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儒学的“理”观念辨析

合集下载

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宋明理学虽然可以分为理论及实践的几个不同派别,而这些不同派别的学者都被称为宋明理学,是由于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和特点,共同承担并体现了这一时代的民族精神。

这些特点包括:
1、以不同方式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

2、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

3、以儒家的仁义论证儒家的道德原理具有内在的基础,以存天理、去人欲为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

4、为了实现人的精神的全面发展而提出并实践各种为学功夫”即具体的修养方法,这些方法的条目主要来自《四书》及早期道学的讨论,而特别集中于心性的功夫。

宋明理学的思想与实用性

宋明理学的思想与实用性

宋明理学的思想与实用性宋明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荣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潮——理学。

作为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宋明理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宋明理学不仅思想深邃,还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对于社会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宋明理学是儒家哲学的一种经典派别,是在唐宋之际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解读和整理的结果。

宋明理学主要思想在于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以达到统一天人之道的境地。

宋明理学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陆九渊,他主张:“以经世致用之学为宗,兼采经史之语,推究理义之深,穷详事情之理”。

这种理学思想成为了宋明时期儒家思潮的主流。

宋明理学强调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在思维和行动上达到和谐统一。

在这个过程中,道德行为和人格修养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因素。

宋明理学明确规定了人的理和气的关系,认为人的理是自然界普遍共存的道理,而人的气则是个体的情感表现。

人要顺应自然所规律,才可以达到统一天人之道的目的。

宋明理学认为,人的思想、态度以及行为严格受到道德伦理的限制,人的性格特征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

因此,要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地,就必须是理性与感性在道德的引领下,达到一定的平衡和统一。

二、宋明理学的实用性宋明理学不仅思想深邃,而且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宋明时期社会虽然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但是当时社会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因此,宋明理学便成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所必备的思想工具。

在宋明时期的社会,各种刑法制度比较成熟,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陆九渊的“经世致用之学”强调了道德行为和人格修养的重要性,这与封建社会的治理有着极大的关系。

“致用”即是通过实际应用来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

宋明理学的实用性还体现在其教育思想上。

宋代教育以儒学为中心,而理学成为了当时的教育理念。

理学教育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实际行动以及道德素质的培养。

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之比较

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之比较

影响
宋明理学之比较
程朱理学 代表 北 宋 程颐、程颢(发展理学) 1、世界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核心) 2、伦理观:“人伦者,天理也”“父 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认识论:“格物致知” 朱熹(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
主张
代表 南 宋
主张
代表 明 朝
主张
学派 相 同 点 内容 实质 影响 特点
陆九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原,“心”即“理”,“宇宙便是吾 ” 心,吾心即是真理” 2、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2、认识论:“反省内心”即可得到 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真理。 王阳明(集大成者) 1、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 治 2、“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心 外无佛,即心是佛”宣扬“心外无 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3、认识论:“致良知”“知行合一 都是儒家的表现形式,都属于“理学” 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都压制、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严格的道德 性起了积极作用 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1、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 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 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 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在朝鲜和日本形成“朱子学”学派 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 泛传播。 2、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 已完成。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潮之一,兴起于宋代,达到高峰于明代。

它融合了儒、道、墨、名、法等诸子百家思想,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宋明理学知识点。

一、性理学说的基本观点宋明理学的核心观点是性理学说,它强调人的性与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在宋明理学中,性是人的根本特征,而理则是宇宙间的普遍原则。

人们通过修养和实践,以达到与天地万物相平衡的境界。

二、理学四大家派宋明理学主要由四个流派组成,分别是程朱理学、陆王理学、王阳明心学和李贽学派。

他们对于性理的理解和实践方法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1.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最主要流派之一,它由程颢、程颐兄弟以及朱熹等人所创立。

程朱理学注重实践和道德修养,强调“致良知”和“格物致知”,通过实践推行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关系。

2. 陆王理学陆王理学由陆九渊和王船山创立,他们提出人的经验和智慧比追求抽象的理念更为重要。

他们强调实践的角度,将心性引入理学中,认为通过内省和反思实践,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与他人的关系。

3. 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是明代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人心的直觉和内在的良知。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道德。

他的理论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4. 李贽学派李贽学派是明清之际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对于理学中的问题提出批判性的看法,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践意义。

李贽学派对于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宋明理学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学术领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对社会思潮和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社会道德观念的提升宋明理学注重道德修养和实践,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这种观念的提升使得社会道德观念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和情感,对于社会伦理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对政治的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明代。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宋明理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成立于宋朝,发展于明朝。

