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例诊断步骤

合集下载

6个问题,带你了解病理会诊流程

6个问题,带你了解病理会诊流程

6个问题,带你了解病理会诊流程病理会诊是医学领域中常用的技术手段,用于确诊疾病、评估疾病进展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它是由多位专科医生组成的讨论小组通过对患者的相关病理资料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从而提供治疗建议。

病理会诊的流程通常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病例评估会诊开始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病例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等。

这些资料可以通过患者的病历和医学影像报告来获取。

医生还可能需要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访问,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2.提交病理材料在确定需要进行病理会诊的病例后,医生会将相关的病理材料提交给病理科。

这些材料包括组织切片、细胞涂片、细胞培养等。

病理科将对这些材料进行组织切片,染色并制备显微镜下的病理标本。

3.病理分析病理科医师会使用显微镜对病理标本进行观察和分析。

通过病理分析,医师可以判断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如细胞的形态、排列、核染色质的分布等,以及是否存在病理变化,如肿瘤的类型、分级、浸润程度等。

4.病理报告在完成病理分析后,病理科医师会撰写病理报告。

病理报告是病理会诊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会对病理特征进行描述和分类,并给出诊断和建议。

病理报告通常包括病人基本信息、送检材料的类型和数量、组织学类型和分级、组织学特征描述、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等。

5.会诊讨论病理报告完成后,会诊小组的成员会根据病人的病理报告进行讨论。

会诊小组通常由多名医师组成,包括病理科医师、临床医师、影像科医师等。

他们会根据病理报告中的诊断和建议,共同讨论可能的治疗方案,并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进一步评估。

6.提供治疗建议最后,会诊小组会提供治疗建议。

根据病理报告、会诊讨论和医师的专业知识,他们会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并给出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方式的建议。

这些建议会与主治医师进行讨论,并在治疗计划中得到体现。

总结起来,病理会诊是通过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对病人的病理资料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并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

手术后标本病理学检查的规定及流程的步骤是什么?

手术后标本病理学检查的规定及流程的步骤是什么?

手术后标本病理学检查的规定及流程的步
骤是什么?
手术后标本病理学检查的规定及流程的步骤
手术后标本病理学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诊断工具,可帮助医生了解病变性质和疾病进展情况。

以下是手术后标本病理学检查的规定和流程步骤:
1. 标本获取
- 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将疑似病变的组织或器官切除,并将其作为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 根据需要,医生可能会采集多个标本。

2. 标本处理
- 标本在切除后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 实验室技术人员将标本固定、包埋,并制备切片供显微镜观察。

3. 切片染色
- 切片制备完成后,实验室技术人员将其进行染色,以增强病
变的可见性。

-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血涂片染色、组织切片染色等。

4. 病理诊断
- 病理学专家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和组织结构特征,对
标本进行病理学诊断。

- 病理诊断结果会记录在病理报告中,并发送给医生。

5. 病理报告解读
- 医生收到病理报告后,会对报告中的病理诊断结果进行解读。

- 病理报告的结果将指导医生制定后续治疗方案或手术决策。

请注意,手术后标本病理学检查的具体流程和步骤可能因不同医院、不同标本类型和疾病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遵循相应的规定和医疗实践准则,并与病理科紧密合作。

这些步骤的顺序很重要,并且每个步骤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解读。

通过规范的手术后标本病理学检查流程,可以提高疾病的准确诊断率,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病理会诊流程范文

病理会诊流程范文

病理会诊流程范文病理会诊是一种医学诊疗过程,通过多学科专家的集体讨论和评估,对患者的病理组织标本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的过程。

病理会诊的目的是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和最佳的治疗方案。

下面是病理会诊流程的一个范文,供参考。

第一步:选择诊断病例病理会诊的第一步是选择需要进行会诊的病例。

这些病例通常包括疑难复杂的病例,以及需要多学科合作治疗的病例。

选择病例的关键是确保对病情有疑问,或者需要多学科专家的集体讨论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第二步:收集病历和病理组织标本为了进行病理会诊,医生需要收集相关的病历和病理组织标本。

病历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等。

病理组织标本通常是通过活检或手术获取的组织样本,用来进行病理学分析和诊断。

第三步:组织会诊专家组病理会诊通常由多学科专家组成,包括病理学家、放射科医生、外科医生、内科医生、肿瘤学家等。

这个专家组的目的是通过集体讨论和评估,给出最终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

第四步:准备会诊材料为了便于专家组讨论,医生需要准备会诊材料,包括病例的病历、影像学检查结果和病理组织标本的切片。

切片通常会进行染色和显微镜检查,以便研究病理组织的结构和细胞学特征。

第五步:组织会诊讨论在组织会诊讨论中,专家组成员共同分析和评估病例的病历、影像学检查结果和病理组织标本的切片。

他们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进行集体讨论和辩论,最终达成一致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

