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西方科学哲学的流派和基本观点
西方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西方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阐述:西方哲学对于宇宙存在和人类认识的探索中,涌现出了两种主要的哲学观点,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存在和物质的运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主张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思维、精神等是物质的产物。
相反,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精神是至高无上、独立于物质之外的存在,物质世界只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在于相信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通过感觉和实验来认识和证明。
物质世界的本质是永恒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发展和变化是通过客观规律进行的。
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物质的相互作用来解释,思维和意识等都是物质的产物,是大脑中神经元活动的结果。
唯物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家有伏尔泰、马克思等。
伏尔泰主张通过理性来认识世界,以实证科学为基础,追求真理的认识。
而马克思则强调了物质生活条件对于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力和经济关系决定的。
相反,唯心主义的基本概念则是将意识、精神作为世界的本源和基础。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和思维是首要的存在,物质只是意识的一种表象。
唯心主义的观点强调人的主体性,在认识世界时,思维和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唯心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家有笛卡尔、康德等。
笛卡尔坚信“我思故我在”,将思维和意识作为自我存在的证明。
而康德则提出了“先验认识”的概念,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通过思考和观察外部世界而获得的。
本文将会对西方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探讨它们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家的论述,我们将总结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不同立场和价值,以及对于人们对于世界本质的理解和思考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按照以下结构组织,以确保内容的清晰和逻辑性。
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将对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进行概述,同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引言部分的目的是引入读者并激发对主题的兴趣。
刘放桐-第十八章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

• •
• •
第二节 拉卡托斯的精致否证主义
• 拉卡托斯(Imre Lakatos,1922-1974),英籍匈牙利人,伦敦经济学院逻辑学教授,当代著名数哲学家和科学 哲学家。主要著作有:《证明与反驳》(1963-1964)、《否证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970)等。他是波 普尔的学生,原则性地修改了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汲取了库恩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创立了自己的科学研究 纲领方法论。 一、精致否证主义 随着牛顿理论的垮台,科学家认识到科学的诚实性标准原来是乌托邦。拉卡托斯认 为波普尔的可否证性标准并没有真正解决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问题,因为它忽视了科学理论明显的坚韧性。实 际上经验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证任何理论和陈述。因为理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对精致否证论来说, 只有当一个理论比它的先行理论有更丰富的经验内容,能预见更多的新事实,或者说能导致更多的新的事实的 发现,它才是可接受的,或科学的。精致否证论的最关键特点是它以理论系列的概念取代了理论的概念来作为 发现逻辑的基本概念。 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1、科学研究纲领的结构 任何科学研究纲领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着的理论系统,一般都由四个相互联系的 部分组成:由最基本的理论构成的“硬核”;由许多辅助假设构成的保护带;保护硬核的反面启示规则-- “反面启示法”;改善和发展理论的正面启示规则--“正面启示法”。 2、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和退化 权衡一个理论的进化和退化的客观标准在于它的经验内容。一个科学研 究纲领在经过调整辅助性假设后,其经验内容增加了,能对经验事实作出更多的预言和解释,它就是一个进化 的或进步的研究纲领,否则就是一个退化的纲领。进步可分为理论上与经验上的进步。前者指在经过保护带的 调整之后,理论上比调整前能作出更多的预言。后者指这种理论的预言经受了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拉卡托斯认为在否证和取代某一研究纲领时必须慎重和宽容。不要急于淘汰一个新的或处于萌芽状态的研 究纲领;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也可能由正面启示法中一个小小的革命或创造性的转换,使之再次转化为进步的 研究纲领。 