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孟子)..共76页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玄學”
在西晉時代已經使用了“玄學”這個名 稱,據《晉書》卷五四《陸雲傳》說: 「(陸)雲……至一家便寄宿,見一少 年美風姿,共談《老子》,辭致深遠, 向曉辭去。行十許里,至故人家,云: 此數十里中無人居。雲意始悟,卻尋昨 宿處,乃王弼冢。雲本無玄學,自此談 老殊進。」
“玄學”
魏晉時一般常把“玄學”稱為“玄遠” 之學,《世說新語德行》注引《魏氏春 秋》說:「上曰:天下之至慎者其惟阮 嗣宗乎?每與之言,言及玄遠,而未嘗 評論時事、臧否人物…” 何劭《荀粲傳》中談及這個名稱的涵義 :
“玄學”
魏晉時期的哲學稱為「魏晉玄學」 “玄學”這個名稱,見于梁沈約的《宋書》, 該書《雷次宗傳》曾說: 「元嘉十五年,徵次宗至京師,開館于雞籠山, 聚徒教授,置生百餘人。會稽朱膺之、潁川庚 蔚之并以儒學,監總諸生。時國子學未立,上 留心藝術,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太子率更 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凡四 學并見。」
“玄學”
“本”為“體”(本體),“末”為 “用”(功用) “有”即是有名有形的具體的存在物, 指天地萬物、政治人倫(名教) ,“無” ( ) 則為無名無形的超時空的本體,名為 “道”或“自然” 魏晉玄學所討論的問題就是指作為無名 無形的超時空的本體和有名有形具體的 天地萬物的關係問題
“玄學”
魏晉玄學既然是討論天地萬物存在的根 據這樣的本體論問題,而這種問題在老 莊哲學中已經多少接觸到了,所以在當 時又常常把“‘玄遠之學”直接稱為 “老莊”或“玄宗”、“玄虛”之學等 等。 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勉學》中說: 「何晏、王弼祖述玄宗」
魏晉名士
魏晉間之所謂名士,只是為名士。專為名士, 則其人惟在顯一逸氣,而逸氣無所附麗。此即 為「名士」人格。 此所謂名士,非以立德而名,亦非以立功立言 而名。其為名 ,惟在因顯一逸氣而名 逸氣雖無所附麗,而亦有表現。其表現在清言, 清談。清言固有所言,清談固有所談,其所言 所談為玄理

中国哲学史孟子部分

中国哲学史孟子部分

孟子的性善论一、孟子生平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战国中期如家的代表人物。

《世纪·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后世称孟子与子思的思想为“思孟学派”。

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

研究孟子生平事迹最早最可靠的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及《孟子》这部著作。

现存《孟子》仅有后汉赵岐《孟子章句》一种。

赵岐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删定为七篇,即现存的《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母三迁《三字经》说:“昔孟母,择邻处”(二)亚圣孟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氦氦份教莓寄逢犀抚篓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愈的《原道》提出了儒家道统说,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系。

在这一系列的关于儒家学说的传授系统中,孟子仅次于孔子,被认为是儒家正统性的象征。

南宋朱熹、陆九渊极力尊孟。

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包括《孟子集注》《孟子》与《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儒家《四书》,并被立为官学。

元仁宗延佑年间(1314-1320)科举考试恢复以明经试士,并规定以程朱注释的四书五经为主。

朱熹的《孟子集注》成为士子科考的必读之书。

孟子的“亚圣”称号也被官方特准。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决定亚圣孟子与颜子、曾子、子思为孔子四配。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子不得已也!”(《滕文公下》)杨朱:一毛不拔的典故“自生民以来,未有胜于孔子者。

中国哲学史(孟子)

