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临床试验进展期待
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和患 者人群,设计合理的临床 试验方案,提高试验的科 学性和可行性。
疗效与安全性评估
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评 估创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 性,为药物上市提供有力 支持。
联合用药研究
探索创新药物与其他治疗 方法(如放疗、化疗、手 术等)的联合应用,提高 肿瘤治疗效果。
营养支持与康复
为患者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和康复治疗,帮助他们尽快恢复体能和免 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05
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政策
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法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评估药物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和特殊 毒性。
临床安全性评价
通过临床试验评估药物在人体内的安全性,包括不良反应、药代 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
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
免疫调节剂
细胞凋亡诱导剂
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激活免疫细 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如PD1/PD-L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
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 胞自我消亡,如BCL-2抑制剂、PARP 抑制剂等。
抗血管生成剂
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细 胞的营养供应,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如贝伐珠单抗、雷莫芦单抗等。
06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创新药物研究方向
靶点发现与验证
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 组学等技术,发现新的 肿瘤相关靶点,为创新 药物提供候选分子。
药物设计与优化
基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 计、结构生物学等技术 ,针对已知靶点设计和 优化药物分子,提高疗 效和降低副作用。
免疫疗法研究
研究肿瘤免疫治疗的新 策略和新方法,如免疫 检查点抑制剂、CAR-T 细胞疗法等,为肿瘤治 疗提供新途径。
新型抗肿瘤药物分类

新型抗肿瘤药物分类
抗肿瘤药物目前主要有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
1.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也就是细胞毒性药物,如阿霉素分散片、复方环磷酰胺片、注射用奥沙利铂、紫杉醇注射液等。
2.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主要针对各种靶向基因突变进行治疗的药物,即以肿瘤细胞的标志性分子为靶点,干预细胞发生癌变的环节的药物,如治疗肝癌的甲磺酸仑伐替尼胶,治疗肺癌的吉非替尼片等。
3.免疫治疗药物:
激素类用药如治疗乳腺癌的来曲唑片、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前列腺癌的氟他胺片等。
目前应用较广的免疫抑制剂帕姆单抗、纳武单抗等。
此外还有一些中成药,如康力欣胶囊、复方斑蝥胶囊等。
抗肿瘤药治疗肿瘤的西药及使用说明

抗肿瘤药治疗肿瘤的西药及使用说明为了有效治疗肿瘤,现代医学广泛应用抗肿瘤药物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在西药中,有多种抗肿瘤药物被推崇为治疗肿瘤的首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及其使用说明。
一、化疗药物1. 氟尿嘧啶(5-FU)氟尿嘧啶是一种常见的抗肿瘤药物,可以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肿瘤。
使用说明如下:(1)用药途径:静脉滴注或口服。
(2)剂量: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剂量。
(3)使用周期:一般情况下,每周一次用药,连续数周。
(4)注意事项:在使用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血细胞计数及肾功能等,并随时与医生交流。
