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分离法及应用
沉淀分离法的原理及应用

沉淀分离法的原理及应用1. 简介沉淀分离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纯化技术,通过将混合物中的目标物质与其它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转化为沉淀的形式,实现目标物质的分离与纯化。
本文将介绍沉淀分离法的基本原理和在化学、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2. 原理沉淀分离法的原理基于悬浮液中固体颗粒的沉降速度与固体颗粒的质量、形状、密度和悬浮液的性质有关。
其基本过程包括:•混合物的制备: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溶解或悬浮于适当的溶剂中,形成悬浮液。
•沉淀生成:通过物理、化学手段使目标物质发生沉淀,将其与悬浮液中的其它成分分离出来。
常用的方法包括调节pH值、加入沉淀剂等。
•沉淀分离:通过离心、过滤、沉淀等操作将沉淀物与悬浮液分离。
3. 应用沉淀分离法在化学、生物学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3.1 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中,沉淀分离法常用于分离和纯化化合物。
通过调节pH值、加入沉淀剂可以使目标化合物沉淀,从而与混合物中的其它成分分离开来。
例如,可以使用盐酸将铅离子与氯离子反应生成沉淀物(氯化铅),从而完成铅离子的分离。
3.2 食品加工沉淀分离法在食品加工中也有一定的应用,特别是在液体分离和浊液澄清方面。
例如,在醋酸制备过程中,可以通过沉淀分离法将产生的沉淀物与溶液分离,从而得到纯净的醋酸。
3.3 生物学研究在生物学研究中,沉淀分离法常用于分离和纯化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
通过调节溶液的条件,例如盐浓度、温度等,可以使目标生物大分子发生沉淀,从而与其它组分分离开来。
例如,在蛋白质纯化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入盐类使蛋白质发生沉淀,然后使用离心等方法将其与溶液分离。
4. 总结沉淀分离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纯化技术,其原理基于悬浮液中固体颗粒的沉降速度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
沉淀分离法在化学、生物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化学实验、食品加工和生物学研究等。
熟悉沉淀分离法的原理和应用,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分离纯化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沉淀的分离实验报告

沉淀的分离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沉淀与分离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固体和液体分离,进一步了解该分离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实验步骤:1. 将所需的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分别倒入两个试管中;2. 将两个试管中的溶液混合,观察是否形成沉淀,并记录现象;3. 如果有沉淀生成,将试管轻轻摇动,观察是否生成悬浮液,并记录现象;4. 将两个试管分别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并记录现象;5. 将悬浮液倾倒入漏斗中,通过滤纸或滤膜过滤液体,得到固体沉淀和过滤液,分别收集并记录;6. 对得到的固体沉淀和过滤液进行后续的处理或分析。
实验结果: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后,观察到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混合后形成大量白色的沉淀,且沉淀在试管中呈明显的悬浮液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观察到沉淀逐渐沉淀到试管底部,上层液体显示明显的透明状态。
在过滤的过程中,通过使用滤膜将上层液体过滤,并留下固体沉淀。
最终得到了沉淀和过滤液两部分。
实验讨论:该实验利用了沉淀与分离的原理,通过反应生成的沉淀与可溶于水的盐酸溶液的溶液进行了分离。
该原理基于沉淀生成的特性,即在两种反应物反应后生成的固体产物具有悬浮液的性质,可以通过沉降和过滤来与溶液分离。
在本实验中,通过加入氯化钠溶液到硝酸银溶液中,生成的白色氯化银沉淀即为固体产物。
通过摇动试管,可以观察到氯化银沉淀与盐酸溶液混合,形成悬浮液。
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可以观察到沉淀逐渐沉降到试管底部,上层液体变得透明。
最后通过过滤过程,将上层透明液体通过滤膜滤过,得到纯净的过滤液,留下固体沉淀。
该实验方法常常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例如在生活中通过过滤咖啡渣制作咖啡的过程,以及在工业生产中通过过滤沉淀物来提取有用的物质等。
