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世界电影流派

世界三次电影运动
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1917年---1928年)
第二次先锋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 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
第三次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20世纪五 六十年代
一、布莱顿学派
• 20世纪初 英国布莱顿地区。主张在露天场景 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现实主义的萌芽。多视 点时空观念。 • 代表:乔治· 阿尔培特· 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镜》 《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玛丽珍妮的灾难》 • • 詹姆士· 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埃斯美· 柯 林斯《汽车中的婚礼》,西赛尔· 海普华斯《义犬 救主记》。
超现实主义流 派
②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达达主 义的超现实性美学追求 最终导致了超现 实主义电影的产生。谢尔曼.杜拉克《贝 壳与僧侣》 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 受精神分析学说影响,将心理欲望搬上 银幕,显示梦幻和被压抑的潜意识。没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现实场景与怪诞的、 象征 的场面相交织,表现主观世界的扭 曲、混乱。 曼.雷伊《海之星》
(1)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 第三阶段: • 1929年后,法国电影的‚先锋派‛运动也 转入纪录电影。这种纪录电影很快就分为 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嘲讽社会现象为主,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国导演J.维果的《尼斯景像》(1929~ 1930)主要是以怪诞的画面和奇特的剪辑, 借实录的尼斯景像,嘲讽市内上流社会的 生活丑态;
五、法国诗意现实主义(1930-1945 年)
年代 20世纪30年代 特征 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 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 贡献: 1、更新现实的观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 2、景深镜头的运用与确立,他的实践为巴赞的‚场面调度‛ 的理论得到了证实,景深镜头的运用,对于‚电影本体论‛ 的发展影响很大。 3、发挥电影中文学的力量。 1、更新现实的观念。最奇特, 最具特色的方面。 。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始末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一次实验电影运动,通常认为发端于1910年代,1920年代进入高峰时期,以法国和德国为中心,波及意大利、英国、匈牙利等国家,这个时期的苏联电影学派也被认为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一个重要学派。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先锋派(1920—1925)以法国印象主义电影为代表,贯穿先锋派电影运动始终;第二先锋派(1921—1926)以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为代表;第三先锋派(1927—1930)是一个纪录电影学派,影响波及欧洲许多国家。
1920年代末,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再次来袭,以及德国纳粹上台后大肆驱逐德国先锋电影运动代表人物,加上有声电影出现,欧洲先锋派电影逐渐走向终结。
先锋派电影运动,是指1920年代出现在欧洲的第一次实验电影运动,通常认为发端于1910年代末,1920年代进入高峰时期,以法国和德国为中心,波及意大利、英国、匈牙利等其他欧洲国家。
另外,以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也被认为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学派。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先锋派以法国印象主义电影为代表,从1917年到1929年贯穿先锋派电影运动始终;第二先锋派以法国超现实主义和德国表现主义为代表;第三先锋派是指阿贝尔托·卡瓦尔康蒂创立的纪录电影流派,他于1926年制作完成的影片《只有几小时》标志着这个流派的正式诞生,后被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为“第三先锋派”(01)。
