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成语典故
瓮中捉鳖有什么成语典故

瓮中捉鳖有什么成语典故篇一:瓮中捉鳖成语故事瓮中捉鳖成语故事(一)有一个城门叫做盘门,城门均水陆并列,既能从陆门走车又能从水门行船,是苏州仅存的古城门遗迹。
只要诱敌进入这里就会关闭城门,这时站在城楼上的士兵就可以从高处往下放箭,还可以打开水闸放水。
这时候敌人是无路可逃的,这也就是成语“瓮中捉鳖”的由来。
唐朝的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
她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用严刑峻法,消除异己。
因此,她手下的一些酷吏,便借机想方设法诬陷自己的政敌,并绞尽脑汁制造酷刑逼供。
朝廷上下,笼罩着高压的恐怖气氛。
武则天的两名大臣周兴和来俊臣,是当时有名的酷吏,有成千上万的人冤死在他们手下。
有一次,周兴被人密告伙同丘神绩谋反。
武则天便派来俊臣去审理这宗案件,并且定下期限审出结果。
来俊臣和周兴平时关糸不错,感到很棘手。
他苦思冥想,生出一计。
一天,来俊臣故意请来周兴,两人饮酒聊天。
来俊臣装出满脸愁容,对周兴说:“唉!最近审问犯人老是没有结果,请教老兄,不知可有什么新绝招?”周兴一向对刑具很有研究,便很得意地说:“我最近才发明一种新方法,不怕犯人不招。
用一个大瓮,四周堆满烧红的炭火,再把犯人放进去。
再玩固不化的人,也受不了这个滋味。
”来俊臣听了,便吩咐手下人抬来一个大瓮,照着刚才周兴所说的方法,用炭火把大瓮烧得通红。
来俊臣突然站起来,把脸一沉,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命我来审问你,如果你不老老实实供认的话,那我只好请你进这个大瓮了!” 周兴听了惊恐失色,知道自己在劫难逃,只好俯首认罪。
比喻要捕捉的对象无处逃遁,下手即可捉到,很有把握从大坛子里捉王八。
比喻想要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握之中。
故事二北宋末年,梁山泊好汉在山东起义,拥戴宋江为起义首领。
起义军纪律严明,杀富济贫,镇压土豪劣绅,屡屡挫败朝廷讨伐的军队,声威振天下,老百姓拍手叫好。
在梁山泊大寨不远的山下,有个杏花庄。
庄上有个小酒店,酒店的老汉家中别无他人,只有一个十八岁的女儿,名叫满堂娇。
武则天轶事典故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女皇帝,她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武则天的轶事典故:
1. 借刀杀人:武则天在夺权过程中,巧妙地利用矛盾,借他人之手消灭异己。
她曾派部将王孝贞进攻庐江流民李贞等人的起义军,同时密令长江下游的扬子县令诱杀李贞父子。
对于另一将领琅邪王李冲,她则派“酷吏”制造流言蜚语,把李冲描绘成欲取武则天而代之的“反武”黑手,迫其自杀。
通过这一系列“借刀杀人”的计谋,武则天成功地消灭了异己势力。
2. 女皇试太子:武则天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需要选拔忠于自己且具有才干的人来担任官职。
因此,她对官员的选拔十分严格,甚至还进行了一次“试太子”的活动。
她让太子处理政务,考察其才能和品德。
试太子期间,太子处理政务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认可,这也为武则天选拔忠于自己且有才干的官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 武则天与狄仁杰:狄仁杰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曾多次为朝廷效力。
武则天曾问狄仁杰:“你心中有没有可以取代我的人选?”狄仁杰回答说:“君臣名分,古有定则,天下神器,非可轻也。
”这句话表明了狄仁杰对君臣名分和天下大业的重视,也表明了他对武则天统治的忠诚。
4. 武则天与佛教:武则天是一位信仰佛教的女皇帝,她大力推广佛教,修建了许多寺庙和佛像。
她还亲自撰写了《大云经神咒》等佛经,以证明自己称帝的合理性。
在她的推动下,佛教在唐朝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5. 石淙会饮:武则天曾与重要大臣在石淙会饮,赋诗作歌,传为千古佳话。
