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胺丁醇等
治疗肺结核的药物及使用说明

治疗肺结核的药物及使用说明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肺部,但也可能侵犯其他器官。
治疗肺结核的药物是通过抗菌机制抑制和杀死结核分枝杆菌,以达到控制病情、缩短传染期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治疗肺结核的药物及其使用说明:1.异烟肼(isoniazid,INH):异烟肼是用于结核病的一线治疗药物,能够有效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和复制。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异烟肼的剂量会有所变化。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日口服300毫克,儿童根据体重每日口服5-10毫克/公斤。
治疗期一般为6-9个月,必须按医生的嘱托进行规范用药。
2.利福平(rifampicin,RFP):利福平是治疗结核病的重要药物,能够迅速杀灭结核分枝杆菌并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成人剂量为每日450-600毫克,儿童剂量应根据体重进行调整。
通常与异烟肼联合应用,治疗期通常为6个月。
但需要注意,利福平与某些药物(如抗凝血药)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期间要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3.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吡嗪酰胺是一种用于治疗结核病的抗菌药物,能够减少结核分枝杆菌在酸性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吡嗪酰胺一般与异烟肼和利福平联合使用,治疗期通常为2个月。
剂量取决于体重和肾功能状况,一般成人每日口服15-30毫克/公斤。
4.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乙胺丁醇是一种能够干扰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合成的药物。
治疗期有所不同,一般为2-4个月。
成人剂量为每日15-25毫克/公斤,儿童剂量根据体重调整。
需要强调的是,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的指导和监管下进行。
在用药期间,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视力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药物副作用。
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皮疹等,应立即告知医生。
此外,为了确保治疗的效果,患者应按时、规律地服用药物,切忌自行停药或随意更改剂量。
同时,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直接接触,以减少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
乙胺丁醇的作用与功效

乙胺丁醇的作用与功效乙胺丁醇,也称为4-氨基-2-甲基-1-丙醇(英文名:N-(2-hydroxypropyl)-prop-2-en-1-amine),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它是一种乙醇胺类化合物,化学式为C5H13NO,分子量为103.2 g/mol。
乙胺丁醇主要用于医药和化妆品行业,具有多种作用和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乙胺丁醇的作用与功效。
首先,乙胺丁醇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其作为一种血管舒张剂,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血液流动的速度,从而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这样有利于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养分和氧气供应,减轻疲劳感,增加体力和耐力。
此外,乙胺丁醇还能够调节和稳定血压,预防和改善心血管疾病。
其次,乙胺丁醇具有抗氧化作用。
氧化是许多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
乙胺丁醇能够通过清除体内自由基,降低体内氧化应激水平,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害。
乙胺丁醇还具有某种程度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与炎症相关的疼痛和不适感。
此外,乙胺丁醇还具有镇静和安神作用。
它能够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加离抑制类传导物质的释放,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达到镇静和安抚作用。
乙胺丁醇还具有一定的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对改善睡眠质量也有一定帮助。
因此,它在治疗焦虑、抑郁症以及睡眠障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此外,乙胺丁醇还具有保护皮肤的作用。
它能够调节皮肤的pH值,保持皮肤的酸碱平衡,减少皮肤表面的皮脂分泌,从而预防和改善一些皮肤问题,例如痤疮、粉刺、黑头、疹子等。
乙胺丁醇还具有一定的保湿作用,能够增加皮肤的含水量,改善皮肤的弹性和光泽,延缓皮肤的老化过程。
此外,乙胺丁醇还能够改善皮肤的自愈能力,促进伤口的愈合,减少瘢痕的形成。
最后,乙胺丁醇还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它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膜结构,抑制它们的繁殖和生长,从而达到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乙胺丁醇在医药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生产。
乙胺丁醇的用法和用量

乙胺丁醇的用法和用量
乙胺丁醇是一种药物,常用于治疗肝硬化、脂肪肝和胃肠道炎症。
它还可以缓解一些其他肝脏和肠道相关的疾病症状。
乙胺丁醇的用法和用量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一般来说,成人每天口服2-4次,每次剂量为10-20毫升(大约相当于200-400毫克)。
具体的用量和给药频率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响应情况而定。
请注意,以上仅为一般情况的建议,具体用法和用量还是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
如果你正在考虑使用乙胺丁醇或有任何相关疑问,请咨询医生或专业药师的意见。
l型乙胺丁醇结构式

