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2讲解

合集下载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从上表可以看出,按1989年的资抖,浙江的二城市指数为2, 四和十一城市指数接近于1,最接近于理想状态;凡是具有双中 心或准双中心格局的省区,如河北(石家庄和唐山)、山东(济南 和青岛)、广西(南宁和柳州)、四川(重庆和成都)、安徽(合肥和 淮南)、内蒙古(包头和呼和浩特)、河南(郑州和洛阳)、吉林(长 春和吉林)等省区3个指数值都很低,二城市指数远不到2,四和 十一城市指数都不到甚至远低于1;而青海、湖北、陕西、广东、 云南、苏沪等省区城市人口集中在首位城市的特征最明显,3种 城市指数都很高;辽宁、黑龙江、江苏、湖南等省二城市指数 都大于2,但因有多个大中城市发育,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 数却比较低。
(二)城市金字塔的K值
K=下一规模等级的城市数/上一等级规模的城市数 对K值的认识:
①中心地学说认为,K值是常数 ②也有人认为,K值是变化的,规模级越高,K值越 大;规模级越低,K值越小。 〖城市规模等级划分的间距不同,K值也不同。〗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同一城市体系不同等级划分的规模分布举例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中国1980和1990年的城市金字塔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2. 四城市指数
S4=P1/(P2+P3+P4)
3.十一城市指数
S11=2P1/(P2+P3+…+P11) 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正常的四城市指数和十 一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 【显然,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比二城市指数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PPT课件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PPT课件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的解释
3、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城市规模分布的动态变化) 理论内涵:位序一规模分布与社会均衡发展相联系,首位分布则是社会不均衡发 展造成的: 理论应用: -个国家或区域,经济起飞前(均衡状态) ,是位序一规模分布:经济 大发展过程中( 非均衡状态) ,城市规模呈首位分布: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渐渐 从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城市系统的均衡状态又逐渐恢复,将再现位序规模分布。
2.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综合影响城市规模分布 理论内涵:传统观点认为, 经济力量是城市规模分布的重要因素:然而许多 人越来越支持政治和文化因素是城市体系的决定因素。 理论应用: 1)工业化早期阶段,区位选择受经营欲望的强烈影响,企业倾向于直接接 近政府权力中心,首都(府)人口集中程度高: 2)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首都的政治作用不断增强,首都的首位度增加; 3)社会主义国家多首位分布,非社会主义国家多位序一规模分布: 4)政府控制越强的国家,企业紧靠权力中心布济发达的国家或那些面积 大、历史久、人口多、条件复杂的大国出现。2)相反,只有少数几个力量 强大的因素作用的国家,城市规模常产生首位分布:这些国家一般是人口少、 面积小的小国,或城市化历史比较短的国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 的国家。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的解释
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讨论
尽管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有过大量的研究,但是缺乏共同性的发现,原因就是 这些研究在样本、研究方案设计度量和分析技术等方面都缺乏可比性。至少在目 前把城市规模分布归为首位分布与位序-规模分布两大类的前提框架下,不能一概 而论地说首位度大一定不合理,首位度小就一定合理。人们还没有真正理解城市规 模分布形成的机制。
03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讨论
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讨论

第七章 城市布局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七章 城市布局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二节 城市职能与分类 第三节 城市地域形态与结构 第四节 城市体系 作业

表7-1 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阶 段 起止 时间 动 力 速度 规模 主体 功能
军政强,经 薄,对区作 用有限
区位
灌好河 岸、交 便沿海
地域 形态结构
坚固城墙,市 政中心,周围 辐射无明显分 区
代表 城市
罗马 开封 长安
(五)发展规律-拉平“S”曲线
城 市 化 水 平 90 饱和点
70 成熟点
E D
城市化达20%,速度加快 70%,速度趋慢

