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简史期末论文

合集下载

作文:天文学的历史优选份

作文:天文学的历史优选份

作文:天文学的历史优选份作文:天文学的历史 1早在16世纪以前,__的天象观测已经达到非常精确的程度。

__古代天文学家设计制造出很多精巧的观测仪器,通过恒星观测,议定岁时,上百次地改进历法。

我国是世界上古代天项纪录最多也最系统的国家,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钟就可以找到当时的天象纪录,我国历史上关于新星和超新星的记录约有80条,占全世界这类纪录的90%。

在__,古代天文学家倾注很大力量,研究行星在星空背景中的运动。

他们年复一年、精益求精地测量行星的位置和分析行星运动的规律,终于导致了中世纪哥白尼日心学说的创立。

这给当时的宗教__以有力的打击,是历史上自然科学的一次辉煌胜利。

日心说的发展到十七世纪达到顶峰,牛顿把力学概念应用于行星运动的研究上,发现和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定律,并创立了天文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天体力学。

天体力学的诞生,使天文学从单纯的描述天体的几何关系,进入到研究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阶段。

在牛顿以后的二百年中,天体力学的发展给应用数学以有力的推动。

从微积分到现在的数学物理方法,已成为现代科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虽然说明了许多天文现象,却不足以阐明天体的本质。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物理学的重大发展把天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以测量天体亮度和分析天体光谱为起点的天体物理学称为天文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量子理论、相对论、原子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创立,给了天文学以新的理论工具。

研究天体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运动状态和演化规律,是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深入到问题的本质。

天体物理学使天文学家们可以有根有据地谈论天体的演化。

天体物理学的诞生标志着现代天文学的起点。

天文观测也在这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回顾十七世纪以前,人们在漫长的年代里只是靠肉眼来观测天象,能看到的星星不过六、器千克。

十七世纪,伽利略首创的天文望远镜,使人类的眼界突然__开阔。

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望远镜的口径越来越大,人类的视野从我们周围的太阳系,扩大到银河系,又扩大到河外星系。

天文学基础的论文

天文学基础的论文

天文学基础摘要: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它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

天文学家观测从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来的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

天文学家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能源机制。

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天文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学科分支,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天文学正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我们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造福。

关键字:天文学,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天文学四大发现,矮行星,中子星,黑洞通过听天文学基础的课使我对天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人类生在天地之间,从很早的年代就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因此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它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

天文学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从太阳系发展到整个宇宙。

现在天文学按研究方法分类已形成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大分支学科。

按观测手段分类已形成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几个分支学科。

“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分支研究的都是地球上的现象,只有天文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我们头顶上可望而不可及的灿烂的星空联系在一起。

天文学家观测从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来的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

天文学家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能源机制。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对恒星和行星十分感兴趣。

古代的天文学家仅仅依靠肉眼观察天空,1608年,人们发明了望远镜,此后,天文学家就能够更清楚的观察恒星和行星了。

天文学 结课论文

天文学 结课论文

学习“天文学”的收获和体会当我写下这样的结课论文题目时,一时不知道怎样下笔,因为在我的概念里,论文都是既有摘要又有参考文献的学术论文,而“天文学”作为我的选修课,我对它的了解仅仅限于一个学期的五六次课程,要说更深入的研究学术是非常力不从心的,所以还是在这里,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在百度百科上搜素天文学,它会给出这样的定义,它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

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这样看来,老师讲解《天文学》这门课是以最基本天文学内容,包括我们头顶的星空,外延至银河系中的星座,甚至更为广阔的宇宙的结构和起源等,从行星层次,恒星层次,星系层次,宇宙的不同研究对象概述了天文学中重大而基本的内容,简单阐述了天文学与人类的主要关系。

令我影响深刻的是李老师课堂上由理论联系实际讲述的人生哲理,例如六组慧能偈语,给人以启迪。

对于宇宙太空,我一直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表面的认为地球以外的天空就是宇宙太空,只知道它浩瀚无垠,并且是我们所不能估量的。

直到这门课后,真正见识到了宇宙和人类进程的伟大,感觉上有点不可思异,不得不对自然界的神奇产生叹佩之气,也对科学家们佩服不已。

他们用尽毕生所学揭开了宇宙的神秘面纱。

课堂上播放的纪录片《 The Known Universe》没有中文字幕,只是看到视频还没有对已知的宇宙进行了解,课后查阅了一下,已知的宇宙缩小从喜马拉雅山脉穿过大气层和漆黑的空间大爆炸的余辉。