l型乙胺丁醇结构式L-乙胺丁醇(L-ethambutol)是一种用于治疗结核病的药物。
它的化学结构式为C10H24N2O2。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L-乙胺丁醇的作用机制、药理学特性、药代动力学和临床应用。
一、作用机制L-乙胺丁醇是一种抗结核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具体来说,L-乙胺丁醇抑制了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过程,阻断了阿拉伯糖的聚合,从而影响了细菌细胞壁的形成和稳定性。
这使得细菌无法正常分裂和繁殖,从而抑制了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
二、药理学特性1. 吸收和分布:L-乙胺丁醇经口服后迅速吸收,峰浓度可在2小时内达到。
它广泛分布于体内组织和体液,尤其是肺组织。
2. 代谢和排泄:L-乙胺丁醇在体内主要经肝脏代谢,形成无活性代谢产物,然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约60%的剂量以原形排出,剩余的以代谢产物的形式排出。
三、药代动力学L-乙胺丁醇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可通过以下参数来描述:1. 半衰期:L-乙胺丁醇的半衰期为3-4小时,即在这段时间内,药物的浓度将减少到初始浓度的一半。
2. 最大浓度(Cmax):L-乙胺丁醇的最大浓度通常在服药后2小时内达到。
3. 曲线下面积(AUC):L-乙胺丁醇的AUC是衡量药物在体内暴露程度的指标。
4. 清除率(CL):L-乙胺丁醇的清除率是衡量身体清除药物的能力,即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药物的量。
四、临床应用L-乙胺丁醇主要用于结核病的治疗。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可侵犯肺部以及其他身体部位。
L-乙胺丁醇作为结核病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在结核病治疗中,L-乙胺丁醇通常与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等药物联合使用,形成标准的治疗方案。
这些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相互协同作用,以提高疗效和减少细菌耐药性。
L-乙胺丁醇也被用于预防结核病的传播。
在结核病患者的接触者中,L-乙胺丁醇可以作为预防性药物使用,以减少结核病的传播风险。
肺结核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肺结核的治疗药物有哪些肺结核的治疗药物有哪些肺结核是一种由分枝杆菌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侵犯肺部组织,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治疗肺结核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药物,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肺结核治疗药物。
一、第一线药物1.异烟肼(isoniazid):异烟肼是最常用的抗结核药物之一,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它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对活动的、代谢的两型结核杆菌起到杀菌作用。
2.利福平(rifampicin):利福平是一种广谱抗菌药,主要用于治疗结核病。
它可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过程,致使结核杆菌失去其生存繁殖的能力。
3.吡嗪酰胺(pyrazinamide):吡嗪酰胺是一种常用的第一线抗结核药物,能够在细菌发生代谢活动的酸性环境下杀灭结核杆菌。
4.乙胺丁醇(ethambutol):乙胺丁醇是一种广谱抗菌药,对于肺结核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
它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
二、其他治疗药物1.链霉素(streptomycin):链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它通过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抑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从而起到杀菌的作用。
2.氟喹诺酮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常用的抗菌药物,对耐药结核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DNA酶的活性,破坏细菌DNA合成,以达到杀菌的效果。
3.巴利昔单抗(bedaquiline):巴利昔单抗是一种新型的抗结核药物,对病情严重的多药耐药肺结核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它能够抑制结核杆菌的ATP合成,破坏其存活环境,起到杀菌作用。
总结起来,肺结核的治疗药物包括了第一线药物和其他治疗药物。
其中,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是常见的第一线药物,对活动的结核杆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
而链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和巴利昔单抗等其他治疗药物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作为辅助药物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治疗肺结核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坚持用药,以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乙胺丁醇的副作用

乙胺丁醇的副作用
乙胺丁醇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脏疾病。
然而,它也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
以下是一些乙胺丁醇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1. 头痛:乙胺丁醇可能导致头痛,特别是在治疗初期。
2. 头晕和晕眩:乙胺丁醇可能引起头晕和晕眩感,尤其是在起床或转身时。
3. 心悸:一些人在使用乙胺丁醇后可能会感到心悸或心跳加快。
4. 低血压:乙胺丁醇可以降低血压,因此在使用时需要监测血压,以防止出现低血压症状,如头晕和虚弱。
5. 恶心和呕吐:一些人可能在使用乙胺丁醇后出现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6. 胃肠道不适:乙胺丁醇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包括腹痛、腹胀和腹泻等症状。
7. 失眠:乙胺丁醇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失眠或不良的睡眠。
这些副作用并非所有人都会出现,而且通常是短暂和渐进的。
如果您使用乙胺丁醇时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建议立即咨询医生。
此外,如果您有任何过敏史或其他现有健康问题,请在使用乙
胺丁醇之前告知医生。
只有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药物,并定期进行医学监测,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的风险。
乙胺丁醇的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

