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简答论述

世界现代史复习题(简答论述题)

1.各帝国主义国家模式?

答:英国——殖民帝国主义:曾经辉煌的“日不落帝国”发展日趋缓慢,生产比重占世界比重下降,但在个别部门比如造船业等依旧占据前列,其发展缓慢的原因有机器陈旧,更新慢,农业亦不发达,而且殖民地的兴衰对其影响甚大。

法国——高利贷帝国:小手工工厂,小生产大范围存在,机器陈旧,更新慢,资本大部分转到海外殖民地,而且由于政府动荡,政局不稳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垄断组织最早在化学石油等部门出现。

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普法战争的胜利推动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享受最新成果,发展迅速,开创了以容克地主阶级与主导地位的普鲁士道路。

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内战的胜利扫除了障碍,提供了新的自由劳动力,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西部的土地开发提供了大量的田地和资源。再加上欧洲移民到来带来的劳动力和技术,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农奴制的成功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购买力,以及资金和广阔的殖民地,发展速度十分快,在石油开采、铁路等工业十分发达,但其他部门基础薄弱,相对落后,生产资本集中程度较高,辛迪加这种低级的垄断组织开始出现,金融资本发达,如俄国的华荣道胜银行。

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通过明治维新和甲午战争以及日俄战争最终搭上了帝国主义的末班车,工业化的道路在国家组织的保护下实现,几乎没有经过自由阶段就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故此具有浓厚的封建和军事性。

2.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答:背景:①,19C美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垄断资本为给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寻找出路,积极向外扩张,中国便成为美国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之一。

②,美国从美西战争摆脱出来,向外扩张时,发现列强在中国已经划分了势力范围,美国姗姗来迟。

③,当时在中国参加角逐的列强军事势力远比美国强大,美国使用武力并非上策,所以美国决定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以竞争方式来实现在华的扩张利益。

主要内容:1899美国国务卿约翰〃海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召会。1900年美国召开第二次会议,提议该政策用于全中国境内。

3.门户开放政策的评价?

答:①,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目的是在列强激烈竞争条件下,利用经济优势削弱其他列强在中国势力范围,对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经济政治势力打开方便之门,它根本不是维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相反,他明确承认列强在中国势力范围,因此,它绝不是阻止列强瓜分中国,而是加强他们的瓜分活动。

②,“门”政策的提出标志美国对外政策进入新阶段,即由跟在英国炮舰后分取杯羹的传统政策,转变为奉行独立的帝国主义大国政策,从此,美国成为列强在亚太地区争夺霸权的主角之一,对欧洲传统势力发起第一次挑战。

4.列宁主义为何能在政治经济落后的俄国产生?

答:①,俄国是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一切矛盾的集中点,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俄国成为列宁主义故乡。

②,俄国有个革命的无产阶级。

③,建立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团体,成为列宁主义产生的组织基础,1895年,于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④,适应了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19C末20C初,国际工人运动,需要帝国主义时代的列宁主义来指导,列宁和他的战友承担起这一责任,在批判修正主义和创建布党的时候,形成了列宁主义。

5.1905年俄国革命的性质,特点,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答:性质: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唯一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为目的。

特点:①,革命中,资产阶级已经不是领导阶级,而是无产阶级。

②,无产阶级能够用自己的土地纲领把农民发动起来,提出工农联盟的问题。

③,革命按其社会内容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斗争手段看是无产阶级革命。

④,革命就其前程来说,在民主革命胜利后,要不停顿的转向社会主义革命。

失败原因:①,没有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

②,革命领导力量,无产阶级队伍不统一,特别是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路线,分裂了工人队伍,使无产阶级没有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③,沙皇政府有着强大的军队,有资产阶级支持,并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

历史意义:①,帝国主义时代开始后第一次革命,结束了国际阶级斗争,相对和平的阶段,开始了世界革命新时代,也就是落后国家及殖民地国家革命唱主角的时代,俄国从此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

②,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使俄国人民认识到沙俄政府是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③,革命沉重打击了沙皇制度,革命后,沙皇政府被迫任命斯托雷平为首相,进行一系列资本主义改革。

④,革命暴露了资产阶级的反动面目,证明了无产阶级先锋堡垒作用,大大提高了布党在俄国革命领导作用。

⑤,为俄国人民以后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经验,是十月革命一次准演习,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准备。

6.亚洲觉醒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答:原因分为内部和外部

内部:①,西方入侵,资本和商品输出破坏了旧式亚洲社会,诞生了民族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

②,亚洲各国广泛推广西方教育,造就了西化的现代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③,民族资本主义遭到帝国主义的扼杀和本国封建势力摧残,民族和阶级矛盾激化。

④,工商业资产阶级和西化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结合起来,组织了自己的政治组织,无法用革命手段争取民族解放。

外部:①,战争打破了欧洲人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俄国革命为亚洲人民进行民族民主运动树立了榜样。

②,亚洲各国革命运动之间彼此影响,推动了亚洲革命运动的兴起。

特点:①,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革命派及其政党组织于中。

②,革命抛弃了中世纪的宗教色彩,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作为斗争旗帜。

③,形成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领导的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已经不是自发的无组织群众暴动,而是自觉的有组织的群众运动。

④,各国革命者已经意识到孤军奋战的危害,已经开始联合斗争的尝试。

意义:①,具有巨大的地区发展意义,标志着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时期的到来。

②,具有巨大的世界历史意义,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③,但过于激进的资产阶级还欠缺斗争经验,此后他们终于认识到争取民众特别是农民的意义。

7.列宁主义是怎样产生的?

答:普列汉诺夫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团体,劳动解放社。1898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一大,初步形成政党。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1903年第二次大会召开通过了列宁的党纲。布党再次诞生,标志着一个新型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8.综述一战过程?

答:帝国主义阶段,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都力图按照自己的利益和力量来重新瓜分早已分割完毕的世界。再次影响下,同盟国首先形成。19C70年代后期一系列的局部冲突(近东危机)加速了一战爆发。随后三国协约亦形成。巴尔干战争和摩洛哥危机成为了催化剂。萨拉热窝事件过后,一战爆发,战场分为西线、东线、巴尔干和意大利。随后由欧洲转向世界性的战争。最后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9.分析一战爆发的性质、原因、后果及影响?

