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研究

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研究
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研究

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研究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聚氨酯(PU)是一类常用的高分子材料,以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和二醇类为原料合成,结构中既有柔性的C-C链和C-O-C链,又有活性的酰胺基团,与环氧树脂相容性好。改性后的环氧树脂(EP)强度和韧度都得到提高,特别适用于环氧浇注、环氧涂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和趋势(设计只介绍相应产品的用途、作品的应

用等)

胶黏剂的一类古老而又年轻的材料,早在数千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胶黏剂。到上个世纪初,合成酚醛树脂的发明,开创了胶黏剂的现代发展史。胶黏剂是具有良好粘结性能的物质,特别是合成胶黏剂强度高,对材质不同的重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均可实现有效粘结,并且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代替了机械粘结,从而为各行业简化工艺、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有效途径。全球胶黏剂、密封剂和表面处理剂市场总规模约500亿欧元(680亿美元),其中工业胶黏剂市场占44%的份额。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胶黏剂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本世纪前8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胶黏剂工业整个发展势态越来越好。据中国胶黏剂工业协会统计,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我国胶黏剂产量分别为22.7万吨、251.7万吨和280.2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外14.32%、10.44%和11.32%,2007年和2008年产量为313.5万吨和344.8万吨,产量不断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去年下半年,由于遭受美国、系,西欧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一季度开始,我国合成材料工业及其胶黏剂工业也受到一定影响。据预测今年胶黏剂产量可望达到372.38万吨,增长速度比去年有所下降。

如上所述,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如果没有受到其他影响,2012年后我国又将以崭新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2015年,即“十二五”计划末,我国胶黏剂产量将突破600万吨大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胶黏剂和密封剂生产厂家又3500多家,但上规模企业不足100家,品种牌号约3000多个。

从应用情况看,胶合板和木工用胶量最大,约点总胶量的46.97%,建筑材料用胶黏剂占26.12%,包装及商标用胶黏剂约占12.14%,制鞋及皮革用胶黏剂占6.07%,其他胶黏剂使用量占8.7%。

随着工业的发展,胶黏剂的应用市场越来越广泛,品种也日益增多,水溶性胶黏剂主要用于建筑、包装、运输、刚性粘合、非刚性粘合、胶带等方面。其中在包装方面的应用最为广泛,同时也用于标签、书包、杯子、信封等制造。目前世界合成胶黏剂发展的趋势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环保型合成胶黏剂发展迅速。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各发达国家大力研制水基和热熔型等无溶剂胶黏剂。1998年发达国家的合成胶黏剂的市场上水基胶黏剂占50%,热熔胶约占20%,溶剂类胶黏剂仅占20%。未来合成胶黏剂将由低污染的水基胶和热熔胶唱“主角”,环保型合成胶黏剂将是市场的抢手货。第二,高性能胶黏剂异军突起。高性能合成胶黏剂包括环氧、有机硅、聚氨酯及新型改性丙烯酸粘合剂等。第三,施工工艺和施胶设备不断更新。

聚氨酯胶黏剂是指分子链中含有氨基甲酸酯基和异氰酸酯基类的胶黏剂。聚氨酯胶黏剂由于性能优良,在国民经济中得到广泛应用,是八大合成胶黏剂中重要品种之一。德国Bayer公司的聚氨酯胶黏剂专家Gunter Festel 指出:聚氨酯胶黏剂的多样性几乎为每一种粘接难题都准备了解决的方法。

我国大连染料厂于1956年最早研制并生产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牌号为JQ-1,很快又生产了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我国聚氨酯工艺打下了基础,上海合成树脂研究所首先研究成功双组份溶剂型聚氨酯胶黏剂,后由上海新光化工厂将该胶的制备工艺进行改进,于1966年开始投入生产,牌号定为铁锚-101,至今仍为我国聚氨酯胶黏剂中产量最大的品种。80年代以来,各工业部门陆续从国外引进许多先进的生产线和产品,其中需要大量进口的聚氨酯胶黏剂与其配套,因此,促进了国内研究单位加速聚氨酯胶黏剂的开发,特别是在1986年以后,我国聚氨酯工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1994年国家正式批准成立“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下设“聚氨酯胶黏剂委员会”,改委员会已成为全国聚氨酯胶黏剂技术与信息交流的中心。

三. 论文写作(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及技术方案

针对目前市场上环氧树脂胶黏剂固化后胶黏密度高,呈三维网状结构,存在内应力大,质脆,耐冲击性差,容易开裂等特点,难以满足工程技术要求,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长期以来,对环氧树脂进行增韧改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提出用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可以使两者优势互补,得到一种具有一定柔韧性,又具有很好粘接度的比较理想的胶黏剂。

四. 论文(设计)的基本框架(结构)

摘要和关键字

目录

1. 绪论

1.1 胶黏剂的发展

1.2 环氧树脂的性能特点及应用

1.3 聚氨酯胶黏剂的简介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聚氨酯低聚物的制备

2.3 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的制备

2.4 性能检测

2.5 结果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调查的主要内容

填写与论文题目相关的调查材料或设计的相似品种的技术规格、风格特征、用途等。

环氧树脂(EP)胶黏剂是一种粘结性能好,应用非常普通的胶黏剂。环氧树脂具有很多优点,如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电器绝缘性,以及

收缩率低,易加工成型等。环氧树脂胶黏剂固化后胶黏密度高,呈三维网状结构,存在内应力大,质脆,耐冲击性差,容易开裂等特点,难以满足工程技术要求,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长期以来,对环氧树脂进行增韧改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一. 聚氨酯增韧改性环氧树脂的方法

1)端氨基聚氨酯增韧环氧树脂体系

该方法利用端氨基聚氨酯(ATPU)作为环氧树脂增韧固化剂。端氨基聚氨酯基具有较强的极性聚醚有较好的柔性,因而可达到增韧环氧树脂而其强度又基本不下降的目的。同时该方法可室温反应,固结体具有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并且克服了普通脂肪胺固化剂易挥发、毒性大和固化剂配比要求严格的问题。

2)端羟基聚氨酯预聚体改性环氧树脂

这类材料的制备通常先合成端羟基聚氨酯预聚体,以此端羟基聚氨

酯预聚体与双氰胺、4,4-二胺二甲苯基甲烷(MDA)、4,4-二胺基-3,3-二氯

二甲苯基甲烷(MOCA)或多烯多胺一起作为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固化物具有很好的曲挠性能。

3)段异氰酸酯基聚氨酯预聚体改性环氧树脂

聚氨酯树脂中的异氰酸根基团能与含羟基化合物发生化学方应从而

使聚氨酯固化。环氧树脂中含有一定的羟基,因而聚氨酯与环氧树脂之间存在着化学反应。聚氨酯树脂与常用低羟值、高环氧值的环氧树脂以一定的配比量混合,反应情况不明显,较长时间仍不固结。使用羟值比较大、环氧值比较小而且相对分子质量大呈固态的环氧树脂,再加入稀释剂、催化剂、选择最佳比,即能反应,结果产生复杂的交联网状结构产物。

4)端环氧基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

一些研究发现,环氧树脂和聚氨酯存在固化速率不匹配问题,固化

速率相差很大,固化时容易产生相分离从而影响增韧效果。但如果将聚氨酯设计成端基为环氧基团,那么环氧氨酯与环氧树脂的固化基团均为环氧基,固化时固化速率很接近,从而达到较佳的增韧效果。

5)聚氨酯环氧树脂接枝共聚改性环氧树脂

这种方法通常是将多羟基化合物与多异氰酸酯聚合成聚氨酯预聚体,然后将聚氨酯预聚体与环氧树脂进行接枝共聚直至-NCO为定值,最后加入

交黏剂进行固化。该方法虽然使体系的粘度增加,但成功率高,而且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低粘度的稀释剂加以克服。

6)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增韧环氧树脂

由于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技术的应用,以聚氨酯与环氧树脂形成半互穿聚合物网络(SIPN)和互穿网络(IPN)结构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增韧技术。研究发现,将聚氨酯弹性体引入环氧树脂中,形成互穿网络结构不仅可以改善聚氨酯的粘结性能提高其刚性,同时可以明显改善环氧树脂的韧性。这是由于聚氨酯分子链中的氨基甲酸酯基团(-NHCOO-)具有坚韧、耐冲击、粘结力强和剥离强度高等特点,改性环氧树脂可提高其韧性和低温性能

二. 国内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主要应用

1)建筑结构胶

随着建筑工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结构胶成为一种新型的结构件粘结

材料,同时也作为新一代装饰修用材料应用于建筑施工中。我国自行开发的牌号为SL-102C的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性能优异。

2)耐高温胶黏剂

近年来,随着电子电器、汽车和宇航工业的发展,对胶黏剂耐高温、耐烧蚀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环氧树脂的绝缘性能高、结构强度大、耐温宽和密封性能好等许多独特的优点,已在高低压电器、电视和电子元器件的绝缘及封装上得到广泛应用,发展很快。

三. 存在不足和发展方向、

大量研究表明,聚氨酯是环氧树脂胶黏剂理想的增韧剂,其混溶性好,而且添加方式多样。目前,国内在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用段异氰酸酯基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虽能有效提高环氧树脂的韧性,但固化温度高,固化产物的热变形温度低;其次,国内研究的多是共混、互穿或半互穿网络改性物,仅有少数单位开发了无溶剂产品,而国外研究的多是溶剂型产品;同时,国内的增韧方法几乎都是以牺牲改性体力学性能为代价,难以使环氧树脂的韧性的强度同时提高。当前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的主要差距是品种少、数量少、性能差。今后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发展方向是高强度和快速固化。同时还应寻找新的原料和制备方法,使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的综合性能进一步提高,使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真正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数据整理、分析方法(设计思想、原则)