该短片视角从喜马拉雅开始拉远,穿过数百亿光年,直到大爆炸的遗迹,宇宙的尽头.....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不要为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生气,不要为过程中一次失败而耿耿于怀,要珍惜现有的一切,知足常乐。

时间在流逝,人类在进步,人们对宇宙太空的认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宇宙的不凡。

天文学论文范文范文

天文学论文范文范文

天文学论文范文范文天文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根据生活的需要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因此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古代的天文学家因为没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只能靠肉眼观察天空。

我国自古以农耕为主,春种秋收,季节最为重要。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用来观测星象最重要的工具是浑仪。

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现今存世最早的浑仪是明代正统七年(1442)制成的,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公元二世纪时,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这一学说统治了西方对宇宙的认识长达1000多年。

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新的宇宙体系的理论,日心说,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到了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某某某制造折射望远镜,成为最早使用望远镜研究太空的人之一、人类第一次通过望远镜观察到了太阳黑子、月球和其他一些行星表面的状况。

在同时代,牛顿创立牛顿力学,使天文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天体力学。

天体力学诞生使天文学从单纯描述天体的几何关系造成天体运动的原因的新阶段,在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19世纪中叶天体摄影和分光技术的发明,使天文学家可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运动状态和演化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到问题本质,从而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天体物理学。

这又是天文学的一次重大飞跃。

20世纪50年代,射电望远镜开始应用。

到了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称为“天文学四大发现”的成就: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

而与此同时,人类也突破了地球束缚,可到天空中观测天体,通过发射的航天探测器来了解一些太空信息。

除可见光外,天体的紫外线、红外线、无线电波、X射线、γ射线等都能观测到了。

古代天文学的论文

古代天文学的论文

古代天文学的论文•相关推荐古代天文学的论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天文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中国古代天文学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自神话时期兴起,绵延千年不衰。

但中外学者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质疑也从未停止过。

本文从科学哲学角度,叙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兴起与发展,详细分析其功能效用与历史影响,从而辨别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为真科学。

关键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哲学;真科学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兴起从众多资料来看,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传说在少昊氏时,人人私下研习天文,都搞起了沟通上天的巫术,致使天下大乱。

颛顼帝命令重、黎二人“绝地天通”,禁止了平民与上天沟通交流。

之后与天交流的权利就专属于天子,也只有天子钦定的巫觋才有资格去沟通上天。

从此天文学在古代中国就成了皇家的专属品,而天子也开始拥有了对“天命”的解读权。

这也就是中国漫长天文学史的开端。

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我国天文学至于夏商周代时已经有了一定水准的历法。

特别是到了周代,已经有人开始观测流星、行星等天象及星辰。

相比于上古时代,这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传统的天文学体系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完成的。

在这一时期,不仅二十八星宿体系确立,而且在历法方面有了重大的进步。

我们古人开始通过观测日影长短的周年变化来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

并且在这一时期流传了大量人们观测流星、彗星等天象的详细记录。

这些都成了我国历史上的宝贵资料。

自从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天文学大框架建立之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天文学进一步蓬勃发展。

不仅历法得到统一,二十四节气,浑天仪等天文知识以及天文学仪器的进一步发明使得我国的天文学一路高歌猛进。

到了元朝,由于铁木真缔造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辉煌帝国,我国古代天文学甚至传到阿拉伯等国,可谓是盛极一时。

天文学基础的论文

天文学基础的论文

天文学基础的论文天文学基础摘要: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它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

天文学家观测从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来的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

天文学家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能源机制。

曲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天文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学科分支,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天文学正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我们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造福。

关键字:天文学,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天文学四大发现,矮行星,中子星,黑洞通过听天文学基础的课使我对天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人类生在天地之间,从很早的年代就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因此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它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

天文学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从太阳系发展到整个宇宙。

现在天文学按研究方法分类已形成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大分支学科。

按观测手段分类已形成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儿个分支学科。

“儿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分支研究的都是地球上的现象,只有天文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我们头顶上可望而不可及的灿烂的星空联系在一起。

天文学家观测从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来的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

天文学家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能源机制。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对恒星和行星十分感兴趣。

