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合集下载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诗境与诗心的浑融:陶渊明的诗歌常选用典型的景色画面,浓情寓于景,含蓄地表达作者的高洁志向,绘形绘色,诗情画意,生机盎然,悦人耳目,诗人常常把自身的感受、自然的景物、人生的哲理融合在一起,浑然一体。

陶渊明最为经典的那首《饮酒》其五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中反映了陶渊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悠远的心境,纯洁的秋菊,高峻的南山,自由的飞鸟等都寄托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操守与清纯高洁的理想。

王安石对此诗大加赞赏,曰:“有诗人以来无此句”。

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言传声播,自然立现。

在陶渊明自己心里构成一道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

给读者的,不仅是艺术上的享受,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启迪。

陶渊明诗歌不管是描写景物,还是叙事,都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

陶渊明诗歌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经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色彩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清新中带着闲逸,在动静描写中,透出幽幽禅意。

如前引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我们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是写静景,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是写动景,这种动中观静、静中意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摘要: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是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以田园诗成就最大。

陶渊明的生活和思想发展对他的田园创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的田园诗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是“平淡自然”的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正文: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大的文学家之一,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他的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就是其“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这一风格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陶渊明个性倾向于自然,不喜拘束,于是在与现实官场不合后,便转而求本性的发挥,转向自然。

加上自汉、魏后,儒家经学渐衰,老庄思想兴起,正配合了他爱好自然的本性,道家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余外物,顺乎自然。

觉察到了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摧残,希望能超越世俗的人际关系网,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

或院于山林,或隐于阡陌,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陶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

他不慕名利、喜爱山水,其《归园田居》中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青山。

”通过《桃花源记》可以看出他对美好淳朴社会的向往,希望能找到一个如《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理想世界。

那里土地平阔,屋舍俨然;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而这和老子笔下“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的生活图景何其相似?于是在他41岁时辞去了仅任职83天的县令一职,并欣喜地认为“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隐柴桑,真正回归了他理想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的田园生活。

道家思想宏通开阔,可以说陶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

在玄言诗盛行的时代,他的出现,给沉闷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

他的田园诗独具田园风格,为中国诗歌发展开辟了一块新园地。

“古今尊陶,统归平淡”,和同时的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截然不同,包含了对日常生活的热爱。

平淡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格修养,也是他的审美追求,因而在陶诗渊明中出现的经常是一些日常常见的事物,没有奇特的意象,不雕章丽句。

对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的一些看法

对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的一些看法

对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的一些看法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师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的。

他的田园诗以崭新的内容、淳朴自然的风格,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

他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艺术造诣,在艺术上去了了很高的成就。

本文着重从下面四个方面加以论述:亲切淳真、平淡自然的风格;融浑完整,高远入化的意境;精工凝炼、本色自然的语言;清新、细腻的笔法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风格、意境、语言、笔法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师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

他的田园诗以崭新的内容、淳朴自然的风格,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

他的田园诗把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以及农田劳动结合在一起,用诗歌歌颂劳动人民,开创的诗歌新传统,引领了一个潮流。

以后的许多大诗人如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一、陶渊明的生平及田园诗的由来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他生于东晋末年,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危机四伏,战争不断的黑暗时代。

虽然这一时代,弥漫着老庄哲学和佛教的出世哲学。

但是儒家究竟是一个正统学派,上层社会知识分子对儒家所提倡的六经,几乎家喻户晓。

年少的陶渊明自然会受到此种风气的影响。

又由于他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家庭的社会地位,使他从小熟谙儒家经典,有着儒家的入世精神,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诗歌风格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

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

诗歌风格二:浑融完备,意境深刻。

陶渊明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

这些句子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诗意盎然,丰富读者的想象,好像在读者面前展示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诗歌风格三:语言质朴,生动绝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核心思想,在诗歌的著作中当然也不例外。

他的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

就如同本人一样,陶渊明在仕途上始终保持着品德节操的纯洁。

因人格的'坚定与生活体验高度合一,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诗歌风格四:题材广为,风格多样。

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五大类,有田园诗、咏怀诗。

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

田园诗和咏史诗是陶渊明的主要创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

田园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抒发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体现陶渊明追求真的人生哲理;咏史诗是陶渊明继承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咏史的同时又抒发情怀,展现一种大气豪迈的风格。

1、太少并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3、未言心相醉,无此直奔杯酒。

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人生似幻化,终山药空无。

6、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7、不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存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8、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到南山。

10、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11、不戚戚于富贵,不汲汲于风流。

1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或命巾车,或棹孤舟13、勤学如春起至之苗,不见踪影其减,日有所长。

1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5、不足为外人道也。

16、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17、奇文共欣赏,疑义自得析。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内容摘要: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

本文简要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田园诗恬淡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简练丰富,不相重复,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

