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与化学镀技术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电镀锌化学实验报告

电镀锌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电镀锌化学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镀锌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

2. 掌握电镀锌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3. 学习电镀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及解决方法。

4. 通过实验,验证电镀锌的效果。

二、实验原理电镀锌是一种利用电解质溶液在电极间施加电流,使金属离子在阴极上还原沉积形成金属镀层的工艺。

在电镀锌过程中,锌离子在阴极上得到电子还原为锌原子,沉积在工件表面,形成锌镀层。

三、实验器材1. 电镀槽:1个2. 阴极棒:1根3. 阳极棒:1根4. 电源:1台5. 滤纸:1包6. 锌盐:适量7. 氯化钠:适量8. 氢氧化钠:适量9. 酒精:适量10. 秒表:1个1. 准备电镀液:按照配方,将适量的锌盐、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溶解于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

2. 将阴极棒和阳极棒分别放入电镀槽中,保持一定距离。

3. 将工件放入电镀槽中,确保工件与阴极棒接触良好。

4. 开启电源,调节电流至1A。

5. 记录电镀时间,每隔5分钟取下工件观察镀层情况。

6. 电镀完成后,关闭电源,取出工件,用滤纸擦去表面的附着物。

7. 对比实验前后工件的外观和性能。

五、实验现象1. 电镀过程中,工件表面逐渐形成均匀的锌镀层。

2. 阳极棒表面有锌沉积,形成锌镀层。

3. 电镀液颜色逐渐变深。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电镀锌过程顺利,工件表面形成了均匀、致密的锌镀层。

2. 镀层厚度与电镀时间成正比,电镀时间越长,镀层越厚。

3. 镀层表面光亮,无气泡、无裂纹、无脱落现象。

七、讨论与改进1. 实验过程中,电流过大可能导致镀层过厚,电流过小则镀层过薄。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工件尺寸和镀层要求调整电流。

2. 电镀液成分和浓度对镀层质量有很大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电镀液成分和浓度,以确保镀层质量。

3. 为了提高镀层附着力,可对工件进行预处理,如喷砂、酸洗等。

4. 电镀过程中,应避免工件与电极直接接触,以免损坏电极。

化学镀镍实验报告

化学镀镍实验报告

化学镀镍实验报告化学镀镍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化学方法对金属表面进行镀镍处理,探究镀镍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并观察不同条件下的镀镍效果。

二、实验原理化学镀镍是利用电解液中的镍离子在电流作用下还原到金属表面,形成一层均匀、致密的镍层的过程。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镀液的组成:镀液一般由镍盐、酸性物质和添加剂组成。

镍盐提供镍离子,酸性物质调节溶液的酸碱度,添加剂则用于调节镀液的性能,如增加镀液的导电性、改善镀层的质量等。

2. 镀液的电解过程:在电解槽中,阳极是镍片,阴极是需要镀镍的金属。

当外加电源施加电流后,阳极上的镍片溶解成镍离子,并在电解槽中游离。

而金属阴极表面则发生还原反应,将镍离子还原成镍金属,并在金属表面生成一层镍层。

3. 镀液的条件:镀液的温度、pH值、镀液中的镍离子浓度以及电流密度等条件都会对镀层的质量和形貌产生影响。

合适的条件能够得到均匀、致密的镀层,而不合适的条件则可能导致镀层不均匀、孔洞较多。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清洗金属试样,去除表面的油污和氧化物,保证试样表面干净。

2. 镀液的配制:按照一定比例将镍盐、酸性物质和添加剂溶解在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

注意控制镀液的pH值和浓度。

3. 实验操作:将金属试样作为阴极,与阳极(镍片)一起放入电解槽中,保证试样与阳极的距离适当。

调节电源,使电流通过试样,开始镀镍反应。

4. 观察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观察金属试样表面的变化情况。

注意观察镀层的均匀性、光泽度以及有无孔洞等。

5. 实验结束:实验一定时间后,关闭电源,取出试样,用水冲洗干净,再用酒精擦拭试样表面,使其干燥。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镀液的浓度:镀液中镍离子的浓度越高,镀层的厚度也会增加,但过高的浓度可能会导致镀层不均匀。

