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共40页
劳动法律法规基础知识概要

劳动法律法规基础知识概要一、引言劳动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关系进行规范的法律与行政法规,旨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平等协商关系。
本文将简要概述劳动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
二、劳动合同法1. 劳动合同的定义与要素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确定劳动关系的合同,包括用工方式、工作内容与条件、薪酬标准等要素。
2. 劳动合同的签订与变更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双方有权通过协商变更劳动合同。
3. 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劳动合同可以通过解除、终止或合同期满等方式终止。
三、劳动用工制度1.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保障其合法权益,并应履行相应的劳动义务。
2. 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并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与福利等。
3. 劳动保护与安全劳动保护与安全是用人单位应当重视的问题,包括提供符合法律要求的劳动保护设施、定期进行劳动环境检查等。
四、劳动报酬制度1. 工资支付制度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降低或拖欠工资。
2. 薪酬计算与调整用人单位的薪酬计算与调整应当公平合理,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五、劳动争议解决机制1. 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双方自愿参与,达成调解协议后具有法律效力。
2. 劳动仲裁劳动争议无法通过调解解决时,双方可以依法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裁决具有法律强制力。
3. 劳动争议诉讼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将争议提交劳动争议解决人民法院进行诉讼,由法院作出判决。
六、劳动保险与社会保障1. 劳动保险劳动保险是国家对劳动者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旨在保障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遭受伤害或患病时的医疗费用和生活费用。
2.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对公民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七、劳动法律法规宣讲与学习劳动法律法规的宣讲与学习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增进双方对劳动法律法规的理解与意识,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劳动法律法规相关知识pptx

劳动争议类型
主要包括因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资福利、休息休假、安 全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引发的纠纷。
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
协商和解
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解决,或通过第三方中 介组织、工会等进行调解。
劳动仲裁
如协商无法解决,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 仲裁。
诉讼
如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监督执行机构
01
02
03
中央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地方级
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行业级
行业协会、工会等组织
监督执行措施
实施劳动保障监察 建立企业信用体系
实施劳动保障行政处罚
监督执行范围
企业遵守劳动法律 法规的情况
劳动争议的调解和 仲裁
劳动法律法规的落 实情况
监督执行效果
提高企业守法意识 保障劳动者权益
劳动法律法规相关知识pptx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劳动法总则 • 劳动合同制度 • 劳动者权益保障 • 劳动争议处理 • 劳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
01
劳动法总则
劳动法定义
调整对象
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 关系。
法律渊源
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 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可以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例如,劳 动者可以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也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解除劳 动合同。
劳动合同终止方式
劳动合同到期或者达到法定终止条件时,劳动合同即行终止。此时,双方应当依 照法律规定履行相关手续,如支付经济补偿金等。
03
劳动者权益保障
劳动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课件

4、主要内容-社会保险
1、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是法律赋予用 人单位的强制义务。
2、用人单位不得以商业保险替代为员 工缴纳社会保险。
2024/5/30
劳动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12
5、社保及住房公积金缴纳标准
1.工伤保险缴费标准:参保基数工资的1%,由企业全额缴纳。 2.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参保基数工资的21%,其中企业缴交13%,个人缴交8%。 3.综合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参保基数工资的8.5%,其中企业缴交6.5%,个人缴
3、主要内容-特殊劳动保护
未成年工:
1、年龄规定:16-18为未成年工,16岁以下为童工。 2、使用和特殊保护实行登记制度 3、禁忌劳动范围; A. 矿山井下 B. 有毒有害 C. 四级体力劳动强度 4、强制体格检查 5、不得使用、介绍童工。
D. 其他
劳动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4、主要内容-社会保险
1、养老保险 2、医疗保险;综合医疗、住院医疗、劳务工合作医疗 3、工伤保险 4、失业保险
劳动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3、主要内容-特殊劳动保护
2、禁忌劳动范围 (1)全体女职工不得从事矿山井下;森林业;建筑业;连续负重业 (2)四个保护期内禁忌的劳动
A.经期 B.孕期 C.哺乳期 D.已婚待孕期间 3、妇女合法权益侵害的保护途径: 仲裁程序;申诉;直接起诉;向妇女组织投诉
劳动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别的单位按月计算工资,怎么10月份的工资就不少呢?”钱某的脑子还是绕不过弯来。 一位同乡朋友,对劳动法略知一二,告诉钱某:“十一国庆节休假的几天里,虽然不上班, 但企业也应当支付工资。这样一来,你的工资就不会少了。”钱某觉得朋友的话有道理,就 到厂人事部交涉,希望为他补发国庆节期间的工资。可人事经理却以国庆节没上班就不发工 资为理由,拒绝了钱某的请求,是否合理?
劳动法律知识大全电子版

