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下)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下)复习资料

第一章问答

1、简述联合国的原则、宗旨、机构及其功能

原则:(1)会员国主权平等(2)各会员国应该忠实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3)各会员国应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和正义(4)各会员国在国际关系中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5)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照宪章采取的任何行动应给予一切协助,联合国对任何国家正在采取防止或执行行动时,各会员国对该国不得给予协助(6)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应保证非会员国遵行上述原则(7)不干涉内政。

宗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以达到上述共同目的。机构及其功能:(1)大会——主要审议机构,重要议案需2/3多数通过。

(2)安理会——对维护和平与安全负有主要责任的机构,在联合国内处于首要的政治地位。(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负责协调经济和社会活动,就发展、世界贸易、工业化、自然资源、人权、妇女地位、人口、社会福利、科学技术、防止犯罪以及许多其他经济和社会问题提出建议和开展活动。

(4)托管理事会——负责监督对11处托管领土的行政管理,促进它们向自治或独立的方向发展。

(5)国际法院——设于海牙,由15名“独立法官”组成,不代表任何国家,依《国际法院规约》而工作。

(6)秘书处——为联合国其他机构服务,并执行它们的计划和政策。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构、产生原因和影响

产生原因(背景):为了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经济,稳定各国汇率,平衡国际收支,促进非歧视性贸易的发展,在战争后期美国和各盟国都希望能在战后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利用其自身资金和组织来的私人资本为各国生产项目提供贷款,也希望缔结统一的关税贸易协定,以消除国际贸易的障碍。

结构:(1)世界银行:为成员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和组织长期贷款;为私人银行向各成员国的长期贷款提供担保,以促进资金流动。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商讨和促进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中、短期资金解决会员国国际收支中出现的暂时不平衡,消除各国的外汇管制,促进国际汇兑的稳定,以便利国际贸易的发展。

影响:结束了战后金融汇率混乱的局面,维持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同时也扩大了国际贸易,在一定时期内,对世界经济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和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通过这一举动,美元成为了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美国也在战后的世界金融中取得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名词解释

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这是一种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以伊斯兰教教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在阿拉伯世界有广泛的影响。兴起于二战期间的叙利亚,1947年在大马士革阿拉伯复兴党召开一大,系统阐述了他们的理念,后来被概括为“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后来复兴党与阿拉伯社会党合并成为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支部遍及阿拉伯诸国。

苏加诺主义:苏加诺是印尼国民党创始人之一,他主张民族主义、伊斯兰教、马克思主义三种力量的团结与合作,曾提出“建国五原则”,后发展为“社会民族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

信仰神道”,最终归于“互助合作”,这一思想一直是印尼独立和建国中的指导思想。

尼赫鲁主义:印度的一中民族主义思想。尼赫鲁是印度国大党主席,自诩为甘地继承人。但在他的思想中已与甘地相去甚远,他把印度的完全独立作为最终目标,但他的思想中又带有一种大国扩张主义的危险因素,此外他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使得的他的理论中又加了民主社会主义的色彩。

第二章问答

1、简论杜鲁门主义

背景:二战后,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统治地位。英国照会美国,希望其代替英国对土耳其和希腊进行援助。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一篇国情咨文,内容涉及敌对社会主义国家,后美国国会通过了援助土希两国的法案。后来这篇国情咨文的发表就被作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内容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

评价:这是美国建立在其强大的综合实力的前提下争霸世界的开始,一般而言,把杜鲁门主义的问世看做是冷战的开始,美国以此为起点,在经济上推行了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建立了北约。美国以其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威势,干涉别国内政,开始了对共产主义阵营的宣战。从一定程度上看,杜鲁门主义的诞生是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必然结果。

2、简评苏联安全带政策

战后苏联斯大林执政时期执行的外交政策总体上可概括为“安全带”政策。这种外交方略存在两面性。

积极方面:(1)苏联战后的目标是巩固胜利果实,争取一个相对宽松、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借以恢复国民经济,医治战争创伤,为确保国家的长期安全创造有利条件。(2)不断巩固和加强东欧这块社会主义前哨阵地,严防帝国主义的插手干预。(3)苏联竭力防止德日重新武装、东山再起,再度成为战争策源地。

消极方面:苏联过分考虑自己的安全和民族利益,犯有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错误。

评价:苏联的所谓“安全带”政策,有力的维持了战后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防止了资本主义相东欧的渗透,使得苏联国民经济在历经战后洗礼后能够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并与美国分庭抗礼,为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提供里有力的保障。但是苏联为了保证自己安全,粗暴干涉别国党和别国的内政,稍有不从,惩罚立至。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本身的威信,造成了严重后果。

3、如何评价马歇尔计划

二战后,欧洲百废待兴、民生凋敝,美国提出了旨在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由美国提供贷款,帮助欧洲资本主义诸国渡过战后的动荡局面。

马歇尔计划是在杜鲁门主义思想的主导下美国的一次大动作,由于英法诸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该计划的出台和实施,对于战后欧洲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稳定了各国的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革命的爆发。在执行这一计划的过程中,美国始终把争取欧洲统一作为对欧政策的核心,所以,马歇尔计划的推广,客观上使得西欧各国之间的壁垒开始消融,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也为后来欧洲联合打下了基础。此外,随着美国的资金援助,美国的经济触角延伸到了西欧诸国及其殖民地中,在遏制共产主义的同时也大获其利,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名词解释

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20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开庭,开始了对21明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讯和判决,次年10月1日审结闭庭。这是一次公正的审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开给予发动侵略战争的幕后黑手以应得的惩罚,反应了世界人民的心声。这也是

战后同盟国的一次重要国际行动。

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该演说,其中提及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这片讲话是对西方国家发出的联合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开号召,一般认为这是冷战的第一枪。美国借丘吉尔之口表明了自己政策的转变,开启了美苏对抗的时代。布鲁塞尔条约组织:1948年3月17日,英法比荷卢5国在布鲁塞尔签订条约,该组织随之问世。这是一项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条约。虽然条约表面上指向德国,实质上表现的却是西欧诸国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担忧,条约的主要目的是针对苏联的攻守同盟。

日美安保条约:随着亚洲形势的转变,美国重新估量了日本的战略地位,于1951年与日本签订《日美安保条约》,美军得以无限制的驻留日本。从此,美国把日本作为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的基地和桥头堡。而这一条约使得日本名义上独立,实际是半独立半被占领的国家。共产党情报局:针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进逼,在苏联倡导下多个社会主义国家联合成立的一个机构,1947年9月苏联等9国共产党在波兰举行会议而成立,到1956年4月结束,它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苏联借此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压制“异端”,为社会主义阵营分裂埋下伏笔。总的说来,情报局过大于功。