2. 卡培他滨(Capecitabine)卡培他滨也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等肿瘤。
使用说明如下:(1)用药途径:口服。
(2)剂量: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剂量。
(3)使用周期:一般情况下,每日两次用药,连续2周,然后停药1周。
(4)注意事项:在使用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血细胞计数及肾功能等,并随时与医生交流。
二、靶向治疗药物1. 埃克替尼(Erlotinib)埃克替尼是一种常用的靶向治疗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使用说明如下:(1)用药途径:口服。
(2)剂量: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剂量。
(3)使用周期:一般情况下,每日一次用药。
(4)注意事项:在使用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血细胞计数及皮肤反应等,并随时与医生交流。
2. 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曲妥珠单抗是一种用于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
使用说明如下:(1)用药途径:静脉注射。
(2)剂量: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剂量。
(3)使用周期:一般情况下,每周一次用药。
(4)注意事项:在使用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并随时与医生交流。
三、免疫治疗药物1. 阿帕替尼(Apatinib)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肿瘤。
抗肿瘤药品配置方案

抗肿瘤药品配置方案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肿瘤治疗的水平和效果。
抗肿瘤药物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治疗手段。
抗肿瘤药品是一类专门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肿瘤疾病的药品,由于药理学和药物代谢表现的复杂性,正确使用抗癌药物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十分关键。
因此,正确地配置抗肿瘤药品是非常重要的。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提供一些有关抗肿瘤药物的配方方案,以供医师采用,应用正确的药物剂量和药物联合使用模式来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并减少药物对患者的不良反应。
抗肿瘤药物的配方方案常规药物1.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可以阻止癌细胞分裂并导致癌细胞凋亡。
常用的蒽环类药物包括异环磷酰胺、长春瑞滨、多柿白藜芦醇等。
异环磷酰胺50 mg/m²,口服,每日1次,连续5天;长春瑞滨40 mg/m²,静脉注射,第1、2日;多柿白藜芦醇150 mg/m²,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续5天。
注:药物剂量和用药方案均可根据患者情况或医生意见做出调整。
2. 碱化剂抗肿瘤药物碱化剂类药物对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常用的碱化剂药物包括环磷酰胺、异环酯胺、甲氨蝶呤等。
环磷酰胺1 g/m²,静脉注射,每日1次,第1日;异环酯胺 100-150 mg/m²,口服,每日1次,连续5天;甲氨蝶呤15 mg/m²,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续3-5天。
注:药物剂量和用药方案均可根据患者情况或医生意见做出调整。
3.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作为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制剂包括单克隆抗体、生长因子和细胞生长调节剂等。
贝伐单抗 3 mg/kg,静脉滴注,每周1次;曲妥珠单抗 4 mg/kg,静脉滴注,每周1次;培美曲塞 250-500 mg/m²,静脉注射,每周1次。
注:药物剂量和用药方案均可根据患者情况或医生意见做出调整。
医学-抗肿瘤药物综述

化疗药物通常为化学合成的小分子或高分子物质,通过注射、口服或局部给药方式进入体内,作用于肿瘤细胞 DNA、RNA或蛋白质合成过程,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分裂或诱导其凋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常见的化疗药物 包括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生素类等。
靶向治疗药物
总结词
