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模板
珍视学生的体验教育

在教学 1 , , 2时 我抓住题眼“ 平均分” 每一 : “
提倡多角度的 、 有创意的学 习。 如果学生们没有 : “ 。多媒体先出示一个月饼 、 份”它” 平均分成两 : , 境 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 多 受到情感 的感染 ,学生就不可能对所学的数学 : 份,接着动画演示怎样才算平均分 ,初步体验 : 一点表现 自己的机会 ,更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 知识 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
- 平均分 ” “ 的含义 0 等多个学生说出“ 把一个月饼 创设情境 :平均分 ’ ‘ 成两份 ,每一份 ’ ‘ ’ l ” ‘ 是 它 的 , 这句 2 教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步 : 系学生 : , 联 话后 , 老师就 问学生们 同学们 , “ 这句话中 ‘ 平 生活导人 。同学们 , 你们在家里 , 或者在学校里 : 均分 ’ 三字能否去掉呢? 同时多媒体 演示 出不平
缍 不仅 是书 法家的 更是每一个中国 事, 人的 是每一 事, 个中国
中 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素质。实践证明, 写好字是学好科 学文化知识的基础 , 也是加强学生睛感 、 意志、 心理品质培养以
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学的 目的,并结合具体 的作文 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努力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和反映
赣 处都能灵活的应用 。
、
作 文 是 客 观事 物 在 学 生 头脑 中的 正 确反 映
智
所谓把字 写好, 是要写正 端正。 就 确写 一部分同 学写得
作文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文章表达的思想是否健康 取决于学生思想认识是否正确 。 因此 , 作文教学中要始终把为培
宋 人体 , 写得美观 , 是他们长期努力的结果 。 我认为 , 写好汉字 ,
语文案例分析类题目答题模板汇总

案例分析题答题模板汇总*标红部分为固定表述或答题角度1.“视频\图片\音乐作用”类题目。
答:(总说)采用视频\图片\音频教学,直观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法新颖,能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
(分说)结合案例,找出具体内容,阐述这个情境创设:能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否使学生获得某方面能力的提升;能否实现教学目标。
2.“提问的目的”类题目。
答:(总说)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教学中常见的互动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通过课堂提问,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思维活动,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同时,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检验教学效果。
(分说)此处教师提问:(问题具体内容)。
让学生回归文本、钻研文本,理解重点句子在文中表达情意的作用。
分析具体提问的内容及作用。
3.“引用他人言论”类题目(只在高中出现过)答:1.(总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感受与鉴赏”目标指出:让学生阅读优秀作品,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教师在课堂结尾处引用名家名言作为总结,不仅实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总目标,也实现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若在开头引用,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加深,激发了,也拓展了,开阔了,促进了课外阅读。
4.“该老师是如何(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组织课堂活动、组织阅读活动)”或“请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角度评价该教师教学行为”类。
答:(1)(总说)《普通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分说)从教师提问、引导、评价、总结几个角度分析教师行为。
(答题模式:复述或概括教师行为+该行为的好处(或如何体现总说里的课标理念的))5.“导入的作用”类答:(1)(总说)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
课文《葡萄沟》说课稿(精选5篇)

课文《葡萄沟》说课稿课文《葡萄沟》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葡萄沟》说课稿(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文《葡萄沟》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盛产葡萄的好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分为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列举了葡萄沟盛产的水果。
第2自然段,介绍了种在山坡上的葡萄成熟前后的迷人景象。
第3自然段,介绍未运到城市的葡萄被制成葡萄干,非常有名。
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
课文第2自然段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