沉淀的分离方法在化学实验室中也广泛应用于分析和制备物质中。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沉淀与分离是一种将混合物中固体和液体分离的常用方法;2. 沉淀产物可以通过悬浮和静置的方式与溶液分离;3. 过滤是将悬浮液中的固体沉淀和溶液分离的有效方法;4. 该方法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沉淀分离法及应用

沉淀分离法及应用
沉淀分离法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分离方法,主要通过生成沉淀物来实现对不同物质的分离。
沉淀分离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 将待分离物质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制备溶液。
2. 在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沉淀剂(通常是饱和溶液)。
3. 沉淀剂与待分离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沉淀物。
4. 将溶液与沉淀物分离,通常可通过过滤或离心将沉淀物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沉淀分离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分离杂质:当溶液中含有杂质时,可以通过添加适量的沉淀剂,使杂质与沉淀剂发生反应生成沉淀物,从而分离出纯净的溶液。
2. 分离混合物:当混合物中含有不同成分时,可以利用沉淀分离法将其中一种或几种成分分离出来。
3. 分离纯度不同的物质:当溶液中含有不同纯度的物质时,可以通过沉淀分离法将其中高纯度的物质分离出来,从而提高物质的纯度。
4. 提取目标物质:当需要提取特定物质时,可以利用沉淀分离法将目标物质从复杂的混合物中提取出来。
沉淀分离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方法,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沉淀的分离的方法

沉淀的分离的方法
沉淀分离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方法,适用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分离。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沉淀分离方法:
1. 重力沉淀:利用物质的密度差异,引入重力将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沉淀到底部。
2. 离心沉淀:通过高速旋转离心机,可加速颗粒的沉降速度,从而更快地进行分离。
3. 过滤:将混合物通过滤纸或其他滤膜进行过滤,使得固体颗粒被滤出,而液体透过滤膜。
4. 沉淀剂法:添加一种特定的化学物质(沉淀剂),能够与溶液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沉淀,使其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5. 蒸发结晶:将溶液加热蒸发,使得固体物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实现固液分离。
6. 电沉积:利用电解作用,通过外加电压或电流将带电的物质沉积到电极上进行分离。
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和分离对象选择适合的方法。
沉淀的转化及应用

沉淀的转化及应用沉淀是指在溶液中某些物质由于溶解度的变化而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在实际应用中,沉淀的转化和应用有很多种,下面我将从几个常见的领域进行介绍。
1. 化学实验室中的沉淀转化及应用在化学实验室中,沉淀是常见的实验操作。
例如,在分析化学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加入适当的试剂使得溶液中的特定物质沉淀出来,以便进一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沉淀转化及应用在物质分离、检测、分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污水处理中的沉淀转化及应用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沉淀是常见的处理手段之一。
通过适当的处理方法,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溶解性物质沉淀出来,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沉淀可以与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悬浮物等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团聚体,经过沉淀、脱水、压滤等操作,实现对污水的净化。
3. 制备纳米材料的沉淀转化及应用沉淀还可以用于制备纳米材料。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试剂的浓度,可以控制沉淀物的形态、大小和分布。
例如,通过控制溶剂的挥发速率,可以制备出不同形态的纳米颗粒。
此外,沉淀法还可以制备复合材料、纳米薄膜等纳米结构材料,这些材料在光电、催化、传感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4. 食品加工中的沉淀转化及应用在食品加工中,沉淀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通过沉淀法可以从水果汁中去除果胶、蛋白质等杂质,提高果汁的质量和稳定性。
