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3、缘起和性空的两种境界的区别
如果在缘起的层面,由于一切现象都是因缘
而起,所以我们应该随缘,该提起时就提起, 该放下时就放下,即所谓“一切随缘”、 “缘来则聚,缘尽则散” 、但如果我们由缘 起意识到性空,我们就会认识到一切都是假 象,都是空,从而不再执著于现象中的一切, 既看破红尘。这样人就可以因果链条中解脱 出来,才能彻底摆脱因果轮回,从而彻底从 苦中解脱,达到涅磐的境界
生死轮回,最后达到一种最高的精神境
界——“涅槃”作为宗教追求。
(四大,具体指的是地、水、火、风。)
1、四谛说
2、八正道
3、缘起论
4、十二因缘 5、三法印
1、四谛说
释迦牟尼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 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教义的 基本内容简单地说起来,可以用四个字 概括,即“苦集灭道”。就是说世间的 苦(苦谛)和苦的原因(集谛),说苦 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佛教的经典非常繁多,其实不超过这四 圣谛。
中——变动不居——世界是假象、空 马克思主义:世界是客观实在的——一切事 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中——变化发展
2、性空论 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生)都是因缘 (条件)和合而成的,一旦这些条件变化或 不存在,该事物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一 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无自 性,都是空幻的。既然如此,人们对一切事 物(包括自身),就不应该刻意追求,苦苦 执着。既然对一切都无所追求执着,就一切 烦恼皆无。
总 结
苦是人生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部分,所以人生有 苦这是很正确的,但是佛教的问题在于由此就认为 人生只有苦,本质就是苦,而没有快乐,这就是片 面化了。所以对待苦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态度,人对 生命的态度,在快乐面前基本是相似的,但在痛苦 面前,千差万别。有些人消沉逃避,有些人坦然面 对,有些人无动于衷,有些人苦中求乐…… 我并不主张每一个人都用相同的态度与方法去面对 人生的痛苦,每个人的先天所赋和后天所习都是有 区别的,但至少应该对自身的生命价值有一种基本 的肯定,对生命与生活有一种较为积极的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宗教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并从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佛教佛教作为一种深刻影响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宗教,起源于印度,通过历史传播到中国并融合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

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和解脱,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和十善业道等,对于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人生价值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佛教在中国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宗教文化,例如佛教艺术、佛教音乐和佛教建筑等。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到佛教寺庙及塔婆的存在,这些都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佛教艺术包括佛像雕塑、壁画和书法等,它们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蕴含着佛教哲理和教义。

另外,佛教音乐深受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既能净化心灵,又能为信徒带来宁静和平和。

此外,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众多佛教建筑的遗址,如著名的云岩寺和少林寺,这些寺庙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

二、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强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与协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思想对于社会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在信仰上的体现,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广泛的表现形式。

道教文化以独特的道教建筑为特色,如著名的武当山和龙虎山等,这些都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道教建筑的设计充满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展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此外,道教音乐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音乐形式和吟诵方式,表达信徒对道教思想的敬仰和崇拜。

三、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提倡仁爱、礼貌和孝道等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思想体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在这个文化中,宗教信仰与思想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宗教信仰和思想体系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儒教、道教和佛教。

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在儒家思想中,人们被教导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忠诚于国家。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与儒教相伴而生的是道教。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它包含了自然法则和宇宙真理的概念。

道教注重个体的修炼和内心的平静,通过修炼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超越。

道教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广泛存在,尤其在文学、艺术和哲学领域。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宗教信仰。

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

佛教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来解脱生死轮回,追求涅槃境界。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八正道”,它教导人们要认识到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通过修行来超越这些苦难。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不仅在宗教信仰上,也在文化、艺术和哲学领域。

除了宗教信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思想体系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强调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无为而治。

墨家思想强调爱与公平,主张以兼爱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这些思想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思想体系是相互交织的,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

宗教信仰包括儒教、道教和佛教,它们在中国社会和个人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民间信仰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民间信仰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民间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民间信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宗教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民间信仰则反映了百姓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传统中国文化中宗教与民间信仰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宗教信仰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其中佛教、道教和儒教是最为重要的三大宗教。