第1自然段可作为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1、会认12生字,积累优美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3、感受葡萄沟是一个好地方,向往新疆,向往葡萄沟。
(三)教学重、难点:1、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2、葡萄干是怎样做成的。
二、说教法直观演示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开放课堂,课外延伸。
三、说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四、说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检测生字。
2、(课件出示)师:老师说一首民谣,大家猜猜说的是什么地方,好吗?“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
”(既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主学习1、自学提示。
2、师: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听听课文。
(课件朗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交流展示,点评纠偏1、为什么这个地方叫葡萄沟?它在什么地方呢?2、同学们,你们从哪儿可以看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1)第一段:盛产水果,葡萄特别多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葡萄沟的水果的吗?(时间)(2)第二段:风景优美(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质疑:葡萄的颜色特别多,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五光十色呢?这里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而用“五光十色”呢?点拨:①“五颜六色”只是表现颜色,葡萄成熟了是有许多水分的。
阅读教学应该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

课 堂 成 为 培 养学 生 个 I 舞 台呢 ? 生的 笔者 结 合 平 时 的教 学
实 践 , 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个 人 的 一 些看 法 。 谈
的 品 质 值 得 我 们 大 家 学 习 ,但 也 有 学 生 不 同 意 这 种 看 法 , 为 现 在 是市 场 经 济 , 个 人 要 有竞 争 意 识 , 善 于 认 一 要 展 示 自我 , 果都 像 落 花 生 那 样 默 默 无 闻 , 怕 连 一 份 如 恐 合 适 的工 作 都 找 不 到 , 以 , 当 今 社会 里 , 子 、 榴 、 所 在 桃 石 木 瓜也 有 值 得 我 们学 习的 地 方 。这 里 , 生 萌发 出的 是 学 强 烈 的 自主 意 识 、 厚 的 个性 色彩 。因 此 教 师要 在 学 生 浓 不 违 背 基本 价 值 取 向 的前 提 下 ,尊 重 学 生独 特 的 体 验 , 让 学 生 从 中去 明 辨 是 非 , 成 个性 化的 人 格 。 形 三 、 重 多 元 的 阅读 评 价 注 多 元评 价 包 括 知 识 、 力 、 感 、 度 、 程 、 法 等 能 情 态 过 方
习潜 能 。 法 国著 名 的 儿童 心理 学 家 卢梭 说 “ ” 儿童 有 他 特 有 的看 法 、 法和 感 情 。 果 用 我 们 的 看法 、 想 如 想法 和 感 情
中 的独 特 体 验 。 体验 是极 其 个 性 化 的行 为 , ” 具有 最 鲜 明 的个 性 特 点 。面 对 同一 内容 , 不 同 人 的 眼里 感 受 是 不 在 同 的 ,所 谓 “ 千 个 读 者 心 中有 一千 个 哈 姆 莱 特 的 形 一 象 ”所 以在 阅读 活动 中 , 师 不应 以权 威 者 身份 向学 生 , 教
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索溪峪的“野”》一、课程标准解读《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 “独特”就是与众不同,就是个性化的解读。
“独特体验”充分反映学生的精神世界。
1.语文课程的特点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1)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决定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
人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2)语文学习过程的独特性决定的。
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称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
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体现。
《语文标准》在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部分,这样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珍视,学生,独特]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珍视,学生,独特]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ce200953e53a580217fcfe15.png)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备课时,对自己设置的“问题”都准备了正确的答案。
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与教案(包括教材、教参)里的“答案”不相同时,教师怎样对待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呢?下面先看两个教学案例。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狼和小羊》(小学第三册)结尾时,我微笑地问学生:“狼龇着牙,向小羊扑去,结果怎么样?”“狼向小羊扑去,用力太猛,碰到石头撞死了。
”“狼向前扑去的时候,小羊一闪,狼掉到溪里淹死了。