因此,在实验中需要控制好镀液的浓度。

2. 镀液的pH值:镀液的pH值对镀层的质量和形貌有很大影响。

高中化学 简单的电镀实验

高中化学 简单的电镀实验

简单的电镀实验实验目的1.认识电解原理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了解电镀的原理。

实验用品烧杯、砂纸、导线、2~3 V的直流电源、电流表。

铁制镀件、铜片、电镀液(以CuSO4溶液为主配制)、1 mol·L-1 NaOH溶液、20%盐酸。

实验原理Fe作阴极:Cu2++2e-===Cu;Cu作阳极:Cu-2e-===Cu2+。

实验步骤1.用砂纸把铁制镀件打磨干净,放入1 mol·L-1 NaOH溶液中除去油污,然后用蒸馏水洗净。

再放入20%盐酸中除锈,几分钟后取出,并用蒸馏水洗净。

2. 把铁制镀件与2~3 V的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铜片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如图)。

将两极平行浸入电镀液中,两极间距5 cm, 5~10 min后取出,观察镀件表面发生的变化。

问题和讨论1.电镀前,如果将铜片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铁制镀件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通电后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阴极和阳极发生的反应分别是什么?提示铁制镀件溶解,铜片上析出铜单质。

阴极:Cu2++2e-===Cu;阳极:Fe-2e-===Fe2+。

2.查阅资料,了解工业生产中电镀质量的影响因素。

提示受电镀液的浓度、纯净度,镀件的表面处理工艺,电压的选择,电流的稳定性等多方面影响。

1.在铁制品上镀一层一定厚度的锌层,以下方案设计正确的是()A.锌作阳极,镀件作阴极,溶液中含有锌离子B.铂作阴极,镀件作阳极,溶液中含有锌离子C.铁作阳极,镀件作阴极,溶液中含有亚铁离子D.锌作阴极,镀件作阳极,溶液中含有亚铁离子答案 A2.欲在金属表面镀银,应把镀件挂在电镀池的阴极。

下列各组中,选用的阳极金属和电镀液均正确的是()A.Ag和AgCl溶液B.Ag和AgNO3溶液C.Fe和AgNO3溶液D.Pt和Ag2SO4溶液答案 B。

电镀分析报告

电镀分析报告

电镀分析报告1. 背景介绍电镀是一种将金属沉积在导电表面的化学过程,常用于增加金属表面的耐腐蚀性、美观性和导电性。

本报告旨在对电镀过程进行分析,以提供关于电镀工艺的详细了解和改进建议。

2. 实验设计为了进行电镀分析,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2.1 样品准备我们选择了一块铜材作为电镀的样品。

在进行电镀之前,我们需要确保样品表面的干净和光滑。

通过使用砂纸和酒精清洗,我们成功地去除了表面的污垢和杂质。

2.2 电镀设备我们使用了一台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电镀设备。

这个设备包括一个阳极和阴极,以及一个含有金属离子溶液的电解槽。

阳极是我们希望镀在样品上的金属,而阴极则是一个导电材料。

2.3 电镀过程在此实验中,我们选择了银作为电镀的金属。

为了开始电镀过程,我们首先将阳极(含有银离子的金属棒)和阴极(清洗过的铜材)分别连接到电镀设备的适当位置。

然后,我们将电解槽中的金属离子溶液填充到适当的水平。

2.4 电流密度控制为了控制电镀的速率和均匀性,我们需要确定合适的电流密度。

通过调整电源设置,我们确保了适当的电流密度,并记录了该值。

2.5 电镀时间为了研究电镀时间对镀层质量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多个实验,每个实验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电镀。

