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园林艺术赏析论文

《中外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课程论文题 目: 浅议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班 级: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 夏丽芝成 绩:二○一三年○六月十二日 评分内容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目录一、园林艺术的起源 (1)二、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 (1)2.1、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1年) (1)2.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 (1)2.3、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 (1)2.4、成熟期宋、元、明、清(公元960——1911) (2)2.5、元代民族矛盾尖锐,战乱纷争,造园活动趋于停滞。
(2)三、园林艺术类型 (2)3.1 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2)3.3 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3)四、园林艺术特征 (3)4.1皇家园林 (3)4.2私家园林 (3)4,3寺庙园林 (3)4.4岭南园林 (4)五、典型案例 (4)六、结论 (4)七、参考文献 (4)摘要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
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
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
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关键字:园林艺术的起源园林艺术类型园林艺术特征避暑山庄一、园林艺术的起源中国古代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
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中西方园林艺术之浅论

中西方园林艺术之浅论【摘要】中西方园林艺术在历史长河中各自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但也存在着相互借鉴、融合共生的现象。
本文从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历史演变、设计理念比较、景观特点、造园技艺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探究两种园林艺术的异同之处。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中西方园林艺术在审美追求、园林布局、植物景观等方面的差异,并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总结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启示和发展前景展望,为今后园林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交流互鉴,将为园林设计带来更多可能性,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促进园林艺术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历史演变,设计理念,景观特点,造园技艺,文化内涵,启示,发展前景展望1. 引言1.1 中西方园林艺术之浅论概述中西方园林艺术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园林艺术表现方式,具有各自独特的设计思想和审美特点。
中西方园林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各自形成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特色。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对比比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园林美学。
通过探讨中西方园林艺术的景观特点、造园技艺和文化内涵,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欣赏这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启示和发展前景,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展望。
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美学魅力,为我们的园林设计和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启发和借鉴。
2. 正文2.1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历史演变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至古代文明时期。
在中国,园林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商代和西周时期,当时的园林多为宫廷园林,以强调山水意境和层次感为主要特点。
随着历史的演变,唐代的中国园林艺术逐渐兴盛,大型私家园林开始兴起,如洛阳的寒碧园、汴京的开封大相国寺,展现出了中国园林的独特韵味。
而在西方,园林艺术的演变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古希腊的园林以庙宇为中心,布置有长廊、池塘和雕塑,强调几何形状和对称布局;而罗马的园林则更加注重水景和广场的布局,展现出了欧洲园林的特色。
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

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对于中西园林设计大家有什么了解了,知道中西园林设计的差异性在哪里吗?以下是本人精心准备的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摘要:自从中西方园林艺术文化开始交流,人们对这两个风格意境截然不同的园林形式的比较就没有停止过。
中西方的园林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这两种风格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进而了解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性。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一、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一)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1、追求自然美。