联邦德国基本法: 1948年9月,德国西部占领区一些资产阶级政党代表组成“协商会议”制定的根本法。为了表示德国最后要统一,把筹建中的国家说成是“过渡”性质的,故未采用“宪法”这一正式名称,而称之为“基本法”。1949年5月8日协商议会通过,同月23日生效。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改,尤其是1956年的“防务法”和1968年的“紧急状态法”所作的两次修改为最主要的修改。

经互会:成立于1949年1月,旨在协调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合作问题。成立初期,对于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禁运起到了巨大作用,极大的帮助了东欧各国恢复和发展经济。但苏联实行不平等贸易也时有存在,后由于长期脱离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竞争,经互会反而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阻碍。

第三章问答

1、如何评价赫鲁晓夫三和路线

赫鲁晓夫上台,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外交理念。主张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进行和平竞赛,这些观点适应了大战后世界的主流,有助于维持战后各大国之间的和平,为苏联的发展赢得了空间。同时又强调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通过议会道路和平取得政权。这是美苏争霸时期苏联的对外方针,为苏联的外交战略目标服务,最终达成美苏共主世界的局面。“三和路线”的提出是苏联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它结合了苏联的实际和当时世界的形势,成为了苏联争霸的重要利器。

2、简述50年代苏南关系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开始调整外交关系,1953年6月,苏南外交关系恢复。1955年5月,赫鲁晓夫访苏,表示出重修旧好之意。经过谈判,6月2日发表了《贝尔格莱德宣言》,8月,两国又缔结了一个长期贸易协定,南斯拉夫得到了苏联的大笔贷款。次年6月,铁托访苏,双方发表了两国政府《联合公报》与两党关系的《莫斯科宣言》,自此,苏南的邦交恢复正常化。虽然如此,但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内外政策上依旧存在着分歧。1958年4月,南共联盟“七大”通过了新的纲领,苏联又开展了对南共纲领的批判,,从而又开始了苏南第二次大争论。

名词解释

哥穆尔卡:波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杰出的政治家、理论家。1947年9月他反对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因而违抗了苏联意志,遭受打击。波兰爆发波兹南事件后,重新出任第一书记,开始了改革,然而他的改革不彻底,不敢实行大胆的经济改革,因而他的

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巨大成效,由此他开始失去人民的信任。后在1970年辞去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接任。

1957年莫斯科宣言:在国际共运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之后,为求统一认识、消除分歧的产物。1957年全世界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在莫斯科召开会议,签署了该宣言,内容涉及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争取和平反对战争问题、各国各兄弟党关系等问题。实际上这是各种观点妥协与调和的产物。

匈牙利事件:1956年10月,布达佩斯爆发了群众的游行示威活动,并发生流血冲突,以此为始,后苏联曾两次出兵干预,史称“匈牙利事件”。主要原因有领导集团的重大错误、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破坏与进攻、国际帝国主义的挑拨等。匈牙利事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匈牙利人民和国际共运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奠边府战役:越南抗法战争中的重要战役。1954年3月13日,越南军队在中国顾问团的帮助下向北压缩在奠边府的法军发动进攻,经57昼夜激战,歼敌1.6万余人,活捉法军司令官。这一大捷,改变了整个印支战争的形势,对正在召开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四章问答

1、战后日本政治民主化改革

(1)非军事化改革:这是占领当局对日本改革的最基本的要求,最终的目的是要摧毁军国主义的控制。(2)五大改革: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政治、促进经济民主化。(3)制定新宪法:新宪法符合资产阶级利益,受到国民拥戴,其颁布标志着日本已成为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

2、简述艾哈德改革与联邦德国经济奇迹

艾哈德改革:首先从货币体系入手,从美国运进新钞后实行全面兑换的货币改革,在此基础上取消配给,放开价格,推动西占区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同时,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以减税为内容的税收改革,刺激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

1952年,联邦德国的经济的主要指标已超过战前水平,此后一直保持的高速的增长态势。高速发展的工业,促进外贸连年顺差,极大地改善了国际收支地位,黄金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同时消费物价水平上涨率和失业率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由此联邦德国的政治与社会呈长期比较安定的状态,经济处于平稳的高速增长之中。

3、杜鲁门公平施政的内容、影响

于1945年初见其形,1949年1月5日正式提出,综合过去的各种建议,内容包括:制定就业法案;继续冻结物价和房租,控制通货膨胀,建造廉价公共住宅;实行国民健康保险;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最低工资限额;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等。这之中就业问题是关键。

“公平施政”的提出帮助杜鲁门在1948年的大选中获胜,然而这一政策本身的成就却十分有限。在美国这样一个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人人获得“公平的一份”是不可能实现的,许多的相关立法都因保守派的竭力反对而夭折。实际上“公平施政”雷声大雨点小,到1950年,由于杜鲁门政府忙于侵朝战争和应付国内的所谓“颠覆”活动,公平施政偃旗息鼓,宣告失败。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评价

形成因素:首先是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二是战争的特殊作用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的形成。最后是经济危机呼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挥干预和调节的作用,把国家垄断资本推向体系化和成熟。

主要内容:(1)国家垄断资本的企业体系:其核心是国有化企业、国有森林和矿山等(2)国家垄断资本的财政体系:国家财政收支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逐年升高,是国家垄断资本高度发展的结果(3)国家垄断货币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和国有化银行、国家信贷机构、国

家货币金融政策三方面(4)国家垄断社会管理和调节体系:主要是指国家制定政策计划、协调地区发展、进行经济部门结构调整等社会管理和调节职能。

评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存在其自身的问题:国家财政开支过度膨胀、通货膨胀政策难以驾驭、国有企业生产的政策性亏损日趋严重。虽然存在问题,但是也不可能倒退到自由发展的时代,可以肯定的是国家的干预和调节是保持经济正常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对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言,其政策观念如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才是其能否继续存在甚至发挥效用的关键。

名词解释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5月,驻阿尔及利亚法军发动兵变,并波及至国内。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岌岌可危。最终由声望最高的戴高乐出面接管政府收拾残局,颁布新宪法,年底戴高乐就任总统。由此进入第五共和国时期。在经济和殖民地问题上新的共和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第五共和国的局势得以稳定。

麦卡锡主义:麦卡锡是美国共和党人,在二战后,以他为首在美国境内掀起了法西斯式的反共迫害,极端的攻击涉及到了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大量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受到迫害。这股狂潮随着麦卡锡被解职而休止。虽然如此,麦卡锡主义仍作为美国政治生活中极端反共反民族的潮流而载入美国史册。