答:性质:根据参战国的政治目的和动机和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所签订的一系列的秘密协定,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分割世界而进行的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原因:①,各参战国都有争霸的野心,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有着不可调和得矛盾。

②,战争期间所签订的一系列秘密协定也证明了战争这一性质。

后果及影响:

第一,大战所带来最直接最明显后果,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第二,导致欧洲霸权地位下降,使德、奥、俄帝国毁灭,英法奥进一步削弱,美日兴起,国际关系出现新格局。1,经济衰落。2,政治危机。3,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削弱。第三,最重要的政治后果,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受俄国影响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第四,一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0.一战后英法美意日五国在巴黎和会上不同掠夺要求和争霸计划?

答:美国:企图争霸世界的十四点原则。

英国:企图维护世界霸权并主宰欧洲的极坏。

法国:企图建立欧洲霸权的计划。

意大利:称霸地中海和重得里亚海的极坏。

日本:妄图称霸亚太的极坏。

11.凡尔赛和约对德国产生怎样影响?

答:①,德国及其各同盟国承担了全部的战争责任。

②,重新划分德国疆界。

③,瓜分了德国海外的殖民地。

④,限制了德国军备。

⑤,巨额的赔款和经济的条款极大限制了德国发展。

12.评价凡尔赛体系?

答:①,以凡尔赛体系为代表的几个对战败国的合约,条件极为苛刻,完全是掠夺性条约,这必然导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②,在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列强先是想消灭苏俄,后来又企图孤立苏俄,结果使凡尔赛体系成为了反共反苏的工具,这必然激化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③,在和会上各列强以委任统治方式,重新瓜分了战败国的全部殖民地,亦激化了帝国主义宗主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④,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由于分赃不均,使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激化。

13.分析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并说明美国取得了哪些外交胜利?

答:①,一战期间,日,美在中国及太平洋地区争夺利益的矛盾尖锐。

②,美英日掀起海军军备竞赛,争夺还上霸权。

③,列强为缓和矛盾,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

通过《四国条约》和《五国海军协定》美国夺取了海上的霸权,拥有了与英国并驾齐驱的海军实力。同时拆散了英日同盟,进而取得了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控制权力。又通过《九国公约》完成了它打开中国大门的任务。

14.凡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答:通过凡尔赛和会上建立的凡尔赛体系以及国联的设置,再加上后来的华盛顿会议上形成的华盛顿体系,两者的构成的新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新格局,标志着帝国主义战胜国完成了全球范围内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史称凡—华体系。

15.凡华体系的实质,对一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实质:①,是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战败国,对其人民进行强盗式分赃体系。

②,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

③,是帝国主义反对苏俄和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反对被压迫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反革命同盟。

④,是几个相互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大国,在战后初期力量对比的基础上达成暂时妥协。

影响:①,凡华体系建立过程中,战胜国之间的利益分配,是按战后初期各国实力,主要是军事力量大小决定的,因此各国所得利益相差很大,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使本来就不完善的体系日益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②,凡华体系分割了战败国的大片领土,夺取了巨额赔款和财富,瓜分了战败国的殖民地,这种对战败国肆无忌惮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

③,在建立凡华体系中,帝国主义国家把这一体系变成了反苏反共的工具,并在瓜分殖民地方面采取了委任统治制,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同苏俄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

④,凡华体系建立后,欧洲国家的领土实际上按列强的意志划分,这使欧洲产生许多新的民族矛盾,使本来就存在的民族问题和边界纠分更加复杂化,这成为以后大国为打破凡华体系而挑起新的国家争辩的温床。

16.国际联盟盟约的主要内容?

答:筹划建立国联,并规定土耳其为英法共同管理,德国在西非东非的属地归英法比共管,太平洋的权力交与日本。

17.评价国联?

答:①,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上的国际组织,反映了二十世纪世界已发展成息息相关的整体。

②,作为凡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联宣称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但由于国联盟约的漏洞,缺少必要的制止侵略的维护和平的力量,国联实际上被英法操纵,成为维护一战后帝国主义建立起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工具。

③,从国联委任统治制度上看,国联实际上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奴役弱小民族的工具,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18.道威斯计划对国际格局有何影响?

答:①,该计划是德国赔款史上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减轻了德国的赔款义务,实际放弃了在德国蓄意不履行赔款义务时实行制裁的权利,它是美英等国为了自身利益,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方式,变削弱德国的政策为复兴德国的方针,1929年,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改变了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为其政治上的重新崛起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体系打下了基础。

②,标志法国政策的失败,表明巴黎和会赋予法国在赔款问题上的优势地位已经丧失,是法国战后地位下降的一个转折点。

③,为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大量涌入德国开辟了道路,为美国控制德国经济创造了条件,使美国在经济上迅速向欧洲渗透,并为加强美国对欧洲国际事务的政治影响提供了条件。

④,使英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受到威胁,激化了美英矛盾。

19.战后德国赔款问题是怎么样解决的,分析其结果?

答:1).战后,法国企图获得最大限度的赔款,以削弱德国,英美则希望吧德国变成其商品倾销市场,希望德国经济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以牵制法国。

(2)面对德国“鲁尔危机”和法国财政困难,美英开始操纵德国赔款问题,“道维斯计划”为德国为德国经济制造了条件。

(3).“杨格计划”大大缩减了德国赔款问题,使德国收回一些经济上财政上的主权。

(4).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财政困难,美国担心德国经济崩溃会影响欧洲政治经济秩序和投资利益,颁布“胡佛缓债令”各国被迫接受。

(5).1932年《洛桑协定》后,德国不再支付赔款,希特勒上台后干脆取消赔款义务。德国赔款问题最终不了了之。德国赔款问题的最终解决,是美英扶徳抑法政策的具体反映。是主要战胜国之间矛盾加深和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是美国维护其欧洲利益的具体体现。

最终导致了德国没有受到战争应有的严重惩罚,为他的崛起打下了基础,德国得以在战争结束后迅速发展,并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20.分析洛迦诺公约签订的背景内容和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答:①,德国在没有承担新义务的情况下实现了大部分外交目标,是公约最大受益者,德国恢复了欧洲的强国地位,争得了在政治上同英法平等地位,对改善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德法关系,稳定欧洲局势,维护欧洲和平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②,它使法国在欧洲的地位遭到极大削弱,标志着法国队德实行单独制裁的时期已经结束,法国今后自身边界安全都要依赖英意的空头保证,而公约没有保证波兰和捷克的安全,削弱了法国长期经营的欧洲同盟体系。

③,是英国外交的胜利,英国在公约中起着第一保证国的决定作用,地位在德国法国比利时之上,拥有左右三国的合法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欧洲政治的支配地位,顺利达到扶德抑法德目的。

④,美国虽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但公约的签订使欧洲表面和解,所以美国感到它在欧洲的大量投资有了保障,美国对公约的签订比较满意,并希望洛体系成为强大的反苏力量。

21.为什么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并且取得胜利?