靶向治疗药物是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靶点来抑制其生长和扩散 。
激素治疗药物如雌激素、雄激素等,通过调 节内分泌系统来抑制肿瘤生长;生物反应调 节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通过调节免 疫系统来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其 他抗肿瘤药物还包括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 新型治疗方法,仍处于研究阶段。
抗肿瘤药物的疗效与
03
副作用
化疗药物的疗效与副作用
化疗药物的疗效
化疗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 长和分裂,从而达到缩小肿瘤、 控制病情的目的。
并克服耐药性。
免疫联合放疗
02
放疗可以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与免疫治疗联合使用可提
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免疫联合热疗
03
热疗可以刺激免疫反应,与免疫治疗结合使用可增强抗肿瘤效
果。
个体化用药的进一步发展
1 2
基因检测与药物选择
通过基因检测确定个体对特定药物的反应,从而 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
实时监测与调整
联合用药研究进展
01
02
03
联合化疗
通过同时使用多种化疗药 物,以提高疗效、降低耐 药性和减少毒副作用。
联合免疫疗法
结合免疫疗法和化疗或其 他治疗方法,以增强抗肿 瘤免疫反应。
联合靶向治疗
针对不同靶点联合使用多 种靶向药物,以提高疗效 和降低耐药性。
抗肿瘤药品配置方案

抗肿瘤药品配置方案背景介绍肿瘤是一类疾病,常常被称为癌症。
通过恶性细胞的不正常增殖和扩散引起身体的损害。
抗肿瘤药物是一种药物,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可以用于抑制增殖或杀死恶性细胞。
因为肿瘤类型和病人体质的不同,抗肿瘤药品的配方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抗肿瘤药品的配方因素1.肿瘤类型和分期不同类型的肿瘤需要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乳腺癌通常使用雌激素受体阻滞剂,而头颈部癌症则可能使用质子治疗等2.病人身体状态病人的身体状态也是考虑抗肿瘤药品配置方案的重要因素。
例如,重度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更小剂量或者更短周期的药物治疗,以避免过度毒性和副作用。
3.预期治疗效果治疗的目标也是抗肿瘤药品配置方案考虑的因素之一。
如果治疗的目标是控制肿瘤方便病情恶化,那么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周期和更强的药物。
如果治疗的目标是彻底治愈肿瘤,那么可能需要更强的药物和更少的治疗周期。
抗肿瘤药品配方方案1.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是一种用于治疗多种肿瘤的方法。
其中,通过化疗、手术或者是其他治疗,先摧毁人体的免疫系统,然后用自体骨髓等器官的干细胞进行移植。
这些干细胞将在人体内发展成为正常的血细胞。
这种方案也被合称为骨髓移植(BMX)、周围血(PBSC)或者是更全面的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2.靶向治疗方案作为许多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式,靶向治疗不同于传统的抗癌药物。
它主要使用可针对特定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管腔内皮细胞,或靶向能够识别癌细胞中的特定分子。
这种方案因为具有针对性强,进而具有无毒性,所以成为了许多肿瘤病人的首选治疗方式。
3.免疫治疗方案免疫治疗作为新一代在肿瘤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的方法。
与传统治疗不同,免疫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机体自己的免疫系统,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自行识别癌细胞并消灭它们。
目前,免疫治疗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癌症,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结论由于病人体质和肿瘤类型的不同,抗肿瘤药物的配方方案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配置。
抗肿瘤药品配置方案

抗肿瘤药品配置方案背景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目前治疗肿瘤的主要方式是化疗。
而抗肿瘤药品的配置方案对于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本文旨在介绍抗肿瘤药品的配置方案,帮助医护人员了解如何科学地为患者配置抗肿瘤药品。
