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说课稿
《旅夜书怀》优质课教案

《旅夜书怀》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解读XXX“旅夜抒怀”的景与情。
2、体会XXX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一、导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
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
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
唐朝的那个夜晚,XXX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XXX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板书旅夜书怀杜甫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XXX,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XXX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
《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
那这个“旅”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而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
二、解读诗歌(一)解读一二两联的景。
1、初读诗歌,首联和颔联中有哪些意象?细草微风岸危樯孤舟星平野月大江2、放飞你想象的翅膀,请用自己的语言呈现图画。
提问学生,教师总结并投影描述的语言。
潮湿的岸边没有来路也没有去路,只有瘦弱的草孤零零地在无边的风中摇摆不定,水边的草注定纤细单薄。
那只破旧的划子还有那根骄傲的桅杆静寂地躺在月色中,守候着漫漫永夜。
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在天与地相接的地方,几颗星辰垂挂着,明亮的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活动,月光也在活动,一江的波光粼粼铺向远方,XXX一色。
3、其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被称世人称道。
在赏析重点诗句时,我们除了指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还要抓住诗句中用得好的字(这些用得好的字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这句话所描绘的画面我们刚刚说过了,那大家找找这句诗文中用得好的字是“垂”“涌”,好在哪里呢?这个“垂”字让人觉得星辰好像垂挂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眼前的平野辽阔无边,这个“涌”字可见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江面上波光粼粼,一直伸向远方,XXX一色,天地相接,这样的画面呈现雄浑开阔的意境。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一、主题:本节课的主题为“旅夜书怀”,通过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人“旅夜书怀”的情感内涵。
2、掌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比喻等。
3、引导学生通过本诗的学习,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和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阅读诗歌,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感内涵。
3、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比喻等,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现技巧。
4、通过比较本诗与其他杜甫诗歌的作品风格,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杜甫的《登高》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旅夜书怀”。
2、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包括唐代社会状况、杜甫的个人经历和心境等。
3、呈现诗歌,让学生阅读并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
4、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比喻等,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现技巧。
5、引导学生比较本诗与其他杜甫诗歌的作品风格,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6、总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明确杜甫诗歌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7、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杜甫在“旅夜书怀”时的情感内涵,以及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2、通过比较本诗与其他杜甫诗歌的作品风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六、教学反思:1、在导入环节,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2、在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时,应注重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旅夜书怀》说课

六 教学过程
四学生小组合作 任务一 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色(意象) 任务二 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任务三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查漏补缺, 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过程
五 通过黑板上意象的对比,结合诗人背景,得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 象和颠沛无依的凄怆心情。同时找出抒情手法 对比 反衬 以乐景叙 哀情。
二 说学情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一些杜甫的诗, 对于杜甫的人物背景和写作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诗歌的鉴 赏也具有初步的积累和认识。但是在主动鉴赏和探究方面存在 动力不足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 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 文章主旨和细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 诗句;理解诗歌的内容。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中抒发的宦游疲倦、漂泊孤苦的 悲凉苦闷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2、理解诗歌中抒发的宦游疲倦、漂泊孤苦的 悲凉苦闷之情。
五 说教法与学法
1 诵读教育法,学习诗歌必须强调朗诵,在诵读中理解,欣赏,使学生逐步 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设升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书面形象的对比,更容易让学 生找出抒情手法。
六 让学生翻译课文“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得出这是作者反 其意而写的,讲解手法反语。
七读最后一句古诗,找出修辞方法,比喻。
六 教学过程
八总结
旅夜书怀的抒情方法 借景抒情 以乐景叙哀情 以景结情
2启发教育法,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的 能力,对作品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见解,并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最新10篇)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最新10篇)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旅夜书怀》,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杜甫晚年漂泊无依的孤寂心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感受诗人虽处逆境仍不失豁达的人生态度,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难点:深入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服务于主题表达。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特别是其晚年漂泊的经历,引出《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情感投入。
学生尝试背诵,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3. 精读分析: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细草、微风、危樯、独舟等),分析这些意象如何构成了一幅孤寂的旅夜图景。
情感探究:结合诗歌内容,探讨杜甫在旅途中的心境变化,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渺小,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自我比喻,体会诗人的无奈与豁达。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借景抒情、对比等修辞手法,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比较杜甫其他描写漂泊生活的诗作,如《登高》,探讨其异同点。
讨论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以及他作为“诗圣”的地位。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强调诗歌中意象、情感与修辞手法的结合。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6.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旅夜书怀》。
写一篇短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句诗的理解与感悟。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2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旅夜书怀》这首诗,掌握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作品《旅夜书怀》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杜甫的时代背景、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分析《旅夜书怀》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学生阅读《旅夜书怀》并分享感受。
第二章:诗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旅夜书怀》的诗意和主题。
分析杜甫的诗歌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旅夜书怀》的诗句和意境。
探讨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怀旧、忧国忧民情怀。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句,理解诗意。
学生讨论杜甫在诗中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诗歌手法分析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手法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分析《旅夜书怀》中的意象、比喻、对偶等手法。
3.2 教学内容分析《旅夜书怀》中的意象和寓意。
探讨杜甫运用比喻、对偶等手法表达情感的特点。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手法。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和欣赏。
第四章:诗文创作背景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和重视。
4.2 教学内容介绍杜甫创作《旅夜书怀》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分析作品与杜甫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关系。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
学生讨论作品与杜甫生活经历的联系。
