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微课设计精编WORD版

九年级化学微课设计精编WORD版
九年级化学微课设计精编WORD版

九年级化学微课设计精

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九年级化学元素及其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微课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一些元素及其符号,深刻理解元素意义及其符号的意义。了解质子数与元素的关系。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2.过程方法:认识科学分类的的依据与方法。

3.情感价值:理解物质的统一性,知道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

二、探究学习

1.默读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和书写。

2.找资料理解元素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

常见元素的书写和意义。

四、探究讨论法

五、课堂学习

一、引入

某品牌矿泉水标有:硒0.013,锶0.0596,……(单位:mg/ml)这里的硒、锶指的是原子、元素还是什么?

学生交流:生活中你还听到哪些有关元素的知识?

二、师生互动

共同讨论:人类对元素的认识历史。世界是物质世界,所有物质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

学生讨论:氧原子是一个总称,为什么还有元素这个总称?

创设情境投影:表格一

从上表里,你看到了什么怪现象?

请填写在表格二中表格二

交流讨论:

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都为1,这样的原子叫做氢原子。2.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不同。

1.元素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反思升华: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什么?

投影表格三

投影表格四

反思升华: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什么?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什么?

2.元素的分类

投影常见元素的名称,引导学生对元素分成三类。

3.元素的写法、读法

看看元素周期表,在前面的学习中,你知道哪些元素?是否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元素符号?

4.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元素(2)表示一个原子

5.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问题讨论:现有“氢气,碳,铁,二氧化碳,水,空气,高锰酸钾”七种物质中,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在纯净物中,谁只含一种元素?

提问:同学们想知道现在的元素有多少种吗?请打开书翻到元素周期表,说说看元素有多种?金属元素有多少种,在周期表的什么地方?非金属呢?

讲解:元素周期表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目前知道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他们组成了三千多万种不同的物质。

六、课堂评价练习

1.下列元素名称与符号都正确的是()

A.炭C

B.钠Ne

C.贡Hg

D.铝Al

2.某药品书上标有“含碘150mg,含镁65mg”,这里的“碘,镁”是指()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离子

3.属于金属元素的一组是()

A.Hg Ba Mn

B.Fe He Mg

C.C H O

D. Hg Ba He Mg

4.写出符号的含义:H ( ), ( ),2H ( )

5.写出化学符号:四个氖原子()钙元素( ) 两个硫原子()

X个氧原子()

元素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元素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学生不明白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要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要用“原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是会豁然开朗的。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如何设计和开发中学化学微课

如何设计和开发中学化学微课 一.微课的优点。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类型,微课在化学教学工作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微课研究的相关理论建设正在完善充实中,微课资源建设处于刚起步阶段,探索微课技术在新课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资源开发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 (1)从理论方面看,把微课引入中学化学学科,有利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普及微课概念,遵循学生学习心理的规律,落实新课程理念。 (2)适合于中学学生自学,因为视频时间短,有利于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透彻理解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微课符合人的注意力集中规律,尤其适合在没有教师督促的情况下学生自学。(3)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带动一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尤其提高使用屏幕录像软件和视频处理软件方面的能力。微课技术在新课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资源开发和应用,能够促成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恰当的使用微课,一批优秀教师掌握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4)由于微课的概念不贪多求全,只要求某一微知识内容合理呈现即可。通过对微课技术在新课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资源开发和应用研究,可以促使教师集中精力对微课内容浓缩精炼,优化资源质量。 (5)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既使用其他兄弟学校做得好的或比较成熟的微课,也期望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为微课技术发展“添砖加瓦”,推动参与课题研究学校教师的优质微课资源辐射到其他兄弟学校去,做到资源共享。 (6)在大数据时代,微课细化到了知识点和具体某一教学环节,可以很方便的进行资源库索引,同时,微课作为知识体系的一个“标准零件”,可以适用于各种教材版本,而不像过去,教材一经改动,配套的教学光盘马上作废,过去,教学资源是被教材版本绑架的。微课,将会变革资源库建设理念。 二、微课开发有2种类型,德胜智课有讲课式微课和情景式微课。 第一种类型:讲课式微课:由讲师按照微课程要求,按照模块化进行授课拍摄,经过后期剪辑转换,形成微课程,时间为5-10分钟, 第二种类型:情景剧式微课,此课程借鉴好莱坞大片拍摄模式,企业组成微课研发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情景剧设计策划,撰写脚本,选择导演、演员、场地进行拍摄,经过制片人后期视频剪辑制作,最终形成微课。时间为5-10分钟。 三、微课软件 1.屏幕录制软件屏录软件非常多,以“Camtasia Studio“为代表。这款软件的优点:(1)录制后自动生成视频格式 (2)可以对录制内容进行字幕添加 (3)可以进行局部录制屏幕 (4)录制后的视频可以自动追踪鼠标进行局部放大 (5)软件很小,并且已经汉化注册,安装使用方便 (6)不足的地方个人认为在于功能强大,使用过于繁琐;同时缺乏在黑板上书写的真实感2.使用PPT录制这里的PPT是指“microsoft office 2013”版,用PPT自带录制的优点有:(1)画面非常清晰 (2)可以充分运用好演示时候的荧光笔 (3)可以添加丰富的图片资源 (4)可以制作简单的动画演示效果 (5)不足在于无法实现白板录制、实物展台录制、试卷讲解录制等;功能受到限制。

