度对于冶炼过程的控制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的温度控制系统精度不高,无法满足高炉内部温度的要求,导致冶炼过程中温度的波动较大。

2. 问题分析以上述问题为基础,我们对炼铁高炉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2.1 原料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分析原料质量不稳定主要是由于供应链管理不完善导致的。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与供应商进行合作,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前沟通交流,以确保稳定的铁矿石质量,从而提高高炉的稳定性。

2.2 炉渣脱硫不彻底的问题分析炉渣脱硫不彻底主要是由于脱硫工艺操作不当导致的。

我们需要加强脱硫工艺的研究与改进,优化脱硫剂的选择与添加方式,提高脱硫效果,减少炉内硫含量。

2.3 冷却系统不稳定的问题分析冷却系统不稳定主要是由于冷却系统的设计和维护不当导致的。

我们需要对冷却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修复渗漏和堵塞问题,确保冷却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高炉的冷却效果。

2.4 炉内温度控制精度不高的问题分析炉内温度控制精度不高主要是由于温度控制系统的精度不足导致的。

炉况分析8

炉况分析8

近期炉况分析处理总结
近期3#炉出现憋压、风量偏低,料速缓慢不均匀,渣铁物理热不充沛,四角炉顶温度偏差较大,东、西炉台出铁不均匀,中心气流不明显,高炉各项生产指标不理想。

经分厂、车间领导研究决定对高炉进行改料制和加锰矿莹石洗炉。

从12日开始中心气流不明显,16日CB66批改为222221.116批Oa改为33.30.27.24发展边缘气流。

17日104批Oa改为32.29.26.23同缩一度,顶压降为190Kpa。

166批料线由1.3米改为1.4米,矿批28吨/批。

18日41批开始加莹石洗炉300kg/批,53批停上莹石,分别于66、86、106批集中加锰矿莹石洗炉(各15吨每批)。

19日43批Ca35.32.29.26.23.18因没有中心气流采取中心加焦措施。

20日65批ca35.32.29.26.23.14 CB22213(中心加焦)虽然中心气流不显,但炉况好转。

21日77批矿批29吨/批。

23日127批CB改为222222
24日31批Oa33.31.29.26 Ca35.32.29.26.23
OB3332 CB22222
这次炉况我个人认为原燃料带入的有害杂质较多,导致炉墙结厚,致使憋风现象频繁,通过洗炉后,炉况趋于顺行,渣铁物理热充沛,1450度以上,四角顶温明显偏差较小,高炉向顺行发展。

高炉操作03炉况的判断与调节

高炉操作03炉况的判断与调节

高炉操作第3章 炉况的判断与调节保持高炉高产、优质、低耗和炉况顺行,从操作方面看主要是选择好各种操作制度与搞好日常调剂。

怎样正确地判断各种操作制度是否合理和正确地进行日常调剂,熟练地掌握综合判断高炉行程的方法与调剂规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般观察炉况的内容是:炉况的动向与波动幅度。

