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测试题(共6页)
《乡土中国》阅读测试题附答案

《乡土中国》阅读测试题一、内容理解题(7分)1.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
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
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
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C.中国家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
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
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
D.《礼治秩序》一章认为,乡土社会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可以说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没有法律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E.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生一定的联系,比如用旧地来命名新地。
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与他人不讲人情的讨价还价、算账和做生意,从而发展商业。
答案BD解析B项,“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有误,《文字下乡》中认为乡人不识字与教授不能捕虫是一样的,环境不同,文字对于乡人没有那么重要,他们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D 项,两处“没有法律”分析错误,文中正确的表述是“可以说一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制的社会”。
2.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测试卷(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测试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测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学的中国化周晓虹①马林诺夫斯基在《江村经济》一书的“序言"里,称这部著作是社会人类学历史上的里程碑。
尽管费孝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为后来成为人类学跨越“文野之别”的标志,但是从他进村之时写的《江村通讯》来看,作为一个人类学领域已浸淫数年的研究者来看,他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对开弦弓村的造访将会触犯人类学的“文野之别"。
②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清规戒律?人类学“文野之别”的清规的形成,与这一学科最初形成于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的历史有极大的相关。
十九世纪30 年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未开化民族开始接触现代文明,人类学内部开始滋生出文化相对主义,加之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未开化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与以西方现代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之间发生了接近与融合。
③如果说“文野之别"的跨越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促成人类学向文明社会研究的转变”,那么对传统上的研究“异文化"的人类学来说,这种转变在费孝通那里还存在着对“他己之别”的跨越。
④利奇一再强调,某些社会人类学家,欲图研究本社会的愿望可以理解,事实上也值得称赞,但危害重重。
按照人类学当时的观点,研究熟悉的社会,先入之见就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见,如果是单纯的陌生人去研究,就不会受到偏见的影响。
要避开利奇的忧虑,保证研究的客观公正,或者说要实现充分的民族自省,研究者就必须具备费孝通先生晚年一再强调但青年时代已逐渐养成的能力——文化自觉。
⑤我认为,在社会学领域你必须具备如米尔斯所说的“社会学想象力",对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类学家来说,则必须养成费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同步练习和检测试卷(共五套)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国家命运生死攸关....的大抉择背景下,费孝通以自己实地调查成果,为学生们讲授“乡村社会学”,课余留存的文字便成了《乡土中国》。
B.《乡土中国》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字上的通俗易懂且内涵丰富,更在于它所揭示出来的中国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搁置许多长篇大论....。
C.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之中,政府既要打造金山银山,也要保护住绿水青山,不宜出现畸轻畸重....的问题。
D.台湾水墨画大师欧豪年呼吁,两岸应进一步增进交流,共同为中华文化添.枝加叶...,让中华艺术在世界文化中独放异彩。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准备了半年,你弟弟的演出如期举行,祝贺他此次演出成功,众人给予他的评价,实在是过誉了。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困惑我多年的问题,让不才这么一说,就解决了,真是高见,希望今后能够多闻指教。
C.刚才李教授抛砖引玉,讲得非常精彩,现在由我发言,献丑了。
D.我亲爱的朋友,由于种种原因,以前的电话号码作废,这是我的新号,敬请惠存,以后多多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
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
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依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依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
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利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关系的意思。
______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的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的好恶来决定。
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A.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不可能发生的。
B.我很肯定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C.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D.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肯定不可能发生的。
2.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不可名状的。
B.过去的一年我决定另起炉灶,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
C.开展“护苗行动",创建书香校园,让师生浸润书香的环境里以书为伴,尽享天伦之乐。
D.做任何事情都要按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否则会让自己陷入效率低下的忙碌中。
3.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
B.在《乡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农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这几个,一是每家农耕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人口一代代积多故而形成大村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含解析)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 下列对《乡土本色》中句子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
分析:体现中原农民的乡土本色,无论走到哪里都保持着向土地讨生活的传统。
B. 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
分析:体现作者奶妈不懂现代医学、封建迷信、思想陈旧的特点。
C. 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
分析:以美国乡村作对比,突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生活特点。
D. 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
分析:以“老树”比喻世代定居的村落,以“种子”比喻因人口饱和而迁移的村民。
2. 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
B. 在《乡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农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这几个,一是每家农耕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人口一代代积多故而形成大村落。
C. 从《礼治社会》一章中,我们可以知道,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而礼治社会是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它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D. 在《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如同石头丢在水面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去的涟漪格式,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且圈子并不固定,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亦即所谓的个人主义。