抗肿瘤药物分类抗肿瘤药品分为化学药物和生物药品。
其中,化学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和非特异性药物,生物药品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免疫治疗药品。
不同类型的药物在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进行配置。
抗肿瘤药物配置原则1.根据肿瘤类型和病情确定用药方案;2.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3.选择有效药物进行组合;4.避免合并使用有相互作用的药物;5.注意药物的剂量、途径、频率和疗程等方面的调整;6.避免药物过度治疗,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第一步:了解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在进行抗肿瘤药物配置之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病史、检查数据、并发症等。
医护人员需要根据这些信息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抗肿瘤药物治疗,以及选择何种治疗方案。
第二步:制订用药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医护人员需要制订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在具体的药物选择上,医护人员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药理特性、治疗效果、副作用等因素进行选择,并根据药物特性进行合理的组合配比。
第三步:确定药物剂量和疗程在确定用药方案之后,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身体状态和药物特性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药物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同时需要注意药物的频率和途径等因素。
第四步:严格执行药物管理规范在为患者进行抗肿瘤药物治疗时,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药物管理规范,确保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
同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副作用等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抗肿瘤药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的情况,医护人员需要避免以下情况的出现:1.服用同类药物,如两个抑制剂、两个促进剂等;2.抗肿瘤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如氟尿嘧啶和甲氨蝶呤相互作用而导致毒副作用等;3.某些药物会影响药效,例如免疫抑制剂和疫苗等。
抗肿瘤药配制

抗肿瘤药配制No1:贝伐珠单抗 100 mg /4 mL(25 mg/mL)适应症:转移性结直肠癌,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肝细胞癌,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宫颈癌。
溶液配制:1、抽取所需数量的贝伐珠单抗,用 0.9% 氯化钠溶液稀释到需要的给药体积。
2、贝伐珠单抗溶液的终浓度应保持在 1.4 -16.5 mg/mL 之间。
用药建议:1、采用静脉输注的方式给药,第一次静脉输注时间需持续 90 min。
2、如果第一次输注耐受性良好,第二次输注时间可以缩短到 60 min。
3、如果对 60 min 的输注耐受性良好,随后进行的所有输注都可以在 30 min 的时间完成。
注意事项:1、不能与右旋糖或葡萄糖溶液同时或混合给药。
2、不能采用静脉内推注或快速注射。
No2:尼妥珠单抗 50 mg/瓶适应症:适用于与放疗联合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阳性的 III/IV 期鼻咽癌。
溶液配制:将 2 瓶 (100 mg)尼妥珠单抗注射液稀释到 250 mL 生理盐水中。
用药建议:1、静脉输液给药,给药过程应持续 60 min 以上。
2、第一次给药应在放射治疗的第一天,并在放射治疗开始前完成。
之后每周给药 1 次,共 8 周,患者同时接受标准的放射治疗。
注意事项:1、在给药过程中及给药结束后 1 h 内,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状况。
2、本品稀释后在 2 ℃ - 8 ℃ 可保持稳定 12 h,在室温下可保持稳定 8 h。
储存超过上述时间,不宜使用。
No3:曲妥珠单抗 440 mg:20 mL适应症:转移性乳腺癌,早期乳腺癌,转移性胃癌。
溶液配制:1、应由同时配送的稀释液稀释,配好的溶液可多次使用,曲妥珠单抗的浓度为 21 mg/mL。
2、取所需的溶液量从小瓶中吸出后加入 250 mL 0.9%氯化钠输液袋中。
3、配制好的溶液超过 28 天应丢弃。