我们测试了不同的电镀时间,并记录了每个电镀时间下的表面银层厚度。

3. 结果分析3.1 表面银层厚度与电镀时间关系通过测量不同电镀时间下的表面银层厚度,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数值数据表格)从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电镀时间的增加,表面银层的厚度也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电流的作用下,银离子逐渐沉积在铜材表面,形成一个均匀的银镀层。

3.2 电流密度对电镀效果的影响我们还研究了不同电流密度下的电镀效果。

通过调整电流密度,我们得到了不同电流密度下的表面银层厚度。

结果显示,较高的电流密度会导致更快的电镀速率,但可能会降低镀层的均匀性。

4. 改进建议基于我们的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以优化电镀过程:4.1 控制电流密度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适当控制电流密度可以实现更好的电镀效果。

实验15_光亮镀锌及化学镀镍实验报告

实验15_光亮镀锌及化学镀镍实验报告

5.3数据处理(1)电镀锌的电流密度:J=I/S=0.8A/(3.5cm×3.5cm×2)=0.0326A/cm2(2)碱性光亮镀锌的电流效率:实验中锌的实际析出量为:第一次镀锌:113.5mg/(0.8A×10min×60s/min)=0.2364mg/C第二次镀锌:111.0mg/(0.8A×10min×60s/min)=0.2312mg/C锌的理论析出量为0.339 mg/C则镀锌的电流效率为:第一次镀锌:(0.2364 mg/C)/(0.339 mg/C)×100%=69.73%第二次镀锌:(0.2312mg/C)/(0.339 mg/C)×100%=68.20%(3)质量法测得第一次镀锌的镀层厚度:[0.1135g/(7.17g/cm3)/(3.5cm×3.5cm)]/2=6.461×10-4cm质量法测得第二次镀锌的镀层厚度:[0.1110g/(7.17g/cm3)/(3.5cm×3.5cm)]/2=6.319×10-4cm(4)镍磷合金镀层的厚度:(0.0403g/(8.30g/ cm3))/( 3.5cm×3.5cm)=3.964×10-4cm化学镀镍的沉积速度:3.964um/(20min×1/60h/min)=11.892um/h(5) 孔隙率:41/(3.3cm×3.3cm) = 3.76个/cm2(6)评价两种镀层的外观:用镀锌法镀后得到的铁片表面较光滑和有光泽,而且镀层较厚,但均匀度不够高;用化学镀镍法得到的铁片表面光滑,镀层均匀,但光泽不及化学镀锌好,且镀层较薄。

6 讨论与分析6.1本实验中镀锌用电流0.8A,因为反应速度较快能得到镀层比较好的铁片。

6.2由计算电流效率可知,本实验电流效率偏小,可能是因为电流较大,搅拌速度较快使得镀层较难附着在铁片上。

金属电镀实验报告.doc

金属电镀实验报告.doc

金属电镀实验报告.doc电镀是一种通过通过电化学方法将金属离子沉积到基材表面的工艺。

金属电镀可以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质感、外观,增加导电性等。

以下是本人参加的一次金属电镀实验的报告。

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学习金属电镀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了解电解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材料表面清洗及处理的方法,掌握电解液的选择和添加剂的使用方法,熟悉电镀后处理的方法。

2. 实验步骤2.1 实验前准备:(1)清洗基材:首先清洗基材表面,去除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

(2)确定电极:根据电镀要求确定阳极和阴极,选择合适的电镀液。

(3)配置电解液:根据金属电镀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配比配置电解液,并加入所需的添加剂。

2.2 电镀操作:(1)负极处理:将基材作为负极,浸入电解液中,置于电解槽中。

(3)组装电解槽:将阳极和阴极放入电解槽中,保证它们不接触。

(4)调整电解液温度:根据要求调整电解液温度,保证电镀效果。

(6)电镀:开启电源,开始电镀操作。

(7)清洗:将镀好的金属从电解槽中取出,清洗干净。

(8)表面处理:根据要求进行表面处理。

3.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针对铜的电镀,操作步骤如上所述。

最终得到的样品表面金属光泽充分,丝绸光泽均匀,基材表面平整,没有明显凸起或凹陷,镀层光泽持久,没有脱落或剥落。

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常观察电解槽和电流表的读数,发现尽管实验机器有高温保护系统,但仍需谨慎操作。