此外,沉淀法还可以用于制备食品添加剂,如纤维素、蛋白质、多糖等,改善食品的质地和口感。
5. 药物制剂中的沉淀转化及应用在药物制剂中,沉淀也有重要的用途。
例如,通过沉淀法可以制备悬浮液、乳剂等药物制剂,将药物分散在液体中,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此外,沉淀还可以用于制备药物载体材料,如微球、纳米粒子等,用于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沉淀的转化及应用在化学实验室、污水处理、纳米材料制备、食品加工和药物制剂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试剂的选择,可以实现沉淀物的形态调控和粒径控制,从而实现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沉淀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沉淀反应的原理及应用1. 原理沉淀反应是指在溶液中加入特定试剂后,形成不溶性沉淀物的化学反应。
这种反应发生的原理是根据沉淀物的不溶性,利用化学反应使其从溶液中析出。
沉淀反应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理:1.1 溶液饱和度溶液中含有的溶解度有一定的极限,称为溶液的饱和度。
当溶液中含有的某种物质的浓度达到饱和度时,该物质将停止溶解,超过饱和度则会析出沉淀物。
通过调整反应条件和控制试剂的加入量,可以使溶液中的某种物质达到饱和度并沉淀下来。
1.2 沉淀反应的平衡沉淀反应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可以达到溶解物与沉淀物的动态平衡。
在反应达到平衡后,溶解物与沉淀物的浓度将不再变化,达到了一个平衡的状态。
2. 应用沉淀反应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2.1 化学实验室在化学实验室中,沉淀反应是分离和提取物质的重要步骤之一。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用沉淀反应将目标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例如,通过与金属离子形成一定的络合物,然后通过沉淀反应将金属沉淀下来。
2.2 污水处理沉淀反应在污水处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调整反应条件,沉淀反应可以使污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和重金属离子形成不溶性沉淀物,从而实现污水的净化和去除杂质。
这种方法常用于工业废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
2.3 药物制备在药物制备过程中,沉淀反应被广泛应用。
通过加入适当的试剂,可以使目标物质从溶液中析出,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提取和纯化。
沉淀反应对于药物的纯度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2.4 地质学研究在地质学研究中,沉淀反应被用于研究地壳和岩石的形成过程。
通过分析沉淀物的成分和结构,可以推测出古地球环境和地质变化的信息。
沉淀反应也被用于地质样品的分析和鉴定。
2.5 金属提取与冶炼沉淀反应在金属提取和冶炼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沉淀反应可以将金属离子从溶液中析出,从而实现金属的分离和提取。
这种方法常用于矿石中金属的提纯和冶炼过程。
3. 总结沉淀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沉淀分离的三种方法

沉淀分离的三种方法
沉淀分离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主要通过将化学混合物中的沉淀与上清液分离开来,从而得到目标物质。
以下是三种常用的沉淀分离方法:
1. 重力沉淀法:该方法主要根据沉淀和上清液的比重差异进行分离。
将混合物放置一段时间后,较重的沉淀会沉到容器底部,上清液则漂浮在沉淀上方,通过倾斜容器或吸取器取出上清液即可。
2. 离心沉淀法:该方法使用离心机对混合物进行离心,通过离心力将沉淀与上清液分离。
该方法适用于沉淀量较小的混合物。
离心后,将离心管中的上清液倒出即可。
3. 过滤法:该方法主要利用过滤器对混合物进行过滤,将沉淀与上清液分离。
选用的过滤器要根据沉淀的性质和大小来选择。
过滤后,将上清液从过滤器中收集即可。
以上是三种常用的沉淀分离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混合物,选择合适的方法能够提高实验效率和准确性。
- 1 -。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常用的无机元素及化合物的挥发形式
表 2-9 无机元素及化合物的挥发形式 挥发形式 元素及化合物 单质 卤素、I2(升华) 氧化物 CO2、SO2、RuO4、OsO4、SeO2、TeO2、 As 2O3 氢化物 NH3、P H3、 As H3、 Sb H3、 H2S、 H2Se、 H2Te、 卤化氢等 氟化物 BF3、SiF4 氯化物 HgCl2、 Ce Cl4、 AsCl3、 SbCl3、 SnCl4、 SeCl2、 SeCl4、 SeCl6、 TeCl2、TeCl4、CrO2Cl2 溴化物 CdBr2、 CeBr4、 AsBr3、SbBr2、 3、SnBr4 酯类 B( OCH3) 3、 B(OCH2CH3) 3
依据原理:容度积原理.