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的科学发展模式承认科学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又承认其进步性。 三、科学史及其合理重建 拉卡托斯还把科学和科学史结合起来。他就此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科学哲学 提供规范方法论,历史学家据此重建“内部历史”,并由此对客观知识的增长作出合理说明;借助于历史,可 对相互竞争的方法论作出评价;对历史的任何重建都需要经验的(社会、心理学的)“外部历史”加以补充。 当代科学哲学中流行着的多种方法论都为科学史的合理重建提供了理论框架。拉卡托斯认为他的方法论模式比 其他任何模式都更符合科学史,因而是当今最进步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简论西方科学哲学的流派和基本观点

简论西方科学哲学的流派和基本观点[摘要]本文首先对西方科学哲学的两层基本含义进行了梳理,随后展开科学哲学三大流派的其基本及基本意义观点,接着对三大流派的得失进行了简要评述,最后指出三大流派虽然对科学的本质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实际上三者是相通的,其基本观点具有互补性。
[关键词]科学哲学;科学主义;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1 科学哲学的两层基本含义“科学哲学”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研究科学的哲学”,在这层意义上说,它与中国的“自然辩证法”是同一层次的学科,这是哲学意义上的科学哲学;第二层意义是“科学化的哲学”,哲学要以科学为准绳加以改造,这层意义是“科学主义”意义上的科学哲学。
“研究科学的哲学”自从有科学起就存在了,古希腊哲学家早就对科学的本性有极为深刻的思考;而“科学化的哲学”则是20世纪的产物,它既是西方现代科学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方哲学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必然结局。
科学主义意义上的科学哲学起源于经验论哲学传统深厚的英国,哲学意义上的科学哲学则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对科学的批判和超越精神。
两种科学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两大主流——英国的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具有本质关联,通常我们把20世纪西方哲学概括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就是对这种态势的总体反映。
当然,实际上还应该加上第三大思潮——宗教哲学思潮才是对现代西方哲学更为完整和准确的把握,因为三大思潮并立的格局如果从更为宽广的视野来看,正是西方文化和哲学两大传统,即富有理性精神、来源于希腊的古典文化传统和富有宗教精神、来源于希伯来的基督教文化传统所共同造就,科学主义思潮更富有希腊特色,宗教哲学思潮更富有希伯来特色,人本主义思潮则介于两者之间,不过就人本主义所普遍具有的非理性特色和人本主义共同具备的对深层意识的体验而言,它更接近希伯来,虽然人本主义并不把上帝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
2 西方科学哲学三大流派的转变看清楚西方哲学的战略格局,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理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道路和规律。
20世纪科学哲学的四大流派解析

二、逻辑实证主义简论 1、实证主义 • 19世纪30-4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实证主义成 为科学主义思潮的源头,马赫主义是它的第二 代,逻辑实证主义是它的第三代。创始人是法 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奥古斯丁· 孔德(AugusteComte1798-1857) “实证”(Positive)来源于拉丁文 Positivus 原意是肯定、明确、确实。16世纪以来自然科 学
(3)逻辑是哲学的本质(英,罗素) 认识只能在经验领域,经验以外是否有物 的存在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不 可知的,无意义的。依据马赫经济思维 的理论,科学是对经验材料化繁为简的 逻辑整理,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科学的陈 述进行逻辑的分析。逻辑分析不能给人 以任何新知识,是使科学陈述清除逻辑 混乱。 (4)逻辑构造论。感官直接经验到的知识 是最确切、最可靠的。一切科学理论、 概念、知识体系都是直接经验的逻辑构 造,哲学的任务是把理论还原为直接经 验知识并对其进行逻辑分析,以保证其 确定性和可靠性。
一、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及二者的结合 莱布尼茨、沃尔夫; 休谟; 康德 黑格尔 马克思
• 康德的先天逻辑范畴表如下: 1.量的范畴 统一性、多数性、全 体性 2.质的范畴 实在性、否定性、限 制性 3.关系范畴 实体与属性、原因与 结果、作用与反作用的相互作用 4.样式范畴 可能性——不可能性 、存在性——不存在性、必然性— —偶然性
科学理论和知识是由语词、概念构成的,只是经 济简便的符号。
实证主义第三代你: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是在逻辑原子主义的哺育 下成长起来的。 逻辑原子主义的主要观点: (1)逻辑是客观的实在,数学和科学都应 逻辑化,科学语言应逻辑化,科学就是 逻辑化的语言。(德,弗雷格) (2)语言的意义理论。传统的意义理论 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所指称的观念。 如“火”这一语词的意义在于由于它在 人们心中引起的“火”的观念。与其对 立,单个的语词没有意义,语词只有真 假时才有意义。因此语词只有在句子中 才有意义。语词的意义终究是由句子的
贵州省考研哲学全科复习资料西方哲学思想流派概述

贵州省考研哲学全科复习资料西方哲学思想流派概述在贵州省考研哲学全科复习中,西方哲学思想流派概述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本文章将从哲学思想流派的概念入手,依次介绍西方哲学思想流派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帮助考生全面了解和复习西方哲学思想流派。