答:①,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必然导致革命的爆发,俄国现代化进程要求冲破以沙皇专制为代表的反动的上层建筑和旧的生产关系,这迟早要引发一场大的革命风暴。

②,俄国国内外不可调和得矛盾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因素,由于俄国这种矛盾的集中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使俄国无产阶级有可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③,1914年爆发的一战是促使俄国革命的爆发导火线。

④,另外俄国本身社会主义革命主观条件十分成熟。比如布党在各党派都无力领导的时候坚决的领导起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而且本身俄国无产阶级较早的登

上了政治舞台。另外,布党是人民在俄国发展过程中所作的历史性的选择,有一定的必然性。

22.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的原因?

答: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是二月革命后,阶级力量对比的特殊产物,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势均力敌情况下出现的奇特现象

资产阶级虽然软弱,但有文化、有组织,处于合法统治地位。资产阶级的宣传机构控制着国家的舆论,因而在革命中形成为一种力量

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缺乏觉悟性,不可能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革命爆发时布尔什维克处于地下状态,党的领导人均处于流放和监禁的境地,缺乏党的有力领导。同时,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组织战斗上,忽视了必要的组织工作,没有争取群众中的多数,因而没能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苏维埃领导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顽固的坚持资产阶级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领导,只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对资产阶级实行妥协和退让。因此,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不可能独立掌握政权,于是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3.《四月提纲》的内容和意义?

答:内容:①,革命应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使政权由资产阶级手中转到无产阶级手中。

②,当时的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因此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于工兵代表苏维埃。

③,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苏维埃共和国。

④,提出土地国有化,建立国家同一银行。

意义:它回答了俄国革命面临的前途,为布党明确规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和平发展的路线及其策略。

24.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为什么提出革命和平发展的方针?

答:①,俄国武装起义的条件不符。

②,俄国当时存在和平夺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③,布党可以自由公开活动。

④,革命的和平发展对人民有利。

⑤,国际环境比较有利。

25.俄苏政权初期的巩固措施?

答:政治上①,实行多党合作,联合执政。

②,解散立宪会议,确立苏共和制。

③,成立全俄肃反委员会。

④,建立(旧)红军和(二月)红海军。

⑤,建立司法机关和民警机关。

⑥,建立年轻精干的党政领导班子。

经济上①,铁路,银行外贸和大企业实行国有化。

②,废除沙皇和临时政府时期的一切内债和外债。

③,对私人企业生产,分配实行工人监督。

④,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提倡共产主义星期六劳动。

⑤,颁布土地法令,消灭地主土地占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

文化教育上①,制定了知识分子政策。

②,建立教育人民委员部。

③,大力增加教育投资。

外交上①,谴责帝国主义战争和发动战争的祸首。

②,建议各交战国政府立即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合约。

③,阐明苏维埃政权和平与兼并的根本立场。

④,宣布废除秘密外交。

⑤,签订布列斯特条约

军事上: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武装叛乱

26.十月革命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答:特点:①,俄国是在客观物质前提没有完全具备的条件下,在战争造成的特殊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条件下,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

②,从内容上看,十月革命是城市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农村的民主革命相结合。

③,从斗争方式看,十月革命是和平斗争与武装斗争的结合,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

历史意义:①,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新时代。

②,十月革命是人民的选择。

③,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很多种形式,十月革命只是其中一种形式。

④,十月革命后没有很好的解决民主民族问题。

27.苏怎么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答:战时共产主义是布尔什维克党在急于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影响下的冒进政策,政策实施的两年期间,受这项政策冲击最大的是农业部门。1912年,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饥饿难挨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组织了一些暴乱,将目标向苏维埃政权。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废除余粮收集制,取而代之实行粮食税,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28.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

答:①,战是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办法,没有考虑俄国经济条件和人民的接受能力,不要任何中间环节,使用军事手段和行政命令的手段,直接使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更加的考虑了俄实际情况,通过发挥小生产作用,运用资本主义和国债,通过市场来发展生产,加强工农联盟,以经济手段为主,逐步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技术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种间接过渡的方法,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直接过渡的根本否定。

②,战和新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待三个问题的态度上,如何对待小生产者,如何对待资本主义成分,如何对待商品经济,“战”从根本上否定了三者的作用。将他们从社会主义经济中彻底清出去,从而影响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建设。

29.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背景:1918年,苏维埃政府开始采用一些带有军事性质的政策,后来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主要内容:①,除大工业国有化以外,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②,对全部商业流通实行国有化,一切产品实行分配制。

③,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

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在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苏俄所实行的强制性措施是不得以的权宜之计。

特点:管理高度集中化;工资食物化;分配平均化。

30.简述新的内容?

答:①,在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把实物税改为统一农业税,其中一半为货币税。

②,在工业方面,在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把中下企业归还成出租给私人,合作社经营,并以租让和租借的形式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③,在商业流通方面,放弃实物配给制,确认自由贸易原则。

④,在工业管理保制方面,改变总管理局制度,给予地方的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核算原则。

⑤,在分配制度方面,改变了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贯彻按劳取酬的原则,实行劳动报酬级差制。

31.新的特点和评价?

答:特点:①,在理论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党,不断批判战产生的直接过渡思想理论。

②,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和实践上,从俄国实际出发,实行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

③,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集合,在国家政权的监督调节下,开放社会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

评价:①,在实践上,新的实践环节了人的不满情绪,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使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极大提高了布党和苏政权的威望。

②,新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发展农业,来推动工业恢复和发展,以满足广大农民的经济要求出发,调整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恢复城乡和工农的经济联系渠道,加强了工农之间的经济联盟,故此,新的实质就是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工农联盟。

③,在理论上,新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合作,从而突破了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单一的共有制,不存在商品交换。

④,同“战”相比,新式向资本主义的“退却”和“补课”,允许资本主义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同时对它加以监督和调节,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⑤,在政治上,体现了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20C20年代,联共布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产生尖锐分歧和斗争,能否坚持“新”变成了衡量各种意见是否正确的标准。

⑥,局限性,商品经济之门开的不大,脚步太小,在以后,苏形成了经济高度统一的模式,国家管的过死。

32.评价列宁?