(%)
41 29 20 加快点 3
古代城市发展阶段
C B A
1800 19501980 年份
0
(六)世界城市化的地域差异
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⑴起步早:英最先产业革命,城市化发展最早,1851第 一个城市>乡村人口国家
处,提高不了种地效益,收入增长慢,消费上不去。投资 乏力,消费不旺

与其说是农业落后,拖工业后腿,不如说城市化滞后,影 响农业,连累了工业

现在,意识到这点,加快城市化,缩小与工业化差距
表7-4 解放后我国城市化水平
年份
1949 1954 1978
城市化(%)
10.6 15.6 17.9
1980
1990 1995 2000
黑龙江 上 江 海 苏
第七章 城市佈局
序言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职能与分类

– 一、城市职能与性质 – 二、城市分类
第三节 城市地域形态与结构 第四节 城市体系 作业

二、城市分类

(一)城市规模分类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2014-3更新)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2014-3更新)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三、位序-规模法则(奥尔巴克,1913年) 1. 位序-规模律:对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所有 城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系所存在的规律。 2. 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只需要把这个城市体系中每个城市 落到横坐标为位序、纵坐标为规模的双对数坐标图上, 就可以对这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中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 通过严重敏、许学强、王法辉等人的研究,可以得到几点共识: 1.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按照一般的分类,属于相对均衡的位序- 规模分布类型; 2.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但 各时期波动很大,主要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政策和经济过程的不 连续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上下起伏较大;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有所 回升; 4.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国高位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实际规 模比它们的理论规模小得多,从国家城市体系的背景上看,它们 还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
1. 60年代以前,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无论在城市数量 和城市人口中的比重都是上升的趋势,在城市体系中的 地位得到加强,中小城市的比重在下降; 2. 六七十年代情况相反,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在城市体 系的地位呈下降趋势,中等城市的增长最明显,小城市 没有得到法则; 3. 进入80年代,在小城市数量大量增加的同时,大城市 尤其是特大城市又恢复了迅速增长的势头。城市规模结 构上呈现了“两头升,中间降”的马鞍型格局。
• 根据这些原则,在制定新时期的中国城市发展方 针时,应该包括以下要点: • 1、新的城市发展方针应是加强城乡联系,积极 促进各级城镇健康发展的方针; • 2、应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城市效益为中 心目标; • 3、应强调建立与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积极相适应 的城市发展机制; • 4、要把城市基础设施的调整和改善放在重要地 位; • 5、要坚持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

7.城市规模分布

7.城市规模分布

式中: fi——i极的城市数; fi+n——比i级低n级的那一规模级的城市数。
五、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奥尔巴赫(F. Auerbach)在1913年提出位序-规模法则,即一个城市的 规模和该城市在全国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规律关系。他在研究中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关系式:
城市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重来衡
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简单指标就是城市首位度。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
分布,称为首位分布。
S = P1/ P2
二、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
S=P1/(P2+P3+P4)
十一城市指数:
S = 2P1 / (P2+P3+P4……+P11)
近期--到了80年代,小城市数量大量增加的同时,尤其是特
大城市有开始迅速增长。
作业 :
谢 谢!
二、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特点
位序-规模分布--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位序- 变化明显--建国后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中国城市位序-规模 高位次城市发展--待加快高位次城市的实际规模要比理论规 预测难--城市规模分布的未来预测难于现状分析。
规模分布类型,这与中国大区级-省区级-地方级的城市体系密不可分;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位序-规模分布
首位分布
过渡型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随机模式
城市增长模式
迁移模式
城市等级体系模式
机制分析模式--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诸因素

