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现象教案及练习题
九年级化学下册《结晶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1)导入:以生活中的结晶现象为例,如雪花、盐结晶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新课:讲解结晶现象的基本原理、结晶方法,结合实验演示,使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3)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结晶实验,观察不同结晶方法下的晶体生长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结晶现象。
(4)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结晶速率和晶体质量的因素。
1.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结晶现象,如窗玻璃上的冰花、厨房中的糖结晶等,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条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结晶现象的产生原因。
2.知识巩固: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实验题。重点关注影响结晶速率和晶体质量的因素,以及结晶方法的应用。
判断题:判断以下关于结晶现象的说法是否正确,并给出理由。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结晶现象?结晶现象是如何发生的?结晶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3.导入新课:通过以上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结晶现象。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结晶现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来自类。2.介绍不同的结晶方法,如冷却热饱和溶液、蒸发结晶、升华结晶等。
3.分析影响结晶速率和晶体质量的因素,如温度、搅拌、溶剂等。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结晶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结晶现象在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3)开展化学科普活动,让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生活中的结晶现象为例,如雪花、盐结晶等,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梳理难点。
初中化学结晶教案

初中化学结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结晶的概念和结晶现象的原因。
2. 掌握结晶的方法和技巧。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结晶现象,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结晶的概念和原因。
2. 结晶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结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显微镜、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结晶现象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结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结晶现象的原因(15分钟)1. 分组讨论结晶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分子角度思考问题。
2. 教师总结结晶现象的原因:由于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质分子会逐渐聚集并形成晶体。
三、实验观察结晶现象(15分钟)1. 教师演示结晶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结晶过程。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结晶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分析结晶现象(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结晶现象的观察结果,分析结晶过程。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结晶现象与溶质、溶剂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五、结晶方法和技巧的学习(15分钟)1. 教师讲解结晶方法和技巧,如如何选择适当的溶剂和温度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结晶方法和技巧进行结晶实验。
六、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结晶现象的观察结果和结晶方法的应用。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结晶实验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溶质的结晶现象和结晶方法。
2. 学生可以进行结晶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提高实验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结晶现象,使学生了解了结晶的概念和原因,掌握了结晶的方法和技巧。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分析结晶现象,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结晶现象与溶质、溶剂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结晶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7.4 结晶现象》优秀教案下载(广东省县级优课)

7.4 结晶现象1.教学目标1.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
1.2知道因溶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降变化程度的不同,分别采用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两类不同的方法。
1.3初步学会过滤和结晶两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原理、实验操作。
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知识后,已经知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度的。
如果条件发生改变,溶液中的溶质超过了溶解限度,就会变成固体析出,这就是结晶现象。
因此,结晶现象与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紧密相连,晶体与结晶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材通过学习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方法的实验活动介绍了过滤和蒸发结晶两种重要的物质分离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化学科学的实验功能,体现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学以致用的技能。
3.重点难点3.1重点3.1.1过滤和结晶两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3.2难点3.2.1过滤和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4.教学过程4.1教学活动活动1【复习】讨论以下几题:1.什么是饱和溶液?2.对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50mL,下列操作后的溶液是否饱和?①取出10mL后②加热至80℃③冷却至10℃④恒温下加水⑤恒温下蒸发水⑥恒温下加入KNO3固体3.t℃时由50g水和12.5gKNO3恰好组成t℃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
则t℃时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多少?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4.已知明矾t2℃的溶解度为8.0g,t1℃时的溶解度为24.0g,现有t1℃时的饱和明矾溶液62.0g,如果将它降低到t2℃时,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将溶液过滤,将滤纸上的物质收集起来,大约有多少克什么物质?活动2【观察】图7-14各种晶体的彩图。
活动3【讨论】演示实验7-9,观察后,学生讨论各题,教师归纳1.晶体是怎样形成的额?何谓晶体?固体就是晶体吗?2.晶体与结晶有何区别和联系?3.海水怎样变成食盐?4.什么叫母液?母液是饱和溶液吗?活动4【设问】NaCl与沙子混合在一起,大家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NaCl?。
初中结晶现象教案人教版