这些轶事典故展现了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政治家的高度智慧和才干,也展现了她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情感和趣味。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成语典故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成语典故中华上下五千年,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讲起一直介绍到中国近代史,介绍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小故事,也包括对人物的介绍,那你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成语典故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成语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成语典故:请君入瓮武则天当皇帝,开创了妇女称帝的先例.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她必然会面对强大的政治压力和敌对势力.徐敬业和唐宗室诸王等起兵反对她,使她担心朝臣背叛,民心动摇.为了保住她的地位和统治,她任用酷吏,实施严刑峻法;还大开告密之门检举告发反对者.为此还专门设立了铜匦(guǐ)这种匣子,告密的奏章只能丢进去不能拿出来.那时,凡告密的人都能享受优厚的待遇,如果告密的内容符合武则天的心意,马上就可以做大官.如果告密内容不实,也不追究诬告的责任,结果一时间告密之风盛行.李唐皇族贵戚数百人,大臣数百家,都因此而被杀,地方官吏被杀的则不可胜数.而一些善于投机钻营的奸恶之人,便把告密作为升官发财的捷径.像索元礼、来俊臣、周兴等,就是靠这股歪风发迹的.索元礼是胡人,正是靠告密起家的.他捏造事实,声称有急变.武则天马上亲自召见,升任他为游击,命他在洛州负责审理案件,管理秘密监禁审讯犯人的“制狱”.索元礼生性残忍,杀人不眨眼.他审理案件,动辄严刑逼供,刑具的花样又特别多,往往搞得犯人死去活来,一个案子牵连了数百上千人,还不肯罢休.老百姓对他比狼虎还怕.武则天却多次召见他,大加赏赐,助长了他的威势.所以,死在他手中的人不计其数,他是武则天时的酷吏之首.来俊臣等奸恶之徒也以索元礼为榜样,以告密起家,并且大红大紫,被天下人称为“来索”.来俊臣本是一个品行不端、反复无常的人,曾因奸盗案入狱.在狱中,他诬告有人反叛.东平王李续审理后认为没有证据,打了他一百杖.后来李续被诛,来俊臣又告密,并且见到了武则天.武则天认为他忠心可嘉,升他为侍御史加朝散大夫,命他管理刑狱.来俊臣见风使舵,每次审案都符合武则天的心意,武则天也就放纵他用酷刑威胁群臣.朝臣中先后被来俊臣害死的多达数千家,凡是平常与他有一点小纠纷的人,统统被冤杀.这样一来,天下人几乎都不敢讲话,只能“目语”,就是用眼睛来表达意思.来俊臣手下招聚了数百名无赖,又与一些同党官员相勾结.他们若要诬告某人,就在各地同时检举揭发,一呼百应.武则天便信以为真,让来俊臣来主持审问.武则天还特别设立了推事院,又称新开门,专让来俊臣办案.只要一进这“新开门”,几乎没有一个人还能活着出来.来俊臣还同他的同伙编写了一部《告密罗织经》,详详细细叙写了告密罗织的办法.来俊臣还置办了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刑具,每次审案,先把这些刑具往犯人面前一横,吓得犯人魂飞魄散,只好胡编乱造招供了事.许多官员入朝时好端端的,突然被诬,从此音讯全无,甚至全家被杀.所以,官员们出门上朝,都先要同家里人诀别说:“不知还能重见否?”后来,连狄仁杰也被来俊臣罗织罪名,关进大牢.幸亏他想办法自救,否则也被来俊臣的枷棒打死了.来俊臣有个同伙叫周兴,也是一个酷吏,被他陷害冤死的人也多达数千人.不料,后来有人密告周兴参与谋反.武则天就命来俊臣审理.来俊臣故意问周兴:“审案时,很多囚犯不肯服罪,怎么办?”周兴回答道:“这个容易,找个大瓮,把囚犯装在瓮里,四周用炭火一烤,保管他什么事都承认.”来俊臣说:“好办法.”便立刻叫人照办.然后他又对周兴道:“现在朝廷有诏审问阁下,请周兄尝尝烤瓮的味道!”这就是成语“请君入瓮”的来源.武则天称帝后,来俊臣的野心越来越大,最后竟祸胆包天,数次三番想陷害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还想诬告皇嗣李旦和庐陵王李显谋反.有人把他的阴谋向武氏诸王揭发,于是诸王等先发制人,群起而攻之.武则天见状,只好批准将他处死.消息传开,人们奔走相告,说:“从今以后,可以安心睡觉了.”随着武周皇权越来越稳固,武则天接受臣下的建议,任命监察御史严善思审理,查出诬告的歹徒八百五十余人;接着废除了制狱和告密等制度,社会生活也逐渐趋于安定了.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她宠信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狐假虎威,败坏朝纲.宰相张柬之联合司刑少卿桓彦范、中台右丞敬晖等人,率领禁军冲入宫中,杀死二张,迫使武则天将皇位传于中宗.中宗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并恢复了大唐国号.武周政权终于结束了.这年十一月,武则天病逝,终年八十二岁.她与高宗合葬在乾陵.和别的帝王树碑歌颂自己的丰功伟绩不同,武则天在自己墓前树起的是一座无字的碑.