古代的天文学家仅仅依靠肉眼观察天空,1608年,人们发明了望远镜,此后,天文学家就能够更清楚的观察恒星和行星了。

天文学小论文

天文学小论文

天文学作业10130316吴文迪问题:1.流星雨是如何形成的?2.太阳系是如何诞生和演化的?3.太阳要经历哪些演化阶段?它最终归宿如何?4.为什么冥王星被开除出九大行星?新行星的定义是什么?解答:1.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

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

当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

但大颗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围形成尘埃彗头;小颗粒被太阳的辐射压力吹散,形成彗尾。

剩余物质继续留在彗星轨道附近。

然而即使是小的喷发速度,也会引起微粒公转周期的很大不同。

因此,在下次彗星回归时,小颗粒将滞后母体,而大颗粒将超前与母体。

当地球穿过尘埃尾轨道时,我们就有机会看到流星雨。

2.约在六七十亿年前,宇宙中有一团质量巨大的、密度均匀的原始星云,太阳系从这个原始星云诞生而成。

这是个星际气体尘埃云,也就是弥漫物质云,这个原始星云延伸范围极大,是我们现在太阳系疆界的一千多倍。

这团气体的成分由75%氢和25%的氮和少量的重元素组成,气体中的粒子处于无秩序运动状态,各行其是成为混沌局面。

随着星云不断地收缩,内部产生了涡流和缓慢的自传。

原始星云不断地收缩,内部产生了涡流和缓慢的自转。

估计原始星云的角度很大,在它的继续收缩中,由于维持角动量不变,则自传速度快,混沌的星云在赤道附近自转达到一定速度时,开始成为扁平,内薄外厚的连续星云盘中心部分密度最大,最后演化为太阳,原始星云的外围形成许多尘埃粒子。

星云盘形成以后,气体受压缩,使其内部产生巨大的热量。

同时,内部压强也增大,靠近中央平面的热气则向上浮起产生气泡,当他们升到表面变冷,然后再下沉又形成了对流。

星云内部对流特别激烈而使星云内的物质充分得到混合,成为化学组成相当均一的星云物质。

在星云的物质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土物质”,主要由铁、硅氧化物构成;二类是由碳、氮、氧等及其氢化物的组成“冰物质”;三类是由分子氢和氦构成的“气物质”。

天文学简史期末论文

天文学简史期末论文

学科分类号(二级)天文学简史期末论文题目天文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指导教师易庭丰老师院、系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姓名查建勋学号104130101天文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摘要: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科学,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见解,与不同的应用。

关键词:天文学,发展,应用。

人类生在天地之间,从很早的年代就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因此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一、错误观念的抛弃与真理的追求(1)地心说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驱动人们进行太阳系外行星及其生命搜寻的原动力。

新的天文观测和发现必将继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宇宙观,不断加深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一直以来,人类都把我们伟大的地球母亲认为是宇宙的中心,当哥白尼通过三十年的天象观测,才渐渐地对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托勒玫地心说产生了怀疑。

哥白尼在他的《天体运行论》中详细讨论太阳、地球、月亮和各个行星的运动,认为太阳是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转动的普通行星,为了追求真理,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1609年,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并发现一些可以支持日心说的新的天文现象,日心说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些天文现象主要是木卫体系的发现直接说明了地球不是唯一中心,金星盈亏的发现暴露了托勒玫地心说体系的错误。

然而,由于支持哥白尼日心说的数据与支持托勒玫体系的数据都不能与第谷的观测相吻合,因此日心说当时仍不具有优势。

直至开普勒以椭圆轨道取代圆形轨道修正了日心说之后,日心说在与地心说的长期斗争中才取得了真正的胜利。

人类终于认识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哥白尼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相比。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揭开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

然而,太阳真的位于宇宙中心吗?这是人们一直非常关心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分类号(二级)天文学简史期末论文题目天文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指导教师易庭丰老师院、系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姓名查建勋学号104130101天文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摘要: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科学,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见解,与不同的应用。

关键词:天文学,发展,应用。

人类生在天地之间,从很早的年代就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因此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一、错误观念的抛弃与真理的追求(1)地心说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驱动人们进行太阳系外行星及其生命搜寻的原动力。

新的天文观测和发现必将继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宇宙观,不断加深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一直以来,人类都把我们伟大的地球母亲认为是宇宙的中心,当哥白尼通过三十年的天象观测,才渐渐地对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托勒玫地心说产生了怀疑。