三环外交: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这是一个大国衰微后的无奈之举。

第五章名词解释

埃及七月革命:1952 年7月23日由埃及自由军官组织执行委员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埃及人民要求废除英埃同盟条约,谋求民族独立,终于爆发七月革命。新政府迫使埃及国王退位,并于次年正式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颁布宪法,从此埃及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蒙巴顿方案:二战后,英国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巨大压力,由驻印总督蒙巴顿提出的“印巴分治”方案。主要内容是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正是这个方案,为今天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克什米尔问题埋下了伏笔。

摩萨台改革:指二战后在伊朗爆发的石油国有化运动,领导人为首相摩萨台。石油国有化运动严重损害了英美等大国的利益,英美等国用尽各种手段不成,遂与伊朗国王勾结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摩萨台内阁,重新控制了伊朗的石油。伊朗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直到1973年才实现石油国有化的目标。

印尼八月革命: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印尼受到共产党和其他爱国政治组织宣传影响的广大群众当即开始对国家独立的争取,17日,他们说服苏加诺等人签署《独立宣言》,印尼走上了独立的道路。这个“千岛之国”的独立,对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第六章问答

1、亚非会议及其评价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研究有关民族主权、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问题等。各国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各抒己见,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这是会议取得的最大一项成就。

亚非会议室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标志着帝国主义任意摆布亚非人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会议始终高举民族独立的旗帜,其胜利举行和圆满闭幕对各国民族民主运动产生了巨大的鼓舞,也是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沉重打击。通过这次会议

亚非国家增加了相互的了解,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更加团结,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万隆精神”,如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外交准则,足见万隆精神的强大生命力。

2、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及其评价

1969年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总理,开始推行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有:(1)改善与苏联的关系,承认民主德国与波兰以奥得—尼斯河为边界线;(2)改善两个德国的关系,实现了国家间的关系正常化,1973年两国同时加入联合国;(3)改善与东欧其他国家的关系,先后与波兰、捷克斯洛代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70年代的联邦德国在经济上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经济大国,但在政治上依旧无所作为,有鉴于此,新东方政策应运而生。新东方政策虽立足西方,却自主的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3、简述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1)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努力摆脱美国的核保护伞,为独立自主政策提供可靠的势力保障。

(2)果断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积极发展独立的军事防卫体系,争取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独立的发言权。

(3)积极发展“法德联盟”,以此为基础巩固和加强欧洲经济共同体,坚决抵制英国加入欧共体,从而防止美国利用英国控制欧洲。

(4)发展独立的对苏关系,用“缓和、谅解、合作”的外交政策替代冷战与对抗,增强在美苏对抗夹缝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名词解释

不结盟运动:随着美苏争霸局面的日益明朗,一些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不愿介入美苏斗争,开始奉行不结盟政策。1961年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在贝尔格莱德集会,成立了不结盟运动这一松散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也是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肯尼迪和平战略:针对苏联咄咄逼人的全球争霸策略,肯尼迪提出了所谓的“和平战略”。一方面与苏联进行和平竞赛,从而达到从根本上削弱苏联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东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分离东欧国家与苏联的关系,从而瓦解社会主义阵营。和平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的新内容,和平演变的战略由此进入了具体实施的阶段。

布拉格之春:1968年1月开始,在捷克斯洛伐克开始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称为“布拉格之春”,捷共于4月推出行动纲领,希望借此可以摆脱苏联的影响,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然而改革并没有坚持很久,当年8月一度蓬勃发展的改革运动夭折于苏联及华约成员国的武装入侵。

第七章问答

新科技革命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1)产业结构的非物质化趋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就业人数急剧上升。(2)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趋势: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智能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劳动密集型企业。

(3)科技革命带来了各国经济布局的变化:新兴的工业区不再趋向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转而重视人才、交通、环境等条件。

(4)科技革命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由于发达国家着眼于发展“朝阳工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开始大量出现。国际合作增多,经济进一步国际化。

第八章问答

1、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及其评价

政策内容:主要是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改革方案,如减税、增加失业津贴和社会保险金,提高最提工资标准,对房屋建设和消除贫民窟提供经费和重新开发萧条地区,联邦援助教育和农场主,消除种族歧视,抑止经济衰退,发展空间技术等。此外,1963年肯尼迪政府提出了第一个比较彻底的取消种族隔离的民权立法,虽未通过,却为后来者打下了基础。

评价:5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政府面临不再是繁荣景象,而是持续的经济恶化。新边疆政策正是为了转变这一不利的国内形势而生。应该说这一政策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的特别是在通过减税以刺激消费和企业投资方面。但是更多的改革方案因国会保守派的阻挠而搁置,随着肯尼迪遇刺身亡,改革遗留下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这一次尝试为后来约翰逊的“伟大社会”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约翰逊的伟大社会计划及其评价

计划内容:(1)继续肯尼迪未竟的事业,在1964年大选前,约翰逊促使肯尼迪遗留的52项立法提案的大部分(45项)在国会获得通过,其中最重要的是赤字减税计划。(2)“向贫困宣战”是“伟大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儿童与青年教育计划,职业训练计划,社区行动计划与改善落后地区状况法案。(3)保障黑人平等权利方面,除了通过了肯尼迪遗留的有关禁止在公众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法案外,还先后出台了选举权法和开放住房法。

评价:“伟大社会”是美国统治阶级所推行的自“新政”以来最雄心勃勃的社会改革计划,在立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成效是显著的。然而在该计划的背后隐藏的是服务于垄断阶级的根本动因,目的在于缓和阶级矛盾以转移民权斗争的主要方向,同时使穷人变成纳税人,提高其购买力。由此可见,该计划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的财富分配关系。在美国深陷越战的泥潭之后,伟大社会的美梦最终化为泡影。

3、里根革命的内容及其影响

里根上台后实行“新保守主义”,宣扬建国时期尤其是体现在宪法中的传统的自由主义。里根于1981年向国会提出“经济复兴计划”,有四方面主要内容:即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和严格控制通货流量。

尽管里根革命为企业家自由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美国经济也走出了“滞涨”困境,实现了在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但其隐患同样不可忽视,美国由此陷入了财政赤字高、外贸逆差高、内外债务高和美元比值降低的“三高一低”局面。其继任者布什对该政策继续执行导致了美国经济的持续衰退。直至1992年高呼“改革”口号的克林顿当选总统,美国的保守主义政策才逐渐退出政治舞台。