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研究理、心、人的关系来探索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在宋明理学中,有一些关键的概念和术语,如“理”、“心”和“性”,它们对于理解这一学派的思想体系至关重要。

1. 理在宋明理学中,“理”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这一学派哲学思想的核心。

理包含了宇宙中的客观原理和规律,也就是客观存在的本体,是一切事物真实本质的总和。

理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是不变的真理。

理的研究对于认识世界和人类行为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在宋儒的理学中,理被分为道德理和自然理两个层面。

道德理是关于人类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原则,自然理则是关于世界万物运行的原理。

2. 心心是宋明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这一学派中,心是人类思维、情感和意志的源泉,也是探索道德境界和实践的基础。

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心被视为主体意识和思维的中心,是人类形成认知和判断的基础。

另一方面,心也是人的情感和意志的源泉,是塑造人的品德的所在。

3. 性性在宋明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天生具有的本能品质和特点。

性是一个固定、不变且普遍的实质,它决定了人的本质和天赋。

在宋明理学中,性被分为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

理性是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力,意味着通过理性追求道德境界和真理。

感性则是人类情感和欲望的源泉,需要通过修养和教育来调和和约束。

4. 公心在宋明理学中,公心是指个体对公共利益的忠诚和奉献。

公心是儒家伦理观念的核心之一,体现了个体与社会、家庭和国家的关系。

公心的培养是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的。

一个人若能发展出公心,就会在行为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关怀和社会的责任感。

5. 守常守常是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强调个体要遵循道德法则,秉持正直和廉洁的行为准则。

守常的含义是依据原则和伦理规范来判断和行动,而不被功利和私欲所左右。

只有坚守常道,个体才能达到全面的人格修养,同时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与宋明理学 知识点整理

与宋明理学 知识点整理

与宋明理学知识点整理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本文将对宋明理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整理。

1. 理学的起源
- 宋明理学源自宋朝的理学传统,充分吸收了道家、佛家等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学派。

-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强调“心学”,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心性可以达到道德境界。

2. 理学的核心思想
- 人性善恶论: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偏离善的道路。

- 理气二分:理学将宇宙万物分为理和气两个层面,理是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气是万物具体存在的形式。

- 大学中庸:这是理学的经典著作,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德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3.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
- 朱派:由朱熹创立,注重心性修养和儒家经典的研究。

- 程朱理学:由程颢、程颐等人发展,注重对朱熹学说的继承
和扩展。

- 陆九渊理学:由陆九渊主张,主张注重实践和经验。

4. 理学的影响
- 理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士人的主流思想。

- 理学强调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实践,对后世的文化传统、社会
伦理观念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以上是对于与宋明理学的一些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宋元明清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

宋元明清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

宋元明清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随着中国历史的流转,儒学思想在中国成为了主导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

其中,宋元明清时期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最为丰富、深刻,被誉为“全盛时期”。

本文将探讨宋元明清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

一、儒学文化1.宋代儒学宋代的儒学文化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分支。

当时儒学的中心是程颢和程颐,他们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主张以真实的事物为研究的基础,培养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修养,使自己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此外,朱熹也是宋代儒学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的儒家学说强调理性修为,认为人的智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修炼来得到提升的,主张把“格物致知”与“致良知”结合起来,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朱熹的学说对后世的儒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元代儒学元代从世袭制到科举制的转变,对儒学的影响很大。

元代的儒学文化注重实用性,在哲学方面着重于研究人类本性,同时强调制度的重要性。

其中,王阳明是元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知识与行为、意识与实践的统一。

3.明清儒学明清时期的儒学文化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变革。

其中,张载和朱熹的思想分别代表了明清两代的儒家文化。

张载是明代的思想家和学者,他提出“理气分别说”,认为“气”是事物本质的根源,理是气的规律和秩序,理和气的分别是思想上最重要的观念之一。

朱熹的思想传承了宋代的儒家文化,其学说基于“诚”和“中”,认为“中”是宇宙万物的大和谐,只有遵循“中庸之道”,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在明清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儒家思想是“阳明学派”,由王阳明所创立。

他认为人类的心是至高无上的,而学问的根本在于探寻人类的本性,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二、哲学思想1.宋代哲学思想宋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品是《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