虽然三个先锋派的影片特点不尽相同,但是作为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都有一个明显的相似点,即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不以讲述故事为宗旨,并且由于当时有声电影还没有发明,因而主要探索无声影片的纯视觉表现力和美学特征。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同时孕育了一些电影理论家和创作者。
这场实验电影运动,是继美国格里菲斯打破以往一个镜头表现一个场景、开始在电影时空和节奏以及叙事形式方面有所革新之后,西方电影艺术家对电影视觉表现手段的又一次实验和探索,从而使1920年代电影艺术创作的中心从美国回到了欧洲。
电影基础理论与常识

电影基础理论与常识(一).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1.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德)抽象电影抽象电影(法)纯电影(法)印象派电影(法)先锋派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法国20年代(1917——1928)的这场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的不同。
前期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而1925年以后,则倾向于抽象化。
所以将1925年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
不过,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
【名词解释:先锋派电影】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而主要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的影片。
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
拍片活动开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于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在有声电影发明后,先锋电影趋于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在拍片方式和艺术主张上大同小异的实验电影。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活动的中心是德国和法国;然而,以“复兴法国电影”为起点的这场先锋艺术运动,几乎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民族电影的命题,而成为对电影艺术的表现潜能的多方面的论证。
其兴起的原因有二:一是好莱坞电影占领了欧洲的电影市场,使欧洲电影艺术上停止不前,商业化倾向严重,这使得欧洲的电影艺术家产生了振兴民族电影的愿望;二是一战带来的精神危机加速了19世纪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先锋派电影便应运而生了。
其主要流派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等。
他们的艺术主张是:①.反对商业电影,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之成为供少数人玩赏、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②.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并创造了诸如纯电影、绝对电影等术语,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潜意识化倾向;具体的说可归结为四点:①.反对叙事,将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要求以抽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③.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④.万物有灵论,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排斥含义和逻辑。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赵红玲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一、先锋派电影的主要流派 。 二、先锋派电影兴起的背景。 三、先锋派电影的美学特征。 四、先锋派电影兴起的意义 。
一、先锋派电影的主Leabharlann 流派
1、印象主义。 2、德国表现主义。 3、抽象主义。 4、达达主义。 5 、超现实主义。 6、电影眼睛派。
1、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 狄吕克团 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 冈斯、哲敏· 杜拉克等一 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就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 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 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 没有得到制片商们的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 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 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 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象派电影大都被认 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 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 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四、先锋派电影兴起的意义