4、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1)战争对日本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战后的民主改革既改革了社会经济结构,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这成为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朝鲜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由此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日美垄断资本的结合,为战后日本摆脱经济困境、迅速恢复经济并实现高速增长的起步提供了关键的推动力。

(3)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这是日本战后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主要措施。

(4)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革新和改造,重视和推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式和职工文化知识三方面的革新和改造同步进行,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可靠技术保障。

(5)确定“贸易立国”思想,积极有效的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有效途径。

名词解释

欧洲共产主义:这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反映了战后欧洲历史发展的现实,也是对苏联东欧式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逆反,虽然它坚信马克思主义,但提出的许多主张都与苏联式社会主义不同。虽然它尚未在实践中取得政权,但是其影响颇大,至今它仍是欧洲政治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

第九章问答

1、赫鲁晓夫农业政策及其评价

首先是扩大垦荒和玉米的种植,但是由于苏联许多地区不适宜种玉米,“玉米运动”很快便失败了。从1958年起,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新措施,包括:(1)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即改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各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2)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技术修理站,把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3)在加速发展国营农场、扩大集体农庄规模和收缩个人副业经济的基础上,推行农业小组承包制。

赫鲁晓夫的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的农业落后问题。这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垦荒等粗放经营的方式扩大生产,劳动生产率仍很低,而且受气候影响产量波动很大。此外,由于改革本身缺乏科学性、一贯性,使得前期效果还比较明显,到了后期逐渐乏力。

2、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及其评价

内容:第一阶段:(1)恢复集中领导的部门管理制,并兼顾地区管理的原则。(2)在坚持集中计划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某些自主权。(3)以利润留成设置企业经济刺激基金。(4)利用价格、信贷、奖金等经济杠杆刺激企业改善管理。

第二阶段:进一步改组工业管理机构,成立各种联合公司,开始推行以集约化经营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三阶段:就第一阶段工业管理体系改革中的若干方面又提出一些新措施。

评价:新经济体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这方面而言,是有益于苏联经济发展的。但是在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中,仍坚持国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得改革成为了这一体制下的修补匠,并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改革最终也只是成为了治标之策、一时之政。

3、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及其评价

南斯拉夫通过了工人自治、社会自治和劳动联合自治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了包含以下内容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1)以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替代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所有制。(2)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相结合。(3)在国家政体方面,建立起民主化、而非苏式集中化的国家政权体系。(4)在社会政治制度方面,实行代表团制原则。联邦、共和国、自治省三级议会实行代表团制,议会代表由选民选举、监督和罢免。(5)在外交上,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评价: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历经三十多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国家发展成了一个具有中等发展水平的现代化工业——农业国。但自铁托逝世后,其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由于过分强调“非中央集权化”,导致宏观经济生活失控,地方分散主义和民族主义事件时有发生,联邦各共和国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这为后来南斯拉夫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4、匈牙利模式及其评价

主要内容:(1)改革计划管理体制。除国防等重点工业部门外国家计划只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主要比例,取消下达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将国家投资预算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但规定信贷总限额。(2)改革价格和工资制度。实行三种价格,即固定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强调物价改革与工资、补贴和税收改革同步进行,并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实

行部分工资浮动。

评价:匈牙利在1968-1973年间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十分顺利,效果也十分显著,被称为“匈牙利模式”。不过,多重价格体制也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大型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比产业工人提高更快,国内外一些人对改革有所指责。特别是1973年底开始国际上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开始猛涨,农产品和工业成品价格则呈现下跌之势,匈牙利的经济因之深受打击,导致70年代中期经济停滞。

名词解释

盖莱克:波兰杰出的政治家,波兰统一工人党成员。1970年“十二月事件”后接替哥穆尔卡担任党中央第一书记。上台后开始执行高速发展战略,并在前期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后由于国际形势突变,波兰局势陷于动荡,政府无能为力。1980年9月,盖莱克被解职下台。团结工会:波兰的一个政党组织。1980年波兰爆发战后最大规模的罢工,团结工会在这次风潮中成立并迅速壮大,成为公开的政治反对派。后在大选中获胜上台,波兰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剧烈变化,通过所谓的“电休克疗法”使波兰过渡成资本主义国家。

第十章问答

伊朗白色革命及其评价

自从伊朗50年代的石油国有化运动失败后,国内政局一直不稳,国王巴列维从1962年起开始着手改革,因为这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故称“白色革命”或“国王与人民的革命”。主要的改革内容有:(1)实行土地改革,从地主手中赎买土地再出售给无地农户;(2)实行森林、牧场、水力、石油、矿产资源国有化;(3)大力开采石油、天然气,从西方财团手中收回石油资源主权和阿巴丹炼油厂的管理权,实现国有化,同时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等多种工业;(4)出售国营企业股票,劳资分享企业利润;(5)修改选举法,实行普选,妇女享有选举权;(6)兴办教育,提高全民文化水平。

改革推动经济的发展,土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其石油工业为伊朗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但是由于经济建设波及面太广,问题也很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轻农,失业队伍不断扩大,国家财富虽不断增多但贫富悬殊。这引起了人民的不满,最终在国王的专制统治中,反对派联合起来,爆发了伊斯兰革命。

名词解释

东盟:东南亚国家在战后为克服独立后所面临的经济困难、谋求相互间的合作而建立的组织。1967年印尼、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5国签署《曼谷宣言》,东盟正式成立。经过长期的努力,东盟成员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的发展势头有增无减,为东南亚诸国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宽广、自由的发展平台。

伊朗伊斯兰革命:在伊朗爆发的带有宗教色彩的革命运动。由国王巴列维发动的改革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以神职人员霍梅尼领导的反对派于1977年12月发动圣战,国王出逃,伊朗的君主制宣告结束,建立了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阿根廷庇隆主义:又称正义主义,由阿根廷正义党领袖庇隆所倡导。庇隆认为,他的学说是介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包括“政治主权,经济独立和社会正义”三大纲领性口号,庇隆在其执政的10年里(1946—1955)以他的学说为指导,实行了一系列政治与经济改革,对阿根廷民族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政治的调整起了推动作用。

阿连德:智利伟大的政治家、社会主义者、智利社会党领导人,1970-1973年间任智利总统,任内阿连德始终推行被称为“智利社会主义之路”的规划,坚持着自己的政治理想。这引起了美国等国家的极度恐慌,在美国的暗中支持下,智利国内的反对党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阿连德政府,阿连德本人也在政变中身亡。

第十一章问答

1、独立后新加坡经济发展历程

1959-1967年事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和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进口替代”工业。为此,新加坡先后制定了两个五年计划,颁布了《新兴工业法令》《土地扩展法》(1959)《经济扩展奖励法》(1967)等法令,不断增建开发区。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旅游、金融、外贸等事业。