沉淀分离法:
1. 对沉淀的要求:
(1)沉淀溶解度必须很小 (2)沉淀易于过滤 (3)沉淀力求纯净
2. 常用的沉淀剂
2.1 无机沉淀剂 氢氧化物、氨、硫化物等沉淀剂 2.2 有机沉淀剂 草酸、铜试剂、铜铁试剂
一、 常量组分的富集和沉淀分离
1、无机沉淀剂 1)氢氧化物沉淀 大多数金属离子能形成M(OH)n↓,且溶 解度差别大,可控制pH实现分离 缺点 • 选择性较差 • 共沉淀现象严重 • 故分离效果不理想
2)硫酸盐沉淀 硫酸作沉淀剂,浓度不能太高,因易形成 MHSO4盐加大溶解度, 沉淀碱土金属和Pb2+, CaSO4 溶解度大,加入乙醇降低溶解度。 3)卤化物沉淀 氟化稀土和与Mg(II), Ca(II), Sr(II), Th(IV)氟化物 沉淀,冰晶石法沉淀铝 在pH=4.5 Al(III)与NaF生成 (NaAlF6)法沉淀分离Al(III),与Fe(III),Cr(III), Ni(II), V(V)Mo(VI)等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沉淀剂特点
共沉淀分离法中所使用的常量沉淀物质叫做载 体(也称共沉淀剂) 良好的选择性; 定量性,能定量沉淀微痕量物质; 不干扰测定(或者至少易被除去或掩蔽); 便于与母液分离,易洗涤和过滤; 共沉淀效率高。
共沉淀法的应用
• 是目前分离和富集微量放射性物质的常用方法 之一 • 特别用在环境和生物样品的放化分析,如60Co 的分析 • 净化放射性废水和沾污的饮用水 • 药物促排,如亚铁氰化物共沉淀促排体内的 137Cs
有机溶剂沉淀法
影响因素及控制
A、T:当乙醇与水混合时,会放出大量的稀释热,使溶液T 显著升高,对不耐热的pro影响较大。解决办法:搅拌、 少量多次加入,以避免温度骤然升高损失pro活力。另一 方面温度还会影响有机溶剂对pro的沉淀能力,一般温度 越低,沉淀越完全,所以在乙醇沉淀人血浆蛋白时,温度 控制在-10C下进行。 B 、 [ 乙醇] :通常随 [ 乙醇 ] 上升, pro 溶解度下降。如血纤维 蛋白原的最大溶解度在乙醇浓度为8%时达到最大,而当 乙醇浓度为40%时达到最小。 C、pH值:在确定了[乙醇]以后,pro最低溶解度出现在蛋白. 的pI处,因此可以通过调节pH值来选择性分离蛋白质。 D 、 [pro] :避免使用很稀的浓度,因 pro 在高浓度下才较稳 定。
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
优点: A、体系的温度只需控制在室温条件下; B、沉淀的颗粒往往比较大,产物比较容易收集; C、PEG非但不会使pro变性,而且可以提高它的稳定性; D、PEG无毒,优先使用在临床产品的加工过程中被。 缺点: A、PEG比其他沉淀剂更难从蛋白质溶液中除去为此需用超 滤和液-液萃取来解决; B、价格较昂贵。
*
*
非蛋白的杂质夹带沉淀很少;
适用范围广;
*
盐份含量高。
阴阳离子盐析效果
阴离子盐析效果
柠檬酸>PO43- >SO42- > CH3COO-> Cl-> NO3->SCN阳离子盐析效果 NH4+ > K+>Na+ >高价阳离子 硫酸铵
优点:溶解度大(769g/L,25℃) 对温度不敏感(679g/L,0 ℃ ) 分级效果好 稳定蛋白质结构的作用 缺点 缓冲能力差 需要脱盐
盐析法
结论: a 不同种类的盐主要影响Ks; b 离子半径小,带电多,电荷密度高,盐析效果好。 无机盐的挑选原则: a 较高的盐析效能; b 高溶解度,能配置高离子强度的盐溶液; c 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 d 盐溶液的密度不高,便于蛋白质沉淀和离心分离; e 不易引起蛋白质的变性; f 价格低廉; 最常用(NH4)2SO4。优点:符合上述要求;缺点:水解后溶液pH降低, 在高 pH下产氨,腐蚀性强,有异味,有毒,终产物必须除尽。 次常用Na2SO4。缺点:在400C以下溶解度较低,主要用于热稳定蛋白。