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
19
三、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大、中、小城市发展重点的争论虽然也涉 及到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但主要的分歧还是在 城市经济效益上。
城市有没有最佳规模或合理规模呢?理论上 是有的。
MC Y
AC
P1 P2 P3
AB
MB
.
P4
20
X
对上图一些标记的文字说明:
AB:平均收益曲线;MB:边际收益曲线; AC:平均成本曲线;MC:边际成本曲线; P1:城市最小合理规模; P2:城市生活每人净效益最高时的规模,对 城市居民是最理想的;
.
2
为了改进首位度两城市指数的简单化,又有 人提出了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
4城市指数: S=P1/(P2+P3+P4) 11城市指数: S=2P1/(P2+P3+ ‥+P11)
二、城市金字塔
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的数量越少 ,而规模越小 的城市规模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 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 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
4
Pr=p1/R Pr:第r位城市的人口; p1:最大城市的人口; R: Pr城市的位序; 虽然捷夫的模式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作为一 种理想状态,已被很多人接受,
实际上是罗特卡1925年模式的一般化:
Pi=p1/Riq Pi:第i位城市的人口; p1:最大城市的人口; Ri:第i位城市的位序; q: 常数;(捷夫模式q=1)
0.6553 显著
显著
0.2380
-
-15
第四节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一、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重点建设,稳步前 进”;

城市地理学第7章-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地理学第7章-城市规模分布

第二节 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世界国家城市规模比较
经济高度发达,各部门综合发展的国家(如美国、德国) – 位序-规模分布;
经济发展历史悠久、经济水平不高的大国(如中国、印度) – 位序-规模分布;
经济刚独立的不发达国家(如泰国、墨西哥) – 首位城市分布;
经济发达而经济部门极端专业化的国家(如日本,丹麦) – 首位分布
城市首位律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杰弗逊分析了51 个国家(其中6个国家为两个 不同时段)的情况,列出了每个国家前3 位城 市的规模和比例关系。发现其中有28 个国家的 最大城市是第二位城市人口的两倍以上,有18 个国家大于第二位城市3 倍以上。
杰弗逊说,“各国的城市很少有相同之处,但 在这方面却有这么多的共同点,真是奇妙的三 重奏,这种现象已经构成了一种规律性的关 系”。
•戴维斯(K. Davis)把城市金字塔的规模等级 边界规范化,当城市规模按两倍数分级时(例 如,10万~20万、20万~40万、40万~80 万……),发现世界和城市体系发育的大国基 本符合各规模等级城市的数目随着规模级的降 低而倍增的规律。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位序-规模法则
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 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经济力量:工业经济发达或面积大的国家 其他力量:历史、民族精神
第二节 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总之:力量越多,作用时间越长,越易产生位序—规 模分布;力量少且强大,易产生首位分布。
– 首位分布 • 在只有少数几个力量强大的因素作用的国家 • 通常是人口少、面积小的小国,或城市化历史比较短 的国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的国家;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民族主义精神强的国家可产生首位分布
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分布的动态模式
城市的规模分布与社会发展的均衡程度相 联系,体现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经济起飞前:均衡状态,位序-规模分布 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均衡状态,首位分布 经济发展后:均衡状态,位序-规模分布 霍尔城市演变模型:分散 集中 分散
3、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
首位分布: 弊-过度集中是资源的低效利用方式,产生城市病; 区域不平衡,带来社会问题;不利调动全国积极 性,抑制其他城市发展 利-集聚产生规模效益:资金人才知识的积累;降 低运输成本 规模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联系: 首位分布-经济发展低水平? 位序规模分布-经济发展均衡?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首位律 城市金字塔 位序-规模法则
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首位城市:
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
三、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
三个指标:
省、区内第一大城市的规模:P1 省、区内第一大城市占总城市人口比 重:R=P1/P 城镇规模等级体系不平衡指数:S
城市规模分布六个类型:
高级首位型 中级平衡型 中级首位型 初中级平衡型 初中级不平衡 型
初级首位型
第四节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169
2、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1)随机模式 2)政治、经济、文化综合模式 3)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分布的动态模式
随机模式
随机模式是解释城市位序—规模分布最有影响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序——规模法则:
(捷夫理想模式)
首位度指数
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它们 的共同点在于都抓住第一大城市与其它城市的 比例关系,因此有些学者把它们统称为首位度 指数。 这些指标都反映了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 的集中程度。
表7-1列出了我国各省区二城市指数(S2)、 四城市指数(S4)和十一城市指数(S11)。
P
lg Pr lg P1 lg R
10