劳动法律知识大全电子版一、引言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和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体系。
对于雇主和员工来说,了解劳动法律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双方了解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避免纠纷的发生,维护合法权益。
本文将介绍一些劳动法律知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
二、劳动关系的基本要素劳动关系是指雇主与员工之间的法律关系,涉及到劳动合同、薪酬、工作时间等方面的内容。
2.1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雇主与员工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书面协议。
它规定了劳动者的职责、权益和雇主的义务。
劳动合同应包含双方的姓名、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薪酬等基本信息。
劳动合同的签订应遵循自愿、平等、公平和诚实守信的原则。
2.2 工资制度工资制度是雇主支付劳动者报酬的规则体系。
工资应当按照劳动成果、工作量、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合理确定。
工资的支付应当及时、无差别。
双方应明确约定工资支付方式和周期。
2.3 工作时间和休假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按照规定从事工作的时间段。
一般情况下,法定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日,每周不超过40小时,法定休息日为每周的双休日。
在特殊情况下,劳动者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加班制度工作,但加班时间应当在规定限度内。
2.4 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指雇主依法为员工提供的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雇主应提供劳动保护措施,例如合理布局工作场所、提供个人防护用品、预防职业病等。
同时,员工也应积极配合雇主的劳动保护工作。
三、劳动合同解除与争议处理3.1 劳动合同解除的方式劳动合同解除是指劳动双方在约定期限届满或者发生某些情况下终止劳动合同的一种方式。
劳动合同解除的方式包括合同到期、双方协商一致解除、雇主单方解除和劳动者单方解除。
3.2 劳动合同争议解决劳动合同争议是指雇主和员工就合同解除、薪资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发生争议。
劳动合同争议解决可以通过协商、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进行。
当然,如果双方能够友好解决,是最好的结果。
四、劳动法律知识应用实例4.1 劳动合同纠纷案例小李在某公司工作,与公司签订了一份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
模板-劳动法律法规教案

模板-劳动法律法规教案
本教案旨在为初学者提供劳动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并提供相关案例和实践操作,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劳动法律法规。
教案内容如下:
一、劳动法律法规的概念和作用
1. 劳动法律法规的定义
2. 劳动法律法规的作用
二、劳动合同法律法规
1. 劳动合同法的基本要求
2. 涉及到的相关法规
3. 案例分析
三、劳动报酬的法规
1. 劳动报酬的基本要求
2. 对于加班、福利等的规定
3. 案例分析
四、工伤及社会保险法规
1. 工伤保险法规
2. 社会保险法规
3. 案例分析
五、用人单位违法责任的法规
1. 用人单位违规行为的类型及其法律后果
2. 案例分析
本教案的最后部分是实践操作,学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一些模拟操作,以此来提高对于劳动法律法规的熟练掌握程度。
六、实践操作
1. 劳动合同的起草
2. 薪资计算及相关政策的执行
3. 公司应急预案制定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望初学者能够通过学习和操作,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劳动法律法规,进而实现自身的职业规划目标。
《劳动合同法》讲座课件(PPT 28页)