通过用聚乙二醇和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为原料合成了端基为羟基的聚氨酯聚合物,并用其改性环氧树脂。研究了聚氨酯含量、不同原料配比、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对环氧树脂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添加了12%端羟基聚氨酯低聚物的环氧树脂比未改性的环氧树脂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126%和192%,对环氧树脂有良好的增韧、增强效果。并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冲击断面的形貌。

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研究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材贸911 邹芸

摘要:探讨了用聚氨酯低聚物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对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聚氨酯含量、不同原料配比、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对环氧树脂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了12%端羟基聚氨酯低聚物的环氧树脂比未改

性的环氧树脂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126%和192%,对环氧树脂有良好的增韧、增强效果。并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冲击断面的形貌。

关键词:改性环氧树脂、聚氨酯、低聚物

1.绪论

1.1 胶黏剂的发展

1.1.1 胶黏剂的定义

通过界面的粘结附和物质的内聚等作用,能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同的或不同的制件或材料连接在一起的天然或合成的、有机的或无机的一类物质,统称为胶黏剂,又称黏合剂,习惯上称为胶。简而言之,胶黏剂就是通过粘合作用,能使粘合物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粘附(合)是指两个表面通过界面化力、物理力或两者兼有的力使之结合在一起的状态。粘结时胶黏剂首先必须在被粘物表面粘附,这是由于两项之间产生了粘合力,该力来源于次价键力或主价键力。

内聚及单一物质内部各粒子靠主价键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配价键、金属键等)、次价键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等)结合在一起的状态,胶黏剂的内聚力与分子间力、相对分子质量、交联程度、结晶和分子缠绕等因素有关。

1.1.2 胶黏剂的发展前景

粘结技术已经有了相当惊人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粘结技术必须适应高科技、环保、节能和资源再利用的需要,符合既要高性能又要环保的发展方向。目前新型胶黏剂的开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立足高新化

面对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滚滚推进的潮势,对胶黏剂和粘结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追求高新,适应其发展的需要。高性能,是指高强度、高韧性、高耐热、高耐久、快固化、能阻燃等。

2)注重环保化

21世纪发展强调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切实贯彻HSE理念,开发胶黏剂新品种,不能只强调使用价值,更应考虑环保价值,二者兼顾才真有价值。国外提出的胶黏剂发展方向是低成本、节能源、高性能、无公害。国际产业的“3E“要求,即生态环境、节约能源、经济效益。

出于环境保护、珍惜资源的理念,胶黏剂出现了新变革,主要是水性化、固体化、无溶剂化、低毒化、高固含化、光固化等环境友好特征,代表21世纪胶黏剂的发展方向。

3)采用新技术

新型胶黏剂的研发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目前,胶黏剂的研发新技术主要有共混与复合技术、纳米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辐射固化技术、可降解技术等。应用这些新技术,可以生产出符合当前需要的高性能,环境友好型胶黏剂

4)开发新工艺

胶黏剂性能的充分体现,离不开粘结工艺的可靠保证,任何高性能的粘结剂,若无正确的工艺进行实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现在的情况是新型胶黏剂层出不穷,新的粘结技术则寥寥无几,因此,开发先进的新工艺显得格外的重要和紧迫。

1.2 环氧树脂的性能特点及应用

1.2.1 环氧树脂的胶粘原理

环氧胶粘剂是由环氧树脂、固化剂、促进剂、改性剂、稀释剂、填料

等组成的液态或固态胶粘剂。环氧胶粘剂的胶粘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包括浸润、粘附、固化等步骤,最后生成三维交联结构的固化物,把被粘物结合成一个整体。胶接性能(强度、耐热性、耐腐蚀性、抗渗性等)不仅取决于胶粘剂的结构和性能以及被粘物表面的结构和胶粘特性,而且和接头设计、胶粘剂的制备工艺和贮存以及胶接工艺等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周围环境(应力、温度、湿度、介质等)的制约。因此环氧胶粘剂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环氧胶粘剂的性能必须与上述影响胶接性能的诸因素相适应,才能获得最佳结果。用相同配方的环氧胶粘剂胶接不同性质的物体,或采用不同的胶接条件、或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其性能会有极大的差别。

1.2.2 环氧树脂的优缺点

环氧胶粘剂与其他类型胶粘剂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1)环氧树脂含有多种极性基团和活性很大的环氧基,因而与金属、玻璃、

水泥、木材、塑料等多种极性材料,尤其是表面活性高的材料具有很强的

粘接力,同时环氧固化物的内聚强度也很大,所以其胶接强度很高。

2)环氧树脂固化时基本上无低分子挥发物产生。胶层的体积收缩率小,约1%一2%,是热固性树脂中固化收缩率最小的品种之一。加入填料后可降到0.2%以下。环氧固化物的线胀系数也很小。因此内应力小,对胶接强度影响小。加之环氧固化物的蠕变小,所以胶层的尺寸稳定性好。

3)环氧树脂、固化剂及改性剂的品种很多,可通过合理而巧妙的配方设计,使胶粘剂具有所需要的工艺性(如快速固化、室温固化、低温固化、水中固化、低粘度、高粘度等),并具有所要求的使用性能(如耐高温、耐低温、

高强度、高柔性、耐老化、导电、导磁、导热等)。

4)与多种有机物(单体、树脂、橡胶)和无机物(如填料等)具有很好的相容

性和反应性,易于进行共聚、交联、共混、填充等改性,以提高胶层的性能。

5)耐腐蚀性及介电性能好。能耐酸、碱、盐、溶剂等多种介质的腐蚀。体

积电阻率1013—1016Ω·cm,介电强度16—35kV/mm。

6)通用型环氧树脂、固化剂及添加剂的产地多、产量大,配制简易,可接

触压成型,能大规模应用。

缺点

环氧胶粘剂的主要缺点

1)不增韧时,固化物一般偏脆,抗剥离、抗开裂、抗冲击性能差。

2)对极性小的材料(如聚乙烯、聚丙烯、氟塑料等)粘接力小。必须先进行

表面活化处理。

3)有些原材料如活性稀释剂、固化剂等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和刺激性。设计配方时应尽量避免选用,施工操作时应加强通风和防护。

1.2.3 环氧树脂的应用

涂料领域

应用于汽车:底盘底漆、部件漆,槽车内壁涂料

应用于容器:食品罐内、外壁涂料,贮槽内外壁防腐涂料,压力罐防腐

应用于工厂设备:设备、管道防腐涂料,冰箱、洗衣机外层涂料,电器设备绝缘涂料

应用于土建:桥梁防腐涂料,钢结构防腐涂料,水坭制品防渗涂料,地坪涂料,装饰涂料,功能涂料、钢丝网水泥闸门

应用于船舶:底货仓内壁涂料,海上集装箱涂料,钢铁部件防腐涂料应用于其它:钢家具粉末涂料,电阻元件粉末涂料,钢制部件粉末涂料,阀体防腐、重防腐超耐磨陶瓷,屏蔽立式管道泵、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武器

复合材料领域

应用于汽车:玻璃钢车壳,玻璃钢地板,玻璃钢槽车,控制系统仪器仪表电器零部件,显示器,汽车干式点火线圈,玻璃钢部件、防滑粒方向盘套、环氧树脂局部加强材料、

应用于工厂设备:玻璃钢氧气瓶,玻璃钢贮槽,玻璃钢容器、管道,模具,螺旋浆,织机箭杆,飞机蜂窝结构件,引擎盖,辊筒,轴,装机基础找平,自流平地坪、电磁线圈,先导阀、玻璃零部件、玻璃钢泵阀,电碳制品、建筑工程结构件、机用传动装置部件

应用于绝缘材料:覆铜板,玻璃钢板、管、棒,变压器,继电器,高压开关,绝缘子,互感器,阻抗器,电缆头,电子器件、元件的密封或包封和塑封,报警器、固体电源、FBT回扫变压器、聚焦电位器、摩托车、汽车等机动车辆点火线圈、电子、电器零部件、发光二极管,信号灯,全封闭蓄电池,电机封装,温度变送器、录音机磁头、线路板封闭、集成电路、二、三极管分立器件、无源滤波器、LED的结构封装、封装太阳能电池板、电源组件、IC 调节器和固态继电器、煤矿安全巡查系统、本质安全型模块、自动重合器

应用于体育用品:玻璃钢安全帽,球拍,高尔夫球杆,钓鱼杆,保龄球,雪撬,冲浪板,玻璃钢赛艇、帆船、赛车、躺椅、曲棍球杆应用于其它:飞机机身、直升机螺旋叶片,风力发电机叶片,医学仪器、手术刀柄,心脏起搏器、工艺品珠宝、阀门密封件、水工建筑工程、场致发光屏、混凝土抗磨层、保温材料、动物模型、航天飞行器、船用尾轴、舵轴、化学木材、塔身加固、磁悬浮列车轨道、太阳能电池乐器、环氧装饰品、玻璃钢帐篷杆具、刀柄、窗户、家具、泵、拐杖、显卡、红外滤光器、数字显示器、矩阵辐射器、发光二极管与光电二极管、实验室台面、彷真树、预制磨石道路桥梁路面

粘接剂领域

应用于:室温快速固化韧性环氧树脂粘结剂,导电胶,常温固化静电植绒粘合剂、光学结构胶、沙狐球胶、化学锚固胶、真丝的高功能化、人工花、

磁力书写板、汽车维修胶、石材胶等。

增韧环氧树脂在胶粘剂中的应用

以增韧环氧树脂为基础,配以功能性填料和固化剂而形成的高分子合金胶粘剂克服其性脆、冲击性、耐热性差等缺点。在机械、电子、电器、航天、航空、涂料、粘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万能结构胶之称。

1、固化体系的选择

环氧树脂的固化剂有胺类、酸酐等,通常固化以胺类为主,有电性能要求的以酸酐类为常用.以咪唑类为促进剂。

伯胺和仲胺含有活泼的氢原子,很容易与环氧基发生亲核加成反应,使环氧树脂交联固化。固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伯胺与环氧树脂反应,生成带仲胺基的大分子

