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舟山渔文化
一欣赏舟山渔谚

第11课舟山渔谚一、欣赏舟山渔谚舟山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大量经验,其中渔谚是舟山渔民的智慧结晶。
你能告诉大家下列舟山渔谚所描述的内容是什么?一艘渔船两头尖,三张风篷四角方;五颜六色多景致,七高八低走海上。
呆大捕,死张网,活络要算小对郎。
日里拖,夜里钓,空落工夫放笼钓。
小黄鱼困来,大黄鱼听来,乌贼靠拖来,带鱼靠冻来。
语言类民俗文化,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鲜明语言特色与语言审美特征,二是具有文化内涵。
舟山渔谚特点是语言地域色彩强,贴近海岛生活;语言风趣、幽默,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语言具有原生态诗意的美感。
从语言的生动性上分析。
语言活泼俏皮,多次用到拟人、比喻、对偶等修辞。
如在介绍鱼类习性时,用到“鲻鱼生性喜欢跳,海蜇娘子坐花轿”。
这句话中既有拟人、对偶又有比喻,把浮游上岸的海蜇称之为待出嫁的娘子,它宽乎乎身体在海上游动时就像摇晃的花轿一样,而且前后两句呈对偶关系。
描述得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的随性洒脱,这与舟山人豪爽的性格有关,说话不生硬,也不藏着掩着。
比如“呒没三分真劲道,甮想吃到龙头烤。
”这句话的生动性犹如亲临体验捕捞的较真劲,仿佛是两个在拉网渔民,用渔谚相互激励或较真,“你要是没有拉网的劲道,就别想吃到美味的龙头烤。
”从原生态的诗意美感分析。
舟山方言有其自身的语言体系,即使被翻译成普通话,也尽量保持自己原生态的部分。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比如“日落胭脂红,明朝刮大风。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秋风起,蟹脚痒。
”,流露出生活的淡然与诗意,且意象空远。
收集舟山渔谚思考●根据舟山渔谚,能否说出下列鱼类的捕捞季节:◆小黄鱼“岸上桃花红,南洋旺风动”◆大黄鱼“大麦黄,鱼风旺”◆带鱼“小雪小抲,大雪大抲,冬至旺抲”◆乌贼“立夏打一暴,乌贼抛老锚”●收集舟山渔谚,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交流舟山渔谚舟山渔谚简短有力、掷地有声,用舟山话念起来更是气势非凡,若再转念思考,便能窥见深刻的道理寄寓在浅显的语言中。
浅析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

浅析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舟山市位于中国东海岸,是一个以海洋资源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休闲度假需求的增加,舟山的休闲渔业逐渐成为一种新兴产业。
本文将从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发展问题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情况。
一、发展现状1.2 产品种类舟山的休闲渔业产品种类丰富多样,涵盖了垂钓、潜水、海上观光、海岛度假等多种产品形式。
垂钓作为休闲渔业的主打项目,深受游客的喜爱。
在舟山的海域,可以进行多种类型的垂钓活动,如海钓、深海钓、近岸钓等,各种类型的垂钓产品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1.3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休闲度假的需求增加,舟山的休闲渔业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不仅来自本地居民的需求增加,更多的游客也开始选择前来舟山体验休闲渔业。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休闲渔业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也为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二、发展优势2.1 资源优势舟山位于大陆架边缘,地处东海之滨,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海洋风光。