”“正在危急时刻,赶来了一个猎人。
他开枪把狼打死了。
”——想不到学生有这么多奇思怪想,可我的教案里写着:“小羊被狼吃了。
”看到还有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下课的时间又快到了,我便赶紧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让学生用笔记下。
课后,我反复思考,似乎觉得这样处理不妥。
�(二)对课文《宋定伯捉鬼》(初中第一册)的主题讨论几分钟后,学生的意见大体一致,但我还是再鼓励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大胆发言。
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他说:“文中的鬼,憨头憨脑,自始至终没有一丝一毫加害宋定伯的意思。
宋定伯说什么他都信,没有心眼,老实巴交。
而宋定伯,从一开始就打定了要捉鬼卖鬼的主意,一路上使尽了欺诈的手段。
”——我不禁一怔,课本里“阅读提示”写着“一个人用智谋制服鬼的故事”,《教师教学用书》也说这个故事“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
我想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否定这位学生的意见,但又觉得过于武断、轻率;要么对他的说法加以赞赏,又似乎一时拿不准。
不过,有思考总比没思考好。
于是,我先提议全班学生为他鼓掌,接着说道:“这位同学敢于思考的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他的见解,非常独特,我也得再想想,等课后查找资料,下节课来与同学们交流,好吗?”但学生的目光还是流露出些许遗憾。
一下课,我就急忙走向资料室。
这两个案例,引发了笔者对课程改革要作更深的思考,对课程标准有了更多的理解。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或者预先设置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学生往里钻;而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索 渐 人 佳 境 读 出底 气 找到 自 己 的 精 神 家 园
,
“
”
,
,
。
二
、
砥砺
一
斑点 评 到 争 鸣
仅 在 教 学 生 学 而 且 向学 生 展 示 了
,
一
种虚 心 诚 恳 民 主 宽
、
,
、
攀 攀 攀 嘲 鹂 掣 辫孵 黼 湖 雩 戮 篓 寨 黧 篆
— —
; 戮
。
、
茹 萎
,
,
—
—
—
—
一
王 口 文/ 玉 薪
、
j
,
,
,
.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
,
。
溪:
“
。
搿
。
0
’
0 _ 霸 ⑩ l痂固
。
…
…
一
群
。
北 京教 育 考 碱 院 鼹 前 蜜 布
.
人 不
式 得 以 任 何 影 l 向社 会 发 布
r
t
、 、
、
,
,
。
,
、
,
,
,
,
,
。
,
,
一
_
j
j ?
。
。 。
成走 给 常 读 赶 师为 了 进度 ; 把阅 l 冁 讨论变 过场 只 学生 _ 两分 打 钟的思考与讨论 或者 没 等 生 {撇 完 就 断 还 学将 ; 师 新 首先 教 要j 巨 教 育 观 念 尊 重学 生 的 阏蠢 体验 珍 视 留 学生 路 急 予 将答案 盘 出 试想 不 给学生 足 时间? 思 全抛 的 哔 学生的独}撼 受 新 代 自 生 有 敏 锐 观察力 活 跃 的 那 么他 们 只 揣摩 获 能 教师 图去 答案 哪 里 能 得自己 的 意 猜测 力 世 思想 快 速 受 新 事 物 的 能 对 界 有自己 独 特 的 判 断 。 、 接 师 独 特感 受呢 即使学 答 超 出 了教 预 的范 正确 的 ? 生 案 左 此 定 围 因 此 他们 的 思 想 i 做 法 有 时 与 教 师 的 观 点 想法 相 应 该给 充 的肯定与鼓 励 即使 不那么 准确 教 也要 j 予 分 时 我 们 应 该 为 他 们 的 法 高 兴 尊 重 他 们带 有个 性的 体 想 I 妻 师 量 人 的 雅 通过 平 对 话的 式引 导 学生 { } 充 修 正 使 等 方 容 验 瞰 学 生的感 是 幼稚 肤浅 的 甚 至 是 片 面 的 错 误 悟 之i 珍视 生 ! 一棒 子 折 完善 真 正做到 学 独特 的黻 感受 体 验 和 理 至 棼 Ⅵ 下 去 而应当热 情 地 鼓励 引导 的, 师 越 忌 教 搠 区 院 背 乡初 中 ) 西 想 苗 心 护 用 去呵 熠 熠生 辉的思 火 同时针 爻蜞 认 知结构和 思 解 ( 佧 者单 位 陕 师范 大学 文 学 临 渭 龙 责 0 任 教 积 有 足 i 维 擢 中 的 缺 陷 不 给予 极 效 的帮助 这样 , 师不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范文-模板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范文_模板《坐井观天》教学案例范文一、背景分析“生本教育”是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教授倡导并主持实验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
它的特点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
从而使教育教学在实现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同时,也使教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自主的课堂”,是学生积极探究的“学生的课堂”。
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将以文本教材为载体,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带领学生拓展思维,多角度、多途径地与文本对话,感受、体验、品味、想象文本所写,达到掌握知识、情感共鸣、感悟深刻效果,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教材分析《坐井观天》是一篇集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寓言故事。
文章通过小鸟和青蛙对天空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面。