初中化学微课比赛

化学微课评选活动的通知 为进一步深化化学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初中化学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一线初中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研究,决定参加宜宾市初中化学微课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内容 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展示。 二、参加人员 初中化学教师。 三、微课的设计制作及推选要求 1.设计制作要求 (1)微课所涉课题可自行选择初中化学教材相关内容,也可参考微课知识表(见附件1)。教学设计目标明确,学习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媒体设计与教学深度融合,能让学生高效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充分展示教师良好教学水平,教学反馈与评价设计能有效测评学习活动效果。 (2)微课视频应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真实反映教学情境;微课课件片头应显示课题、作者(仅限一人)和单位;视频格式为常见格式,建议视频格式为:Flv,MP4,视频尺寸为:640*480;每课视频文件大小不超过20M,视频时长最多不超过10分钟。 (3)微课的应用说明详实,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4)参赛作品及材料需为本人原创,不得抄袭。若发现参赛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或有任何不良信息内容,则一律取消参赛资格。 2.任务及相关要求 (1)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本次微课评选活动,要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结合起来,要广泛发动学校的初中化学教师积极参与此项活动。 (2)本次活动单设中学需至少上报1节微课视频,其余 学校可积极自愿上报。请各校将制作的微课视频及微课设计与应用表于20XX年5月6日前报县教研室。 (3)本次活动设县一、二、三等奖,教研室将组织专门人员对收到的作品进行认真评审,评审结束后将推荐优秀作品到市参加评选。 附件:1.微课知识表(供参考) 2.微课设计与应用表 教育局 年月日 附件1 微课知识表 九年级上章节名称内容 绪言初中化学学习之旅化学学科方法指引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 彩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初中化学微课设计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初中化学微课设计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 式 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微课设计——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能够根据反应事实书写化学方程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化学方程式,体会化学语言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增强规范使用化学语言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尊重客观事实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三、教学策略:用磁吸卡片的方法在黑板上摆出模型,并说出这样摆的理由,并用化学符号表示上述模型,以增强学生对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这个原则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

四、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什么叫化学方程式? 【学生】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看图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提问】表达式中的CO2能否随便写成SO2或者其它的呢? 【学生回答】不能 【教师】你如何用实验证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确实生成二氧化碳?【学生回答】往木炭燃烧后的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可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教师】因此,书写方程式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随便臆造或者凭空想象反应物或者生成物的化学式。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第一个原则。 【学生】阅读课本99页,找出书写方程式应遵守的第二个原则是什么? 【学生回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追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C + O2 CO2 和H2 + O2 H2O这两个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如果不符合,有什么办法能使得式子左右两边各种原子的个数都相等?