口 (
8
)6
4
位序-规模分布
10 人 口
(lgP)
5
位序-规模分布 首位分布
2
2 4 6 8 10
位序(R)
1 12
10
位序(lgR)
表7.5 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的算术级(左右)或对数级(右)示意
捷夫的模这也就是前面 4 城 市指数和 11 城市指数以1作为理想标准的依据:
思考: 要全面反映城市体系的城市人口在最大 城市的集中程度应用什么指标? 一个国家或区域当首位度指数达到何值 时,才能认为是首位型分布呢?
首位比—最大城市人口占区域内城市人口的 比重( P1/P)。
一个比较合理的建议是:
S2>2 , S4、S11>1 属于首位型分布
2<S2<4
属于中度首位分布
① 80年代以来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非常快;
② 小城市因人口增长较快,向中等城市的晋 级很明显;
③ 50—100万规模级的城市向特大城市的晋升 也很明显,相对来说,20-50万城市向50-100万 规模级的递补较慢;
④ 我国最大城市上海,非农业人口突破了700 万大关。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头轻脚重”的金字塔 型结构,是专指城市数量随规模等级而变化的一 般规律。
5000~20000
128
20000~50000 32
50000~100000
8
1000~10000
576
4 10000~50000
96
6
4 50000~75000
4
24
4 75000~100000 4
1
也有人认为,K值是变化的,规模级越高, K值越大,规模级越低,K值越小。这些结论 都有可能成立,但如果城市规模级划分的间 距不同,这种关系就会变化,如表7.3中的 B 栏,是同一个假设条件下的城市体系,因等 级划分不同, K值可以完全不同。
S2

