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四大名旦的最后生涯

合集下载

[转载]我国京剧四大名旦及其代表作品(梅兰芳)

[转载]我国京剧四大名旦及其代表作品(梅兰芳)

[转载]我国京剧四⼤名旦及其代表作品(梅兰芳)原⽂地址:我国京剧四⼤名旦及其代表作品(梅兰芳)作者:梨园情怀《梅兰芳先⽣》梅兰芳——四⼤名旦之⼀⽣平传略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10⽉22⽇出⽣在北京的⼀个梨园世家。

是世界⼈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先⽣⼀⽣热爱祖国,热爱⼈民,把毕⽣精⼒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创作了众多优美⽽令⼈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量的优秀剧⽬,发展并提⾼了京剧旦⾓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

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

在国内外,梅兰芳先⽣被誉为伟⼤的演员和美的化⾝。

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主要表演体系之⼀。

梅兰芳先⽣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了诚挚的友谊。

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民对中国⽂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了世界戏剧之林。

1931年“九⼀⼋”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

他排演《抗⾦兵》、《⽣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

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

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民,因此⼈们称他为本世纪⼆⼗年代⾄五⼗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伪想借梅兰芳收买⼈⼼、点缀太平,⼏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

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港。

梅兰芳怎么死的

梅兰芳怎么死的

梅兰芳怎么死的梅兰芳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擅长旦角,是梅派创始人,是“四大名旦”之首,还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那么梅兰芳怎么死的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梅兰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梅兰芳怎么死的1961年5月5日,梅兰芳在北京人民剧场复演《穆桂英挂帅》。

5月31日晚上,他又应中国科学院之邀,率领梅剧团到北京西郊中关村为科学家们演出了《穆桂英挂帅》。

中国科学院的礼堂并不大,科学家们闻说梅兰芳要来演出,他们带着家属早早就来到礼堂,把礼堂挤了个满满当当。

在观众席里有当代文豪、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那些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他们之中不少是梅兰芳的朋友,当然还有许多京剧迷和梅兰芳的“粉丝”。

戏的第二场“乡居”,梅兰芳出场了。

由于朝廷寡情薄义,杨家辞朝回乡。

穆桂英出场时穿的是蓝帔,梳的是大头,完全是青衣的装扮,但家庭妇女的服饰掩不住她的英武之气。

梅兰芳虽然已67岁高龄,然而风采依然,她一出场,就是一个碰头彩。

第五场“接印”,更加精彩。

穆桂英上场,唱四句[西皮慢板],表达穆桂英盼儿心切,既急于要知道朝廷应敌的对策,同时又怕孩子遭到奸佞的迫害。

“接印”一节,她在演穆桂英思想转变时,大胆采用[九锤半]的锣鼓套子,化用传统戏两冲、揉肚子的身段,以哑剧和舞蹈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她从顾虑中扭转了过来,终于听从佘太君的劝勉,答应挂帅,正准备改换戎装,耳听得聚将擂鼓之声,立刻振起当年奋勇杀敌的精神。

水到渠成地捧着帅印唱出了“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的豪言壮语。

演到这里,全场观众被深深打动,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梅兰芳从1960年开始,就觉得身体不适,胸间隐隐作痛,还以为是胃病。

但他只是服用些治胃病的药,照样辛勤工作。

这次到科学院演出,同样十分卯上,“出兵”那场,扎上大靠上台,一派英姿勃勃的气概。

演出结束,梅兰芳率众位演员谢幕,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登上舞台,与梅兰芳热烈握手,祝贺他演出成功。

最后梅兰芳挽着郭沫若并肩照了一张相,几天后,梅先生收到科学院送来的合影照片,他还兴奋地在照片上题写了演出的年月日及小跋:“是日观众情绪热烈,而余演来亦酣畅淋漓也。