初中化学微课制作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化学微课制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课逐渐进入课堂。教师通过使用微课使教学重难点得到突破,使疑点、易错点、易混点得到澄清。微课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兴趣,同时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近期我区录制了大量的微课,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选题不准确 微课的特点是小而精、主题突出、针对性强,是对学生难匿的知识点、存疑的知识点、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点拨、启发,而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能掌握的内容不必录成微课。例如微课《金属材料》一课中,教师将教材上的内容搬到PPT上,再配点图片,教师不停地读PPT上的内容,一点新意也没有,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欲望。 微课的引入时间太长肘间分配不合理。微课的用时特点为两头小中间大,即引入和结束用时较少,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重点问题。因此,无论用何种引入方法都不能占用太长的时间。例如微课《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课中,用二氧化碳的用途作为引入,时长近2分钟。剩余的时间讲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与碱反应,与水反应,高温与碳反应等。这么多的内容教师在几分钟内就讲完

了,每一项内容只能轻轻点一下,让学生自己学会,不现实;另外一种后果就是重点不突出。 二、素材准备不充分 (一)视频素材准备不充分 微课时长7分钟左右,每一秒都是宝贵的。视频中一些与重点无关的介绍或操作都可裁掉。例如,微课《水的组成》一课中的电解水实验,教师用的是原来45分钟一节课时的实验视频,介绍实验装置、学生电源、连接正负极、向装置中加入水等等,都是可以一带而过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套准备好的装置,把正负极标清楚,通电,观察现象,通过对气体成分的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可节省不少时间,突出主题,也使录制的文件小一些。 (二)实验准备不充分 和视频素材准备不充分一样,在微课中,一些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就不必重点强调。例如,微课《金属的化学性质》中,教师分别向几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稀盐酸,再分别加入不同的金属,让学生观察现象。教师边加酸边讲操作注意事项,这些操作和注意事项不是重点,试管中的酸完全可以在课前加好,录制时直接向试管中加入金属,只要教师的演示规范就行了。 三、趣味性不强 微课的设计不新颖,多数教师用的是讲解的方法,语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6.3二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是继学习了空气、氧气、碳单质的知识之后的又一种物质,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它对于“如何学习有关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起到一个很好的巩固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燃料”、“酸碱盐”等知识作好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简单了解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知道温室效应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理解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树立“关注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性质,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最近发展区,我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1)知识状况: 对如何学习物质的性质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能力状况: 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 思维活跃、探究欲强,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引入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演示法、科学探究法; 学法:分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初中化学微课设计开发及应用

摘要以初中化学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使用Focusky制作的幻灯片为整体框架,用CamtasiaStudio录制的虚拟化学实验视频和动画相结合,后期使用AfterEffects软件来完善动画的拼接、特效及音频处理,实现一堂完整的微课。讲述初中化学微课设计制作的策略和方法,分享微课在教学应用中的体会。 1前言 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文化”的悄然诞生,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如雨后春笋陆续出现,而手机的普及、4G技术的应用,更是让人类社会迈入微信息时代。知识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信息量大大增加,达到了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程度,教学也由此进入数字时代。微课的出现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同时开拓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思路,使之找到新的方式,为学术探讨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平台。这样也为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大道”。目前,常用的微课制作形式有手写+录屏式、课堂实录式、PPT录屏式以及卡通动画式。其中动画设计难度大、投入大,要求具有专业的设计制作能力,推广较难;其他三种微课形式授课方式单一、枯燥,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因此,本文采用虚拟实验室操作录制、动画、录屏等多种形式,设计实现初中化学一节微课。 2化学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实例 通过对翻转课堂及微课的分析,分析现有微课开发模式,本文提出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微课设计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选题、需求分析、教学设计、开发制作、应用效果五个部分。确定选题本文所制作的微课除了为了参赛,更加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教材《化学》的第一单元为“走进化学世界”,让学生对化学有个简单全面的认知;紧接着介绍具体学习内容,就是周围的空气,制取氧气,这是第一个真正的化学知识点的学习。这一知识点具备固定的规定,学生自学相对容易,适合微课制作。为了让学生爱上化学,选择第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为题材,制作一堂生动有趣的微课。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包括学习者特征、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三个方面的分析。1)学习者分析。该选题所面对的学习者为初中九年级学生,已经在第一单元学习基础上对化学学科有了简单的认知,并具备在具体实验引导下学习化学反应的能力。2)学习目标分析。设计制作这个微课