答:①,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俄布党的创立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第三国际创造者,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棋手。

②,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理论。

③,提出一系列关于不发达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为这些国家指明了方向。

④,提出工农联盟的思想,提出通过合作化,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设想。

⑤,提出改造国家机关,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

⑥,利用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与他们和平共处,创造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

33.列宁政治遗嘱的主要内容?

答:①,改造国家机关,增加委员会,委员人数,增加工人和基层人员的数额。

②,担心党中央高层领导人的分裂,认为分裂的危险在于斯大林和托洛茨基。

③,建议撤掉斯大林党的总书记的职务。

④,对斯大林、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等人进行了批评。

⑤,合作化计划是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最好办法,指出现在的党的工作重心应该由政治革命,夺取政权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

34.简述苏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就和存在的意义?

答:成就:1、斯大林式的工业化道路,使苏联在30年代获得了极快的资本积累速度,实现了国家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的优先发展。

2、这一模式保证了苏联在30年代高速发展重工业,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战后苏联的恢复重建提供基础。

3、30年代苏联人民迅速地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又以创造性的劳动,在短期内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

4、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

5、“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6、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35.评价1936年宪法?

答:①,从法律上巩固了苏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胜利成果,推动了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标志着苏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社会主义确立,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完全建成,是因苏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还没有达到马克思设想的发达社会主义的程度,但宪法颁布不久,苏却宣布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提出向共产主义前进的口号,这导致急于向工厂主义过渡的左倾倾向,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36.评价斯大林模式?

答:①,是在苏出于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形成的。

②,是在一个资本主义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主体,带有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残余的国家,在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情况下形成的。

37.肃反运动扩大化的原因后果及评价?

答:

世界现代史概述

世界现代史概述 世界现代史是继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之后,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以生产力为标准,所谓人类文明,迄今为止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可以认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现代化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的,生产力的突破会带动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历史大转变呈现出阶段性。上个世纪之交,人类文明正处于这样一个现代化转型时期,世界现代史就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阶段。19世纪后期,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第一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科学革命为前提的,技术的发明进入了按照原理主动创新的阶段,大多数成果都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取得的。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取得了突破,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新兴工业的兴起又带动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新兴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并且向大型化发展。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垄断组织应运而生。生产中科技含量的提高和企业的大型化迫切需要合理地调配企业内部资源,由此又引起管理革命,标准化和流水线逐渐普及推广。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和管理革命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引起社会的变迁。 首先,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改变。在经济中,工业的比重超过了农业,工业中技术性强的新兴工业部门的比重逐渐增加。由此,工业人口和城市人口也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人口,工人阶级人数空前增加,成为任何人无法忽视的社会力量。同时,技术工人、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组成的新中间阶层在19世纪末期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其次,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市场,经济增长创造的财富也需要新的投资场所。19世纪末期,近代以来以殖民扩张为载体的世界经济呈现出加速的趋势,到世纪之交,世界领土瓜分完毕,所有民族都被卷入世界市场之中,完成了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在全球范围内,现代化的发展并不平衡。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并进入现代化新阶段的只有少数欧美国家和亚洲的日本。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是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 随着垄断资本的形成,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些国家中,工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全面的适应性社会变革没有及时进行,引起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加剧。 这些国家又分为两种类型。英国、法国、美国属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比较平衡,工业生产力的增长带动了农业的现代化改造,政治上也确立了民主制,自由民主思想比较普及。这类国家所面临的主要是现代化进入新阶段的转型问题。德国、俄国、日本属于传导型现代化国家,富国强兵是推进现代化的目标,造成现代化集中于工业化,农业中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政治上实行的是专制制度,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因此,德、俄、日三国不仅要解决原发性现代化国家所面临的现代化转型期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需要进一步清除传统因素,全面推进现代化,所以这种类型国家的动荡要激烈得多。与欧美、日本相比,亚、非、拉广大地区尚未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处于世界体系的边缘地区。在受到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内部还没有积累起足够的能够启动现代化的因素。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民主运动兴起。在亚、非、拉地区,由于自身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西方殖民侵略所带来的现代因素的深入程度不同,民族民主运动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总体上看,亚、非、拉国家需要在取得民族独立的基础上, 对国内进行全面的改革,才能走上现代化道路。这预示着亚、非、拉地区的现代化还需要经过艰苦的斗争和努力。纵向的现代化已经经历了四

世界近现代史简答论述题简编(含答案)

世界近现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 1.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而建立的;(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建立了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形成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4)都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而走向瓦解。 不同点:(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多个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2)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是帝国主义大国与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3)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4)前者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的崛起而瓦解;而后者则是战胜国之间的妥协,必然随着一方的解体而瓦解;(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6)维系前者的国际组织是国联;维系后者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 2.关于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比较 共同点:第一,都大大促进了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对发达国家来说,两次革命都成倍地提高了它们的生产力,改变了各自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达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落后国家或地区自觉地(如19世纪70年代的日本;20世纪后半期的发展中国家)或被迫地(如独立前的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接受两次革命的影响,也都程度不同地加快了自身的社会发展进程。第二,都有作为次要方面的消极影响,而且这些消极影响的扼制和克服在一定程度上又都依赖于科技革命的深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生。第三,都促进了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结合和统一。不同点:第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不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在1893年-1913年间增长31.44倍,年平均增长率为4.6%;而在1913-1938年间仅增长52%,年均增长率不到1.7%。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1946-1970年产值增长4倍,年均增长率6%;70、80年代的“滞胀”阶段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也从未出现20年代末、30年代初那样的大波动。第二,改变产业结构的内容和方向不同。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了第一产业──农业总产值;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这些国家的第三产业──信息和服务业的总产值都跃居榜首了。第三,导致阶级结构和社会制度演化的后果不同。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保持基本稳定。社会主义苏联曾经充分发展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政策失误,发展畸形,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发生重大挫折。中国面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奋力进取,发展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第四,建立的国际关系格局特点不同。第二次科技革命加剧了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之在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中,常常付诸武力,并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却大大制约了战争的因素。雅尔塔体系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重要原因是美苏双方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各自拥有了“威慑”对方的核武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发达国家科技、经济实力的趋于接近和美国相对衰落以及若干新兴地区的崛起,全球一体化和区域协作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以和平共处、平等互利作为处理关系的准则,成为普遍的共识。第五,形成的社会主导意识和生活方式不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形成了以下全新概念:知识和信息比物质更重要;科技兴国,科技强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立国之本,等等。生活方式上,第二次科技革命只是延长四肢、增进力度的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却是部分取代人类脑力劳动的革命 3.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1)从历史背景来看: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当时由于商品经济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长,新兴资产阶级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政治理论和完整的思想体系,于是他们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古典文化中寻找斗争武器,借用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现。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进一步发展时期。当时西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力量,但垂死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推翻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2)从思想主张来看: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基督教会,强调人性。人文主义者们一是用各种方式去赞扬人生的伟大,歌颂人生的价值和提倡人的尊严;二是大力鼓吹人的意志自由和个性解放,并把这种现点作为同教会禁欲主义进行斗争的手段;三是针对教会的蒙昧主义,大力宣扬知识的作用和人的全面发展。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既指向基督教会,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强调理性。启蒙运动思想家们主张的核心是反封建,集中批判的内容是封建的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他们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和打倒天主教的世俗权威;另一方面是要建立起保证他们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的新制度。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反封建主张比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更系统、更全面。(3)从影响来看: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两大思想解放运动,都为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文艺复兴所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所追求的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现世幸福,它把人、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促使欧洲