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的处理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三、设计理念多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研究生本课堂以来,我在努力打造生本课堂的同时,又把信息技术引进生本的课堂,进行网络环境下生本课堂的有效探索。
本课的设计理念有:1、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2、充分发挥ppt软件和网络学习平台的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利用百度网络平台搜集资料。
2、让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体会、读想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
3、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好一个“牧者”,适时“收”、“放”、“引”。
五、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复习生字词语,积累语言。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坐井观天”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教师备课时,对自己设置的“问题”都准备了正确的答案。
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与教案(包括教材、教参)里的“答案”不相同时,教师怎样对待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呢?
下面先看两个教学案例。
(一)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狼和小羊》(小学第三册)结尾时,我微笑地问学生:“狼龇着牙,向小羊扑去,结果怎么样?”
“狼向小羊扑去,用力太猛,碰到石头撞死了。
”
“狼向前扑去的时候,小羊一闪,狼掉到溪里淹死了。
”
“正在危急时刻,赶来了一个猎人。
他开枪把狼打死了。
”
——想不到学生有这么多奇思怪想,可我的教案里写着:“小羊被狼吃了。
”看到还有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下课的时间又快到了,我便赶紧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让学生用笔记下。
课后,我反复思考,似乎觉得这样处理不妥。
二)
对课文《宋定伯捉鬼》(初中第一册)的主题讨论几分钟后,学生的意见大体一致,但我还是再鼓励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大胆发言。
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他说:“文中的鬼,憨头憨脑,自始至终没有一丝一毫加害宋定伯的意思。
宋定伯说什么他都信,没有心眼,老实巴交。
而宋定伯,从一开始就打定了要捉鬼卖鬼的主意,一路上使尽了欺诈的手段。
”
——我不禁一怔,课本里“阅读提示”写着“一个人用智谋制服鬼的故事”,《教师教学用书》也说这个故事“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
我想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否定这位学生的意见,但又觉得过于武断、轻率;要么对他的说法加以赞赏,又似乎一时拿不准。
不过,有思考总比没思考好。
于是,我先提议全班学生为他鼓掌,接着说道:“这位同学敢于思考的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他的见解,非常独特,我也得再想想,等课后查找资料,下节课来与同学们交流,好吗?”但学生的目光还是流露出些许遗憾。
一下课,我就急忙走向资料室。
这两个案例,引发了笔者对课程改革要作更深的思考,对课程标准有了更多的
理解。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或者预先设置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学生往里钻;而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中,不能用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以致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
《宋定伯捉鬼》的主题,教参早有“定论”,但第二个案例中学生的看法不无道理;尤其是他那不唯书、不唯师的勇气,那新颖的看问题的视角,那逆向思维产生的独到见解,确实难能可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其中“珍视”二字分量很重,蕴涵了这次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的重视程度。
“珍视”,即珍惜重视,不是一般地看待,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简单地用预定的“标准”答案去匡正学生的不同意见;“独特”,即独有的、特别的,具有个性的,包含着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价值取向。
接受美学、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
课文的意义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生成的,教师万万不可用自己(包括教参)的分析、结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剥夺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上述第一个案例中,学生课堂交流的时间不足,其主体地位则动摇、丧失了。
再者,学生想象出的种种美好结局,饱含了孩子们同情弱小、扬善除恶的善良愿望(虽然与全文的故事情节及寓意不大相符),可惜教师未能充分地加以肯定,而是匆忙地把教案里的“答案”交给学生,取代了他们鲜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如果这样日复一日,学生将渐渐变得懒惰、麻木,失却了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老师的答案是对的,只要记住老师的答案就行了。
长此以往,何谈阅读能力的提高?何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何谈人的发展?