第五:先锋派电影后期的社会讽刺短片,是先 锋派电影影响中最积极的一面。这类影片最早 是通过一些荒诞可笑镜头去嘲讽一些社会现象, 以后,一些纪录片电影工作者便根据这一特点, 把纪录片以"直接纪事"发展到"社会讽刺"或"社 会批判",从而大大提高了纪录片的思想性。伊 文思的影片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桥》和《对 运动的研究》,最初都是从运动的观点去发掘 电影的表现力的,但是到三十年代,他的《波 里那杰》、《新的土地》已是鲜明的通过直接 纪事的镜头和有意识的镜头联接相结合,而产 生了巨大的社会性和政治性,有力的提高了影 片思想性。
三大电影运动

学习笔记之一:影史三大电影运动捕风捉影的猪发布于:2010-06-28 17:14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年----1928年)一、法国印象主义派(1917---1928)第一个先锋派中心人物:路易.德吕克创作了《西班牙的节目》《流浪女》1922 发表《上镜头性》代表人物: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1921 阿贝尔.冈斯《车轮》1923 让.埃普斯坦《忠诚的心》1923主要贡献: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作品题材选择适合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依据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的客观事实给艺术家的印象。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视觉表现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剪辑的重要性,内部和外部节奏。
二、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纯电影美学试验:1、法国立体主义流派: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强调图形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2、抽象主义流派:亨利.希美特《纯电影的5分钟》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试验: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充满幻想,又荒诞的达达主义,共同反理性的艺术主张。
失去了现实性而变为了超现实性的。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达达主义的超现实性美学追求最终导致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
是许多先锋派的最终归宿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7 刘易士.布努艾尔《珍珠项链》1929 《一条安达鲁狗》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曼.雷伊《海之星》1929三、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4 受到先锋主义的影响表现主义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影响代表作品罗伯特.维内《卡里加利博士》表现主义造型风格,布景和背景情调一致,人物造型与布景一致,光线阴影,视觉造型为表现主义特征《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现实主义倾向:室内剧:卡尔.梅育《最卑贱的人》编剧《卡里加利博士》编剧之一利用布景,主题和环境发生变化,但还是无情的命运,不用表现主义而用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街头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利用布景感兴趣的是社会环境而不是心理状态。
欧洲的先锋派电影运动

第三节 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 倾向的美学追求
电影词条解释:表现主义电影 是从1919年至1924年出现在德国的 一个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 主义风格运用于影片创作的电影流 派。它的艺术目的是力图通过不自 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 象来强烈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恐惧 和焦虑,爱和憎的情绪。
《车轮》在表现手法上:
(1)用加速蒙太奇的手法,表现火车车轮风 驰电掣的运动。特别是表现飞快的车轮迫近悬崖, 造成翻车的事故的场面。
( 2)交叉剪辑:影片中风景、人的面孔、机 车制动杆、水蒸气等交替出现,节奏越来越快, 观众的神经愈来愈紧张,画面产生了令人惊心动 魄的视觉效果。
(3)运用主观镜头,以探测西西福的内心世 界。
代表作是 雷内·克莱 尔的
《幕间休息》 (1924)
影片特点:摒弃了情节和叙事的 逻辑性,采用了散漫无序的结构, 更多表现的是达达主义艺术家的梦 境。后被称作是“荒唐的杰作”。
在《幕间休息》中,现实时空 被克莱尔有意识地剪乱,并以一种 违反逻辑的形式出现。目的是创造 出奇异的视觉效果,引起观众的哄 堂大笑。
第一节 法国印象派电影
印象派电影: 德吕克极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
主张电影要根据人们最初的印象去真实的反 映生活,反对形式主义。
在美学上,印象派电影接受了英国(布莱 顿学派)及瑞典电影(反映现实生活)写实 风格的影响,强调要真实反映普通人的生活 和命运,提倡朴素真切的风格。
1、 印象派电影的形成
2、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力求达到“电影诗” 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需 要的只是“纯粹的运动”、“纯粹的节奏”、 “纯粹的情绪”。
第3讲 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形式主义理论的美学命题
构成艺术作品的材料是什么?
材料如何转化成艺术的有机因素?
什么使普通材料变成具有感染力的 审美对象?
作品的艺术性是怎样建构的?
他们认为诗学的目的是寻找使语言 材料成为艺术作品的原因。就文学 研究而言,使语言成为艺术品的东 西,就是词与词的序列,词的意义 及其内外形式。
第3讲章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1917-1928近10年时间,欧洲电影探索 中的众多流派和学派汇集成一场电影美学 运动。这一运动不以讲述故事和商业谋利 为目的,而主要是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 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实验和探索。
先锋派电影崛起的原因:
A 来自美国的垄断(叙事电影占领市场) 激发欧洲电影人的竞争意识(民族电影的 觉醒)。
爱森斯坦认为剪辑是有机和辨证的。剪辑应该在一 个镜头达到“爆裂”点(紧张程度达到极点)时才 进行,应该象内燃机的迸发一样具有强有力的节奏 感。
爱森斯坦认为一组镜头中的每个镜头应当是不完全 的,只应起部分作用而不是起全部作用,两个镜头 (正题和反题)的冲突产生全新的思想(合题)。
爱森斯坦要求观众接受电影时要象接受文学一样灵 活,尤其不能做时间和地点的引申对比。电影应当 包含与主题和隐喻有关的影像,不管是否能在现场 找到。
苏联学派的使命与共产主义集
概
团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的诞生
述
密切相关。
苏联电影艺术家将先锋主义与 文艺的革命精神结合起来,创 造性地将革命的思想内容,将 宣传和规劝的形式美学化。
蒙太奇学派与形式主义理论。
MONTAGE 释义
蒙太奇,montage,法语建筑学术语, “装配、构成”之意。苏联电影艺术家引 申为 “镜头、场景、段落组接与安排”。 蒙太奇的内容与完整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 面:
电影元素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电影元素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第一节欧洲先锋电影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思想和文化领域普遍呈现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表现主义和存在主义等现代主义思潮高涨。
在艺术领域,传统的艺术观念受到冲击,一种重在表现主观、内心体验的纯艺术观兴起。
电影从现代主义艺术理想中获得启示,20年代在欧洲各国出现了以诗电影为目标的纯电影探索运动――先锋派电影运动,法国印象派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被视为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前奏和先导。
一、法国印象派电影印象派电影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核心人物是路易·德吕克,他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运动,创办《电影》杂志,提出“上镜头性”的电影艺术观念,在他的身旁聚集了谢尔曼·杜拉克,阿倍尔·冈斯等一批有才气的电影人,形成了著名的“印象派”电影流派。
印象派借鉴了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绘画的启示,认为电影艺术就是以无声的动态造型艺术表现出的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所感受的视觉“印象”。
所以,印象派电影对形式的兴趣大于对题材和主题的关注,他们的影片不展现任何戏剧化的情节,而是侧重于光影、构图、视觉形象的创造,寻求视觉的诗意。
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表现主义电影主要借助表现性的灯光、布景和奇特的服装造型,在银幕上创造极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
