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三节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第五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五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CO2含量增加 温度升高
打破了碳 循环平衡
2、“温室效应”的危害
会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 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2)禁止乱砍滥伐,同时大力植树造林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物质循环
特点 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范围 生物圈内,具全球性
食物链、食物网
6、碳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哪些?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7、碳以什么形式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
CO2
讨论:从图片分析中,我们可以得
出什么结论?
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 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下图是一幅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宣传画
循环过程: 无机环境
二.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
CO2 含碳有机物
2、碳在生物群落中以什么形式存在?
3、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有哪些?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4、碳以什么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CO2
二、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
5、碳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途径是什么?
思考:温室效应的控制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
为此1997年12月11日联合国在日本东京有关温室 气体的排放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这基于物质循 全球性 环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物质循环的特点:
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三、“温室效应”的形成、危害及防止措 施
1、“温室效应”的形成
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人类乱砍滥伐
2、判断下列表述是否准确: 1、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 无机环境之间。( √ )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 相对独立的过程。( × )

第5章第三节采精

第5章第三节采精
第五章 家畜的繁殖技术
第三节 采 精
一、不同家畜的采精方法
家畜的采精方法很多,目前在生产中普遍采 用的方法主要有假阴道法(牛马驴等各种 家畜)、手握法或筒握法(猪)、按摩采 精法(鸡鸭鹅等家禽)、电刺激采精法 (各畜)等。
(一)假阴道法
此法适用于各种家畜,它相当于人工创造一 个阴道的环境,诱导公畜在其中射精。
1.假阴道构造
假阴道是模仿母畜阴道的生理条件设计的一 种采精工具。 各种家畜的假阴道外形、大小有所差异外, 其组成基本相同。均由外壳、内胎、集精 杯(瓶、管)、活塞、固定胶圈构成。
外壳为筒状,可用硬质塑料或金属制成;内 胎为弹性强、薄而柔软无毒的橡胶筒,装在 外壳内,构成假阴道内壁;集精杯由暗色玻 璃或胶质制成,装在假阴道的一端。固定内 胎有胶圈,保定集精杯(牛)有三角保定带, 充气用的活塞和双连球,连接集精瓶(猪)或 集精管(牛)的胶漏斗,以及为防止精液污染 而敷设在假阴道入口处的泡沫塑料垫,用于 固定龟头(猪)用的螺旋橡胶圈等,称为附件。
外壳
气嘴
内胎
假阴道结构
牛的假阴道
2.假阴道采精时应具备的条件
(1)适当温度 注入相当假阴道容积2/3的温水,采精 时保持38~40℃。集 精杯应保持34~35℃。 (2)适当压力 借助注入水和空气来调节假阴道的压 力。以假阴道内胎入口处形成Y 形为宜。 (3)适当润滑度 用消毒过的润滑剂对假阴道内表面 润滑,涂抹部位是假阴道全长的1/2~1/3。 (4)无菌凡是接触精液的部分如内胎、集精杯及橡胶 漏斗均须严格消毒 (5)无破损漏洞外壳、内胎、集精杯不得漏水或漏气。
(二)手握法和筒握法
手握法适宜于采集猪、犬、狐狸等的精液, 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能采集含精 子部分的精液等优点,但其缺点是精液容 易污染和受低温打击的影响。

第5章 第3节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第5章 第3节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第3节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1
2
3
4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课时分层作业
6.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和相应的基本单位
物理量名称 长度 质量 时间 电流
物质的量 热力学温度
发光强度
物理量符号 l m t I
n,(ν) T
I,(Iv)
单位名称 米__
千__克__ 秒__ 安__
度是这些加速度的矢量和
相对性 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
第3节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1
2
3
4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课时分层作业
【典例 1】 (多选)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由 F=ma 可知,F 与 a 成正比,m 与 a 成反比 B.牛顿第二定律说明当物体有加速度时,物体才受到外力的作 用 C.加速度的方向总跟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D.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加速度随之消失
理量的单位共同决定,若三个量都取国际单位,则 k=1,所以牛顿
第二运动定律的表达式可写成 F=_m_a_。
第3节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1
2
3
4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课时分层作业
4.力的单位:_牛__顿_,符号是 N。 5.1 N 的物理意义:使质量为 1 kg 的物体产生 1 m/s2 的加速度 所用的力为 1 kg·m/s2,称为 1 N,即 1 N=_1_k__g_·m__/s_2__。
加速度方向相同,B、C 错误;根据 a=mF,a 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 力与质量的比值,也可以说成是每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D 正确。]