1968-1979年为第二发展阶段。实行由进口替代转向适应外部需求为主的“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至此,失业问题已不复存在,反而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情况。

1979年进入第三阶段。实行工业技术升级,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建立高技术、高工艺、高增值、有出口竞争能力的新兴工业企业。1985年以后转向发展国际通讯、金融和咨询等服务业。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上世纪90年代后新加坡进入稳定成长阶段,使其成为东南亚科技、通信、金融、运输、设计和服务中心,拥有“花园城市”的美称。

2、尼克松主义内容及其评价

尼克松总统在职期间制定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首先在亚洲范围内,美国鼓励其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对其盟国面临的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美国则以集体安全为目标,这称为“关岛主义”。后尼克松又将其不断延伸,推广到全球,其中心内容是美国不再承担保卫自由世界的全部责任。1970年尼克松曾把他的思想概括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新和平战略”,这三点成为了尼克松主义的三大支柱。

在尼克松总统任内,这个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策略的指导思想,美军退出越南,改善了中美关系,战略重点转向苏联。这是美国战后外交政策方面一次巨大的转变,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结束,适应了世界局势的新变化,缓解了国内的多种危机,对外也改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美苏争霸中美国所处的不利地位。由此,尼克松主义成为了之后几届政府政策的出发点。

名词解释

南南合作: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本身经济发展、增强团结斗争的力量,开始谋求相互间的多领域合作。因发展中国家多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南部,所以称为南南合作。通过各国的不懈努力,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不仅对自身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助推力,对世界经济的进步也有巨大的影响。

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围绕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南北双方的经济合作等问题所进行的谈判和斗争,这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斗争,触及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自上世纪60年代而始,斗争合作相交织,一个长期、激烈、艰苦的过程。因发展中国家多在南半球,习称“南方”,发达国家多在北半球,习称“北方”,故名。

世界近现代史下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高考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由于俄国参加一战,各种社会矛盾空前尖锐。1917年,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统治俄国300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了。此后,形成了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由资产阶级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七月流血事件使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表明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十月革命首先在彼得格勒起义成功。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政治上,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经济上,将大企业收归国有,分配土地给农民;对外方面,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1918年,苏俄政府同德国签订了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红军。1919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它是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要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调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这一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起到了集中力量保卫祖国的作用。但违背了经济的客观发展规律。 战后,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有: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但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该政策的实施,表明苏俄放弃了用战士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这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让建立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 1922年,苏联成立。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最早加入。 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重点是发展重

世 界 现 代 史下册知识点口诀

世界现代史下册知识点口诀 第一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背景 客观主观二方面,帝义特征薄弱点,参与一战激矛盾,阶级政党同盟军 二、过程: 二月革命推沙皇,两个政权共并存,《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事件破和平,十月革命终成功 三、历史意义: 首创社义制国家,为俄现代奠基础,破资义一统天下,宣告社义变现实;社义民解受鼓舞,世界进入现代史 四、巩固政权: 内忧外患成背景;废旧建新民权等;监收企业分土地;与德签约赢时间,组建红军勇抗敌,战时共义效用大,击溃白军逐外敌 五、向社会主义过渡: 经济危机变政危,新经政策终出台,粮食税代余粮收集,中小企业有放宽,自由贸易按劳分,经济恢复巩政权,社义过渡得实现。六、苏联成立: 苏联一大宣成立,俄外乌白初加盟,1924定宪法,国家组成联邦制,社义国家是根本。 七、第三国际 三大国际纵向记 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联共14大定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二五计划成就大 15大定农业集体社义建设三问题重视重工轻农轻消费水平跟不上人民生

活水平低牺牲农民累资金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 公有经济成主导苏联八大颁新法社义制度在苏建苏联模式也形成积极消极重弊端个人崇拜很严重清洗运动影响深 第二章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一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美英法操纵和会五国意图要识记对德和约终签定划界分海外殖民限制军备索赔款相继签约奥、保、土凡尔赛体系终形成欧洲中东格局变体系隐含四矛盾国联成立美梦空时地宗旨与实质二、华盛顿体系 美英日掀军竞赛美国倡导开会议九大国家三条约四国条约葬英日五国海条美受益日本受压归山东九国公约损中国华顿体系美获益凡-华体系新格局 第三节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一、1929-1933经济危机 资义鸡毛是根因供求矛盾为直因股票投机引导火股市崩溃危机发迅速扩及工农业其他资国受波及三大特征重识记范围时间加破坏加深各国内危机世界局势变紧张 二、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当选总统大刀阔斧推新政整顿金融恢信用通过工业复兴法调农政策稳价格以工代赈增就业新政本质要识记减缓破坏复经济缓和矛盾巩统治开创国家新模式 三、德法西斯专政建立 建立原因有三个缺民主传统为根民族仇恨凡和约经济危机打击

世界现代史下册

世界现代史下册: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是美国控制战后国际经济秩序、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944年7月1日至22日,来自美苏中法等44个国家的730名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的华盛顿大旅社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及其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决定成立两个国际金融组织,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事实上,美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确立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霸主地位。 二、关税与贸易协定 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生效。主要内容是适用最惠国待遇、关税减让、取消进口数量限制、保护和紧急措施。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到1992年,缔约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03个。总协定为解决各成员国在相互的贸易关系中所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提供了场所和规则,为成员国举行关税减让谈判提供了可能和方针。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1996年被世界贸易组织(WTO)所取代。 三、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工业方面:美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力量 货币金融方面: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形成 国际贸易与投资方面: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关贸总协 定形成的国际贸易体系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 的国际贸易体系。 科技方面: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使它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四、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含义: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美国、英国为了各自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安排战后世界秩序和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的权力与地位等而达成的谅解和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由于谅解和协议主要在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达成,所称之为雅尔塔体系。 2.实质:苏、美、英,主要是美苏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 3.瓦解: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4.内容:(1)划定势力范围; (2)对战败国的处理; (3)建立维护战后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联合国,并确定以“大国一致”的原则作为安理会运作的基础。 (4)战败国的殖民地和领地由联合国实行托管