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进入现代史时期。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 【时间】1917-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总体特征: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第二阶段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今):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 【时间】1945-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年,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处时期,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解放运动纵深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时期;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发展及对全球影响深化扩展时期。 【总体特征】两极格局、冷战争霸;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1、(2018·课标全国Ⅰ,35)如图反映了1945~1975 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 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 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 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2、(2018·课标全国Ⅱ,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 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3、(2018·课标全国Ⅲ,34)表: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A. 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 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 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 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世界现代史简答题标准版

1、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18世纪后期? 第一,西欧的海外扩张为欧洲工业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第二,海外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欧手工工场的发展。第三,西欧的海外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第四,地理大发现后260余年的西欧对海外的殖民掠夺,也培养了发财的狂热及唯利是图的精神。这种心态,是触发工业革命的精神上的动因。 2、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这是因为只有英国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地理大发现后,意大利落后了,因为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到大西洋。西班牙16世纪曾在经济上占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让位给西北欧国家。荷兰在17世纪享受过黄金时代,但是它缺乏机器生产所必需的原料、劳动力资源及水利,等等。剩下的英、法两国,可以比较它们的优劣。 英国还在其他方面独占鳌头。(1)英国殖民者用一本万利的方式对殖民地无情掠夺。例如,在英国的海外掠夺中,奴隶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总之,从海外掠夺来的财富大量流入英国。(2)英国最大的优势是存在大量的无家可归的流动人口,这也是工业革命所必需的。这些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圈地运动,恰好可以解决劳动力的来源问题。(3)英国在人才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国家不能望其项背的。富于企业才能的人荟萃在英国,他们多半是加尔文派新教徒。1685年法国国王取消"南特敕令",迫使许多有创业精神的加尔文派新教徒人才离开法国逃到英国来。这种人才也正是工业革命所需要的。(4)英国还有比其他国家更为发达的国内市场。英国很早就出现了地区间的劳动分工。各地区通过贸易,互通有无,使各地的地方市场逐步向统一的民族市场发展。到了17、18世纪,市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城市化过程加速。17世纪末,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1/4强。围绕城市形成的工商业中心遍布全国。因此,在18世纪,英国国内市场的发展水平在欧洲是首屈一指的。(5)在英国,由于行会制度比较薄弱,所以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可顺利地发展。而那些新兴起来的工业部门,如棉纺织业,一开始就是在完全的自由竞争条件下成长起来的。自由竞争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新技术的发明采用。 最后,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各个地区距离海岸线都不远,特别是工、商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设立在沿海岸的河口上,各地的工业原料和产品可以经过海道运往别的地区。到18世纪后半期,通过建设,国内布满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和贯穿各主要工业地区的运河。这大大促进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从而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 3、工业革命的后果 (1)经济后果:1)空前的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2)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在英国得到确立。3)改变了英国经济、地理和人口分布。4)推动了农业变革,加速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2)社会后果:1)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社会阶级结构已简化为:土地贵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三个基本的阶级。2)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3)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显露,经济危机发生。4)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5)人们生活方式、观念、习俗等发生深刻的变化。 4、法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1)基础:法国本来就是欧洲大陆上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达的国家。(2)制度:大革命摧毁了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行会制度,为法国大工业的发展和向工厂制度的过渡扫清了障碍。(3)地理:法国与英国相邻,很容易受到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4)政治:1815年拿破仑帝国倾覆后,国内外政治局势趋于稳定以及战争创伤逐步恢复,法国的工业革命真正大踏步地前进。 5、法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首先,从资本原始积累方面看,法国对农民土地的剥夺主要是通过租税盘剥进行的。其次,从工业革命的进程看,小企业的长期和大量存在以及大企业的发展迟缓。再次,法国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优势。最后,高利贷资本特别活跃。 6、美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1)国内外存在有利条件 A、国内条件:1)资源丰富,殖民地时期出现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为工业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2)没经过封建社会,旧的行会传统和习惯势力微弱,有利于新技术的发明推广;3)通过独立战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 B、国外条件:远离动乱的欧洲,南北有弱国为邻,东西有大洋保护,有可能长期保持和平安定局面,有助于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也使美国有条件打着中立旗号,坐收渔翁之利。 (2)资金来源:奴隶贸易,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联邦政府偿还国债的政策,土地投机。 (3)潜在的广阔的国内市场。领土扩张与西部的开发。

人大《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其解答

人大精品课程《世界现代史》课后习题题目(9章77题)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1.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及结果。 2.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其表现和后果。3.叙述英国国内自由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4.阐述法国共和制的建立。 5.论述美国两党制。 6.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俄国和日本走军国,专制主义道路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 7.如何认识俄国民粹派运动和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性质与意义? 8.阐述20世纪初俄国斯托雷平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9.叙述1905年俄国革命的背景和历史影响及主要过程。 10.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世纪以来帝国主义矛盾发展的继续?11.阐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影响。 12.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后果。 第二章俄国十月革命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1.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以及各自的作用 2.如何评价《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3.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 5.试评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第三章一战后期与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 1.简述巴黎和会的性质及其特点。 2.评析《凡尔赛条约》。 3.评析国际联盟及其得失。 4.美国的“十四点计划”及其外交方针。 5.简述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与条件。 6.评析《九国公约》的性质。 7.试析苏联社会主义外交路线的特点。 8.从热那亚会议,看苏联外交政策的特点。 9.试分析说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10.《洛桑条约》订立的意义及其分析。