京剧四大名旦课件

京剧四大名旦课件

尚小云
以其清新脱俗的表演风格和卓越的做功著称,擅长塑造少 女形象,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细腻化和生活化做出了重 要贡献。
荀慧生
以其激情四溢的表演和独特的唱腔风格闻名,擅长塑造泼 辣、豪放的女性形象,为京剧旦角表演艺术注入了强烈的 个性和生命力。
02 荀慧生艺术赏析
荀慧生的艺术生涯及成就
01
02
03
01
国际演出
自20世纪初以来,京剧四大名旦及其传人们多次出国访问演出,足迹遍
及欧美、亚洲、非洲等地区,为京剧艺术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03
国际交流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对京剧产生兴 趣。四大名旦的经典剧目如《贵妃醉酒》、《锁麟囊》等在国际舞台上 屡获殊荣,进一步提升了京剧的国际知名度。
四大名旦的表演艺术和创作理念强调了京剧艺术的综合性、技艺性和审美性,对于 当代京剧艺术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代京剧艺术家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四大名旦的表演艺术和创作理念,不断挖掘和 传承京剧艺术的优秀传统,推动京剧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京剧四大名旦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
京剧四大名旦的艺术成就和表演风格不 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历史悠久,流派纷呈。在京剧的发展过程 中,旦角行当逐渐崛起,并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演员。其中,被誉为“四大名 旦”的四位演员更是将京剧旦角艺术推向了巅峰。
京剧四大名旦的评选历程
01
评选时间
20世纪初
02
03
04
评选机构
由京剧界权威人士和票友共同 评选
评选标准
以演员的嗓音、表演、身段、 做功等综合实力为评选依据
四大名旦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 誉,他们的表演被誉为京剧艺术的巅峰之作 ,对于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京剧四大名旦的传奇人生(八)

京剧四大名旦的传奇人生(八)

京剧四大名旦的传奇人生(八)●博收广采自如挥洒☆荀慧生轰动上海1919年9月,上海天蟾舞台约请杨小楼组班南下,老生约定谭小培,青衣尚小云,刀马花旦一角,杨小楼力排众议,指定了荀慧生,认为唱梆子的白牡丹(荀当时的艺名)“很有前途,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将来会不亚于梅兰芳的”。

时称“三小一白下江南”,这是荀慧生头一次到上海,年纪也不过19岁。

“三小一白”于9月9日在天蟾登台,头天打炮戏开锣及前场由上海方面的班底承当,依次是费应奎《五雷阵》,张宏声《黄金台》,沙香玉《游西湖》,张德俊、李永利、王益芳《双收关胜》,赵君玉《千金一笑》,白牡丹(荀慧生)、李桂芳、何金寿《花田错》,谭小培、尚小云《汾河湾》,杨小楼等《新长坂坡》(带汉津口),第二天主要戏码是荀慧生的《贵妃醉酒》,谭小培《秦琼卖马》,尚小云《苏三起解》,杨小楼《盗御马·连环套·盗双钩》,第三天则是荀慧生、林树森《梅龙镇》,谭小培《打棍出箱》,尚小云《玉堂春》,杨小楼《状元印》。

演出极为轰动,其他剧院纷纷动足脑筋,争取观众。

新舞台排出了描写欧战的时装戏,大舞台则约请了老生名家刘鸿声唱对台戏。

40天期满,杨小楼于10月19日至21日贴出临别纪念,留下“二小一白”一直演到4个月期满。

荀慧生却因“在上海有特殊号召力”,被天蟾“园主依为台柱,坚留订约”,一直演到1920年6月15日。

除了演出传统的刀马花旦戏外,受上海观众和海派的影响,荀慧生还排出了一系列的新戏,其中《荀灌娘》、全本《拾玉镯》(又名《双姣缘》,荀前饰孙玉姣,后饰宋巧姣,兼演花旦、青衣)、《西湖主》等均成为他后来常演的剧目。

☆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名列“四大名旦”,荀慧生德艺双馨,而且具有强烈的爱国心。