九年级化学微课设计

九年级化学微课设计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九年级化学元素及其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微课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一些元素及其符号,深刻理解元素意义及其符号的意义。了解质子数与元素的关系。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2.过程方法:认识科学分类的的依据与方法。 3.情感价值:理解物质的统一性,知道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 二、探究学习 1.默读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和书写。 2.找资料理解元素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 常见元素的书写和意义。 四、探究讨论法 五、课堂学习 一、引入 某品牌矿泉水标有:硒,锶,……(单位:mg/ml)这里的硒、锶指的是原子、元素还是什么 学生交流:生活中你还听到哪些有关元素的知识 二、师生互动 共同讨论:人类对元素的认识历史。世界是物质世界,所有物质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 学生讨论:氧原子是一个总称,为什么还有元素这个总称 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都为1,这样的原子叫做氢原子。2.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不同。 1.元素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反思升华: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什么 2.元素的分类 投影常见元素的名称,引导学生对元素分成三类。 3.元素的写法、读法 看看元素周期表,在前面的学习中,你知道哪些元素是否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元素符号 4.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元素(2)表示一个原子 些是纯净物在纯净物中,谁只含一种元素 提问:同学们想知道现在的元素有多少种吗请打开书翻到元素周期表,说说看元素有多种金属元素有多少种,在周期表的什么地方非金属呢 讲解:元素周期表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目前知道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他们组成了三千多万种不同的物质。 六、课堂评价练习 1.下列元素名称与符号都正确的是() A.炭C B.钠Ne C.贡Hg D.铝Al 2.某药品书上标有“含碘150mg,含镁65mg”,这里的“碘,镁”是指()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离子 3.属于金属元素的一组是() Ba Mn He Mg H O D. Hg Ba He Mg 4.写出符号的含义:H ( ), ( ),2H ( ) 5.写出化学符号:四个氖原子()钙元素( ) 两个硫原子() X个氧原子()

初三化学公开课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分子的种类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板书)二、应用 1、是非判断题(出示小黑板) 例: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生成了82克二氧化硫。 思路:因为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硫中氧、硫元素均来自硫单质和氧单质,则二氧化硫中S:O=1:1,即为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所以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剩余50克-32克=18克氧气,生成二氧化硫质 量为32克+32克=64克 (强调)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应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 2、自然现象解释 例:铁钉生锈质量增加、煤球燃烧后质量减轻。 (说明) 铁钉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增加的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同时有少量的硫和不能燃烧的杂质),煤燃烧主要是其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入大气中,剩下煤灰的质量肯定小于煤的质量。减轻的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具体回答问题可分三步:第一步写出反应表达式,第二根据定律指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第三指明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3、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已知A+B=C+D的反应中,A物质18克与若干克B物质 反应,生成了13克C和20克D,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质量为多少克? 解题思路:因为反应物为A、B,生成物为CD所以依照质量守恒定律:m(A)+m(B)=m(C)+m(D),即18+m(B)=13+20 所以m(B)=15克 D、巩固练习(若时间紧可作为作业题) 1、2克氢气与8克氧气反应生成9克水,这句话是否正确? 2、将12.25克氯酸钾和若干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生成了4.8克氧气,称得固体剩余物质量为10克,则生成物氯化钾 的质量为多少?二氧化锰的质量为多少? 3、将a克氯酸钾和b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c克氯化钾,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4、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石蜡中一定含有元素和元素。 5、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物质化学式,正确的是( ) A、XY2 B、XY3 C、X2Y3 D 、X3Y2 E、本节小结 今天,我们围绕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学习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F、作业布置 课本70页第1、2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引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从不同角度认识定律,培养学生求异发散的思维能力。 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初三化学微课设计方案