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美学思想主要受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自然为万物之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生活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理想和审美情趣。
2、追求含蓄美。
中国园林形成含蓄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受中国诗画的影响,诗贵含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另一方面是与追求自然、追求意境这两大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
中国园林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导下,在尊重、崇尚自然的前提下进行规划造园,创造和谐的园林特色;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界。
3、追求意境美。
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深悟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并把对自然山水的认知,带到园林艺术创作中,这种融汇了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的艺术意境,一直是中国园林刻意追求的境界。
给景物以艺术的比拟和象征,想象上的“人格化”,使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如选石,强调山石的“透、瘦、漏、皱、清、丑、顽、拙”,梅花表示风骨清高,松柏喻示坚贞,在中国园林中,作为审美对象的山水花木等,完全成了审美主体抒发主观情绪意趣的载体。
(二)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代表西方园林风格的是l7世纪下半叶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强调驾驭自然、改造自然,“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因此形成的基本特点是: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形的组织营造,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规矩方圆,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中去,一切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强调人工美。
中西园林比较论文文档

中西园林比较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是具有自然风趣的建筑、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环境的艺术再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园林的设计也体现了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独有的手法。
本文就中西园林的风格作了简单的比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个门类,它有着独特的特点:1.崇尚自然。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是两千年来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道德规范、生活追求和审美缺位的结晶。
要研究它,还得主要从自然美的发现和田园生活的已经两方面入手,而田园生活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思想内容是决定性的。
‘师法自然’,不但是在园林的形式上模仿自然的景观,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主要是通过自然的生活才对自然的美有所会心的。
园林是作为自然的生活的场所环境,才被要求自然的风格。
从中国园林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这些风景园林的构景要素中可以体现出道家“崇尚自然”之一观点。
园林中的“叠山”既是模拟真山的全貌或截取真山的一角以比较小的尺度创造峰、峦、岭、峋、洞、谷、悬崖、峭壁等形象。
“理水”也是自然界中河、湖、海、地、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根据园内地势和水源的具体情况,或大或小,或曲或直,或静或动,用山石点缀岸、矶,岛筑桥,以营造出一种岸曲水洄,似水还连的意境。
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
园林植物的基调主要以白、蓝、墨绿色等冷色调为主,园中还多用常绿之植物,如四季常青的翠竹、苍松等,这些植物的青绿色彩正适合表达晴朗明净、闲适的心境和缥缈的意境。
2.追求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哲学、美学思想以及伦理道德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一些文化典故常常被造园者引用到园林中来,以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情操。
园林讲诗意,诗文绘风景,中国古典园林与诗歌一直是相互借鉴,采用古代诗文可以产生一种独特的由此及彼的联想效应,让观园者从园景的提名、对额得到的暗示而联想到有关文字乃至历史人物、事件、景色等虽然中西园林属于不同的园林体系,但它们同属于与建筑和绘画艺术相关联的艺术门类。
中外造园艺术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_-_副本

课程设计(论文)题目名称浅谈园林意境美的创造课程名称园林美学学生姓名邵彬学号**********系、专业城市建设系指导教师陈立军2014年 6 月 1 日中国美学中有一种西方美学未涉及的“意境”之说,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它首先是从诗与画的创作而来的。
中国古典园林深受山水诗、画影响,构图布局讲究诗情画意。
造园不仅要有优美秀丽的自然山水风景构图,更要像吟诗作画一样,讲求有隽永的深刻立意,使诗、画、园三位一体融于一炉。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意境Thereis no relatestoa WesternAesthetics"conception"Chinese aestheticssaid,it is a major feature of China culture,it is first of all from the poetry and paintingcreation to.China classicalgardens bythe landscapepoetry, painting,pay attention to the layout of a quality suggestive of poetry or painting composition.Thegarden willnotonlyhave beautifulnatural landscapecomposition,morelikethe p oetryandpainting,emphasizesthe profoundconception is meaningful,the poetry,painting,garde n three-in-onemelt in a furnace.Keywords:Chinese classical garden;artistic