第六步:编写会诊报告根据专家组讨论的结果,医生需要编写会诊报告。

这个报告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病历回顾、会诊讨论的过程和结论、最终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

会诊报告需要确保准确、完整和易于理解。

第七步:沟通与实施治疗医生需要将会诊报告与患者和其他医生进行沟通,确保他们对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有清晰的理解。

根据会诊报告,患者可以决定是否接受推荐的治疗,并与其他医生进行协作,实施治疗方案。

总结:病理会诊是一个多学科合作的过程,旨在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和最佳的治疗方案。

病理科工作流程及报告发出时间

病理科工作流程及报告发出时间

病理科工作流程及报告发出时间
病理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科室之一,负责对组织标本进行病
理学检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病理科的工作流程一
般包括标本接收、标本处理、镜下检查、病理诊断、报告撰写和报
告发出等环节。

首先是标本接收,医生或者外科手术室会将患者的组织标本送
到病理科,病理技师会接收标本并进行登记,确保标本信息的准确性。

接着是标本处理,病理技师会对组织标本进行处理,包括固定、包埋、切片等步骤,以便于后续的镜下检查。

然后是镜下检查,病理医师会使用显微镜对标本进行细胞学或
组织学的检查,以观察病变的形态特征。

随后是病理诊断,根据镜下检查的结果,病理医师会进行病理
诊断,判断组织的性质、是否存在病变以及病变的类型等。

最后是报告撰写和发出,病理医师会根据诊断结果撰写病理报
告,并将报告发送给临床医生,供其参考临床诊断和治疗。

报告的
发出时间通常取决于标本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一般情况下,常规
标本的报告发出时间为2-3个工作日,而对于急诊标本,病理科会
尽快完成诊断并发出报告,以便临床医生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总的来说,病理科的工作流程包括标本接收、处理、镜下检查、病理诊断和报告发出等环节,而报告的发出时间会根据标本的复杂
程度和工作量而定,以确保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常规病理技术流程和步骤

常规病理技术流程和步骤

常规病理技术流程和步骤常规病理技术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标本的固定:通过手术从人体取下的组织称为标本。

标本取下后会立即放入10%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小的组织固定4~6小时,大的需要18~24小时甚至更久。

这一步是为了防止组织出现自溶现象。

2. 编号、取材、记录:组织固定好后,首先进行编号登记,然后由病理医师结合病理申请单上的相关资料进行取材。

取材过程中,医生会对标本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病灶范围、病灶数目等进行仔细观察和测量,同时由病理技术员与病理医生配合,将标本的大体情况登记录入系统,并将病变部位按照取材规范切成适当大小的组织块。

每一例标本都有唯一的病理号,且每一块组织都有其唯一的编号。

3. 脱水、透明、浸蜡:组织取好后装入写有病理编号的有孔小盒内,再放入病理组织脱水机中进行脱水、透明、浸蜡。

这个过程需要经历十二道程序,耗时十四小时,一般在取材当日的夜间进行。

4. 包埋:将已经完成脱水、透明、浸蜡的标本放入专用模具,按规范摆放好,再加入包埋剂(最常用的包埋剂是石蜡),然后放在冷冻台上冷却,此时的标本已变成蜡块。

5. 切片、摊片、贴片、烤片:技术人员将包埋好的蜡块粗切后放在冷冻台上按序冷冻,然后在轮转切片机上切成厚3~5微米的组织蜡片。

切下的蜡片经过冷水展平后放到温水中慢慢展开,然后“定点”、“定向”地捞在专用玻片上。

载有组织的玻片再经过20-30分钟70-80℃烤箱烤干,使组织牢牢贴在玻片上。

6. 染色:最常见的是HE染色,将玻片上的超薄组织经过20多个染色缸的处理,变成彩色的图像。

7. 封片:在染好的组织上盖上一层透明的盖玻片,称为封片。

它能使切片在显微镜下显示出清晰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8. 镜下阅片至报告发出:病理医师将封好的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运用病理学知识,结合有关临床资料和其他检查结果,对送检标本进行最后的诊断。