他一生命运多舛,经历了许多常人所没有过的人生磨难。

但在他崎岖坎坷,又多姿多彩的舞台生涯中,胸中始终充满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京剧名人故事

京剧名人故事

京剧名人故事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在这千百年间,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京剧名人,他们为推动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以四位京剧名人——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为例,讲述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京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梅兰芳,被誉为“京剧皇后”,是我国京剧艺术的一代宗师。

他出生于京剧世家,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

梅兰芳继承了家传的青衣艺术,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派艺术。

他在舞台表演上精益求精,注重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梅兰芳还曾多次出国演出,将京剧推向世界舞台,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

程砚秋,原名程艳秋,是京剧界著名的“四大名旦”之一。

他自幼学习京剧,师从多位名家。

程砚秋的艺术特色在于他擅长表现悲剧人物,唱腔华丽且富有感情。

他的代表作品有《锁麟囊》、《荒山泪》等。

程砚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演员,还是一位戏曲改革家。

他提倡戏曲的现代化,为京剧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尚小云,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

她的舞台生涯充满传奇,以扮演武旦、刀马旦著称。

尚小云的表演风格刚柔并济,技艺高超。

她的代表作品有《青衫泪》、《百岁挂帅》等。

尚小云致力于戏曲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荀慧生,京剧表演艺术家,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并称“四大名旦”。

他擅长扮演花旦、刀马旦角色,以轻盈的舞姿、优美的唱腔著称。

荀慧生的代表作品有《红娘》、《棋盘山》等。

他注重戏曲表演的创新,将话剧、电影等元素融入京剧,为京剧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京剧名人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在舞台上的风采,还体现了他们在艺术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担当。

当代京剧演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京剧艺术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代代表性人物如张火丁、于魁智、李胜素等,他们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总之,京剧名人故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对于后世的京剧演员具有极大的启示和影响。

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案[5篇]

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案[5篇]

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案[5篇]第一篇: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案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活动设计一、活动目标: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二、活动准备:(一)教师准备1、调查学生对中国戏曲的了解程度。

2、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确定要了解鉴赏的剧种剧目。

3、和学生一起设计、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时间。

(二)学生准备1、各组根据分配剧种具体分工查找资料,准备向其他小组介绍。

2、各组选择一出大家喜爱的戏或一个片段,分好角色,准备些道具,准备戏曲表演。

三、活动时间:课堂展示安排2课时。

四、活动步骤:第一、导入: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剧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第二、戏曲名家介绍:1、范瑞娟-----女,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别名范竹山,1924年1月6日生于浙江省嵊县黄泽镇。

1935年4月18日,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由黄炳文师傅启蒙,工小生。

翌年春,随班到绍兴、宁波、沈家门、诸暨等地演出。

1938年春节前,随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

1941年夏初,在汇泉楼演出时,因竺素娥生病,她毛遂自荐救场成功,由此当上了头肩。

40年代初,分别和邢竹琴、支兰芳、金香琴搭班。

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夏,与傅全香第一次合作,班底是“四季春”。

1944年8月至1947年1月,与袁雪芬合作,投入了“新越剧”的改革。

1945年,在演出《梁祝哀史?quot;山伯临终“一场中,与琴师周宝财的配合,创造了〔弦下腔〕。

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四大名旦之一。

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出身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为著名花旦,是同光十三绝之一,父梅竹芬是京昆旦角演员,母杨长玉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伯父梅雨田是谭鑫培的琴师。

他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

他8岁开始学戏,9岁向吴菱仙学青衣,10岁第一次登台。

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同时,又向秦稚芬、胡二庚学花旦戏。

1913年,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王凤卿为头牌,他为二牌,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赞赏。

1914年,梅兰芳再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盛况空前,甚至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国家的观众。

两下江南,奠定了他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基础,并开始了大量新剧目的排演和革新,是继王瑶卿之后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影响最大的旦角演员。