conception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1 意境 (1)2中国园林之意境 (2)2.1与天对话——意境之起源2.2 与天对话——意境之起源2.3 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意境之追求2.4 园林欣赏中的意境美——意境之品悟3结语 (3)中国古典园林是集建筑、山水、园艺、绘画、诗文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体,它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再现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课题研究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论述中外园林艺术特点及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艺术理论论文论述中外园林艺术特点及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我国的园林设计比较倾向于古典的类型,而且园林设计中蕴含着我国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园林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一道奇观。
我国对园林设计师的要求比较高,其不但需要掌握园林设计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我国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不同地区的园林要有自身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这样才能体现出我国是一个多名族,并且历史悠久的国家。
西方的园林艺术一般比较简洁,在园林设计中可以看到很多对称的、具有几何特征的结构,其展现了设计师严谨、理性的园林设计理念。
我国的现代园林想要更好的发展,必须体现出本土的自然景观特色,突破历史的局限。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而且园林景观的设计类型主要是古典的形式,在设计中融合了很多文化内涵,使园林可以很好的传承当地的文化风情。
园林设计不但可以传承文化,还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当地的居民创造出更加健康的居住环境。
园林中不但有种类繁多的植物,还有很多的人造山水景观,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的娱乐场所,而且具有特色的古典园林,还是当地的旅游胜地,可以作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的古典园林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了自然美,设计师利用很多的自然景观,展现了我国丰厚的国土资源,而且古典园林追求优雅的环境,可以使游客感受到深邃的艺术环境。
优秀的园林设计可以展现出三维的空间效果,设计师可以利用隔景、分景的手法,使园林的空间结构更加曲折多变,而且还可以体现出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园林中不但有品种繁多的植物,还有很多的山水景观,可以使人们更好的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我国的园林设计类型很多,其中园中园形式的空间布局应用比较多,通过将园林分隔成不同的形状,可以使园林更有层次感,而且在有限的空间内,给人无限的遐想,游客在园林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感,也感受到了当地自然的风土特色。
合理的景观配置,可以使园林的内涵更加丰富,而且更具特色,我国的古典园林主要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配置的主体。
园林赏析论文

摘要:由于中两方园林艺术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迥异,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中的精华。
本文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各自特点,从整体来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和风格差别鲜明。
本文在比较中西方传统园林的基础上,从各个角度剖析其异同,力图对传统造园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有所帮助。
通过实例比较,进而阐明了中西方园林的不同,以便我们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体系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文化;风格;古典园林;宗教;差异园林的起源来自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来源于人天性中所同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
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关于美的思辩,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
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自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
西方古典园林设计起源于布置园圃,同时受到建筑思维的影响,它的整齐、规则、中轴对称、几何布局成为主要的造园手法,植物多表现为“刺绣花坛”之类的趣味图案,道路笔直,以此表现人工美。
其中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堪称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代表。
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1],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讨论它们之间风格的异同。
1.中西方古典园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各自风格1.1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表现下形成的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位于北半球,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西边,有喜马拉雅山;东边和南边,有太平洋;只有在北边,没有天然的疆界来抵御历史上有名的入侵。
三条大河,从西到东,几乎贯穿了中国大陆:即黄河、长江和京杭大运河。
中外园林文化叙范文

中外园林文化叙范文中外园林文化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特色和风格。