初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 本微课名称初中化学《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知识点描述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是本课题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实验中定量探究中“主角”。 知识点来源□学科:九年级:化学 基础知识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类型□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讨论型□演示型□联系型□实验型□表演型□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其他 适用对象学生:本微课是针对本学科平时成绩多少分的学生? □40分以下□40-60分□60-80分 □80-100分□100-120分□120-150分 教师:□班主任□幼儿教师□普通任课教师□其他其他:□软件技术□生活经验□家教□其他 设计思路 学生对此部分内容,定量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难以在头脑中形成科学的认识,在微课中采用若干个有梯度的小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最后突破此难点。 教学过程 内容画面时间 一、片头(20秒以内) 内容:您好,这个微课重点 讲解《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 测定》 第1张PPT20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4分20秒左 右)第一部分内容:情景展示 装置、原理的介绍 第 2 至 3 张 PPT 30 秒 第二节内容:拓展延伸 实验装置的改进与误差分析 第 4 至 4 张 PPT 30秒

第三节内容:典例分析、能力提高第 5 至 8 张 PPT 220 秒 三、结尾(20秒以内)内容:这一讲的内容就到这 里,希望通过本讲的学习能帮 到你,谢谢,再见。 第 8 至 9 张 PPT 20秒以内 教学反思(自我评价) 由于受微课的限制,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且不能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通过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分解能降低难度,增强学生的信心,防止分化。

微课 分子和原子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教师姓名陈晓单位名称沙雅县第二中学填写时间2020.08.19学科化学年级/册九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难点名称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 为什么难 由前一段的学习,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对物质的构成、组成提出了问题,但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观离子---分子或原子,看不见摸 不着,学生对这些微观粒子没有概念,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 为什么难 学生之前学习化学都是接触的宏观世界,本节内容将学生从宏观世界带入微观世界,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肉眼看不到,对于学生 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也是难以理解的和掌握的。 难点教学方 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诱导法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园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花香是从哪里来的,衣服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导入新课。 知识讲解(难点突 破)二、实验探究1----品红在水中扩散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教师提问】品红溶液为什么充满了整个烧杯,用哪个微观的知识可以解释?【学生回答】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品红充满了真个烧杯。 结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 --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三、实验探究2----分子运动现象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结论: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 四、实验探究3----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五、实验探究4----酒精与水混合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 六、归纳总结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有微观粒子构成 分子的性质: 1、分子在不断运动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6.3二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 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是继学习了空气、氧气、碳单 质的知识之后的又一种物质,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它对于“如何学习有关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起到一个很好的巩固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燃料”、“酸碱盐”等知识作好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简单了解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知道温室效应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理解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树立“关注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性质,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最近发展区,我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1)知识状况:对如何学习物质的性质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思维活跃、探究欲强,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引入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演示法、科学探究法; 学法:分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九年级化学微课设计

“九年级化学元素及其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微课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一些元素及其符号,深刻理解元素意义及其符号的意义。了解质子数与元素的关系。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2.过程方法:认识科学分类的的依据与方法。 3.情感价值:理解物质的统一性,知道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 二、探究学习 1.默读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和书写。 2.找资料理解元素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 常见元素的书写和意义。 四、探究讨论法 五、课堂学习 一、引入 某品牌矿泉水标有:硒0.013,锶0.0596,……(单位:mg/ml)这里的硒、锶指的是原子、元素还是什么? 学生交流:生活中你还听到哪些有关元素的知识? 二、师生互动

共同讨论:人类对元素的认识历史。世界是物质世界,所有物质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 学生讨论:氧原子是一个总称,为什么还有元素这个总称? 创设情境投影:表格一 从上表里,你看到了什么怪现象? 请填写在表格二中表格二 交流讨论:

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都为1,这样的原子叫做氢原子。2.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不同。 1.元素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反思升华: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什么? 投影表格三 投影表格四 反思升华: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什么?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什么? 2.元素的分类

