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与按键功能,掌握计算器的开关机、清屏、数字及运算符号的输入等基本操作。
2.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乘方、开方等复杂运算。
3.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购物找零、计算速度、面积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然后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解决。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相互交流计算器的使用心得,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经验。其他同学可以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借鉴,提高计算器的使用能力。
5.培养学生遵守计算器使用的规范和道德,爱护公共财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充满兴趣。在数学学习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方法和技巧,但对于计算器的使用还较为陌生。在此基础上,本章节的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对计算器的认知程度: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器有初步的了解,但仅限于简单操作,对于计算器的更多功能和技巧掌握不足。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计算器基本操作和复杂运算方法,让学生明确计算器的使用技巧。
2.总结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经验和方法,强调将计算器应用于生活的重要性。
3.强调计算器只是辅助计算的工具,不能完全依赖,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的计算能力。
2.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生活实际,自选一个场景,使用计算器解决相关问题,并将解题过程和结果写成解题报告。例如,可以计算家庭每月的电费、水费等费用,或者计算外出旅行的费用预算。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案范文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案范文第一章:计算器的基本使用1.1 计算器的结构与功能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各个部分,如显示屏、按键等。
讲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如加、减、乘、除等。
1.2 计算器的开关与清屏教授学生如何打开和关闭计算器。
演示如何清屏,以便进行下一次计算。
第二章:基本运算2.1 加法运算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加法运算。
练习一些简单的加法题目,以巩固所学知识。
2.2 减法运算讲解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减法运算。
练习一些简单的减法题目,以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混合运算3.1 混合运算的概念解释混合运算的含义,如加减乘除的组合。
让学生了解混合运算的优先级规则。
3.2 使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
练习一些复杂的混合运算题目,以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科学计算器功能4.1 科学计算器的使用讲解科学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如平方根、百分比计算等。
演示如何使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这些计算。
4.2 练习使用科学计算器让学生尝试使用科学计算器进行一些实际计算。
练习题目可包括面积、体积计算等。
第五章:计算器的维护与注意事项5.1 计算器的维护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计算器,以延长使用寿命。
讲解清洁、存放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5.2 计算器的注意事项强调使用计算器时应注意的事项,如避免摔落、浸水等。
提醒学生妥善保管计算器,以免丢失或损坏。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案范文(续)第六章:计算器的进阶功能6.1 统计计算功能介绍计算器中的统计计算功能,如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等。
通过实际例子演示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
6.2 代数计算功能讲解计算器中的代数计算功能,如求解方程、函数计算等。
让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解决一些简单的代数问题。
第七章:计算器的编程与应用7.1 计算器的编程基础介绍计算器的基本编程概念,如变量、循环、条件语句等。
通过简单的编程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器的编程能力。
7.2 计算器的应用拓展探讨计算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科学、工程、金融等。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范本五篇——分数计算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范本五篇——分数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分数的大小关系;2.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3.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分数计算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认识分数(1)复习整除、分母、分子等知识;(2)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大小关系。
2.分数的加减(1)知道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基本方法;(2)知道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基本方法。
3.分数的乘除(1)掌握分数乘法的基本方法;(2)掌握分数除法的基本方法。
4.运用计算器进行分数计算(1)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分数加、减、乘、除的方法;(2)能够合理使用计算器进行分数计算。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2.运用计算器进行分数计算。
四、教学方法:讲授与练习相结合,以让学生学以致用为目的。
五、教学时长:每次课1小时,共4次课。
六、教学流程:第一课:认识分数1.引入新课老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什么是分数,为什么要学分数,让学生感受分数对生活的重要性。
2.复习知识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整除、分母、分子等概念,为这节课的知识打下基础。
3.认识分数的意义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分数的意义,认识分子和分母的作用,并能将其简单地用语言描述出来。
第二课:分数的加减1.概念的引入老师利用白板和幻灯片,向学生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方法,引导学生尝试一些简单的计算。
2.进一步拓展让学生通过实例,掌握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方法,巩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方法,并能够独立地进行分数加减计算。
第三课:分数的乘除1.乘法的讲解老师通过幻灯片向学生讲解分数乘法的方法,并用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明确掌握分数乘法的基本方法。
2.除法的讲解老师通过幻灯片向学生讲解分数除法的方法,并用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明确掌握分数除法的基本方法。
第四课:用计算器进行分数计算1.计算器的介绍老师向学生介绍计算器的基本功能,让学生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加减乘除符号的输入。
2.练习老师把一系列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题目出示给学生,并带领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练习,让学生体验到计算器的便利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范本五篇——小数计算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范本五篇——小数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的加、减、乘和除法的运算。
