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六)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六)26. (2020年丰台一模)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雍【1】也可使南面。
”(《论语·雍也》)②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2】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③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注释:【1】雍:冉雍,字仲弓。
【2】居:居心,存心。
(1)孔子评价子桑伯子时所说的“简”,其具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语境加以解说。
(4分)(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仲弓是怎样的人。
(3分)试题解读:①译文:孔子说:“冉雍可以让他去做官。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②重点词汇:南面——古时尊者的位置是坐北朝南,天子、诸侯时皆面南而坐。
此以“南面''代指卿大夫之位。
无乃……乎——恐怕……吧然——正确③解析:注意第一问问的是孔子评价的内涵,“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可以”,表示肯定;一种是“还可以”,表示不是十分赞同。
第二问是通过描述概括仲弓的形象,每一句都要分析到。
④答案:(1)示例一:简,简要。
(1分)可:可以,好。
这里表达一种肯定语气。
孔子肯定了子桑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处事方式,对子桑伯子处理政务简要而不繁琐的治政能力深为赞赏。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 2011年高考浙江卷《论语》题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而用 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 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 子》)
•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 用《论语》中及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 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 “大凡君子及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及小 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
——欧阳修《朋党论》
第四页,共24页。
•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 《论语》中及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 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 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 难”。
第十二页,共24页。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核心解读:本课节选的几章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 任感,也反映了他们及隐者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通过隐者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表现了孔子 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 “大凡君子及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及小人以同 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 ——欧阳修《朋党论》
• 【答案】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分析:《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
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及小人交友 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及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第五页,共24页。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儒家思想时说:“儒家所谓的仁爱,实际上包 含了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其中,亲亲之爱是仁的 基础,忠恕之道是实践仁的方法,恻隐之心则是仁德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延伸, 才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四)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四)16.(2020年丰台期末)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任选一组,回答问题。
A组:①子曰:“,鲜矣仁。
”(《论语·学而》)②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B组: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②子曰:“君子,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③子曰:“君子,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横线处是耳熟能详的成语,请根据原文将其填写完整,并说明该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解析:这道题大家背下来就可以,是最基础的内容。
答案:A组:⑴①巧言令色②志士仁人⑵关于“仁”学思想。
“仁”是一种高尚道德,为人正直、表里如一;“仁”是坚守正义的品格,为了实现正义的目的,甚至可以牺牲生命。
B组:⑴①文质彬彬②和而不同③成人之美⑵关于“君子”理想。
君子应具有中庸的品行,要内外兼修,文与质统一、表与里统一;君子坚守行事原则,与人和谐相处,却不盲目附和;君子能律己达人,成就美好事业。
17.(2020年石景山期末)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①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 上述文字阐明的孔子主张的“勇”是什么?(3分)②勇者何以不惧,有人用孔子答司马牛的“内省不疚”为答案,你同意吗?请说明。
(2分)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试题解读:①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尧曰》)综合以上四则,请概括孔子主张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民?答案:①注重百姓利益,以恩惠仁爱养民,利民之所利。
②合理役使百姓,科学安排劳动的时间、情况和人。
③严肃认真地对待人民的事情。
④统治者以德垂范,以身作则。
⑤提拔好人以引领社会风气,并教导百姓中技能不够的人,让百姓自我激励。
参考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学而》)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为政》)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待人处世很谦恭,侍奉国君很负责认真,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情理。
”(《公冶长》)孔子说:“引导民众按照他们要获得的利益去做,这不就是给民众恩惠而自己不耗费吗?选择民众能做的事让他们做,他们还会怨谁呢?”(《尧曰》)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请你结合下列两则论语,谈谈你对“贫而乐”的理解。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高三语文·《论语》第01—05篇练习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论语·学而》)(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答: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篇第四》)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答: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
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论语》训练真题-高考论语相关真题相关题目10套及答案

《论语》真题训练营北京·高考真题一: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参考译文: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
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
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
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参考答案:(1)“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
(2)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启示:学习孔子,掌握多种技艺,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
高考真题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阳货》)(注)言:德。
1、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高考题二:参考译文: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1. (2018年北京卷)《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
【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试题解读:①译文:子路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
”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
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
”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②重点词汇:诸——兼词,相当于“之乎”如之何——怎么;怎么办惑——糊涂③解析:所谓回答内容,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另外,注意《论语》微言大义,要充分考虑其隐含的意味,这里面说的事情肯定指符合道义的事情。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讲,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④答案: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分别是:孔子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
孔子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
孔子向公西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问,会有二种不同的回答。
此则短文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2.(2019届通州期中)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③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 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 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 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 为政观。(1分) •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
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 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 马的态度。(2分)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 看法。(3分)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 23.(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
“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 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 基础上推己及人。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论语课文梳理
第一课:孔子的德政主张 第二课:孔子的礼治主张 第四课: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第五课:孔子的人生价值观 第六课: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第八课:孔子的交往观 第十一课:孔子的教育观 第十二课:感人的师生关系 第十三课:师生关系 第十四课: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 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
——欧阳修《朋党论》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 《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 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 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 ——欧阳修《朋党论》
• 【答案】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分析:《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
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 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 向。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 2011年高考浙江卷《论语》题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第一课 为政以德
核心解读: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 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概念,提出了“为政 以德”的主张。孔子的德治思想围绕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为政 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正己修身的问题;二是如 何管理庶民百姓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治人的问题。儒家认为,正 己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前提,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有了正己功夫,再将此外化扩展开去,用自 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他人,使其如坐春风,日有所进, 欣悦而化,这就是为政之道。孔子的思想经孟子、荀子等后儒的 系统发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严密的治国方略和道德修养的阶梯,
• 【答案】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 治国
• 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 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 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 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考题浙江卷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评析 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3分)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 【答案】 • 1、举一反三 •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
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 亦可)。
• 评析: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 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 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 的。
《论语》高考题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2009年浙江高考卷论语题:
•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
不复也。” •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
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 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 “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 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 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 2010年浙江高考卷论语题:
•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 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 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政以德”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爱民、富民、教民、安民、
举善、正身等。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第二课《克己复礼》
核心解读:在这一章里阐释了克己复礼的思想,同时表明了礼与仁的 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等。
•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 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 2011年高考浙江卷《论语》真题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而用 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
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 子》) •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