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合集下载

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结合《曹刿论战》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结合《曹刿论战》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 出:珍视学生 j特的感受 、 “ 虫 体 验和理解 ,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滑文素养 ” 学生作 为活生
牛的不同个体 , 荷不同的兴趣和爱好 、 着 不同的知识 有 有 和经 验 、 着 不 同 的灵 感 和 体 验 。 此 , 师要 充 分 利用 教 有 教
才会有创新意识 , 社会也才会不断进步 : 亚里士多德 、 爱
要 有 批 判 的 思 维 ; 要 什 么 众 口一 涮 , 要 独 特 的见 解 。 不 需 教
腮和语 文学 习的特点 , 关注学  ̄ f 个体 差异和不 同的学 习 -, j 需求 ,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 求知欲 , 充分激发学生 的主动意
识 和 进 取精 神 。 导 自主 、 作 、 究 的学 习方 式 。” 此 , 倡 合 探 为
军事上 的卓越的指挥 才能 。 准知话音刚落 , ” 一位同学却振
振 有 间地 答 道 :我认 为老 师这 样评 价 鲁 庄公 是 不 公 正 的 “
识与组织知 识。联系《 曹刿 沦战》 篇课文的 读教学 , 这 教 师的责职并 不在 于对教材 、 教参或某种观点 的诠释 , 关键
在 于 引导 学 生 从 继 承 性学 习转 向 到创 新 性 学 . I 0 导学 生
生 的思 维 在 讨 论 的撞 击 中进 发 m 了创 新 的 火 花 , 堂 教 学 课
真 正 “ ” 起来 。 活 了
三 、 学 反 思 教
认 真 反 思 本节 课 的得 失 , 笔 认 为 奉节 课最 大 的可 取 之 处 , 是 完 全 确 立 r学 学习 的 主 体地 , 分 培 养 了 就 充 学 生 的 创 新 意识 。盂子 说 :,信 _ 『尤 ¨” }此 , 生 “ { 』 5 【 1 太 学 j 只 有 不 迷 信 或 者 不 肓从书 小 和教 师 , 才能 有 闩己 的 思 考 ,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中学语文教学随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教师备课时,对自己设置的问题都准备了正确的答案,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与教案教材教参里的答案不相同时,那么教师应怎样对待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呢?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先看一个案例:我在教《三颗枸杞豆》这课时,我问学生受到的启示与教育时,有一学生回答:三叔的做法是对的,应当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尽管最后没有什么成绩。

真是没想到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可我的教案里写着:要抓住时间,抓住生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决不能见异思迁,知难而退,否则必将一事无成。

看到还有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下课的时间又快到了,我便赶紧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让学生用笔记下,课后,我反复思考,似乎觉得这样处理不妥。

这个案例,引发了我对课程改革更深的思考,同时对课程标准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首先,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这个层面来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或者预先设置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学生往里钻,而应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中,不能用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以致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

课堂上,即使学生的回答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思维过程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这样,教师不仅在教学生学,而且向学生展示了一种虚心诚恳民主宽容的人格风范。

其次,从教学相长,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角度来探讨,学生说出独特的与教案不同的理解,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文化积淀无疑是一个挑战。

按着教参讲,照着教案读,自然省心省力,一旦“开放”,一个头脑怎能应对50个头脑?这也是对教师专业功底教育理念和教学机智的考验。

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教师,师德师风是我们职业的重要基石。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深感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以下是我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并主动关注他们的个性特点是尊重学生独特性的基本前提。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各不相同。

作为教师,我们要摒弃一切偏见和刻板印象,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弱点,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个性特点对学习的影响。

其次,我们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偏好,教师应该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选择,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

例如,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并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样不仅尊重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此外,个性化教育是在尊重学生独特性上的一种具体体现。

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措施,帮助他们发挥潜力,实现个体化的发展。

例如,有的学生在语言方面较为薄弱,我会提供更多的辅导和练习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学生在数学方面较为出色,我会给予他们更多的拓展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个性化教育,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外,坚持公平公正也是尊重每个学生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在教育中,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等因素而对其产生偏见或歧视,而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接受公平、公正的教育,我们要尊重并保护他们的权益,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和公正的评价标准。