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它强调通过修行来达到解脱和觉悟。

道教则注重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和融入宇宙之中。

儒教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致力于提升个人和社会的道德修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道教和儒教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宗教信仰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并在文化、政治、艺术和哲学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传统中国社会,宗教信仰通过寺庙、道观和文化节日等形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民间信仰的多样性除了正式的宗教信仰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民间信仰是指百姓对神明、祖先和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

它包含了很多方面,如对土地神、水神、山神、财神和疾病神的信仰,以及祭祀祖先和宗族神的风俗。

在中国农村地区,许多民间信仰的传统依然延续至今。

比如,在一些农民家庭中,每年会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家族的繁荣。

另外,许多地区还有庙会和传统节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和信徒前来参与庆祝。

民间信仰中还存在许多独特的神话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被广为传唱并且内化为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故事和信仰,人们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感悟和理解,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三、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民间信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许多情况下,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是交叉和融合的。

比如,一些佛教寺庙中也供奉着民间信仰中的神明,而民间信仰中的某些仪式和神祀活动也受到宗教仪式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宗教与信仰一直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又是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1. 儒教——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教强调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通过“仁爱”、“孝道”、“礼仪”等核心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儒教的信仰源自于尊崇先祖和思考人类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这种信仰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 佛教——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国发展得非常广泛,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佛教强调修行,通过正念和禅修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苦、集、灭、道”,即人们必须面对人生的苦难,了解苦难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过八正道来达到解脱的道路。

佛教的信徒追求解脱和慈悲,并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等戒律。

3. 道教——追寻自然与长生道教是中国特有的宗教与哲学,强调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们应该与自然亲近并融合于其中。

道教的信仰源自于“道”的概念,即大道至简、无为而治。

信徒通过修炼内丹、炼气养生和修习道德行为追求超凡入圣的境界。

道教也倡导个人修养、自我反省和内心的宁静,以达到心灵的超脱和自由。

4. 神话与民间信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和民间信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神话包括对山川河流的崇拜、对花草植物的尊重,以及对历史人物和神明的敬仰。

人们通过祭祀和礼仪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并寻求神明的庇佑和保护。

此外,中国民间信仰也与传统医学、占卜和风水等实践密切相关,它们为中国人带来希望、信心和安慰。

综上所述,宗教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教、佛教、道教以及神话和民间信仰等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伦理。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瑰丽繁盛,其中宗教与信仰观念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与信仰不仅仅是信仰体系和仪式活动的集合,更是人们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

本文将深入探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

一、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具有重要地位。

尽管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神教的国家,但道教、佛教和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之一。

道教注重个人修身养性、追求长寿和神祇信仰;佛教强调解脱和修行,通过修行实现涅槃;儒教则侧重于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这三个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相互影响。

二、信仰观念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表达宗教与信仰观念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达。

其中,传统祭祀是最为直接和常见的体现方式。

古代中国人民相信家族祖先和自然界的神灵能为他们带来好运和保护,所以进行祭祀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其它形式的信仰观念,如拜神、参拜庙宇等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广泛存在。

三、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社会关系在传统中国文化背景下,宗教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宗教具有整合社会、凝聚人心的功能,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佛教寺庙和道教观寺曾经在中国社会起到教育和扶贫的重要作用,儒家仁爱思想也推动了社会伦理的发展。

宗教的存在不仅是正式信仰的标志,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信仰手段和精神支持。

四、传统中国文化中宗教与艺术的结合宗教与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合紧密,相互影响。

传统宗教艺术形式的诞生和发展扩大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力,同时宗教题材的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作品也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宗教的内涵。

例如,佛教艺术的壁画和青铜佛像深受人们喜爱,道教书画作品和道教音乐也赋予了宗教文化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现代社会对传统中国文化中宗教与信仰观念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国的宗教文化及其影响

中国的宗教文化及其影响

中国的宗教文化及其影响中国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彰显着千年文明的卓越之处。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而且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社会道德观和人伦观得到了不断提高和完善,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有儒教、道教、佛教三大传统。

不同的宗教文化包含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但是它们的相互融合和互相影响,也是中国文化独具的魅力所在。

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强调爱人、尊师、礼仪、诚信等思想,提倡以德治国、以文化养生的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