世界现代史(下)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下)复习资料 第一章问答 1、简述联合国的原则、宗旨、机构及其功能 原则:(1)会员国主权平等(2)各会员国应该忠实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3)各会员国应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和正义(4)各会员国在国际关系中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5)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照宪章采取的任何行动应给予一切协助,联合国对任何国家正在采取防止或执行行动时,各会员国对该国不得给予协助(6)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应保证非会员国遵行上述原则(7)不干涉内政。 宗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以达到上述共同目的。机构及其功能:(1)大会——主要审议机构,重要议案需2/3多数通过。 (2)安理会——对维护和平与安全负有主要责任的机构,在联合国内处于首要的政治地位。(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负责协调经济和社会活动,就发展、世界贸易、工业化、自然资源、人权、妇女地位、人口、社会福利、科学技术、防止犯罪以及许多其他经济和社会问题提出建议和开展活动。 (4)托管理事会——负责监督对11处托管领土的行政管理,促进它们向自治或独立的方向发展。 (5)国际法院——设于海牙,由15名“独立法官”组成,不代表任何国家,依《国际法院规约》而工作。 (6)秘书处——为联合国其他机构服务,并执行它们的计划和政策。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构、产生原因和影响 产生原因(背景):为了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经济,稳定各国汇率,平衡国际收支,促进非歧视性贸易的发展,在战争后期美国和各盟国都希望能在战后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利用其自身资金和组织来的私人资本为各国生产项目提供贷款,也希望缔结统一的关税贸易协定,以消除国际贸易的障碍。 结构:(1)世界银行:为成员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和组织长期贷款;为私人银行向各成员国的长期贷款提供担保,以促进资金流动。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商讨和促进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中、短期资金解决会员国国际收支中出现的暂时不平衡,消除各国的外汇管制,促进国际汇兑的稳定,以便利国际贸易的发展。 影响:结束了战后金融汇率混乱的局面,维持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同时也扩大了国际贸易,在一定时期内,对世界经济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和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通过这一举动,美元成为了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美国也在战后的世界金融中取得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名词解释 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这是一种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以伊斯兰教教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在阿拉伯世界有广泛的影响。兴起于二战期间的叙利亚,1947年在大马士革阿拉伯复兴党召开一大,系统阐述了他们的理念,后来被概括为“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后来复兴党与阿拉伯社会党合并成为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支部遍及阿拉伯诸国。 苏加诺主义:苏加诺是印尼国民党创始人之一,他主张民族主义、伊斯兰教、马克思主义三种力量的团结与合作,曾提出“建国五原则”,后发展为“社会民族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

九年级下册历史(提纲)-有答案

世界现代史-----九下期末复习(2015、11)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1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 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2、1917年4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回到彼得格勒,确定武装起义的方针。 3、1917 年11 月7 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即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 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4、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①政治: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②经济: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 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③外交: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④迁都:1918年,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5、问答: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 诞生。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 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经济方面: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 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其特点(内容)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的含义) 作用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政治方面:1922 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努力奋斗。 4、列举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①1928年--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成就: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农业国变成强盛工业国。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②同时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③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九年级历史890 1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1. 引言 世界现代史是研究从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的 学科。在现代社会中,了解和理解世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提供一些世界现代史的复习资料,帮助读者回顾和加深对该领域的理解。 2. 欧洲近代史 欧洲近代史是世界现代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 重要事件和概念,值得关注和复习: 2.1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欧洲近代史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引领世界现代 化进程的起点。这一时期的重大变革包括机械化生产、工厂系统、城市化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改变。 2.2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是欧洲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为后来的现代民 主政治和人权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复习法国大革命的关键内容包括其起因、主要事件和对世界的影响。

2.3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欧洲爆发的一场全球性战争,深刻影响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复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包括各国参与者、战争原因、主要战役和战争结果。 2.4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场战争,其战争规模和人员伤亡都是空前的。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内容包括纳粹德国的兴起、战争的起因、主要战役和联合国的成立。 3. 美洲现代史 美洲现代史是世界现代史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下 是一些复习资料: 3.1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奠定了美国民主 制度的基础。复习资料包括战争的起因、主要战役和独立宣言的起草过程。

3.2 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决定性的内战,带来了颠覆性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复习资料包括战争的原因、主要战役和战后重建的发展。 3.3 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一场危机,几乎引发了一场核战争。复习资料包括危机的起因、发展过程和最终解决方案。 4. 亚洲近代史 亚洲近代史也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复习资料: 4.1 东亚近代史 东亚地区的近代史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家的发展和变革。复习资料包括中国的辛亥革命、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和朝鲜的分裂与统一问题。