此过程通常需要经过初诊医生和复诊医生的双人两级诊断。

如遇病变不典型,还需要重切、深切甚至补取材,又要1-2天;如遇到疑难病例,还需经过高级医师间讨论、会诊。

病理检查报告

病理检查报告

病理检查报告病理检查报告(Pathology Report)是医生测量和诊断患者身体各种异常情况的重要手段。

它是病理学家对样本进行分析后,提交的关于患者组织和细胞状况的正式报告。

对于需要揭示患者疾病状态的情况,这个报告通常被视为最终鉴定。

在医疗实践中,病理检查报告比临床症状和治疗记录更具权威性。

因此,了解病理检查报告的过程和结构对于许多患者和医生都非常重要。

病理检查的步骤病理检查通常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 样本提取:在病人身上切取需要进行检查的组织。

这个过程通常会在手术中进行。

2. 固定和切片:获得组织样本后,需要将其固定在特定的化学物质中。

这个过程通常会用到福尔马林。

在材料完成固定后,技术人员会将组织切下薄片。

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取样和涂片。

3. 染色:为了诊断组织或细胞的状态,样本通常需要使用染料。

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哈里斯卡穆氏染色和儿茶酚蓝染色。

这个过程为医生提供了可见的细胞和组织的可见性。

4. 分析:在染色之后,技术人员可以开始分析样本。

这个过程需要使用显微镜来评估组织和细胞是否正常。

5. 诊断和报告:最后,病理学家会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整理,并将自己的诊断编写到病理检查报告中。

病理检查报告的结构病理检查报告可以包含各种各样的信息,可能包括细胞或组织类型,细胞或组织大小和形状,细胞或组织数量,和可能存在的任何异常情况。

病理检查报告也会对患者的疾病状况进行描述,这些状况可能涉及到癌症、炎症或其他疾病。

病理学家通常不会自己阅读报告,而是将其送交给主治医生。

主治医生根据报告来决定将如何向患者解释。

病理检查报告通常按以下结构排列:1. 标题:病理检查报告的主题2. 组织描述:对原始样本的细胞和组织进行细致的描述,包括大小、形状等。

3. V36T型:如果在样本中检测到任何V36T型,也会在报告中进行标注。

4. 诊断:病理学家对样本中发现的任何异常情况所作出的诊断。

5. 注意事项:对于样本中发现的任何异常情况进行重点关注的项。

病理科工作流程

病理科工作流程

病理科工作流程病理科是医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室,它承担着疾病诊断和病理解剖工作,为临床医生提供病理学诊断依据。

病理科的工作流程通常包括标本采集、标本处理、病理学检查、诊断报告等环节。

下面将详细介绍病理科的工作流程。

首先,标本采集是病理科工作的第一步。

临床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后,会根据病情需要采集相应的组织标本或液体标本,以便进行病理学检查。

标本的采集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其次,标本处理是病理科工作的关键环节。

在标本采集后,病理技师会对标本进行初步处理,包括固定、包埋、切片等步骤,以便后续的病理学检查。

标本处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接着,病理学检查是病理科工作的核心内容。

经过标本处理后,病理医师会对标本进行显微镜下的病理学检查,观察组织形态和细胞结构的变化,以及病变的特征。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明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最后,诊断报告是病理科工作的最终成果。

病理医师根据病理学检查的结果,撰写诊断报告,对病变的性质、程度和范围进行描述,提出诊断意见和建议。

诊断报告是病理科对临床医生的重要支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病理科的工作流程包括标本采集、标本处理、病理学检查和诊断报告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才能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病理科的工作流程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临床病理学实验报告

临床病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临床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常见病理切片的观察和病理诊断技巧,提高病理学知识水平和临床病理诊断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切片:正常组织切片、病理组织切片(如肺癌、乳腺癌、肝癌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切片机、染色机、切片架、载玻片等。

3. 实验试剂:HE染色液、苏木精染液、伊红染液、酒精、盐酸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正常组织切片(1)首先观察正常组织切片,了解正常组织的形态结构。

(2)观察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基本结构。

(3)注意细胞排列、细胞间质、血管、淋巴管等组织结构。

2. 观察病理组织切片(1)观察病理组织切片,了解病理变化。

(2)观察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结构的异常变化。

(3)注意病变组织的形态、分布、浸润范围等。

3. HE染色(1)取病理组织切片,放入染色机进行HE染色。

(2)染色过程中注意控制染色时间,避免过度染色或染色不足。

(3)染色完成后,用自来水冲洗切片,去除多余的染液。

4. 显微镜观察(1)将染色后的切片放在显微镜载玻片上,调整焦距。

(2)观察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结构的异常变化。

(3)注意病变组织的形态、分布、浸润范围等。

5. 病理诊断(1)根据观察结果,结合病理学知识,对病理组织进行诊断。

(2)分析病变组织的特点,如细胞异型性、细胞核分裂象、肿瘤标志物等。

(3)提出可能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案。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常组织切片观察正常组织切片显示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结构清晰可见。