11.从鲁尔危机,看欧洲围绕德国赔款问题的国际关系特点。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述评。 13.试分析美国就德国赔款问题其外交政策的变化。 14.道威斯计划的功过分析。 15.如何看待杨格计划。 16.试论洛迦诺公约的背景、内容及其结果。 17.评析二十年代的国际裁军运动。 18.如何看待《非战公约》。 第四章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 1.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维也纳体系和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之间的异同。 2.说明一战后南欧新兴民族国家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作用。3.与英国和美国相比,魏玛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有什么特点? 4.法西斯主义最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第五章30年代的大危机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 1.简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及特点。 2.结合“新自由主义”思想分析罗斯福的“新政”。 3.分析德国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4.30年代带大危机对二战后国际金融秩序的调整有何影响? 6.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7.希特勒是怎样夺取政权的? 8.魏玛共和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9.为什么法西斯主义会在德意日这三个国家确立起他们的统治性地位?第六章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 1.简述“东方会议”。 2.简述日本法西斯运动发展的过程。 3.评析不承认主义的性质。 4.试分析美国孤立主义外交。 5.试论国联解决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失败的原因。 6.评析东方公约失败的原因。 7.简评欧洲集体安全政策。 8.分析蒙特娄会议的作用与意义。

世界近代史简答题

简答题 1.试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独立战争中的作用。 3.用具体史实说明人民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 4.简述雅各宾派当权期间所颁布的土地法内容及作用 5.简析拿破仑帝国的性质。 6.简析拿破仑战争的性质。 7.1848年欧洲革命的背景是什么? 8.简述法国二月革命的过程并评价其影响。 9.简要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10.德国为什么能于1871年实现统一? 11.简要概括德意志统一的意义。 12.简要概括意大利统一的意义。 13.简述美国的对外扩张及其手段。 14.简评林肯和人民群众在内战中的作用。 15.为什么说南北战争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6.简评美国内战时颁布的《解放宣言》和《宅地法》。 17.简述明治维新前日本的社会经济概况。 18.简述明治政府建国的三大政策 19.筒析近代日中两国的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20.历代沙皇为什么要拼命地对外扩张? 21.简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22.简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23.简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三次高潮。 24.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同印度民族大起义相比,有什么新的特点? 25.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是怎样形成的? 26.简析法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27.简析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28.简析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29.试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阶段性与规律性。 1.试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于17世纪中期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非偶然发生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最基础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路的中心,便利了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掠夺。 2)海外贸易的拓展,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手工工场在制呢、采煤、炼铁造船等领域建立并得到发展。 3)随着制呢业的发展,“圈地运动”愈演愈烈,英国农村出现许多资本主义牧场和农场,同时出现农业工人,在英国资本主义已深入农村。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他们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推动着和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必要条件。 海外贸易和掠夺的进行,圈地运动的发展,是英国的银行家、大商人和手工工场主积累了大量的资本,逐渐形成了新兴德资产阶级。在农村,经营农场和牧场的农场主和牧场主,有的也经营工商业,他们成为了新贵族,同其他资产阶级分子有着共同利益。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

世界近代史始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终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夕。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确立、发展和走向衰落的历史。它以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在前一时期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蓬勃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在先进国家取得胜利,资产阶级专政确立。在后一时期中,“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西方资产阶级随之由进步的阶级变为反动的阶级,而无产阶级日益壮大,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是由于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而封建制度阻碍它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而要求通过革命来解决。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清除障碍。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从封逮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西欧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策源地。十七世纪初,英国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关系不断增长,资产阶级以及同资本主义经济有密切联系的新贵族要求取消封建制度的束缚,农民和城市平民要求摆脱封建制度的压迫,而斯图亚特王朝竭力维护封建制度。这种社会矛盾的激化,终于在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英国革命是在资产阶级与大土地所有者新贵族结成联盟领导下进行的,因而有较大的保守性,在革命过程中出现了封建王朝复辟,到1688年才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新时代。 十八世纪晚期,法国资本主义工业比较发达,而波旁王朗的封建统治束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法国保存着封建等级制度,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处于对立的地位,要求推翻封建制度,矛盾的激化,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革命不仅推翻了波旁王朝,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而且动摇了欧洲其它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开始的时候爆发,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对革命起了领导作用,并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因而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一次革命。 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时期,民族独立运动也崛起。十八世纪后半期,北美爆发了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立了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1791年,海地爆发了独立革命。1810一1826年,独立战争遍及整个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既是民族革命,又是资产阶级革命,它摧毁了殖民统治,使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 十九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斗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重新高涨。1848年,民族民主革命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1861年,俄国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美国经过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在十九世纪后半期赶上和超过了英、法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的强国。 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同时在争夺殖民霸权战争中取得胜利,成为量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这时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需要在工业生产领域里进行革命。英国资产阶级政权通过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扩大了资本积累,增加了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这些都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上半期,

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先从宏观来讲一讲。关于世界近代史的阶段划分,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近代和现代史则以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分水岭。 对近代史而言,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从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因此,世界近代史是一个人类社会的转型时期。其转变的基本特征有三:一为经济方面,由闭塞的、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商品经济转化;二是法治取代人治,建立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以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三是公民取代臣民,人民得以参与国事,拥有法定的权利与义务,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 近代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个阶段是手工工场时期(17、18世纪)这是资本主义的童年时期,亦称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是反封建斗争十分激烈的阶段,在力量对比上,封建和封建之前的社会制度仍有极大优势。不过资本主义力量依靠自己的活力,发展很快,到这个时期之末,已经能够和封建势力相抗衡了,而且显示了必将胜利的势头。第二个阶段是蒸汽时代,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时间是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70年代。正是在这个阶段,欧洲与亚洲不少国家发生社会转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如德国、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比利时、日本等。而且,它们和原来的英国成了一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把世界联成一气。与此同时,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独立运动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历史潮流。当然,那时历史的主流还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与革命。第三阶段是进入电气时代。因为电气时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所以在近代史中只用“进入”二字。 世界现代史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界标,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917年至1945年和1945年至今。19l7—1945年的现代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酝酿的展开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世界经济在发达国家开始现代化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酝酿时期。1945年9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开始现代史的第二个阶段。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处时期;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和腐朽趋势共存时期;是当代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时期;也是当代民族主义和发展中国家兴起和困扰同在的时期,它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用对全球影响的深化和扩展时期。 具体说来,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分为五个专题来进行,即: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霸权和世界霸权的斗争,三次科技革命。 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发展: (1)英国:17世纪上半期,产生于13世纪的英国议会下议院融合了很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出于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充满了反复和曲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历了君主制、共和制、“护国主”独裁制、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五种政权的更迭,才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19世纪晚期,两党都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进行社会改革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积极推行扩张政策,新成立的