他扮相大方,雍容华贵,嗓音圆润,唱腔委婉,功底深厚,文武昆乱兼长,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种脚色,并同把三者表演艺术特点溶为一体,形成花衫行当。

早年曾试演《一缕麻》、《邓霞姑》等“时装戏”,后又创演《天女散花》、《洛神》等“古装戏”,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凤还巢》、《穆桂英挂帅》等,所塑造的舞台形象,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各种不同的典型形象,而且将人物的个性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融于美的形象之中,给观众以心灵的净化和美的享受。

他不仅是京剧艺术大师,而且是作为中国艺术的代表人物走向世界的,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期间,曾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等国访问演出引起轰动,并被美国授予博士学位。

世界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如高尔基、阿·托尔斯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萧伯纳、布莱希特、卓别林、范朋克等人对他的表演倍加推崇,并把京剧艺术视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使中国京剧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占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蓄须明志拒绝演出,一直坚持的抗战胜利,表现了艺术家崇高的民族气节。

1949年应邀参加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应邀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四大名旦与四大坤旦

四大名旦与四大坤旦

作者: 马芳踪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26-26页
主题词: 四大名旦 梅兰芳 程砚秋 候选标准 小云 选举结果 王瑶卿 社会公众 剧评家 北京京剧院
摘要: 京剧旦角有『四大名旦』与『四大坤旦』之称,其分别在于『四大名旦』全是男扮女,『四大坤旦』则是清一色女角。

『四大名旦』排行是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但享寿却偏偏倒转了过来,活得高寿者是尚小云(七十六岁),其次是荀慧生(六十八岁),而『四大名旦』魁首梅兰芳享年仅六十七岁,最后是程砚秋,去世时才五十四岁。

『四大名旦』排名这顺序说起来还有些波折,一九三零年北京有份《顺天时报》,由此报社发起评选事宜,选票印在该报一角,买报者均可投票参加,结果由社会公众和戏剧爱好者投票而选定。

该报所定的候选标准和条件是:其一候选者必须是挂头牌、担纲唱大轴的主角;其二是候选者必须有自己的本戏,即他角所无的『私房戏』。

如此二条所限,就使当年的王瑶卿、筱翠花、黄桂秋皆未能入选。

后选举结果名次居前者一为梅兰芳、二为尚小云、三为程艳秋(当时程尚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四大名旦的最后生涯
程砚秋:鞠躬尽瘁殉艺术
解放后,面对国内戏曲百花园的万紫千红,程砚秋也不甘人后地要为她增色添彩。

1952年10月,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上,程砚秋献出了自己的成名作之一《三击掌》,获得了荣誉奖。

1956年,他拍摄完成了《荒山泪》一片,表现了他艺术追求的决心和毅力。

可惜,这是他最后一次艺术创作。

1957年春天,不满足于仅是一个党的追随者的程砚秋,渴望成为这伟大行列中的一员,他正式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当时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大赛即将拉开帷幕,程砚秋作为评委之一也将出席。

这时正好周总理也在那里访问,这位联系人便建议他是否在那里找总理面谈一下。

实际上,周总理对他的想法也已知晓。

所以,两人见面后总理便关切地问:“砚秋同志,你为什么还没入党呀?”程砚秋答道:“我最近已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是缺点太多了。

”谁料周总理却一连串地摆出了他的许多进步事例,又严肃地表示:“砚秋同志,如果你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愿做你的入党介绍人。


回到北京,贺龙元帅知道后也托人捎来话,愿做他的第二入党介绍人。

国庆节后的一天下午,总理办公室来电话,约程砚秋夫妇去
总理中南海住所吃螃蟹,贺龙夫妇也到了。

饭后,总理和贺龙在另一间屋里和程砚秋严肃地谈了对党的认识、现在的优缺点和今后奋斗目标等问题。

程砚秋凝视着总理炯炯的目光,感到了党的温暖和期待。

戏曲研究院党组织很快讨论通过了他的入党问题。

1958年新春伊始,文化部领导亲自约他谈话,把率中国艺术团到法国参加国际戏剧节的重要任务交给他。

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戏剧艺术,程砚秋抓紧指导安排团员编排一些精彩剧目。

当他突然昏倒被送进北京医院抢救时,大家才知他早已患了严重的心脏病。

病情稍稳定,田汉等人来看望他,他焦急地要求出院。

经大家劝慰,他才稍稍安心。

不料1958年3月9日,他的心脏病又因突发性梗塞加剧,仅几分钟便夺去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命,年仅55岁。