投影常见元素的名称,引导学生对元素分成三类。 3.元素的写法、读法 看看元素周期表,在前面的学习中,你知道哪些元素?是否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元素符号? 4.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元素(2)表示一个原子 5.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问题讨论:现有“氢气,碳,铁,二氧化碳,水,空气,高锰酸钾”七种物质中,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在纯净物中,谁只含一种元素? 提问:同学们想知道现在的元素有多少种吗?请打开书翻到元素周期表,说说看元素有多种?金属元素有多少种,在周期表的什么地方?非金属呢? 讲解:元素周期表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目前知道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他们组成了三千多万种不同的物质。 六、课堂评价练习 1.下列元素名称与符号都正确的是()

【重磅】微课与初中化学教学融合的初探

微课与初中化学教学融合的初探 摘要:“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因为微课特点:主题突出,内容精简,容量较小,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渐渐得到重视。本文以初中化学为例,探讨微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微课让教学重、难点突破,初中化学课堂更高效、直观化、趣味化,学生更加活跃、更轻松,教师教学更积极。 关键词:微课;高效;初中化学 随着现代多媒体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例如:微信、微访谈、微博、微电影。在这种背景下,微课也产生了。它大多以3-10分钟的短小视频呈现,主题突出,内容精简,资源容量较小,内存仅需几十兆,可下载到电脑、手机、MP4等我们电子终端设备。微课大多由“音乐+文字+画面”组成,轻松的音乐营造了愉快的学习氛围,精简的文字聚集了学习者的注意力,精彩的视频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的创新,微课将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初中化学课程为例,探讨微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一、微课让教学重、难点突破 “学习障碍”、“知识难点”是教学难点存在的主要原因。微课可以动态地、对比地演示一些化学现象,可以有效地控制变化的速度,调节快慢,从而便于学习者观察和思维。有些化学反应瞬间完成,对其过程很难分步观察与判断,通过制作微课视频,教师可以模拟控制反应变化的速度,调整教与学的进度。 重点和难点是知识传递的关键所在,一节课中学生对重点知识不能掌握,难

点不得突破,无疑是一节失败的课。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将重难点的突破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来考虑,确保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堂解决。如在进行“分子、原子”教学时,分子、原子概念的形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通过生动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模拟微观粒微的运动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出分子运动、间隔、分裂和重新组合,学生一目了然,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微课的启发下,化学教学难点也可以顺利突破。 二、微课让课堂变得更高效、直观化、趣味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传统的课堂上,老师为了讲解某知识点会做一些演示实验。例如:在讲解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老师一般通过当场演示向学生讲解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收集方法。但随着班级规模的扩大,一个班可能会有50甚至更多的学生,后排学生不得不站起来,甚至踮起脚尖,费劲地观看现场演示。即使这样,视力不好的同学可能还是什么都没有看见。如果将这一知识点制成微课,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教室里的大屏幕观看,也可以拷贝到i-Pad、笔记本电脑或手机上随时随地观看和学习。老师的精彩演示和准确解说,配以精炼的文字说明,让学生有一种“名师一对一”的亲临感觉。 由于微课具有短、小、精的特点,很容易被运用到教学的各环节。学生们可以通过观看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如:在开展沪教版《化学》第二章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时,我们可以制作微课课件,以“奇妙的二氧化碳”为主线,通过在可乐中加入薄荷糖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兴趣,进而通过实验介绍二氧化碳奇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通过干冰人工降雨的图片和视频说明二氧化碳的奇妙用途。老师简洁而精彩的讲解,给学生们带来了眼前一亮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热情,使化学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

初中化学微课资料:化合价的应用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微课资料:化合价的应用教学设计附件2. 东莞市中学化学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微课名称化合价的应用教师姓名杨惠芳 ?适用年级:初三 ?教材版本:2012版 ?教材册,模块,名称:化学上册知识点来源 ?所属章节:第四章课题4 录制工具和方法 PPT、 教学设计 1. 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教学目的能用化学式推求化合价。 2. 教学重点难点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以及利用化学式推求化合价。 教学策略演练法 化合价的应用: 一、判断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 ,、氯化镁,MgCl,的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的判断方法。【介绍】氧化镁,MgO22 【归纳】计算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如果等于零~则书写正确~如果不等于零~则书写不正确。 二、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讲述】1.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书写 例1:已知磷为+5价~氧为-2价~写出磷的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例2:已知镁为+2价~写出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例3: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氧化铝: 【总结】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步骤:排元素符号、标化合价、约简、交叉、