园林文化是人们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种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的表现,同时也是交流和沟通的媒介。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存在和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交流和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特点和发展等方面,对中外园林文化进行探讨。
首先,中外园林文化的历史背景不同。
中国的园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代,中国就有了园林的概念,最早的园林可追溯到西周时期。
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融合了自然和人文的元素,追求自然的美与人文的和谐。
古代园林的建筑风格独特,注重布局和景致的安排,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文化的代表作有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而西方园林文化的发展开始较晚,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较少。
欧洲的园林文化起源于中世纪的修道院,随后逐渐发展演变。
西方园林文化注重对空间的规划和设计,追求对称和对比的原则,注重理性和秩序的表达。
西方园林的代表作有凡尔赛宫、英国的伦敦凯尼斯顿花园等。
其次,中外园林文化在特点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园林注重以人为本,追求尽可能再现山水景色,强调意境和心境的呈现。
中国园林善于利用建筑物、树木、水景等元素,通过布局和构造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景致。
中国园林文化追求的是一种虚实相生、山水相连的景观效果,强调自然与人的融合,让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宁静、幽雅和美的享受。
而西方园林注重对空间的规划和设计。
它注重对称和对比的原则,打造出秩序与对称的景观。
西方园林文化更加关注建筑和雕塑的表现力,在布局和设计上更加讲究几何形状和比例的运用,突出了空间的层次感和艺术的表现力。
最后,中外园林文化的发展也有所不同。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沿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艺,特别是苏州园林的发展影响了全国乃至整个东亚园林文化的发展。
而西方园林文化在18世纪开始兴起,受到启蒙运动的推动,也在19世纪达到了巅峰,成为世界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园林中的假山——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摘要假山是中国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久远,对园林艺术影响深远。
中国叠石造山技艺高超,经过3000多年的积淀和不断完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假山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历史古迹和丰厚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园林假山历史技艺ABSTRACT Rockery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garden .It has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has a far-reaching effect to Chinese garden. The skills of Chinese making rockery is excellent .It formed a unique rockery-culture during the three thousand years studying and continuous perfecting,and leaves behind many historical places and abundant cultural heritage.KEY WORDS garden rockery history skill正文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
在造园中掇石叠山被列为造园的第一要素。
我国假山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经过历代造园匠师的不断积累和总结,造园技艺中假山的假山叠石业已经很完善很成熟。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园林水石,最不可无”(《长物志》)。
假山对于中国园林,就像雕塑对于西方园林一样同等重要。
[1]。
由此可见假山在中国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无石不成山,无山不成园。
假山艺术的欣赏和评鉴也一直是文人雅士所热忠的事情,正如计成所说“园中缀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
为者殊有识鉴。
”[2]可见假山是贵族和文人雅士才能评鉴的。
其实在封建社会,普通百姓关注的是如何才能解决温饱问题,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能力去关注假山。
也真是假山这个“贵族性”决定了其处处匠心,精雕细琢的华丽特点。
一、假山历史中国的假山历史可以追溯到殷末周初(公元前11世纪)的“囿”,“台”,它们可以算作中国园林假山的起源。
当到秦汉时假山叠石开始兴起。
其中《三秦记》中就有一段关于人造蓬莱山的记载,这是最早关于假山的记载。
另外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关于假山的记载,《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于太液池筑三神山,也就是假山。
在西汉时期,兴建假山不仅仅是皇家苑囿特有的专利,也影响到了当时的贵族和富商阶层。
很多有钱的贵族和商人也开始在私家园林中兴建假山。
在魏晋时期,诗画开始引导假山叠石。
由于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和山水画对园林创作的影响,唐宋时园林中建造假山之风大盛,出现了专门堆筑假山的能工巧匠。
宋徽宗于政和七年(1 117),建艮岳于汴京(今开封),并命朱力用“花石纲”的名义搜罗江南奇花异石运往汴京。
自此民间宅园赏石造山,蔚成风气。
造山的手艺人被称为“山匠”、“花园子”。
明清两代又在宋代的基础上把假山技艺引向“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阶段。
明代的计成、张南阳,明清之交的张涟(张南垣)、清代的戈裕良等假山宗师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使假山艺术臻于完善。
明代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都有关于假山的论述。
在中国园林发展长河中,有一个不能不提的人物那就是明代的造园大家计成。
计成所撰写的《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理论经典,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造园名著,更是古典宜居环境理论集大成之作。
《园冶》具有广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3]现在,随着社会的变革,皇家园林和大规模的私人园林已经不可能再产生,规模宏大的假山也就很少能见,取而代之的则是小巧精致的庭院假山和公园假山。