这两者相比,首先要掌握变化的方向,使调剂不发生方向性的差错。

其次,要掌握波动的幅度,有了量的概念,调剂才能既对症下药又恰如其分。

3.1 直接观测法3.1.1 看风口风口是唯一可以直接看到炉内局部冶炼现象的窗口,可以随时观察,比看铁、看渣所显示的炉况波动也早。

(1)炉缸温度。

炉热时风口明亮、无大块和生料下降;炉凉时风口发暗,炉料少降与大块多,甚至出现风口前涌渣、挂渣现象。

还要注意边缘发展时风口明亮但炉温不高。

(2)下料速度。

(3)循环区大小。

(4)炉缸圆周工作均匀性,其中包括各个风口的温度均匀性,煤气分布均匀性,下料状态均匀性。

(5)风口冷却器漏水情况。

3.1.2 看铁水每次出铁,必须观看铁水变化,其内容主要看以下几方面:(1)看炉温;铁水明亮,炉温适中,铁水暗红,炉温低。

(2)看[Si]含量,也是看炉温。

(3)看铁水[S]含量,铁水是否要炉外脱硫或是否符合要求,一般在炉前可以判断出来。

3.1.3 看炉渣从炉渣的流动状态与断口颜色可以判明炉缸热度、渣碱度及渣中FeO、MnO 等的含量。

(1)炉热时,渣流动性好、光亮耀眼,从炉子流出时表面冒出火苗、水渣白色。

(2)炉凉时,渣流动性差、颜色发红,从炉内流出来时无火苗而有小火星、水渣变黑。

(3)炉渣成分不同时其颜色不同,断面状态不同。

(4)液态炉渣时,酸性渣可拉丝,碱性渣成滴状滴下,因此前者叫长涪后者叫短渣。

固态炉渣时,玻璃渣为酸性渣;石头渣为碱性渣。

3.2 间接观测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炉监测内容越来越多,精度越来越高,已成为观察判断炉况的主要手段。

监测高炉生产的主要仪表,按测量对象可分为以下几类:压力计类:有热风压力计、炉顶煤气压力计、炉身静压力计、压差计等。

高炉炉况的判断与调节

高炉炉况的判断与调节

高炉炉况的判断与调节第一篇:高炉炉况的判断与调节高炉炉况的判断与调节炉况的稳定是相对的,为了保持长周期的稳定,消除外界多因素的干扰,工长对炉况的判断与调节显得尤为重要。

炉况的调节,无非是调节四大制度,本节内容先阐述四大制度的调节,然后在讲述如何整体把握炉况,进行一般的炉况分析。

一.碱度的调整炉况的稳定,必须保证良好的炉渣流动性,而炉渣R的高低,直接影响炉渣的流动性,此外,炉渣其他成分的变化,工长们也应同样重视。

特别是Al2O3和MgO,Al2O3高于16%,炉渣的流动性明显变差,MgO在10~12%是比较合适的,但湘钢的渣相中大多只有8.5%左右的水平。

调整R时注意以下几点:1.R容易调整,但很难一步到位,计划休风时,一般考虑提早1---2个班将R校准。

2.炉渣R调整以后,一个冶炼周期后,实际炉渣R不一定与计算的R相符,一般需1.5个冶炼周期,这是因为炉渣R比重小些,炉渣容易滞留在炉内局部区域,从而造成R的波动。

3.炉渣的热熔比铁水要高,炉渣R的波动容易造成软熔带的波动,给炉况及煤气流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热制度的调节保证充沛的渣铁物理热时高炉冶炼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甚至在顺行和炉渣发生异常的时候,必须先保证炉渣,否则是不可能有顺行的,高炉相继发生的炉凉事故,给炼铁工作者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实际上是渣铁的物理热充沛,即渣铁的温度比较高,另外,还有铁水的化学热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参数,即版报上记录的铁水含Si量,在正常的冶炼强度下,铁水Si含量高,铁水物理热亦很高。

它们是正比关系,铁水中Si的还原是在高温的条件下被还原的,铁水温度越高,炉内的矿石中Si还原条件越好,铁水Si含量越高。

但不同高炉相同的铁水化学热,其物理热的水平有一定的差别,比如某钢厂一高炉[Si]含量0.45时,铁水物理热约1480℃,但另个高炉Si约0.30时,铁水物理热亦有1480℃,这主要时与矿石中Si还原的条件不同所能决定的,这方面的知识大家可查阅一些书籍,比如“低Si铁的冶炼”方面的问题。

高炉工长炉况分析学习感悟

高炉工长炉况分析学习感悟

高炉工长炉况分析学习感悟
高炉操作不仅是多工种配合的一门工艺,也是受多方面各因素影响的工艺,所以无论是高炉的调剂还是炉况的处理都应该全方面的考虑,综合判断而后动,片面的就事论事不利于操作水平的提高。

处理炉墙结厚,众所周知的要发展边缘,为什么还要中心加焦呢?其实细想一下,或者综合考虑一下,或许也就释然了。

对于结厚的高炉,边缘会自动加重,所以多数时侯,不是我们不想要发展边缘,而是无论你怎么操作调剂,边缘都很难放出来,这个时侯,如果中心再出不来,两股气流都压死会是什么结果?悬料、塌料加剧炉况恶化。