这本巨著以中国历史为主线,主张以史为鉴,推崇“史则明道”。

此外,释道一派的哲学思想也开始活跃起来。

佛教思想在宋代达到了巅峰,禅宗和华严宗影响深远,其中大慧宗杲的禅宗思想尤为重要。

宋明儒学的“理”观念辨析

宋明儒学的“理”观念辨析

宋明儒学的“理”观念辨析宋明儒学的理分为两派,即以二程、朱熹为代表,最后由朱熹统合的“性即理”说;以及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最后由王守仁成熟的“心即理”说。

两者有共同的出发点,即排除汉儒传统,恢复先秦儒学;同时反对外来佛教的干扰。

只是程朱系统侧重于外在约束,重建儒家伦理,整顿社会秩序,陆王的理侧重于内在慎独,反躬自省,不假外求。

标签:儒学理辨析宋明儒学是儒道佛相互吸收借鉴的结果,主要是中国儒道本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即佛教文化的结果。

宋明儒学的理分为两派,即以二程、朱熹为代表,最后由朱熹统合的“性即理”说;以及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最后由王守仁成熟的“心即理”说。

两者有共同的出发点,即排除汉儒传统,恢复先秦儒学;同时反对外来佛教的干扰。

只是程朱系统侧重于外在约束,重建儒家伦理,整顿社会秩序,陆王的理侧重于内在慎独,反躬自省,不假外求。

程朱认为性是理的根源,而陆王认为心是理的根源。

一“性即理”说二程和朱熹共同以“性即理”为核心,把人性善恶等伦理层面的问题上升到本体论的层面。

进而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在元明清三朝为统治阶级肆意的压制人的正常欲望提供了理论依据。

程朱的理具有三层含义:本体层面、规律层面以及伦理层面。

据劳思光先生观点,朱熹的理是指超越时空观念的决定形式和规律,是形而上的。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把理作为万物的本体是宋儒的首创,由二程首倡,朱熹总结。

作为规律层面的“理”,朱熹提出了“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朱文公文集·答或人》)。

理还有共同的理和特殊的理的分别。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即天地万物之理之总和”“盖统体是一太极,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极”。

即万物在一个层面上,都有各自的本性。

在另一个层面上,除了特别的本性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理。

作为伦理层面的理,朱熹的理主要为儒家伦理纲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明儒学的“理”观念辨析
作者:李安胜
来源:《健康科学》2018年第04期
摘要:宋明儒学的理分为两派,即以二程、朱熹为代表,最后由朱熹统合的“性即理”说;以及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最后由王守仁成熟的“心即理”说。

两者有共同的出发点,即排除汉儒传统,恢复先秦儒学;同时反对外来佛教的干扰。

只是程朱系统侧重于外在约束,重建儒家伦理,整顿社会秩序,陆王的理侧重于内在慎独,反躬自省,不假外求。

关键词:儒学理辨析
宋明儒学是儒道佛相互吸收借鉴的结果,主要是中国儒道本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即佛教文化的结果。

宋明儒学的理分为两派,即以二程、朱熹为代表,最后由朱熹统合的“性即理”说;以及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最后由王守仁成熟的“心即理”说。

两者有共同的出发点,即排除汉儒传统,恢复先秦儒学;同时反对外来佛教的干扰。

只是程朱系统侧重于外在约束,重建儒家伦理,整顿社会秩序,陆王的理侧重于内在慎独,反躬自省,不假外求。

程朱认为性是理的根源,而陆王认为心是理的根源。

一“性即理”说
二程和朱熹共同以“性即理”为核心,把人性善恶等伦理层面的问题上升到本体论的层面。

进而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在元明清三朝为统治阶级肆意的压制人的正常欲望提供了理论依据。

程朱的理具有三层含义:本体层面、规律层面以及伦理层面。

据劳思光先生观点,朱熹的理是指超越时空观念的决定形式和规律,是形而上的。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把理作为万物的本体是宋儒的首创,由二程首倡,朱熹总结。

作为规律层面的“理”,朱熹提出了“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朱文公文集·答或人》)。

理还有共同的理和特殊的理的分别。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即天地万物之理之总和”“盖统体是一太极,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极”。

即万物在一个层面上,都有各自的本性。

在另一个层面上,除了特别的本性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理。

作为伦理层面的理,朱熹的理主要为儒家伦理纲常。

朱熹曾说道“气则为金木水火,理则为仁义礼智”(《语类》卷一)。

“性是太极浑然之体,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万理,而纲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答陈器之》)。