初中结晶现象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结晶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结晶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 能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结晶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结晶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结晶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结晶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物理》相关章节。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实验器材:水晶石、硫酸铜溶液、酒精灯、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水晶石装饰品,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水晶石的结晶过程。
2. 学生分享对结晶现象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结晶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探究结晶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思考并讨论结晶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3. 实验演示:教师展示结晶实验,如硫酸铜溶液的结晶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结晶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水晶石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结晶过程。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结晶过程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结晶现象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结晶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结晶现象,让学生了解结晶现象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加深对结晶现象的理解。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观察和分析结晶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化学结晶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结晶现象教案
主题:结晶现象
课时数:1课时
教材:初中化学教材
教学目标:
1. 了解结晶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结晶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3. 能够描述结晶的过程和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结晶现象。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器材:溶剂、固体溶质、试管、玻璃棒等。
2. PPT课件:包含结晶现象的定义、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等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出问题:你们平时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结晶的现象?它是怎么形成的?
二、讲解结晶定义和特点(10分钟)
1. 展示PPT,介绍结晶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结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讲解结晶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10分钟)
1. 详细解释结晶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包括溶液的浓度、温度、溶剂和溶质的特性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结晶现象与这些条件和因素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演示(15分钟)
1. 带领学生进行结晶现象的实验演示。
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结晶的过程和可能的原因。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结晶现象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布置作业: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写一篇关于结晶现象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清楚了解结晶现象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结晶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实验演示部分可以加强学生对结晶现象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在课堂中引入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结晶现象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结晶教案初中

结晶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结晶的概念和结晶现象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结晶的方法和结晶过程的观察。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结晶的概念和原因。
2. 结晶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1. 结晶过程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晶体图片,引发学生对结晶现象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说过结晶吗?结晶是什么?”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结晶的概念:结晶是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减少溶剂分子的作用,逐渐聚集形成固态晶体的过程。
2. 讲解结晶的原因:结晶是由于溶液中溶质浓度超过饱和度,导致溶质分子无法继续溶解而形成的晶体。
3. 讲解结晶的方法:常用的结晶方法有冷却结晶、蒸发结晶和离子交换结晶等。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硫酸铜溶液的冷却结晶实验:将硫酸铜溶液缓慢冷却,观察晶体的形成过程。
2. 演示硝酸银溶液的蒸发结晶实验:将硝酸银溶液加热蒸发,观察晶体的形成过程。
四、学生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实验试剂,进行结晶实验。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结晶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结晶过程的观察和体验。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结晶的概念、原因和方法。
3.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结合实验和课堂学习,总结结晶现象的特点和结晶过程的观察方法。
2. 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结晶的概念、原因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结晶过程,并对结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理解和操作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专题7.4 结晶现象(练习)(解析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科粤版)

专题7.4 结晶现象(练习)【基础篇】1.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一定用不到的仪器是()A.铁架台、蒸发皿B.酒精灯、漏斗C.细口瓶、试管D.量筒、烧杯【答案】C【解答】解: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溶解前,可用量筒量取水,溶解操作用到的仪器是烧杯、玻璃棒;过滤操作中用到的仪器是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蒸发用到的仪器是蒸发皿、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故一定用不到的仪器是细口瓶、试管。
故选:C。
2.下列有关溶液说法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溶液蒸发溶剂,一定析出晶体D.水是溶剂【答案】B【解答】解:A、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溶液蒸发溶剂,不一定析出晶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水是常见的溶剂,水不一定就是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溶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3.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取用B.溶解C.过滤D.蒸发【答案】C【解答】解: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所示操作错误。
B、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用量筒溶解固体,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蒸发操作应用蒸发皿进行完成,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4.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下列图象错误的是()A.B.C.D.【答案】D【解答】解: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A、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故A正确;B、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应该从零开始,故B正确;C、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故C正确;D、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故D错误.故选:D。
人教化学 中考专题结晶复习教案及习题