所以,中心加焦或者保证中心气流,其实是一种被迫的被动操作,是为了维持炉况的顺行争取处理时间而釆取的不得己的操作,而真正主动的操作应该是努力发展边缘气流。

当然,不同的操作者,不同的措施,力度会各有不同。

但全面考虑问题才能有效的处理问题,同样的,有人看到风口向热减煤,有人却加煤,条件不同,环境不同,综合考虑才能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高炉炉况失常总结

高炉炉况失常总结

高炉炉况失常总结1. 引言高炉作为炼铁工艺的核心设备,其正常运行对保持铁水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高炉炉况时常发生失常情况,这些失常情况严重影响了高炉的正常操作和矿石冶炼效果。

本文将总结高炉炉况失常情况的常见原因和解决方法,旨在为高炉操作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2. 原因分析高炉炉况失常的原因多种多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2.1. 炉料成分突变炉料成分的突变是高炉炉况失常的常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原料的质量有较大波动时。

比如,矿石含杂质增加、含水率变化、石灰石镁含量异常波动等都可能导致高炉炉况失常。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加强原料的控制和检测,提前发现和处理突变情况。

2.2. 石灰石质量变差石灰石是高炉冶炼过程中常用的矫正剂和炉渣形成物,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炉的炉况稳定性。

如果石灰石质量下降,容易导致炉渣膨胀、炉况不稳定等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选择优质的石灰石供应商,建立稳定可靠的供应链。

2.3. 炉底渣疏松或积扎炉底渣的疏松或积扎都会影响高炉的正常运行。

炉底渣疏松会导致炉冷风过大,降低高炉的产量;而炉底渣积扎会导致炉冷风过小,影响高炉渣的排出。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定期清理炉底渣,并加强炉底渣的监测和分析。

2.4. 风温异常风温异常是高炉冶炼过程中常见的失常情况之一,风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高炉的正常运行。

风温过高会使煤气燃烧不充分,导致高炉炉况不稳定;而风温过低会使煤气在炉内燃烧不充分,影响炉内温度和反应效果。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加强风温的监测和调节控制。

3. 解决方法针对以上分析的失常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解决:3.1. 建立完善的原料控制系统建立完善的原料控制系统,包括原料成分的在线检测和实时监控。

通过及时掌握原料成分的变化情况,可以在炉料成分发生突变时及时调整炉况,保持高炉的稳定运行。

3.2. 优化石灰石采购和使用选择优质的石灰石供应商,在建立稳定可靠的供应链的同时,加强对石灰石质量的检测和控制。

炉况分析7

炉况分析7

近期炉况分析处理总结
自4月份以来,高炉陆续出现排锌,排碱现象,炉缸温度降低,铁水物理热低,炉渣流动性差,在此其中加入少量莹石,锰矿增加炉流动性,并适当通过分厂、车间提高了入炉Mgo的含量。

进入5月份以来产量降低,燃料升高,并且出现东、西探尺偏差大,东、西铁口出铁不均匀,且物理热温度偏差较大,风压波动大,风量偏小等不利于高炉顺行的状况。

后在车间、分厂领导召开炉况分析会,分析出高炉可能出现炉缸局部堆积,炉身结厚现象(因原料含锌偏高)。

在此次会议后,确认原因,针对高炉出现的问题采用发展边缘煤气流的方法洗炉,具体情况如下:5月15日—17日将矿石的布料角度和圈数由Oγ 5.32.29.26.24。

逐渐改为32.29.26.23.顶压190Kpa,料线1.4米,焦炭角度改为35.32.29.26.23 CB改为2.2.2.2.2,期间并适当加入少量莹石锰矿,此后于17日下午出现边缘气流,使用边缘煤气冲刷炉墙。