确实,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执政五十年,既有政绩也有弊病.千百年来人们评议纷纷,莫衷一是.千秋功罪,任人评说.这座无字的碑,再次显示了这位女皇帝的胸襟与智慧.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成语典故:暗度陈仓韩信当了大将,没费多少日子,就训练成一支很整齐的军队,将士们也都高高兴兴听他的指挥.军队训练好了,韩信就跟汉王、萧何先商议好,然后把东征的计划告诉了夏侯婴、曹参、周勃、樊哙等这几个人,嘱咐他们保密,分头去干.公元前206年8月,汉王和韩信率领大军静悄悄地离开南郑,叫丞相萧何留在那儿收税征粮,供应军饷.韩信下令,樊哙、周勃带领一万人马去修栈道,限三个月完工.栈道不修好,大军就过不去.可是沛公当初为迷惑项羽,表示不再争天下,烧毁的栈道有三百多里.这儿地势险恶,限期紧,口粮又少,士兵们个个抱怨.樊哙自己也说:“这么大的工程,就是修它一年,也没法完工.”士兵们干活儿就更没有劲儿了.过了几天,上头又派来了三五个工头,还押来了一千名民夫.他们传达汉王的命令,说樊哙、周勃口出怨言,给他们撤职处分,就把他们调回去了.新的工头果然比樊哙他们强,天天督促士兵、民工运木料,送粮草,吵吵嚷嚷.栈道没修了多少,汉王要兴兵东征的警报早已到了关中.章邯听到消息,一面派探子去打听修栈道的情况,一面调兵遣将作拦截汉军的准备.他听了探子们的报告,才知道汉军的大将原来是钻裤裆的淮阴人韩信,汉王的将士们都不服气;修栈道的士兵和民夫天天有逃走的,别说三个月,就是一年两年也修不到这边来.栈道不修通,就算汉军长了翅膀也飞不到关中来.话虽如此,章邯还是派兵马到西边去守住栈道的东口,天天派人打听汉军的动静.有一天,突然来了个急报,说:“汉王大军已经过了栈道,夺去了陈仓,打过来了!”栈道没修好,汉军怎么能过来呢?原来,这是韩信用的计,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大军到了,章邯亲自带领军队去抵抗.韩信早就侦察了地形,先派樊哙、周勃、灌婴他们去攻咸阳.赶到这边,韩信引水灌城,章邯兵败自杀;那边樊哙他们也已经进了咸阳了.关中百姓对“约法三章”的汉王本来就有好感,一见汉军到来,大多不愿抵抗.不到三个月工夫,三秦成了汉王的地盘.霸王气得鼻孔喷火,头顶冒烟.他要向西去攻打刘邦,又得向东去攻打齐国的田荣,正在左右为难时,张良给他一封信,劝他去征伐田荣.张良在信中说:汉王只要在关中做王就心满意足了.倒是齐、梁、赵、代等地不及时平定,田荣必定来打西楚,天下将难以收拾了.霸王和范增知道这是张良替刘邦出的缓兵之计,可是平定了叛变的齐、梁、赵、代,回头再去收拾关中也不太难;要是先去对付刘邦,往后齐、梁、赵、代就更没法收拾了,倒不如将计就计.项羽便决定先去进攻齐王田荣.霸王通知魏王、殷王小心防备汉军,又叫九江王英布发兵一同去征伐齐王田荣.英布存心自己独霸一方,推说有病不能到远处去,派了个带着几千兵马去敷衍霸王.霸王就另外给英布一道秘密的命令,嘱咐他暗杀义帝.霸王让义帝搬到长沙去,义帝不乐意,慢吞吞地在路上磨着.英布打发一班心腹士兵扮作强盗,追上义帝的船,在江面上把他杀了.霸王去了一件心事,就专心去打齐、梁.霸王打到齐国,齐人把守城阳(在今山东莒县),弄得霸王一时没法打进去.后来汉王又用离间计说霸王谋士范增私通汉王,霸王受骗上当,范增感到不妙,说自己年老体衰,就告老还乡了,结果病死在半路上.霸王用兵围困汉王两年多.公元前203年,汉王突围出去到了广武(今河南荥阳东北),汉军占了广武的西边,楚军占领广武的东边,两军相峙.一次汉王在阵前数落霸王的罪行,被霸王弓箭手射中.张良对汉王说:“抓住楚军缺粮的机会,跟霸王讲和.”于是,汉王派人向霸王建议楚汉双方拿荥阳东南的鸿沟为界,鸿沟以东属楚,以西属汉,双方停战.霸王同意了,双方讲和.以鸿沟为界互不侵犯,其实是汉王的缓兵之计.他采纳了张良、陈平的计策,不到两个月,组织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大军会合,由韩信统率,追击项羽.刘邦准备跟项羽最后决战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成语典故:约法三章当各路诸侯攻破武关(在今陕西丹凤东南),离咸阳不远时,赵高派心腹把二世杀了.赵高想自己即位,又怕进关的诸侯不服,就把二世的侄儿子婴立为秦王.子婴明白赵高一肚子坏水,非常危险,就设计杀了赵高.项羽想借着咸阳内乱连夜进军,又怕投降过来的秦军叛变.大军到了新安城南(今河南新安),楚军把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兵都给杀了,埋在大坑里.打这儿起,项羽的残暴出了名.公元前207年,刘邦进了武关.秦王子婴派了五万兵马守住峣(yáo)关(在今陕西商县西北).刘邦用了张良的计策,派兵在关左右的山头插上无数的旗子,作为疑兵,又吩咐大将周勃带领全部人马,从东南侧面突然打进去,杀了主将,消灭了这一支秦军.刘邦的军队进了关,到了灞上,秦王子婴带着大臣前来投降,车马好像戴孝似地都用白颜色.