结晶【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晶体的生长1. 了解晶体的形成及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方法2. 学会过滤的基本操作3. 了解乳化作用二. 教学重点难点:形成晶体的方法和过滤方法三. 教学程序:晶体的生长(一)结晶现象结晶: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问题:(1)有晶体析出的溶液是饱和还是不饱和溶液呢?为什么?回答:是饱和溶液。
如为不饱和溶液,就不可能析出晶体。
(2)除蒸发溶剂外,还有什么方法可能引起物质结晶呢?回答:绝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都可采用降温的方法引起物质结晶。
(二)晶体的形成(结晶的方法)①蒸发溶剂: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固态溶质,如NaCl。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态溶质,如KNO3。
(三)怎样分离混合物结晶法:分离提纯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固体混合物。
1. 高温下溶解混合物(硝酸钾和少量氯化钠的混合物)2. 趁热过滤3. 冷却滤液,晶体出现.4. 再过滤,干燥晶体(硝酸钾)过滤法: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四)乳化作用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不稳定,油水不久会分层,加入洗涤剂并振荡后,就不再分层了。
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称为乳化剂。
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乳化作用(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溶有洗涤剂的水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油脂难溶于水,但加入洗涤剂后,能够使油脂以细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到水中,形成稳定的乳浊液。
洗涤剂起到了乳化剂的作用。
食品的制作、药品的合成、日用化妆品的配制都用到乳化剂。
【典型例题】晶体的析出结晶:溶质从溶液里析出形成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结晶的方法:①若将固体溶质从水溶液中析出,可以采取将水份蒸发的方法,此种方法也称为蒸发溶剂法。
②像硝酸钾、蔗糖、硝酸钠、硫酸铜等物质,由于其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β也可以采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来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乳化剂的广泛应用:在食品制作、药品的合成、日用化妆品的配制、污水的处理等都要用到乳化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有效教学案例之
教 学 案 例
学校名称:乌丹五中 课程名称: 化学 内容主题:结晶现象
教材版本:科学粤教版 教师姓名:456
教 龄: 26年
《晶体的生长》问题训练-评价单
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者:审核人
1、把4℃时饱和的硫酸铜溶液冷却到室温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A、溶液变为无色溶液
B、有白色沉淀析出
C、有蓝色沉淀析出
D、无变化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氯酸钾完全分解后,从剩余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溶解、蒸发、过滤
B、溶解、过滤、烘干
C、结晶、溶解、过滤
D、溶解、烘干、过滤
3、室温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晶体析出,这是因为()
A、氯化钠溶解度变小 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C、溶剂质量减小
D、溶液变成部饱和溶液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海水一经降温,就会有大量食盐晶体析出
B、加热蒸发硝酸钾溶液,开始就会有大量硝酸钾晶体析出
C、硝酸钾饱和溶液可以溶解硝酸钾
D、将析出硝酸钾后晶体后的溶液在冷却,仍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5、适宜使用结晶法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A、碳和硫
B、氯化钠和硝酸钾
C、硝酸钾和碳酸钾
D、铁合铜
6、关于晒盐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析出盐
B、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氯化钠蒸发出来
C、降低温度使氯化钠析出
D日光照晒后,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7、把食盐水放在敞口容器里,让水分蒸发,溶液首先达到
继续蒸发就会有析出。
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一般就采用的方法得到固体。
8、多数物质热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有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
响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欲获得晶体一般采用
的方法。
13、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
“一帖”指的是
“二低”指的是
“三靠”指的是
课后思考题
1、写出下列实验所需要的主要仪器的名称
(1)装配过滤器需要;(2)量取液体需用
(3)收集气体需用;(4)蒸发浓缩溶液用
(5)称量少量固体要品用
(6)溶解多量固体药品用
(7)向试管中滴加少量液体用
(8)取少量粉末状药品需用
(9)实验室加热是通常使用
(10)少量溶液相互反应是需用。
2、简要回答在实验室做下列实验时,是由于什么操作引起题中指出的不良后果。
(1)点燃酒精灯时,灯内有酒精但不着火。
(2)熄灭酒精灯时,灯内外一起燃烧。
(3)用蒸发皿加热食盐水时,食盐水飞溅
(4)用蒸发皿蒸发食盐水时,食盐晶体从蒸发皿内迸发出来。
怎样除去下列混合物中的杂质写出主要的分离过程。
(1)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少量硫酸铜:。
(2)硝酸钾中混有少量食盐:
反思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