宁大世界现代史(下)期末复习题

世界当代史复习思考题 一、论述题: 1、试论战后美国的对苏遏制政策及其确立 2、试析杜鲁门主义及其意义 3、试析冷战的起因 4、试析杜鲁门时期的美国全球战略及其实施 5、试论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及实质 6、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原因、效应和后果 7、试析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政策 8、从“公平施政”到“里根革命”——概述战后美国社会经济政策的变化 9、评述战后英国工党的国有化和福利国家政策 10、分析“柏林危机”的背景和后果 11、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2、战后欧洲共同体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历程 13、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 14、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15、战后日本政治民主化改造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16、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7、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8、谈谈你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和评价 19、对勃列日涅夫统治的认识和评价 20、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评价 21、试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22、试析苏南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23、评述战后波兰的三次危机及其原因 24、试析匈牙利事件的原因、性质和影响 25、“布拉格之春”及其夭折 26、比较分析1956年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和1968年捷“布拉格之春”的异同及经验教训 27、对东欧剧变的历史思考 28、匈牙利事件与匈牙利“颜色革命”的有何关联? 29、“布拉格之春”与捷克斯洛伐克“颜色革命”的关联 30、柏林墙拆除的原因、意义和影响 31、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评析 32、20世纪90年代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国家解体分裂,而欧盟却在不断扩大,德国也实现了统一。如何认识和评论这两个相反的历史现象? 33、“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何共同之处? 34、评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35、简述埃及“七月革命”的经过和胜利原因 36、试析前四次阿以战争阿拉伯国家失败的原因 37、试析《埃以和平条约》签订的背景、影响和意义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1.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国是各种矛盾的集合体,对此理解准确的是①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②沙皇专制与人民大众③大俄罗斯民族与少数民族④俄国与西方帝国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确切的表述是 A.资本主义有较快的发展 B.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 C.农村中保留大量的农奴 D.沙皇专制制度继续加强 3.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这主要说明 ( ) A.一战是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十月革命 C.一战推动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D.“战争”是革命发生的必备条件 4.下列关于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二月革命造成了两政权并存的局面 D.布尔什维克党的代表在苏维埃中占有多数席位 5.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梦话”,并称。“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烤制成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这表明 A.认为当时的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 B.指明了革命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方向 C.正确分析了俄国当时的国情 D、认为当时缺乏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6.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位农民曾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了①农民产生了与政府对立的情绪②工农联盟出现了裂缝③农民迫切需要土地和木材④这个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最终目的是 A.退出大战 B.得到喘息机会 C.维持国内和平 D.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8.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的是 A.将工业全部收归国有 B.将农民的全部粮食收集到国家手中 C.取消各种形式的自由贸易 D.日用生活用品实行国家统一配给制 9.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误以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忽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这一客观规律 D.未考虑到帝国主义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 10.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苏俄①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③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④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 1.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新中国过渡时期的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均 A.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 B.是两国发展社会主义的长期经济策略 C.恢复了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秩序 D.是人民政府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标志 12.1922年苏联成立,当时四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外,自北向南的三个国家顺序是 A.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 B.白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 C.外高加索→乌克兰→白俄罗斯 D.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 13.关=1=1919年3月在莫斯科成立的共产国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 B.各国工人党的上级组织 C.国际工人运动中心转移到俄国 D.国际无产阶级的咨询机构 14.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与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 15.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没有超过1913年的水平(1930年除外),且1930年以后还有所下降。这说明①苏联的经济政策不利于农业发展②苏联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失误③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短缺④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下列有关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规定苏联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 D.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形成17.1919年1月18日召开的巴黎和会,实际起操纵作用的国家是①英国②法国③意大利④美国⑤日本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①②④ 18.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世界近现代史(下)必考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世界近现代史(下)必考知识点 一、原因(根源) 因素关键条件 1.意大利被俾斯麦拉人三国同盟的原因: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矛盾。 2.一战前夕,巴尔干半岛局势空前紧张的最主要原冈:欧洲列强扩张势力介入当地。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4.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根本原因:参战国革命运动高涨。 5.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与俄法结盟.造成这一行为的主要原冈: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6.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历时半年之久的主要原冈:欧洲列强问争夺激烈。 7.日本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沉默”的主要原因:只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 8.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问力量对比发生变化。9.一战后引起美日之间在东亚深刻矛盾的根源:美国金元势力的膨胀。 10.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会外谈判,日本被迫让步的主要原因:中国坚持斗争。 11. 美国提出建立国联,又没有参加国联的主要原因: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 12.萨拉热窝事件之所以能成为一战导火线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主要大国均完成战争准备. 13.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不到人民支持的主要原因: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14.决定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到新经济政策上来的根本原因: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15.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破产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16.1929年~l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盾。 17. 20世纪30年代美国能够保住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美国三权分立的民主传统. 18. 罗斯福新政之所以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调整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 19.20世纪三十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走上法西斯极权统治道路的根本原因:国内严重的 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 20.希特勒纳粹党在德国势力大增的最主要原因: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招牌骗取支持。 21. 一战后,引起日美在亚太地区深刻矛盾的根源:对中国的激烈争夺. 2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日本企图以侵略中国转嫁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23.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实施夺取东南亚的方针,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 第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 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布对波兰的入侵,这一事件被称为“波兰事变”。随后,德国又向英国和法国 发出了警告,要求他们不要干涉其对波兰的 侵略行动。当英国和法国拒绝德国的要求时,德国发动了对英法联军的入侵,第二次世界 大战正式开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双方主要有英法

联军和德国组成的“三国联军”。英法联军 由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挪威、芬兰、丹麦、瑞典、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 南非、加拿大等国组成,而德国组成的“三 国联军”则由德国、意大利、日本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日本组成的“三国联军”在欧洲和亚洲地区进行了大规 模的侵略行动,这导致了欧洲和亚洲地区的 大量战争破坏和人员伤亡,全球范围内发生 了大规模的灾难。在欧洲,德国发动了“普 鲁士血战”、“西班牙内战”以及“苏联侵 略战争”,破坏了欧洲大陆的和平。而在亚洲,日本发动了“中国入侵战争”、“东南 亚入侵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破坏了亚

洲大陆的和平。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根据《波茨坦和平条约》,德国被分裂为西德和东德两个国家,被占领国家的领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也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而日本殖民的领土也被归还给原主权国。 第二章冷战时期(1945-1991年) 冷战时期是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1991年苏联解体前的一段历史,这一时期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方社会主义国

家之间的对抗为主要特征。 冷战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方社会主 义国家之间的对抗表现为:一是军事对抗,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形成了两个军事集团,分别是北约和联合国,二是政治对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方社 会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两个政治集团,分别 是西方联盟和东方联盟,三是经济对抗,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形 成了两个经济集团,分别是西方自由贸易联 盟和东方贸易共同体。 冷战期间,两个军事集团、两个政治集团和 两个经济集团之间的对抗,使得世界各地的

九年级下世界现代史部分知识点

九年级下世界现代史部分知识点 如果我们把世界历史比喻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各国家的历史就是汇入长河中的涓涓溪流。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九年级下世界现代史部分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九年级下世界现代史部分知识点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知道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北:九下P31917年11月(俄历10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北:九下P4在列宁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北:九下P121916年6月,巴黎和会战胜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约主要内容有:(1)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2)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3)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4)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等。 北:九下P14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主要内容有: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但没有列入中国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关税自主等要求,从而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高中历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1

第三节苏联的建设 教学目标 一、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苏联在短期内所取得的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致使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极一时。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基础知识目标 苏联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三、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2.苏联的工业化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4.苏联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 1936年苏联宪法 2.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本节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本节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 1.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建设。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为了给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工业化时期的开始。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又十分短缺,而且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苏联和人民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开拓前进。从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外,完整地执行了10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工业的成分占了99%以上。据苏联官方统计,“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机床已基本自给,进口的机器只占需要量的0.9%,拖拉机等产品已开始出口。第二、1927年末,苏联的工业生产达到并超过第一次世界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0年1月,联共(布)的决议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决议要求在运动中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1933年1月,联共(布)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3.苏联改造和建设中的严重问题。第一、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使许多产品无人问津,大量积压。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往往受国内外政治形势和意志的影响,非经济的方法对计划的实施起了消极作用,高度指令化和过分集中妨碍各地区、各企业的积极性,商品货币关系处于受限制、受排斥状态,工农间、城乡间缺少多种多样的流通渠道。第二、苏联是第一个,对改造小农缺乏经验,工作中注重农民利益不够,不少追求集体化速度,公然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农庄,还把农民的住宅、小牲畜等收归公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产量一度明显下降;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和发展,致使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四个问题: 1.1936年苏联宪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根本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1936年12月5日,全苏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维埃联盟宪法》。该宪法是在斯大林参加和指导下制定的,故又称《斯大林宪法》。它以资本主义在苏联已经消灭、制度在苏联已经胜利为出发点,规定,“苏联全部政权属于城乡劳动者”,苏联的经济基础为“经济体系及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规定,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苏联最高苏维埃。宪法还对苏联共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作了明确规定。新宪法的规定,宣告了第一个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第一、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第二、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将权力高度集中于的最高领导机构。民主法制被忽视,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第三、该体制曾发挥了巨大作用,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但它没有解决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商品经济的要求。后来,它越发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第一、斯大林在战胜一个个反对派后,他的最高领袖地位牢固确立起来,威望也空前提高。1929年12月21日,举国上下庆祝斯大林50寿辰。《真理报》用8个版面刊载古比雪夫、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等和国家的祝寿文章,称颂斯大林是列宁的惟一主要助手,是列宁事业的继承人,是活着的列宁。各地政组织和个人也纷纷向斯大林发出致敬信。许多城市、工厂、农庄和街道,甚至山峰都用斯大林的名字来命名。此后,过分颂扬之风愈演愈烈,进而成为一种政治。一切成绩胜利都归功于斯大林。斯大林就是和国家的化身,真理的代表,他的讲话成为人们工作、发言的唯一依据,判断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斯大林被奉为神明,当作偶像顶礼膜拜。第二、30年代,斯大林主持开展了一系列批判运动。这些批判把斯大林的绝对领导和唯一正确地位从政治领域扩展到文化学术领域。经斯大林亲自审定后出版的《联共(布)史