最后,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引导者和伙伴。

我们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和互动,我们才能更好地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有意义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应珍视学生对语言的独特感受

教师应珍视学生对语言的独特感受
最后在笑声 中死 去。这就不难理 出孔 乙己悲惨命运 的根源 , 由
读这样 的语 句 , 让学 生谈 谈 自己的感受 , 有 的学生说 “ 我感 勾勒 了孔 乙己的衣着 、 动作 、 语言 , 无一不让 人感 到可笑 。随着
觉到海滩上 的沙子很细 、 很亮 。” 我觉得这是学生“ 理解 ” 了这句 话 的主要意思生对语言 的独特 感受
江苏省泰 州市民兴实验 中学 中英文部 封
在语文课上 常常会 听到这样 的话语 : “ 谈 谈你 的感受 ” , “ 在
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写写批注 ” , “ 带着这样 的感受读一读” , “ 让我

信息 ; 而“ 感受 ” 是感性的 , 是从语言的感知进而指 向情感 的激发 和共鸣 , 侧重于“ 感 同身受 ” 。
象, 从而全面透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 内容 。
理论上进行深层的思考 , 对具体实施策略进行更加深入 的探寻 。


对“ 感受” 内涵的思考
王 尚文先生在《 语感论》 一书 中说 : 从感受对象 的角度来看 , 感受就是“ 感之 于外 , 受 之于心 。” 从感受 主体 的角度来看 , 感受 就是 “ 目击事物 , 便 以心击之” 。当“ 事物 ” 为言语作 品 , “ 以心击 之” 强调 的是心灵对语言的发现和创造 , 读者在阅读过程 中付 出 了思想感情 , 而付 出也就是感受 。 从 中我们可 以发现 , 阅读活动 中的“ 感受 ” 具有两 个方面 的 含义 : 一方 面 , “ 感受” 是 一个 过程性 的动词 , 是对语 言以及 语言
说出 自己的喜爱 、 憎恶 、 崇敬 、 向往 、 同情等感受 ” ; 教学建议
中提出“ 要珍视学生独特 的感受 、 体验 和理解 ” ; 评价建议 中强调 命 。只有引导学生从语 言中产生真实 的感受 ,才能引起情感共 “ 阅读评 价要 综合考 察学 生阅读 过程 中的感受 、体 验 和理解

语文阅读课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语文阅读课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语文阅读课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第一篇:语文阅读课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语文阅读课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岑溪市筋竹中心小学冯静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不是承认和认可。

不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的,这都是他们认真思考的结果,是他们在阅读中自己的思索所得,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在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上首先要做到“珍视”,然后再加以评价和引导。

哪怕他们的理解有一些偏差,我们也不要忘了让他们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比如在教学《我不能失信》,我为课文做总结的时候,问同学们:“你们在读了这篇课文后,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一个同学说:“我觉得宋庆龄做得对,她是个守信用的人。

”又一个说:“我今后也要向宋庆龄学习,做一个守信用的人。

”从回答的结果看,大家对课文都有了一个正确的理解。

正在我准备结束这课时,忽然,又一个男孩举起了手,而且手举得很高,我就示意他站起来,他说:“老师,我也有话说。

”我说:“好呀,你说吧。

”“老师,我想说‘我也想要一只那样的鸽子。

’”听了这话以后,我猛地一愣,还没容我说话,他又接着说:“我是想要一只母鸽子,好跟我家的那只公鸽子配对。

”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他也不好意思地傻笑着站在那里。

这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于是,我就顺着他的话问:“你怎么想起来要只鸽子的?”他笑着说:“书上不说了吗?‘伯伯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了。

’我觉得肯定比我们家的鸽子好看,所以我也想要一只这样的鸽子。

”原来原因出在这儿,我笑着说:“你只是从课文的描写中发现了鸽子的漂亮,可是宋庆龄却是亲眼看到过这些可爱的鸽子,而且如果这次她跟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就一定会带着鸽子回来,可是她宁可不要鸽子也不去,你知道为什么吗?”“我知道,因为她答应了小珍,要教她折花篮。

珍视学生独特体验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珍视学生独特体验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吴成刚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质量,不仅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是影响整个小学教学质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如何更有效地搞好阅读教学也是我们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