检查教学过程【讲述】2.含原子团的化合物化学式书写 例4: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碳酸钠氢氧化钙硝酸铵 【总结】书写有原子团的化合物化学式时~把原子团看作一个整体~书写方法与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样。 三、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 例1:计算KMnO中锰元素的化合价。 4 例2:硝酸铈铵[(NH)Ce(NO)]是稀土元素铈,Ce,的化合物~计算其中铈元4236 素的化合价。 【总结】解题步骤:设、标、列、求 【练习】练习1:判断下列化学式是否正确~错则更正。 NaO ZnO CaCl K(OH) NaCO 2223 练习2: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化学式。 氧化钾氯化钠氢氧化镁硫酸铜氧化钙氯化铁碳酸钙硝酸银 练习3.计算下列化合物中加点元素的化合价 HCO NaNO 23 3 (( 在学生了解了常见元素化合价的特点及规律后~学生需要学会化合价的应用。 该微课主要是通过演练的讲授方法为学生呈现了化合价的三个应用~重点教授教学反思了学生解题的方法与解题步骤~突破了化合价应用中的难点。选取的例题尽量 具有代表性~希望学生学习后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专家点评:该微课介绍了化合价的三个应用,通过演练的方法清晰地讲述了三个应用的解题方法、解题步骤,学生易于接受。选取的例题典型,有代表性,能突破化合价应用中的重点和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微课教学设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张丽萍学科九年级化学教龄10 微课名称物理变化和 化学变化 视频长度6分36秒录制时间2016.5 知识点来源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 教学背景: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对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比较陌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变化,但不会用化学的眼光来分析这些变化。 教学目标: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变化以及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够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同时体会变化带给我们生活的美。 知识点描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预备知识知道生活中存在形形色色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练习巩固 适用对象九年级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接触的除序言之外的第一节化学课,同学们对化学比较陌生,本节微课利用大自然界美景之中存在的变化引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回归到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讲解时利用动画展现学生实验,清晰、 明了。最后回归课前引出的生活中的变化,作为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教学过程 内容时间 一、片头【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大自然美景的展示体会变化带来的美 40秒以 内 二、正文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用ppt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这些 变化有什么区别。通过flash展示各种变化,进而分析他们 的不同点。 3 分钟 左右 【知识点巩固】 回归到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分析他们的不同,并归类,再 次强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分钟 左右 【小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30秒左 右 教学总结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内容入手,从欣赏美景到学习知识,过度自然,经过幻灯片展示,学生能深刻的感受到化学带给自然界的美好。实验部分利用动画展示节约时间,效果明显。为知识点突破打基础。

初三化学复习课 金属专题复习公开课 教学设计

金属和金属材料专题复习 授课老师:大塘中学洪接年 【教学设计思路】作为常见的物质的金属在中考中的分值占有一定的比例,据统计近三年的广州中考,2006年占8分,2007年12分,2008年18分,这三年有上升的趋势,必须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加强对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的训练。 本专题复习主要涉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铁的冶炼和铁的合金等,还有在现实生活中金属会被锈蚀,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所以本课设计从练习入手进行复习,主要复习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梳理知识点,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获取和掌握知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性及其应用。 (2)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3)知道铁的两种合金的区别和铁的冶炼。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习题呈现知识点。 (2)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金属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科学习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金属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景引入(时间约1分钟) 展示生活中金属的用途,如生活用品、汽车、飞机、火箭、桥梁、卫星、国防等都需要用到金属。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使学生认识到金属的重要性,激起学生为复习金属的相关性质做好铺垫) 活动二: 根据上图的金属应用实例推断,金属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第一轮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微课教学设计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时间:7分30秒左右 录制时间:2019年11月6日

