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肾与五脏的关系

合集下载

肾与五脏间奇妙的关系

肾与五脏间奇妙的关系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肾与心:肾为水脏,而心为火脏,二者共为水火既济关系,心火下降,以
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以使心阳不亢,肾水有病必殃及心脏,而心脏有疾也
会影响肾脏,于是就水火失济,心肾不交。

肾与脾:肾为水脏,内容相火,而脾为土脏,土筑为堤,水屯其中,命
门火旺必生脾土,脾土旺满,方可容大;肾为“先天之本”而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肾精,有赖后天之脾气滋养和培育,肾水有恙,命门火衰,则脾土难旺,水失收藏;堤内无水则堤岸崩塌,脾随肾虚,肾降脾殃。

肾与肺:肾为水脏,而肺为金脏,金水相生,则肺为肾水之上源。

肺金
不旺难生肾水,肾不纳气则肺气短浅,肾水枯竭必耗水源,二者共为母子,肺
为肾之母,肾为肺之子。

肾与肝:肾为水脏,而肝为木脏,水木相生,涵养共勉。

肾水充盈则肝
木条达茂盛。

肝木凋零则肾水空泛,二者共为母子,肾为母,肝为子。

二者唇
齿相依。

可见肾脏并不是孤立的脏器,而是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的一个功能系统。

循五行的生克制化,患病则可相互传变,因此,肾脏患病,心肺肝脾诸脏也都
会同病,可见治肾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必须找到根源,全息调治。

中医知识:肾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知识: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1.心与肾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一是在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焦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焦而属于阴。

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表明阴阳水火升降原理。

心有阴阳,肾亦有阴阳,各自相互对立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

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濡养温煦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的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

如《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升降者水火”。

《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

水能升而火能降。

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

”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炽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为“心肾不交”或“水火未济”,临床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

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

血化为精,如《医原》所说“谷气归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气敷布,下行入肾化精”。

精化为血,如《张氏医通》所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这种精血互生关系,即体现了心肾之间在生理上的关系之一。

亦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功能创造了物质基础。

临床所见心血不足导致肾精不足,或肾精不足导致心血不足,出现面色无华、心悸、耳鸣、腰酸膝软等症,就是心(血)肾(精)同病的征象。

2.肺与肾肺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两方面的协同作用和依存关系。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肾的协同作用,保证了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阳的蒸腾气化,而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

中医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以及系统联系

中医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以及系统联系

中医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以及系统联系一、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主神志。

2.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

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二、中医五脏的生理特性1.心: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2.肺: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3.脾: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主统血。

4.肝: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肝主疏泄,主藏血。

5.肾:肾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肾主水,主纳气。

三、中医五脏的系统联系1.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2.肺与大肠: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5.肾与膀胱:肾的气化促进膀胱的贮尿排尿。

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的关系肾与五脏的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侣山堂类辩》说“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即生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病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相乘、相侮、子及母、母及子四方面的影响。

但经过历代医家的观察和研究,脏与脏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主要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述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来反证其生理上的关系。

1.心与肾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一是在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焦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焦而属于阴。

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表明阴阳水火升降原理。

心有阴阳,肾亦有阴阳,各自相互对立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

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濡养温煦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的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

如《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升降者水火”。

《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

水能升而火能降。

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

”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炽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为“心肾不交”或“水火未济”,临床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

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

血化为精,如《医原》所说“谷气归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气敷布,下行入肾化精”。

肾脏与五脏关系 18天 Microsoft Word 文档

肾脏与五脏关系  18天  Microsoft Word 文档

肾脏与五脏的关系昨天给大家分析了我们该如何养心,今天给同志们分析的是,肾与五脏的关系。

记得我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找药房不如找厨房。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大家应该懂得,食药三分毒的道理。

药!虽然能治病,但不是说;能起到百分之百的作用。

真正治病最好的东西是什么?是“对症”两个字。

任何病症,只要对症,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比如;在我国云贵高原,大家都知道了,那里很贫穷、很落后。

它的经济条件,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位——所以很穷,那里的人生病了,没钱治病。

怎么办?难道只有等死吗?不会,因为,我们人是宇宙之间,最有灵性的动物。

所以;不会坐地等死,它们会去搞些土办法来解决问题。

因此;就在云南的怒江洲!那里有好多人患了胃病[胃下垂],怎么办,于是;聪明的怒江人就去找蓖麻仁50克,五倍子50克,捣烂用来敷在肚鸡处,在用止痛膏药贴住,4天换一次,15天就好了,它的效果呢也非常好!所以说!我们的病症!不一定非得要用药,才能治好它,世间万物,什么是药?什么又不是药?都是药,也都不是药,要看它真对那一种症壮而言。

常用的东西,都知道它能治病,它就是药,不用的东西,就不会把它叫成是药。

我在前面,跟大家讲了很多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根据平衡医学,和营养学的原理讲的。