表现主义电影与法国印象派一样深受绘画的影响,与印象派不同的是,印象派以摄影剪辑为基础,注重在自然中表现主观感受,在自然物象中寻找诗意。
表现主义则是以怪异的风格化布景、美工,场面调度和演员夸张的表演来表现。
1919年的《卡里加里博士》是德国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影片。
影片表现的是一个狂人的畸形视点中的世界,影片的光线、构图以及演员的服装、化妆和表演都极端风格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式主义理论的美学命题
构成艺术作品的材料是什么?
材料如何转化成艺术的有机因素?
什么使普通材料变成具有感染力的 审美对象?
作品的艺术性是怎样建构的?
他们认为诗学的目的是寻找使语言 材料成为艺术作品的原因。就文学 研究而言,使语言成为艺术品的东 西,就是词与词的序列,词的意义 及其内外形式。
杂耍蒙太奇
在电影中通过画面内部的造型安 排,使观众将一定的视觉形象变 成一种理性的认识 。镜头在此成 为某种符号或象形文字,而当它 们组合起来时便产生某种概念, 从而代替艺术形象。爱森斯坦主 张,电影艺术的目的不在于形象 地表现现实,而在于表现概念。
理性蒙太奇
Sergei Eisentein的经典影片 《战舰波将金号》
“库里肖夫效应”
银幕地理学: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的 镜头接在一起,造成实际并不存在的银幕时 间和银幕空间。
组合新情绪:造成观众情绪反应的,并不是 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的并列,影 片的结构的基础源于镜头的组合。
镜头之间的合理组接能够产生新的意义。库 里肖夫实验为在电影中使用非专业演员提供 了理论基础。演员可以作为原材料使用,就 像其他拍摄对象与别的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 一样。情绪不是由演员的表演产生的,而是 由镜头的并列带来的联想所产生的。总之, 只要导演把合适的对象连接起来,观众就能 得出这种动情的含义。
爱森斯坦认为剪辑是有机和辨证的。剪辑应该在一 个镜头达到“爆裂”点(紧张程度达到极点)时才 进行,应该象内燃机的迸发一样具有强有力的节奏 感。
爱森斯坦认为一组镜头中的每个镜头应当是不完全 的,只应起部分作用而不是起全部作用,两个镜头 (正题和反题)的冲突产生全新的思想(合题)。
爱森斯坦要求观众接受电影时要象接受文学一样灵 活,尤其不能做时间和地点的引申对比。电影应当 包含与主题和隐喻有关的影像,不管是否能在现场 找到。
爱森斯坦语要:“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并列, 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把无 论两个什么镜头对列在一起,它们就必然 再结成新的观念,也就是从对列中产生出 一种新下性质来”;“蒙太奇,这是冲突。 一切艺术的基础永远是冲突。单镜头画面 是蒙太奇的细胞……单镜头画面内容内部 的冲突就是潜在的蒙太奇”。
Sergei Eisentein蒙太奇理论与剪辑
"黄、红、蓝" (康定斯基 1925)
“先锋派” Avant-garde,法语词,英文可为 front guard,advance guard,或vanguard 等。常用以指称艺术、文化、政治等方面新颖的 或实验性的作品或人物。
先锋派的心灵相信事物只会在现实的前沿产生, 先锋派旨在将已被接受为规范的艺术/文化/现实 界线向前推进。
第3讲章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1917-1928近10年时间,欧洲电影探索 中的众多流派和学派汇集成一场电影美学 运动。这一运动不以讲述故事和商业谋利 为目的,而主要是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 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实验和探索。
先锋派电影崛起的原因:
A 来自美国的垄断(叙事电影占领市场) 激发欧洲电影人的竞争意识(民族电影的 觉醒)。
B 世界大战进一步崔发19世纪末的现 代主义文艺思潮。先锋主义艺术家带着自 己的主张和艺术手法进入电影,革新电影 的面貌。
引言 苏联蒙太奇学派 法国先锋派电影 德国先锋派电影 早期纪录电影运动
先锋派(Avant-garde)
The Love of Zero (1927) film by Robert Florey
蒙太奇理论发展和产生了一种新的媒介 作用,一种新的信息系统,一种新的修 辞学,产生了一种新的力量。作为一个 独立、完整的电影实践理论的体系,影 响了世界电影的面貌。
蒙太奇学派并不是一个有统一的艺术宗 旨或发表过某种艺术宣言的团体。它只 是泛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苏联 影坛,并对蒙太奇的理论与实践作出过 贡献的艺术家群体。
A 技术蒙太奇:将时间、空间中断的胶片 连接起来,以保持叙事的连贯性。
B艺术蒙太奇:作为一种电影修辞手段,通 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合,从而 对素材进行选择、取舍、加工、修改,创 造独特的电影时空,以及象征、隐喻、节 奏的艺术效果。
C蒙太奇思维:作为电影艺术反映现实的独 特思维方式。
MONTAGE 意义与影响
先锋派一词的涵意通常是暂时的,并且与艺术的 持续解构有关。它可以用来指所有领域的先行者。 其任务在于推动艺术并且开启了和艺术自我定义 的新对话。
先锋派艺术运动
Avant-garde art
抽象表现主义 眼镜蛇(Cobra) 建构主义 立体主义 达达主义 道格玛95 表现主义 未来主义 Fluxus 印象主义 Incoherents Lettrisme