中国哲学史(孟子)
浓缩为仁 和义,目的是要人在道德修养过程中,牢 牢把握住众善的出发点和判断善恶美丑的 根本准则。孟子一再强调:“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 子·离娄上》)这实际上就是认为“仁”必 须最终落实到“义”,仁是道德的主体, 义则是道德主体的表现方式。
的境界。子思“天人合一”的思想,本源自于孔子,他从理论上进
行了说明和论证,后来对孟子以至整个儒家哲学都有深刻的影响。
• 从《中庸》的整体结构来看。子思先从天 道讲到人道,又从人道讲到天道,重点是 讲人道如何上达到天道,因而“诚”的主 要内容实际上是讲君子的精神修养,同时 也涉及君子的认知活动,前者即所谓“尊 德性”,后者即所谓“道问学”。
理想,他开始带领学生们风尘仆仆,往来于各国, 游说诸侯,企图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主张,实现自 己平治天下的外王理想。孟子以他的名望,所到之 处,常受到诸侯的礼遇,他们的出游经常“后车数 十乘,从者数百人”,颇有规模。
• 尽管如此,他的王道主义在当时诸侯纷争, 举天下竞于气力的时代,难以为诸侯所接受。 当时统冶者需要的是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 兵的法家思想,而孟子那套以道德人本主义 为基础的内圣外王之道常被认为“迂远而阔 于事情”,是可爱而不可用的理想主义。由 于自己的思想主张与时代的选择不相吻合, 使孟子徒有“舍我其谁”的王者师的气象, 却没有奉天应运成就王道之时命。孟子只好 在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
• 另一方面,人也不能离开道:“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因此,才 有圣人之“教”和君子的“修道”:“率 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修道”还是 不“修道” ,是君子与小人的重要界限。
• 所谓“率性”,即是因顺人得自“天命” 的本性,如此才是进圣成德的根本途径。 当然,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他的本有 的道德天性因种种欲念所遮蔽,道往往是 “费而隐”的,“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因此还必须在圣人之“教”的引导下进行 日常的学习和修养,这就是《中庸》所谓 “修道之谓教”。

中国哲学史 (完整)

中国哲学史 (完整)

中国哲学史主讲人:潘畅和绪论一哲学简介一、哲学的定义“哲学”一词来自希腊文philosophia,由“爱”和“智慧”两词组成,意为“爱智慧”。

汉语“哲”字亦为“智慧”、“明智”的意思。

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首次借用汉语的“哲”、“学”两字指称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的学说,1896年前后,中国的学者黄遵宪将这一名称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

二、西方哲学史上对哲学的三种界定:1.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前古希腊早期思想家们的回答:哲学是爱智。

爱:事物之间的和谐一致、相互适应。

智慧:所有存在的东西(存在者)都在存在之中,都属于存在,都集合于存在之中,存在把存在的东西集合为一。

2.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几千年的传统哲学的回答。

把存在当作对立于人以外的概念来加以追求的学问。

3.黑格尔死后现当代哲学家的回答:哲学是将人与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学问。

中国哲学与古希腊早期的爱智慧之学和现当代的“后哲学”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四、哲学的价值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中华文明的自然基础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至少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便已经形成了东临海,西及沙漠的庞大帝国。

境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580条,其中仅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大水系的流域面积就达数百万平方公里。

无论是兴起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依山傍海的希腊还是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都难以与之相比。

这块内陆基地,提供了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而且蕴藏着雄厚的发展潜能,使他能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

所以尽管遭受过多次外族的入侵,而终究能保持文化的延续与完整,未曾像其他古老文明那样遭致毁灭或中断。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不仅有上千条巨川大河,也有绵延的崇山峻岭,有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和1.8万公里的海岸线……。