P( 1
1 2
P1 +1+
3
1

1
4
S11

P(1
1 2
+
2P1 1+ 3
+
1
1 )
11
2. 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公式实际上是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
(Pi 是第i 位城市的人口; 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Ri 是 第i 位城市的位序; q 是常数)
捷夫模式是q=1 时的特例。对(6)式作对数变换:
S2>4
属于高度首位分布
举例:
1)2000年,上海1478万、北京1072万、重庆 1023万、 天津721万。 2)我国山西,有没有首位城市?1995年,太原 164万、大同84万、阳泉47万、长治39万。
在我国,一般将国家或区域规模最大的城市 叫首位城市。因此 在我国,上海、太原便成 为全国、山西的首位城市。
罗特卡给出了一个比奥尔巴克的约束型方程能更好模拟美国 1920年的100个最大城市的模式。其贡献在于对位序变量允许有一 个指数。
③ 1936年在辛格的研究中才出现一般转换公式:
(3)式相当于: ④ 1949年捷夫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 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
(式中,Pr 是第R 位城市的人口;P1是最大城市的人口; R 是Pr 城市的位序) 依据捷夫的简化公式,一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的人 口是最大城市人口的一半,第三位城市是最大城市人口的 1/3,依次类推。
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代表了三个层次的经 济发展水平。由表可见,我国省区首位度差异 基本上符合与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的解释。
原因: 因为欠发达地区太贫困,不足以支撑和需 要较多数量的大城市,由于制造业发展水平低, 因而大部分城镇规模小,但其中心城市往往达 到较高等级,因为这一中心城市是该地区唯一 与其它地区保持经济联系的节点,一些受条件 限制的制造业只能布局于中心城市,同时它也 是高等服务业的唯一提供地;而发达地区需要 大量的大城市,因支撑着许多大城市而不是一 个,所以首位度低。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 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 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 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Primate City)。
杰斐逊的解释:一个规模较大的城市一 旦形成,就存在一种强大的自身持续发展的 动力,它作为经济机会的中心而出现,把有 力量的个人或活动从国家的其它部分吸引到 这里,逐渐变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 在很多情况下,就发展成为国家的首都。
杰斐逊分析了51个国家的情况,列出了每 个国家前三位城市的规模和比例关系,发现其中 有28个国家的最大城市是第二位城市人口的两倍 以上。有18个国家大于第二位城市三倍以上。即 其中46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是大的异乎寻常。
他认为:各国城市很少有相同之处,但在 这方面却有这么多的共同点,这种现象已构成 了一种规律性关系——城市首位律。
3. 意义:城市金字塔是一种分析城市规 模分布的简便方法。只要注意采用同样的等级 划分标准,对不同国家、不同省区或不同时段 的城市规模等级体系进行对比分析,还是非常 有效的,能够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变化趋势 和存在问题。 4. 实证案例:P124图7-1
对照1980年和1990年我国10万人以上城市的城市金 字塔可以发现:
给(5)式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出:
lg Pr lg P1 lg R
类似于Y=b-X 这样的位序——规模分布的图解点,表示在 双对数坐标图上时,就成为一条直线。假如一个 国家有很强的首位度,则城市规模分布曲线就明 显偏离位序——规模法则,在强大的首位城市以 下缺少中间等级的城市,而小城市相对丰富(表 7.5)。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一、城市首位律 1、 首位城市 2、 衡量首位分布的指标(首位度 4城市指数 11城市指数) 3、首位分布
二、城市金字塔 1、 概念 2、 意义 3、 案例
三、位序——规模法则 1、发现发展过程 2、现在广泛应用的公式: 3、意义 4、案例 美国和日本 5、应用位序——规模分布法则要注意的问题 截距、回归相
4 城市指数 S4=P1/(P2+P3+P4) 11 城市指数 S11=2P1/(P2+…+P11) (P1,P2…P11为城市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 人口规模)
按照位序-规模法则,所谓正常的S4指数和S11指数 都应该是1,而S2指数应该是2。显然,四城市指数和十 一城市指数,比只考虑两个城市更能全面反映城市规模 分布的特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第二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第四节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讨论 作业
城市规模可以用若干指标来刻划,如 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规模等。 但在 研究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时世界各国都是 从人口的角度来加以分析的。 城市规模分布——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 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等级)分布。
不同规模组之间城市数量的差率有没有规律性呢? 他们的关系可以用每一个规模等级城市数与其上一规 模等级城市数相除的商来表示。中心地学说的理论模 型认为K值是常数(例如表7.3中的 A 栏)
表7.3 同一城市体系不同等级划分下的规模分布
A
B
规模级(人) 城市数 K值 规模级(人) 城市数 K值
1000~5000 512
关性。
一、城市首位律
这是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早在1939 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
现象:他观察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 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 城市大得异乎寻常。不仅如此,这个城市还体现 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 着异常突出的影响。
思 考: 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的城
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这不免以偏概 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
原 因:
因为S2=P1/P2毕竞只有2个城市, 只能反映高层次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 集中程度。不能全面反映城市体系的城 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为了改进首位度两城市指数的简单化,又有人提出4 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
三、位序——规模法则
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 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发现发展过程:
① 1913年奥尔巴克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 下式的关系:
(式中,Pi 是一国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 位城市的人口 数;R i第i 位城市的位序;K 是常数) ② 1925年罗特卡发现美国符合:
首位度—— 指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 人口的比值 。
S2=P1/P2
首位度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 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称为首位 分布。
在首位度应用中需要强调的是,首位城市 和首位度的概念被引入中国以后,原先的特定含 义被淡化了。有人把国家或区域中规模最大的城 市统称为首位城市,有人为了说明人口分布的不 均衡,在一个小区域,甚至一个城市区域内部也 计算首位度。一些偏离原意的推广,若在国内 “约定俗成”,也未尝不可。但要避免在国际上 产生误解。
2.57 江西 2.30 湖南 2.29 黑龙江
3.77 新疆 2.69 贵州
低首位度 13
1.98 辽宁 1.95 浙江 1.81 福建 1.20 广西 1.09 河北 1.00 山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