2.能够将计算结果以小数形式精确到指定位数,并进行四舍五入和取整操作。
3.能够应用小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小数的加、减、乘和除法的计算方法。
2.如何将计算结果精确到指定的小数位和进行四舍五入和取整操作。
3.如何应用小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如何应用小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2.如何将计算结果精确到指定的小数位和进行四舍五入和取整操作。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板书、图表等形式进行系统地教学。
2.演示法:通过计算器的操作演示并讲解小数的计算。
3.课堂互动法:通过教师提问和同学之间的互动讨论进行教学。
五、教学环节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个小数运算的问题来引发同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小数计算的关注度。
2.讲解环节教师通过讲解小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并通过操作计算器演示实际小数运算的过程。
3.练习环节教师提供多个小数计算的练习题,让同学们进行练习并互相检查答案。
4.拓展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与同学们探讨小数应用的实际问题来加深他们对小数计算的理解和应用。
5.总结环节教师通过问答或细致的总结,概括所学的知识点和技能,并强调同学们对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六、教学材料1.小数计算的练习题。
2.计算器。
3.课堂板书。
七、教学评估1.在练习环节,教师可利用同学们检查答案来评估他们的小数计算能力。
2.在拓展环节,教师可通过同学们的问题和解答来评估他们的小数应用能力。
3.在总结环节,教师可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来评估他们对小数计算的理解程度。
八、教学后记通过本课教学,同学们的小数计算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性,鼓励同学们多给予意见和思考,共同促进课堂的开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2课时《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2课时《用计算器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2.能够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计算器,培养学生使用计算器的能力;2.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实际应用兴趣;2.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相互协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基础的四则运算;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交流和合作。
难点1.部分学生可能对计算器的操作不熟悉,需要有耐心地引导;2.学生如何将计算器运算结果与手工计算做对比,分析其中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讨论计算器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操作实践1.讲解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数字键、运算符等;2.给学生发放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3. 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个计算器;2.设计一些小组练习题,让学生共同讨论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相互核对答案;3.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分享使用计算器的技巧和经验。
4. 总结1.引导学生将手工计算和计算器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讨论计算器的优缺点;2.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计算器有关的习题;2.回家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家庭日常开销,体验计算器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计算器,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对计算器的熟练度。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2.通过计算器计算直接的简单运算题;3.训练学生使用计算器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通过比赛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提倡思维拓展和创新,引导学生在计算器的基础上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团队协作;2.鼓励学生在实际计算中主动求解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2.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难点1.学会如何在计算器上输入数学题目;2.正确理解计算器显示的结果。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学习核心(1)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展示计算器的各个按键及功能;•请学生跟随老师操作计算器,试用各功能键。
(2)实际练习•让学生举手报数,随机选取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计算器上进行计算。
3.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化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第二课时1. 复习让学生通过口头回答问题的形式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学习核心(1)计算器的实际应用•讲解计算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模拟不同情境,让学生合作使用计算器解决问题。
(2)练习与巩固•练习题目设计,让学生通过计算器计算得出答案;•鼓励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使用计算器求解问题。
3. 拓展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拓宽学生对计算器的理解和应用领域。
第三课时1. 完成上节课的拓展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拓展问题,分享答案并讨论。
2. 游戏活动设立计算器比赛环节,让学生在比赛中巩固所学知识,并增强学习兴趣。
3. 总结反思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总结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及应用。
四、课后作业1.练习册上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题目;2.练习使用计算器计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2.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及意义;3.学生培养对数字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1.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2.学生能够通过计算器对加减乘除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在计算器上输入数字和计算符号;2.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1.班级计算器;2.预备好的计算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0分钟)1.向学生介绍计算器,并简单说明计算器的功能;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用计算器计算》。
讲解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20分钟)1.向学生展示计算器上的数字键、加减乘除键、等号键等;2.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例子来实践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3.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要按清屏键,防止出现错误运算结果。
实践活动(30分钟)1.分发计算题,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2.教师现场辅导,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运算;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寻找简便的方法解决计算问题。