哥白尼在他的《天体运行论》中详细讨论太阳、地球、月亮和各个行星的运动,认为太阳是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转动的普通行星,为了追求真理,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1609年,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并发现一些可以支持日心说的新的天文现象,日心说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些天文现象主要是木卫体系的发现直接说明了地球不是唯一中心,金星盈亏的发现暴露了托勒玫地心说体系的错误。

然而,由于支持哥白尼日心说的数据与支持托勒玫体系的数据都不能与第谷的观测相吻合,因此日心说当时仍不具有优势。

直至开普勒以椭圆轨道取代圆形轨道修正了日心说之后,日心说在与地心说的长期斗争中才取得了真正的胜利。

人类终于认识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哥白尼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相比。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揭开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

然而,太阳真的位于宇宙中心吗?这是人们一直非常关心的问题。

自从18世纪以来,包括赫歇尔等在内的许多著名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是在银河系中心。

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Harlow Shapley)通过观测发现球状星团并不均匀地分布在全天,而是比较集中在南天,尤其是人马座一带。

他大胆而明确地提出,这是由于太阳并不在银河系中心,而是远离中心的缘故,银河系中心在人马座方向。

沙普利把太阳从银河系中心挪开,放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其见解意义重大。

1924年,哈勃利用威尔逊山天文台的2.54米望远镜分析一批造父变星的亮度以后断定,这些造父变星和它们所在的“星云”距离我们远达几十万光年,因而一定位于银河系外。

这一发现使人们不得不改变对宇宙的看法,即银河系在宇宙中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星系。

1925年,哈勃对河外星系的最新观测显示星系看起来都在远离我们而去,且距离越远,远离的速度越快。

这项发现是20世纪天文学的重大成就,它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已往的理解与认识。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宇宙是静止的,而现在发现宇宙是在膨胀的,这一结论意义深远。

今天,通过天文观测,人类终于认识到宇宙是没有中心的,整个宇宙各个部分都在彼此远离,并正在加速膨胀。

(2)宇宙生命中心说园,即地球是不是宇宙生命中心的问题。

事实上,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寻找着上述问题的答案。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思考贯穿于整个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史中。

新的科学发现使我们更为接近揭开太阳系外生人类在抛弃地球是宇宙中心地位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地球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家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但又提出了更多的新问题。

随着新千年的到来,人类希望凭借自己掌握和拥有的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能力来回答这些最古老和深奥的问题。

虽然对此问题尚无确切的答案,但是至少太阳系外行星存在的理论已为近年的最新天文观测所证实。

90年代以来,通过大口径光学望远镜观测,对发现具有类似太阳系的恒星行星系统有了许多突破性进展。

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已确定了400余颗有行星系统的恒星候选体。

观测还表明,这些具有行星环绕的恒星系统和行星本身都存在多样性。

约40颗恒星行星系统具有多行星存在,其中一个恒星系统拥有5颗行星,2个恒星系统拥有4颗行星。

从统计来看,至少5%的类太阳恒星存在行星系统。

最近已探测到一颗质量大约为2个地球质量的类地行星候选体。

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天文学家相继在多个行星状星云和多颗行星上发现了生命所必需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水等大气谱线。

天文学家甚至已经能够通过大望远镜和先进的技术方法直接观测到围绕恒星旋转的行星了。

目前,通过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正朝着推翻宇宙生命中心说的方向发展。

越来越多的天文观测表明,地球并不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二、天文学史上的贡献(1)牛顿力学845年,当时的巴黎天文台台长阿喇果(Dominique F. J. Arago)建议勒威耶(Urbain Le Verrier)研究天王星运动的反常问题。

勒威耶利用有关天王星的大量观测资料,运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对天王星起摄动作用的未知行星的轨道和质量,并且预测了它的位置。

他将计算结果呈送给法国科学院,与此同时他还写信给当时拥有较大望远镜的几位天文学家,请求帮助观测。

他的工作在法国同行中受到了冷遇,但是却获得了德国天文学家伽勒(Johann G. Galle)的协助。

1846年9月23日,伽勒收到勒威耶信的当天晚上就进行了观测搜寻。

他仅用一个半小时就在偏离勒威耶预言的位置52′处观测到了这颗当时星图上没有的星,即后来大名鼎鼎的海王星。

海王星的发现把牛顿力学推上了科学的巅峰。

后来,勒威耶发现水星的近日点进动,在排除太阳引力和其它已知天体的轨道摄动影响后,还有每百年43角秒的多余进动。

这是牛顿引力所不能解释的。

受海王星发现的启示,勒威耶由此预言了“水内行星”的存在。

然而勒威耶穷其一生也无法找到这颗预言的行星。

他的水星近日点进动观测结果后来被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成功地加以解释。

与牛顿力学不同,在广义相对论中,两个没有自转的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自转起来之后的引力是不同的。