用药建议:1、在本品治疗前,应进行 HER2 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抗肿瘤药1.单项选择题1)下列药物中不具酸性的是A.维生素CB.氨苄西林C.磺胺甲基嘧啶D.盐酸氮芥E.阿斯匹林D2)环磷酰胺主要用于A.解热镇痛B.心绞痛的缓解和预防C.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D.治疗胃溃疡E.抗寄生虫C3)环磷酰胺的商品名为A.乐疾宁B.癌得星C.氮甲D.白血宁E.争光霉素B4)环磷酰胺为白色结晶粉末,2%的水溶液pH为A.1-2B.3-4C.4-6D.10-12E.12-14C5)下列哪一个药物是烷化剂A.氟尿嘧啶B.巯嘌呤C.甲氨蝶呤D.噻替哌E.喜树碱D6)环磷酰胺作为烷化剂的结构特征是A.N,N-(β-氯乙基)B.氧氮磷六环C.胺D.环上的磷氧代E.N,N-(β-氯乙基)胺E7)白消安属哪一类抗癌药A.抗生素B.烷化剂C.生物碱D.抗代谢类E.金属络合物B8)环磷酰胺做成一水合物的原因是A.易于溶解B.不易分解C.可成白色结晶D.成油状物E.提高生物利用度C9)烷化剂的临床作用是A.解热镇痛B.抗癫痫C.降血脂D.抗肿瘤E.抗病毒D10)氟脲嘧啶的特征定性反应是A.异羟肟酸铁盐反应B.使溴褪色C.紫脲酸胺反应D.成苦味酸盐E.硝酸银反应B11)氟脲嘧啶是A.喹啉衍生物B.吲哚衍生物C.烟酸衍生物D.嘧啶衍生物E.吡啶衍生物D12)抗肿瘤药氟脲嘧啶属于A.氮芥类抗肿瘤药物B.烷化剂C.抗代谢抗肿瘤药物D.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E.金属络合类抗肿瘤药物C13)属于抗代谢类药物的是A.盐酸氧化氮芥B.呋氟尿嘧啶C.表阿霉素D.顺铂E.长春新碱B14)属于抗代谢药物的是A巯嘌呤 B.喜树碱C.奎宁D.盐酸可乐定E.米托蒽醌A15)氟脲嘧啶是A.甲基肼衍生物B.嘧啶衍生物C.烟酸衍生物D.吲哚衍生物E.吡嗪衍生物B16)阿霉素的化学结构特征为A.含氮芥B.含有机金属络合物C.蒽醌D.多肽E.羟基脲C2.配比选择题1)A.环磷酰胺B.维生素K3C.氟脲嘧啶D.巯嘌呤E.顺铂1.1,2,3,4-四氢-2-甲基-1,4-二氧-2-萘磺酸钠盐2.顺式二氯二氨合铂3.N,N,双(β-氯乙基)-四氢-2H-1,3,2-氧氮磷六环-2-胺-2-氧化物水合物4.5-氟脲嘧啶5.6-嘌呤硫醇-水合物1.B2.E3.A4.C5.D2)A.顺铂B.环磷酰胺C.已烯雌酚D.磺胺甲基异恶唑E.氯霉素1.具芳伯氨结构2.β-氯乙基取代3.具苯酚结构4.金属络合物5.化学命名时,母体是丙二醇1.D2.B3.C4.A5.E3.比较选择题1)A.氟脲嘧啶B.顺铂C.A和B都是D.A和B都不是1.抗代谢药物2.其作用类似烷化剂3.可作抗菌药使用4.有酸性、易溶于碱5.有光学异构体1.A2.B3.D4.A5.D2)A.环磷酰胺B.氟脲嘧啶C.A和B都是D.A和B都不是1.烷化剂2.抗代谢药3.抗病毒药4.体内转化成乙烯亚铵离子5.熔融后显氟化物反应1.A2.B3.D4.A5.B3)A.环磷酰胺B.氟脲嘧啶C.两者皆是D.两者皆不是1.抗肿瘤药2.烷化剂3.抗菌药4.抗代谢药物5.抗寄生虫药物1.C2.A3.D4.B5.D4.多项选择题1)烷化剂是一类可形成碳正离子或其它亲电性活性基团的化合物,通常具有下列结构特征之一A.双β-氯乙胺B.乙烯亚胺C.磺酸酯D.亚硝基脲E.多肽A、B、C、D2)按作用机理分类的抗肿瘤药物有A.烷化剂B.抗代谢物C.抗肿瘤抗生素D.生物碱抗肿瘤药E.金属络合物A、B3)属于烷化剂的抗肿瘤药物有A.环磷酰胺B.噻替派C.巯嘌呤D.甲氨蝶呤E.三尖杉酯碱A、B4)关于氟脲嘧啶的下列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遇溴试液,溴的红色消失B.可被硝酸氧化成亚磺酸C.易水解脱氟D.遇强氧化剂重铬酸溶液,微热后生成氢氟酸E.水解后显α-氨基酸的反应A、C、D5)常用的抗肿瘤抗生素有A.多肽抗生素B.醌类抗生素C.青霉素类抗生素D.氯霉素类抗生素E.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B5.名词解释1)烷化剂能形成碳正离子或其它活性的亲电性基团的抗肿瘤药物,以共价键与DNA相联, 或与DNA双螺旋交联后,干扰DNA的复制或转录。
是对DNA、RNA和某些酶起作用的活性化合物,又称为生物烷化剂。
2)氮芥类是双-β-氯乙胺类抗肿瘤药物的总称。
3)脂肪氮芥指载体为烷基的氮芥。
4)氨基酸氮芥指载体为氨基酸的氮芥。
5)芳香氮芥指载体为芳香核的氮芥。
6)杂环氮芥指载体为杂环衍生物的氮芥。
7)甾体氮芥指载体含甾体化合物结构的氮芥。
8)乙烯亚胺类抗肿瘤药物是乙烯亚胺的衍生物,属于烷化剂类,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一类药物。
9)磺酸酯类抗肿瘤药物是磺酸酯的衍生物,属烷化剂并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一类药物。
10)卤代多元醇类抗癌药物是卤代多元醇的衍生物。
属烷化剂抗癌药物。
11)亚硝基脲类抗肿瘤药物是亚硝基脲的衍生物,属烷化剂类并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一类药物。
12)生物碱是指一类来源于生物界(以植物界为主),分子结构复杂,氮原子在环状结构内,大多数呈碱性,一般具有强烈的生理活性的含氮有机化合物。
13)抗代谢物是能干扰细胞DNA合成所需的叶酸、嘌呤、嘧啶和嘧啶核苷酸代谢途径的物质。
14)抗肿瘤药是指可选择性杀死恶性肿瘤细胞的药物,又称抗癌药。