2)仲胺基再与另外的环氧基反应,生成含叔胺基的更大分子

3)剩余的胺基、羟基与环氧基发生反应

酸酐在环氧树脂的羟基、微量水和含羟基化合物的作用下开环,生成的羧基与环氧基加成得到酯基,酯化反应生成的羟基和环氧树脂的羟基在高温时催化环氧开环发生醚化反应,这样,开环一酯化一醚化不断反复进行,直至环氧树脂交联固化,这就是酸酐的固化机理。

咪唑是含有两个氮原子的五元环,一个氮原子构成仲胺,另一个氮原子构成叔胺,既可用作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又可用作环氧树脂固化的促进剂。可在中温固化环氧树脂,却有优良的耐热性和力学性能,能与芳胺固化剂相媲美,只是耐介质性和耐湿热老化性稍有逊色。

咪唑类固化剂的分子含有一个仲胺基和一个叔胺基,对环氧树脂的固化可分为两步进行,首先是仲胺上的活泼氢同环氧基加成,然后是叔胺催化环氧树脂的均聚反应,固化反应有两个放热峰.分别是60℃和1110℃。为改善其耐湿热老化性.可加入少量的芳胺。

2、填料的选择研究

胶粘剂的耐热性能除了与体系的基础聚合物、硫化交联型等组分的类型、品种和分子结构有关外,还与体系所选用的耐热性填料有密切关系。配方中合适地引入耐热性填料往往会使体系的耐热性获得明显的改进。

常用的耐热填料有经表面改性的气相法Si02、表面处理的Zn0、Fe203和Al2O3等。经表面处理后的填料可明显地提高其耐热性,例如采用经(MeSi)2NH处理的白碳黑为填料硅橡胶体系.即使经250℃表化48hr,其抗伸强度为9.3Mpa,伸长率为335%,如采用未经表面处理的同种白碳黑为填料的相同硅橡胶体系。经上述相同条件下热老化后,其拉伸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6.6Mpa和228%。可见。耐热填料对硅橡胶的耐热性能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

各种炭黑、纳米级碳酸钙、钛白粉等。具有补强、改善各种物理性能、增稠、降低成本、着色等作用。填料对降低产品的收缩。减小内应力。提高综合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如石英粉能提高胶层硬度和灌封胶的流动性;

硅微粉可提高粘接强度但储存期会变短:加入少量铬酸锌可提高耐湿热和耐盐雾性能:加入325目的玻璃鳞片具有优异的耐腐蚀和耐水性;加入硫酸钙晶须,有明显的增韧和增强作用,提高耐热、耐沸水作用,阻燃剂、三氧化二锑提高氧指数,264抗氧剂,延长固化物使用寿命。

1.3 聚氨酯胶黏剂的简介

1.3.1 聚氨酯胶黏剂的发展史

聚氨酯胶黏剂是指分子链中含有氨基甲酸酯基(-NHCOO-)和异氰酸酯基(-NCO)类的胶黏剂。

聚氨酯胶黏剂由于性能优良,在国民经济中得到广泛应用,是八大合成胶黏剂中重要品种之一,德国Bayer公司的聚氨酯胶黏剂专家Gunter Fester指出:聚氨酯胶黏剂的多样性几乎为每一种粘结难题都准备了解决的方法。

1940年德国法本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异氰酸酯具有特殊的粘结性能,并将三苯基甲烷-4,4,4-三异氰酸酯成功的用于金属与丁钠橡胶的粘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到坦克履带上。50年代后,Bayer公司开发了Desmodurs系列和Desmophen系列。按一定量的Desmodurs和Desmophen可配制成Polystal系列产品。Polystal系列双组份聚氨酯胶黏剂具有可低温固化、粘结强度好、以及耐水、耐溶剂、耐低温等特点,是当时最好的胶黏剂,为日后聚氨酯胶黏剂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学习德国的聚氨酯工艺,1953年引进了聚氨酯胶黏剂技术,同时开发以蓖麻子油和聚醚多元醇为原料的聚氨酯胶黏剂,美国Goodrich公司也开发了聚酯型热塑性聚氨酯胶黏剂。1968年Goodyear公司开发了无溶剂型聚氨酯结构胶黏剂“Pliogrip”,成功的应用于汽车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部件的粘结。1978年又开始了单组份湿固化型聚氨酯胶黏剂,并开始在汽车工业与建筑部门应用。1984年,美国市场上又出现了反应型热熔聚氨酯胶黏剂,解决了聚氨酯胶黏剂使用时的公害问题。

日本于1954年引进德国和美国聚氨酯技术,1960年生产聚氨酯材料,1966年开始生产聚氨酯胶黏剂。1975年日本光阳公司开发成功“乙烯类聚氨酯”水性胶黏剂,并于1981年投入工业化生产。目前日本聚氨酯胶黏剂的研究与生产十分活跃,并与美国、西欧一起成为聚氨酯生产出口大国。

1.3.2 聚氨酯胶黏剂的分类

聚氨酯胶黏剂的类型、品种较多,一般可按反应组成、溶剂型态(溶剂、水性、固态)包装(单组份、双组份)以及用途、特性等方法分类。

1.3.3 聚氨酯胶黏剂的特性

1)聚氨酯胶黏剂中含有很强极性和化学活泼性德异氰酸酯基(-NCO)和氨酯基(-NHCOO-),与含有活泼氢的材料,如泡沫塑料、木材、皮革、织物、纸张、陶瓷等多孔材料和金属、玻璃、橡胶、塑料等表面光洁的材料都有优良的化学粘合力。而聚氨酯与被粘合材料之间产生的氢键作用使分子内力增强,会使粘合更加牢固。

2)调节聚氨酯树脂的配方可控制分子链中软段与硬段比例以及结构,制成不同硬度和伸长率的胶黏剂。其粘合层从柔性到刚性可任意调节,从而满足不同材料的粘结。

3)聚氨酯胶黏剂可加热固化,也可以温室固化。粘结工艺简便,操作性能良好。

4)聚氨酯胶黏剂固化时一般没有副反应产生,因此不易使粘合层产生缺陷。

5)异氰酸酯胶黏剂能溶于几乎所有的有机溶剂中,而聚异氰酸酯的分子体积小,易扩散,因此多异氰酸酯胶黏剂能渗入粘材料中,从而提高粘附力。

6)多异氰酸酯胶黏剂粘接橡胶和金属时,不但粘合牢固,而且能使橡胶与金属之间形成软硬过渡层,因此这种粘合应力小,能产生更优良的耐疲劳性能。

7)聚氨酯胶黏剂的低温和超低温性能超过所有其他类型的胶黏剂。其粘合层可在-196℃(液氮温度),甚至-253℃(液氮温度)下使用。

8)氨酯胶黏剂具有良好的耐磨、耐水、耐油、耐溶剂、耐化学药品、耐臭氧以及耐细菌等性能。

2.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环氧树脂 E-51,工业品;N,N-二本甲基苄胺、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聚乙二醇均为化学纯。

WICOLET6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JJ-5型简支梁式冲击试验机;RT-5型万能拉伸试验机;JSM-56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

2.2 聚氨酯低聚物的制备

将一定比例的TDI与聚乙二醇试剂混合加入反应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反应。当反应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粘度变大,反应液呈澄清透明状,即为制得的聚氨酯低聚物。

2.3 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的制备

将一定量的EP、上述PU低聚物、N,N-二甲基苄胺加入反应器中,搅拌均匀后倒入预热的模具中,在50℃下凝胶化1h,然后程序升温至80℃,固化1h。脱模后试样条室温下放置3d.

2.4 性能检测

2.4.1 拉伸强度按GB/T 16421—1996检测

2.4.2 冲击强度按GB/T 16420—1996检测

2.5 结果与讨论

2.5.1 聚氨酯预聚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PU预聚物红外光谱图见图1.

由图1可知,在PU预聚体中,3474cm﹣1左右是NH的振动吸收峰,3300

cm﹣1左右处的吸收峰是羟基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生成的N-H峰,2920 cm﹣1左右是-OH的振动峰,而异氰酸酯基-NCO的特征峰2268 cm﹣1左右处消失,1730 cm﹣1左右处峰为氨酯键中羰基特征峰,同时在1387-1607 cm﹣1的一组峰为TDI 中苯环的特征峰。由此可见,预聚体中既含氨基甲酸酯键,又含-OH基,说明聚醚二元醇与TDI两端的异氰酸酯基发生了反应,生成主要产物是端羟基聚氨酯预聚体,而不是线性PU大分子

2.5.2 聚氨酯含量对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图2、图3为EP/PU体系中分子量为200的聚乙二醇与TDI摩尔比为2∶1时,不同端羟基聚氨酯低聚物含量对改性EP力学性能的影响。

由图2、图3可知,随着PU加入量的增加。EP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逐渐增大,PU含量达到12%时,改性EP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出现最大值,分别从原来的55.6MPA和8.7KJ/㎡分别增加到70.43MPA和16.71KJ/㎡,相应分别提高了126%和192%。而当PU的加入量超过12%后,EP的力学性能逐渐下降。这是因为

当含量不大时,PU能以分子水平或准分子水平均匀分散于EP基体中,形成分子复合材料,对基体起到增强作用,又能阻止裂纹扩展而增加基体的韧性。当PU 含量增大时,产生相分离,对EP的力学性能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使力学强度下降。

2.5.3 聚乙二醇分子量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制成的PU低聚物对EP增韧与增强的影响见表1 表1 聚乙二醇分子量对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由表1 可知,随着PU中聚乙二醇分子量的增加,改性EP的拉伸性能、冲击性能都下降。

2.5.4 聚氨酯原料配比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PU不同原料配比对改性EP性能的影响见表2.