刘邦接受了子婴的投降,把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交给将士们看管.刘邦的军队进了咸阳.将士们乱纷纷地争着去拣值钱的东西拿.萧何首先进丞相府,把那些有关国内户口、地形、法令等的图书和档案都收管起来.这些文件是将来治理国家不能少的,他认为比银金财宝更有用.刘邦进了阿房宫,一见宫殿这么富丽,宫女们这么漂亮,就进了内宫,躺在龙床上不想离开了.部将樊哙这时闯了进来,说:“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做富家翁?这些穷奢极欲的东西使秦亡了,您要这些干吗?还是快点回到灞上去吧!”恰巧张良也进来了.张良对刘邦说:“请您听从樊吧!”刘邦只好封了库房,自己回到灞上的军营里去.刘邦召集了各县的父老,对他们说:“你们吃秦朝的苦头已经吃够了,从今儿起,秦朝的法令一律废除.我跟诸位父老订立三条法令:第一、杀人的偿命;第二、打伤人的办罪;第三、偷盗的办罪.办罪的轻重看犯罪的轻重而定.”“约法三章”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百姓们兴高采烈,纷纷拿着牛羊肉、酒和粮食来慰劳刘邦的将士.刘邦耐心地劝大伙把这些东西拿回去,他说:“粮仓里有的是粮食,父老乡亲们就不要再操心了.”打那起,刘邦的军队给关中(函谷关以西地区)的百姓留下了好印象,百姓们都希望刘邦留在关中做王.但刘邦却担心项羽也会打进关中,不肯放过自己.有一个谋士说:“,我们可以一面立刻派兵去守函谷关,别让诸侯的军队进来,一面招收关中的壮丁,扩大自己的军队.这样才可以抵抗诸侯.”听他这么一说,刘邦就派兵去守函谷关,不准项羽的军队进来.项羽的大军到了函谷关,刘邦的守关将士说:“沛公有令,无论哪一路军队都不准来.”项羽知道后,气得连眼珠子都突出来了.他打进函谷关,到了新丰、鸿门(在今陕西西安东北)把大军驻扎下来,召集将士们商议怎么去惩罚刘邦.。
武则天驯马是什么典故

武则天驯马是什么典故武则天是中国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关于她的典故很多,其中武则天驯马的典故也是广为人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武则天驯马是什么典故,希望大家喜欢!武则天驯马的典故介绍武则天,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皇帝。
她自己称呼自己为“神圣皇帝”,而后人则称呼她为“则天大圣皇帝”。
她在古代那个重男轻女思想十分严重的时代,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且在她统治的十五年间,人民生活安乐,政治清明,她治理朝政的能力完全不比那些英明神武的皇帝差。
有一个小故事可以凸显出她的机敏和勇敢。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天下罕见的宝马叫做“狮子骢”,传说能日行千里而不乏,因此深得李世民的喜爱。
但是这匹宝马的个性却十分暴躁易怒,一般人别说坐上去了,就算是靠近它也十分困难。
有一次,李世民带着自己的后宫佳丽来看他的爱马。
旁边的驯马师不是被宝马踢伤就是咬伤,难得有几个驯马师坐到了马背上,没有多久就被甩了下来。
这时武则天挺身而出,愿意来降服这匹烈马。
她向李世民要了三样东西:一条铁鞭、一个铁锤和一把匕首。
之后武则天便腰插铁锤、匕首,手拿钢鞭,慢慢地向烈马靠近,烈马马上撅起蹄子不想让她接近。
武则天挥动鞭子就给了它几鞭,趁着马受惊的时候骑了上去。
烈马自然不会就这样乖乖就范,只见它纵身跃起,想要让武则天翻下马背,武则天早有准备,他抓住马的缰绳,举起铁锤就在马的头上狠狠敲一下。
这下“狮子骢“不敢再有所举动了,乖乖地任由武则天驱使它。
要知道,武则天手里还有匕首没排上用场呢。
这是在武则天十四岁也就是她刚入宫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她的睿智和勇气。
武则天的女儿是什么下场武则天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杰出女性的代表人物。
她在古代那个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的严重的时代,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努力和奋斗,成为了凌驾于天下所有人之上的皇帝。
这样的壮举在这个数千年的历史中可以说只有她一个女人曾经做到过。
因此她也是后世之人经常称颂和描述的重点对象。
【民间故事】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故事武则天是唐朝的一位女皇帝,在她的治理下国家处于繁华、稳定的状态。
但是有一天,她却做出了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决定,那就是贬牡丹。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关于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故事。