而要想达到天理的境界,在于格物致知,即物穷理。

每一个事物都有其中存在的理,人们要在事物上去获得其中的理。

每个人的心也是“具众理而应万事”。

即物穷理,也就是穷性中的理。

王守仁把朱熹的这种方法称作是”析心与理为二矣”。

二“心即理”说
相对于朱熹的客观性的理,王守仁提出了主体层面的理本论“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

类似于西方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即人人們所察觉的天理就是观念的集合体。

或者说叔本华所认为的世界和人的本质是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没有我也就没有表象”。

朱熹的“理”侧重于“道问学”,王守仁的“理”侧重于“尊德性”,当然,他也论述到了非德性的一面。

在本体论上,王守仁和朱熹的理并没有大的差异。

在规律和伦理学上,王守仁不怎么强调事物的规律,他强调的理主要是伦理,但是却又没有特别区分出来。

而是笼统的说理是内心的先验法则——“物理不外于吾心”,道德认知源于道德主体——“心外无理”“不可外心以求理”。

认为事物的道德秩序是由于内心原则应用于事物之上而使得事物呈现出来的条理。

在这里,理并不是从客体到主体的投射,而是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陈来先生认为,“朱熹的广泛包括‘造化’‘名物’‘度数’‘礼乐’及各种事物的具体规律”,王守仁“不能用仁义之理的内在性来整个批评朱子以理为客观性的立场”。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但就朱熹“理”的主干或者他的思想的根本目的来说,仍旧是伦理纲常,至于事物的具体规律方面,并不是他的侧重方向。

在获得天理的方法上,王守仁认为在于致良知。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是合心与理而为一也”。

王守仁认为,没有心就没有理。

所以说“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冯友兰先生认为,朱熹和王守仁的根本区别在于,朱熹认为只能有孝之理才有孝之心,有忠之理才有忠之心,不能说有孝之心所以有孝之理,没有孝亲之心就没有孝之理。

朱熹的观点把理悬置在心外,王守仁的观点则是从事实和逻辑上推出,没有心就没有理。

朱熹强调经验意识的意义,指出心与理不能合一。

而王守仁强调主体的认知功能,认为理是心所认识到的理。

劳思光指出,王守仁只重视道德意志如何显现、如何贯注行为等问题,而不重视由道德意志落至具体道德行为上所需之知识或了解问题。

三、“理”义辨析
宋明儒学的“理”是宋明儒家的本体论,更是伦理学和心性论的主要内容,这种学说是受到了道教、佛教的影响而发挥出来的,其源头是先秦儒家人性论。

从时间和分期上来说,道比理提出的时间要早很多,是理的启发源头。

在涉及道家的道论的分期时,往往是秦汉、唐宋并举,而儒学的理论往往是隋唐、宋明、清朝并举。

二者都是针对各自的现实问题提出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

老庄的“道”师法自然,侧重于自然之道,即天道。

老庄的“道”重视自然无为,庄子明确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的观点,希望能够解决当时的问题。

宋明儒学的“理”学习三教百
家,侧重于人道,力图挽救五代十国以来的道德沦丧,秩序混乱的局面。

天人合一的思想由庄子提出,同样得到了儒家的提倡。

“道”和“理”都认可天人合一,都包含了宇宙论以及天道观的思想,同时又蕴含着伦理学和人生观的内容。

老庄强调道法自然,宋明儒学着重“存天理,去人欲”。

两者都提出了达到“道”或“理”的方法,老庄的方法包括“坐忘”“心斋”。

宋明儒学则是通过心性之学“尽心知性知天”来获得。

老庄的“道”更多的侧重于天道观方面,宋明儒学的“理”更多的侧重于伦理学方面。

老庄用“道”来解说自然之理。

宋明儒学用“理”来说明人生之道。

老庄的“道”是无为之道,宋明儒学的“理”是有为之理。

另外,老庄的“道”对宋明儒学的“理”有深刻的影响。

周敦颐、邵雍等很多学者都受到道家思想影响。

“性即理”等思想与老庄的德性论也又很深的关系。

在西方,孔子之道是人道(the Way),老子之道是天之道(the dao of heaven),庄子之道则是道之道(the Dao of Dao)。

其中《老子》目前的英语翻译版本有100多种,西文多达200多种。

在多种英译版本中都异口同声的写道,《老子》是仅次于《圣经》的英译版本最多的外国书籍。

表明西方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已经打破了儒家中心论的传统研究模式。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