舟山的海域内还分布着多个海岛,这些优美的海岛资源为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海上观光、海岛度假等项目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海岛资源,为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撑。
2.3 人文优势舟山具有悠久的渔业历史和浓厚的渔文化底蕴,拥有丰富的渔民资源和渔文化资源。
在休闲渔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人文资源,为休闲渔业的发展增添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三、发展问题3.1 品牌建设目前,舟山的休闲渔业尚未形成知名度和特色品牌,存在品牌建设不足的问题。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品牌形象对于休闲渔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舟山的休闲渔业需要注重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
3.2 服务水平在休闲渔业发展过程中,服务水平的提升是关键问题。
海洋文化舟山的文化根基和底蕴

海洋文化,舟山的文化根基和底蕴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舟山晚报》作者:金涛海洋文化开发的悠久性据近几年舟山出土文物考证,远在七八千年前,舟山已有人居住。
另据《定海厅志》、《史记》、《越绝书》等记载,夏商时期舟山属越国东南境,春秋时称为“甬东”,舟山先民为古越族的海外分支,称之“东海外越”。
舟山迄今为止,虽无发现古代的木桨和独木舟,但从发掘的大量文物中,已有了若干鱼形器、波浪纹和网坠等海洋文物的出土,证实了舟山先民远在新石器时代已产生了海洋渔文化和船文化的萌芽和胚胎。
吴越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舟山洋山岛海域大捕石首鱼的史实,再一次证实了舟山海洋渔捞文化发端之悠久。
另据《山海经》中记载,“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
”这是古人用折射的手法来描绘古代的东海捕鱼氏族。
“翼即风帆”,说明在远古时代,舟山先民已掌握了张帆捕鱼的先进技术。
还有《山海经》中描绘的许多奇形怪状的海鱼,《海上三神山》的神话,即“方壶”、“瀛洲”、“蓬莱”以及《精卫填晦》、《鲲鹏之变》等海洋神话都与舟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记载中的徐福祖先徐偃王,千岁翁葛仙翁等海上名士都在舟山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
还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过巨大影响的三大航海事件,即徐福渡海觅蓬莱,鉴真东渡扶桑和明朝郑和下西洋,其航路均经舟山海域。
海洋文化内容的丰富性舟山的海洋渔文化、船文化、龙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考古文化以及有关海洋的各类文学艺术,科技教育、体育、旅游等等,均属海洋文化的范畴;舟山的绘画、雕刻、书法、摄影、故事、小说、散文、诗词、电影、电视,渔歌、民谣、音乐、舞蹈、戏曲、工艺美术、民居建筑、日常用品、器皿家具、礼仪习俗等等,均可成为表现海洋文化内容的载体。
以上两点,为舟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以海洋渔文化为例,舟山是中国著名的渔都,不论是渔的物质文化或是渔的精神文化,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独占鳌头。
舟山八大特色传统知识集锦(民俗篇)

舟山八大特色传统知识集锦(民俗篇)经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舟山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且大多具有极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为进一步开发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提供了良好基础,但仍然有半数以上的传统知识保护空缺,急需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下面介绍其中8项民俗特色传统知识。