第五章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五章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自主学习
1.反射
人体通过 神经 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 所发生的 有规律 的反应,就叫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 的 基本方式 。
分组实验:观察膝跳反射
P86
讨 论
(1)叩击韧带时小腿有什么反应? 这一反应是生来就有的还是生活中逐渐获得的? 小腿以膝关节为轴突然跳起;是生来就有的。 (2)如果叩击的部位不准确,膝跳反射能不能进行? 不能,每一种反射都有自己的感受器(接受刺激的部位)。
反应
有规律的
1.接受刺激的结构? 感受器:膝盖韧带 2.神经冲动的传入结构? 传入神经纤维:(感觉神经元)
3.作出反应(发出指令)的控制中枢? 神经中枢:(脊髓灰质/神经元胞体)
4.指令(神经冲动)的传出结构? 传出神经纤维:(运动神经元) 5.执行指令的反应部位? 效应器:大腿肌肉
观察思考 p87
马戏团的小狗经过训练以后也能学会“算数”, 这和人的学算数的情况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
因为马戏团的小狗表演简单计算是对具体的刺 激(如道具的形式、演员的声音)建立的条件反射; 而人会计算是对抽象的刺激(如数字)建立的 条件反射。
小狗不会懂得数字的含义,而人懂得数字的含义。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神经的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反射 ,它是指人体通过 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 刺激 产生的 有规律 的 反应。
D

D、听到相声哈哈大笑
4、下列生理现象中,属于简单的、生来就有的反射是( D A、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分泌唾液 B、学生听见铃声,跑进教室 C、司机看见红灯,停止前进 D、风沙吹进眼里,出现流泪现象 )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 ) A反射 B传导兴奋 C思维
D产生兴奋

第五章第三节化学键

第五章第三节化学键
分子间作用力越强。分子间有氢键的分子, 作用力更强。
二、离子键 1.概念:使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阴、阳离子 2.成键粒子:

3.成键实质:静电作用

4.形成条件:通常是 活泼金属 元素与活泼非金属 元 素的原子相结合.
5.表示方法
(1)用电子式表示 ①Na2O ②MgCl2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C.PH3
D.SiH4
近几年的高考经常出现化学用语的考查,如
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结构示意
图,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等,此类问题,首先
要理解化学用语表示的含义,其次,规范练习,
贵在平时.
1.电子式的书写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
圆圈内标出核电荷数且一定要带“+”,弧线上
标出电子层上的电子数,要注意区分是原子结
NaH等.
(3)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物质.如Na2O2、
CaC2、NH4Cl、NaOH等.
(4)无化学键的物质.稀有气体,如氩气、氦气等.
2.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金刚石、晶体硅、石英、金刚砂等物质,硬度 大、熔点高,就是因为其中的共价键很强,破 坏时需消耗很多的能量. NaCl等部分离子化合物,也有很强的离子键,
多数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之间,如CH4、O2、
Ne等.
(3)规律 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
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 大 ,物质
的熔、沸点越 高 . 例如:熔、沸点:HCl < HBr < HI.
2.氢键
(1)定义: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比 分子间作用力稍强
的相互作用.
(2)特点
化学键 >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 ①作用力的大小: .