世界现代史简答论述

世界现代史复习题(简答论述题) 1.各帝国主义国家模式? 答:英国——殖民帝国主义:曾经辉煌的“日不落帝国”发展日趋缓慢,生产比重占世界比重下降,但在个别部门比如造船业等依旧占据前列,其发展缓慢的原因有机器陈旧,更新慢,农业亦不发达,而且殖民地的兴衰对其影响甚大。 法国——高利贷帝国:小手工工厂,小生产大范围存在,机器陈旧,更新慢,资本大部分转到海外殖民地,而且由于政府动荡,政局不稳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垄断组织最早在化学石油等部门出现。 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普法战争的胜利推动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享受最新成果,发展迅速,开创了以容克地主阶级与主导地位的普鲁士道路。 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内战的胜利扫除了障碍,提供了新的自由劳动力,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西部的土地开发提供了大量的田地和资源。再加上欧洲移民到来带来的劳动力和技术,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农奴制的成功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购买力,以及资金和广阔的殖民地,发展速度十分快,在石油开采、铁路等工业十分发达,但其他部门基础薄弱,相对落后,生产资本集中程度较高,辛迪加这种低级的垄断组织开始出现,金融资本发达,如俄国的华荣道胜银行。 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通过明治维新和甲午战争以及日俄战争最终搭上了帝国主义的末班车,工业化的道路在国家组织的保护下实现,几乎没有经过自由阶段就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故此具有浓厚的封建和军事性。 2.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答:背景:①,19C美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垄断资本为给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寻找出路,积极向外扩张,中国便成为美国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之一。 ②,美国从美西战争摆脱出来,向外扩张时,发现列强在中国已经划分了势力范围,美国姗姗来迟。 ③,当时在中国参加角逐的列强军事势力远比美国强大,美国使用武力并非上策,所以美国决定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以竞争方式来实现在华的扩张利益。 主要内容:1899美国国务卿约翰〃海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召会。1900年美国召开第二次会议,提议该政策用于全中国境内。 3.门户开放政策的评价? 答:①,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目的是在列强激烈竞争条件下,利用经济优势削弱其他列强在中国势力范围,对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经济政治势力打开方便之门,它根本不是维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相反,他明确承认列强在中国势力范围,因此,它绝不是阻止列强瓜分中国,而是加强他们的瓜分活动。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 通过学习世界史新教材的学术背景与疑难解析,我进一步掌握了现行新教材与原来旧教材之间的衔接与联系,也更好地理解了新的教学内容与史学观点,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新旧历史知识的驾驭与运用。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确立的历史,旧教材传统的观点是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新教材的观点是从1500年左右“地理大发现”是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起点和世界各地由分散到形成整体的重大转折,因此以“地理大发现”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结束,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世界现代史从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至今,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由在一国建立走向发展壮大到多国的过程,百年来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相互对立,是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是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 根据我的学习与理解,世界近现代史应有如下几个阶段: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1、文艺复兴:发源地/(原因) 性质(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核心(人文主义); 代表人物(文学三杰+乔托;绘画三杰,马基雅维利,伊拉斯谟、拉伯雷; 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布鲁诺、培根) 2、宗教改革:1517年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宗教战争(尼德兰革命、殖民北美、 英国革命) 3、新航路开辟:背景(黄金热、商路危机、传教)、 条件(技术进步、西葡中央集权); 经过(1487、1492、1498、1519-1922); 影响(商业革命,地→洋;价格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加速); 早期殖民(葡:占据点、控商路;西:掠夺金银、种族灭绝、贩卖 黑奴); 意义(原始积累、文明传播、开始完整意义的世界史) 4、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尼德兰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1、政治革命(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手段:背景,导火线,过程,结果,代 表: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2、思想革命(启蒙运动:背景、性质、核心、内容、代表人物、影响) 3、经济发展:工场手工业时代。 三、自由资本主义时代(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1、经济发展: (一)工业革命: 前提(英: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世界现代史知识点整理

世界现代史知识点整理 世界现代史是指从16世纪至今的历史时期,涵盖了从欧洲大航海时 代开始的全球化进程、殖民主义、工业化、民主革命、世界大战、冷战等 重大事件和发展,对于理解当今世界的历史和现状至关重要。下面是一些 世界现代史的重要知识点: 1.大航海时代: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航海 探险,发现了新世界,并建立起殖民地网络。 2.宗教:16世纪,由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等人提出的宗教运动,在欧洲引发了宗教浪潮,导致了欧洲宗教的分裂和战争。 3.绝对主义: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君主国家实行的集权制度,国 王具有绝对权力,推行专制政治。 4.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通过机械化生产方式的采用,带动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催生了现代资本 主义。 5.美国独立战争:18世纪末,美洲殖民地的英国居民为争取民主自 由而进行的斗争,最终导致美国独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民主国家。 6.法国大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政 治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宣布了人权和民主自由的原则。 7.殖民主义:欧洲国家在16至20世纪间对亚非拉等大陆的殖民统治,对殖民地实行经济剥削和文化压迫等,导致了世界格局的重塑,带来了许 多矛盾和冲突。

8.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欧洲大陆爆发的一次规模巨 大的战争,导致了几十个国家的参战,成为历史上死伤最惨重的战争之一,也标志着旧秩序的瓦解。 9.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发生了以列宁为首的十月革命,推 翻了尼古拉二世的沙皇制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10.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至1945年,世界各大洲爆发的一次规 模更大的战争,参战国达到70多个,涉及的死伤人数更加惨重,也引发 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冷战。 11.冷战: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政治和经济上 的对抗和竞争,导致世界分裂为两个霸权体系,以军备竞赛和代理战争为 特征。 12.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冷战后,世界分为资本主义国家和 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 13.欧洲一体化:二战后,为避免重复发生战争,欧洲国家开始着手 推动一体化进程,形成欧盟等多个组织,促进了经济、政治和安全的合作。 以上只是世界现代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 理解了解世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对于了解世界历史和研究当 今世界的发展非常有价值。