5月20日后陆续将布料角度改为压边,发展中心并将焦炭布料角度改为35.32.29.26.23.14 CB改为2.2.2.2.1.3向中心加焦发展中心煤气流。

经过此次煤气洗炉后,产量有所提高,铁水物理热温度升高,生铁含硅提高,有助炉缸温度的提升。

通过这次处理炉况,使我认识到了原料有害物质对高炉顺行带来的影响,并且学到了利用煤气冲刷炉墙促使结厚部位的渣皮脱落,并且通过此次洗炉处理炉墙结厚,学习到了特殊炉况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如提高炉温,防止渣皮脱落造成炉温波动和发展边缘煤气时应适当提高燃料比,降低冶强,配合处理炉况。

分析和判断炉况5条标准

分析和判断炉况5条标准

分析和判断炉况5条标准1、看风压:是否稳定、水平合理。

一要稳定,一般风压σ值30*100Pa?以下算很稳定;30-40*100Pa?较稳定;40-50*100Pa?不太稳定;大于50*100Pa不稳定。

二要在一定冶炼条件下,压差处于合适的水平。

一般来讲,正常炉况压差低一点有利强化冶炼,如提产、提煤比,压差高则相反。

压差高当然不好,但也不一定是越低越好,要综合评判消耗、稳定性等,而且稳定必须是第一追求目标。

2、看下料:是否有崩滑料、料速是否稳定、料面是否均匀。

具体评判标准是:1)有无崩滑料:正常炉况崩滑料≤1次/班;崩滑料大于1次而≤2次则炉况一般;2小时之内3次或以上崩滑料则是连续崩滑料,炉况差且趋于恶化。

发生崩滑料时,要看当时对应的气流变化特点,如料滑向中心还是边缘,热负荷的高度、圆周方向变化情况,静压力上下部压差、煤气利用率变化情况、当前时间前推20-30批料有无乱料等,然后根据具体表现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再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崩滑料。

2)料面偏差:一看平均料线距离目标料线偏差情况,一般要小于200mm;二看三把探尺之间极差程度,正常深浅探尺极差≤500mm,最好≤300mm;三看三把探尺各自的平均深度与总平均深度偏差,一般也要≤300mm。

天均值超过该范围,可以判定为料面偏差大,需要采取措施纠偏。

3)下料均匀性:正常料速偏差≤5min、探尺斜率基本一致、无呆尺等情况。

4)焦炭矿石落点层厚:正常上完焦炭或矿山后探尺放下到提起时间偏差不大,也即我们看到的焦、矿的料速“宽度”接近,没有一种料下料后马上到料线上料、一种料下料后料线很浅上料时间很长的“毛刺”、“长平台”现象。

如果连续、有规律出现,则可能是焦炭、矿石在探尺位臵的炉料堆积层厚偏差过大,导致表观料线深度偏差大。

3、看煤气利用情况:是否稳定、水平合理。

1)首先要稳定。

无论高低,稳定煤气利用率反应了炉内气、固两运动、热交换及炉内化学反应的稳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煤气流通道的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炉炉况判断总结常见的炉况判断方法:直接判断法和利用仪器仪表进行判断。

一.直接观测法1.看出铁主要看铁中含硅与含硫情况。

◆看火花判断含硅量①冶炼铸造生铁时:当[Si]大于2.5%时,铁水流动时没有火花飞溅;当[Si]为2.5%~l.5%时,铁水流动时出现火花,但数量少,火花呈球状;当[Si]小于1.5%时,铁水流动时出现的火花较多,跳跃高度降低,呈绒球状火花。

②冶炼炼钢生铁时:当[Si]为1.0%~0.7%时,铁水流动时火花急剧增多,跳跃高度较低;当[Si]小于0.7%时,铁水表面分布着密集的针状火花束,非常多而跳得很低,可从铁口一直延伸到铁水罐。

◆看试样断口及凝固状态判断含硅量看断口①冶炼铸造铁时:当[Si]为1.5%~2.5%时,模样断口为灰色,晶粒较细;当[Si]大于2.5%时,断口表面晶粒变粗,呈黑灰色;当[Si]大于3.5%时,断口逐渐变为灰色,晶粒又开始变细。