(五)关于必备条款 共九项:用人单位情况、劳动者情况、期限、 1、共九项:用人单位情况、劳动者情况、期限、工作内容和 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 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 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的防护、其他。 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的防护、其他。 与劳动法相比的变化: 2、与劳动法相比的变化: 增加的内容:第一、 八项,其中, 增加的内容:第一、二、五、七、八项,其中,第八项为形 式上的增加; 式上的增加; 减少的内容:违约责任、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条件。 减少的内容:违约责任、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条件。 问题:社会保险是否有必要作为必备条款?如何约定? 3、问题:社会保险是否有必要作为必备条款?如何约定? 缺少必备条款的效力。 4、缺少必备条款的效力
第二部分 劳动合同法的主要内容
一、劳动合同的订立
(一)劳动合同的订立时间 建立劳动关系之前。建立劳动关系之前订立的劳动合同, 1、建立劳动关系之前。建立劳动关系之前订立的劳动合同,劳 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成立还是生效? 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成立还是生效? 建立劳动关系之时。 2、建立劳动关系之时。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与劳动者建立劳 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上班的第一天起。 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上班的第一天起。 建立劳动关系之日起一个月内。 10条第二款规定 条第二款规定。 3、建立劳动关系之日起一个月内。第10条第二款规定。未以书 面形式订立的,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面形式订立的,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便于劳动关系的确认。 4、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便于劳动关系的确认。 (第7条)
二、劳动合同法的主要特点
劳动合同概述PPT40页

(4)保证金条款。即约定劳动者向用人单位交纳一 定数额货币或其他财物而在有特定违约或解约行为 时不予退还,并以此作为缔结劳动关系前提条件的 合同条款。关于保证金条款的立法,有两种情形: 一是禁止约定劳动者交纳保证金,如我国规定,用 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职工收取“入厂押金”; 二是允许约定劳动者交纳保证金,并对保证金的储 存
5
7.2 劳动合同的种类和内容
一、劳动合同的种类 劳动合同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按照用工形式划分 1.合同制工人劳动合同。 2.农民轮换工劳动合同。农民轮换工是指从农村招用的
不转户口、粮食关系,不改变农民身份,定期轮换 做工务农的工人。他们与用人单位订立的劳动合同 可称为农民轮换工合同。 3.临时工、季节工劳动合同。一年内的临时工、季节工。
13
(3)第二职业条款。即约定劳动者可否从事第二职 业以及如何从事第二职业的合同条款。有些国家和 地区的立法表明,允许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约定此 种条款,如德国、台湾等。我国有关法规和政策规 定,可从事第二职业的,只限于一定的范围内的劳 动者;凡从事第二职业者,应当事先取得用人单位 同意或在劳动合同中已作许可性约定。
2000年6月,该市某金融单位从社会招聘了10名员工,该单位 口头约定聘用他们4年。在4年工作时间里,10名员工多次提 出要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可单位怕增加成本,拒绝与这10
劳动法律常识pptx

失业保险金的 领取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 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 ,如缴费满一年、非因本 人意愿中断就业等。
THANK YOU.
3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依法建立的具 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劳动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古代劳动法律制度
01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劳动法律制度,通常以强制劳动为核心
,具有严格的劳动法律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
近代劳动法律制度
02
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法律制度,开始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强调
劳动合同、工资、工时等方面的规定。
工伤认定的情 形
职工因工作发生事故或患 职业病,应当认定为工伤 的情形包括工作时间内因 工作受伤、因工外出期间 发生事故下落不明、工作 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受 到伤害等生活而建立的一 种社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的申 领
失业人员应当持本单位为 其出具的终止或者解除劳 动关系的证明及时到指定 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职 登记,并提出领取失业保 险金的申请。
03
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
劳动合同的基本概述
劳动合同的概念定义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
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 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 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
现代劳动法律制度
03
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法律制度,更加注重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强调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劳动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平等自愿原则
协商一致原则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地位平等, 双方自愿建立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