3. 根据《乡土中国》内容,对书中概念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差序格局——每个人都不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如同一轮一轮向外推的波纹,关系愈推愈远,人情也愈推愈薄。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题(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乡土社会为依托、以农业经济为根基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脉,而且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母体。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乡”指的是一种基于地缘和血缘的范围,“土”则表示乡村社会形态赖以维持延续的生存方式,这种立足于土地、植根于地缘和血缘的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有着“和而不同”的人文风貌与伦理规范。
无论社会如何演变、时代如何迁变,也不管乡民何时离乡、夫家多远、栖居何处,乡村永远是人们抹不掉的记忆和牵挂,乡村文化始终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乡村文化是由价值取向、道德尺度、情感归宿、生民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等组成的精神规范,表现为民俗民风、契约章法和信条准则等,其以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等方式熏陶、教化着乡民,是乡村社会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相比较,恬淡悠慢的农业文明往往给国人一种闲适安逸温稳的感觉;相对于城市化的狂乱、躁动、驳杂与多变、乡村则蕴含更多清缓、幽静、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亲切乡音、浓郁乡韵、深挚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不老的传统。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钟扬,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C.“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了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以“乡村文化”为主语,用一个含递进关联词的复句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3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社会上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这个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题一、内容理解题(7分)1.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
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
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
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C.中国家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
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
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
D.《礼治秩序》一章认为,乡土社会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可以说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没有法律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E.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生一定的联系,比如用旧地来命名新地。
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与他人不讲人情的讨价还价、算账和做生意,从而发展商业。
2.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这表明“礼”和“法”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作业测试题 (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作业一、选择题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
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依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依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
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利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关系的意思。
______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的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的好恶来决定。
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A.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不可能发生的。
B.我很肯定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C.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D.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肯定不可能发生的。
2.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每个要在这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这些众多规律下,从心所欲而不碰着铁壁。
B.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配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D.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时,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
二、名著阅读3.下列关于“乡土社会”“现代社会”的区别,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者靠自觉的欲望行事,后者根据自身需要行事。
B.前者靠长老权力支撑社会,后者则以知识为支撑。
C.前者变化速度慢,可不断试错;后者变动快,不容出错。
D.情感方面,前者没有爱情,后者强调爱情至上。
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男女有别”这章中,引用了“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两种文化模式来帮助读者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课后巩固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80分钟实际用时:分钟
满分:80分实际得分:分
一、内容理解题(7分)
1.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
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
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
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C.中国家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
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
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
语文资源加群微信ywgx688 备注:语文
D.《礼治秩序》一章认为,乡土社会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可以说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没有法律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E.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生一定的联系,比如用旧地来命名新地。
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与他人不讲人情的讨价还价、算账和做生意,从而发展商业。
项,“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有误,《文字下乡》中认为乡人不识字与教授不能捕虫是一样的,环境不同,文字对于乡人没有那么重要,他们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D项,两处“没有法律”分析错误,文中正确的表述是“可以说一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制的社会”。
2.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村里的人口
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
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这表明“礼”和“法”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C.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说(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其根源是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D.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项,主要考查中国自然经济的内容。
中国古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导致中国人不需要太多的对外交流,从材料“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不太会有变动”,说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并没有反映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B项,“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说明“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是依靠传统来维持的,而传统不是依靠权力机构,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