一、哲学思想流派的概念哲学思想流派是指在哲学领域内具有一定时代、地区或学派特色的思想体系。
每个流派通常由一群哲学家或学派创始人以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构建而成。
哲学思想流派通常代表了一定时代的哲学思潮,并对后续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希腊哲学流派1.柏拉图学派柏拉图学派以柏拉图为代表,提出了理念论,主张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柏拉图学派强调道德和真理的追求,他们认为哲学应该是个体的智慧之爱。
2.亚里士多德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提出了实证主义和演绎推理的方法,强调通过对具体个体的观察和研究来获得知识。
亚里士多德学派对逻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现代哲学流派1.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运动,代表人物包括伏尔泰、卢梭等。
启蒙运动主张理性、自由和人权,反对传统的权威观念和封建社会。
2.德国唯心主义德国唯心主义学派以康德、黑格尔等为代表,认为人类知识受到认识者本身的限制,主张通过理性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他们对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学派以康德、黑格尔等为代表,主张以科学实证为基础来研究问题,强调经验证据的重要性。
实证主义在逻辑学、科学哲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
4.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学派以尼采、海德格尔等为代表,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人的存在是首要的,对人的选择和责任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究。
四、当代哲学流派1.语言哲学语言哲学学派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强调语言和逻辑的关系,认为语言是思维和表达的基础工具。
他们对语言的语法结构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学派以萨特、巴特等为代表,主张通过研究事物的结构关系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哲学是无门之门,入门极其困难。
哲学不是知识,是智慧,至高的形而上的智慧,同时也是实践的智慧。
对哲学的学习就是追求智慧,获得人生完美幸福的过程。
歌德《浮士德》,反思一生,真正快乐的时光不到两个星期。
反思我们自己,一年365天,从早到晚快乐的日子可否有一天、两天?有价值人生的基本标准?断烦恼,得幸福的过程,也就是求智慧、人性升华的过程,也就是具有美德的过程。
如果学哲学烦恼不仅没有少,而是越学越夺,那一定不是哲学。
那是被“哲学知识”所害,一切人文学科都是如此,文学、历史,学佛更是如此。
有的人学哲学几十年也没入门。
陈修斋:“我越研究莱布尼茨,越不敢写”,哲学无定论。
当我们觉得学哲学很困惑,找不到一个确定的标准的时候,哲学才算是入门了。
(这就是从欲望构织的形而下的表象世界,慢慢趋向于本体世界的追寻)麻老师:研究佛学,但是不信佛法,不懂佛法。
禅外说禅。
(哲学不能没有激情、兴趣,但是也不能陷入其中;禅外说禅,或迷信邪见)入门类似禅宗:神秀“身是菩提树”,慧能“菩提本无树”。
慧能的故事:文盲,三岁丧父,打柴供养老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弘忍;打杂八个月。
传得衣钵,开禅门之盛。
文盲而具有天赋,道家,绝圣弃智,绝学无忧。
一心不乱谓之“诚”,周敦颐。
当代人就是心思散乱,若制心一处,一生只做一件事,绝对成就辉煌!哲学就是心学,类似禅宗的“以心传心”。
道可道,非常道。
言语道断,要从哲学知识的表象中洞悟至高的真理和智慧,类似康德所说的至善、至福的境界。
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载,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为大梵天王说法时,闭口不言,拈花而立。
全场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诃迦叶”。
因此摩诃迦叶尊者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
据称禅宗在印度历经二十八代,传到菩提达摩大师,远从西天来中土弘扬印心佛法,为中土禅宗第一代祖师,西天第二十八祖。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1,逻辑经验主义。
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
以马赫、彭加勒为思想先驱,借助于当时物理学革命的推动,由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开创。
以维也纳学派为中心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作为第一个完整的科学哲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的诞生。
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性原则作为意义标准来排除形而上学,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以数理逻辑的方法对科学理论的结构作静态的逻辑分析,并致力于逻辑重建,在数十年内成为科学哲学中公认的正统观点。
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赖辛巴赫等。
2,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
20世纪40年代后,科学哲学在批评和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波普提出批判理性主义,反对建立在归纳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可证实性原则,代之以可证伪性原则,提出以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为研究中心,认为科学进步的主要机制是批判,但仍致力于追求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原则。