儒家的重要思想是“仁”,即人伦之道,它要求人要有德行、有爱心、有正义心,并将这些道德意识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中。

尤其在现代社会,儒家文化的“仁爱”理念更是凝聚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道教则强调天人合一、心性修持等观念,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修炼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道教的主张是“虚心”、“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一种伟大的智慧与生活哲学。

道教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生活的智慧,而且还能让人们进一步提高大自然的敬畏,进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佛教是源自印度的宗教文化,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信仰,更是一种智慧和修行的方式。

佛教强调放下执着、怀有慈悲心、明辨是非等思想,其精要在于“三观”(无我观、缘起观、空观),“四贤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以及“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

佛教宣扬的这些思想,都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

当然,中国的宗教文化不仅包含了上述三个传统,还有众多道教民间信仰和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

在不同的宗教文化之下,中国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如起源于道教的“太极”、“阴阳”等等,这些文化符号在华夏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宗教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价值观和信仰,它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都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与仪式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与仪式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与仪式中国传统宗教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宗教体系,包括道教、儒教和中国民间信仰。

这些传统宗教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

从古至今,信仰与仪式是中国传统宗教的核心要素,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与仪式。

一、信仰1. 道教信仰道教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强调追求长寿和超越人世的境界。

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即宇宙之原始力量和规律。

道教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心性之道。

信徒常常参与道教寺庙或道观的活动,聆听道教经典,修炼内丹等。

道教的信仰子宜内心修炼,追求身心合一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 儒教信仰儒教,中国传统宗教的另一支柱,强调人伦道德和治理之道。

儒教的信仰围绕着尊孔、崇尚孔子的学说展开。

儒教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提升,推崇忠、孝、仁、义等传统价值观。

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孔庙和孔子文化等都是传统儒教信仰的表现。

3. 中国民间信仰中国民间信仰是一种融合了道教、儒教和其他一些宗教元素的信仰体系。

中国人对祖先崇拜、守护神、灵魂轮回等有着独特的信仰观念。

中国民间信仰包括祭祀、祈福、求神问卜、祭拜山川和自然灵物等仪式和习俗。

许多民间信仰的元素融入了农耕文化和自然崇拜,反映着中国人对神灵存在的敬畏和需求。

二、仪式1. 道教仪式道教的仪式充满神秘色彩,常常在道观或道教寺庙中进行。

道教仪式包括祈福仪式、道观的仪式活动、神仙庆典等,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比如道教界盛大的庆祝活动——“三月三”踏青节,信徒们会穿上盛装,燃烧香烛,祈求好运和福祉。

2. 儒教仪式儒教的仪式主要表现在祭祀活动中。

尊孔祭孔是儒家的代表性仪式,每年农历的第二十四日举行。

仪式中,供奉孔子的神像,燃香祭拜,奏乐舞蹈,共同缅怀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

此外,还有祭拜祖先和先贤、先圣的活动,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记忆。

3. 中国民间信仰仪式中国民间信仰的仪式多样而丰富。

比如,春节时举行的祭祖仪式,家人们聚在一起,烧香祭祀祖先,感恩祈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以神 仙信仰为核心。
其他宗教都在研究人死后如何升天的 问题
佛教讲修成 正果
基督教讲 死后 升入天堂
伊斯兰教 则认为信徒 死后回到 真主那儿
一致构造的是一个人死以后的世界

道教是重视现实,珍 视生命,重人贵生的 宗教。

道教具有强烈热爱自然的倾向。
道家福地三清山
方面又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习俗
等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哲学方面
佛教哲学是佛教人生观和世界观
的理论体系,凝集着佛教学者的最高智 慧,体现了佛教的最高理论思维。