中国哲学史课件

中国哲学史课件
总结词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
详细描述
中国近现代哲学家开始关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试图通 过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和发展 提供借鉴。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总结词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详细描述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对中国哲 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 促进了中国哲学的转型和发展。
商鞅与法家哲学
总结词
商鞅是法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 主张强化法律制度,推行严格的法律制裁, 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的目的 。
详细描述
商鞅认为法律是治国之本,必须强化法律的 权威和执行力度,推行严格的法律制裁,以 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同时,商鞅 也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度
中国哲学史课件(新)
目录
•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儒家哲学思想 • 道家哲学思想 • 法家哲学思想 • 佛教哲学思想 • 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 展
夏商周时期的哲学思想
总结词
初创期,思想萌芽
代表人物
商汤、周公旦等
详细描述
夏商周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开始初创 ,逐渐形成了对天人关系、道法自然 等问题的思考。
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用法律和制度来约束和规范。
05
佛教哲学思想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发展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左 右开始传入中国。初期主要通过商人 和僧侣的传播,逐渐在中国社会中产 生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 化融合,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 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先秦哲学课件03孔孟哲学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先秦哲学课件03孔孟哲学
“中庸”意即用中以为和。
它要求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时,要在过和不 及之间寻求适中合宜之处,即“执两用 中”,达到和谐统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 路》
和谐统一的实现又是以“礼”来调节的。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亦不可行。” 《学 而》
▪ 《中庸》一书对孔子中庸思想做了充分发 挥,把“中庸”从一种方法论原则提升到 世界观的高度:
《阳货》17.6
圣人:博施与济众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 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雍也》6.30
强调人生的追求永无止境。
二、中庸方法论的提出
▪ 自然经济的适度生活原则
▪ 儒者阶层的特殊生存地位
身份重要:掌握着文化(六艺)传播重任 地位居中:上有诸侯卿大夫,下有庶民工商 观念意识:能上能下,亦上亦下,选择中道
三、仁政的思想学说—民贵君轻
▪ 政治现状:“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 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滕文公下》
▪ 出发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 之政。《公孙丑上》 ▪ 推行方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 掌。《梁惠王上》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以力服人,非心服 也” 《公孙丑上》
说明:原始社会中祭祀是团体的活动,而团体 的祭祀活动具有一定的团体秩序,包含着种种 行为的规定。礼一方面继承了这种社群团体内 部秩序规定的传统,一方面发展为各种具体的 行为规范和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仪节。
▪ 乐,本是乐舞、乐曲、乐歌的统称。在礼 典仪式中不同等级地位的贵族,使用的乐 器、舞蹈、颂歌都有形制、数量、特点的 规定,不可僭越。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 國哲學簡史
36
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 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 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 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于事于物不 着痕迹。
中. 國哲學簡史
中. 國哲學簡史
17
儒家
中. 國哲學簡史
18
儒家學派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儒 家思想是一种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 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 形态。
它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 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
中国哲学家有覃思精察、析入毫芒的头脑,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
怀。他们善于发扬本民族哲学的优良传统,也善于取他山之玉攻自家之
石,学习、借鉴、吸收、融会外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并且进一步发
展中国哲学,使之获得新的理论形态。
➢ 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传入多年以后,发展成了我们中国的佛教。
➢ 基督教和西方近代科学传入,它促使中国哲学出现了一种新的思维。
中. 國哲學簡史
10
第一是阴阳家
他们讲的是一种宇宙生成论。它由“阴”、“阳”得名。在中 国思想里,阴、阳是宇宙形成论的两个主要原则。中国人相信,阴 阳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
中. 國哲學簡史
11
第二是儒家
这一家在西方文献中称为“孔子学派”。他们与别家的人不 同,都是传授古代典藉的教师,因而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者。 至于孔子,的确是这一家的领袖人物,说他是它的创建人也是正 确的。不过“儒”字不限于指孔子学派的人,它的含义要广泛些。

《孟子》(word打印版)

《孟子》(word打印版)