(大学)世界现代史下册复习资料

(大学)世界现代史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章问答 1、简述联合国的原则、宗旨、机构及其功能 原则:(1)会员国主权平等(2)各会员国应该忠实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3)各会员国应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和正义(4)各会员国在国际关系中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5)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照宪章采取的任何行动应给予一切协助,联合国对任何国家正在采取防止或执行行动时,各会员国对该国不得给予协助(6)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应保证非会员国遵行上述原则(7)不干涉内政。 宗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以达到上述共同目的。 机构及其功能:(1)大会——主要审议机构,重要议案需2/3多数通过。(2)安理会——对维护和平与安全负有主要责任的机构,在联合国内处于首要的政治地位。(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负责协调经济和社会活动,就发展、世界贸易、工业化、自然资源、人权、妇女地位、人口、社会福利、科学技术、防止犯罪以及许多其他经济和社会问题提出建议和开展活动。(4)托管理事会——负责监督对11处托管领土的行政管理,促进它们向自治或独立的方向发展。 (5)国际法院——设于海牙,由15名“独立法官”组成,不代表任何国家,依《国际法院规约》而工作。 (6)秘书处——为联合国其他机构服务,并执行它们的计划和政策。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构、产生原因和影响产生原因 (背景):为了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经济,稳定各国汇率,平衡国际收支,促进非歧视性贸易的发展,在战争后期美国和各盟国都希望能在战后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利用其自身资金和组织来的私人资本为各国生产项目提供贷款,也希望缔结统一的关税贸易协定,以消除国际贸易的障碍。 结构:(1)世界银行:为成员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和组织长期贷款;为私人银行向各成员国的长期贷款提供担保,以促进资金流动。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商讨和促进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中、短期资金解决会员国国际收支中出现的暂时不平衡,消除各国的外汇管制,促进国际汇兑的稳定,以便利国际贸易的发展。 影响:结束了战后金融汇率混乱的局面,维持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同时也扩大了国际贸易,在一定时期内,对世界经济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和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通过这一举动,美元成为了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美国也在战后的世界金融中取得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名词解释 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这是一种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以伊斯兰教教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在阿拉伯世界有广泛的影响。兴起于二战期间的叙利亚,1947年在大马士革阿拉伯复兴党召开一大,系统阐述了他们的理念,后来被概括为“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后来复兴党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1.文艺复兴:是14一l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它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兴古典文化为标志并借此反对封建观念和中世纪宗教教义的束缚.建立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2.启蒙运动:18世纪全欧性的思想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并带有明确的政治革命的性质。启蒙知识分子崇尚理性.认为要用建立在理性之上的科学文化知识去启迪人们摆脱愚昧。他们将理性作为一切现存事物的裁判者.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宗教迷信.批判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同时提出“天赋人权”、“契约论”等一整套启蒙理论.描绘出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社会。因此.启蒙运动实质上是法国大革命前新兴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一次舆论大准备。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有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人 始于17世纪末的英国,结束与18世纪末的法国打革命。通常是指在18世纪欧洲以及北美的国际性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宗教、道德等提出广泛的批判,力图通过传播知识来改善人们的状况。启蒙思想家及其追随者主张用理性和知识之光来驱散迷信、蒙昧、狂热和专制编制的黑暗。

3. 罗伯斯庇尔:1758年5月6日 - 1794年7月28日)是法国革命家,法国大革命时期重要的领袖人物,是雅各宾派政府的实际首脑之一。 世纪著名的军事城堡的样式建造起来的。到18世纪末期, 为旧制度的象征。 5.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是从1814年10月到1815年6月之间,欧洲列强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全欧的国际会议。旨在恢复欧洲的秩序和重新划定各国的边界。 6.巴黎公社:巴黎工人在1871年3月18日革命后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是世界历史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后在凡尔赛政府军队的集结下,巴黎被围,巴黎公社失败。 内各个国家或分裂的政权统一为意大利的政治及社会过程。 8.德国宗教改革: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德国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反对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从而引发了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十四点原则 这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1月8日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主要内容有:战后世界应该是一个开发的世界;抵制并清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收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成立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十四点原则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纳伊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11月27日,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条约规定:斯特鲁米查归属南斯拉夫,西色雷斯归属希腊、南多布鲁查归属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军队不得超过3.3万人,而且不能拥有海军。保加利亚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25.5亿金法郎。《纳伊条约》同样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色佛尔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条约规定:土耳其放弃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的一切权利,东色雷斯和爱琴海岛屿归属希腊、罗得岛与多德卡尼斯群岛归属意大利,土耳其海峡实施国际共管。土耳其须承认亚美尼亚独立,承认库尔德斯坦向有自治权。协约国杂土耳其八六领事裁判权,土耳其财政处于协约国监督下。土耳其军被水平不得超过协约国规定的范围。土耳其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色佛尔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瓜分和灭亡土耳其的约定书,它使土耳其处于民族危亡的境地。后由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该条约为《洛桑条约》所代替。 《特里亚农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20年6月4日,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条约规定:斯洛伐克与喀尔巴阡乌克兰归属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归属南斯拉夫,巴纳特一部与特兰西瓦尼亚归属罗马尼亚。匈牙利陆军人数不得超过3.5万人,境内多瑙河由协约国管制,匈牙利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22亿金法郎。《特里亚农条约》同样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 《洛桑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资产阶级共和国订立的国际条约。一战后,土耳其民族革命兴起,奥斯曼帝国被推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23年7月24日,英法等协约国7国在瑞士洛桑召开会议,订立《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代替《色佛尔条约》。新条约规定,协约国与土耳其恢复和平,取消外国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和财政监督权,东色雷斯以及小亚细亚归属土耳其,土耳其放弃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属地。土耳其只承担部分帝国旧的债务,土耳其保护境内一切居民等等。《洛桑条约》是土耳其人民反殖民斗争的胜利,它部分地维护了土耳其的主权与领土、行政完整,激励了世界上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协约国帝国主义在一战后所确定的国际新秩序。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和平条约,构筑了新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新的国际秩序中,英法在欧洲确定了其统治地位,美国则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其优势地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力量对比关系变化后重新调整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政治剥夺与经济压迫的基础上,是一个新的殖民体系,而且排斥和反对苏联,注定是失败的。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华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