主要代表除波普外,有拉卡托斯和沃金斯(J.Watkins)等。
3,历史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汉森、Th.库恩、费耶阿本德和图尔明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思潮,揭露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缺陷。
认为它严格区分发现的范围和辩护的范围,单纯研究科学活动的成果——科学理论,置科学活动的研究于不顾,不符合科学的历史和实际。
批判理性主义以可证伪性为分界标准,完全否认归纳的作用,并提倡不断革命,否认了科学传统及发展中的连续性等,也难以与科学实际相一致。
历史主义的产生,形成了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最大冲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转向历史主义的发展趋势。
4,科学实在论。
科学哲学发展中反实证主义趋向使逻辑实证主义自身的演变日益远离实证主义传统,使作为实证主义对立面之一的实在论再次成为争论的热点。
争论的分歧点主要在于,科学理论的对象是否独立于对它们的认识而客观存在和起作用?科学能否向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理论的目的是否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即获得真理?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夏皮尔、普特南、克里普克、W.塞拉斯、邦格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大半个世纪,它在中国的传播则不到20年。
时间虽短,中国人对它的理解、态度、运用却有很大的变化,这反映了20年来中国社会状况的巨大变迁,也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把握西方思潮并用之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一、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因为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故名。
他们主要认为资本主义宣扬理性主义和工业,而理性主义和工业却并非给人们带来好处,社会出现了技术危机,人们愈来愈受到科技异化的控制,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价值。
法兰克福学派把技术理性批判进一步引向了意识形态批判,这为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年代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主要有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尤尔根·哈贝马斯,美籍德国犹太人艾里克·弗洛姆等。
二、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
该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的观念,力图赋予自然以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并以这样理解的自然和文化概念来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以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并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想——生态社会主义。
这一流派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批判功能与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相结合,寻找一种能够指导解决生态问题及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双赢”理念。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安德列·高兹,美国的詹姆斯·奥康纳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最有影响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出现的一种企图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调和起来,按照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西方科学哲学的流派和基本观点[摘要]本文首先对西方科学哲学的两层基本含义进行了梳理,随后展开科学哲学三大流派的其基本及基本意义观点,接着对三大流派的得失进行了简要评述,最后指出三大流派虽然对科学的本质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实际上三者是相通的,其基本观点具有互补性。
[关键词]科学哲学;科学主义;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1 科学哲学的两层基本含义“科学哲学”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研究科学的哲学”,在这层意义上说,它与中国的“自然辩证法”是同一层次的学科,这是哲学意义上的科学哲学;第二层意义是“科学化的哲学”,哲学要以科学为准绳加以改造,这层意义是“科学主义”意义上的科学哲学。
“研究科学的哲学”自从有科学起就存在了,古希腊哲学家早就对科学的本性有极为深刻的思考;而“科学化的哲学”则是20世纪的产物,它既是西方现代科学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方哲学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必然结局。
科学主义意义上的科学哲学起源于经验论哲学传统深厚的英国,哲学意义上的科学哲学则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对科学的批判和超越精神。