表2 聚氨酯预聚体不同原料配比对改性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

由表2可知,当TDI:聚乙二醇(摩尔比)=1:1.5时,拉伸、冲击强度最佳,这是因为PU中的酰胺基团中存在着较多极性的羰基和活泼的仲胺氢原子,可以与EP中的环氧基团开环胶粘。产生较多的交联点,使PU的柔性链与EP以化学键结合,同时羰基与EP中的羟基形成分子间氢键,这样就达到了即增韧又增强的目的。

2.5.5 SEM分析

图4 是PU加入量为12%时,改性EP冲击断面SEM照片。从复合材料的电镜照片中可以看出,PU中的软段已经在基体EP中发生微相分离形成了软段聚集体作为分散相分布在基体中,这些软段聚集体在材料收到冲击时,一方面易引发周围基体EP产生微裂纹,吸收冲击能量并能使微裂纹扩展受阻和钝化;另一方面软段聚集体自身屈服形变也能吸收冲击能,从而提高EP的韧性。

结论

1) 在EP体系中引入PU改性剂,不仅能增韧EP,还能增强EP。

2)PU不同原料配比、不同分子量对改性EP力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聚乙二醇分子量为200,原料配比为1:1.5时,得到的改性EP性能最优。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浩,塑料工业使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381-382

2. 吴培熙张留成,聚合物共混改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5:310-331

3. 孙佳宁,谢续明,环氧树脂共混物相结合的调控方法研究【J】,高等学

校化学学报,1998,19(11):1857-1860

4.韦春,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J】,工程塑料应用,1999,27(3):1-2

5. 王恩清,无溶剂环氧聚氨酯涂料的研制【J】,涂料工业,2004(4):28-31

6. 黄先威,刘方等,原位聚合芳香型聚氨酯/环氧树脂共混材料的动态力学性

能研究【J】,中国塑料,2006,20(3):34-38

7. 李绍雄,朱吕民,聚氨酯树脂【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512-559

8. 翁汉元,1999年亚洲聚氨酯技术国际会议综述【J】,聚氨酯工业,1999,14

(2):6

9. 叶青萱,聚氨酯胶黏剂的发展状况【J】,聚氨酯工业,1991,5(4):3-7

10. 北京粘接学会编译,胶黏剂技术与应用手册,【M】,北京:宇航出版

社,1991:366

11. 胡忠伟,国内聚氨酯工业的发展状况,【J】,聚氨酯工业,1999,14(1):

2-3

12. 杨伯春,近期国内聚氨酯发展概述【J】,中国塑料,1984,8(40):17-22

13. 程时远,陈正国,胶黏剂生产与应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3-25

14. 王化举,聚酯型聚氨酯胶黏剂的结构、形态与粘结性能的研究,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2:12-13

15. 李桂林,环氧树脂与环氧涂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26-131

16. 王琛,高分子材料改性技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4

17. 陈平,刘胜平,环氧树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90-97

18. 孙曼灵,环氧树脂应用原理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12-221

19. 杨亚辉,傅万里,聚氨酯增强增韧环氧树脂性能的研究【J】,热固性树脂,2001,16(1):5-9

20. 孙涛,官建国等,端氨基聚氨酯合成及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6,12(1):85-88

环氧树脂增韧改性新技术

Vol 134No 18 ?14?化工新型材料 N EW CH EMICAL MA TERIAL S 第34卷第8期2006年8月 作者简介:宣兆龙,男,博士,从事兵器防护材料与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发表论文40余篇。 环氧树脂增韧改性新技术 宣兆龙 易建政 (军械工程学院三系,石家庄050003) 摘 要 综述了环氧树脂的增韧改性研究,着重讨论了热塑性树脂、热致液晶聚合物和互穿网络结构等环氧树脂增韧改性新技术。 关键词 环氧树脂,增韧,改性 N e w technology of modif ication toughening epoxy resin Xuan Zhaolong Yi Jianzheng (Depart ment 3of Ordnance Engineering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03) Abstract Study of modification methods and mechanism for epoxy toughened is reviewed with 46references. More effective technologies ,such as toughening modification with thermoplastics ,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line poly 2mer (TL CP )and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 (IPN )are also discussed in briefly. K ey w ords epoxy resin ,toughening ,modification 环氧树脂(EP )具有高强度和优良的粘接性能。但因其固化物质脆,易产生裂纹等缺陷,在材料的耐 疲劳性能和抗横向开裂性能方面难以满足工程技术的要求,使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此国内外学者对EP 进行了大量的改性研究工作,以改善其韧性。 目前EP 的增韧途径主要有3种:①在环氧基体中加入橡胶弹性体、热塑性树脂或液晶聚合物等分散相来增韧。②用热固性树脂连续贯穿于EP 网络中形成互穿、半互穿网络结构来增韧。③用含有“柔性链段”的固化剂固化环氧,在交联网络中引入柔性链段,提高网链分子的柔顺性,达到增韧的目的。本文主要综述了热塑性树脂、液晶聚合物、互穿聚合物网络改性EP 的研究进展。 1 热塑性树脂增韧EP 在EP 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性能热塑性树脂,不仅能改进EP 的韧性,而且不降低其刚度和耐热性。热塑性树脂增韧EP 一般采用剪切屈服理论或颗粒撕裂吸收能量及分散相颗粒引发裂纹钉铆机 理来解释[1,2]。用于增韧EP 的热塑性树脂主要有聚酰亚胺(PI )、聚醚酰亚胺(PEI )、聚醚砜(PES )、聚砜(PSF )等。 1.1 聚酰亚胺(PI)增韧EP EP 与PI 共混是通过PI 与环氧预聚体混合然 后反应而得到的。这类树脂最初制备时是均相的,在一定转化率时树脂发生液2液相分离,从而在最终固化的材料内部产生一系列形态结构,这些主要依赖于热塑性塑料的原始质量和临界组成的对比关系[3,4]。 Biolley 等[5]用具有相当高T g 的二苯酮四酸二 酐(B TDA )和4,4’2(9氢292亚芴基)二苯胺(FBPA )合成的可溶性PI 改性四缩水甘油基二苯甲烷2二氨基二苯砜EP 体系(T GDDM /DDS/PEI )。固化后的树脂用扫描电镜观察没有发现相分离,并且动态力学分析表明共混组分间能完全相容。Li 等[6]通过用4种不同的二氢化物和2种不同二元胺[1,32二(32氨基苯氧基)苯,即A PB ;2,2’2(42(42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即BA PP ]合成一系列有机溶性的芳香族聚亚胺酯来增韧EP (Epon828),DSC 发现

浅谈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发展前景

浅谈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发展前景 摘要: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粘结力及耐腐蚀性能的高分子材料,环氧树脂以其优良的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领先于其他热固性高分子材料,成为现阶段漆类产品发展的趋势和代表,并在国民经济产业构成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技术水平及推广应用的范围已成为衡量国家工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从对环氧树脂特性与用途的分析入手,综述了国内外环氧树脂胶粘剂消费市场及其应用的现状,并重点对环氧树脂胶粘剂的技术应用进展情况加以阐述和说明关键词:环氧树脂胶粘剂应用进展 一、引言 环氧树脂是指分子中含有环氧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统称,在各类环氧树脂中,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是由环氧氯丙烷与二酚基丙烷在碱的作用下缩聚而成的具有线型结构的热塑性的高聚物。作为胶黏剂使用时,一般为低分子量液体环氧树脂,其分子量一般在340-700之间。环氧树脂有极强的粘结力,它对大部分材料如:木材、金属、玻璃、塑料、皮革、陶瓷、纤维等都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只对少数材料如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粘结力较差。近年来,环氧树脂总的发展趋势是寻找高耐热性、高强度、高韧性,以及能在低温或其他特殊环境下固化的、操作简便的新颖树脂体系。通常情况下,工程上应用的环氧树脂胶粘剂主要是由基料、稀释剂、固化剂等原料配置而成的,由于其低廉的成本,良好的粘接性能和简便的粘结工艺已在汽车制造、电子电器及航天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现阶段,随着对环氧树脂特性的深入研究,新工艺、新配方得到了不断的使用,具有高性能的环氧树脂胶粘剂陆续出现。因而对于近年来环氧树脂胶粘剂发展状况及相关技术应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环氧树脂胶粘剂特性与应用分析 环氧树脂具有许多独特的优良性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加工工艺性; 2.高度的粘结力; 3.收缩性小; 4.稳定性好; 5.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能; 6.由于结构中含有环氧基、醚键等,同时结构很紧密,所有有良好的机械性能; 7.因含有稳定的苯环及醚键,因而热稳定性也很好; 8.吸水率低,室温下的吸水率在0.5%以下。 由于环氧树脂具有优良的粘结性、绝缘性以及耐化学腐蚀性等优异的特点,所以在许多工业部门,包括造船、化工、电器直至国防、航天飞船等方面都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它可以作胶粘剂、作层压材料、作浇筑等磨具,并可以用作涂料等,特别是近年来,许多性能优异的新品种相继问世,使环氧树脂的用途越来越广。环氧树脂对金属与金属,金属与非金属等材料都有很强的粘结力,故而用途广泛的胶粘剂,熟称“万能胶”。用它粘合拖拉机及起重机上的吊件可以承受12吨的载荷。由于环氧树脂可以在室温固化,固化后又可经受高低温作用,这就对一些不能经受高温的精密部件的紧固极为适用,光学仪器,蜂巢结构材料等的的胶粘剂已广泛使用环氧树脂。

