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经典课件.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课件

朗读课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
ɡuàn
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rǔ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 吕不韦 “一字千金”,秦国丞相,专断朝政。 • 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生活清苦,自得其乐。 • 庄子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辞官隐居,潜心研
道,不想混战诸侯。 • 扁鹊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医术高深,兼
济天下。 • 墨子 “兼爱”、“非攻”,提倡博爱,要求和平。
张仪的故事
楚怀王十六年,为了分裂齐楚“两座大
山”,张仪来到楚国实施计谋。张仪欺
骗楚怀王,只要楚国断绝与齐国之交,
秦国将割让六百里商于之地,怀王中计,
在与齐国断交后,张仪出尔发尔,称秦
国只答应给六里地。怀王愤慨不已,发
学历:师从鬼谷子
兵进攻秦国,三战皆败,于是走向没落。
官职:分别两次拜相秦国、魏国 张仪变六国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
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
“妾妇之道”表现为 顺从,本质是在权利面前 无原则。
如张仪之流,他们没 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 立地判断善恶、是非、曲 直的标准,他们所作的一 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 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
怎样才能做到大丈夫之道呢?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入世前的修身)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入世时的人生际遇)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PPT课件

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 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 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重 要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 ,被尊为“亚圣”,后世常把孔 子和他并称“孔孟” 。政治主张 主要是“仁政”“王道”,主 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 要“与民同乐”,人与人之间 要相亲相爱,希望人们能安居 乐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三 章—— 得道多 助 失道寡助》课件(共51张PPT)
• 孟母断机杼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三 章—— 得道多 助 失道寡助》课件(共51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三 章—— 得道多 助 失道寡助》课件(共51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三 章—— 得道多 助 失道寡助》课件(共51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三 章—— 得道多 助 失道寡助》课件(共51张PPT)
孟母三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三 章—— 得道多 助 失道寡助》课件(共51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三 章—— 得道多 助 失道寡助》课件(共51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三 章—— 得道多 助 失道寡助》课件(共51张PPT)
人 部教 编部 版编 八版 年八 级年 上级 册《语孟文子上三册章第2—2课 —《得 道孟多子助三 章— 失— 道寡得助道》多P助PT课失件道寡助》课件(共51张PPT)
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增强对国家安定 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三.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 层深入的论证的写法。
人 部教 编部 版编 八版 年八 级年 上级 册《语孟文子上三册章第2—2课 —《得 道孟多子助三 章— 失— 道寡得助道》多P助PT课失件道寡助》课件(共51张PPT)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 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 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
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 我们就学习孟子的《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希望
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 能从中找到答案。
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23.《孟子》三章
同“弼”,辅佐。
匹敌、相当。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指在国内。 守法度
指在国外。
的大臣。 而:表并列。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常处忧愁祸患之 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快乐之 中可以使人死亡。
译文:(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 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 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 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舜的生活
父亲 心术 不正
串通
继母 两面 三刀
欲置于 死地
孝 顺
舜
弟弟 桀骜 不驯
尧
以孝行闻名
资料助读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武丁 寻找 做梦 梦中
圣人 举用 正在
服役
的说
从朝廷 到民间
在傅岩 找到
担任 国相
政治家
军事家
建筑学家
傅说: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商王 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 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 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 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 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奋起。这里
孟子三章ppt课件

强调德育实践
02 孟子的教育观强调德育实践,引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
践行道德原则,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
03
孟子的教育观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引导人们关注自
身的全面素质提升,包括智力、身体、情感等方面。
05
孟子三章的现代启示
对政治的启示
民本思想
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对现代政治体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政府应该以民为本,关注民 生,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对教育的启示
重视教育
孟子认为教育是治国安民的重要手段, 这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政府和 社会应该重视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和 文化水平。
VS
学习态度
孟子强调学习应该勤奋刻苦,这对现代学 生的学习态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 应该认真学习,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 水平。
循序渐进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 不同年龄段的教育重点和方法应该有所不同。
3
自我实现
孟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更好的 自己。
教育观的实践意义
引导人们重视教育
01
孟子的教育观提醒人们要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个人
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反对暴政
孟子对暴政有着强烈的反对态度,这对现代政治有着深刻的启示,即政府应该尊重人权,遵守法律,不得滥用权 力。
对道德的启示
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对现代道德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应该发扬善良的本性,尊重他人,助人 为乐。
道德责任
孟子认为个人应该承担自己的道德责任,这对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 责,遵守道德规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1)