佛学对魏晋玄学先是借为传播媒介, 佛学在隋唐时期成为社会势力极大的
思想潮流。
后是融合,再后是取代。


佛学促成了宋明理学的完成。
最终演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影响最大的佛学宗派
在所有的佛教宗派中,禅宗与净土 宗是最具有中国特点的两派。 被称为“中国化”的佛教。
禅宗 六世祖慧能 唐代高僧 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 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观世音菩萨:在佛教 信仰中是大慈大悲、 以解救众生的现世苦 难为主要职责的。
女性观世音宋代以后 特别流行。
文殊菩萨 意为妙德、吉祥 以 智慧知名 ,乘狮子侍 释迦牟尼的左方。
普贤菩萨 代表无边的行愿, 乘白象侍释迦牟尼 右方。
地藏菩萨
代表无尽的孝道。 在释迦牟尼入灭后与弥
勒还未降生前这段时间
(四大,具体指的是地、水、火、风。)
佛 教 的 基 本 教 义
苦谛:人生的本质是痛苦 集谛:形成痛苦的原因—贪嗔痴 灭谛:消灭痛苦—— 涅槃 道谛:消灭痛苦的方法—八正道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 正命、正精进、 正念、正定
五、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传入我国后,在与中国文化的冲突、
融和的过程中,一方面被中国化,另一
走尸等等。
四、道教与 中国传统文化
(一)道教与中国哲学
1、将道与元气合而为一,改道为玄。 补充了‚元气‛论,弘扬了魏晋 玄学,丰富了隋唐哲学,奠定了 宋明理学的基础。 2、特异的人生哲学和丰富的自然哲 学。
(二)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
道富于术,道无术不行
1、与古代化学
火药的发明发端于炼丹术 。
佛教传播简示图:
汉传佛教
日本
朝鲜 越南 大乘 佛教
北传:印度
中国
藏传佛教(喇嘛教)
泰国 南传:印度 缅甸 斯里兰卡 柬埔寨 小乘 佛教
佛教传播路线图
(二)魏晋时期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
◈ 从曹魏开始,朝廷允许中国人出家为僧。 ◈ 两晋时期,在朝廷支持下,佛教僧尼及寺院
逐渐增多。同时译书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很大提高。
◈ 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更大发展。 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历代皇帝都 崇佛; 北朝除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反佛外,其
余诸帝都崇佛。
(三)隋唐时期是 中国佛教的成熟和鼎盛阶段
其标志主要有三个:
1、寺院林立:隋代共有
佛寺四五千所,唐代共有 佛寺四万多所。
2、僧尼众多:隋代20多万人 ,唐 代30多万人。两朝所译佛经已有 万余卷 。
(二)俗神
指流传于民间而为道教所信奉的神祉。 主要有:
• 雷公、风伯、门神、灶君、财神、土地、 城隍、药王、瘟神、蚕神等。
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道教神形象
财神
门神
灶君
土 地 神
城 隍
附:道教信行的道术
◈ 占卜、符录;
◈ 外丹和内丹; ◈ 内观、守静、存思、 ◈ 服气、行气、胎息; ◈ 辟谷、服饵; ◈ 此外还有沐浴、按摩、武功、望气、观星、
如:
佛教的“五戒” 与儒家的“五常”具有相通点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 妄语、不饮酒。 不杀生配仁、不偷盗配义,不邪淫配礼, 不妄语 配信,不饮酒配智。
五戒和五常的区别
五戒体现的是出世的宗教伦理。 五常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世俗伦理。 两者有很大的差别。
(二)艺术方面

佛经的翻译及流传
词‛、‚青词‛之类的体裁。
3、道教故事成为戏曲小说中一类题材
如:志怪小说、神魔小说、元杂剧中的 ‚神仙道化剧‛等 。
4、在美术上,道教壁画、石刻、道
教人物画以及民间艺术木板印刷的门
神、灶君、财神等。
5、在音乐方面,有专门的道教音乐, 如《霓裳羽衣曲》就是唐代道曲。 《玉音法事》是记录了50首唐宋道 曲谱的乐书。
♦ 隋唐时期道教与皇权结合,成为皇
族宗教。道、儒、释形成鼎足并立的 局面。确立了老子教祖的地位。
♦宋代皇室也尊崇道教,宋真宗称其
祖赵玄朗为道教尊神,加封老子为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
♦元代统治者也支持道教,当时影 响最大的是正一道和全真道。
(四)明清时代道教声势日渐衰落 主要原因是失去了统治者的狂热宠信和 大力扶持其他还有历史原因以及道教自身 的原因。
在我国创造了变文、俗讲等新文体;
促进了评话、评书、戏曲、小说等通俗 文学的产生。
◈对古代文学艺术从内容到思想观念都产生
了重要影响。
如:魏晋玄言诗、山水诗;唐诗宋词等。
将禅意引入文学,对古代文学艺 术的审美境界、审美情趣以及创作 方法有很深的影响渗透。 如:顿悟、妙语说