陶渊明的田园诗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

诗歌内容丰富、充实,意蕴深厚,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田园隐居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恬淡自然;意境悠远;朴实无华陶渊明(365-427),出生于东晋末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谥号靖节先生,桪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

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

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现从艺术特点、意境特点、语言特点、笔法特点四方面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一)艺术的特点: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纵而观之,其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他将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认为自躬自耕式的生活虽苦且累,然而却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

其诗所描写的对象,亦是习见常闻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

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淡永”意境。

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

”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其一),未及“人”字却有“人”在诗中之实感,读来颇有闲趣;“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一个“贮”字,情景交融,平生绮丽;“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其三),读来但觉春意四溢、草木满堂,自然中显神奇。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浔阳柴桑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且多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新的艺术境界,有“田园诗人”之称。

陶渊明的诗的特色是朴素自然,不加雕饰,在平淡淳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且富有悠远的意境,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

陶诗的风格概括为:一、亲农意识与诗人的隐逸情怀相结合;二、朴素自然,不加雕饰的语言;三、笔法清新,描写细腻;下面我就这几方面详细说说。

一、亲农意识与诗人的隐逸情怀相结合这部分我觉得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他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曾几度出仕。

但他同时也受老庄思想和当时盛行的隐逸风气的影响,具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

腐败、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不仅使他济世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还得降志辱身,小心谨慎地周旋于风浪险恶的官场,这种生活使他倍感矛盾和痛苦。

他在四十一岁任彭泽令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毅然结束了十余年任隐不定的生活,辞官归隐,坚决走上了躬耕自给、洁身守志的归田道路。

归田以后,他有了躬耕的生活体验,实际生活的痛彻体验和庄子思想的深刻影响,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活理想:他主张认真自得,认为精神上的压抑和束缚都是违反“自然”的,故而视官场、仕途为“尘网”、“樊笼”。

他反对欺诈和虚伪,向往一个世风纯朴、笃厚的社会,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杂诗》)他归田以后,在那他亲近自然,亲近农民,与农民为友,用诗赞美劳动。

例如:如《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真切地描绘了晨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自己的感触,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他还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人们所推崇和传颂。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性的反思,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追寻。

本文将从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入手,探讨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

其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情感真挚自然陶渊明的田园诗情感真挚自然,其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是真实的,没有半分虚伪。

他笔下的田园景色,无论是春天的万物复苏、夏天的炎热、秋天的丰收还是冬天的寒冷,都是如实地描绘出来的。

他的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也是自然的,没有任何刻意的修饰,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群猿来迎,乃独啸自哀,其声甚振”这句诗,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自己处境的无奈,情感自然真挚。

(二)语言简练优美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简练优美,他擅长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深奥的思想。

他的诗歌中常常使用简单的词汇和语句,但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深刻的思想内涵。

例如《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句诗,简单明了地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喧嚣世界的厌倦。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流畅,诗句间的呼应和转折也很巧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意境深远陶渊明的田园诗意境深远,他的诗歌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

他通过描绘自然和人物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名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对努力奋斗的肯定。

他的诗歌常常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让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涵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田园诗表达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一)关注人性陶渊明的田园诗关注人性,他通过描绘田园生活,来表达人性的善良、真诚和美好。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摘要: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他所创作的田园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瑰宝。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与众不同的思想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思想主题上,他的诗歌描写恬淡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发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抒发自己参加农耕的深切体会,赞美农业劳动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艺术风格上,陶渊明田园诗诗风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善于从平凡事物中营造出不平凡,的意境,所创作的诗歌具有独特的意境美;并且他的诗含蓄深厚,意境深远,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杰出的一位诗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国家分裂,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在这一动乱时期,我国涌现出嵇康、刘玲、谢灵运等一大批杰出诗人,而陶渊明则是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陶渊明因厌倦官场的黑暗与浮华,毅然归隐田园,过起了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并以此为素材,创造了大量优秀诗歌,开创了田园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之前的中国古典诗歌相比,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与众不同的思想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主题在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文人生活糜烂,意志消沉,老庄道学兴起,文人多纵情山水,以逃避现实,于是玄言诗和山水诗开始盛行。

而另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深感官场黑暗,于是弃官归隐,寻求人生的真谛,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的最典型代表,他的田园诗在思想内容上充分反映了这一现状(一)描写恬淡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发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陶渊明的田园诗多作于作者辞去官职,归隐田园之后,因此这些诗主要表达了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乐趣,反映了作者冲破藩篱后的怡然自得的心境。

这是陶渊明田园诗最主要的主题。

例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立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摘要】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是唐代诗人王维,而开创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愤然离职回乡归隐,在田园生活中,他领略了山水田园的美好,民风的淳朴,大自然孕育了他,给了他灵性,使得他的田园诗恬淡自然、质朴无华。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恬淡自然
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田园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派别,代表诗人是孟浩然、王维。