这一效应会引起自转轴的进动,水星进动就是由这一效应所产生的。

牛顿力学解决了很多物理学上的许多问题,可以说牛顿力学也是物理学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2)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的验证主要是通过天文观测进行的。

“天文验证”之一是用广义相对论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计算的进动值在扣除了其它行星的影响后为每100年移动42.91〃,与观测值——43〃十分吻合。

后来观测到的地球、金星等行星近日点的进动值也与广义相对论的计算值吻合得相当好。

“天文验证”之二是利用日全食的观测,验证了引力场中光线弯曲的量是符合广义相对论的。

1911年,爱因斯坦就在理论上预言了这一现象。

他认为在发生日全食时,可以通过测量太阳附近引力场的某一恒星的星光,与先前这颗恒星的位置相比较,便可以测出偏转的角度。

从1912年到1922年,天文学家进行了多次日全食观测。

特别是英国著名天文学家爱丁顿(Arthur S. Eddington)自爱因斯坦提出这一理论开始就支持他的预言,并为此做了大量的日全食观测。

爱因斯坦关于“太阳的引力可能引起恒星光线偏折”预言的正确性,经坎普贝尔(William W. Campbell)1922年的观测结果的检验才最终被主流科学界所确认。

“天文验证”之三是在一颗白矮星上观测到了谱线的引力红移。

广义相对论认为,光线在引力场中传播时,它的频率会发生变化。

当光线从引力场强的地方传播到引力场弱的地方时,其频率会略有降低,即发生引力红移现象。

1911年,爱因斯坦计算从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的相对引力红移变化是2×10-6。

这个数值很小,测量起来相当困难。

而白矮星的质量与太阳接近,但半径只有太阳的百分之一,其发出光的引力红移效应比较显著。

1925年,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Walter S. Adams)观测了一颗白矮星(天狼星B),测到的引力红移与广义相对论的理论计算值基本相符。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4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斯(Russell A. Hulse)和泰勒(Joseph H. Taylor)发现了一颗新的脉冲双星PSR1913+16。

通过对这颗脉冲星的转动周期衰减测量,间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波。

赫尔斯和泰勒也由于此项工作而荣获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原子裂变1905年11月,爱因斯坦同样在德国《物理学纪事》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文章:《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包含的能量有关吗?》,这是一篇短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一个物体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就是运动中物体的“质增效应”。

现在我们想象我们在推一辆小板车,板车很轻,上面什么东西也没有。

假设这是一辆在真空中的“理想”板车,没有任何摩擦力、也没有任何阻力,因此,只要我们持续地推它,它的速度就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钢铁,然后好像是装着一座喜马拉雅山、再然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一个太阳系、一个银河系……当小板车接近光速时,好像整个宇宙都装在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

这时,你无论施加多大力,无论推多长时间,它都不可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由此可见,光子既然以光速传播,它的静止质量就必须等于零,否则它的运动质量就会无穷大。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我们不断地对物体施加外力,供给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困难,我们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

这就是说,物体质量的增加与动能增加有着密切联系,或者说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爱因斯坦在说明这种联系的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使是在不甚关心其实用价值的纯理论型的物理学家看来也是惊心动魄的,而在绝大多数人眼里,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能量是质量的9万亿倍,是多么诱人的前景呀!指甲盖般大小的物质的质量如果完全消失,其释放的能量是用以万吨煤炭来计算的。

遗憾的是,没人能随便减少质量,譬如一块石头,我们尽可以用锤子砸成小块,然后碾成碎末,可是当你仔细地收集这些碎末后就会发现它的质量并未变化。

但是,十几年后的1939年,约里奥•居里、费米、西拉德这三位科学家分别独立发现了链式反应,使人类找到了释放巨大原子能的方法。

铀235的核收到中子轰击就会发生裂变,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新原子核,放出1~3个中子,并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些中子又能引发其它铀核再分裂,如此反复,形成连锁反应,不断释放巨大能量。

这就是链式反应,为当代原子弹的发明创造奠定了基础。

三、成就(1)登月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们曾今认为不可实现的梦想也随之有了希冀。

霍金教授的演讲是美国宇航局庆祝其成立50周年的系列演讲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