世界现代史(下)

世界现代史(下) 第四学习主题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识记与理解 列举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了解西欧的振兴及原因;知道欧共体的成立及其作用;归纳二战后美、日、西欧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背景、因素和条件;初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能力与方法 总结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对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与比较,培养学生的综合比较能力。通过对二战后美、日、西欧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的探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探讨战后西方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探讨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政府)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和调节具有巨大的历史作用;通过对西方经济危机的介绍,揭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及其本质。 【重点难点】 重点:战后美、日、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因素和条件;欧共体成立的影响和作用。难点:战后西欧各国通过垄断资本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新的矛盾冲突和新的问题。 【学法指导】 1、认真预习课文,用红笔勾画本课的基本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完成学案。 2、针对导学案交流与自纠,记忆基础知识,针对导学案上的重难点小组讨论,并展示质疑。 3、小组长要做好对成员的督促和指导,保证按时高质量完成导学案。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故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块狭长地带,聚 集了一万多家高科技公司,其中,大部分公司都是 以设计和制造电脑芯片为主,而芯片又是一硅为基 本材料的,因此,人们把这一地区称为“硅谷”,“硅 谷”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全世界最大的100家高科 技公司中,有差不多20%把公司总部设在“硅谷”。 这里集中了很多顶尖的高科技人才,每天都有很多 新的科技发明在这里产生。“硅谷”的发展是战后美 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奇迹。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1、说一说: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①, ②, ③, ④, ⑤。 2、看一看:阅读教材P91页的小字部分,了解美国经济实力的表现。 (二)西欧的振兴和欧共体的建立 1、说一说:结合教材的内容说一说战后初期西欧的经济情况。 2、想一想:西欧振兴的原因是什么?(从主观和客观原因两方面来思考) 主观: ①,②, ③ .客观: . 3、记一记:其中的经济增长尤其迅速,成为西欧实力最强的经济大国。 4、填一填;欧共体的建立 背景目的过程影响 1、美苏的冷战对峙 2、战后西欧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均受制于美国 3、西欧经济的恢 复和经济实力 的不断增强1951年,成立 ;1958年成 立和 ; 1967年,上述三个机 构合并,统称为 。 ①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形成 了、、三 足鼎立的局面, 严重动摇了 的经济霸主地 位。②冲击了美 苏两极格局,推 动世界政治格局 的趋 势。 4、找一找:看教材P91的地图,找一找欧共体的成员国,以及欧共体的总部 所在地。 (三)日本成为 世界经济大国学生课前已经自主学习在这里由小组派代表汇报展示。 学生分组讨论(二),然后每小组推荐一人各回答一个问题。若不准确、完整,教师可作补充。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4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04美苏争霸

四美苏争霸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主要特点及美苏外交的基本战略,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一套对外基本战略,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第二,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第三,在8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对外政策方面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这是美苏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2)通过讲述“美苏争霸的形成”,使学生明确:战后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即所谓“冷战”格局,被50年代后期开始的美苏争霸格局所取代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3)通过学生对美苏争霸过程及其所造成的世界影响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增强学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意识。 (4)通过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使两国背上沉重包袱的历史教训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是既害人又不利己的,是愚蠢之举。

(5)通过美苏两国争夺霸权过程中两国对外政策调整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在国际政治斗争和国际竞争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分析美苏争霸斗争的三个阶段中,苏联对美国态度和政策的变化与苏联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美苏争霸的后果和影响,美苏两国国家综合国力与其国际地位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自学教材及有关资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与答题,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现象产生、变化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 2.本课难点:在六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苏双方对外战略的调整及原因 教学设备及教具 1.多媒体设备或小黑板。 2.自制的课堂思考题、讨论题,反馈练习题及答案的幻灯片、投影图片等。 教学要点 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4章 0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二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战后美国发展状况及原因;战后西欧的发展状况及原因;联邦德国崛起及原因;欧洲共同体;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原因;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问题。 二、要求学生认识 1.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最重要条件是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西欧和日本的发展,冲击着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3.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并未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矛盾冲突与新问题。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的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2.通过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通过对战后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发展原因;欧共体。 二、本课难点:70年代的"滞胀"阶段。 教学要点 第二节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一、美国 1.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50年代中期~70年代初) 2.美国经济发展衰退时期(70年代){ ①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②经济危机 ③"滞胀"阶段 3.经济复苏(80年代) 4.繁荣时期(90年代) 二、西欧 1.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 2.联邦德国的崛起 3.欧洲共同体 三、日本 1.战后日本经济发展 (1)状况 (2)因素分析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四、矛盾与问题 1.阶级矛盾 2.社会危机

3.极右势力沉渣泛起 教学设备及教具 1.投影仪 2.投影片若干张(自制) 教学安排 1.第一课时:完成美国、西欧两目的内容; 2.第二课时:完成日本、矛盾与问题两目的内容,并组织讨论若干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①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③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④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⑤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二战改变了世界面貌,二战后以美苏两极为主要矛盾的国际关系结构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结构。其中,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普遍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并随后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为什么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会有这样的经济发展?发展的状况如何?这种发展对资本主义世界本身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内容。首先了解一下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国家--美国。 讲授新课 一、美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