②冶炼炼钢生铁时:当[Si]小于l.0%时,断口边沿有白边;当[Si]小于0.5%时,断口呈全白色;当[Si]为0.5%~l.0%时,为过渡状态,中心灰白,[Si]越低,白边越宽。

看凝固状态铁水注入模内,待冷凝后,可以根据铁模样的表面情况来判断。

当[Si] 小于1.0%时,冷却后中心下凹,生铁含[Si]越低,下凹程度越大;当[Si]为1.0%~l.5%时,中心略有凹陷;当[Si]为1.5%~2.0%时,表面较平;当[si]大于2.0%以后,随着[Si]的升高,模样表面鼓起程度越大。

◆用铁水流动性判断含硅量①冶炼铸造生铁时:当[Si]为1.5%~2.0%时,铁水流动性良好,但比炼钢铁黏些;当[Si]大于2.5%时,铁水变黏,流动性变差,随着[Si]的升高黏度增大。

②冶炼炼钢生铁时:铁水流动性良好,不粘沟。

◆生铁含[S]的判断①看铁水凝固速度及状态:当[S]小于0.04%时,铁水很快凝固;当[S]在0.04%~0.06%时,稍过一会儿铁水即凝固,生铁含[S]越高,凝固越慢,含[S]越低,凝固越快;当[S]在0.03%以下时,铁水凝固后表面很光滑;当[S]在0.05%~0.07%时,铁水凝固后表面出现斑痕,但不多;当[S]大于0.1%时,表面斑痕增多,[S]越高,表面斑痕越多。

②看铁水表面油皮及样模断口:当[S]小于0.03%时,铁水流动时表面没有油皮;当[S]大于0.05%时,表面出油皮;当[S]大于0.1%时,铁水表面完全被油皮覆盖。

③将铁水注入铁模,并急剧冷却,打开断口观察:当[S]大于0.08%时,断口呈灰色,边沿呈白色;当[S]大于0.1%时,断口为白口,冷却后表面粗糙,如铁水注入铁模,缓慢冷却,则边沿呈黑色。

2.看炉渣◆用炉渣判断炉缸温度炉热时,渣温充足,光亮夺目。

在正常碱度时,炉渣流动性良好,不易粘沟。

上下渣温基本一致。

渣中不带铁,上渣口出渣时有大量煤气喷出,渣流动时,表面有小火焰。

冲水渣时,呈大的白色泡沫浮在水面。

炉凉时,渣温逐渐下降,渣的颜色变为暗红,流动性差,易粘沟,渣口易被凝渣堵塞,打不开;上渣带铁多,渣口易烧坏,喷出的煤气量少,渣面起泡,渣流动时,表面有铁花飞溅。

冲水渣时,冲不开,大量黑色硬块沉于渣池。

◆用上下渣判断炉缸工作状态炉缸工作均匀时,上下渣温基本一致。

当炉缸中心堆积时,上渣热而下渣凉。

边沿堆积时,上渣凉而下渣热,有时渣口打不开。

当炉缸圆周工作不均匀时,各渣口渣温和上、下渣温相差较大。

◆用渣样判断炉缸温度及碱度用样勺取样,待冷凝后,观察断口状况,可用来判断炉缸温度及炉渣碱度:①当炉温和碱度高时,渣样断口呈蓝白色,这时炉渣二元碱度为1.2~1.3左右。