合作探究
• 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 自己的话作答。
•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 ‘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 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 正道上。
标 4.总结和归纳全文表达的思想内涵
5.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人物简介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 姓,孟氏,名轲,字子舆,与孔 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 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 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 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 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儒家 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也产生了十 分深远的影响。 所著《孟子》一 书虽然只有7篇34000余字,但早 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孟 子不仅在哲学论理上发展了孔子 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 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新课导入
• 人们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 坐不改姓”,那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成为“大丈夫” 呢?孟子在《富贵不能淫》这篇课文中对“大丈夫” 做了很好的阐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去看看。
1.走近作者,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
学
2.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习
目
3.精读全文,剖析写作特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艺术特色
• 1、驳论。先树靶子——景春的观点,然后批驳他的错误论点 和论据,再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 2、文章前半部分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 3、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恢宏,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国学经典孟子》课件

深入剖析孟子的思想内涵, 引导读者思考人生价值
通过案例分析,让读者更好 地掌握孟子的理论
互动环节设计
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增强课堂互动性 小组讨论环节: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扮演孟子等角色,深入理解经典内容 知识竞赛环节:通过竞赛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建议
孟子思想
孟子著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作品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立身处世之道、伦理 道德思想及教育思想等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 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课件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国 学经典孟子》的基 本内容和思想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孟子的思想内涵和 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和思维能力,提 高文化素养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 统文化的兴趣和热 爱,增强文化自信
适用人群
大学生
小学高年级学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学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国学爱好者
课件特点
内容丰富:涵盖了《国学经典孟子》的主要内容,包括孟子的思想、政治主张、教育理 念等。
学习目标设定
掌握《国学经典孟子》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精髓 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 了解孟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学习方法建议
精读原文,理解文意 结合注释,深入理解 反复阅读,加深印象 总结归纳,巩固所学
学习时间安排
每天至少学习30分钟 每周安排一次集中学习时间 合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制定学习计划,确保学习进度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品读经典,点亮人生。前面我们领悟了《论语》
的谆谆教诲,懂得了《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 。
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孟子的思想。齐读孟子语录,
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字,字字珠玑,读来荡气回肠、
振聋发聩,这就是——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正
真完人。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用
施行
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
运转,转动
运之掌上。
(于)掌上
状语后置句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
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
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 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所以:(1)用来……的;
(2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 民贵君轻 ”思想,被韩愈列
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后人追封为“ 亚圣 ”。
孟子的著作收录于《 孟子 》一书。该书是记录孟子言行的
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
的,属先秦 语录体 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
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
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
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
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
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
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
是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的原因,不是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的原因,也不
2024版《孟子》三章课件