环氧树脂简介

环氧树脂 环氧树脂是泛指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环氧基团的,除个别外,它们的都不高。环氧树脂的分子结构是以分子链中含有活泼的环氧基团为其特征,环氧基团可以位于分子链的末端、中间或成环状结构。由于分子结构中含有活泼的环氧基团,使它们可与多种类型的固化剂发生而形成不溶、不熔的具有三向网状结构的。 基本概述 凡中含有环氧基团的统称为。固化后的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它对和非金属材料的面具有优异的粘接强度,介电性能良好,变定收缩率小,尺寸稳定性好,高,柔韧性较好,对碱及大部分稳定[1],因而广泛应用于国防、国民经济各部门,作浇注、浸渍、层压料、粘接剂、等用途。 国内研究 我国自1958年开始对环氧树脂进行了研究,并以很快的速度投入了工业生产,至今已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除生产普通的-环氧型环氧树脂外,也生产各种类型的新型环氧,以满足国防建设及国家经济各部门的急需。 基本分类 分类标准 环氧树脂的分类目前尚未统一,一般按照强度、耐热等级以及特性分类,环氧树脂的主要品种有16种,包括通用胶、结构胶、耐温胶、耐低温胶、水中及潮湿面用胶、、、点焊胶、环氧树脂胶膜、、应变胶、软质材料粘接胶、密封胶、特种胶、潜伏性固化胶、土木建筑胶16种。 几种分类 对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分类在行业中还有以下几种分法: 1、按其主要组成分为纯环氧树脂胶黏剂和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 2、按其专业用途分为机械用环氧树脂胶黏剂、建筑用环氧树脂胶黏剂、电子眼环氧 树脂胶黏剂、修补用环氧树脂胶黏剂以及交通用胶、船舶用胶等;

3、按其施工条件分为常温固化型胶、低温固化型胶和其他固化型胶; 4、按其包装形态可分为单组分型胶、双组分胶和多组分型胶等; 还有其他的分法,如无溶剂型胶、有溶剂型胶及水基型胶等。但以组分分类应用较多。理化性质 物质特性 环氧树脂具有仲羟基和,仲羟基可以与异氰酸酯反应。环氧树脂作为多元醇直接加入聚氨酯胶黏剂含羟基的组分中,使用此方法只有羟基参加反应,环氧基未能反应。 用酸性树脂的、羧基,使环氧开环,再与聚氨酯胶黏剂中的异氰酸酯反应。还可以将环氧树脂溶解于乙酸乙酯中,添加磷酸加温反应,其加成物添加到聚氨酯胶黏剂中;胶的初黏;耐热以及水解稳定性等都能提高0 r还可用醇胺或胺反应生成多元醇,在加成物中有叔氮原子的存在,可加速NCO反应。 用环氧树脂作多羟基组分结合了聚氨酯与环氧树脂的优点,具有较好的粘接强度和耐化学性能,制造聚氨酯胶黏剂使用的环氧树脂一般采用EP-12、EP-13、EP-16和EP-20等品种。 改性方法 1.选择; 2.添加反应性稀释剂; 3.添加填充剂; 4.添加特种热固性或; 5.改良环氧树脂本身。 生产应用 生产情况

环氧树脂的增韧改性研究

环氧树脂的增韧改性研究 环氧树脂是由具有环氧基的化合物与多元羟基化合物(双酚A、多元醇、多元酸、多元胺) 进行缩聚反应而制得的产品。环氧树脂具有高强度和优良的粘接性能,可用作涂料、电绝缘材料、增强材料和胶粘剂等。但因其固化物质脆,耐开裂性能、抗冲击性能较低,而且耐热性差,使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此国内外学者对环氧树脂进行了大量的改性研究工作,以改善环氧树脂的韧性。 目前环氧树脂的增韧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增韧途径主要有三种: ①在环氧基体中加入橡胶弹性体、热塑性树脂或液晶聚合物等分散相来增韧。②用热固性树脂连续贯穿于环氧树脂网络中形成互穿、半互穿网络结构来增韧。③用含有“柔性链段”的固化剂固化环氧,在交联网络中引入柔性链段,提高网链分子的柔顺性,达到增韧的目的。 1 橡胶弹性体增韧环氧树脂 橡胶弹性体通过其活性端基(如羧基、羟基、氨基) 与环氧树脂中的活性基团(如环氧基、羟基等)反应形成嵌段;正确控制反应性橡胶在环氧树脂体系中的相分离过程是增韧成功的关键。自Mc Garry发现端羧基丁腈橡胶(CTBN) 能使环氧树脂显著提高断裂韧性后的几十年间,人们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基聚醚、聚氨酯液体橡胶、聚的研究。据文献报道,已经研究过的或应用的对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的橡胶有端羧硫橡胶、含氟弹性体、氯丁橡胶、丁腈橡胶、丙烯酸丁酯橡胶等。通过调节橡胶和环氧树脂的溶解度参数,控制凝胶化过程中相分离形成的海岛结构,以分散相存在的橡胶粒子中止裂纹、分枝裂纹、诱导剪切变形,从而提高环氧树脂的断裂韧性。 目前用液体橡胶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有两种趋势。一种是继续采用CTBN 增韧环氧树脂体系,重点放在增韧机理的深入探讨;另一种是采用其它的合适的液体橡胶,如硅橡胶、聚丁二烯橡胶等。D1 Verchere[1 ] 等研究端环氧基丁腈橡胶(ETBN) 对双酚A 型环氧树脂的增韧效果, 当ETBN 含量为20wt %时, 树脂的断裂韧性GIC 由01163kJ / m2 提高到01588kJ / m2 ,比增韧前提高了3倍多。韩孝族[2 ]等用端羟基丁腈橡胶(HTBN) 增韧环氧/ 六氢邻苯二甲酸酐体系, 当HTBN 含量达20phr 时,增韧树脂的冲击强度达900kJ / cm2 ,较改性前(340kJ / cm2) 提高了2 倍多。孙军[3 ]等利用高 分子设计方法及控制反应工艺,制备出具有氨基封端的硅橡胶改性体,分析其红外光谱,证实其产物具有预想结构,即改性后的硅橡胶为氨基封端。用改性硅橡胶对环氧树脂进行增韧改性,通过对增韧体的冲击强度测试结果表明,在改性硅橡胶加入量为0~15 份的范围内,增 韧体的冲击强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加入量超过15 份以后,增韧体的冲击强度增势缓慢,实验证明改性硅橡胶对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增韧效果。此外,还有活性端基液体橡胶增韧环氧树脂、聚硫橡胶改性环氧树脂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大进展。如王德武[4 ]等人研制的聚硫橡胶改性环氧防水防腐防霉涂料,是由聚硫橡胶改性环氧溶液为成膜物质,加入金属氧化物填料,添加有机胺固化剂所组成的双组分涂料。该涂料对金属、非金属的附着力强(对钢铁附着力为3~4MPa ,对混凝土附着力为4~5MPa) 、涂膜坚硬、光滑、丰满,不吸附污浊和藻类,具有韧性好、高弹性、耐候、耐霉菌、耐磨、耐酸碱和耐多种溶剂等特点。 近年来,核2壳乳液胶粒增容技术的应用使橡胶弹性体改性环氧树脂又有了新进展。核壳粒子大小及其环氧树脂的界面性能可以用乳液聚合技术来设计和改变。Lin K F[5 ]等研究了以丙烯酸丁酯为核、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缩水甘油醚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壳的核壳粒子增韧双酚A 型环氧树脂体系,并探讨了增韧机理。 Ashida Tadashi[6 ]等研究了在环氧树脂中分别加入聚丙烯酸丁酯橡胶粒子和PBA/ PMMA (聚丙烯酸丁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核壳胶粒,以双氰胺为固化剂所得固化物的结构形态和性能。结果表明,用丙烯酸橡胶粒子可提高环氧树脂的断裂韧性,但远远低于核壳粒子(PBA/ PMMA) 的增韧效果;在环氧树脂固化过程中,由于PMMA 与环氧树脂的相容性好,环氧

水性聚氨酯胶黏剂成分检测

水性聚氨酯胶黏剂成分检测 聚氨酯(PU)胶黏剂是分子链中含有氨酯基(—NHCOO—)和/或异氰酸酯基(—NCO)类的胶黏剂[1]。聚氨酯由于具有优良的弹性、耐低温性、耐磨、耐化学药品和对各种基材良好的黏附性等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涂料[2]、胶黏剂[3]、油墨[4]等领域。以往在胶黏剂和涂料方面,溶剂型产品占较大比例。但是溶剂型聚氨酯由于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而污染环境,使得其应用受到限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水性聚氨酯获得快速发展。水性聚氨酯以水为溶剂,具有环境友好、无毒、不易燃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环境友好型涂料和胶黏剂中,并显示出一系列优良的性质[5-7]。水性聚氨酯虽然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但是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水性聚氨酯乳液固含量低导致干燥成膜速度慢、自增稠性差、初黏力低等缺点;此外,水性聚氨酯乳液成膜后存在耐水性差、耐溶剂性不良、硬度低、表面光泽差、涂膜手感不佳等缺点。由于水性聚氨酯存在这些缺点,因此需要对其改性。国内外的改性方法主要有丙烯酸改性、环氧改性、有机硅有机氟改性、纳米材料改性、复合改性等。近些年来,水性聚氨酯的改性研究主要向着超支化预聚体改性、纳米纤维素改性等方向发展。 1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分类和合成方法 1.1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分类 水性聚氨酯根据外观可分为乳液型聚氨酯、聚氨酯水分散液和水溶性聚氨酯。按聚氨酯的异氰酸酯原料分,可以分为芳香族异氰酸酯型、脂肪族异氰酸酯型、脂环族异氰酸酯型。水性聚氨酯根据其主链或侧链是否含有离子基团而被分为阴离子型聚氨酯乳液[8]、阳离子型聚氨酯乳液[9]和非离子型聚氨酯乳液[10]。 1.2水性聚氨酯的合成方法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可以分为外乳化法和内乳化法。外乳化法中分子链上引入含有少量不足以自乳化的亲水性链段或基团,或者完全不引入亲水性成分,要添加乳化剂并在强烈的搅拌下制成聚氨酯乳液或分散体。内乳化法则是在聚氨酯分子中引入亲水基团或带有亲水基团的扩链剂(即内乳化剂),然后中和成盐,直接将其分散于水介质中,而无需乳化剂即可形成稳定的乳液。内乳化法又可以分为预聚体法[11-12]、丙酮法[1 3]、熔融分散法、端基保护法[14]和酮亚胺-酮连氮法[15]。其中预聚体法和丙酮法比较成熟。 2水性聚氨酯胶黏剂改性方法 2.1丙烯酸酯改性 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有以下5种:①PA与PU直接进行物理共混[16];②外加交联剂,形成聚氨酯-丙烯酸酯共混复合乳液[17];③以聚氨酯乳液为种子乳液,进行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PUA复合乳液[18];④两种乳液以分子线度互相渗透,然后进行反应,形成高分子互穿网络的PUA 复合乳液[19];⑤接枝共聚[20]。 Lu等[21]先用甲苯二异氰酸酯与大豆油多元醇(SOL)加聚生成水性聚氨酯,再加入丙烯酸单体并用K2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为载体,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环氧树脂及其胶粘剂的增韧改性研究进展_杨卫朋