盐析作用强;
盐析能力——阴离子>阳离子;高价阴离子>低价阴离子
较大溶解度; 较好生物相容性; 来源丰富、经济;
2)常用盐析剂——硫酸铵、硫酸钠
5 盐析过程的影响因素
蛋白质种类和浓度 盐析剂的量 pH值 温度
7 盐析沉淀法的特点
*
沉淀条件温和,不会引起生物物质变性失活;
• PEG是一种特别有用的沉淀剂,因为无毒,不可燃性且
对大多数蛋白质有保护作用。PEG沉淀法能在室温下进 行,得到的沉淀颗粒较大,收集容易。
• PEG的分子量需大于4000,最常用的是6000和20 000。
所用的PEG浓度通常为20%,浓度再高,会使粘度增大,
造成沉淀的回收比较困难。PEG对后续分离步骤,影响 较少,因此可以不必除去。但它的存在会干扰A280和 Lowry法测定蛋白质。
有机共沉淀法
• 富集倍数高,选择性好,已应用于放射化学的 分离 • 形成过程:无机离子 → 疏水性离子或化合物 → 选择适当的有机化合物作载体 → 共沉淀↓
– 生成难溶的离子缔合物,如137Cs+ + 四苯硼酸根 → – 生成难溶的金属螯合物或缔合物,如U + α-亚硝基β-萘酚 → – 利用有机胶体的吸附作用而生成共沉淀
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
定义
许多水溶性非离子型聚合物,特别是PEG可用来进
行选择性沉淀以纯化蛋白质。
原理
聚合物的作用认为与有机溶剂相似,能降低水化
பைடு நூலகம்度,使蛋白质沉淀。
使低分子量的蛋白质沉淀,需加入大量PEG:而
使高分子量的蛋白质沉淀,加入的量较小。
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
某些聚合物,如聚乙二醇(PE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和葡聚糖等,具有沉淀蛋白质的作用。其中最常用的是 PEG,相对分子质量从200D到20KD的不同聚合程度的产 品都是有效的,通常在蛋白质沉淀中使用 PEG-6000 或 PEG-4000。 计算公式: 式中,S-溶解度;c-PEG浓度;β-常数,受溶液条件的影 响(如pH值和离子强度);K-常数,由pro大小和PEG的类 型决定。 适应条件:上式适用性广,但在低浓度蛋白质,如1.5g/L和 高浓度蛋白质,如75g/L和150g/L时,实验结果会偏离线 性。这时方程需校正
机理:
A 、有机溶剂沉淀法的机理是加入溶剂后,会使水溶液的介电常 数降低,而使 pro 分子间的静电引力(库仑力)增大,导致凝 集和沉淀。 B 、有机溶剂使 pro 溶剂化,使原来与 pro 结合的水被溶剂所取代, 从而降低了 pro 溶解度。这种理论不能说明为什么乙醇比丙酮 的亲水性强,丙酮却比乙醇沉淀 pro 的能力强,也解释不了丙 酮、乙醇之类溶剂在所谓脱去pro水膜的过程中容易造成pro变 性,而盐析脱水时不造成pro变性。 C、丙酮、乙醇等不仅是pro的沉淀淀剂,而且还是一种变性剂, 可见作用有机溶剂使 pro 在沉淀和变性之间既有区别又相关联。
沉淀分离法及应用
共沉淀法 cooprecipitation method
镭的发现
居里夫妇发现镭时就采 取了共沉淀分离法中的 分级结晶技术。
• 应用最早,1898年Curie夫妇提取了Po、Ra; • 优点是简单、富集倍数高、可用于直接制源, 其缺点是分离效率和回收率低、废液量大、难 于连续自动化