一、普陀渔民画普陀渔民画是舟山渔民画的典型代表,是浙江省舟山市普陀传统美术,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与古老的渔村乡风民俗和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浓厚的渊源,据有关史料记载,普陀区和舟山地区海洋渔船的船饰,最早于唐代随着海洋的出现应运而生,唐宋时期,这种船饰雕刻盛行,明清后期、清代及民国时期,随着大型船量的增多,渔船上的饰画,号字等也逐渐丰富。
经过当地渔民时代流传,这种粗犷、夸张的风格被传承,最终发展成为现代的《普陀渔民画》。
舟山渔民画除普陀渔民画外,还有定海渔民画,岱山渔民画,竦泗渔民画。
普陀渔民画由船饰画流传而来,因此,其主要内容也是表现和大海及大海相关的事物,既抽象却又不缺乏传统元素,如大海上的狂风巨浪、渔民和海洋生物的生死搏斗等造型夸张近乎怪诞,但是又结合了渔民的生活日常、民俗习惯的,赋予了作品民间气息。
普陀渔民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中独树一帜。
1.开发利用现状普陀渔民画作为普陀当代的民间美术以其艺术手段上的不真实和生活细节的真实,造型上夸张、随意和制作上的精致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认可。
多年来,普陀渔民画在保持艺术风格整体性的基础上,强调地域特色,力求多样性,创作了一批又一批渔民画新作,并多次在全国、省级以及国外展览上展出获奖。
舟山市普陀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还出版了《中国•普陀渔民画集》,2008年,普陀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2.惠益分享现状及可行性分析自1988年普陀渔民画首次走出国门,赴澳大利亚展出后,渔民画多次赴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等国展出,交流。
那些在写实基础上出现的现代主义作品和它夸张抽象的风格,被外国人称为“东方的毕加索”,提高了普陀渔民画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
舟山群岛鱼骨文化初探

舟山群岛鱼骨文化初探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舟山文化》作者:洪国强郭海斌鱼类,是海岛人赖以生存的源泉。
在海岛渔民心目中,鱼不仅能带来物质上的丰衣足食,更体现在鱼使他们认识了海洋,认识了生活。
素有“鱼都”、“鱼仓”美誉的舟山群岛,是我国著名的渔场,海域辽阔,鱼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千百年来,舟山群岛上的渔民生活在海上,耕耘在海上,与海洋中的鱼类有一种生生不息的特殊情感,祖祖辈辈不但熟悉各种鱼类的繁衍生殖、回游等生活习性,而且也熟知鱼类的各种经济价值、食用方法。
可以说,渔民的生活中不能没有鱼,就连茶余饭后,面对一堆吃剩下的鱼头鱼骨,渔民们也会拿起它,仔细的观察、琢磨,然后在家人融融的谈笑间,把鱼骨拼装成小鸟、白鹤、羊、熊猫等各种趣味横生的动物,用这些可爱的鱼骨动物当作礼品送给家中或亲邻的小孩,让孩子们在物质贫乏的童年时代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于是就慢慢形成了今天我们眼中独特的文化现象——鱼骨文化这一海洋鱼文化特色。
一、鱼骨文化的起源鱼骨文化产生于渔民餐饮生活中食用的鱼类,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原始生活中,鱼,是海岛渔民养家糊口的延续生命的主要物质基础。
据笔者初步考证,鱼骨文化的发源地应该是舟山群岛,因为从目前已知的几种鱼骨制作材料的鱼类都生活在舟山海域。
千百年来,海岛渔民一年四季下海捕鱼,见识了各种海洋生物,尤其是对各种鱼类了如指掌。
他们不但捕捉各种鱼虾贝类,而且对于加工烹调有着独特的方式方法,如鳓鱼要清蒸,带鱼红烧好吃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无鱼不成餐已成为渔家生活的规律。