环氧树脂及其胶粘剂的增韧改性研究进展 杨卫朋,郝 壮,明 璐 (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陕西西安 710129) 摘 要:综述了环氧树脂(EP )及其胶粘剂的增韧改性研究进展。介绍了EP 增韧方法[包括橡胶类弹 性体增韧改性EP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 )增韧改性EP 、聚硅氧烷(PDMS )增韧改性EP 、纳米粒子增韧改性EP 和超支化聚合物(HBP )增韧改性EP 等]及相关增韧机制。展望了今后EP 及其胶粘剂的增韧改性发展方向。 关键词:环氧树脂;胶粘剂;增韧;改性中图分类号:TQ433.437:TQ3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2849(2011)10-0058-05 收稿日期:2011-05-26;修回日期:2011-06-24。 作者简介:杨卫朋(1987—),陕西咸阳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等方面的研究。E-mail :yangweipeng.883245@https://www.360docs.net/doc/4a4843551.html, 0前言 环氧树脂(EP )是指其分子结构中至少含有两个环氧基团的高分子材料。EP 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能以各种形式(如增强塑料、胶接材料、密封剂和涂料等)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未改性EP 固化物脆性大、耐冲击强度低且易开裂(韧性不足),从而极大限制了其在某些重点技术领域的应用空间。本研究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各种改性EP 的增韧方法,其中绝大部分增韧方法可用于EP 胶粘剂的增韧改性。 1 增韧改性EP 及其胶粘剂 1.1 橡胶类弹性体增韧改性EP 1.1.1 有关橡胶类弹性体增韧EP 的理论 橡胶类弹性体是较早用于增韧EP 的方法之 一。早期的增韧理论有Merz 等[1]提出的能量直接吸收理论和Newman 等[2]提出的屈服膨胀理论。早期的理论虽能解释某些试验现象,但不能普遍获得人们的认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早期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初步的橡胶增韧理论体系。目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增韧理论有Bucknall 等[3-4]提出的银纹-剪切带理论。该理论认为橡胶颗料在增韧体系中发挥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作为应力集中中心诱发大量银纹和剪切带;二是控制银纹的发展,并使银纹终止而不致发展成破坏性裂纹。银纹尖端的应 力场可诱发剪切带的产生,而剪切带也可阻止银纹的进一步发展;大量银纹或剪切带的产生和发展要消耗大量能量,故材料的冲击强度显著提高。另外,影响较大的是Kinloch 等[5]建立的孔洞剪切屈服理论认为:裂纹前段的三向应力场与颗粒相固化残余应力的叠加作用,使颗粒内部或颗粒/基体界面处破裂而产生孔洞;这些孔洞一方面产生体膨胀,另一方面又由于颗粒赤道上的应力集中而诱发相邻颗粒间基体的局部剪切屈服;这种屈服会导致裂纹尖端钝化,进一步达到减少应力集中和阻止断裂的目的。 1.1.2橡胶弹性体的类型 目前用于增韧EP 的反应性橡胶及弹性体主要包 括端羧基丁腈橡胶(CTPB )、端羟基丁腈橡胶(HTBN )、端环氧基丁腈橡胶和聚硫橡胶等。Chikhi [6]等用端氨基丁腈橡胶(ATBN )改善EP 的韧性,并对其热力学性能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 g )等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ATBN 的引入能显著改善EP 体系的韧性,其缺口处的冲击强度从0.85kJ/m 2增至2.86kJ/m 2,无缺口处的冲击强度从4.19kJ/m 2增至14.26kJ/m 2;其增韧机制是局部塑性剪切变形、T g 降低所致。赵祺等[7]以内亚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为固化剂,用聚硫橡胶增韧EP 。研究结果表明:加入20%聚硫橡胶后,EP 胶粘剂的拉伸弹性模量、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断裂能量和冲击强度分别增加了27%、34%、 22%、48%和330%;聚硫橡胶增韧EP 胶粘剂的综合力学性能明显提高,但其动态模量降低、T g 下降。 中国胶粘剂 CHINA ADHESIVES 2011年10月第20卷第10期 Vol.20No .10,Oct.2011 58--642() DOI:10.13416/j.ca.2011.10.015

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研究

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研究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聚氨酯(PU)是一类常用的高分子材料,以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和二醇类为原料合成,结构中既有柔性的C-C链和C-O-C链,又有活性的酰胺基团,与环氧树脂相容性好。改性后的环氧树脂(EP)强度和韧度都得到提高,特别适用于环氧浇注、环氧涂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和趋势(设计只介绍相应产品的用途、作品的应 用等) 胶黏剂的一类古老而又年轻的材料,早在数千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胶黏剂。到上个世纪初,合成酚醛树脂的发明,开创了胶黏剂的现代发展史。胶黏剂是具有良好粘结性能的物质,特别是合成胶黏剂强度高,对材质不同的重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均可实现有效粘结,并且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代替了机械粘结,从而为各行业简化工艺、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有效途径。全球胶黏剂、密封剂和表面处理剂市场总规模约500亿欧元(680亿美元),其中工业胶黏剂市场占44%的份额。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胶黏剂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本世纪前8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胶黏剂工业整个发展势态越来越好。据中国胶黏剂工业协会统计,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我国胶黏剂产量分别为22.7万吨、251.7万吨和280.2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外14.32%、10.44%和11.32%,2007年和2008年产量为313.5万吨和344.8万吨,产量不断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去年下半年,由于遭受美国、系,西欧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一季度开始,我国合成材料工业及其胶黏剂工业也受到一定影响。据预测今年胶黏剂产量可望达到372.38万吨,增长速度比去年有所下降。 如上所述,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如果没有受到其他影响,2012年后我国又将以崭新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2015年,即“十二五”计划末,我国胶黏剂产量将突破600万吨大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胶黏剂和密封剂生产厂家又3500多家,但上规模企业不足100家,品种牌号约3000多个。 从应用情况看,胶合板和木工用胶量最大,约点总胶量的46.97%,建筑材料用胶黏剂占26.12%,包装及商标用胶黏剂约占12.14%,制鞋及皮革用胶黏剂占6.07%,其他胶黏剂使用量占8.7%。 随着工业的发展,胶黏剂的应用市场越来越广泛,品种也日益增多,水溶性胶黏剂主要用于建筑、包装、运输、刚性粘合、非刚性粘合、胶带等方面。其中在包装方面的应用最为广泛,同时也用于标签、书包、杯子、信封等制造。目前世界合成胶黏剂发展的趋势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环保型合成胶黏剂发展迅速。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各发达国家大力研制水基和热熔型等无溶剂胶黏剂。1998年发达国家的合成胶黏剂的市场上水基胶黏剂占50%,热熔胶约占20%,溶剂类胶黏剂仅占20%。未来合成胶黏剂将由低污染的水基胶和热熔胶唱“主角”,环保型合成胶黏剂将是市场的抢手货。第二,高性能胶黏剂异军突起。高性能合成胶黏剂包括环氧、有机硅、聚氨酯及新型改性丙烯酸粘合剂等。第三,施工工艺和施胶设备不断更新。

聚氨酯胶粘剂

聚氨酯胶粘剂 一.组成 聚氨酯胶粘剂是指在分子链中含有氨基甲酸酯基团(-NHCOO-)或异氰酸酯基(-NCO)的胶粘剂。聚氨酯胶粘剂分为多异氰酸酯和聚氨酯两大类。多异氰酸酯分子链中含有异氰基(-NCO)和氨基甲酸酯基(-NH-COO-),故聚氨酯胶粘剂表现出高度的活性与极性。与含有活泼氢的基材,如泡沫、塑料、木材、皮革、织物、纸张、陶瓷等多孔材料,以及金属、玻璃、橡胶、塑料等表面光洁的材料都有优良的化学粘接力。 二.发展历史 1937年,德国化学家Bayer—聚氨酯工业的奠基人,与其同事发现异氰酸酯能与含活泼氢的化合物发生反应,如二异氰酸酯与二元胺反应能制成有强度的聚合物,从而奠定了聚氨酯化学基础,并首次利用异氰酸酯与多元醇化合物制得聚氨酯树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拜耳公司用4,4‘,4’‘—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胶接金属和合成橡胶获得成功,应用于坦克的履带上,使聚氨酯胶黏剂首次工业化。该公司还首先以三异氰酸酯和聚酯多元醇为原料开发了商品名为Polystal的系列双组分溶剂型聚氨酯胶黏剂。为日后聚氨酯胶黏剂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于1953年引进德国技术,开发了以蓖麻油和聚醚多元醇为原料的聚氨酯胶黏剂。1968年,Goodyear公司开发了无溶剂型聚氨酯结构胶黏剂“,并成功地应用于汽车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胶接。1978年又开发了单组分湿固化型聚氨酯胶黏剂,1984年美国市场上又出现了反应型热熔聚氨酯胶黏剂。 日本于1954年引进德国和美国聚氨酯技术,1960年生产聚氨酯原料,1966年开始生产聚氨酯胶黏剂。1975年日本光洋公司开发成功“乙烯类聚氨酯”水性胶黏剂,于1981年投入工业化生产。目前日本聚氨酯胶黏剂的研究与生产十分活跃,与美国、西欧一起成为聚氨酯生产、出口大国。 三.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与配方 1.多异氰酸酯胶粘剂(单组分) 1.配制:将多异氰酸酯单体与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即可配制成多异氰酸酯胶粘剂(单组分)。 2.固化原理:—NCO与被粘物表面—OH作用,可在常温或高温下固化。 3.多异氰酸树脂胶粘剂的特点: 1)多异氰酸酯分子量低,渗透力强,且反应后性高,故粘结力很强; 2)固化后,耐热、耐溶剂性能好。