相传在唐朝的某一年,夏朝的罢免了唐朝的宰相,导致国家后继无人。
当时,所有的高官们都围绕着皇帝来争论谁该担任宰相的职务。
而武则天听到这些话之后,就怒不可遏,认为这些官员的争论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而没有真心的为国家着想。
于是她就下令将所有的牡丹花都贬谪到沙漠沙地上。
武则天之所以选择贬牡丹花,是因为牡丹花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富贵之花,在古代的时候,只有皇室、贵族的人们才有权利种植这种花。
而在唐朝时期,牡丹被视为是国家的象征和君主的象征,因此万般皆下品,惟有牡丹高贵,每当盛开时,便是一种音乐、舞蹈、诗歌和书画最能表现的主题。
但是,武则天认为应该将这些花贬下凡间,以表明她对诸位官员的不满。
那么,这场合理无常的贬牡丹历程,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
首先,官员们对于这个决定非常疑惑不解。
他们觉得这样做既浪费又愚蠢,毕竟把这么美丽的花草扔到沙漠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武则天并不在乎官员们的态度,因为她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行动才能显示出她的地位和权力。
于是,万物开始改变,牡丹花被大批的挖掉了,群众对此也深感痛惜。
接着,这些花被装载到宽大载货的车辆上,用骡子拉到了沙漠地带。
只是当所有人看到这些漂亮的花被扔到纯净的沙漠上时,都感到啼笑皆非。
最后,牡丹花几乎全部死亡,有些包裹已经开始变成灰色废料。
实际上,这个成功的“贬牡丹花”计划,变成了摔自己后脚掌的大败一场。
很多人因此感到无奈和遗憾,而在此之前,牡丹花一直都被人们所喜爱和仰仗。
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或许在名利是眼前的现代社会里,同样有许多人为了自己得到一时的成功和名利不惜一切代价。
但其实名利是身外物,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更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武则天的成语故事:请君入瓮

武则天的成语故事:请君入瓮
武则天的成语故事:请君入瓮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
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
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
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
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
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
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
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
”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
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
”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叱咤风云的成语故事

叱咤风云的成语故事
武则天14岁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高宗李治立她为皇后。
中宗李显即位后,武则天临朝参政,后来废中宗、睿宗,自己登基,改国号周。
李敬业等率军讨伐武则天,请骆宾王写《讨武檄文》:“暗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经”。
[出处]叱咤则风云兴起,鼓动则嵩华倒拔。
《梁书·元帝纪》[解释]叱咤:怒喝声。
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
形容威力极大。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有重大影响力的人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叱咤风云
成语拼音:chì zhà fēng yún
成语解释:叱咤:发怒吆喝。
一声怒喝;可使风云变色。
形容声势威力极大;可以左右整个局势。