②若断口呈褐色玻璃状并夹有石头斑点,表明炉温较高,其二元碱度为l. 10~1.20 左右。

③如果断口边沿呈褐色玻璃状,中心呈石头状,一般称之为灰心玻璃渣,表明炉温中等,碱度为1.0~1.1左右。

④如果二元碱度为1.3以上时,冷却后,表面出现灰色粉状风化物。

④⑤当碱度小于1.0时,将逐渐失去光泽,变成不透明的暗褐色玻璃状渣,易脆。

⑥低温炉渣,其断面为黑色,并随着渣中FeO增加而加深,一般渣中Fe O大于2%渣就变黑了。

⑦严重炉凉时,渣会变得像沥青样。

⑧渣中含MnO多时,渣呈豆绿色。

⑨渣含Mg0较多时,渣呈浅蓝色;MgO再增加时,渣逐渐变成淡黄色石状渣,如MgO大于l0%,炉渣断面为淡黄色石状渣。

⑩在酸性渣范围内,渣表面由粗糙变为光滑而有光泽时,说明碱度由高到低,渣易拉丝,渣呈酸性;在碱性渣范围内的炉渣断口呈石头状,表面粗糙。

3.看风口◆用风口判断炉缸工作状态①各风口明亮均匀,说明炉缸圆周各点温度均匀。

②各风口焦炭运动活跃均匀,则炉缸圆周各点鼓风动能适当。

◆用风口判断炉缸温度①炉温下降时,风口亮度也随之变暗,有生降出现,风口同时挂渣。

②在炉缸大凉时,风口挂渣、涌渣、甚至灌渣。

③炉缸冻结时,大部分风口会灌渣。

④如果炉温充足时风口挂渣,说明炉渣碱度可能过高。

⑤炉温不足时,风口周围挂渣。

⑥风口破损时,局部挂渣。

◆用风口判断顺行情况高炉顺行时各风口明亮但不耀眼,而且均匀活跃。

每小时料批数均匀稳定,风口前无生降,不挂渣,风口破损少。

高炉难行时,风口前焦炭运动呆滞。

悬料时,风口焦炭运动微弱,严重时停滞。

当高炉崩料时,如果属于上部崩料,风口没有什么反映。

若是下部成渣区崩料很深时,在崩料前,风口表现非常活跃,而崩料后,焦炭运动呆滞。

高炉发生管道行程时,正对管道方向。

在管道形成初期风口很活跃,循环区也很深,但风口不明亮;当管道崩溃后,焦炭运动呆滞,有生料在风口前堆积。

炉凉若发生管道崩溃,则风口灌渣。

冶炼铸造生铁时这种现象较少,而冶炼炼钢生铁时较多。

当高炉热行时,风口光亮夺目,焦炭循环区较浅,运动缓慢。

如果发生偏料时,低料面一侧风口发暗,有生料和挂渣。

炉凉时则涌渣、灌渣。

◆用风口判断大小套漏水情况当风口小套烧坏漏水时,风口将挂渣,发暗,并且水管出水不均匀,夹有气泡,出水温度差升高。

4.看料速和探尺运动状态看料速主要是比较下料快慢及均匀性,看每小时下料批数和两批料的间隔时间。

探尺运动状态直接表示炉料的运动状态,真实反映下料情况。

炉况正常时,探尺均匀下降,没有停滞和陷落现象;炉温向凉时,每小时料批数增加;而向热时,料批数减少;难行时,探尺呆滞。

探尺突然下降300 mm以上时,称崩料;如果探尺不动时间较长称为悬料;如探尺间经常性地相差大于300 mm时,称为偏料(可结合炉缸炉温来判断),偏料属于不正常炉况。

如两探尺距离相差很大,若装完一批料后,距离缩小很多时,一般由管道引起。

在送风量及矿石批重不变的情况下,探尺下降速度间接地表示炉缸温度变化的动向及炉况的顺行情况。

通过炉顶摄像装置观看炉顶料流轨迹和料面形状,中心气流和边沿气流的分布情况,还能看到管道、塌料、坐料和料面偏斜等炉内现象。

二.仪器仪表监测(间接观察法)1. 仪器仪表监测的种类监测高炉生产的主要仪器仪表,按测量对象可分为以下几类:◆压力计类:有热风压力计、炉顶煤气压力计、炉身静压力计、压差计等。

◆温度计类:有热风温度计、炉顶温度计、炉喉十字温度计、炉墙温度计、炉基温度计、冷却水温度计和风口内温度计、炉喉热成像仪等。

◆流量计类:有风量计、氧量计、冷却水流量计等。

◆炉喉煤气分析、荒煤气分析等。

2.利用CO2曲线判断高炉炉况◆炉况正常时,在焦炭、矿石粒度不均匀的条件下,有较发展的两道煤气流,即高炉边沿与中心的气流都比中间环圈内的气流相对发展,这有利于顺行,同时也有利于煤气能量的利用(如果高炉原燃料质量好,粒度均匀,可以使这两道煤气流弱一些)。