盐析法分离
1. 定义—— 在高浓度中性盐存在下,使目标产物的溶解 度减低而产生沉淀的过程。
特点——浓缩倍数高、操作简便、经济、纯化倍数低等
2. 盐析沉淀机理 减弱静电斥力 去水化膜
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
• 定义:两性离子所带电荷因溶液的pH值不 同而改变,当两性离子正负电荷数值相等 时,溶液的pH值即其等电点。
aa:amino acid
酸性aa —COO- 碱性aa —COO-OOC — + HN — aa—NH + 3 aa—NH + 3 3
溶液的PH值<7 须加入较多的酸才能使aa 正负离子量相等 等电点< 7
须加入碱,才能使负离 子量增加。 等电点>7。
等电点时电荷中性 ——分子表面缺乏亲水的离子层 ——此时分子溶解度最小,可用于分离不同分子
有机溶剂沉淀法
优点: A、某些蛋白质沉淀的浓度范围相当宽,所得产品的纯度较 高, B、从沉淀的蛋白质中除去有机溶剂很方便,而且有机溶剂 本身可部分地作为蛋白质的杀菌剂; 缺点: A、耗用大量溶剂,而溶剂来源、贮存都比较困难麻烦; B、且沉淀操作需在低温下进行,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C、收率也比盐析法低; D、试剂易燃,有毒。
基本原理
• 定义:利用微量物质随常量物质一起沉淀来进 行分离富集和纯化微量物质的方法。 • 分类:按沉淀剂的不同分无机共沉淀法和有机 共沉淀法 • 无机共沉淀法按作用机理的不同又分为:
– 混晶共沉淀法:选择性高、分离效果好,可用于微 量放射性核素的分离 – 吸附共沉淀法:清扫共沉淀,可用于水的净化,但 由于选择性差,不适合于多种放射性核素特别是化 学性质相似的元素分离
有机溶剂沉淀法
同盐析一样,随着沉淀 剂 —— 有机溶机浓度的上 升,蛋白质溶解度也呈指 数规律下降。
式中, So为当(K/e2) 0 时 S 的外推值; e 为水 - 有 机溶剂混合物的介电常数; K 为常数 ( 水的介电常数的 吸收系数)。
有机溶剂沉淀法
有机溶剂的种类:
丙酮(首选)、乙醇、甲醇和乙腈,常用于低盐浓度下沉淀pro。
盐析法
C、温度T 主要考虑不能影响主要产 物 的 活 力 , 即 在 其稳定的 温 度 下 盐 析 , 可 通过实验 决定 , 一般来说 , 温度越低 , 形成沉淀越不易 , 但也有 相反的情况 . 实际上 , 盐析 的 温 度 范 围 较 大 , 所有一 般都在常温下盐析.
等电点沉淀法
等电点沉淀法中的pH值作用于 β值而隐含在Cohnx公式中, pI 值通常在 pH4~6 范围内变 化,一般用无机酸(如盐酸、 磷酸和硫酸)作沉淀剂。 在蛋白质疏水性比较大和结合 水比较小时这种类型的沉淀 更有效。为了提高等电点法 的沉淀能力,常将其与盐析 法、有机溶剂法或其他沉淀 法一起使用。 最大缺点:无机酸会引起较大 的蛋白质不可逆变性的危险。
OA-卵清蛋白 COHb-碳氧血红蛋白 OA
7 6 5 4 3
lgS= β-Ks m
β随pH 变化 (1)对数关系 (2) 等电点附近有极小值 β随温度变化 随温度升高减小,热促失水膜
COHb 3 4 5 6 7 8 以磷酸盐沉淀COHb和以硫酸铵 沉淀OA时,β随 pH的变化
用盐析法分离蛋白质的二种方法
等电点沉淀与分离
pH=pI 溶解度最小
大部或全部沉淀下来 pH<pI或 pH>pI
仍留在溶液中
蛋白质的分离 沉淀出来的蛋白质可保持天然构象,能再溶解 于水并具有生物活性。
蛋白电泳 Protein Electrophor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