乙胺丁醇的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我们可能都出现过乙胺丁醇的不良反应的情况吧,不知道大家出现不良的情况是怎样治疗呢,很多人选择药物治疗,因为过敏不是什么大问题,用不着打针和输液,所以用药物治疗就可以,但是药物治疗也会使我们花费医疗费,还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一些伤害,那么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一些治疗方法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乙胺丁醇的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吧。
治疗方法:1.抗组织胺药。
这是最常用的抗过敏药物,最适用于1型过敏反应。
常用的有苯海拉明、异丙臻、扑尔敏、赛庚啶、息斯敏、特非拉丁等。
这类药物均为H1受体阻滞剂,因其与组织胺有相似的化学结构,故能与之竞争拮抗组织胺受体,对皮肤粘膜过敏反应的治疗效果较好,对昆虫咬伤的皮肤瘙痒和水肿有良效;对血清病的寻麻疹也有效,但对有关节痛和高热者无效;对支气管哮喘疗效较差。
用药剂量应个体化,驾驶人员或机械操作人员工作时应避免使用中枢抑制作用较强的品种。
2.钙剂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通透性,从而减少渗出,减轻或缓解过敏症状。
常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血清病。
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疾病的辅助治疗。
主要有葡萄糖酸钙。
氯化钙等,通常采用静脉注射,奏效迅速。
钙剂注射时有热感,宜缓慢推注,注射过快或剂量过大时,可引起心律紊乱,严重的可致心室纤颤或心脏停搏。
3.抗过敏药注意事项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某一种抗过敏药,容易引起耐药现象,服用时间一般2~3个月为宜,否则药效会下降,但不会产生依赖性,比如某些抗过敏药会刺激机体的饱食神经,产生肥胖作用,停药几天后,便会恢复。
应不同种抗过敏药轮流吃以上内容为我们介绍了乙胺丁醇的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我们熟知了抗过敏方法都有什么,我相信大家在以后购买水果的过程中,也应该会有针对性选择了,希望以上内容能对大家带来帮助。
乙胺丁醇片的作用与功效