这种情况下形成边沿与中心两点CO2含量低,而最高点在第三点的双峰式曲线。

如果边沿与中心两点CO2含量差值不大于2%,这时炉况顺行,整个炉缸工作均匀、活跃,其曲线呈平峰式。

◆当CO2曲线各点CO2值普遍下降时,或边沿一、二、三点显著下降,表明炉内直接还原度增加,或边沿气流发展,预示炉温向凉。

同时,混合煤气中C O2值也下降。

煤气曲线由正常变为边沿气流发展,预示在负荷不变的条件下炉温趋势向凉,煤气利用程度降低。

当边沿一、二、三点普遍上升,中心也上升时,则表示在负荷不变的条件下,煤气利用程度改善,间接还原增加,预示炉温向热。

同时,混合煤气中CO2值也将升高。

◆利用CO和CO2含量的比例能反映高炉冶炼过程中的还原度和煤气能量利用状况。

一般在焦炭负荷不变的情况下CO/CO2值升高,说明煤气能量利用变差,预示高炉向凉;CO/CO2值降低,则说明煤气能量利用改善,预示炉子热行。

3.利用热风压力、煤气压力、压差判断炉况◆热风压力可反映出炉内煤气压力与炉料相适应的情况,并能准确及时地说明炉况的稳定程度,是判断炉况最重要的仪表之一。

热风压力与炉料粉末的多少、焦炭强度、风量、炉温、喷吹燃料量以及炉缸渣铁量等因素有关。

◆炉顶煤气压力代表煤气在上升过程中克服料柱阻力而到达炉顶时的煤气压力。

常压高炉炉况正常时,煤气压力稳定。

若炉顶压力经常出现向上或向下的波动,表示煤气流分布不稳或发生管道和崩料。

悬料时,由于炉内不易接受风量,产生的煤气量少,炉顶煤气压力明显降低。

◆热风压力与炉顶压力的差值近似于煤气在料柱中的压头损失,称为压差。

热风压力计更多地反映出高炉下部料柱透气性的变化,在炉顶煤气压力变化不大时,也表示整个料柱透气性的变化;而炉顶煤气压力计能更多地反映高炉上部料柱透气性的变化。

当炉温向热时,由于炉内煤气体积膨胀,风压缓慢上升,压差也随之升高,炉顶煤气压力则很少变化,高压炉顶操作时更是如此。

当炉温向凉时,由于煤气体积缩小而风压下降,压差也降低,炉顶压力变化不大或稍有升高(常压炉顶操作)。

煤气流失常时,下料不顺,热风压力剧烈波动。

高炉顺行时,热风压力相对稳定,炉顶压力也相应稳定,因此,压差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波动。

高炉难行时,由于料柱透气性相对变差,使热风压力升高,而炉顶压力降低,因此压差升高;高压炉顶操作时虽然炉顶煤气压力不变,因热风压力的升高,压差也是增加的。

高炉崩料前热风压力下降,崩料后转为上升,这是由于崩料前高炉料柱产生明显的管道,而崩料后料柱压缩,透气性变坏。

高炉悬料时,料柱透气性恶化,热风压力升高,压差也随之升高。

4.利用冷风流量计判断炉况在正常操作中,增加风量,热风压力随之上升。

在判断炉况时,必须把风量与风压结合起来考虑。

当料柱透气性恶化时,风压升高,风量相应自动减少;当料柱透气性改善时,风压降低,而风量自动增加。

炉热时,风压升高而风量降低;炉温向凉时,则相反。

5.利用炉顶、炉喉、炉身温度判断炉况◆利用炉顶温度判断炉况。

炉顶温度系指煤气离开炉喉料面时的温度,它可以用来判断煤气热能利用程度;也用来判断炉内煤气的分布。

正常炉况时,煤气利用好,各点温差不大于50℃(对某些高炉而言),而且相互交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