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熔化和凝固实验
初中物理熔化凝固教案

初中物理熔化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2. 让学生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 难点:完整进行探究实验的方案设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教师提问: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是什么?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b. 学生回答:物质的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c.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物质由固态到液态的转化过程,也就是熔化和凝固。
2. 新课讲授a. 教师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b. 教师介绍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c. 教师演示实验:熔化和凝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3. 学生实验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b.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特点。
4. 总结与拓展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分析结果。
c. 教师提问:熔化和凝固过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 演示法:教师演示熔化和凝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3. 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特点。
4. 讨论法: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拓展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概念、晶体与非晶体区别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熔化和凝固的应用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熔化和凝固》名师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两者的共同点是:都要从外界吸收热量两者的不同点是:海波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
在这一温度下海波会出现固、液共存的状态。
而松香在熔化时,温度则持续上升,它是一个逐渐变软再变稀的过程。
在对其他多种固体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后,人们发现有两类固体:一类像海波那样,在熔化时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另一类像松香那样,在熔化时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但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分别用图4-46 和图4-47 表示:【思考与讨论】AB段随着时间的变长,温度急剧上升;BC段随着时间的变长,温度上升缓慢近乎不变;CD段随着时间的变长,温度又开始急剧上升。
晶体熔化前是固态,熔化中是固液共存态,熔化后是液态。
非晶体熔化前是固态,熔化中是粘稠态,熔化后是液态。
非晶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总结】1、熔点是固体将其物态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熔化)的温度,即,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2、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非晶体没有熔点。
同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的晶体与非晶体提问学生从图中观察到温度是如何变化的,进而帮助学生提出晶体及非晶体的熔化状态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晶体与引出晶体的熔化特点思考与讨论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总结晶体非晶体【常见的晶体】明矾、食盐、水晶、金属等。
【常见的非晶体】玻璃、蜂蜡、塑料、橡胶等。
观看P145几种材料的熔点。
【思考与讨论】灯泡的灯丝是用钨制成的,选用这种材料有什么好处钨是一种金属元素. 钢灰色或银白色,硬度高,熔点高,常温下不受空气侵蚀;主要用途是制造灯丝和高速切削合金钢、超硬模具,也用于光学仪器。
图4-49给出了晶体与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其中非晶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实验表明,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放热。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注意事项:(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篇二一、复习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熔化和凝固完整版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用具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ting)[生乙]冰熔化成水属熔化过程[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oidification)[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1熔化和凝固(板书)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ting),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oidification)[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师]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生甲]应该不相同[生乙]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才会变成液态冰熔化成水不用很高的温度[生丙]不管在很高温度还是不太高的温度时变成液体,是不是都需要给物质加热[生丁]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生戊]熔化过程中给物质加热,这时温度是不断上升,还是不变[师]现在提出了固体熔化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利用桌子上的仪器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先制订计划和方案[方案一]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装置如课本图—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方案二]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给石蜡均匀、缓慢地加热装置如课本图—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且可行我们可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实验我们先看挂图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学生看完后,宣布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生甲]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 ℃,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 ℃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生乙]在给石蜡加热,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生丙]从我们组对海波熔化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海波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生丁]我们组对石蜡熔化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看图—2和图—3;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学生们画图,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生甲]海波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生乙]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师]现在我们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相互讨论你们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写出实验报告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生甲]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crta)[生乙]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noncrta)[生丙]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meting in四、板书设计1熔化和凝固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2熔点和凝固点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以实验为入口: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教案

以实验为入口: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两种形式。
2.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及特点。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定义。
2. 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
3. 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实验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2. 教学难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冰、水、温度计、试管、石蜡、铁块等。
2. 实验器材:电子秤、热水、冰箱等。
3. 教学课件: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实验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的图片。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物质状态变化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概念:介绍熔化和凝固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两种形式。
3.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
6. 巩固知识:通过课堂提问、抢答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思维。
【课后作业】1. 总结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特点。
2. 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结果。
3. 思考: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进行熔化和凝固实验?请列举例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物质状态变化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概念:介绍熔化和凝固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两种形式。
熔化和凝固复习教案