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副作用,你吃得再多,也吃不坏身子。

为什么我在很多地方讲课,有很多老人要问我;“周老师!你说的这些东西,为什么那些医生不告诉我?”当然:他不告诉你,我想;应该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本来,他不知道,第二个原因?知道,他不会告诉你,如果他告诉你,你就不会花钱请他治病。

就这么简单。

对不对!比如;我给你们讲的那个,治肾,洗肾和糖尿病的方子,也就是这个[独龙雄宝],它不是药。

但它确胜于药,对于肾脏和糖尿病,它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调理作用。

而且,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同吃。

它是采用纯天然的蜻蜓,蟋蟀,狗鞭和几种食药两用的植物组成,特别是蜻蜓和蟋蟀,它里面含有大量的活肾素,对人体的肾脏,可以起到无以轮比的作用。

中医原理之中医肾对其他脏腑的影响

中医原理之中医肾对其他脏腑的影响

中医原理之中医肾对其他脏腑的影响肾对肺的影响根据五行学说,肾属水,肺属金;金能生水,水能润金,这种五行相生的关係也称为'母子关系'。

引用到肾、肺生理关係上,即为相互依存,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

具体来说,肺是主持呼吸的脏器,通过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浊气,来实现人体气的交换,从而保证新陈代谢。

但人体的呼吸不单靠肺来完成,也有赖于肾的协调。

'肾主纳气',指肾能受纳、固摄肺吸之气,调节呼吸运动。

正常的呼吸运动是肺、肾二脏相互协调的结果;肺吸入气而下归于肾,由肾将之摄纳,这样呼吸才能畅通均匀。

《类証治载》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就是这个意思。

以中医观点看呼吸活动在生理上,只有肾气充沛,摄纳功能正常,才能使肺之呼吸均匀,气道通畅。

假如肾气虚衰,纳气功能减退,中医称为'肾不纳气'或'摄纳无权',则肺吸入之气,不能由肾来归纳,就会引起吸气困难,呼多吸少,运动则更有气喘的病理变化。

这就是所谓'气不归元'。

如《医贯.喘》云:'真元损耗,喘出于肾气上奔...... 乃气不归元。

'临床上常见的重症,诸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都属于'肾虚气逆'疾患,亦即'肾不纳气'所致。

肾对脾的影响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生命之根;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将肾与脾之间,看为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他们相互滋助,相互促进。

脾脏负责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脏能将饮食之物(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将之转输全身各脏腑。

换言之,就是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

同时,脾脏亦能化生气、血、津液以滋养全身。

因此脾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脾脏运化功能,必须依赖肾阳的温煦、蒸化来维持。

肾与其它四脏的关系

肾与其它四脏的关系

肾与其它四脏的关系五脏学说,是以心、肺、脾、肝、肾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各脏之间,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理活动。

在病理上,各脏之间的病表又常互相影响。

下面谈谈肾与其它四脏的关系。

一、心与肾的关系: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上下交通。

心居上焦,属阳属火,为阳中之阳脏;肾居下焦,属阴属水,为阴中之阴脏。

心与肾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在生理方面可概括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上下交通。

阴阳水火既济理论,源于《周易》,本用来说明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后被引用到脏象学说,用来说明心肾之间在生理方面的有机联系。

具体说来,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其主要含义是:心火下交与肾,协助肾阳,以使肾水不寒,维持肾的阴阳平衡。

而肾水必须上升交于心,滋助心阴,以使心阳不亢,维持心的阴阳平衡。

正如孙思邀在《千金要方》中说:“ 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又说:“ 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也。

”心属火,火性炎上;肾属水,水性润下,而心火何以能下降?肾水何以能上升?总的来说,心虽火脏,而火中有水;肾虽水脏,而水中有火。

因此,心阴、肾阳为火之主,升降之动力源泉,而心火、肾水为升降之本体。

心阴下降,心火亦随之而降,肾阳蒸腾,真阳发动,肾水则能上升滋助心阴。

故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另外,心肾相交又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有关。

肝气升发,有助于肾水上升而交于心,肺气萧降,有利于心火下降而温助肾阳。

脾胃又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为阴阳水火升降必经之地。

在病理时,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平衡失调,不但可影响到心或肾的生理活动,而且均可影响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正常联系,产生心肾不交、水火未济的病变,出现以失眠、心烦、心悸、腰膝酸软、遗精等为主症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如心火虚衰或心阴亏损不能引火下行以助肾阳,可形成下寒精冷等病症。

另外,肝、肺、脾、胃等脏腑气机升降功能紊乱,也可使心肾之间的功能失其协调,产生心肾不交种种病症。

肾和五脏的关系

肾和五脏的关系

肾于心·肺·脾·肝的关联心:心主血、藏神,主喜.心气虚行血无力,心血虚则血脉空虚.心不藏神,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心为火之源,1.肺:肺主气司呼吸,藏魄,主悲(忧).肺气虚则影响呼吸功能。

助心行血,肺主通调水道,肺气虚衰则功能异常。

2.脾: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藏意主思.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血液亏虚.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脾虚则气血不能固摄。