本次实验成功地进行了铜的电镀,充分体现了电镀工艺的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处理好材料表面,并注意电解液的选择和添加剂的使用方法,熟悉电镀后处理的方法。

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操作技巧可以降低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值得大家在之后的实验中认真继续坚持。

电镀铜和化学镀铜的性能分析和影响因素

电镀铜和化学镀铜的性能分析和影响因素

电镀铜的性能分析及影响因素(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0 绪论●电镀和化学镀概述在国民经济的各个生产和科学发展领域里,如机械、无线电、仪表、交通、航空及船舶工业中,在日用品的生产和医疗器械等设备的制造中,金属镀层都有极为广泛而应用。

世界各国由于钢铁所造成的损失数据是相当惊人的,几乎每年钢铁产量的,三分之一由于腐蚀而报废,当然电镀层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良好的金属镀层还是能在这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

电镀和化学镀则是获得金属防护层的有效方法。

化学镀方法所得到的金属镀层,结晶细致紧密,结合力良好,它不但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而且满足工业某些特殊用途。

●化学镀与电镀的优缺点化学镀与电镀比较具有以下优点:(1)镀层厚度比较均匀,化学镀液的分散力接近百分之百,无明显的边缘效应,几乎是基材形状的复制因此特适合形状复杂工件、腔体件、深孔件、盲孔件、管件内壁等表面施镀。

电镀法因受力线分布不均匀的限制是很难做到的。

(2)通过敏化、活化等前处理化学镀可以在非金属(非导体)如塑料、玻璃、陶瓷及半导体材料表面上进行,而电镀发只能在导体表面上进行。

因此,化学镀工艺是非金属表面金属化的常用方法。

也是非导体材料电镀前作导电底层的方法。

(3)工艺设备简单,不需要电源、输电系统及辅助电极,操作时只需要把工件正确的悬挂在镀液中即可。

(4)化学镀是靠基体材料的自催化活性才能起镀,其结合力一般优于电镀。

镀层有光亮或半光亮的外观。

晶粒细、致密、孔隙率低。

某些化学镀层还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能。

电镀也具有其不能为化学镀代替的优点:(1)可以沉积的金属及合金品种远多于化学镀。

(2)价格比化学镀低得多。

(3)工艺成熟,镀液简单、易于控制。

化学镀铜的应用领域及进展铜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质软而韧,有良好的压延性和抛光性能。

为了提高表面镀层和基体金属的结合力,铜镀层常用作防护、装饰性镀层的底层,对局部渗碳工件,常用镀铜来保护不需要渗碳的部位。

1)印刷线路板通孔金属化处理目前化学镀铜在工业上最重要的应用是印刷线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简称PCB)的通孔金属化过程,使各层印刷导线的绝缘孔壁内沉积上一层铜,从而使两面的电路导通,成为一个整体。

电镀铜 化学实验报告

电镀铜 化学实验报告

电镀铜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电解方法制备出铜电镀,并研究电流强度对电镀质量的影响。

实验原理:电镀是利用电解的原理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沉积在电极表面的过程。

在电镀实验中,我们将铜离子溶液作为电解液,利用电解槽中的电流,在阴极上沉积出金属铜。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电解槽、电极、铜离子溶液以及电源连接线等仪器材料准备齐全。