对绘画、雕塑、音
乐也产生了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
一、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其渊源大体有四个方面: 1、古代的原始宗教与巫术 2、神仙思想与方术 3、谶讳学 4、黄老思想
八卦太极图
(一)道教正式形成于东汉
形成的标志是由民间秘密组织的产生和原始经文 的形成。 当时有两支: 一支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 一支是于吉等人创立的“太平道”。
主管世间、天上及地狱
之中众生的教化。
佛教与四大名山
中国佛教所传四个菩萨分别显灵于此:
山西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浙江普陀山,传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四川峨眉山,传为普贤菩萨的道场 安徽九华山,传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四、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以四大皆空,以人生为苦为基本
思想。以追求精神解脱为最高目标,即
求得看破“红尘”式的觉悟。
(三)建筑方面
佛教寺、塔建筑已成为中国古代建筑 的艺术结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
标志,其意义和价值已超越了单纯的宗教
范围。
白 马 寺
寒 山 寺
少 林 寺
灵 隐 寺
六合塔
大雁塔
(四)汉语方面
• 影响了汉语的音韵、四声特别是词汇。
如: 金刚怒目 面壁九年 三生有幸 心心相印 大千世界 一尘不染 天花乱坠 借花献佛 不即不离 昙花一现 在劫难逃 清规戒律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四)道教与民俗(民间信仰)
道教的许多宗教活动随着时间 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民间风俗, 代代相传。
如:春节习俗
廿三夜送灶神;廿四扫除;廿五迎鸾接驾;
三十换门神,夜半迎诸神;
大年初一接神,放爆节;初二祭财神;
初五接财神(迎五路财神);初八拜顺星(本命星
宿神);初九玉皇圣诞;
十三祭刘猛将军(虫王爷);十四迎紫姑;
(五)民俗方面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成道日, 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鬼节), 超度、放生、赶庙会 、素食、烧香拜 佛等活动和规戒,成为民间习俗。
本章结语:
从文化的层面认识、了解宗教,并
不意味着让我们去崇信它。宗教是客 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并具有独特 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因 素,限制其消极因素,对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腾是以某个自然物作为本 氏族或部落的标志。
( 三)生殖崇拜
原始人生活环境残酷,人口的增加决定 氏族和部落的兴衰,因而对生命的繁衍现象 及能力向往、崇拜。
(四)祖先崇拜
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崇拜。 祖先崇拜是鬼神崇拜的发展和生殖 崇拜的继续。
(五)天神崇拜
“帝”就是我国奴隶制国家
创造的一个居住在天上的最高神。
十五上元天官圣诞,即上元节(民间多称‚元
宵节‛)。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
印度。 ‚佛‛ 的意义是‘智慧’,‘觉悟’。 ‚佛教‛就是佛所说的言教。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一)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是伴随来自印度、中亚一带的商人、使者
和移民,先传到今新疆地区,然后传到中国 内地的。 这一时期,佛教只在上层人士中传播。
“禅‛在梵语中为修行和智慧之意。
禅宗提倡顿悟成佛。
禅宗摆脱了繁琐的解释,可以不出家
、不剃度、不念经,在寺外传教,主张
自力更生、自力解脱。
净土宗 是以阿弥陀佛为
信仰对象,以念佛为手
段,以往生极乐世界为
目的佛教宗派。
初祖慧远 俗姓贾 晋 高僧。
在求得往生的过程中,净土宗
主张依靠阿弥陀佛的伟大愿力,
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
宗教是人的一种精神现象,一 种心理需要,一种了解、把握 世界的方式。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的
社会文化现象。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 亚、东北亚和南亚许 多国家和地区。
伊斯兰教:在中国称回教、清真
教---主要流传于亚洲和非洲,特
别是西亚、北非南亚次大陆和东
南亚各地。
基督教:(包括新教、
天主教、东正教)其教 徒在世界宗教徒中数量 最多,其中三分之二分 布在欧美。
第一节 宗教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