3.肝:肝主疏泄,藏血,藏魄.疏泄不及则肝之气火上逆。

若干失疏泄则气机郁结、气滞血瘀。

4.肾: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藏精,纳气,主水液,臧志,属恐肾气固摄肾精,气虚则精泄。

肾中精气虚衰,则功能减退。

1、肾与前列腺的关系因为肾与膀胱为表里,肾主水液,肾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肾脏将有用的五谷精华运送至全身,将体内的垃圾毒素尿液代谢出体外.),肾气的固摄能力于推动作用直接关系到了膀胱的开合。

(您看比如您平时全身无力的现象就是肾气不固,推动力出现了问题,同样的肾精亏虚就会出现小便无力尿急尿频····等现象。

肾气不固其实就像是家里用水壶烧水,水壶里的水蒸气多了才能出现呼呼的响声,如果水壶里的水蒸气总是没有那么多,响声液就很难出现了对吧?这就和咱们所说的肾气不固。

也就是说没有力气了,劲不够了。

)西医当中认为,前列腺炎(增生或肥大)就是无菌性炎症和有菌性炎症。

(例如,非衣原体或衣原体)。

2、阳痿早泄和肾的关系:因为肾主藏精主生殖(先天之精,五谷之精气,营养物质)肾阳亏虚、命门火衰,。

精不足,血就不足,血不足勃起就无力就会出现阳痿早泄等症状。

西医当中认为:《1》血液当中的垃圾毒素太多堵塞了海绵体的血管,阻止了海绵体的充血,勃起就会困难。

《2》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敏感度决定的时间的长短,兴奋度高了也就早泄了。

所以我们也要抑制中枢神经的兴奋度和敏感度。

《3》体质衰弱,也就是说的是元气亏虚.就是咱们老百姓常说的精力不足,也就是说没有力气了勃起就无力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侣山堂类辩》说“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即生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病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相乘、相侮、子及母、母及子四方面的影响。

但经过历代医家的观察和研究,脏与脏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主要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述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来反证其生理上的关系。

1.心与肾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一是在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焦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焦而属于阴。

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
上升,气腾于天”表明阴阳水火升降原理。

心有阴阳,肾亦有阴阳,各自相互对立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

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濡养温煦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的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

如《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升降者水火”。

《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

水能升而火能降。

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

”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炽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为“心肾不交”或“水火未济”,临床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

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

血化为精,如《医原》所说“谷气归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气敷布,下行入肾化精”。

精化为血,如《张氏医通》所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这种精血互生关系,即体现了心肾之间在生理上的关系之一。

亦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功能创造了物质基础。

临床所见心血不足导致肾精不足,或肾精不足导致心血不足,出现面色无华、心悸、耳鸣、腰酸膝软等症,就是心(血)肾(精)同病的征象。

2.肺与肾
肺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两方面的协同作用和依存关系。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肾的协同作用,保证了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阳的蒸腾气化,而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

肺肾在水液代谢功能方面,既有协同作用,又有依存关系。

因此,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而至尿少,甚则水肿。

肾阳不足,关门不利,则水泛为肿,甚则上为喘呼,咳逆倚息而不得平卧,即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肾配合,以共同完成呼吸运动的功能。

肺的呼吸功能,主要是呼吸的深度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维持。

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能经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故《景岳全书喘促论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另一方面,肺气肃降,有利于肾之纳气,而肾气摄纳,也有利于肺之肃降。

因此,肺肾在呼吸运动方面,既有协同作用,又有依存关系。

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呼吸浅表出现动则气喘等症。

此外,肺与肾之间的阴气也是相互资生的,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根本,所以肺阴虚
可损及肾阴。

反之,肾阴虚亦不能上滋肺阴。

故肺肾阴虚常同时并见,而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症。

3.肝与肾
肝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与精之间和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方面。

肝藏血,肾藏精,藏血与藏精的关系,实际上即是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

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称之为“精血互生”。

在病理上,如肝血不足可以引起肾精亏损,肾精亏损亦能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昏、目眩、耳鸣、腰酸等症。

肝与肾中各有阴阳,肝肾阴阳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肝肾阴阳,息息相通,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维持协调与充盛的生理状态,称为“肝肾同源”。

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如肾阴不足,可以导致肝阴不足,称为“水不涵木”;肝阴不足,亦可以引起肾阴亏虚而致相火偏亢;肝火太盛也可下劫肾阴形成肾阴不足之证。

另外,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若二者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的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4.脾与肾
脾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肾脾为先后天之本的依存与协同关系;一是脾之运化功能与肾精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一是脾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关系到脾、肾两脏。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景岳全书·论脾胃》说“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

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

“比较而言,后天更重于先天,故又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亦可居其强半。

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脾主运化,肾中有肾精、肾阳,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推动、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补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

脾主运化水液,肾主管水液代谢,两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相互配合,发挥协同作用,以保证水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过程的正常进行。

在病理上脾肾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如肾阳不足,导致脾阳虚亏,则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症。

若脾阳久虚进而可损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之病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