2.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病理组织切片显示细胞核增大、深染,细胞质减少,细胞器破坏,细胞排列紊乱,出现浸润现象。

3. HE染色结果HE染色后,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结构更加清晰,有利于病理诊断。

4. 病理诊断根据观察结果,结合病理学知识,对病理组织进行诊断,提出可能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案。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我对临床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病理学知识水平和临床病理诊断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病例诊断步骤概述头痛、头晕、失眠、背痛、无力以及疲乏都是医疗实践中常见的症状,必须将病情轻微的与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区分开来。

有些神经科问题等不及请神经专科医生会诊就需要紧急处理。

不论病人问题大小,在进行神经评估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是有助的:明确病变的解剖定位(从而限定诊断可能性的范围);确定病变的病理生理学;对一些神经科急症要有所准备能立即提供挽救生命的治疗措施。

病史病史往往是神经评估中最能提供有用信息的项目。

了解病人如何应付日常生活与工作常能获得不少有关其神经功能与功能障碍的资料;病人对功能障碍的否认应加以证实;还应该区分病人本人的感受与周围人员(如家属和医务人员)的推断。

首先,检查者应试图确定神经系统是否确实为疾病所累及。

一个受惊的或精神有障碍的病人可能会诉述一些神经症状,不要轻易将这些症状判定为功能性(即癔病性或非生理性),因为不少病人确实是患有神经障碍。

在确定神经系统有病的诊断后,第二步是明确病变的定位是在肌肉、周围神经、脊髓或脑部。

应询问全身其他系统的过去病史,因为各种全身性疾病(如酒精中毒、癌肿、血管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常能引起神经障碍。

家族史有助于揭露一些家族性代谢疾病与变性疾病。

社交与旅游史有助于提供接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危险因素,各种环境毒素,与各种感染因子的情报。

临床神经体检临床神经体检从询问病史时对病人的仔细观察开始。

对病人从坐位移动到检查台上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动作的速度,双侧对称性以及动作的协调,连同姿势与步态,都要加以注意。

病人的外貌,衣着与反应能提示他的情感与社交适应情况。

如果病人必须依赖他人的帮助来回答问题,说明他的记忆已有减退。

文字言语表达或动作执行上的各种错误;对空间的忽视;异常的姿势;以及其他的动作障碍,可能在开始正规检查之前就已明显暴露出来。

根据拟定的病变的解剖定位与病理生理学,临床医生可能对某些检查内容要加以扩充,而对另一些测试则可予以省略。

如果检查者临床经验不足,则应作全面的神经体检,以便发现未被疑及的异常,或证实神经系统状态正常。

精神状态检查首先要评估病人能否配合检查;对一个注意力缺失的病人是无法进一步作正确的测试的。

若怀疑病人有认知功能的减退,应作完整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

该检查的测试内容涉及认知功能的多个方面,包括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记忆;口述与计算能力;判断;以及推理.对人物定向力的丧失只见于神志十分迟钝,谵妄或痴呆的病例;如果是一个孤立的症状,提示诈病可能。

病人对疾病的领悟力,以及其知识库,都应加以评估,虽然有些反应可能会受到教育程度的影响。

还应对病人的情感与情绪进行评定。

正常人应该能完成涉及三个体部的复杂指令,并区别左、右(例如,“将你的右手拇指放在左耳上,然后伸出你的舌头”)。

测定病人对简单物品与身体部位的命名,阅读,书写与复述的能力;如发现有功能障碍,应进一步作有关失语的其他测试。

测试空间感知的方法是令病人模仿检查者摆出的简单的与复杂的手指姿势,并画出钟表面,立方体,房屋的图形,或相交的五边形。

病人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出的费劲程度往往能提供与其最终完成的成果同等有用的信息,可以发现病态的不能持久,过度的耐持,小字症,以及偏侧空间忽视。