第五章第三节佛教。ppt

第五章第三节佛教。ppt

敦煌莫高窟的唯一绿洲------月牙湖。
关于禅宗
佛教的中国化,其标志是中国式 丛林的出现。
到唐代,中国的佛教教派有十大
宗,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禅宗。
禅宗的创始人是六祖慧能。禅 宗的佛学思想主要有: “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所 谓“佛向心中作,莫向身外求”。
“定无所入”:坐禅不是唯一 的修行方法,只要心不散乱,各种 形式均可。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写什 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 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 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 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 这歌便名《好了歌》。
普贤菩萨:德性的代表。峨眉山是他的道场。 此为雪后金顶上的华藏寺。
峨眉山的云海
峨眉山金顶
峨眉的云具有独特的魅力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化身。普陀 山是她显灵说法的道场。此为1977年开光 的观音塑像。高33米,面部用金6500克。
中国当代最大的人造佛像在海南三亚
地藏菩萨:是大愿菩萨,即尽孝道、担 苦难、除疾病。在中国下层中信徒最多。 道场在九华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故 名。位于安徽青阳县。
“无念为宗”:成佛的根本方法 是没有妄念、杂念。 “顿悟”:只要一念与佛法应, 就可成佛。是讲成佛的速度的。
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为宗旨。把深奥的佛学 经论变成通俗易懂的“平民哲学”。
这在中国宗教史上堪称是一场 意义深远的革命。 唐代以后,本土化了的中国佛 教---禅宗开始向外传播。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第五章 中西宗教比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对光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从实验中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例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生活实例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的异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并进行讲解。

5.拓展(5分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这些现象。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1\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有时倒立,有时正立,有时放大,有时缩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2、猜想与假设(1)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而投影仪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由此看来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2)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时物体和像都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成像时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由此看来像的虚实与物距有关.3、合作互动探究新知图1(1)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屏、凸透镜(f=10cm)、蜡烛、火柴。