近年来,在中小学教育界谈论着报刊上的一则消息:“冰化了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春天。
”——多么富有灵性和诗意啊!可是就因为它与教师教案里的“正确”答案(“水”)不一致,而被老师用红笔打了。
——真让人啼笑皆非!这个红红的不仅仅画在学生的作业簿上,而且刻在学生幼小、稚嫩的心灵里;它不仅仅错判了一个出色的答案,而且可能扼杀了孩子创造的天性。
课堂上,即使学生的回答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
这样,教师不仅
在教学生学,而且,向学生展示了一种虚心诚恳、民主宽容的人格风范。
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终身的。
其次,学生说出独特的、与教案不同的理解,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文化积淀无疑是一个挑战。
按着教参讲,照着教案读,自然省心省力;一旦“开放”,一个头脑怎能应对50个头脑?对此,第二个案例的作者李涛老师(厦门市后溪中学)深有感触:“现在,我觉得比过去更累了,课前得想许多问题,看许多资料,以备学生‘刁钻’的提问、回答;但无论怎样准备,上课还是难免有卡壳的时候。
”就《宋定伯捉鬼》一文,可能绝大多数教师备课时都未曾想到为“鬼”翻案,但课堂上突然冒出这么一个尖锐的、与众不同的观点,的确难为了年轻的李老师。
这也是对教师专业功底、教育理念和教学机智的考验。
它唤起了教师的危机感、紧迫感,教师们沿用了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教学方式和习惯受到了冲击。
学生“遗憾”的眼睛,仿佛还在盯着站在讲台前的我们,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脑海里,逼迫我们不敢松懈,必须继续读书,终身学习,不断地发展、充实、提高自己。
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师生平等对话,有利于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构建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学习伙伴关系。
第二个案例里学生与教案的不同看法,促动教师进一步钻研课文、理解课文,实现了教学相长。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20XX年第10期上的文章《〈宋定伯捉鬼〉析疑》,其观点与那位学生的见解大致相同。
这再一次提醒我们不可低估学生的潜力与见识,不要有意无意地摧残了学生创新的萌芽。
再次,过去学生一般采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现成答案)呈现出来,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学习,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
因此,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的角色也在转变,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教案的地位、作用和写法应该重新审视。
备课时,编写教案须明确教学的大体方向,确定一个或几个流程,既要强调共性的东西,又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
教学中不能把课堂教学变成教案的翻版,上课即上演“教案剧”,一言不差,一句不落,学生的回答与教案里预定的“正确”答案不相同便算错误;而应当面对50个活泼的生命,“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视他们的具体学习情况,相机改动教案。
因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而且,课堂教学首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教案。
联想开去,《教师教学用书》的意义和编法也应当反思。
它不应该是教师离不开的拐杖,而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的资料手册;它不应该是“正确”的答案,成了束缚教师、学生的紧箍咒,而应该能够激活教师的思维,开阔教师的眼界;它不应该只收录一家之言,而应该博采对课文的各种解读甚至批判的观点、求疵的意见。
这样才有利于促进教师拓展思路,形成一种开放的、多元的阅读观和教学观。
眼下,全国38个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实验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一个多学期,“课程改革”“课程标准”成了基础教育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
在这场改革中,广大教师将经历重新学习、反思传统、更新观念的必要过程,许多新理念、新观点等待我们去认知,去思考,并付诸教育教学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