二、假山分类假山按材料可分为土山、石山和土石相间的山(土多称土山戴石,石多称石山戴土)﹔按施工方式可分为筑山(版筑土山)、掇山(用山石掇合成山)、凿山(开凿自然岩石成山)和塑山(传统是用石灰浆塑成的,现代是用水泥、砖、钢丝网等塑成的假山。
按在园林中的位置和用途可分为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室内山、壁山和兽山。
假山的组合形态分为山体和水体。
山体包括峰、峦、顶、岭、谷、壑、岗、壁、岩、岫、洞、坞、麓、台、磴道和栈道﹔水体包括泉、瀑、潭、溪、涧、池、矶和汀石等。
山水宜结合一体,才相得益彰。
中国园林中的假山,最常见的是土石山。
土石山的一种是土山带石,即在以土为主堆成的假山上,或在山坡上,半露岩石,犹如天然生就;或在山脚,用垒石护坡等。
另一种是石山带土的假山,“但以石作主而土附之”,在江南园林多见。
假山中还有纯粹的石山,常置于庭院内、走廊旁,或依墙而建。
选择堆叠假山的石块,是非常重要的。
叠山石最有名的,有湖石类的太湖石,以产于太湖洞庭山消夏湾者为最优;还有黄石,最好的产于常州黄山。
山石的“石形、石质、石纹、石理,皆有不同,”所以要按照所构筑园林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去取。
三、造山技巧假山的叠石技法(或称手法),因地域不同,常将其分成北、南两派,即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流派和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流派。
北京的造山技巧是“十字诀”即:安、连、接、斗、挎、拼、悬、剑、卡、垂,此外还有挑、飘、戗等。
[4]其实北京假山大多之古就受江南叠山匠师的影响,如清初的李渔,张涟、张然父子都属江南人氏,并在北京留有假山作品。
尤其张涟和张然父子流寓京师,专事假山,名动公卿间,清初王士祯《居易录》云:“大学士宛平王公、招同大学士真定梁公、学士涓来兄游怡园,水石之妙有若天然,华亭(现上海松江)张然所造也。
张氏父子总结叠石经验不仅总结出如上的“十字诀”,民间还流传有“安连接斗挎,拼悬卡剑垂,挑飘飞戗挂,钉担钩榫扎,填补缝垫杀,搭靠转换压”的“三十字诀”。
江南流派则流传有叠、竖、垫、拼、挑、压、钩、挂、撑等为主的“九字诀”。
[5]其实其造型技法大致相同,都是假山在堆叠过程中,山石与山石之间相互结合的一些基本形式和操作的造型技法。
人工塑山则是现代才出现的造山技术。
人工塑山是指在传统灰塑山石的基础上采用混凝土、玻璃钢、有机树脂等现代材料和石灰、砖、水泥等非石材料进行人工塑造的假山。
人工塑山的优点是可以节省采运石工序,造型不受石材限制。
中国园林的叠石造山艺术,在悠悠3000于年的历史长河中,形式上可以概括为“土山—土石山—石山—塑山”,在技艺上可以概括为“模仿—模写—写意—写实”的发展过程![6]四、代表之作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中景德路262号,今苏州刺绣博物馆内。
此园本是五代吴越钱氏金谷园旧址,明、清时期成为私家园林。
现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54平方米。
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
园虽小,却极有气势。
该园园内湖石假山为中国之最,占地仅半亩,而峭壁、峰峦、洞壑、涧谷、平台、磴道等山中之物,应有尽有,极富变化。
池东主山,池北次山,气势连绵,浑成一片,恰似山脉贯通,突然断为悬崖,合乎明末清初叠山名家张南垣的“似乎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的造景手法。
加之溪流迂回,苔根鲜润,游览路线的处理又十分独特:时而跨水,时而登山,时而穿洞,时而越涧,有险有夷,有隐有现,通过山径水道的起、伏、转、折,满足了俯视、仰视、平视的要求,移步换景,在风景和画面上,形成了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之境。
从而获得“齐疆寿藤,奥如旷如”的真山水之奇效,是乾隆以后叠山技术趋于工巧的典型代表![7]五、假山地位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
在造园中掇石叠山被列为造园的第一要素。
对于古典私家园林这点体现的尤为重要。
水以山为面,水得山而媚;山者,天地之骨也。
因而,造园必须有山,无山难以成园。
自然园林往往选址于自然山水佳境,外借自然山林成景;私家园林往往建在村镇人口密集之处,无山水可借,只得掇石叠山。
因而,私家园林往往在不太大的空间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有不落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咫尺之地,创造出“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
故山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五大要素之一,五大要素(叠山造景,理水造景,建筑造景,花木造景,动物造景)。
正如计成所说:“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
[8]正是这些特性,才表达出园林中山景的无穷魅力。
作为园林中独特一景——山景,与水景一样有着它独特的观赏价值。
从我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无一例外的都有假山的堆筑,石质假山和土质假山的堆筑,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自然式园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造形多样,易于和周围景物协调统一,同时它灵活,巧于变化,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增加了园林空间和层次感。
假山堆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园的景观。
假山堆筑与风景园林的关系是值得每个设计者和造园家耗费精力、气力去追求、探讨的课题。
六、中外对比其实国外也是有假山艺术的,但只是很少有像中国园林一样,如此重视假山并把假山文化发挥的如此淋漓尽致!古代的亚述喜用人工造小丘和台地,并把宫殿建在大丘上,把神庙建在小丘上。
日本很重视用假山布置园林。
在山石命名和位置安排方面,受佛教的影响。
欧洲一些国家在植物园中开辟的岩生植物园,以岩生植物为主体,用岩石和土壤创造岩生植物的生长条件,还在动物园中造兽山以展览动物。
欧美现代园林中出现不少用水泥或钢化玻璃等材料塑成的假山。
当然塑成假山现在在中国的现代园林中也很流行。
可以所中外园林中假山文化是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主要参考文献1.周武忠,《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2.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3.张薇,《<园冶>文化论》,人民出版社,2006;4.丁绍刚,《风景园林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5.丁绍刚,《风景园林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周武忠,《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7.周武忠,《嫩叶集—花园艺术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8. 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