在吃鱼的同时,他们发现各种鱼类的骨骼,特别是鱼头骨的形状,很象某些陆地动物的形态,于是在不经意间,把吃剩的鱼头骨拼装成各种动物形象,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如鳓鱼头骨制作成小鸟,带鱼头骨制作成白鹤等,成为渔民饭后休闲的生活乐趣,在渔业资源尚未衰竭的年代里,这种鱼骨文化在渔民家庭代代相传,很长时间里在舟山群岛渔家普遍流传,并逐步发展成可以用数十种鱼制作成数十种陆地动物的民间艺术奇葩。
舟山的历史文化故事

舟山的历史文化故事舟山,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北部,是一个以群岛著名的城市。
作为一个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舟山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文化故事。
本文将带您回顾舟山的历史发展,并讲述一些与舟山岛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舟山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在这片岛屿上居住和繁衍生息。
经过漫长的岁月,舟山逐渐形成了一个繁荣的渔业城市。
在古代,舟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
在唐宋时期,舟山的港口逐渐繁荣起来,成为了中外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
当时,许多商人和船只都云集于此,舟山港也因此成为东海地区最繁荣的港口之一。
民国时期,舟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
舟山列岛位于杭州湾深处,是保卫杭州湾的重要门户。
在抗战期间,舟山成为了中国东南沿海反侵略战争的重要前线。
舟山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保卫了舟山列岛和大陆沿海地区。
除了丰富的历史,舟山还有许多神话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关于普陀山的传说。
普陀山位于舟山市区附近的普陀区,是一个佛教胜地。
据传,普陀山曾经是东海龙王的家,是龙宫的所在地。
后来,观音菩萨救助了一些遭遇困厄的普陀山民众,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普陀山被誉为观世音菩萨的圣地。
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朝圣者和游客来到普陀山寻求庇佑和祈福。
另一个与普陀山相关的传说是关于白蛇与许仙的故事。
据传,普陀山的茅山派道士许仙曾与一条白蛇结为夫妻。
可是,白蛇被天庭发现,被迫与许仙分离。
最终,白蛇经过努力得以获得了重生,和许仙团聚在了普陀山。
这个故事被后人传为美谈,许多人在普陀山上寻找这个美丽传说的印记。
舟山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历史故事。
比如说,在宋代,有一位名叫郑和的航海家曾三度到达舟山。
他的七下西洋之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事迹之一。
此外,舟山还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迹。
比如说,舟山的城隍庙是一个古老的道教建筑,被誉为“渔市第一庙”。
城隍庙保存完好,是了解舟山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探寻舟山海洋文化精神

探寻舟山海洋文化精神王文洪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舟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锤炼、形成了一种“海魂”——海洋文化精神。
当文明曙光初现,河姆渡人就已经勇敢地向海洋进军了,清朝康熙皇帝出于“海定而波宁”之意命名舟山的定海,说明它与大海有休戚与共的关系;普陀自古以来即为著名海洋渔业基地,沈家门渔港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渔港之一;“海天佛国”普陀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开海上佛教旅游之先声。
舟山海洋文化精神孕育、初构于古代海洋生产和生活方式之中,它包括冒险开拓精神、求变创新精神、兼容并蓄精神和团结互助精神。
一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浙江人、舟山人的骄傲。