环氧树脂的增韧改性方法

环氧树脂的增韧改性方法 摘要:环氧树脂(EP)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应用最广泛的基体树脂。EP是一种热固性树脂,具有优异的粘接性、耐磨性、力学性能、电绝缘性能、化学稳定性、耐高低温性,以及收缩率低、易加工成型、较好的应力传递和成本低廉等优点,在胶粘剂、电子仪表、轻工、建筑、机械、航天航空、涂料、粘接以及电子电气绝缘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基体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3]。因此,对EP增韧增强一直是人们改性EP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一般的EP填充剂和增韧剂都存在增强相与树脂基体间的界面粘接性较差的问题,韧性的改善是以牺牲材料强度、模量及耐热性为代价的,使其物理、力学和热性能的提高受到限制。笔者对国内EP增韧增强改性方法的最新进展做了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环氧树脂增韧改性 1环氧树脂的增韧改性 1.1橡胶弹性体改性 利用橡胶弹性体增韧EP的实践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主要通过调节两者的溶解度参数,控制胶化过程中相分离所形成的海岛结构,以分散相存在的橡胶粒子就可以起到中止裂纹、分枝裂纹、诱导剪切变形的作用,从而提高EP的韧性.用于EP增韧的橡胶和弹性体必须具备2个基本条件:首先,所用的橡胶在固化前必须能与EP相容,这就要求橡胶的相对分子质量不能太大;而EP固化时,橡胶又要能顺利地析出来,形成两相结构,因此橡胶分子中两反应点之间的相对分子质量又不能太小[4]。其次,橡胶应能与EP 发生化学反应,才可产生牢固的化学交联点。因此EP增韧用的橡胶一般都是RLP (反应性液态聚合物)型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10000,且在端基或侧基上带有可与环氧基反应的官能团[5]。 近年来,随着高分子相容性理论的发展和增容技术的进步,环氧树脂与热塑性树脂的合金化增韧改性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有效地克服了橡胶弹性体改性环氧树脂体系的不足。用于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的热塑性树脂主要有聚砜(PSF)、聚醚砜(PES)、聚醚酮(PEK)、聚醚醚酮(PEEK)、聚醚酰亚胺(PEI)、聚苯醚(PPO)、聚碳酸酯(PC)等。这些聚合物一般是耐热性及力学性能都比较好的工程塑料,它们或者以热熔化的方式,或者以溶液的方式掺混入环氧树脂[6]。 韩静等[7]制备了以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为主链的带环氧基团的液体橡胶,用来增韧EP/间苯二甲胺体系。结果表明,随着丙烯酸酯液体橡胶用量的增加,改性EP体系的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并在10%和15%出现峰值,与纯EP体系相比,强度可分别提高10.5%和151.8%。 范宏等对比了就地聚合PBA2P(BA2IG)0.2~1μm的橡胶粒子分散体以及用种子乳液

环氧树脂E51改性增韧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a4843551.html, 环氧树脂E51改性增韧研究 作者:袁涛 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7年第05期 摘要:以双酚改性环氧树脂E51(EP),达到改性增韧的目的。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对 比了用单一环氧树脂、混合树脂与自制混合胺,在相同和不同环氧当量下所得固化物的粘结强度、韧性和硬度。实验表明,混合树脂固化产物硬度96.6HSD,拉伸强度16.053MP,断裂拉力5114.97N,变形量5.63mm,韧性增加16%。 关键词:环氧树脂;增韧;韧性;硬度;粘结强度 DOI:10.16640/https://www.360docs.net/doc/4a4843551.html,ki.37-1222/t.2017.05.160 0 引言 E51型环氧树脂粘度低,环氧值高,固化效果,不足之处在于脆性大,韧性低;E20和 E12型环氧树脂粘结度高,韧性好的优点,不足之处在于硬度低。把三种环氧树脂按比例混合,新得到的混合树脂既有E51树脂活性高,固化效果好及高硬度的特点,又有E20和E12 中长分子链韧性好的优点,与自制混胺固化后,提高固化物性能,克服了使用单一环氧树脂固化后综合性能差的弊端。 1 实验部分 (1)主要试剂。环氧树脂E12、E20、E51,聚醚胺、聚醚二胺、固化剂促进剂,江苏三木化工;二甲苯,上海泰正化工有限公司;正丁醇,扬州市华香化工有限公司。 (2)主要仪器。环氧树脂高速分散机,上海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电子秤,上海信衡电子有限公司,深圳盛美仪器有限公司; UTM4000系列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热重差热分析仪EXSTAR6300,精工盈司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3)实验测试。1)配制溶剂:在二甲苯中加入正丁醇,搅拌均匀。2)配制树脂:按比例在溶剂中加入环氧树脂E12、E20,高速搅拌二十分钟,待树脂溶解后加入环氧树脂E51,高速搅拌混合均匀,按三种环氧树脂的不同比例制作4种混合液,编号为树脂A、B、C、D。配制三种单一环氧树脂的溶液。3)样品测试:以环氧当量:胺当量=1:0.6、1:0.7、1: 0.8、1:0.9分别将树脂与固化剂混合,在室温下实干后,涂抹于马口铁片上进行弯折观察, 粘结20mm圆柱用拉力试验机进行测试,用邵氏硬度计进行硬度测量,用差热分析仪进行差热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缩水甘油封端聚氨酯的合成及其改性环氧树脂的粘合性能

第18卷第3期 青 岛 化 工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Chem ical T echno logy V o l.18 N o.3 1997缩水甘油封端聚氨酯的合成及其 改性环氧树脂的粘合性能 α姚 微 牟润强 邢 政 马宏利 于艳君 张志俊 (青岛化工学院橡胶新技术研究所,青岛266042) 摘 要:详细介绍了用缩水甘油将端异氰酸酯预聚物转变为环氧封端聚氨 酯的合成方法,考察了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并利用付利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快速跟踪技术,证实了反应主要发生在预聚物的异氰酸酯基与缩水甘油的羟基 上;在80℃反应前期环氧峰略有降低,说明有少量环氧基发生反应。环氧封端聚 氨酯加热到100℃发现有凝胶出现,在贮存中粘度略有增加。另外还考察了缩 水甘油封端聚氨酯与E251环氧树脂及三乙烯四胺固化体系的粘合性能。当软段 含量<25%时,剪切强度和剥离强度均提高;当软段含量>30时,剥离强度提高 而剪切强度降低;当软段含量在25%~30%之间时,强度变化较复杂。 关键词:缩水甘油封端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粘合性能 中图法分类号:TQ323.8 众所周知,环氧树脂对许多材料具有很好的粘合性,但它的玻璃化温度高,是一种硬而脆,冲击强度低的材料[1],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曾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将橡胶相引入到环氧树脂中,从而形成微相分离体系[2,3]。聚氨酯具有高抗冲强度和优异的低温性能,曾有人将聚氨酯引入环氧树脂中,以弥补环氧树脂材料韧性差的缺陷。 尽管聚氨酯具有优异的性能,但端异氰酸酯基(-N CO)活性过高,不便直接使用[4];另一种办法是将异氰酸酯用活泼氢化合物封端[5,6],它们在室温下是稳定的,其缺点是需要高温下解封,并难于除去封端试剂。 缩水甘油封端聚氨酯将克服上述缺点,储存稳定,因其端基为环氧基能与环氧树脂同步固化,形成链段分布为无规分布的环氧树脂改性结构,能有效地提高环氧树脂的冲击强度和低温下的粘合性能[7]。 本研究考察了对缩水甘油封端聚氨酯合成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以及缩水甘油封端聚氨酯-环氧树脂-三乙烯四胺固化体系粘合性能,扩大了聚氨酯加入量范围,综合考察了剪切强度和剥离强度的变化规律。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 甲苯二异氰酸酯(TD I),2,4-和2,6-异构体比为80 20,意大利进口工业品。 聚醚为端羟基聚环氧丙烷,平均官能度为2,平均分子量为1000。 α收稿日期:1996205224