乙胺丁醇片的作用与功效
乙胺丁醇片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缓解和治疗以下症状和疾病:
1. 神经性和功能性胃肠紊乱:乙胺丁醇片可以减少胃肠道的紧张和痉挛,缓解胃部不适、腹痛、胀气等症状,使胃肠道更加平稳。
2. 消化系统疾病:乙胺丁醇片可以用于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通过减少胃酸分泌和抑制胃肠动力,促进溃疡的愈合,并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3. 胆道疾病:乙胺丁醇片可以通过促进胆道的收缩,缓解胆囊痉挛和胆道扩张等症状,对胆囊炎、胆结石、胆管炎等胆道疾病有治疗作用。
4. 小肠综合征:乙胺丁醇片可以减少小肠的运动和蠕动,减轻小肠痉挛和疼痛,对小肠综合征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5. 种种痉挛病灶:乙胺丁醇片还可以用于缓解其他疾病引起的痉挛症状,如子宫颈扩张不全、假宫缩等。
需要注意的是,乙胺丁醇片具有一定的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遵医嘱,不可随意超量使用。
同时,乙胺丁醇片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口干、便秘、头晕、皮疹等,如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现病史
查体: P66次/分 R20次/ 分 BP123/78mmHg T37.2℃ ,神清,精神可,营养中等,步入病房。呼 吸平顺,唇无发绀,浅表淋巴结(-) ,气管居中,胸 廓无畸形,两肺叩呈清音,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 心率66次/分,律齐,各瓣膜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 痛,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
2010年3月在上海肺科医院体检时发现“肺部阴影” 拟诊为“肺结核”,予正规抗结核治疗9个月,自诉治 疗效果佳。
3
现病史
入院前4天无明显诱因下再次出现咯血,约10 余口,色鲜红,有凝血块,量约30-50ml,无发热, 无头晕乏力及呼吸困难,又至本市某院急诊,经 “头孢地嗪针、巴曲亭针、止血敏针”抗感染、止 血治疗,仍反复咯血,为进一步诊治,拟“咯血待 查,支气管扩张伴感染”收住我科。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26272829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二、诊疗经过
2012-08-06入院后予以“美士林针2.0ivgttq12h”抗感 染及止血、化痰治疗。 2012-08-11咯血停止; 连续多次痰找TB菌(--)。
房性心动过速) 。
48
出院后随访
2012.10.9瓯海医院痰药敏
49
出院后随访
2012.11.9上海痰培养
50
出院后随访
2012.11.9上海痰药敏
51
目前诊断
1.两肺非典型分枝杆菌病( NTM病) (涂阳) 2.支气管扩张。
52
出院后随访
7
入院后辅助检查
心超: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异常; 腹部B超:右肾结石; 心电图属正常范围;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多源房性早搏,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性早搏(仅见单发1次)。
8
辅助检查
胸部CT(外院 2012.8.3)报告: 两侧支扩伴感染;右肺下叶多发结节影,建议
随访。
9
入院前CT
6
入院后辅助检查
输血前三项(2012-8-7 ):抗HCV抗体:阴性;抗HIV 抗体(初筛):阴性;抗TP抗体:阴性; ANA系列(2012-8-9):抗nRNP抗体:阴性;抗核抗 体:核仁型1:80; 痰细菌培养+药敏 正常菌群生长(2012-8-9); 结核抗体(2012-8-23):抗结核抗体:*阳性*; PPD试验+++
患者10年前无诱因下出现咳嗽,呈阵发性,不剧,咳 黄色粘痰,量不多,偶为咖啡色,伴咯血,色鲜红,量 不多,无发热及午后潮热、盗汗,无胸痛及胸闷,至本 市某院急诊就诊,查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予 “抗感染等治疗”后咯血止,咳嗽咳痰未见明显好转, 未进一步诊治。
此后咳嗽咳痰反复,间有黄色粘痰,多次就诊于 本市多家医院(具体不详),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45
二、诊疗经过
2012.8.20复查胸部CT与8.3对比,右肺中叶与左肺上 叶病灶有吸收,但两下肺病灶有增多,且密度不均匀, 边界不清,呈树芽征。
患者既往有肺结核病史,多次抗结核治疗,结合病史 考虑结核复发可能;
8.23予停美士林针,改力克菲蒺片0.3tidpo、利福平 胶囊0.45qm和 “安灭菌针2.4ivgttq12h、拜复乐针 0.4ivgttqd”抗痨及抗感染,未见皮疹、皮肤瘙痒等不 良反应。
入院前CT 相册1 2011.11.8 2012.2.13 2012.3.19 2012.4.11
10
入院诊断
咯血待查 1.支气管扩张伴感染; 2.肺结核复发?
12
入院后辅助检查
肺CT( 2012-08-20)报告:两肺感染伴局部支 气管扩张。右肺下叶小结节,建议随访。
5
入院后辅助检查
血常规(2012-8-7 ):白细胞计数:7.2*10^9/L;中性粒细 胞百分率:74.1↑%;红细胞计数:4.24*10^12/L;血红 蛋白:124g/L;血小板计数:123*10^9/L; 血气分析(2012-8-6 ):酸碱度:7.43;二氧化碳分压: 39mmHg;氧分压:71↓mmHg;总二氧化碳: 22↓mmol/L;氧饱和度:95%; 血沉:5mm/h; 肿标全+特定蛋白全:补体C3:0.81↓g/L;C-反应蛋白: 1.9mg/L;AFP:1.8ng/ml;CEA:0.6ng/ml;CA12-5: 35.9↑U/ml; ANCA(2012-8-9):抗PR3抗体:阴性;抗MPO抗体:阴 性;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阴性;ANCA(胞浆型):阴性; ANCA(核周型):阴性;
心胸外科—疑难病例讨论
病例分享
温州市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 吴厉锋 徐滨 钱小英
1
一、病例特征
患者孙某,女性,47岁,已婚,市区人,家务, 2012-08-06入院。
既往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史”病史,否认“肝炎” 等传染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主诉:咳嗽咳痰伴反复咯血10年,再发4天。
2
现病史
44
二、诊疗经过
2012.8.18重新询问病史; 2012.3.14上海体检PET-CT提示“双侧肺内多
发结节及斑片状影,局部FDG代谢增高,结合 病史考虑结核复发可能性大” 。 2012.3.回温后就诊于鹿城疾控中心查痰2次: TB菌阳性,考虑复治。 予RFP等联合多药治疗,后出现高热、恶心呕 吐、胸背部不适,面部皮疹等,停用抗痨。 再次就诊于上海肺科医院,予支扩合剂等治疗。
46
二、诊疗经过
8.25考虑可能为多重耐药TB, 先后加用乙胺丁醇片0.75qm、吡嗪酰胺片0.5tid和丁 胺卡那霉素针0.4ivgttqd(链霉素皮试阳性)联合抗 结核治疗。 2012-9-6找抗酸杆菌(痰液) :抗酸杆菌阳性(2+) ; 2012-9-7予出院转定点医院治疗。
47
出院诊断
1.肺结核(涂阳) (两肺继发型肺结核,痰涂(+),复治) ; 2.支气管扩张伴感染 3.心律失常(偶发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