河姆渡出土文物及其研究表明:舟山人的海洋文化精神孕育、滥觞于河姆渡。
其根据是:首先,河姆渡人睁眼看海洋,首开原始人的海洋意识。
海洋文化发育的思想前提是必须具备海洋意识,物质前提则是具备造船技术与航海技能,而这两方面当推河姆渡人为鼻祖,史书记载先民“刻木为舟,剡木为楫”,出土文物印证了这一说法。
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完整的陶舟和6支木桨,以及一只中间挖空、横断面呈弧形、一端收敛的尖圆形的独木舟残骸,说明那时人们已掌握了简单的造舟技术,因而河姆渡人被称为“有舟氏”。
先民借助舟楫涉足海上,向海洋索取生活资料,标志着人类活动范围由陆地扩大到海洋,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也为往后舟山海洋文化的发达打下了基础。
其次,河姆渡文化是舟山海洋文化原始的“种子”。
一定的文化形态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长河中演进的,社会历史的源头从哪里开始,文化的演化也从哪里肇始。
舟山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相继在定海白泉十字路,岱山衢山孙家山和定海马岙等地发现了45处属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一些商周秦汉时代的遗址。
出土的文物大多与河姆渡文化第二层相同,少数与河姆渡文化第一层相同。
对这些遗址大多学者推断舟山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属河姆渡文化的分支,表明先民们已经能“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掌握原始的航海技术跨海来到舟山群岛。
50年“捡”出一座渔业博物馆

50年“捡”出一座渔业博物馆文/林上军倘徉在舟山岱山岛东沙古镇古街上,循着古渔镇清悠的石板路,两边的街铺小吃,让人联想起儿时的记忆。
不知不觉,一座挂有“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匾额的老式民宅赫然展现于眼前。
穿过厅堂,整洁的院落放置着原汁原味的渔业工具:粗大的渔网缆绳、牵拉网具的伏地虎、用于敲打桐油石灰的石锤。
古色古香的展馆内,栩栩如生的海洋生物标本琳琅满目,难得一见的大马鲛鱼、皇带鱼、海豹、翻车鱼、中华鲟、海龟等,还有大型海兽骨骼如须鲸下额骨、鲸鱼头盖骨、鲨鱼脊椎骨,以及贝类、藻类、珊瑚标本等。
移步展厅,一艘艘木帆大捕船、机帆船、灯光围网船的模型扑面而来,渔家生活用品、民俗场景、渔民服饰展示,又令人感觉仿佛步入曾经的海岛渔村。
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已经成为古镇一个主要旅游景点。
2004年,当地政府利用一座民国时期的四合院民居改建成了这座博物馆。
馆内展品有1600余件,展品类别有鱼类贝类标本、渔业生产用工具、渔船仪器、渔民服饰等,物件配以文字、图片说明,整个陈列既是一部海洋文化演变史,更是一部鲜活的海洋渔业发展史。
博物馆产品除个别外,绝大多数均由一个地地道道的渔民赵行法个人收藏积累而来,现与岱山县政府合作运行,供游客免费参观。
近几年,渔博馆年均接待游客量近10万人次。
作为博物馆创办人,舟山市岱山县高亭镇闸口一村老渔民赵行法50年来靠“捡”,硬是“捡”出了一个渔业博物馆。
赵行法年逾花甲,出生于一户贫困的渔民家庭,他12岁那年,作为家里主要劳力的父亲在海上作业时落海身亡,家庭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当时穷得连给早年去世的奶奶入葬的钱都没有。
赵行法14岁辍学,与母亲拉手拉车搬运水泥、红砖,从东沙泥峙至高亭,每天2车,有时3车,每天劳动时间达11小时至18小时,其中艰辛难以用文字表述。
铁锚。
Iron anchors.艺术人生READING WORLD他17岁时,春节后便下海捕鱼,在渔船上做了两年多“火浆囝”(渔船上炊事员),因表现突出,他被提升为船上大管轮(轮机长助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海
六横岛
桃花岛
朱家尖
东极岛
普陀山
秀山
定海古城
朱家尖沙雕
秀山滑泥公园
普陀
东极
有趣的舟山渔文化
——机械学院 应思齐
渔船
关于渔船
• 舟山群岛开发历史悠久。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岛 上开荒辟野,捕捉海物,生息繁衍,开始从事渔盐生产。
•
渔民捕鱼作业赖以生存的工具就是渔船。
关于渔船
• 渔船。“古人言舟,汉人言
船。”