电影与诗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为 电影美学的诞生奠定基础,并且提 出一些电影理论的基本范畴。
库里肖夫(Kuleshov)的实验
实验(1):青年男子向右走;青年 女子向左走;见面、握手,男子用手 指点;白宫;两人走向台阶。观众感 受:两个青年在白宫门前相会。
实验(2):库里肖夫首先给一个表 情一般的演员拍一个特写镜头。他把 这个镜头和一碗汤的特写镜头并列起 来。再把这个演员的特写镜头和装一 具女尸的棺材的镜头连接起来。然后 又把这个演员表情一般的镜头和一个 小女孩在玩耍的镜头连接起来。最后 把这些组合起来的镜头放映给观众看, 他们看到演员的饥饿、忧虑和父爱的 表情都很吃惊。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性的基础和银幕表现力的 集中体现。
“奇异演员养成所”
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认为:文 学、戏剧、音乐和绘画等都是资产 阶级的艺术,只有电影才是无产阶 级的艺术。
“奇异演员养成所” 提倡建立一 种“奇异化”的电影观念,即在作 品的拍摄中竭力地获得一些惊人的 视觉效果,使用一些正常视线所捕 捉不到的仰拍、俯拍等视觉角度, 以及蒙太奇的奇突变化的组接。
影片观摩 影片分析
《罢工》《十月》《总路线》《墨西哥万岁》《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伊凡雷帝》
普多夫金(Vsevolod Pudovkin)的理论与创作
苏联电影导演、剧作家、演员、理论家
“在年轻的苏维埃国家体制创立 的初期,我们大家都特别激动地 感受着这个国家的博大的、富于 概括意义的思想”。
普多夫金充满激情地投身到富有 革命的内容与形式的电影艺术创 作中去,因此,人们称赞曾他是 “最具有思想性、人民性的现实 主义的电影工作者”。
中心,拒绝接受当时支配俄国文学评论的 心理学、哲学以及社会学的方法论。他们 认为不能根据作家生平或社会生活的背景 莱解释作品:只有艺术规律才能阐释艺术 的形式与结构,只有艺术创作的特性才是 艺术研究的对象与核心。
《电影诗学》
埃亨鲍姆:《电影修辞问题》 梯尼亚诺夫:《论电影的原理》 卡赞斯基:《电影的本性》 什克洛夫斯基:《电影中的诗歌与散文》 比奥特洛夫斯基:《论电影的风格样式》 米哈伊洛夫:《摄影师在影片创作中的作用》 雅格布森:《电影衰落了吗》
Victory. Minin and Pozharsky 《米宁和波札尔斯基》(1938)
普多夫金(Pudovkin)的电影档案(Filmography)
Film in XX years 《 XX之后的电影 》 (1940) Collection of Films for the Armed Forces《军中影集》(1941) General Suvorov ) 《苏沃洛夫大元帅》(1941) The Murderers are Coming《杀手就要来了》 (1942) In the Name of the Motherland 《以祖国的名义》 (1943) Admiral Nakhimov ,《海军上将纳希莫夫》 (1946) Three Encounters《三个遭遇者》 (1948) Zhukovsky《祖科夫斯基》(1950) The Return of Vasili Bortnikov《瓦西里.鲍尔特尼科夫的归来》
只要创作者事先对影片的主题思想有明确的设想,
The Film Sense
就可以通过一组组互相联系甚至相互冲突的镜头, 创造出一系列具有有机联系的银幕形象,来引导和
by Sergei Eisentein
强制观众的联想、想象和理解。
爱森斯坦MONTAGE关键词
“杂耍是戏剧中每一个特别刺激的瞬间,即戏剧 中能够促使观众足以影响其感官上或心理上的 感受的那些因素,也就是能够保证和精确地预 计到如果安排在整体’的恰当次序中就会引起 某种感情上震动的每一因素,它们是能够用来 使最终的思想结论显示出来的唯一手段” ; “不是静止地‘反映’一个事件,不是使活动 的一切可能性处于这一事情曲合乎逻辑的表现 的限度以内,而是跃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把任 意选择的(在既定结构和把起作用的表演联结在 一起的主题环节的范围内的)、那些独立的杂耍 表演自由地组成蒙太奇,一切都从某些最后的 主题效果的立场出发来进行合成,即杂耍蒙太 奇。
苏联学派的使命与共产主义集
概
团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的诞生
述
密切相关。
苏联电影艺术家将先锋主义与 文艺的革命精神结合起来,创 造性地将革命的思想内容,将 宣传和规劝的形式美学化。
蒙太奇学派与形式主义理论。
MONTAGE 释义
蒙太奇,montage,法语建筑学术语, “装配、构成”之意。苏联电影艺术家引 申为 “镜头、场景、段落组接与安排”。 蒙太奇的内容与完整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 面:
苏联蒙太奇学派对中国电影影响最大的电影艺术 家
普多夫金(Pudovkin)的电影档案(Filmography)
Hunger…Hunger…Hunger《饥饿,饥饿,饥饿》(1921) Chess Fever 《棋迷》( (1925) Mechanics of the Brain 《大脑的功能》(1926) Mother 《母亲》(1926) The End of St. Petersburg 《圣彼得堡的末日》( (1927) Storm Over Asia 《亚洲风暴》/《成吉思汗的后代》( (1928) A Simple Case 《普通事件》/《生活得很好》 (1932) The Deserter 《逃兵》 (1933) Mother and Sons 《母与子》 (1938) - also known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