令病人使用牙刷或木梳,或从火柴盒中取出一根火柴并将其点燃,可查出有否失用症象。

颅神经检查颅神经检查的范围取决于所怀疑的病变的定位。

嗅觉(第1颅神经,即嗅神经)一般在肌病病例中可以不予检查,但在怀疑前颅凹有病变的病例或头部外伤后的病例中则必须进行检查。

将一些气味刺激(如肥皂、咖啡、丁香油)分别置于左、右鼻孔前,令病人辨认。

由于酒精,氨水以及其他刺激剂能刺激第5颅神经(三叉神经)的伤害性受体,因此不得用于嗅觉测试,除非是用来测试诈病者。

第2(视)、第3(动眼)、第4(滑车)与第6(外展)颅神经的检查都是属于视觉系统的测试。

检查视力(有屈光不正者先予矫正)与视野,并作眼底镜检查。

检查瞳孔的形状与大小,对光反射与调节反射,以及各外眼肌的运动。

第5(三叉)颅神经的三个感觉分支(眼支、上颌支与下颌支)的检查可测试各该区域内的针刺感觉,另用细束消毒棉花轻触角膜的下缘检查角膜反射。

如果发现病人有面部感觉丧失,应检查下颌角部位。

该部位由颈2脊神经根支配,在三叉神经障碍中不被累及。

面肌无力(例如,第7颅神经瘫痪)引起的眨眼减弱不要误认为是角膜反射减退。

使用隐形眼镜的病人常显出角膜反射减退或消失。

核上性角膜感觉减退伴有躯体与面部的痛觉减退,应与周围性病变作出鉴别。

三叉神经运动功能的检查方法是让病人咬紧牙齿,检查者触诊其嚼肌的收缩,或由检查者托紧病人的下颌令其用力张口。

如果一侧翼状肌肌力有减弱,病人在张口时其下颌会偏向无力侧。

第7(面)颅神经的检查是观察有无偏侧面肌无力。

面肌动作的不对称现象往往在病人自发讲话时比较显露,当病人发笑时更为突出,如果病人神志迟钝则在施加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切迹)时当病人作出痛苦表情时也会暴露。

注意有无一侧鼻唇沟变浅与眼裂增宽,这些都发生在面肌瘫痪侧。

如果皱额及闭眼功能保存,则下半部面瘫的原因是中枢性而不是周围性。

舌头前2/3的味觉可以用甜、酸、咸、苦溶液分别作左,右测试。

听觉过响可用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作测试。

第8(前庭-耳蜗,听)颅神经传导听觉与前庭传入信息,应检查听觉与平衡功能。

第9(舌咽)颅神经与第10(迷走)颅神经通常一起检查。

软腭的上抬动作应双侧对称,用压舌板分别触及咽喉左右侧后壁时可引起恶心打呃反射。

不过,双侧咽喉反射消失在正常人群中并不少见,因此不一定有临床意义。

在意识不清,已作气管插管的病人中,作气管内吸引应会激发咳嗽反射。

如病人发声嘶哑,应作声带检查。

若单独只有声音嘶哑(咽喉反射及软腭上抬动作都正常),应检查有无压迫喉返神经的病变(例如,纵隔淋巴瘤、主动脉动脉瘤)。

第11(脊副)颅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与上部斜方肌。

胸锁乳突肌的检查方法是让病人向对侧转颈,检查者一手施加相反方向的阻力,另一手可直接触诊正在收缩的肌肉。

检查斜方肌的方法是让病人作耸肩动作,抗拒检查者所施加的阻力。

第12(舌下)颅神经支配舌头的运动,要检查有无舌肌萎缩,舌肌纤维颤动以及伸舌肌力减弱(伸舌时舌头偏向病侧)。

如果发现某一颅神经出现异常时,应仔细检查邻近的其他颅神经。

有时候这种鉴别十分紧急,例如,脑干缺血应与迅速扩张的并引起颅神经瘫痪的颅底动脉瘤作鉴别。

运动系统的检查运动系统的检查应将病人四肢与肩胛带部位充分暴露,以便进行视诊与触诊,有无肌肉萎缩,肌肉肥大,肌束震颤,其他的不自主动作(如舞蹈动作、手足徐动、肌阵挛、震颤),以及发育不对称现象。

让病人放松,将其肢体作被动屈伸,了解肌张力情况。

肌肉体积的减少提示肌肉萎缩,但双侧性肌萎缩,或者比较大的肌肉以及比较隐蔽的肌肉的萎缩(除非十分显着)可能不易被察觉。

在老年人中,常见某些肌肉组织的丧失,称为肌肉减少(sarcopenia)。

如果某一肌肉替代另一肌肉作更多的活动,可以引起肌肉肥大;如果肌肉组织被过量的纤维组织或贮藏物质所取代则发生假性肥大。

肌束震颤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异常动作,表现为肉眼可见的,位于皮肤下肌肉的短暂,细微,不规则的收缩。