• 舟山本土名字由来也与船有关,《 昌国州图志》(1298年元大德)云 :“舟山在川之南,有山翼如
枕海之湄,以舟之聚,故名舟 山。”
• 或曰:舟山“岛形如海中之舟” 。 所以提到舟山,不得不先提及船。
•
绿眉毛
• • 舟山“绿眉毛”号传统帆船 船首形似鸟嘴,简称鸟船(古代 浙人认为是鸟衔来稻谷种子,才造 就了浙江的鱼米之乡,所以把船头 做成鸟嘴状)。
词,但在节奏上往往抑扬顿挫,基调上高亢奔放、振奋人 心
• 而渔歌小调则是渔区民间传唱的小曲,它反映的是一种生活、生产 情绪,涉及渔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是渔民 社会的一面镜子。
关于渔谚
• 渔谚的产生是渔民们对生活的一种观察。 • 这些渔谚,或总结舟山鱼发规律与时机,或细析舟山鱼类习性与特 点,或评析海产品口味,或表述生产经验描述生产状态,或表达哲 理小品。 • 例如:
• 新船梁头(龙骨)定位时要披红挂彩;装淡水的“水舱”梁头合拢处要衬银 洋(或铜板、铜钱),并用银锭(或铜锭)钉合,渔民称它为“船灵魂”, 亦称“水灵魂”。 最后一道工序装船“眼镜”,叫“定彩”。“定彩”也要选择吉期,并付给 大师傅双份工钱和“红包”。 施工时要在船尾栏板上贴上“海不扬波”的横幅,由大师傅按五色彩条( 五行)扎好的银钉,嵌钉好“眼镜”,用红布把“眼镜”蒙上。新船下水时 ,再揭去红布,称“启眼”,由身强体壮、父母双全(有福气)的几十名青 壮年在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的气氛中将船徐徐“赴水”(推入水中),谐音 “富庶”,以示吉利。赴水时,东家站在船头上向木工师傅和围观者抛分馒 头,即谓“新船下水抛馒头”。
禁忌语和委婉语
• 3.在渔船上吃饭时有许多不可少的礼仪和讳饰。开饭前有向海上撒米 饭以敬海神和龙王的被称作“结缘”的仪式。在用餐时, 酒杯和汤 匙不可反扣, 吃鱼时忌把鱼翻身, 因为这些都会是“ 翻”船的凶
兆。吃鱼要先吃头, 意为“ 一头顺风” 。渔民还风趣地把他们吃
饭时所用的“筷子”叫“撑篙” , 把“汤匙”叫做“掏部” (在鱼网 中捞取鱼货的竹制大舀子) , 把“盛饭”说成“起饭” ,因为在舟山 话里“ 盛” 与“沉”同音, 驾船出海没有比“ 沉” 船更可怕的灾 难了。 • 4.舟山人“做梦”称为“做乱梦”, 但在渔民中“乱梦” 要说成“聊 天” , 因为“乱梦”与“乱网”同音, 所以渔民忌说“乱梦 ” , 以防捕鱼时会网乱鱼逃。 • 5.船靠岸时不可以高喊“来了”、“到了”之类的话,因为这样 说会把野鬼引上岸去。
禁忌语和委婉语
• 6.若有渔船在海上遇险, 周围渔民都会义不容辞地进行抢险救灾。若 有人落水, 也当救不辞。如遇浮尸, 仰面女尸或伏着的男尸则不可 急于去捞,要等到海浪将其翻身后才可去捞取。捞取时用镶边蓬布蒙 住船眼睛, 以避邪气, 为了讨个吉兆, 渔民把捞尸称做“捞元宝 ” 。无主死尸运回陆地给以埋葬, 葬地大多集中一处, 美称“ 义家
• 渔船上捕鱼的渔民也各偶职称,渔船船长称“老大”,轮机长称“老 轨”,给轮机长做辅助工作的称“二轨”。
• 还有一些比较细小的专业名词如渔民管捕鱼叫柯鱼,相应的捕鱼人也
就成了“柯鱼人”。 • 类似这类有趣、生动的专有名词为渔民口语文化增添了不少意味。
渔歌与渔谚
关于渔歌
• 渔歌,就是渔民、船工在渔船和运输劳动程序中或织网、晒网、休息 时自编自唱的民歌,属于民谣。 • 一种口头文化,不仅富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和渔乡风情,而且含有深 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知识。 • 它紧扣“海”字主题,运用艺术手法,通过口授传承,把海洋航行 、海洋生活、海洋气象,以及船网工具、渔类习性、船员职责等知识 ,以歌谣形式一代一代往下传。
• 他们在出海前一天准备好猪头、黄鱼酱、糖、盐,鸡或鸭等祭品,洗
放祭品的主妇事前要沐浴身子。祭品供在渔船的船头和尾舱,以祭海
龙王和船菩萨。渔人跪拜,船主和家属在岸上放鞭炮,渔民在船上
鸣锣,然后渔船挂上大红旗帜,破浪入海。
• 除了祈求多获的渔祭活动,渔船上还设神祭祀,以求风平浪静。
关于鱼祭
• 在舟山渔民的渔船上从前都供有“船菩萨”,菩萨两旁还有两个小木人,一 为“顺风耳”,一为“千里眼”。渔民们将它们带到海上时时供奉,以求 来去顺风,渔事平安。 舟山渔人所供奉的“船菩萨”,就是“船神”,一说实乃孟婆,古称风神为 孟婆。风神保一路风顺,故渔人出海,必要拜祭神祗,保风顺求平安,甚至 携带神像上船随行。 《山海经》中有“帝女游于江,出入必以风雨自随;以其帝女,故称孟婆。 ” 一说为东海女神南海普陀观世音,身边有一对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财,女的 叫龙女。 另外,除了船神,海上还有各种各样的海神,包括潮神、网神、礁神、鱼神 、岛神等等。他们的来历可能是历史人物或故事,也可能是神话传说,不同 海域、海岛的渔民间的具体信仰也可能略有区别。