聚氨酯胶粘剂制备工艺技术

1、一种新型水性双组份聚氨酯胶黏剂用丙烯酸改性树脂及包含该树脂的聚氨酯胶黏剂 2、耐高温油墨用聚氨酯胶黏剂的制备方法 3、一种阻燃耐水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4、无溶剂型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5、耐高温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制备方法 6、一种豆油醇解物聚氨酯胶粘剂的生产方法 7、一种用于橡胶地砖的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方法 8、聚氨酯胶粘剂 9、聚氨酯胶辊 10、一种干式复合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造方法 11、一种鞋用聚氨酯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12、纳米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备工艺 13、一种聚氨酯胶粘剂粘贴墙体保温装饰一体化板材施工方法 14、一种圆织机梭子专用聚氨酯胶轮 15、一种纳米粒子改性的聚氨酯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16、双组份改性无水聚氨酯胶 17、冷轧用聚氨酯胶辊表面破损修复方法 18、一种用于复合软包装的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方法 19、一种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20、改性聚氨酯及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组合物 21、一种用于人造草坪背胶的蓖麻油改性聚氨酯胶粘剂组合物 22、一种单组份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方法 23、一种RFID天线基材用水性聚氨酯胶粘剂 24、一种双组份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方法 25、聚氨酯输送带用乳液型水性聚氨酯胶黏剂及其合成方法 26、环保型低成本聚氨酯胶粘剂生产方法 27、低游离MDI单体双组份无溶剂聚氨酯胶粘剂 28、一种高强度耐黄变弹性聚氨酯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29、一种酚醛树脂-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方法 30、一种有机蒙脱土改性双组份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31、一种长寿聚氨酯胶轮 32、植珠用水性聚氨酯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33、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方法 34、一种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造方法 35、一种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36、可常规喷涂风机叶片用聚氨酯胶衣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37、阻燃及耐碱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方法 38、一种鞋用聚氨酯胶粒的配方 39、一种溶剂型双组份聚氨酯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40、一种双组份聚氨酯胶及其制备方法 41、聚氨酯胶专用纳米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42、一种单组份聚氨酯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43、室外聚氨酯胶黏剂

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标准

备案号:173826S-2016 有效期至:2020年12月31日 Q/WHKS 武汉开思新材料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WHKS015T-2016 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标准 武汉开思新材料有限公司发布

前言 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是近年来薄层铺装路面与透水路面等工程中采用的新型建筑材料,为严格控制胶粘剂产品质量,确保薄层铺装路面与透水路面等工程的工程安全,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确立的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主要参照我国胶粘剂、树脂等材料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时考虑到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与钢桥面、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的粘接性能。根据相关标准,结合验证试验结果对胶粘剂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给与具体规定。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武汉开思新材料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奇王少波贾军 1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保证、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改性环氧树脂薄层铺装工程、透水胶粘石、环氧砂浆、改性环氧防水涂料用双组分改性环氧胶粘剂。 2、引用标准 JC 887-2001 干挂石材幕墙用环氧胶粘剂 GB/T 1630-1989 环氧树脂命名 GB/T 13657-2011 双酚A型环氧树脂 GB/T 4612-1984 环氧化合物环氧当量的测定 GB/T 2570-1995 树脂浇铸体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GB/T 2571-1995 树脂浇铸体冲击试验方法 GB 7124-2008 胶粘剂拉伸剪切强度的测(刚性材料对刚性材料) GB/T9966.1-2001 天然饰面石材试验方法第1部分:干燥、水饱和、冻融循环后压缩强度试验方法 GB/T 12954.1-2008 建筑胶粘剂试验方法第1部分陶瓷砖胶粘剂试验方法 JC/T 547-2005 陶瓷墙地砖胶粘剂 JC 830.2-2005 干挂饰面石材及其金属挂件第二部分 3、分类 3.1 品种 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为双组分环氧型,按使用地点不同分为非机动车道薄层铺装型(KS-HY1)、机动车道薄层铺装型(KS-HY2)、透水铺装型(KS-HY3)、环氧砂浆型(KS-HY4)、防水涂料型(KS-HY5)。 3.2 产品标记 胶粘剂按下列顺序标记:名称、品种、分类号。 标记示例: 名称品种分类号 2

环氧树脂增韧途径与机理

环氧树脂增韧途径与机理 环氧树脂(EP)是一种热固性树脂,因其具有优异的粘结性、机械强度、电绝缘性等特性,而广泛应用于电子材料的浇注、封装以及涂料、胶粘剂、复合材料基体等方面。由于纯环氧树脂具有高的交联结构,因而存在质脆、耐疲劳性、耐热性、抗冲击韧性差等缺点,难以满足工程技术的要求,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对环氧树脂的共聚共混改性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 一、序言 目前环氧树脂增韧途径,据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介绍,主要有以下几种:用弹性体、热塑性树脂或刚性颗粒等第二相来增韧改性; 用热塑性树脂连续地爨穿于热固性树脂中形成互穿网络米增韧改性; 通过改变交联网络的化学结构以提高网链分子的活动能力来增韧; 控制分子交联状态的不均匀性形成有利于塑性变形的非均匀结构来实现增韧。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一些新的改性方法,如用耐热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和环氧树脂共混;使弹性体和环氧树脂形成互穿网络聚合物(I PN)体系;用热致液晶聚合物对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用刚性高分子原位聚合增韧环氧树脂等。这些方法既可使环氧捌脂的韧性得到提高,同时又使其耐热性、模量不降低,甚至还略有升高。 随着电气、电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飞速发展,环氧树脂正由通用型产品向着高功能性、高附加值产品系列的方向转化。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表示,这种发展趋势使得对其增韧机理的研究H益深入,增韧机理的研究对于寻找新的增韧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可以预测新的增韧方法及增韧剂将会不断出现。 采用热塑性树脂改性环氧树脂,其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使用较多的有聚醚砜(P ES)、聚砜(P S F)、聚醚酰亚胺(P EI)、聚醚醚酮(PE EK)等热塑性工程塑料,人们发现它们对环氧树脂的改性效果显著。据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介绍,这些热塑性树脂不仪具有较好的韧性,而且模量和耐热性较高,作为增韧剂加入到环氧树脂中同样能形成颗粒分散相,它们的加入使环氧树脂的韧性得到提高,而且不影响环氧固化物的模量和耐热性。 二、热塑性树脂增韧环氧树脂 1、热塑性树脂增韧方法 未改性的PE S对环氧的增韧效果不明显,后来实验发现两端带有活性反应基团的P ES 对环氧树脂改性效果显著。如苯酚、羟基封端的P E S可使韧性提高100%;双氨基封端、双羟基封端的P E S也是有效的改性剂;环氧基封端的PE S由于环氧基能促进相互渗透,因而也提高了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韧性。以二氨基二苯砜为固化剂,P E S增韧的环氧树脂

聚氨酯胶黏剂设计方法

胶粘剂的设计是以获得最终使用性能为目的,对聚氨酯胶粘剂进行配方设计,要考虑到所制成的胶粘剂的施工性(可操作性)、固化条件及粘接强度、耐热性、耐化学品性、耐久性等性能要求。 1. 聚氨酯分子设计——结构与性能 聚氨酯由于其原料品种及组成的多样性,因而可合成各种各样性能的高分子材料。例如从其本体材料(即不含溶剂)的外观性严主讲,可得到由柔软至坚硬的弹性体、泡沫材料。聚氨酯从其本体性质(或者说其固化物)而言,基本上届弹性体性质,它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如粘接强度、机械性能、耐久性、耐低温性、耐药品性,主要取决于所生成的聚氨酯固化物的化学结构。所以,要对聚氨酯胶粘剂进行配方设计,首先要进行分子设计,即从化学结构及组成对性能的影响来认识。有关聚氨酯原料品种及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2. 从原料角度对PU胶粘剂制备进行设计 聚氨酯胶粘剂配方中一般用到三类原料:一类为NCO类原料(即二异氰酸酯或其改性物、多异氰酸酯),一类为oH类原料(即含羟基的低聚物多元醇、扩链剂等,广义地说,是含活性氢的化合物,故也包括多元胺、水等),另有一类为溶剂和催化剂等添加剂。从原料的角度对聚氨酯胶粘剂进行配方设计,其方法有下述两种。 (1).由上述原料直接配制 最简单的聚氨酯胶粘剂配制法是0H类原料和NCO类原料(或及添加剂)简单地混合、直接使用。这种方法在聚氨酯胶粘剂配方设计中不常采用,原因是大多数低聚物多元醇分子量较低(通常聚醚 Mr<6000,聚酯Mr<3000),因而所配制的胶粘剂组合物粘度小、初粘力小。有时即使添加催化剂,固化速度仍较慢,并且固化

物强度低,实用价值不大。并且未改性的TDI蒸气压较高,气味大、挥发毒性大,而MDI常温下为固态,使用不方便,只有少数几种商品化多异氰酸酯如PAPl、Desmodur R、Desmodur RF、Coronate L等可用作异氰酸酯原料。 不过,有几种情况可用上述方法配成聚氨酯胶粘剂。例如:(1)由高分子量聚酯(Mr5000-50000)的有机溶液与多异氰酸酯溶液(如 Coronate L)组成的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可用于复合层压薄膜等用途,性能较好。这是因为其主成分高分子量聚酯本身就有较高的初始粘接力,组成的胶粘剂内聚强度大; (2)由聚醚(或聚酯)或及水、多异氰酸酯、催化剂等配成的组合物,作为发泡型聚氨酯胶粘剂、粘合剂,用于保温材料等的粘接、制造等,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NCO类及OH类原料预先氨酯化改性 如上所述,由于大多数低聚物多元醇的分子量较低,并且TDI挥发毒性大,MDI 常温下为固态,直接配成胶一般性能较差,故为了提高胶粘剂的初始粘度、缩短产生一定粘接强度所需的时间,通常把聚醚或聚酯多元醇与TDI或MDI单体反应,制成端NCO基或OH基的氨基甲酸酯预聚物,作为NCO成分或OH成分使用。 3. 从使用形态的要求设计PU胶 从聚氨酯胶粘剂的使用形态来分,主要有单组分和双组分。 A.单组分聚氨酯胶粘剂 单组分聚氨酯胶粘剂的优点是可直接使用,无双组分胶粘剂使用前需调胶之麻烦。单组分聚氨酯胶粘剂主要有下述两种类型。 (1)以一NCO为端基的聚氨酯预聚物为主体的湿固化聚氨酯胶粘剂,合成反应利用空气中微量水分及基材表面微量吸附水而固化,还可与基材表面活性氢基团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