它们通常提示下运动神经元的病变(例如,神经变性、或损伤及再生),但有时也可出现在正常肌肉中,特别是老年人的小腿肌肉。

肌强直是指肌肉持续收缩后,或肌肉遭受直接扣击后出现的肌肉松弛的减弱,可见于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可以引起活动不便(例如,握紧手后不能迅速将手松开)。

先有阻力然后出现松弛(所谓折刀样强直)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基底节疾病通常引起齿轮状僵直。

肌力的测定病人声称的无力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如疲乏,笨拙或麻木。

因此对肌肉无力的体诉,必须明确其确切的定位,发生的时间,激发因素与改善因素以及伴发的症状与征象。

令病人伸出两上肢,然后抬起两下肢(卧位),观察有无肌肉无力现象(无力的肢体会迅速开始下移),震颤或其他不自主动作。

可以通过施加阻力,对个别肌肉组进行肌力测定。

肌肉疼痛或关节病损可以妨碍主动的肌肉收缩。

癔病性肌肉无力的表现是各项抗阻力的肌肉活动可能都正常,但会出现突然的放弃。

轻微的无力可表现为行走时上肢摆动的减弱,向前平伸的上肢出现内旋移动,某一肢体自发运用的减少,或平卧时下肢外翻。

快速的轮替动作执行减慢,手指的精巧动作(如扣上钮扣,打开保险别针,从火柴盒中取出一根火柴)也可发生困难。

对部分性肌肉无力要进行肌力定级往往很困难。

有一种0~5定级方案是用0表示毫无动作,1表示有些细微动作,2表示可以执行不抗地心引力的活动,3表示可以执行抗地心引力的活动,但不能抗外加的阻力,4表示可抗中度阻力执行活动,5表示正常,即可以抗强阻力执行活动。

这种定级方案有一个缺点,就是4级与5级之间的肌力范围较大。

上肢远端肌力可以应用握力器或让病人用力挤压血压计臂袖的充气球来作半定量测定。

功能性测试往往能为运动障碍提供更好的描述。

当病人执行各种活动操作时,要留意其有否功能缺陷,并尽可能作出定量的记录(例如,下蹲活动的具体次数,或走阶梯的具体级数)。

从下蹲位起立,或踩上椅子,这些活动都是测试下肢近端的肌力;让病人用脚跟与用脚尖走路则是测试下肢远端的肌力。

患有股四头肌无力的病人,从坐位起立时,须用手来支撑才能站起。

肩胛带无力的病人得靠摆动身躯来帮助上肢活动。

骨盆带肌肉无力的病人从仰卧位起身时典型的表现是先转为俯卧位,再采取跪姿,然后慢慢用手撑住自己的大腿,一步步将身子向上抬直(Gowers征)。

运动协调,站立姿势与步态的检查正常的运动协调,站立姿势与步态要求运动,前庭及本体感觉三个通路都完整无损。

这三个通路中若有任何一处发生病损,就会产生特征性的功能障碍:患有小脑共济失调的病人会表现出阔底步态;足下垂会引出跨阈步态(病人会将腿部比常人抬得更高,以防下垂的足部会被地面不规则物体绊住);骨盆带无力的病人会呈现摇摆步态;下肢强直(屈曲不便)的病人则表现出外展环行步态。

本体感觉障碍会迫使病人经常留意自己的落脚处以免发生绊跌。

可以通过指鼻试验或跟-膝-胫试验来发现有无共济失调症象。

感觉检查感觉检查全面的感觉检查有时并非必要,尤其是当病人并无疼痛,感觉异常或麻木等主诉时。

可用一枚清洁的大头针轻刺病人的面部,躯干与四肢;询问其双侧的针刺觉是否相同,感觉到的是一种钝觉还是尖锐的刺觉。

测试皮层感觉功能的方法是让病人辨认出置于其手掌中的硬币,钥匙或其他物件(形体辨别觉),在其手掌上所画的数字或图形(图案觉),以及鉴别在其手掌与手指上所施加的一点或两点刺激(两点辨别觉)。

温度觉可用音叉来测试,用手掌将音叉的一个振动股擦热,用冷,热不同的振动股作测试,或者用盛有热水或冷水的试管来作检查。

关节位置觉的检查方法将手指与脚趾的末节作向上或向下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