熔化和凝固复习教案教案标题:熔化和凝固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学生对于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和过程的理解。
2. 帮助学生巩固对于熔化和凝固的实际应用的理解。
3. 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冰块、玻璃杯、热水、温水、冷水、烛台、蜡烛、铝锅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个与熔化和凝固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于主题的兴趣。
知识讲解(10分钟):1. 回顾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通过示意图或动画,解释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以及分子在这两个过程中的运动变化。
实验活动(20分钟):1. 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冰块的外观和状态。
2. 向玻璃杯中加入热水,让学生观察冰块的变化过程。
3. 让学生描述冰块熔化的过程,并解释其中发生的变化。
4. 重复上述实验,但这次使用温水,观察学生对于温度变化对于熔化速度的影响的理解。
5. 重复上述实验,但这次使用冷水,观察学生对于温度变化对于凝固速度的影响的理解。
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并与他们之前的理解进行比较。
2.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烹饪、冷藏食品等。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并进行小组讨论。
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作业(5分钟):1. 布置一个与熔化和凝固相关的小作业,例如写一篇短文或设计一个实验。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作业。
扩展活动(根据时间情况决定):1. 带领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实验,例如使用铝锅熔化蜡烛并观察凝固过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熔化和凝固在不同材料中的应用,例如金属、塑料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活动和讨论,帮助学生巩固对于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和过程的理解。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实际应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 (2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才学物理不久,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都还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学重点: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教学难点:固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教学过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提问: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先说熔化,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呢?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是怎样的呢?老师这里有两种固体,一个海波,一个石蜡,我们来用实验探究一下他们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么变化的。
进行实验,说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各实验仪器的用处及注意事项。
知识讲解: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的固体。
熔点:晶体熔化时候的温度晶体熔化特点:师:通过我们刚的出来的图像我们发现,海波跟石蜡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有些差异,让我们来进行比较一下。
帮助学生区分晶体和非晶体以及学习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和条件。
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加热认识晶体熔化曲线逆向思维法: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的应用以及危害。
与学生一起分析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曲线。
引导学生由熔化过程思考凝固过程,并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提问: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的应用和危害有哪些?温A B CD板书设计:熔化和凝固一、熔化和凝固现象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
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2. 熔化和凝固的条件3. 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4. 熔化和凝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及影响因素。
2. 难点: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用熔化和凝固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熔化和凝固过程。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淇淋融化、冰雪融化等,引导学生了解熔化现象。
2. 新课: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阐述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3. 实验演示:进行熔化和凝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应用,如冰雪融化导致道路结冰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熔化和凝固概念、条件以及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操作和记录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作业中问题的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熔化和凝固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观察冰雕作品的制作和融化过程。
3. 开展课后兴趣小组活动,研究熔化和凝固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及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冰、石蜡熔化特点的探究
一、实验目标
1、知道熔化和凝固是物质固态和液态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2、通过实验认识固体有晶体和非晶体之分,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3、通过实验知道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二、实验准备
1、知识回顾
2、实验提示
(1)冰块和石蜡尽量碎小,碎冰最好选用蒸馏水结成的冰块。
(2)将冰和石蜡碾成粉末,用下小上大的的金属圈旋转搅拌,这样使冰和石蜡受
热均匀,便于观察。
(3)实验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同时注意观察冰与石蜡状态的变化,直到全
部熔化后再观察3min。
(4)在冰和石蜡的熔化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
(5)实验时,让少数小组观察石蜡的熔化过程,多数小组观察冰的熔化过程。实
验小组每个同学要有明确分工,如专人负责报时间,专人负责观察温度和照顾仪
器,专人负责记录等。
3、实验用品
试管、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铁架台、烧杯、水、冰、石蜡等。
三、探究活动
1、实验过程
将实验器材组装好。采用“水浴法”给小冰块和石蜡碎屑加热,观察温
度计的示数和冰、石蜡的状态变化。
2、实验记录
时间t/min 0 1 2 3 4 5 …
冰温度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