陶渊明挂冠而去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中,开篇一声呼唤:“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接下来以欢欣的笔调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愉快和美好,字里行间欢快地流淌着诗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其一)的喜悦之情。

归田之后,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纯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在当时玄言诗笼罩的情况下,别开生面地为我国古代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恬淡自然。

一、自然寻常的内容
读陶诗的第一感觉,就是平淡亲切。

这与陶渊明以平常景物寻常事入诗大有联系。

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躬耕田园的隐居生活。

在纯朴的田园生活中,忘却官场与尘世的烦恼,领略乡村美景,感受田园风光。

春秋四季、日月雨露风霜、田园川泽村落、山郭柴门荆扉、桃李杂草桑竹、鸡犬桑蚕飞鸟……此等平常景物,陶渊明信手拈来,自然入诗,却意趣横生。

所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更显清淡自然。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诗中的“丘山”、“旧林”、“故渊”、“田园”、“榆柳”、“桃李”乃自然之景;“羁鸟”、“池鱼”、“方宅”、“草屋”、“堂前”、“户庭”、“虚室”则是平常之物;至于“鸡鸣”、“狗吠”更是寻常所闻。

正因为如此,被一般人所熟
视无睹的农村自然景物,在陶渊明的眼中却格外动人,入诗则诗意盎然。

陶诗写的是平常景物,所反映的同样不外乎农事、闲居和饮酒之类平常事。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为农事。

描绘闲居的诗,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移居》其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饮酒诗更多,《饮酒二十首》便是酒后的题咏之作。

其他诗亦多与酒有联系,如“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乞食》);“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和郭主簿》其二)
唐代孟浩然,其风格近于陶渊明,描写的大抵也是平常景物,如《过故人庄》,但陶渊明诗歌的景物描写,有着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有着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景物虽平常,但反映出的思想内容却不寻常。

二、质朴无华的语言
翻开《陶渊明集》,我们可以发现,凡农村俗事、田园风光以及诗人在此环境中的恬淡心境,都是通过浑朴、自然的语言,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概括表现出韵味之致的含蓄和隽永。

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采菊时俯仰自得的情貌,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心理上偶然发现的喜悦,一个“见”字使意境有飞动之趣。

《归园田居》其三中有“带月荷锄归”之语,如果是“戴月”,就只是披星戴月的客观景象,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

而“带月”则把人和月亮紧紧联系在一起,画面上人的形象和月景融成一片,以人的情趣笼罩整个境界。

一个“带”字写人带月行,人的一片情意溢出,主观色彩要浓郁得多。

陶诗很少用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词藻和对仗典故,往往一切如实说来。

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会、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然而这些平常的事物在作者笔下看似平平淡淡,但细细咀嚼,却平淡之中见绮丽,另有一番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虽然极近普通的“田家语”,但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

而在这精粹传神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情感、典型的形象。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明”一个“贮”字,用在这里,形象生动新鲜传神,仲夏清幽林阴好像是可贮存、可掬取的一泓清泉。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动感地看到那和煦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平淡无奇的四句诗却写出了一片生动田园生活和谐欢快的声音和气氛。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就是经过提炼的“田家语”,是自然的再现,简净、含蓄却又至为丰美,是蕴寓于通俗中的神奇。

正如苏轼《与苏辙书》中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元好问评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三、淡远优美的意境
陶渊明躬耕田园,沐浴着纯朴的民风。

他通过平常景物入诗,并借助白描的表现手法和朴素的语言,创造出闲适悠远、淡薄明净的意境,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美的享受。

还是以《饮酒・结庐在人境》一诗为例加以说明。

诗中写到,诗人筑室造宅于人群聚居的尘世,却能避开车马的喧嚣之声,远离庸俗鄙俚的人们,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心远地自偏”,这似乎自相矛盾,其实,只要心怀淡泊,不屑于世俗,即使身居喧嚣之境,也能如同居于僻远之地了。

可见,这并不矛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个“见”字将意境全然托出。

诗人本意采菊而无意望山,不经意却举首见山。

恬淡自然,实是悠然忘情之境。

故王国维称此二句为“无我之境”,的确很有见地。

整首诗一气直下,清空如话,似行云流水,舒展自如。

细品诗句,恍若置身其景:夕阳余晖,青山如黛,飞鸟投林,一位采菊诗人悠然步行……营造出萧然淡定,悠悠不尽的意境来。

不妨再看看《和郭主簿》第一首,诗中写屋前林木茂盛,虽值仲夏,但绿荫满林。

只觉清风徐来,轻掠衣襟,委实惬意至极。

诗中还写到,归隐躬耕后,已罢去尘世繁杂的交游,琴书时弄,小儿绕漆,乐享天伦,在这过着蔬谷自给,美酒独斟,恬淡自然的隐居生活。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诗人悠然望云怀古,有超脱之感,更觉意境清幽闲远,细味之则意愈深。

参考文献
[1]程郁缀.唐诗宋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