梅兰芳:夙愿未了身先去
梅兰芳在旧中国已经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梅派”一书以“少而约、静而动”的特点开创了京剧艺术高峰。

梅兰芳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解放后,又追随时代的潮流,捧出他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理所当然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极大尊敬。

前苏联是梅兰芳早年留有美好记忆的国度,他在北京寓所书桌上的一尊列宁塑像,是当年从莫斯科携回的,陪伴了他30年。

1957年是十月革命40周年,中国组织了劳动者友好代表团参
加盛大纪念活动,梅兰芳也是团员之一。

他到莫斯科后又引起了一番轰动,代表团应邀去大戏院观摩歌剧,当东道主介绍来宾报梅兰芳的名字时,剧场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有人呼喊起“梅兰芳”的名字。

1957年夏天,瑞典舞蹈协会主席海格尔受国际舞蹈协会委托,专程来北京授予梅兰芳一枚荣誉奖章。

他是获得这一荣誉的第十四人。

从1960年起,梅兰芳打算正式排演根据《柳毅传》改编的《龙女牧羊》,他和剧作者先后认真交谈了十余次,并从剧情到表演都作了仔细的研究和设计。

但从这年入冬起,梅兰芳就因常年劳累感到身体不适。

来年六七月间,他终因难以撑持住进了医院,经医生诊断系突发性心脏病。

8月8日,他病情突然加重,遽然去世。

中国剧坛上的一颗巨星陨落了,这年他仅68岁。

荀慧生:孤单告别人世间
建国之后,荀慧生出于对新中国戏曲事业的挚爱,在繁忙的演出活动之余,仍热心地传艺授徒,以求京剧艺术后继有人。

荀慧生向他们授艺,几乎是逐句逐段讲戏,一招一式示范。

由于他的倡导,中国戏校曾开设了练字学画课程,他专门讲授了戏理与画想通的道理。

1966年暮春,神州大地已呈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先是田汉、周信芳等老友纷纷中箭落马。

随后,他也在戏校大字报“榜上有
名”,被呼之为“反动艺术权威”。

这一年的8月23日上午,他被带到北京孔庙的市京剧团,顿感气氛的沉重。

红卫兵在这里焚烧戏衣、唱本和书刊,他和一些老演员一个个被摁下头认罪。

夜晚,他拖着伤残的身子回到家中,家中一片狼藉。

一代大师荀慧生终于倒下了。

终年68岁,当时身旁没有一个亲人在场。

尚小云:十年蒙难心力瘁
1966年5月,尚小云正在为编演革命现代京剧《秦岭长虹》和改进戏校教育奔走。

想不到6月1日林彪、康生等人炮制的那篇大动乱宣言书《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出台,戏校就和全国一样炸开了锅。

大字报铺天盖地,“打砸抢”随处可见,尚小云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艺术权威”的帽子关押批斗。

最痛心的是他多年集藏的《九宫大成》、《集成曲谱》、《遏云阁》等大量关于戏曲、诗词、历史的古籍,都同其他财物一起被红卫兵抄走,顷刻之间荡然无存。

1973年,在周总理等斗争下,“左”的猖獗稍稍收敛,尚小云获得了“解放”,回到了自己的家。

但8年的折磨,他坚持每日练功的雄健身体被摧残了,先是全身伤痛,继之左眼失明。

1976年春,尚小云在家中突然身体不适,家人送他往医院抢救,因系心脏病猝发,于4月19日逝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