两种科学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两大主流——英国的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具有本质关联,通常我们把20世纪西方哲学概括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就是对这种态势的总体反映。
当然,实际上还应该加上第三大思潮——宗教哲学思潮才是对现代西方哲学更为完整和准确的把握,因为三大思潮并立的格局如果从更为宽广的视野来看,正是西方文化和哲学两大传统,即富有理性精神、来源于希腊的古典文化传统和富有宗教精神、来源于希伯来的基督教文化传统所共同造就,科学主义思潮更富有希腊特色,宗教哲学思潮更富有希伯来特色,人本主义思潮则介于两者之间,不过就人本主义所普遍具有的非理性特色和人本主义共同具备的对深层意识的体验而言,它更接近希伯来,虽然人本主义并不把上帝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
2 西方科学哲学三大流派的转变看清楚西方哲学的战略格局,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理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道路和规律。
大体上,西方科学哲学经历了由科学主义到历史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2.1 科学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局限科学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维也纳学派掀起了一场举世瞩目的“科学的哲学”运动。
这场运动有两个基本理念:(1)真正的科学只有一种,那就是自然科学,除此之外,并不存在其他种类的科学,因此科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着一条明显的界限。
(2)拒斥传统哲学,拒斥传统哲学所研究的各种超验问题,如上帝的本质、人的命运等,认为这些都是神学研究的范围,哲学是科学范围内的活动,哲学只不过是科学的逻辑。
科学主义和与之相连的分析哲学一样,对科学的本质特征之揭示非常精微、深入、严谨,但有很强的狭隘性,而且自身也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由于只承认自然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是唯一有意义的文化,排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强调用自然科学的观点、方法和标准,去审视和衡量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其他一切文化。
于是,在自然科学与逻辑的解剖刀下面,一切非自然科学的学科、文化就成为非科学甚至伪科学,这本身就是非科学的。
而且,随着对科学本性的进一步探讨,科学主义的局限性逐步显露,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仅仅用“科学的逻辑”并不能解决科学与其他学科、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这些学科、文化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围和能力,自然科学的范式和思维方法固然与其他学科具有统一性、共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自然科学方法都可以简单地、无原则地扩展到其他学科,片面追求精确、单一意义的所谓纯粹的科学性恰恰在最具有科学性的数学和逻辑学领域行不通。
现代数学的发展表明,研究精确现象的数学是经典数学、线性数学,这仅仅是数学的初级形态,因为线性现象极为稀少,非线性、模糊、复杂才是世界的主流和真相,线性的现象只是非线性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就此而论,科学主义所谓的科学性恰恰是不科学性。
比如,语言分析哲学曾经认为,哲学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因此哲学研究就是进行语言分析。
经过语言分析之后,传统哲学的问题要么是伪问题,要么可以化为科学问题加以解决。
由于传统哲学应用的是模糊的日常语言,因此引起了哲学思维的混乱。
这样,哲学问题就可以或就应该通过建立精确的、单一的科学语言来解决。
虽几经努力,但这种理想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在模糊数学中,扎德所揭示的不相容原理指出: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我们做出精确且有意义描述的能力相应降低,直到一个界限,此时,精确性与有意义性互相对立。
这表明科学主义并不像它自己认为的那样是万能的。
维特根斯坦是科学主义的主将之一,到了后期,明白了一个与科学主义的思想正好相反的道理:不可能完全消除命题内涵的不确定性和歧义性。
伽达默尔则更进一步揭示出,与科学主义认为的正好相反,日常语言是开放的、多维度的、自我调整的复杂世界,其多义性或模糊性正是其优势所在。
事实上,任何逻辑的或数学的语言都不能彻底表达日常语言的丰富内涵,所以黑格尔指出:哲学不需要特殊的语言。
其原因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表达是否清晰和准确,问题不在于语言,而在于思维和思想。
说到底,语言分析哲学欲以科学语言来解决哲学问题事实上是经典科学的线性思维方式在哲学上的精致化。
面对世界的非线性之复杂内涵,运用线性思维方式加以把握、理解是力不从心的。
(2)科学本身的根据何在?为什么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些问题科学主义并没有也不能真正给予回答。
事实上,科学主义试图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划界的努力一直没有真正成功,这正说明其前提有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是不能仅以科学为准单方面来划定的,而必须在科学与非科学的整体中、全局中划定,就此而论,科学主义不可能完成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也无法真正说明到底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