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正在逐步得到加强。

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即学生感悟的个性化,就是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心读书,互动对话,碰撞思维,交流情感,形成真实的、充满真情的,同时也是洋溢着个性生命力的心理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表情、动作,每一次述说、表达,都演绎着精彩。

教学中我们必须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会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有效利用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他们深入感悟文本,使之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的催化剂。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来说说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阅读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我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字,在描写老人外貌、语言的句子上做上记号,并在旁边写出对老人的评语。

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结合自己圈画的句子对老人的性格和特点进行了评议,他们读出来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

突然,孙佳正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他还是一位会享受的老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感到不可思议,更有甚者竟哈哈大笑。

稍一冷静,我认识到这一突如其来的旁逸斜出是学生独特的读书体验。

于是我请孙佳正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老人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说明他爱享受。

扫路时还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也说明他爱享受。

听了他的理由,我认为这是一个意外生成的细节,于是我让学生再一次深入阅读文本,找出能说明老人并不是为了享受才留在山上的理由。

时间不长,同学们便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

杨轩说:“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习作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习作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习作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随着课改的深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

特别在学生的习作中,更应体现这一课改精神,因为习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但目前小学习作却仍然存在一个通病——雷同。

学生习作中的结构、选材、思想内容等都差不多,这令我们教育者感到非常忧心,长此下去会禁锢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丧失创造才能。

要治愈这种疾病,除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使他们能写出不同的内容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个内容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谈自己独特的感受,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上说都是合情合理的。

这是因为: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能力水平。

⑵不同的学生是以不同的身份参加同一活动的,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这项活动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项活动的,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例如,大家都参加擦玻璃窗的劳动,情况就不大一样:有的爱劳动,有的不爱劳动;有的很细致,有的很粗心;有的在家经常擦窗,有的不会擦窗等等。

在擦的时候,有的是班里的卫生员,负有带领大家擦好窗的职责,有的只是一般的参加者;有的负责擦抹,有的负责提水;有的擦高处的窗,有的擦低处的窗;有的自顾自擦,有的面对面擦;有的帮别人擦,有的却和别人捣蛋;有的擦得很明亮;有的擦得很不干净;有的坚持到底,有的半途而废等等。

通过擦窗,大家的感受也不一样:有的受到表扬感到高兴,有的受到批评感到很惭愧;有的领悟到干什么事都要开动脑筋、掌握诀窍,有的悟出“只有按合理步骤去工作,才能把事做好”等等。

这样千差万别的情况,当然是学生独特感受的体现,不管学生写哪方面的内容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我的老师》就让学生自己写,本来我想等学生写完后,我统一指导,让学生通过几件典型的事例歌颂老师的优秀品质。

(我相信多数教师都会这样要求)但我在评讲作文时发现全班有半数学生没有照我的预想去做。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习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去构建对新内容的理解,不同的人读同一个作品的感受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读同一个作品的感受也不一样。

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同一个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在不同时期也可以有所不同。

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很少有学生的自主参与,教师往往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强行灌输给学生。

即使是过去流行的“谈话法”,仍是先由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这其实仍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请君入瓮”的阅读模式,根本谈不上珍视学生的体验,学生很难在阅读教学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把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放到重要的教学地位。

一、转变角色,理解学生的阅读体验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应用学生的心理与眼光来看学生,时时想着“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样说,怎样做,怎样想”,不要单纯地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进行教学。

只有真正做到一切从学生出发,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体验,体谅学生的言行,与学生融为一体。

如有位教师上《邱少云》,有学生提出课文中的描写是不对的:“我扭头一看,大火已经在邱少云身上烧起来”,“我”不能扭头一看。

如果“我”可以扭头的话,邱少云为什么不可以翻一个身把火弄灭呢?这位老师开始仍坚持“我”可能是慢慢地扭头,不会被敌人发现,但学生又提出“‘我’可以慢慢地扭头,邱少云为什么不可以慢慢地翻身呢?”这时,教师意识到书上的“扭头一看”是有些问题,而那个学生的想法的确有些道理。

教师马上改变方向,对学生说“你不希望英雄死去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我想邱少云也是一个人,他上有父母、下有姐妹,当时他如果有办法肯定也不想牺牲自己的生命,看来‘扭头一看’也许有点问题。