(2)将实验器材按如图1所示摆放.注意: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进行实验.(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如何使物体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活动1:如图2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放在距透镜二倍焦距之外,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填入表中.图2活动2:如图3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二倍焦距上,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填入表中.图3活动3:如图4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继续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填入表中.图4活动4: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一倍焦距上,这时调整光屏,在光屏上已经看不到蜡烛的像(思考为什么).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活动5:如图5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继续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一倍焦距之内,同时用眼睛观察像.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填入表中.图54、实验计录及实验结论∣V∣表示像距的绝对值二、凸透镜成像的图像1、当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时,成像光路图如图甲(A、B为二倍焦距处,后同)所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具体的区分办法 区分办法 动词 所属词类范畴 实词 动宾短语 与名词组成短语 充当句子成分 谓语 重叠 + 后加“ 后加“了,着,过” +
注意
介词 虚词 介词短语 附加成分 — —
有两个特例: 有两个特例:叫
让(动词中的使令动词) 动词中的使令动词)
动词) 叫他来了 (动词) 让他来了 (动词) 动词)
第五章 现代汉语语法
第三节
一、虚词概说 二、介次 三、连词 四、助词
词 类(下)
五、语气词 六、虚词小结 七、词类小结 八、练习
一、虚词概说 1.什么是虚词 什么是虚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 词。 2.虚词的共同特点: 虚词的共同特点: 虚词的共同特点 (1)不能单独成句 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 不能单独成句, (1)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只能 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2)数量少 封闭性强,在一定时期内, 数量少, (2)数量少,封闭性强,在一定时期内,其数量 基本没有增减; 基本没有增减; (3)能量大 是决定汉语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能量大, (3)能量大,是决定汉语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其主要作用是连结和附着。 其主要作用是连结和附着。 (4)不能重叠。 三 助词 助词概说 (1)什么是助词 什么是助词? (1)什么是助词? 助词是附着在其他语言单位的前后, 助词是附着在其他语言单位的前后,表示某种语 法意义的虚词。 法意义的虚词。 (2)助词的种类 (2)助词的种类 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 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其他助词 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 1、读音 、 都读轻声de 都读轻声
表原因、目的: 由于; 表原因、目的:为、为了、为着、因、由于; 为了、为着、 表处置: 表处置:把、将、给; 表被动: 表被动:被、叫、给、让; 表排除: 除了; 表排除:除、除了; 表比较: 表比较:比。 请思考:上面橘红色的介词很像哪一类词? 请思考:上面橘红色的介词很像哪一类词?
像动词。 像动词。
4、怎样区分介词和动词? 、怎样区分介词和动词? (1)简单方法 简单方法: 简单方法 看句中除了这些词之外, 看句中除了这些词之外,还有没有第二 个谓语动词,如果有,它是介词, 个谓语动词,如果有,它是介词,如果没有 则是动词。 则是动词。
(2)先看以下四个例子: 先看以下四个例子: 先看以下四个例子
问题:你注意到连词与介词中有相同的部分吗? 问题:你注意到连词与介词中有相同的部分吗?是哪 几个? 和、跟、同、与”既是介词,又是连词,共同点 几个? 既是介词,又是连词, “ 是在它们两边都可以出现名词X 怎样分辨? 是在它们两边都可以出现名词X和Y,怎样分辨? 交换位置法: 1.交换位置法 如果是连词, 如果是连词,X和Y可以换位而意义不变;如果 可以换位而意义不变; 是介词,或者不能换位,或者换位后意义改变。 是介词,或者不能换位,或者换位后意义改变。 插入成分法: 2.插入成分法 如果是介词,可以在介词之前停顿, 如果是介词,可以在介词之前停顿,并且插入 副词状语;如果是连词,由于跟两边的名词结合都 副词状语;如果是连词, 很紧密,所以在连词之前不能停顿, 很紧密,所以在连词之前不能停顿,也不能插入副 词状语。 词状语。 省略法: 3.省略法 连词“ 可以省略,介词“ 不可以省略。 连词“和”可以省略,介词“和”不可以省略。
王老师在 王老师在家。(动词) 动词) 王老师在 王老师在备课 (副词) 副词) 王老师在家备课。 介词) 王老师在家备课。 (介词) 王老师坐在沙发上。 介词) 王老师坐在沙发上。 介词) (