(3)科学主义的科学或科学的哲学必须拒斥哲学的观点是根本不理解科学的真谛的说法,事实上,一方面,科学研究到最深邃之处就必然、自然进入哲学的境域;另一方面,科学的动力和根源是甚至只能是哲学的,如霍金所说的:今天我们仍然渴望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人类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才是我们从事科学探索的正当理由。
因此拒斥哲学就是拒斥自己的命运,西方科学哲学界在20世纪后半叶越来越高的重建哲学的呼声实际上表明科学主义拒斥哲学的立场已经被否定。
(4)科学主义认为的哲学不能研究超验的问题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每个人都具有对超验问题的终极关怀,而且这种终极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付之以信仰,而必须要亲自实证,仅仅信仰而不能实证归根结底是虚妄的,找不到真实的自我。
当然,这一问题就不是科学主义所能解决的,因为这一问题已经远远超越了科学主义的范围。
2.2 历史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局限历史主义的基本理念与科学主义截然不同:不但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间不存在明确的、单一的界限,而且甚至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也不存在明确的、单一的界限。
当然其意义并不是科学与其余学科没有区别,而是强调科学与其余学科之间的区分不是绝对的,而且科学与其余学科之间是平等的。
从整个人类文化领域来看,科学固然具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但绝不能代替道德、艺术、宗教或哲学的作用,我们很难说科学就一定比道德、艺术、宗教或哲学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即使就科学家本人来说,科学也不是其生活的全部,科学家不仅需要科学,同样需要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甚至正如前面揭示出来的,科学不能给科学家提供最终的意义之源;科学并不是纯粹的、与其余学科截然区分开的独立体系,而是深受哲学、历史、信仰等的影响,科学、哲学、历史、信仰等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构成更为错综复杂的大系统,总体上看,科学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其所处的整个时代的文化发展水平基本上是互相适合、互为因果的。
因此,历史主义在研究科学的时候,其考察领域大大超越了科学主义所规定的自然科学的范围,涉及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广泛领域,也包括在理论评价中起作用的认识论和哲学。
历史主义的科学观和哲学观把科学看做是人类历史的活动,强调科学与其他文化的联系,强调科学的时代性或历史性,强调科学活动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及其作用。
其实,科学主义的产生本身就是哲学与科学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主义之所以在英国产生而其基本理念之所以是要以科学为尺度来改造哲学,其原因正是英国的经验论哲学其境界无法适应和追赶现代科学的发展水平,以科学代替哲学正是哲学发展境界不高的必然结局;而德国的科学发展历程与此相反,德国科学后来突飞猛进式的飞跃发展主要得益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滋养和陶冶,原因就是德国底蕴深厚的哲学与文化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在数学领域可以看到另一个典型的例子,20世纪数学界之所以分化为三大领域,从技术上、战术上看是数学思维、数学方法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战略上看则是由于数学家对数学本质理解的哲学分歧引起的,也就是说,哲学的分歧塑造了不同的数学,支配了数学发展的命运。
2.3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局限后现代主义进一步发展了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所蕴涵的观点,提出了一种自由主义的科学观:(1)科学只是许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并不比其他信念体系更客观、更合理,因此,科学不应当享有特殊的文化和社会地位,反对科学沙文主义。
在历史上,尤其在科学发展的初期,宗教势力很强大的时候,出于维护科学的立场,我们曾经强调,科学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因此不能以外在的标准如政治标准、宗教标准来强行规范或干涉科学的发展,但反过来,基于同样的理由,其余学科都具有各自特有的规律,同样也不能以科学为标准强行规范或干涉其余学科的发展。
科学主义的行为是“己所不欲,施之于人”,如果对待科学与其余学科采用双重标准,不啻于文化领域内的霸权主义。
(2)如果说科学主义把哲学看做是科学范围内的活动,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完全走到了其反面,即把哲学看成是“非科学”范围内的活动。
后现代主义试图揭示在科学、艺术和政治这类先前被认为是不同的领域之间的类似性,最终在“新实用主义”或“后哲学文化”等后现代主义的旗号下,将民主、文学、数学、物理和任何别的东西都统统关联并融合起来。
后现代主义提倡多元主义方法论,强调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强调科学与其他文化的关联,反对纯粹用自然科学或认识论的观点来审视和评判别的文化。
3 结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从科学主义转变为历史主义再转变为后现代主义,这两次重大转变,透彻地看,实质上只是科学哲学主题的转换,而其精神实质是一以贯之的。
三者所揭示的科学哲学的主题各有侧重:科学主义所揭示的主题是如何理解科学的实质,历史主义所关心的主题是如何理解科学的历史发展,而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主题是如何理解科学与其他文化的相互关系,换言之,科学主义是就科学本身来理解科学本身,历史主义是在科学的历史发展中来理解科学,后现代主义是在科学和其余文化的关系中理解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