《孟子》目录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 (1)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 (1)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1)梁惠王章句上.第四章 (2)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章 (2)梁惠王章句上.第六章 (2)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章 (2)梁惠王章句下.第一章 (4)梁惠王章句下.第二章 (5)梁惠王章句下.第三章 (5)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章 (5)梁惠王章句下.第五章 (6)梁惠王章句下.第六章 (6)梁惠王章句下.第七章 (6)梁惠王章句下.第八章 (7)梁惠王章句下.第九章 (7)梁惠王章句下.第十章 (7)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一章 (7)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章 (8)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三章 (8)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四章 (8)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五章 (8)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六章 (9)公孙丑上.第一章 (9)公孙丑上.第二章 (10)公孙丑上.第三章 (11)公孙丑上.第五章 (12)公孙丑上.第六章 (12)公孙丑上.第七章 (12)公孙丑上.第八章 (13)公孙丑上.第九章 (13)公孙丑下.第一章 (13)公孙丑下.第二章 (13)公孙丑下.第三章 (14)公孙丑下.第四章 (14)公孙丑下.第五章 (15)公孙丑下.第六章 (15)公孙丑下.第七章 (15)公孙丑下.第八章 (15)公孙丑下.第九章 (16)公孙丑下.第十章 (16)公孙丑下.第十一章 (16)公孙丑下.第十二章 (17)公孙丑下.第十三章 (17)公孙丑下.第十四章 (17)滕文公上.第一章 (17)滕文公上.第二章 (18)滕文公上.第三章 (18)滕文公上.第四章 (19)滕文公上.第五章 (20)滕文公下.第一章 (21)滕文公下.第二章 (21)滕文公下.第三章 (21)滕文公下.第四章 (22)滕文公下.第六章 (23)滕文公下.第七章 (23)滕文公下.第八章 (23)滕文公下.第九章 (23)滕文公下.第十章 (24)离娄上.第一章 (24)离娄上.第二章 (25)离娄上.第三章 (25)离娄上.第四章 (25)离娄上.第五章 (26)离娄上.第六章 (26)离娄上.第七章 (26)离娄上.第八章 (26)离娄上.第九章 (26)离娄上.第十章 (27)离娄上.第十一章 (27)离娄上.第十二章 (27)离娄上.第十三章 (27)离娄上.第十四章 (27)离娄上.第十五章 (27)离娄上.第十六章 (28)离娄上.第十七章 (28)离娄上.第十八章 (28)离娄上.第十九章 (28)离娄上.第二十章 (28)离娄上.第二十一章 (28)离娄上.第二十二章 (29)离娄上.第二十三章 (29)离娄上.第二十五章 (29)离娄上.第二十六章 (29)离娄上.第二十七章 (29)离娄上.第二十八章 (29)离娄下.第一章 (29)离娄下.第二章 (30)离娄下.第三章 (30)离娄下.第四章 (30)离娄下.第五章 (30)离娄下.第六章 (30)离娄下.第七章 (30)离娄下.第八章 (30)离娄下.第九章 (31)离娄下.第十章 (31)离娄下.第十一章 (31)离娄下.第十二章 (31)离娄下.第十三章 (31)离娄下.第十四章 (31)离娄下.第十五章 (31)离娄下.第十六章 (31)离娄下.第十七章 (31)离娄下.第十八章 (31)离娄下.第十九章 (32)离娄下.第二十章 (32)离娄下.第二十一章 (32)离娄下.第二十二章 (32)离娄下.第二十三章 (32)离娄下.第二十四章 (32)离娄下.第二十六章 (33)离娄下.第二十七章 (33)离娄下.第二十八章 (33)离娄下.第二十九章 (33)离娄下.第三十章 (34)离娄下.第三十一章 (34)离娄下.第三十二章 (34)离娄下.第三十三章 (34)万章上.第一章 (35)万章上.第二章 (35)万章上.第三章 (35)万章上.第四章 (36)万章上.第五章 (36)万章上.第六章 (37)万章上.第七章 (37)万章上.第八章 (38)万章上.第九章 (38)万章下.第一章 (38)万章下.第二章 (39)万章下.第三章 (39)万章下.第四章 (40)万章下.第五章 (40)万章下.第六章 (41)万章下.第七章 (41)万章下.第八章 (42)万章下.第九章 (42)孟子见梁惠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