A.“在 的后面是名词性词语,它们的前后没 A. 在”的后面是名词性词语,它们的前后没有别的 动词了,其中的“ 是动词, 动词了,其中的“在”是动词,如例 。 B.“在 的后面是名词性词语, B. 在”的后面是名词性词语,它们的前后还有别的 动词了,其中的“ 是介词, 动词了,其中的“在”是介词,如例 和例 。 C.“在 的后面是动词性词语,其中的“ 是副词, C. 在”的后面是动词性词语,其中的“在”是副词,如 例 。
2、连词的语法特点: 、连词的语法特点: (1)连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 (1)连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只能在连接 连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 短语、分句或句子时,表示各种关系, 词、短语、分句或句子时,表示各种关系,起 语法作用。 语法作用。 例如: 例如:
写不出来的时候不硬写,这是托尔斯泰和 写不出来的时候不硬写,这是托尔斯泰和鲁迅先生 都说过的。 都说过的。 虽然是四月底的天气 可是夜间还是凉渗渗的 是四月底的天气, 夜间还是凉渗渗的。 虽然是四月底的天气,可是夜间还是凉渗渗的。 (2)某些连词经常与副词配合成为一对关联词语 某些连词经常与副词配合成为一对关联词语, (2)某些连词经常与副词配合成为一对关联词语,表示连 接关系。例如: 接关系。例如: 如果马威再问 马威再问, 往车下跳啦。 如果马威再问,他就往车下跳啦。 无论研究哪样东西 研究哪样东西, 无论研究哪样东西,他都能把研究的成果有条有理 地写成书。 地写成书。 既然答应了租给他们房子 答应了租给他们房子, 得当正经事儿办。 您既然答应了租给他们房子,就得当正经事儿办。 快考试了, 小张都很着急。 快考试了,我和小张都很着急。 于是, 小张商量了一下。 于是,我和小张商量了一下。
第三节
词 类(下)
3.学习和研究方法: 学习和研究方法: 学习和研究方法 不同于实词,往往不能做整类的研究, 不同于实词,往往不能做整类的研究,而要学 习和研究某个虚词的具体用法。 习和研究某个虚词的具体用法。
(一)介词 proposition 一 介词 1、介词及其作用 介词是放在名词性词语前, 与之组成“ 介词是放在名词性词语前 , 与之组成 “ 介词短 表示时间、 处所、 方式、 方法等意义的虚词。 语 ” , 表示时间 、 处所 、 方式 、 方法等意义的虚词 。 通俗地说,介词就是在词与词之间起介绍作用的词。 通俗地说,介词就是在词与词之间起介绍作用的词。 介词短语的功能:经常作状语 介词短语的功能:经常作状语; 还能作补语; 还能作补语 有时也可以做定语。 有时也可以做定语。
叫他打了 (介词) 介词) 介词) 让他打了 (介词)
区分办法: 区分办法:
能换成介词“ 的是介词,不能换成介词“ 能换成介词“被”的是介词,不能换成介词“被”的是动 词。
练习
[1]你为谁?——要为群众着想。 要 群众着想。 应该对事不对 [2]应该对事不对人。——要对人民负责。 要 人民负责。 今天非跟他比个高低不可。 [3]今天非跟他比个高低不可。——你比他差远了。 你 他差远了。 我们到上海,你们到哪儿? 我们到 [4]我们到上海,你们到哪儿?——我们到上海参观。 我们 上海参观。 爸爸给他一只金笔。 爸爸给 [5]爸爸给他一只金笔。——爸爸给他买一支金笔。 爸爸 他买一支金笔。 小王在家吗? 小王在 [6]小王在家吗?——小王在家看书呢。 小王 家看书呢。 窗户朝 窗户朝 [7]窗户朝南。——窗户朝南开。 窗户 南开。 朵朵葵花向太阳。 朵朵葵花向 [8]朵朵葵花向太阳。——朵朵葵花向太阳开。 朵朵葵花 太阳开。 上队伍! [9]跟上队伍!——跟党走! 跟党走! 10]这件事不能由 这活由 [10]这件事不能由你。——这活由你负责。 这活 你负责。 11] 这本书! [11]请拿这本书!——拿这本书看! 拿这本书看! 12]到黄山经过南京吗? 经过南京吗 他们经过南京去上海。 [12]到黄山经过南京吗?——他们经过南京去上海。 他们经过南京去上海 13] 他说! [13] 让他说!——让他说对了。 让他说对了。 14] 他走! [14]叫他走!——叫他打了。 叫他打了。
(二)连词 二 连词 1、什么是连词? 、什么是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的虚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的虚词。 (1)经常连接词与词、词与短语:跟、和、或、及、 (1)经常连接词与词、词与短语: 经常连接词与词
同、与
(2)经常连接词、短语,也连接分句: 并且、 (2)经常连接词、短语,也连接分句:并、并且、不 经常连接词 不管、不论、除非、 而且、还是、或者、 但、不管、不论、除非、而、而且、还是、或者、既、 无论、以及、 无论、以及、只有 (3)经常连接分句或句子:不过、不然、从而、但是、 经常连接分句或句子:不过、不然、从而、但是、 否则、固然、何况、 即使、既然、假如、尽管、 进而、 否则 、 固然 、 何况 、 即使 、 既然 、 假如 、 尽管 、 进而 、 可是、况且、哪伯、 乃至、宁可、岂但、然而、 如果、 可是 、 况且 、 哪伯 、 乃至 、 宁可 、 岂但 、 然而 、 如果 、 尚且、虽然、所以、 倘若、要么、要是、以致、 因此、 尚且 、 虽然 、 所以 、 倘若 、 要么 、 要是 、 以致 、 因此 、 因而、因为、由于、 与其、只要、纵令、纵然、 纵使。 因而 、 因为 、 由于 、 与其 、 只要 、 纵令 、 纵然 、 纵使 。
现代汉语的介词大部分是从古代汉语动词虚化而来 有的目前仍兼有介词和动词两个词性。 的 , 有的目前仍兼有介词和动词两个词性 。 这有三种 情况: 情况: 1.完全虚化,成为专用介词:被、从、沿、趁、除 完全虚化,成为专用介词: 了等。 动词和介词虽然同音,但是意义区别明显: 2.动词和介词虽然同音,但是意义区别明显:把、 给 、 打 、 问 、跟 、当等 。 把着大门(动词)——把门打开 介词) 把门打开( ⑴把着大门(动词)——把门打开(介词) 你别打小孩儿( 动词) ——打昨天开始就下雨 ⑵ 你别打小孩儿 ( 动词 ) —— 打昨天开始就下雨 介词) (介词)
介词短语作状语表处所
状 ] 中 介词短语
介词短语作补语表方向 上海。 飞机 飞 向 上海。
主 || 谓 中< 补 介词短语
在 教室 学习
介词短语作定语表对象 一 本 关于鲁迅的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