”可见这位教师已经做到了转变角色,尽力去理解学生的阅读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创新习作指导
学习了新的课程理念,我一直在习作教学方面努力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体会:
1、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2、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

3、拓展广泛的习作空间。

习作课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学生创造性习作的前提是创造性的习作指导,下面我以一次习作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学生心灵的火花给了我创新的灵感
习作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

我觉得有效的“关注”不应当是一种旁观,而是一种师生情感的互动,心灵的沟通。

教师首先要在心理上“屈就”学生,甚至自己当一当儿童。

只有这样,教师的创新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反之,学生的心扉不会向老师全部敞开。

一次,我听一节三年级的习作指导课,题目是《介绍自己》。

正当习作课进行到高潮的时候,一位同学兴奋地发言说:“老师,我想写自己是一片云,可以吗?”听到这个另类问题,我眼前一亮,多可爱的学生啊。

授课教师被这个意外的问题拦住了,他迟疑一下说:“今天我们只说真实的,不说想象的,好吗?我发现那个同学的创作欲望似乎全没了。

而此刻,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创新的种子。

二、文前开源,寻找自己
我深知学生们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于是,我决定顺应儿童的天性,引导学生到语言与思维的“源头”——大自然。

事先我对习作的事一字未提,只是说想带他们到大自然中找一找“自己”。

学生一听兴奋而疑惑。

“就是找一找自己的‘偶像’——自己喜欢的一种树。

”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纷纷发言。

我告诉学生不要急,还是出去看看再说。

走出校园,学生们就像出笼的小鸟,在树林中,小河边,飞过来,飞过去,寻找着,观察着自然界中姿态各异的树。

同学们不断地向我讲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老师,我看到槐树的果实了,是扁扁的。

”“老师,你快闻一闻这片叶子!”“老师……”此刻,我感到学生的心灵之门正向我敞开。

我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学生说:“那么,同学们就比一比自己心目中的树吧。

”于是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赞美自己喜欢的树。

看着同学们投入的样子,我暗暗地高兴。

看来,大自然能够触动孩子们的心灵,激发出感情的火花,如果再创设出良好情景,便可以激活他们的表达欲望。

三、创设情境,抒发自己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善于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心灵参与程度,让学生真正地“自由表达”才可能出
现“有创意的表达”。

为此,我在第二天的习作指导中,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我先出示了习作题目《我是___ _____》,然后作了自我介绍:“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爱好广泛……那么你呢?”学生顺理成章地想到了习作“介绍自己”,他们的回答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这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都知道孙悟空有七十二变,我也有一变,你们信吗?”同学们大都微笑着摇头,目光中充满了好奇,有的同学故意“挑衅”说:“那快变吧!”“我是一棵梧桐树,我生活在一条小溪边……”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我的“自我介绍”打破了思维常规,把学生带入一个想象的世界,令他们眼前一亮,犹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立刻溅起美丽的水花。

学生用目光告诉我他们喜欢这富于创造性的表达。

于是,同学们踊跃发言,同样富有创造性地介绍了“自己”。

我见时机已经成熟就补充说:“你们只是一棵普通的树还不够好,你们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最好有自己的特点和思想,你们想了什么?说了什么?在你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特别的事吗?”这么一说,学生的思想闸门立刻打开了,他们的发言也丰富起来,他们有的描述了“自己”一年四季的变化“……秋天,我的叶子逐渐变黄了,不久,‘小淘气们’纷纷和我告别,他们追逐着,嬉戏着,你撞一下我,我撞一下你,直到投入大地的怀抱他们才安定下来……”;有的倾诉了“自己”被砍伐的遭遇;有的想象了“自己”童话般的经历。

普普通通的树被学生们赋予了新的生命,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寄托了他们的希望。

一节习作课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学生们还觉得意犹未尽,课后,孩子们围住我,继续和我交流着。

世界是多元的、五彩的,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应当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

习作本来就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作业,教师倘若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就等于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鲜明的个体,他们有着我们无法预测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的习作也应该是富有灵性的。

因此,我们在习作指导中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还给他们属于自己的空间,让他们的心灵在生活中激发出美的火花,在习作的过程中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