6.问答题1)不同的氮芥类药物的异同何在?氮芥类是双-β-氯乙胺类的总称,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结构式中都有β-氯乙胺基作为烷化基团(氮芥基),都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在体内形成乙烯亚胺正离子而发挥烷化作用。
不同的氮芥类药物带有不同结构的载体。
由于载体结构的不同,可分为脂肪氮芥、芳香氮芥、氨基酸或多肽氮芥、甾体氮芥、糖类氮芥和杂环氮芥等;也有用激素或其他有效药物的结构作载体的。
带有不同载体的氮芥在体内的分布、吸收以及溶解度和稳定性都有所不同,因而这些氮芥的抗肿瘤作用和副作用也不相同。
选用不同载体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氮芥的选择性和疗效,并降低其毒性。
2)欲提高氮芥的选择性和疗效,降低毒性,可采取哪些途径?途径之一: 将氮芥引入芳香核、氨基酸、甾体和核苷酸的碱基分子中,使之带有不同的载体,从而具有不同的选择性和疗效、降低了毒性。
例如将氮芥甲基上的一个氢原子用苯丙氨酸取代,再在苯环上引入吸电子基团硝基,得到消瘤芥,对肺癌、绒癌和乳腺癌等疗效显著,但毒性降低了。
途径之二:运用前药概念来设计新化合物。
将具有生物活性而毒性较大的化合物,利用化学方法把结构作适当的改造,变为在体外活性小或无活性的化合物,当进入体内后,通过特殊酶的作用恢复其活性。
所得到的药物称为前体药物。
基于这种设想,合成了环状双-(β-氯乙基)-磷酰胺脂类,发现当n=3时,疗效最好,称为环磷酰胺,已广泛用于临床。
环磷酰胺主要在肝脏内,经酶转化成4-羟基环磷酰胺后,才显示抗肿瘤作用。
4-羟基环磷酰胺虽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但性质极不稳定,不能供临床应用。
近年来研究了稳定的4-羟基环磷酰胺的衍生物,其中4-磺酸乙基硫代环磷酰胺环己胺盐性质稳定,水溶性大,在生理条件下,不需要酶的转化,分解成4-羟基环酰胺,抗癌效果优于环磷酰胺,是一种有希望的抗肿瘤药。
3)研究氮芥类药物作用机理时,发现产生其抗癌作用的机理是什么?该机理的研究对抗癌药物的研究产生了什么作用?在研究氮芥类药物作用机理的过程中,发现这些药物先转变为乙烯亚胺正离子,而后发挥其烷化作用。
由此导致人们合成了一系列乙烯亚胺的衍生物,这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应用于临床的有三乙烯三聚氰胺和它的类似物六甲嘧胺。
为了提高三乙烯三聚氰胺的疗效和减小毒性,又合成了乙烯亚胺的磷酰胺衍生物(磷酰亚胺类),其中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有替哌和噻替哌,噻替哌是治疗膀胱癌的首选药,直接注入膀胱,效果较好。
由此可见研究新药的作用机理往往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4)氮芥类药物和迭氮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是否相同?氮芥类和迭氮化合物是不同类型的烷化剂,类型不同,构效关系也不相同。
氮芥类形成乙烯亚胺正离子而发挥烷化作用,凡有利于乙烯亚胺正离子的形成,均使活性增加。
定量构效关系研究表明电性效应与脂水分布系数产生重要作用。
氮原子上给电子基团的引入,使活性增加。
亲水性强,生物活性增加。
迭氮化合物在机体及肿瘤中代谢为烷基正离子及其前体偶氮烷基正离子,产生烷基化作用。
5)各类抗癌药物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大多数抗癌药物都能直接损伤癌细胞,阻止其分裂繁殖。
烷化剂能将烷基与DNA分子的双螺旋交叉联结,特别是与其分子中的鸟嘌呤7位氮发生烷基化,引起DNA链的脱嘌呤作用与断裂,由此影响DNA的功能。
抗代谢药的结构与核酸的组成成分(嘌呤碱、嘧啶碱)或形成这些成分时所需要的辅酶构造相似,能竞争有关酶,阻断核酸的合成。
长春花碱类及秋水碱可抑制有丝分裂中的纺锤线收缩,使有丝分裂停止于中期。
亦能影响RNA从而抑制纺锤线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大部分抗癌抗生素可干扰DNA到RNA直至蛋白质合成过程的不同环节。
L-门冬酰胺酶可使血浆中门冬酰胺分解使肿瘤细胞无足够的门冬酰胺来合成蛋白质。
6)为什么氟尿嘧啶的抗肿瘤作用与其它卤代尿嘧啶衍生物相比较好?由于氟的原子半径与氢的原子半径相近,氟化物体积与原化合物几乎相等,加之C-F键的稳定性,特别是在代谢过程中不易分解,故氟原子不干扰含氟药物与相应细胞受体间相互作用,能在分子水平代替正常代谢,因而是胸腺嘧啶合成酶抑制剂,干扰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形成,所以以卤原子代替氢原子合成的卤代尿嘧啶衍生物中,以氟尿嘧啶的抗肿瘤作用较好。
7)硫鸟嘌呤、巯嘌呤和溶癌呤的抗肿瘤作用机理是否相同?巯嘌呤和溶癌呤抗肿瘤作用机理相同,两者在体内首先转变成6-硫代肌苷酸,干扰许多代谢途径,最主要的干扰嘌呤生物合成的第一步,即抑制次黄嘌呤核苷酸(肌苷酸)转变为腺嘌呤核苷酸,并阻止氧化成为黄嘌呤核苷酸,从而抑制DNA和RNA的合成。
硫鸟嘌呤的作用机理与巯嘌呤、溶癌呤不同。
硫鸟嘌呤则是渗入到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DNA中去干扰DNA合成所需的嘌呤的代谢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