温故知新(10分钟)1.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计算结果;2.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方法,并提示学生注意事项。
教学作业练习册P17 - P20。
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使用计算器的效果不错。
他们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式,并能够灵活运用计算器解决计算问题;2.学生在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需要注意清楚运算符号,避免出现错误结果;3.教学画面、语言应更加清晰明了,使学生更好的听懂学习。
教学结束。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范本五篇——混合运算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范本五篇——混合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2.能够灵活运用加减乘除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2.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应用加减乘除知识。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混合运算的概念理解;2.学生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如何正确使用计算器。
四、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2.小组合作;3.游戏教学五、教学过程1.导入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在计算器上进行混合运算。
2.新课讲解混合运算是指运算中会出现加减乘除混合的运算方法。
如:5+6×2÷3-1,这个式子就是一个混合运算。
在使用计算器时,我们需要自己按键,符号输入也很重要,大家需要在课后自己练习。
3.教师示范老师拿出计算器展示给全班学生看:首先要输入5,然后输入加号,再输入6,接着输入乘号,先输入2,然后输入除号,最后输入3,最后输入减号,再输入1,按下等于号。
同学们,看到结果了吗?计算器把我们输入的运算符号一个一个的计算出来,最后给出了答案。
计算器的使用是很方便的,只需要按下相应的按键就可以了。
4.游戏教学老师为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同学们互相组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小游戏,以增加同学们学习混合运算的兴趣。
游戏规则:每个小队的所有成员需要选择一位代表,然后在某个指定地区进行比赛。
比赛规则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先完成5个题目,然后按照题目的答案依次找出相应的底座。
底座是按顺序排列的,每个底座上都有一个字母,将这些字母汇集起来之后,组成一条完整的句子。
最先完成这个游戏的小队将会成为胜利者。
5.巩固老师随机选择一些同学进行混合运算的练习。
同学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计算器计算出答案,并将结果给出。
六、教学体会混合运算虽然看起来很麻烦,但是使用计算器可以轻松解决,应用计算器这个现代工具,让我们的计算速度大大提高,同时使我们对数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体会到数学的奥妙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48—5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运算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两步的式题运算。
2、能运用计算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尝试运用
师:开学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学习计算,下面这些题,哪些你一眼能看出来答案的,直接说的得数。
1、初步尝试 90+56= 45×99≈ 87546—3469=
42×30= 2102÷30≈ 43×365=
师:最后两道看来有困难,列竖式算算。
师:先不报答案,要你自己检验做的对不对,你准备怎么样?试一试用计算器来验算,你们会吗?
师:谁愿意带上你的竖式计算上来展示意下,向大家演示一下你用计算器验算的过程可以吗?(鼓励和表扬)
师:看来,大家还真的会用计算器!想不想“再显身手”?
2、再次尝试:探索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的方法
①546×28-4276 ②2940 ÷28+763
③15021-87×99 ④25120÷(449-289)
(1)这4题与上面4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会做吗?请试一试。
(2)交流操作方法。
(3)你有没有感觉到这4道题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
(4)用计算器计算③、④该怎么操作呢?我们以第③题为例,谁来介绍介绍?
(突出“记住中间数”、“使用MR键”、倒减等方法。
)
(①、②两题只要按顺序依次输入,③、④题要先算后一步,③④可以“记住过程得数”,③还可以倒减等)
(5)介绍用存储键计算,尝试用“MR键”计算③④题。
二、解决生活问题
师:通过这几道题计算,你感觉计算器怎么样?你们喜欢用计算器吗?下面我们就发挥计算器的作用,用它来完成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1、出示:一个水龙头滴水的动态画面。
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8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白白流掉了。
(1)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水?
(2)把这些水分别装在饮水桶中(每桶约重15千克)算算大约能装多少桶?
(3)你家每月用几桶水?算算这些水够你家用几个月?大约合多少年?
师:目前我国西南大旱,一些地区粮食因为缺水绝收。
云南山区的孩子们喝脏水解渴。
联系我们刚才的这些计算数据,你想到什么?
三、探索计算规律:
师:既然人们发明了这么好的计算器,我们就应该更好地运用它。
让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探索计算的规律好不好?
1、找出规律后再填写每组的后2题得数,并用计算器检验。
19+9×9=
118+98×9=
1117+987×9=
11116+9876×9=
111115+98765×9=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按这样一种规律写下去,下一题该是什么样的?
2、自己探索规律。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
111…1222…2÷333…34=
2001个1 2001个2 2000个3
师:这些算式的数的数位多,数很庞大,即便用计算器也难将准确答案算出来,我们可以从简单入手,从容易的情况入手,发现规律,再用规律去解决问题复杂的繁琐的问题。
四、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1、师: 你知道在计算器还没有发明前,我们的先辈们是怎么计算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资料: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上,人们一直就没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
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
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
这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
计算每一个数学问题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
到了汉代,我国人民又发明了算盘,这也是计算工具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发明。
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至今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它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
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了第一部微型计算器,这种袖珍型计算器可握在手中,使用方便,适合于所有人的使用。
如今,计算机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64位计算机技术正被许多行业所使用,它每秒钟可计算1000万亿次,过去需要数代人计算的题目,现在片刻间就有了答案。
2、师:感受到科学前进的脚步了吗?看了这则资料,你又有什么想法?
五、课堂总结
师:学完这堂课有什么收获?
师:计算器很先进很便捷,是样好工具,好东西要用好也不简单,关键看你是不是用心来用它。
人的大脑是最聪明的,我们平时要学会多开动脑筋。
师:我们的计算工具正一步一步向简洁、方便、快速、实用的方向发展,如果同学们想了解这方面更多的知识,可以上网查找,或者查阅一些书刊。
师:计算器用完了我们最后要做什么工作,关机。
怎样关机?(OFF、或自动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