第五章:综合实践活动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杜甫诗中的情感。
5.2 教学内容设计一项与《旅夜书怀》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体验杜甫的诗意。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写一篇以《旅夜书怀》为灵感的现代诗。
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并进行分享。
第六章:诗歌主题探讨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旅夜书怀》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探讨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6.2 教学内容分析《旅夜书怀》中所体现的杜甫的思想感情。
《旅夜书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旅夜书怀》,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文的主旨和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孤独与无奈,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勇敢面对困境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诗文主旨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文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情感。
2.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诗人杜甫的图片,简介诗人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理解诗文主旨。
4.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情感的理解。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旨和情感。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主旨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2. 练习批改:批改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诗人简介:介绍杜甫的其他诗作,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杜甫的知识。
2. 诗歌鉴赏:选取与《旅夜书怀》主题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
(2)诗歌的意境分析和情感理解。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境感受。
(2)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
(2)提问:“旅夜”和“书怀”在诗中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旅夜书怀》。
2. 写一篇关于《旅夜书怀》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合理阐述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杜甫的其他诗歌,如《春望》、《登高》等,探讨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精选5篇)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精选5篇)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篇1【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结合高考考纲,熟悉意境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诗歌语言,诵读诗歌,走进诗歌意境,聆听诗人心声,感悟诗人情怀;学生展示预习问题,老师点评、补充;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在检测训练中再次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与伟大抱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中反衬、反语和比喻辞格表现出来的沉郁风格。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二、请同学们谈谈鉴赏诗歌的方法。
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知人知世据意推志(展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意象意境思想情感三、走进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题目与诗句怎样对应?2、通过“旅”字看背景:“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3、通过“夜”字察实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吟诵---意象---想象和联想----意境-----明情。
(1)诵读(2)预习成果展示A、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夜书怀说课稿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旅夜书怀
杜甫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抽到的说课题目为“旅夜书怀”。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布置作业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的说课。
一、说教材。
《旅夜书怀》出自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杜甫诗四首。
这一单元主要鉴赏的是唐诗,通过一些列唐诗的讲解,编者意在让学生感受唐诗的意境,了解唐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羁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而《旅夜书怀》则是这类题材的精品。
二、说学情。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一些李白的诗,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以上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对以上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3)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预习,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自主探究中,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旅夜书怀》,加深对杜甫的理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为:
1、教学重点:(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据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
学习诗歌,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指导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节拍和情调。
(2)启发教学法。
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分析、提出见解,
并恰当地表达认识和观点,逐步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合作探究发。
新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等。
在授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具体到课本中,分组讨论人物的情感,通过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教师的点拨下,对李白这首诗的美感有所把握。
(4)当然,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学习方法,我还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提问法、对比教学法、多媒体欣赏等方法,总之一切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这一个中心展开。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杜甫这个诗人,同学们应该都不陌生,谁会背杜甫的的诗?找一个学生背一两句杜甫的诗,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好,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唐朝,寻找杜甫,感受杜甫的喜怒哀乐。
接着引出今天的课文题目《旅夜书怀》。
然后借助多媒体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
2、老师范读,指导诵读。
让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以及情感的流露和感情的变化。
第一次诵读的时候,借助黑板帮助学生排除字、词音义的障碍,这些字词在课前已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做了考查,所以叫一位学生上台注一下加点字的音,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3诵读课文,把握意境,这是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把重点和难点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诗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通过注释和课前预习扫清生字词,顺读全诗。
我会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提供越来越丰富详实的材料,来填充诗歌留下的审美空白。
同时会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
(1)首联和颔联有哪些意象?
答案:细草微风岸危樯孤舟星平野月大江
(2)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句诗,历来被文人所称道,同学们这句诗,哪两个字用的最好,小组讨论。
这个“垂”字让人觉得星辰好像垂挂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眼前的平野辽阔无边,这个“涌”字可见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江面上波光粼粼,一直伸向远方,江天一色,天地相接,这样的画面呈现雄浑开阔的意境。
(3)在这样的夜晚,诗人想抒发怎样的情感?怎么体现的?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我适当在给点提示。
①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
从首联的“独夜舟”可以直接感受到今夜诗人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杜甫在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呈现出画面是雄浑开阔了,而这里的雄浑开阔正好反衬危樯孤舟的孤寂和渺小。
而陪伴自己的恰是这只破旧的小船。
杜甫心中充满孤寂凄苦之感
②颈联,直抒胸臆。
通过“名岂文章着”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
我的名气哪里是文章写得好啊,而诗人恰恰因为文章写得好才出名的,可见这句话其实是反话,这在修辞角度上叫反语,那接
下来的一句字面意思是做官应该到老了病了的时候才退休。
但是诗人这次辞官,离开成都并不是因为自己老了病了,而是被挤出严武幕府的,此时杜甫心中的不甘和激愤之情可想而知。
③天地一沙鸥”借沙鸥来自况,抒发自己心中那种渺小,孤寂,迷惘之情。
天地之大而自己却如此的渺小。
④总结,综上所述,诗人此时孤寂迷惘,凄苦无助,愤激不平,渺小无奈,有着浓郁的悲凉深沉之感。
4、艺术鉴赏。
我会向同学们提问,你认为本诗好在哪里?一人评论一句。
这样安排,让学生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样,由枯燥变生动,由灌输到感悟。
最后我会做出总结,诗人用对比和反语的方法,使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充分表现出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沉郁”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
“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5、新课结束。
放一些多媒体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诗境。
七、布置作业背诵《旅夜书怀》。
八、板书旅夜书怀杜甫板书:意境雄浑开阔板书:感情悲凉深沉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板书:沉郁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