典故出处:《晋书乞伏炽磐载记论》:“炽磐叱咤风云,见机而动。
”
成语例句:因此,一变而为欺人与自欺,而应当叱咤风云的武士都变成了小丑。
(老舍《四世同堂》九)。
唐朝时期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唐朝时期成语故事,希望对您有帮助。
1、走马看花唐朝中期,有位著名的诗人孟郊。
他出身贫苦,从小勤奋好学,很有才华。
但是,他的仕途却一直很不顺利,从青年到壮年,好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了第。
他虽然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的家属都养不起,但他性情耿直,不肯走权贵之门。
他决心刻苦攻读,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叩开仕途的大门。
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孟郊又赴京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这次,他进士及第了,孟郊高兴极了。
他穿上崭新的衣服,扎上彩带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城里尽情地游览。
京城美丽的景色使他赞叹,高中进士的喜悦又使他万分得意,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千古名句。
走马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
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2、千载难逢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小时候就成为孤儿由他的嫂子抚养。
他刻苦自学。
年轻时代就博览群书,在学问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5岁到京城,担任国子监博士,后来又被提升为刑部侍郎。
当时佛教盛行,连唐宪宗也很祟尚佛教。
他听说有所寺院里安放着一块佛祖释迦牟尼的遗骨,便准备兴师动众,把它迎进宫里礼拜。
韩愈对此很反感,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加以反对。
其中提到,佛教传人中国后,帝王在位时间都不长;想拜佛求保佑的,结局必然是悲惨的。
唐宪宗看了这表。
十分恼怒,认为韩愈不只是故意与自己作对,而且用历史来影射自己活不长。
为此,要将韩愈处死,亏得宰相为他说情,才改为贬职,到潮州任刺史。
唐朝中期,中央统治权力日益削弱。
宪宗执政后,改革了前朝的一些弊政,因此中央政权的统治有所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李满天下
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为巩固自己的统治,积极广罗人才让宰相狄仁杰给她推荐能担任将相的人才。
张谏之、姚崇等数十人都被狄仁杰所推荐,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后世名臣。
当时有人对狄仁杰说:“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
”“桃李满天下”现在用来形容老师教的学生很多,遍布各地,“桃李”是学生的代称。
请君入瓮
武则天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揭发制度,并奖励告密的人。
她手下的大臣周兴和来俊臣是两个最臭名昭著的酷吏。
一次武则天收到密告说周兴谋反,便派来俊臣前去审理此案。
来俊臣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
他请周兴来府中闲聊,向他询问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对犯人进行逼供。
周兴不知来俊臣这次是冲着他来的,于是他得意地告诉来俊臣,可以准备一个大瓮,然后用炭火围烧,再把犯人放进去,这样,犯人一定忍受不了,对罪行供认不讳。
来俊臣听后,就叫公差去搬一只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里来,把瓮放在火盆上.周兴正感到奇怪,来俊臣站起来,拉长了脸说:“接太后密旨,有人告发周兄谋反.你如果不老实招供,只好请你进这个瓮了。
”周兴一听请君入瓮的意思,吓得魂飞魄散。
来俊臣的手段,他是最清楚的.他连忙跪在地上,磕头求饶,表示愿意招认。
现在用来比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新浪微博:带不走的我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