《孟子》三章课件•孟子及其思想概述•人性本善与道德修养•仁政思想与民本主义•教育观念与学习方法•辩证法与批判性思维培养•跨文化交流与比较视野拓展孟子及其思想概述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之间战争频繁。
然而,在这个时期,学术思想却异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孟子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力图通过仁政和王道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生平及时代背景VS孟子思想体系与核心观念孟子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性论、道德论、政治论和教育论等方面。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仁义为道德标准,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道德的完善;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和王道,反对霸道和战争;教育上强调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仁义”。
他认为“仁”是人的本质和天性,“义”则是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通过实现仁义,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三章分别是《梁惠王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上》和《滕文公章句上》,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
其中,《梁惠王章句上》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国家和实行仁政的问题;《公孙丑章句上》则重点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如何培养浩然之气的问题;《滕文公章句上》则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这三章中,孟子通过对话和论辩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和理念。
他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同时,他也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不公现象,呼吁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和王道,关注民生疾苦。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人性本善与道德修养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天性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这些美德需要通过内省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人性本善孟子强调人皆有恻隐之心,即对他人痛苦和不幸的同情和怜悯,这是人性本善的重要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居第二位, 国君是最轻的。因此赢得了百姓的拥戴就会成 为天子,赢得天子的信任就会成为诸侯,赢得 诸侯的信任就会成为大夫。诸侯国的国君如果 危害国家,就重新立一个贤君。用来祭祀社稷 的牲畜已经是合格的祭品了,稻粱已经很洁净 了,按时祭祀从来没有错过或漏掉,这样做了 却还是遭受旱灾或水灾,那么就毁掉原来的社 稷,重立新的社稷。”
【译文】
现在如果有一位国君喜欢施行仁政的话,那 么百姓就会在这些暴君的驱使下归附他。即便不 想成就王业,也是做不到的。现今的国君想成就 王业,就像人病了七年之久,猝然间去找干了三 年的艾草一样。久病者如果不事先积攒下一些治 病的艾草,那么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国君如果平 时不施行仁政,那么终身都有丧失天下人民的隐 忧,以至陷于被诛杀或者逃亡的境地。《诗经》 说:‘这样怎么可能有好结果呢?只会相继都掉 进水中被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明确: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 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 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 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 才有这个权力。
⑴天子不能以天下与 人 天不言,以行 与事示之而已矣
天下由天
⑵尧荐舜于天而天受 之,暴之于民而民 受之
天从民
⑶天视自我民视,天 听自我民听
今天下之君有好 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 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 及溺。’此之谓也。”
【注释】 虽欲无王:虽,即使;王,成就王业 畜:通“蓄”,积聚 死亡:被诛杀或逃亡 淑:善 载:句首语助词,无义; 胥:皆。
整体感知 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明确: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 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 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 要。
理论主张:民贵君轻
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
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 也。”
又
)
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 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 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 社稷:代指国家 是故:因此 牺牲:古:祭祀用的牲畜
今: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粢盛: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 祭祀以时:状语后置句,“以时”,按时,译为 “按时祭祀”。
【注释】 之:主谓间,取独。 与:与,为、替 就:接近,靠近,这里引申为“流向”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为,介词,替、给。“爵”通 “雀”,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 比喻不善团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由于失 去了他们的百姓;失去了他们的百姓,是由于失 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天下的百 姓,就得到天下了;得到百姓也是有办法的:得 到他们的心,就能够得到百姓了;得到百姓的心 也是有办法的:百姓想要的东西就设法为他们积 聚,百姓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如此 而已。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流向低处、 兽跑向旷野一样。所以给深水赶鱼来的是獭;给 丛木赶雀来的是鹯;给商汤、周武王赶百姓来的, 是暴虐无道的夏桀和殷纣。
整体感知 《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是怎样论证
“得天下”与“失天下”的?用了什么 论证方法?
明确: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 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 式。
得民之道:提倡“仁政”
【整体感知】
熟读第4则选文,讨论:
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 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字音订正】
1.给蓝字注音
社稷( jì ) 放桀( jié) 弑君(shì) 獭( tă ) 鹯(zhān)
粢盛( zīchéng) 伐纣( zhòu ) 走圹( kuàng ) 驱爵(què) 三年之艾( ài )
胥( xū)
溺( nì)
2. 通假字
(1)为丛驱爵(通
雀
)
⑵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通
【名言警句】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礼记 ﹒大学》
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荀子﹒ 议兵》
爱民如身。——汉 荀悦 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唐 魏征
民者,天下之本。——宋 苏轼 人聚则强,人散则弱。——清 魏源
这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 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 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 “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 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 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 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 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 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
【注释】 放:放逐,流放 有诸:诸,兼词,相当于“之乎”,有这回事吗。 传:传记 贼:名词作动词,残害、伤害 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
讨伐殷纣,有这事吗?” 孟子回答:“在记载中有这些事。” 齐宣王说:“臣子杀害他的国君,可以吗?” 孟子说:“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
天下由民
君权民授:天意即民意,民为贵。
5.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 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也,善教民爱之,善 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残。贼害仁和义的人(即贼和残)叫做独夫。 我听说周武王诛灭了独夫纣(商汤诛灭了独夫 桀),没有听说他们以臣杀君。”
整体感知 “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明确:“诛一夫”的行 为,是推翻暴政的行为。
残害任和义的国君应该诛灭
3.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 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 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 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 丛驱爵者,鹯 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