2. 实验装置搭建:将电解槽中铜离子溶液倒入,将阳极和阴极分别置于电解槽中,确保两极不接触。

3. 调节电流强度:打开电源,通过调节电源的电流强度控制旋钮,调整电流强度为1A。

4. 开始电镀:将阴极放入电解槽中,保证铜离子溶液覆盖阴极表面,打开电源,开始电镀。

5. 观察电镀过程:在电镀过程中,观察阴极表面的变化,譬如开始会有一层淡黄色沉淀逐渐变为红铜色。

6. 调节电流强度:重复以上步骤,分别调节电流强度为2A和3A,进行电镀,观察阴极表面的变化。

实验结果:在1A电流强度下电镀,电镀时间为30分钟,阴极表面形成了一层均匀的红铜沉淀。

电镀质量较好。

在2A电流强度下电镀,电镀时间为30分钟,阴极表面形成了一层红铜沉淀,但表面不均匀,有一些凸起和凹陷。

在3A电流强度下电镀,电镀时间为30分钟,阴极表面形成了一层厚厚的红铜沉淀,但表面非常不均匀,有较多的凹陷和坑洞。

实验分析:通过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电流强度对电镀质量有影响。

在1A电流强度下,电镀质量较好,铜沉淀均匀。

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电镀质量变差,表面变得不均匀,出现凸起和凹陷。

这是因为较低的电流强度有利于离子的均匀分布和沉积,而较高的电流强度则促进了不均匀的沉积。

此外,较高的电流强度会导致阴极温度升高,使电镀质量更加不稳定。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铜电镀,并发现电流强度对电镀质量有明显的影响。

较低的电流强度有利于获得均匀的电镀层,而较高的电流强度会使电镀质量变差。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所需电镀质量的要求来选择适当的电流强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实验内容
1. 工艺规范 根据电镀槽大小确定电镀液的体积以及所需药品的质量。 表 1 电解液配方及电镀工艺条件 组成及工艺条件 六水合硫酸镍 无水硫酸镁 无水硫酸钠 硼酸 氯化钠 电流密度 温度 时间 2.工艺流程 超声除油→电镀→流动水洗→吹干 3. 操作步骤 1)清理导线、鳄鱼夹等 用蘸水的砂纸打磨鳄鱼夹,保证阴、阳极与之良好接触。导电部位连接不紧时,工作时往往 会产生高温。 2)极板除油 (1)将待镀铜板放入丙酮中超声 5 分钟进行除油。 (2)超声除油后在空气中晾干称重待用 3)电镀液的的配制 (1)根据配方,算出镀液所需各组分量。 (2)将所需量的硫酸镍、氯化钠倒入烧杯中,用水溶解,不断搅拌。再将硫酸镁、硫酸钠粉 末加入到烧杯中全部溶解后,倒入镀槽。 单位 g/250ml g/250ml g/250ml g/250ml g/250ml A/dm2 ℃ min 用量(g) 32.76 3.66 5.51 5.00 1.25 1 25 10
������ ������������������ ������������������
,故η = ������

பைடு நூலகம்
已知:m=0.043g,M=59g/mol,I=0.598A,t=10min=600s,F=96500C/mol ∴η =
0.043×2×96500 59×0.598×600
= 39.2%
三、结果与讨论
表 2 镀片所需电流范围的计算 长/dm 0.46 宽/dm 0.65 面积/dm2 0.299 要求的阴极电流密度 /(A/dm2) 1 表 3 镀层厚度计算 镀前重量 镀后重量 镀层厚度推算 11.2066g 11.2496g 1.777μ m 电流范围/A 0.598
四、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3)在另一烧杯中将硼酸用沸水溶解后,倒入镀槽中。 (4)将镀液搅拌均匀,加水至所需体积,取样试镀。 (5)电镀结束后将镀片取出冲洗后吹干,并称重。 4.实验记录(实验具体操作及现象) (1)超声清洗仪器型号:KQ3200DB 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清洗时间:5 分钟,功率:100%; (2)称量时所使用的天平为分析天平,精确到 0.0001g; (3) 称量药品前先确定了镀液的体积为 250ml, 待镀金属 (铜片) 在镀液中长度为: 0.46dm, 宽度为:0.65dm; (4)溶解硫酸镍、氯化钠时,刚加入水,药品迅速结块,后用玻璃棒搅拌,超声震荡后全部 溶解。完全溶解用水 150ml; (5) 溶解硼酸时所用沸水 50ml; (6)电镀所使用的电源为恒压稳流电源(型号:UTP3705S) ,电镀过程中不断有气泡冒出,且 冒泡速度不断增大,清晰可见铜片表面逐渐变黑(即镍) ,且由边缘向中心扩展; (7)电镀结果:只有一面被镀上。
的 pH 值递增更快,有利于在镀层表面形成真空与麻点。镀镍时温度过低,槽液的粘滞 系数增大,析出的氢气泡滞留在镀层表面,难以溢出易形成针孔。电镀镍过程中溶液的 pH 值不断上升,pH 值高于上限时,pH 越高,镀层内应力越大,当 pH 高于 5.5 时,溶 液会趋向碱性化,溶液出现浑浊,镍离子生成氢氧化镍沉淀,在电沉积时造成晶格常数 的变化,使沉积层的内应力过快增大,从而导致镀层粗糙、发脆。溶液 pH 值越高,越 有利于镍或其他金属杂质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或碱式沉积。
《电镀与化学镀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简单镀镍认知实验小组成员:王健、叶思鹏日期:2017 年 3 月 6 日
一、
实验原理
Ni2+ + 2e-= Ni Ni - 2e- = Ni2+
阴极区 阳极区
[附]镍的性质 镍是一种极为有用的金属,为略带米黄色的银白色,常作为防护-装饰性电镀的底层或 中间镀层。镍的电位比铁正,所以铁上镀镍属于阴极性镀层,一旦镍镀层有孔隙或被划伤, 铁的腐蚀反而加速。镍在空气、碱和某些酸中很稳定,耐腐蚀,但在稀 HNO3 中不稳定。镍 镀层具有良好的抛光性,硬度高,耐磨。
(1)溶解过程中有药品迅速结块; (2)电镀过程中有大量气泡冒出; (3)铜片的周围有绿色颗粒附着; (4)铜片只有一面被镀上。 (5)镀层疏松,表面有破损。
五、思考题
(1)如何根据实验现象区分阴、阳极? 答:阳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Ni2+ + 2e-= Ni 阴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Ni - 2e- = Ni2+,2H++2e-=H2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铜片上有镊镀出形成镍镀层,并且氢离子得电子产生气泡,所以铜片为 阴极,相应另一端为阳极。 (镍片中的镍失去电子形成镍离子,但由于反应量较小,肉眼观 察不出现象) (2)试计算此次电镀过程中的电流效率。 答:Q = ������������������ = ������������������,其中n =
【附】实验结果分析及补充:
解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1) 将无水硫酸镁、无水硫酸钠粉末加入到烧杯中全部溶解时,粉末并未完全溶解而是迅速 结成块状,且较难溶于水,在进行超声处理后才完全溶于水。 答:实验中选用原料时,未选用七水合硫酸镁及十水合硫酸钠粉末,而是无水硫酸镁和 无水硫酸钠粉末。而将这两种粉末倒入水中时,迅速形成七水合硫酸镁及十水合硫酸钠 块状晶体。 (2) 电镀过程中,阴极附近有大量气泡冒出,这些气泡即为氢离子得电子生成的氢气。查阅 资料可知, 在 0.05mol/LNaSO4 溶液中, 镍的电位为+0.035V (vs.SHE) , 且由于电流增大, 极化作用更为明显,故会有气泡冒出。 不溶于水、 碱, 溶于氨及铵盐的水溶液形成络合物, 受热分解。 (4) 由于此次电镀所使用的铜板表面有一侧被塑料薄膜覆盖,故在那一侧无镍镀出。 (5) 电流密度过大时,镀层沉积速率上升,导致铜片表面镍离子匮乏,析氢加剧,铜片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