平,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理解。 (2)通过解题格式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实行审题、分析的思维水平。 (2)通过相关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 实际的学风。 (3)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从定量角度去研究化学,理解质 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体会如何科学地利用资源,从而增强保护资源, 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相关计算的思路和步骤。 教学难点解题思路——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质量比关系。 教学方法1、讲授法 2. 视频教学法 设计思路在回顾上节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本次课程内容,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展示出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流程、基本要求、技巧,在展示探究过程中,一边展示主要的知识点,视频教学思考同步实行,最后实行总结。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流程为: 教学过程 内容画面时间 一、片头(40秒以内) 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根据化 学方程式的计算就能够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的变化。 第 1-2 张 PPT 20秒 以内 二、正文讲解(4分钟左右)活动1:活动探究,分析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引出“正比例关 系” 1、氢气燃烧的方程式为2H2 + O22H2O 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为 4 : 32 : 36 4g ( ) ( ) 8g () ( ) ( ) ( ) 18g (1)根据质量比的意义填写以上空格。 (2)在化学反应中,质量比总是等于总的() 这就是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第 2 张 PPT 2分 钟以 内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优秀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去探究客观规律; 2、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情感目标: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通过了解我国在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成绩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准备】课前准备与教材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电解水的过程。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课件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不可分的。 二、教学新知 1、原子的发现史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发现史。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的想象过程及实验验证。学生能通过卢瑟福的散射实验知道原子内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并能够知道原子内有一个核心。 2、原子的构成 活动一、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你能否用语言简单的描述一下?

目的:学生看到了微观的原子结构,能形象、直观的知道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 活动二、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表格4-1 教师提出问题: 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是什么关系? 2、构成原子的粒子他们的电性怎样? 3、构成原子的粒子质量是什么样的呢? 4、原子的质量主要是由谁决定的呢? 目的: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并用语言描述出原子的构成。 电子(-)质子质量的1/1836 原子质子(+) 1.6726 ×10-27 原子核 中子(不显电性) 1.6749 ×10-27原子的质量主要决定于质子和中子 活动三、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表格4-2 教师提出问题: 1、原子种类不同那么就什么不同? 2、质子数和什么数相等,与什么不等? 3、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吗? 目的: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能够得出原子结构中出现的一些规律。 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氢原子中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 活动四、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与地球的体积比 目的:让学生感受原子体积的小及原子核更小。并转换问题引出原子的质量。 活动五、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氢原子、氧原子的实际质量 老师让学生到黑板把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实际质量用科学记数法转换小数表示法目的:让学生感受原子质量在使用和书写时的不方面,科学家们便引用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原子的结构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中本节课内容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两部分的内容。学生在课题1的学习中,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本节课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该知识是上节课原子的结构的延伸,也为其后第十单元及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 教材第一部分先从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引出电子层的概念并介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展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随后引入“相对稳定结构”概念,从而归纳非金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其得失最外层电子的趋势。第二部分以钠与氯气反应的实例加以拟人的卡通图说明离子是如何形成并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的,同时介绍离子符号的书写。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图表概括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可见,教材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方式介绍、分析离子的形成。 由此可知,离子的形成应该是本节课中教材强调的重点,前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是为离子形成的讲解做铺垫的。 二、学情分析 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形象的比喻,知道核外电子运动特点是分层排布的; (2)通过离子形成过程的学习,知道离子符号的含义,学会书写离子符号;

(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4)通过本节课小结部分,能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类别和性质的密切关系; (2)通过角色扮演NaCl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3)通过模型展示等方法,会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物质的微粒观; (2)初步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五、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本课题当中的重难点及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化学三重表征理论,设计以下教学策略进行课堂教学: 1.形象比喻策略: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是教学难点,可通过形象的比喻进 行教学,降低学生对于微观知识的认知负荷。核外电子的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这就如同学们每天在课室大楼里面活动的地点不是固定的,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那就是同学们上课的课室所在的楼层附近。因而,在各个楼层上课的同学时常出现的区域当然也应该是在各自不同的楼层了。根据这个比喻可以顺利转向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内容的学习。 2.指导发现策略:首先向学生展示按一定规律排列的1~18号元素的原子结 构示意图,然后通过以下问题指导学生归纳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①稀有气体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多少个?②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