•
因船头眼上方有条绿色眉而得名, 是我国鸟船系列中的优秀船型,并 与沙船、福船、广船一起,形成中 国古代“四大名船”。 其年代可上溯到宋代,约有800年 以上的历史,是明代郑和下西洋
•
船队中的一种优良船型。
关于渔船
• 造船,要择吉日良辰。 • 开工前,要用三牲福礼敬请天地神灵,向大木师傅敬酒、送“红包”。
•
•••Fra bibliotek禁忌关于禁忌
• 渔民们在长期与海洋的搏斗中,感到了自身的软弱与渺小。所以 由这种对大自然尤其是未知的海洋的恐惧就会衍生出来种种禁忌,这 些禁忌也往往被渔民们赋予一种神秘的色彩。 • 这种禁忌表现在语言上,就出现了很多语言上的禁忌。 • 它往往包括语言的灵物祟拜和委婉语、鄙视语两个方面。 • 舟山渔民在对海龙王崇拜中所体现出来的即是典型的语言灵物崇 拜现象。
中恶鬼来借机寻衅。
• 2.渔船出海去捕鱼时, 渔民们一般不说“ 去柯鱼” , 而是说成
“做生意”。一次出海捕鱼回来互相谈论鱼的产量, 总是问“生意
咋话(如何)啦?”而不直接说“柯了多少”等。既然捕鱼是做生意
, 就又有了下面一些与之相关的言语禁忌, 例如: 把“ 舌头
” 说成是“赚头” , 因为, 方音“ 舌”与“ 蚀(亏)”同音
•
•
关于渔船
• 渔船上最常见的是根据动物的名字命名的部位,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 地方如:鳖壳(渔船后舱室顶盖),撑梁鸟船(架竖柱之一)等。 • 还有用十二生肖命名的船上的部位和部件:老鼠伏(固定桅杆的插销) ;蓬纽(牛)子(用以穿联蓬帆与缭绳的滑轮)。
• 这样生动形象的命名方式既富有情趣又便于传教。
•
•
•
老蟹还是小蟹乖,小蟹打洞会转弯 。
(老蟹行动迟钝,其藏身之洞 穴打得直通通,比较简单,容易被捉, 而小蟹的洞穴却七拐八弯,似乎要比老蟹聪明)
鱼祭
关于鱼祭
• 渔祭为原始信仰的产物,它多在汛前进行,以求多获。
• 既是巫术与宗教的仪典也是渔民出渔前的心理准备和出航仪式。 在一年四次的渔汛前都要进行“海祭”。
渔画
写在最后
• 大海并不是文艺而宁静的,它是令人畏惧而敬畏的,对捕鱼人来说,能安 全回到家里才是最大的财富与幸福,很多渔家的孩子都不幸地得接受丧父的 悲剧。 随着渔船的不断改进,捕鱼技术的不断革新,在短期内,的确加快了渔业的 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许多鱼类的濒临灭绝,子孙后代面临“鱼荒”的危 机。 虽然有“休渔期”以及各种对抱卵生物的保护政策,但总体而言,保护渔业 资源的工作是一个长久而艰难的事。 许许多多的“渔文化”正在消失,它需要人们传承与牢记。
地”。
• 7.不能七男一女同船过渡, 意为“八仙闹海” 不吉利, 有时未曾检 点, 已有七男一女同了船, 船上人就须故意说。“今天船上有九个 人” 。第九个是指“船关菩萨” , 以此解忌。 • 8.渔民称恶浪为“ 度糟(肮脏)浪” , 遇到这种情况, 渔民就向海里撒 去大把大把的白米,说是“ 海开口, 鬼讨食” , 施食以求和。
• 古往今来,许多一字不识的渔民,就靠这种方法,学习古人知识,掌 握生产技能,战天斗海,驾驱海洋。
关于渔歌
• 渔歌细分为劳动号子和渔歌小调。
• 前者是渔民在生产实践中长期积累且代代传承“劝力之歌” ,是人们 在参与需要相互协作的集体劳动时,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
作、调解劳动情绪而唱的一种民歌,所以许多“号子”往往没有
禁忌语和委婉语
• 1.渔船出海捕鱼时的言语禁忌极多, 例如:船长对有人贸然询问何时 可到达渔场之类的提问十分忌讳, 且绝对不回答, 因为渔船一旦 出海, 一切就听任龙王和船菩萨的安排了, 否则它们将会故意刁难 , 引来大风恶浪的灾祸。如在航行中发生诸如舵把脱落等故障, 只
能以目暗示, 不能用语言点破, 因为一旦出口便意味着提醒海
舟山
舟山群岛
• 舟山是浙江省辖地级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 缘的东海洋面上。全市由1390个岛屿组成,是浙江省面积最大,陆地 面积最小的地级市。 • 舟山素有“东海鱼仓”之称。由于附近海域自然环境优越,饵料丰富 ,因此近海处海水浑浊,给不同习性的鱼虾洄游、栖息、繁殖和生长 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优越区位,形成中国著名渔场——舟山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